近年來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報告概述_第1頁
近年來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報告概述_第2頁
近年來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報告概述_第3頁
近年來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報告概述_第4頁
近年來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報告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近年來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概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歷來是史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來,由于人們對文化問題越來越關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研究,成就突出,內(nèi)容豐富,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據(jù)粗略統(tǒng)計,近五年中,全國各種刊物發(fā)表的研究這個時期文化的論文近百篇。此外,還出版了羅宏曾同志近60萬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萬繩楠30余萬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這兩部論著對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的整體研究,都具有開拓性的功績。就發(fā)表的文章來看,涉及到社會生活各方面,以及**文化、區(qū)域文化、學術思想及藝術文化、民族文化、宏觀文化等各個領域?,F(xiàn)將其主要研究內(nèi)容概述如下。

一、社會生活方面。社會生活的研究,包括衣食住行、婚姻、喪葬、建筑、社會習俗、社會風氣等方面。

在婚姻方面,有葉妙娜?東晉南朝僑姓世族之婚媾——陳郡謝氏個案研究?〔?歷史研究?1986年第3期〕、*馳?從*、盧二姓氏婚姻的締結看北朝漢人士族地位的變化?〔?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2期〕、任重?魏晉南北朝的婚姻制度?〔?歷史知識?1987年第6期〕、*承實?六朝時期的婚姻與家庭?〔?**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王曉衛(wèi)?北朝鮮卑婚俗考述?〔?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3期〕等文。葉妙娜通過對陳郡謝氏的婚姻研究,指出僑姓世族從西晉時實行身分內(nèi)婚制,東晉時這種婚制則以門第世系為主要條件,南朝則更重視政治、經(jīng)濟實力。此外**、地域等對婚媾也有影響。這種內(nèi)婚制加上江南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大量中表婚和血緣異輩婚,這種近親繁殖帶來的劣生,是造成世族衰落的原因之一。*馳通過對北朝*、盧兩姓士族高門的婚姻分析,指出士族內(nèi)部聯(lián)姻是貫穿整個北朝時期的明顯特點。士族高門與各朝最高統(tǒng)治者、與庶族寒門的姻戚關系,則隨著雙方政治、經(jīng)濟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王曉衛(wèi)則從群婚制剩余、比較自由的婦女婚姻社交、不管行輩與不重門第、表親婚、交換婚、冥婚、早婚等方面,考述了北朝鮮卑婚俗。

有關喪葬方面的文章可分兩類,第一類為資料性的,如?臨淄北朝*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簡報?〔?考古?1985年第3期〕、?**江寧縣*家**晉墓?〔?考古?1985年第10期〕、?****發(fā)現(xiàn)北燕、北魏墓?〔?考古?1985年第10期〕、?益都北齊石室墓線刻畫像?〔?文物?1985年第10期〕、?**省諸城縣西晉墓清理簡報?〔?考古?1985年第12期〕、?**獲鹿發(fā)現(xiàn)北魏東**刺史閻靜遷葬墓?〔?文物?1986年第5期〕、?**發(fā)現(xiàn)一座東晉古墓?〔?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8月27日〕、?**江寧官家山六朝早期墓?〔?文物?1986年第12期〕、?**地區(qū)漢、六朝墓開掘簡報?〔?東南文化?1989年第12期〕等。這些為研究這個時期的喪葬提供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第二類為研究性的,如龔國祥、*三夕?淺談漢魏薄葬思想:讀前四史札記?〔?**師院學報?1984年第6期〕、馮普仁?南朝墓葬的類型與分期?〔?考古?1985年第3期〕、魏鳴?魏晉薄葬考論?〔?**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曹永年?說“潛埋虛葬〞?〔?文史?1989年總31期〕、*愛冰?南朝葬制考?〔?東南文化?1989年第2期〕。比起豐富的考古資料,研究文章顯得數(shù)量少,說明對考古資料運用得不夠。不過,這些文章對魏晉薄葬、南朝的葬制等考察得較為全面。如魏鳴論薄葬,就從歷史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思想的、個人的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地考察了魏晉形成此種風氣的原因。

衣食住行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呂一飛?鮮卑帽?(?文史?1988年總30期〕,考察了鮮卑族的服飾。*愛文?試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的消費特征及其影響?(?湘譚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指出,地主階級的消費特征是在吃的方面追求美味實惠,以侵吞社會財富為榮,在穿、住、用方面追求時髦奇特,更新周期縮短。這種消費,使大量的勞動力用于家務勞動,社會財富被浪費,手工業(yè)畸形開展,同時又對*些生產(chǎn)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城市建筑的文章大多是對各朝都城的研究。郭黎安?魏晉南北朝都城形制的幾個問題?,(?江海學刊?1985年第3期),對曹魏鄴都的里坊和市的位置,東晉建康城的三重城墻問題,北魏都**里坊與鮮卑遺跡的關系,金墉城與**小城的關系等問題都作了詳細的考辨,得出自己的結論。翟建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興衰?(?社會科學?1985年第2期)、趙啟漢?北魏時期**城的建立?(?史學月刊?1988年第4期),分別從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個特定歷史時期兩個角度,對北方名城**的建立和開展做了探討。*子欣?鄴城銅雀三臺?(?文物天地?1985年第6期)介紹了三臺的建筑。除了對都城建筑研究之外,朱大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套城?對此時期33座套城形制、建筑時間、軍事作用等方面作了考察,指出套城的較多出現(xiàn),從一個側面說明城市政治和軍事的特征顯著增加,經(jīng)濟文化特征相對減弱,是魏晉南北朝戰(zhàn)亂時期城市開展的特點之一。

社會風氣和社會習俗,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內(nèi)容。信應舉?〈世說新語〉所反映的魏晉清談風貌?(?**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曹柏榮?略論魏晉“清談〞?(?百家論壇?1987年第3期)、董志廣?魏晉清談起源及開展新探?(?北方論叢?1987年第6期)、姚文鑄?略論魏晉的清談?(?**播送電視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趙克堯?魏晉風度論?(?復且學報?1988年第1期)、曹文柱?六朝時期江南社會風氣的變遷?(?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羅新本?魏晉南北朝賭風述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盧洪昭?論魏晉六朝的隱逸之風?(?**師專學報?1989年第3期)等文,分別從清談、社會風*和時代精神、社會風氣變遷、賭博、出世等方面研究當時的社會習俗。信應舉認為,清談是不談俗事的,談的內(nèi)容是玄學與佛學。清談的方法是口談和筆談。清談所追求的是造微、尋微和拔新領異。他認為清談在魏晉雖危害一時,但由于清談與清高相聯(lián)系,因此對那些貪權戀勢、得利忘形之人也是一種教育。趙克堯認為,魏晉風度是指此時期文化上的奔放、灑脫的時代精神與社會風*,思辯理性、理想主義、批判精神是其思想特征。它的形成是農(nóng)民運動的沖擊、人們思治不得的心態(tài)、人的覺醒和文化思想的傳承性共同作用的結果。曹文柱指出,六朝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社會風氣,有一個從“輕悍〞“好勇〞到“怯懦〞“敦龐〞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始于東晉,在南朝完成。造成這種轉(zhuǎn)變,江南統(tǒng)治集團的構成與心理素質(zhì)的改變起了關鍵作用,而下層民眾的**信仰,從力主抗爭的原始道教向勸誘忍讓的佛教轉(zhuǎn)移,對于風氣的轉(zhuǎn)變意義更大。在社會習俗方面,高路明?記載古代民間習俗的名著〈荊楚歲時記〉?(?文史知識?1985年第6期),介紹了此書的主要內(nèi)容,并認為此書雖重要,但至今仍無好版本,建議組織人力整理出一部完整的、接近原貌的?荊楚歲時記?。這個建議如果受到有關部門重視,無疑會給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習俗帶來極大的方便。

二、**研究。魏晉南北朝的**問題,作為此時期文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重視,他們分別從佛教、道教、其它**等方面進展了研究。

對佛教的研究文章很多。王國炎?魏晉南北朝的儒佛融合思潮和顏之推的儒佛一體論?(?**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認為,佛儒融合思潮始于兩晉,盛于南北朝。顏之推生于梁,死于隋,對南北朝思想狀況和儒佛斗爭與融合的歷史非常熟悉,加上隋統(tǒng)一后對儒、佛、道作一番清理,建立—個能適應統(tǒng)一政權的思想體系的需要,使他能建立儒佛一體論的思想。王琰?東漢、魏、晉時期佛教漢化問題芻議?(?**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文認為,漢、魏、兩晉時期是佛教初步漢化的時期,晉宋之際,中國僧人在佛學研究上進入了融會貫穿的階段。從宋文帝起,統(tǒng)治階級開場重視佛教維護自己統(tǒng)治的作用,佛教漢化表現(xiàn)為出自政治或**動機的自覺漢化。賴永海?從魏晉南北朝佛學的中國化看外來**與傳統(tǒng)思想的關系?(?**學刊?1987年第2期)一文,從外來**與傳統(tǒng)思想相互關系的角度去探討佛教中國化的問題,認為人們承受異國文化,往往先以傳統(tǒng)思想去理解它,而異國文化要在他鄉(xiāng)扎根,首先必須為該社會所理解和承受,因此它在傳統(tǒng)面前一開場不能不有所遷就而使自己多少有點變形。二者不僅有相互排斥的一面,而且也有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互相融合的一面。李劍國?論南北朝的“釋氏輔教之書〞?(?**師大學報?1985年第3期)論述了此時期的一種宣傳佛教教義,思想的故事書,魯迅稱之為“釋氏輔教之書〞。李劍國認為此種書內(nèi)容純系糟粕,但?冤魂志?除外,它援儒入佛,常從傳統(tǒng)儒家觀念對待善惡問題,反映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有*些積極因素。另外,此類書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有一些積極的東西,對中國古代小說的開展和進步起了促進作用。謝重光?魏晉隋唐佛教特權的盛衰?(?歷史研究?1987年第6期)一文論述了佛教特權盛衰過程,認為源于漢魏之際的僧侶特權,至晉代全面確立,終魏晉南北朝之世,佛教特權并未受到根本的觸動。唐中葉后佛教特權才衰落。另外,辛長青?云岡第20窟出土比尼曇媚造像頌石下碑試解?(?**師大學報?1986年第4期)、馮興盛?試述佛教僧侶在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外國問題研究?1987年第1期)、*文彬、李紹連?試論魏晉南北朝佛教的興盛及其社會原因?(?殷都學刊?1987年第3期)、呂淑湘?南北朝人名與佛教?(?中國語文?1988年第4期)、李獻奇?北齊**平等寺造像碑?(?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楊宗武?我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課外學習?1988年第4期)、贠安志?安岳石窟寺調(diào)查記要?(?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6期)等文章,分別從不同的方面研究和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很盛行,因此研究道教的文章也不少。胡孚深?魏晉時期的神仙道教?(?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6年第2期)認為,人們自古以來對長生不死的追求是神仙道教形成的歷史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批上層社會知識分子參加神仙道教,是神仙道教形成的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神仙道教在我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它的研究,在道教史、哲學史和科學史上都有重要意義。*九生?巴賨建國的**背景?(?**師大學報?1986年第1期)認為,巴氐流民首領李氏建立成漢的整個過程,都有天師道這個**背景,說明這個背景,就能具體地考察文化和**在社會歷史開展中的作用及其與農(nóng)民的關系。龍顯昭?論曹魏道教與西晉政局?(?世界**研究?1985年第1期)也對道教與政治的關系進展了具體的研究和論述。

研究者們還注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火襖教。王素?魏晉南北朝火襖教鉤沉?(?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2輯),對此時期的火襖教進展了考察。以后,又發(fā)表了?高昌火襖教論稿?(?歷史研究?1986年第3期),指出至遲在高昌郡時期,高昌地區(qū)就有火襖教流行,并擁有漢民教徒。高昌國時期,由于國家制止?jié)h民信火襖教,漢教徒雖改從佛教,但對火襖教仍保持信仰。林悟殊?論高昌“俗事天神〞?(?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則認為,高昌信奉的天神不是襖神,而可能是天體自然崇拜一類的信仰。高昌國有人信奉火襖教,但不是普遍信仰火襖教,高昌的**信仰不只是天神和佛教,而可能是流行著多元的**信仰。

除了對魏晉南北朝的佛、道、火襖等教的研究外,嚴耀中?北魏前期的**特色與政治?(?**師*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對北魏前期的**與政治進展了綜合考察,認為北魏的祭祀系統(tǒng)中突出了對“天及自然神〞和“女性祖先〞的崇拜,并將道教提高到“準國教〞的地位,同時隨著政治形勢的開展,佛教也經(jīng)歷了枯榮沉浮的命運,因此,北魏前期是中國“最富有**趣味的時代。〞

三、地區(qū)文化研究。對于地區(qū)文化的研究,研究者把大局部注意力集中在河西五涼地區(qū)。發(fā)表的論文有:黎尚誠?五涼時期的河西文化?(?西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江波?李暠與*昞:談西涼文化開展的原因及其特點?(?社會科學?1985年第6期)、施光明?五涼政權“崇尚文教〞及其影響述論?(?**學刊?1985年第6期)、?略論河西學者在拓拔族封建化進程中的作用與地位?(?**學刊?1987年第1期)、?十六國敦煌學者考述?(?西北師院學報?1987年第3期)、謝繼忠?五涼史學述略?(?**學刊?1987年第2期)、陸慶夫?五涼文化簡論?(?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l期)、趙以武?十六國時代河西的局勢變化和文化進步?(?**學刊?1988年第5期)等,這些文章從各個角度探討了河西文化對內(nèi)地文化開展的影響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黎尚誠認為,河西文化的開展,前涼和北涼起了主要作用。前涼大力提倡儒學,北涼大力提倡佛教,河西文化開了南北朝以后儒佛合流,并行開展的先聲。河西文化在中國文化開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首先,它保存和發(fā)揚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第二,它使印度的佛教與中國的文化先在河西交流和融合,然后向內(nèi)地傳播,對南北朝佛教的開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三,河西文化的開展,推動的河**區(qū)氐、羌胡、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擺脫落后習俗,走向文明,加速了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融合。施光明指出,五涼政權“崇尚文教〞的措施,保存和繼承了漢魏以來先進的中原文化。河西文化對北魏、北齊、北周乃至隋唐諸朝代的文化及文物典章制度產(chǎn)生巨大影響,成為承前啟后的重要一環(huán)。它對民族大融合也產(chǎn)生了積極意義。謝繼忠認為,五涼史學對北魏史學也有很大影響,*鴻?十六國春秋?多取材于?五涼錄?。五涼設館修史,成為唐代大規(guī)模官修史書的淵源之一。五涼史學之所以能開展,其原因有三:第一,經(jīng)濟富饒,社會安定,是五涼史學開展的物質(zhì)條件和社會根底。第二,**濃郁學風的影響,是五涼史學開展的文化根底。第三,五涼統(tǒng)治者重視學術文化、重視史學,是五涼史學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研究五涼時期的河西文化外,陳創(chuàng)義?從孤山晉墓出土文物窺**古文化?(?韓山師專學報?1985年第1期)、周積明?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文化?(?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6期),分別考察了不同地區(qū)文化的特點。周積明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分為南北兩大區(qū)域,認為在經(jīng)學、文學、佛學、民風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領域,南、北地區(qū)有著明顯的差異,南方注重情性抒發(fā),長于思辯,風格婉麗柔美;北方重樸崇實,注重力行,風格謹嚴莊重,充溢著一種剛陽之氣。造成這種風格不同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地理環(huán)境影響的因素。南北文化風格雖異,但也有同質(zhì)性。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割據(jù),且朝代不斷更換,因此缺乏—個穩(wěn)定的中央政府推行禮法教化。在這種總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名教產(chǎn)生危機,使南北文化都具有“悖禮傷教〞性。這是同質(zhì)性的一個顯性層次。還有更深的一層同質(zhì)性,就是對儒家傳統(tǒng)的共同認定。雖然由于社會劇變和儒學開展中存在種種弊端,出現(xiàn)儒學權威失墜和名教危機,但人們潛意識中仍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儒學價值觀念。

四、思想與學術文化研究。魏晉南北朝的思想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物思想,一個是社會思潮。研究人物思想的論文有董克昌?曹操思想淺談?(?北方論叢?1985年第l期)、許杭生?葛洪社會政治思想探析?(?學術月刊?1985年第3期)、尚志邁?評魏孝文帝的無神論思想?(?**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歐陽小桃?從陶淵明的歸隱看魏晉士人的價值觀?(?**師專學報?1988年第l期)、胡孚探?葛洪的思想脈絡和心理特征?(?社會科學輯刊?1989年第5期)、丁永忠?陶淵明與慧遠——陶淵明不入“蓮社〞之我見?(?學術月刊?1987年第10期)等。許杭生認為:葛洪不僅是一位道教神仙家,而且是一位社會政治思想家。他所著?抱樸子?一書,既研究了神仙學說,又討論了社會政治問題,企圖把儒家的治國安邦之策與道教的長生神仙之術合二為一,尤其是外篇,不僅討論了道本儒末的思想,而且主*兼采百家之言,還總結了漢末與三國末年吳國政治衰敗的歷史教訓,提出了頗有見識的“貴賢〞、“任能〞、“審舉〞等用人思想,并對社會上興起的浮華任誕的所謂“魏晉風度〞進展了抨擊。所有這些思想,對于兩晉之際動亂思安的社會來說均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于永忠分析了陶淵明與慧遠為友,但不入他組織的“蓮社〞的原因指出,陶淵明上廬山而不入蓮社的原因在于慧遠所堅持的**形式上。慧遠堅持“隱居修行〞,“變俗達道〞、“髡發(fā)投簪〞、“袒服而行〞等。陶淵明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極重天倫之愛,友朋之情,而且“任情率直〞,“不拘禮俗〞,嗜酒成癖,自然受不了蓮社**儀式的束縛。用陶淵明不入蓮社來證明他有反佛思想是靠不住的。在社會思潮的研究方面,1985年第3期?文史哲?專門組織了?魏晉玄學筆談?,邀請了*岱年、任繼愈、辛冠潔、王明、孔繁、牟世金、*欣、許杭生、王葆玹、王曉毅、胡紹軍等專家學者,對玄學的評價,以及如何具體地深入研究玄學等問題,書面談了看法。除了玄學研究以外,*學弢?〈世說新語〉的思想傾向與成書年代?(?**師*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認為,?世說新語?在政治思想上把維護綱常名教放在第一位,在哲學思想上,則取道家崇尚自然之說,沖破了東漢讖緯之說的迷霧和東晉以至*宋彌漫于世族社會的**氣氛。*祥浩?魏晉時期的才德之辨?(?學術月刊?1987年第10期)認為,魏晉時提出了與“德重于才〞相反的命題:“才重于德〞。*干的明哲為先論、曹操的唯才是舉論、葛洪的舍仁用明論,都是這個命題的體化。才重于德的思想為后世提供了因時用人的思想借鑒。因為漢魏以來的所謂重德,往往只是重世資門第的同義語,而才重于德的思想,在當時包含了反對以位論人、以族取人的進步思想,它在人才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觀是值得重視的。田文棠、*學智?魏晉“四本才性〞之辯述論?(?**師大學報?1989年第3期)指出,魏晉才性之辯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從傳統(tǒng)天人模式向以人的理性自覺為主題的魏晉精神的轉(zhuǎn)機;才性“合、同〞論與“離、異〞論分別反映了“士〞階層中不同政治地位的人們思想要求,表現(xiàn)出不同的哲學傾向。其思維的共同取向,是把漢末“請議〞中“臧否人物〞的具體評論,推向?qū)﹁b識人物的抽象標準、原則的本體討論。

魏晉南北朝的史學,不僅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當時的學術文化中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對這個時期史學研究的文章很多,主要有:李祥年?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環(huán)境及社會思潮對雜傳內(nèi)容的影響?(?**師*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試論魏晉南北朝新傳記的崛起?(?學術月刊?1988年第7期)、*隆有?土族門閥制度與魏晉南北朝史學?(?齊魯學刊?1986年第2期)、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與王朝禪代?(?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羅秉英?魏晉南北朝時期“佚史〞書志的編纂?(?思想戰(zhàn)線?1987年第2期)、曹貽芬、*文印?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文獻學的成長?(?史學史研究?1988年第3期)等。*隆有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門閥士族的烙印。譜系之書的興起,為維護門閥士族的種種特權效勞。人物傳記中的家傳,主要寫門閥士族的歷史。紀傳體史書的列傳和本紀,也往往成了家譜和家傳。當時的門閥士族,正利用了經(jīng)濟和政治的特權,壟斷了文史,而又靠著壟斷文史,以維系其對經(jīng)濟和政治的壟斷。周一良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官秉筆直書者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則有意為統(tǒng)治者的行為涂飾粉刷。害怕得罪皇帝是直接原因,另一原因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等儒家教條的作用。在諸種需要忌諱的事情中,政權的禪代是最為敏感的問題。晉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使用兩種方法來彌縫粉飾政權禪代中的“篡弒〞行為,一是在確定本朝歷史的斷限時作文章,一是在處理前朝歷史的末代或本朝歷史的開端時彌縫回護,或略而不詳,或公然曲筆。羅秉英例舉了后漢、三國、晉、南朝宋、齊等朝的“佚史〞中均有書志,指出自班、馬創(chuàng)定史書的書志體例以來,這一體例一直為魏晉六朝史家所重視并繼承和開展,不存在所謂司馬彪以后的史書只有紀傳而無書志的問題。另外,就正史書與佚史書志關系來說,一代書志往往先出于“佚史〞,在這個根底上才出現(xiàn)正史的書志。這是這一時期史學開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曹貽芬、*文印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文獻學進入了成長階段。文獻著錄的分類開場從?七略?的六分法向四分法轉(zhuǎn)變,并把文獻的分類引進了新領域。此時期出現(xiàn)了類書,它按文獻的內(nèi)容性質(zhì)分類編排,以便省覽,對于保存和檢索文獻都有意義。?文選?、?弘明集?等總集的出現(xiàn),也是這個時期的新成就。李祥年指出,438種至少3千卷以上龐大的雜傳數(shù)量,先賢、耆舊、逸民、高士、忠臣、良吏、列女、孝子、高僧、幼童、神仙、靈鬼、冤魂等天上人間無所不包的豐富內(nèi)容,有帝王君侯、高士逸民、顯宦大儒、文士小吏、子弟親朋、僧道人物等參加的日益擴大的雜傳寫作隊伍,以及多樣的雜傳創(chuàng)作形狀,說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雜傳〞的興起。它的興起說明“傳記〞已經(jīng)不再是經(jīng)學家釋經(jīng)的工具,也不再是少數(shù)史家借助人事來詮釋正統(tǒng)的道德理論的工具。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著述門類的地位已日益鮮明,標志著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作又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雜傳作為一種獨立的學術門類,能夠較之史傳創(chuàng)作更好地發(fā)揮其傳記文學的功能,不僅啟肇了中國古代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新時代的降臨,本身也構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傳記寫作的主流,并對后代傳記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西方學者認為遲至20世紀初,傳記文學才開場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在中國出現(xiàn),而且是由于受到西方的影響,此時期形式多樣的雜傳創(chuàng)作,證明西方學者的看法有關片面。

五、民族文化研究。民族關系與民族融合在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中是一個重要內(nèi)容,因此研究此時期的民族文化的文章也很多,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專論。有呂一飛?論北朝鮮卑文化的歷史作用?(?文獻?1988年第1期)、馬欣、蔣家平?六世紀中葉兩個民族文化圈的沖突與北方的再分裂?(?學術界?1988年第2期)、*曉明、黃小榮?魏晉胡漢文化習尚比較研究:兼論歷史中的非理性因素?(?爭鳴?1989年第6期)等。這類專門研究民族文化的文章為數(shù)不多。第二類是在研究民族問題時涉及民族文化的文章。如舒順林?拓跋鮮卑的南遷與其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內(nèi)蒙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中,談到鮮卑文化時指出,通過鮮卑與漢族的交往,鮮卑族優(yōu)秀的文化成份被中原漢族文化所吸收,對漢族人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鮮卑人不僅以其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在我國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精神文化。北魏的石窟藝術、包括史學、佛學、農(nóng)學、地理學等在內(nèi)的大批的學術著作,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北朝民歌,北魏書法,古樂等在中國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王俊杰?吐谷渾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西北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在談到鮮卑的一支吐谷渾在西北建立政權后,在文化上的積極作用時指出,在開展文化方面,吐谷渾統(tǒng)治者特別重視儒家思想和漢文化,同時又大力提倡佛教。吐谷渾比起處于原始社會末期而與外界隔絕的諸羌,在文化和經(jīng)濟方面都是先進的,因此他們建立政權,推動的羌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開展。白翠琴?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遷徙與融合?(?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指出,在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遷徙中,北方少數(shù)民族遷入中原,為了能夠進展統(tǒng)治,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措施,尤其是魏孝文帝的改革,更是從語言、服飾、姓氏、生活習俗各個方面,使鮮卑等族逐漸漢化,同時也使?jié)h族吸收了更多的其它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大批漢族人移居江南,也加速了各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jié)h文化對南方民族的影響和傳播更廣更深,同時南方諸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給漢文化以影響,從而豐富了祖國文化寶庫。另外,在南方和北方,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出于不同的目的,都信奉佛教,這種**信仰的一樣,也有利于各族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tài)的溝通,有利于民族融合。此外,舒傅之?鮮卑與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社會科學?1987年第5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