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拼音全(4篇)_第1頁
三字經(jīng)拼音全(4篇)_第2頁
三字經(jīng)拼音全(4篇)_第3頁
三字經(jīng)拼音全(4篇)_第4頁
三字經(jīng)拼音全(4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三字經(jīng)拼音全(4篇)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測、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字經(jīng)拼音全篇一

rénzhīchūxìngběnshàn

人之初,性本善。

xìngxiāngjìnxíxiāngyuǎn

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

gǒubújiàoxìngnǎiqiān

茍不教,性乃遷。

jiàozhīdàoguìyǐzhuān

教之道,貴以專。

xīmèngmǔzélínchǔ

昔孟母,擇鄰處。

zǐbùxuéduànjīzhù

子不學(xué),斷機杼。

dòuyānshānyǒuyìfāng

竇燕山,有義方。

jiàowǔzǐmíngjùyáng

教五子,名俱揚。

yǎngbújiàofùzhīguò

養(yǎng)不教,父之過。

jiàobùyánshīzhīduò

教不嚴(yán),師之惰。

zǐbùxuéfēisuǒyí

子不學(xué),非所宜。

yòubùxuélǎohéwéi

幼不學(xué),老何為。

yùbùzhuóbùchéngqì

玉不琢,不成器。

rénbùxuébùzhīyì

人不學(xué),不知義。

wèirénzǐfāngshàoshí

為人子,方少時。

qīnshīyǒuxílǐyí

親師友,習(xí)禮儀。

xiāngjiǔlíngnéngwēnxí

香九齡,能溫席。

xiàoyúqīnsuǒdāngzhí

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

róngsìsuìnéngrànglí

融四歲,能讓梨。

tìyúzhǎngyíxiānzhī

弟于長,宜先知。

shǒuxiàotìcìjiànwén

首孝弟,次見聞。

zhīmǒushùshímǒuwén

知某數(shù),識某文。

yīérshíshíérbǎi

一而十,十而百。

bǎiérqiānqiānérwàn

百而千,千而萬。

sāncáizhětiāndìrén

三才者,天地人。

sānguāngzhěrìyuèxīng

三光者,日月星。

sāngāngzhějūnchényì

三綱者,君臣義。

fùzǐqīnfūfùshùn

父子親,夫婦順。

yuēchūnxiàyuēqiūdōng

曰春夏,曰秋冬。

cǐsìshíyùnbùqióng

此四時,運不窮。

yuēnánběiyuēxīdōng

曰南北,曰西東。

cǐsìfāngyìnghūzhōng

此四方,應(yīng)乎中。

yuēshuǐhuǒmùjīntǔ

曰水火,木金土。

cǐwǔxíngběnhūshù

此五行,本乎數(shù)。

yuērényìlǐzhìxìn

曰仁義,禮智信。

cǐwǔchángbùróngwěn

此五常,不容紊。

dàoliángshūmàishǔjì

稻粱菽,麥?zhǔn)蝠ⅰ?/p>

cǐliùgǔrénsuǒshí

此六谷,人所食。

mǎniúyángjīquǎnshǐ

馬牛羊,雞犬豕。

cǐliùchùrénsuǒsì

此六畜,人所飼。

yuēxǐnùyuēāijù

曰喜怒,曰哀懼。

àiwùyùqīqíngjù

愛惡欲,七情具。

páotǔgémùshíjīn

匏土革,木石金。

sīyǔzhúnǎibāyīn

絲與竹,乃八音。

gāozēngzǔfùérshēn

高曾祖,父而身。

shēnérzǐzǐérsūn

身而子,子而孫。

zìzǐsūnzhìxuánzēng

自子孫,至玄曾

nǎijiǔzúrénzhīlún

乃九族,人之倫。

fùzǐēnfūfùcóng

父子恩,夫婦從。

xiōngzéyǒudìzégōng

兄則友,弟則恭。

zhǎngyòuxùyǒuyǔpéng

長幼序,友與朋。

jūnzéjìngchénzézhōng

君則敬,臣則忠。

cǐshíyìrénsuǒtóng

此十義,人所同。

fánxùnméngxūjiǎngjiū

凡訓(xùn)蒙,須講究。

xiángxùngǔmíngjùdòu

詳訓(xùn)詁,明句讀。

wéixuézhěbìyǒuchū

為學(xué)者,必有初。

xiǎoxuézhōngzhìsìshū

小學(xué)終,至四書。

lúnyǔzhěèrshípiān

論語者,二十篇。

qúndìzǐjìshànyán

群弟子,記善言。

mèngzǐzhěqīpiānzhǐ

孟子者,七篇止。

jiǎngdàodéshuōrényì

講道德,說仁義。

zuòzhōngyōngzǐsībǐ

作中庸,子思筆。

zhōngbùpiānyōngbúyì

中不偏,庸不易。

dàxiǎodàizhùlǐjì

大小戴,注禮記。

shùshèngyánlǐyuèbèi

述圣言,禮樂備。

yuēguófēngyuēyǎsòng

曰國風(fēng),曰雅頌。

hàosìshīdāngfěngyǒng

號四詩,當(dāng)諷詠。

shījìwángchūnqiūzuò

詩既亡,春秋作。

yùbāobiǎnbiéshànè

寓褒貶,別善惡。

sānzhuànzhěyǒugōngyáng

三傳者,有公羊。

yǒuzuǒshìyǒugǔliáng

有左氏,有谷梁。

jīngjìmíngfāngdúzǐ

經(jīng)既明,方讀子。

cuōqíyàojìqíshì

撮其要,記其事。

wǔzǐzhěyǒuxúnyáng

五子者有荀揚。

wénzhōngzǐjílǎozhuāng

文中子,及老莊。

jīngzǐtōngdúzhūshǐ

經(jīng)子通,讀諸史。

kǎoshìxìzhīzhōngshǐ

考世系,知終始。

zìxīnóngzhìhuángdì

自羲農(nóng),至黃帝。

hàosānhuángjūshàngshì

號三皇,居上世。

tángyǒuyúhàoèrdì

唐有虞,號二帝。

xiāngyīxùnchēngshèngshì

相揖遜,稱盛世。

xiàyǒuyǔshāngyǒutāng

夏有禹,商有湯。

zhōuwénwǔchēngsānwáng

周文武,稱三王。

xiàchuánzǐjiātiānxià

夏傳子,家天下。

sìbǎizǎiqiānxiàshè

四百載,遷夏社。

tāngfáxiàguóhàoshāng

湯伐夏,國號商。

liùbǎizǎizhìzhòuwáng

六百載,至紂亡。

zhōuwǔwángshǐzhūzhòu

周武王,始誅紂。

bābǎizǎizuìchángjiǔ

八百載,最長久。

zhōuzhédōngwánggāngzhuì

周轍東,王綱墜。

chěnggāngēshàngyóushuì

逞干戈,尚游說。

shǐchūnqiūzhōngzhànguó

始春秋,終戰(zhàn)國。

wǔbàqiángqīxióngchū

五霸強,七雄出。

yíngqínshìshǐjiānbìng

嬴秦氏,始兼并。

chuánèrshìchǔhànzhēng

傳二世,楚漢爭。

gāozǔxīnghànyèjiàn

高祖興,漢業(yè)建。

zhìxiàopingwángmǎngcuàn

至孝平,王莽篡。

guāngwǔxīngwéidōnghàn

光武興,為東漢。

sìbǎiniánzhōngyúxiàn

四百年,終究獻。

wèishǔwúzhēnghàndǐng

魏蜀吳,爭漢鼎。

hàosānguóqìliǎngjìn

號三國,迄兩晉。

songqíjìliángchénchéng

宋齊繼,梁陳承。

wéináncháodūjīnlíng

為南朝,都金陵。

běiyuánwèifēndōngxi

北元魏,分東西。

yǔwénzhōuyǔgāoqí

宇文周,與高齊。

dàizhìsuíyìtǔyǔ

迨至隋,一土宇。

búzàichuanshītǒngxù

不再傳,失統(tǒng)緒。

tánggāozǔqǐyìshī

唐高祖,起義師。

chúsuíluànchuàngguójī

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èrshíchuánsānbǎizǎi

二十傳,三百載。

liángmièzhīguónǎigǎi

梁滅之,國乃改。

liángtángjìnjíhànzhōu

梁唐晉,及漢周。

chēngwǔdàijiēyǒuyóu

稱五代,皆有由。

yánsòngxīngshòuzhōushàn

炎宋興,受周禪。

shíbāchuánnánběihùn

十八傳,南北混。

liáoyǔjīndìhàofēn

遼與金,帝號紛。

dàimièliáosòngyóucún

迨滅遼,宋猶存。

zhìyuánxīngjīnxùxiē

至元興,金緒歇。

yǒusòngshìyìtongmiè

有宋世,一同滅。

bìngzhōngguójiānróngdí

并中國,兼戎狄。

míngtàizǔjiǔqīnshī

明太祖,久親師。

chuánjiànwénfāngsìsì

傳建文,方四祀。

qiānběijīngyǒnglèsì

遷北京,永樂嗣。

dàichóngzhēnméishānshì

迨崇禎,煤山逝。

qīngtàizǔyīngjǐngmìng

清太祖,膺景命。

jìngsìfāngkèdàdìng

靖四方,克大定。

zhìxuāntǒngnǎidàtóng

至宣統(tǒng),乃大同。

shíèrshìqīngzuòzhōng

十二世,清祚終。

dúshǐzhěkǎoshílù

讀史者,考實錄。

tōnggǔjīnruòqīnmù

通古今,若親目。

kǒuérsongxīnérwéi

口而誦,心而維。

cháoyúsīxīyúsī

朝于斯,夕于斯。

xīzhòngníshīxiàngtuó

昔仲尼,師項橐。

gǔshèngxiánshàngqínxué

古圣賢,尚勤學(xué)。

zhàozhōnglingdúlǔlún

趙中令,讀魯論。

bǐjìshìxuéqiěqín

彼既仕,學(xué)且勤。

pīpúbiānxiāozhújiǎn

披蒲編,削竹簡。

bǐwúshūqiězhīmiǎn

彼無書,且知勉。

tóuxuánliángzhuīcìgǔ

頭懸梁,錐刺股。

bǐbújiàozìqínkǔ

彼不教,自勤苦。

ute;nángyíngrúyìngxuě

如囊螢,如映雪。

jiāsuīpínxuébúchuò

家雖貧,學(xué)不輟。

rúfùxīnrúguàjiǎo

如負(fù)薪,如掛角。

shēnsuīláoyóukǔzhuó

身雖勞,猶苦卓。

sūlǎoquánèrshíqī

蘇老泉,二十七。

shǐfāfèndúshūjí

始發(fā)奮,讀書籍。

bǐjìlǎoyóuhuǐchí

彼既老,猶悔遲。

ěrxiǎoshēngyízǎosī

爾小生,宜早思。

ruòl(fā)iánghàobāshíèr

若梁灝,八十二。

duìdàtíngkuíduōshì

對大廷,魁多士。

bǐjìchéngzhòngchēngyì

彼既成,眾稱異。

ěrxiǎoshēngyílìzhì

爾小生,宜立志。

yíngbāsuìnéngyǒngshī

瑩八歲,能詠詩。

mìqīsuìnéngfùqí

泌七歲,能賦棋。

bǐyǐngwùrénchēngqí

彼穎悟,人稱奇。

ěryòuxuédāngxiàozhī

爾幼學(xué),當(dāng)效之。

càiwénjīnéngbiànqín

蔡文姬,能辨琴。

xièdàoyùnnéngyǒngyín

謝道韞,能詠吟。

bǐnǚzǐqiěcōngmǐn

彼女子,且聰敏。

ěrnánzǐdāngzìjǐng

爾男子,當(dāng)自警。

tángliúyànfāngqīsuì

唐劉晏,方七歲。

jǔshéntóngzuòzhèngzì

舉神童,作正字。

bǐsuīyòushēnyǐshì

彼雖幼,身已仕。

ěryòuxuémiǎnérzhì

爾幼學(xué),勉而致。

yǒuwéizhěyìruòshì

有為者,亦若是。

quǎnshǒuyèjīsīchén

犬守夜,雞司晨。

gǒubùxuéhéwéirén

茍不學(xué),曷為人。

cántǔsīfēngniàngmì

蠶吐絲,蜂釀蜜。

rénbùxuébùrúwù

人不學(xué),不如物。

yòuérxuézhuàngérxíng

幼而學(xué),壯而行。

shàngzhìjūnxiàzémín

上致君,下澤民。

yángmíngshēngxiǎnfùmǔ

揚名聲,顯父母。

guāngyúqiányùyúhòu

光于前,裕于后。

rényízǐjīnmǎnyíng

人遺子,金滿贏。

wǒjiàozǐwéiyìjīng

我教子,惟一經(jīng)。

qínyǒugōngxìwúyì

勤有功,戲無益。

jièzhīzāiyímiǎnlì

戒之哉,宜勉力。

淺析《三字經(jīng)》

《三字經(jīng)》是我國古代啟蒙教育傳統(tǒng)的結(jié)晶,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tǒng)倫理文化。

《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而其中《三字經(jīng)》又是影響最大的一種,知名度極高,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明代教育家呂坤指出:“初入社學(xué),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jīng)》,以習(xí)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把它當(dāng)作增廣見聞的讀物。清人紫巢氏,稱它為“一部袖里《通鑒綱目》〞。民國時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對比,認(rèn)為它雖然“字有重復(fù),辭無藻采〞,但“啟人知識過之〞(《重訂三字經(jīng)》題辭)。美籍華裔學(xué)者陳榮捷也說:“《三字經(jīng)》以一千馀字,歷舉我國文化義理歷史典籍,實一小型百科全書。〞[1]

《三字經(jīng)》的字?jǐn)?shù)是多少,好像并不是個問題,數(shù)一數(shù)就知道了,但問題并非這么簡單,現(xiàn)在通行本(王相訓(xùn)詁本)是1145字。而文獻記載的最古本《三字經(jīng)》是1050字[2]。而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得知趙南星所撰《三字經(jīng)注》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三字經(jīng)》解釋本[3],此版本完成刻板印刷當(dāng)在1572年后。其所據(jù)《三字經(jīng)》版本的印刻時間至少不早于1295年,應(yīng)在13后。它的字?jǐn)?shù)是1086。廣東省立圖書館中山文獻館館藏的《訓(xùn)蒙三字經(jīng)》,是民國年間廣州民智書局刻印本,它最接近原本,共有1056字。而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全書總字?jǐn)?shù)為1044字而非現(xiàn)在文獻記載的1050字[4]。

《三字經(jīng)》的終究是誰?由于當(dāng)時未署姓名,在明代以前也未引起人們重視,所以到了今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度纸?jīng)》之說大致有四種:一是南宋鄞縣王應(yīng)麟撰,二是宋末順德區(qū)適子撰,三是明代南海黎貞撰,四是王應(yīng)麟初撰、區(qū)適子增訂、黎貞續(xù)成。而其中以王應(yīng)麟為的看法占優(yōu)勢。不過依照錢文忠先生引用顧靜先生的看法,應(yīng)當(dāng)說是“世傳〞王應(yīng)麟所撰。

《三字經(jīng)》為何流行當(dāng)時,深得人們愛好,并且至今仍有借鑒價值呢?主要由于:

一、內(nèi)容豐富,知識性強。

《三字經(jīng)》也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它涵蓋面極廣,涉及倫理道德規(guī)范、經(jīng)史子集、名物常識、歷史次第等,運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將中國文化各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才,出入經(jīng)史〞。大量語句,如“養(yǎng)不教,父之過〞,“勤有功,戲無益〞等等成為婦孺皆知、世代傳誦、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譽為“千古一奇書〞?!度纸?jīng)》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全篇內(nèi)容連貫,第一部分談教育意義、倫理知識,和基本文化常識,其次部分介紹代表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書目和讀書的次序。第三部分是簡明中國通史,第四部分談學(xué)習(xí)要勤奮刻苦??梢姟度纸?jīng)》也是一部教育專著。外國人稱它包括“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歷代帝王之統(tǒng)緒,諸子百家之著作〞,因而把它作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道德風(fēng)俗習(xí)慣的入門書。譬如:“人之初,性本善〞,看起來簡單,其實涉及到中國古代一直整治不休的關(guān)于人性本質(zhì)的哲學(xué)命題。亦即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抑或有惡有善,這個問題即使是在儒家內(nèi)部看法也不統(tǒng)一。《三字經(jīng)》中的大量故事好多人都耳熟能詳,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等,言簡意賅,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特別是其中尤須對關(guān)于學(xué)習(xí)的句子,至今仍有很強的啟發(fā)意義。如:“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要求我們讀書學(xué)習(xí),要有恒心毅力,要邊讀邊思考。只有早把心思都用到學(xué)習(xí)上,才能真正學(xué)好?!叭缒椅?,如映雪,家雖貧,學(xué)不輟〞,晉朝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xù)求學(xué)?!叭匾?,雞司晨,茍不學(xué),曷為人。〞狗在夜間會看管家門,雞在早晨天亮?xí)r報曉,人假使不能認(rèn)真學(xué)習(xí),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xué),不如物〞蠶可以吐絲,蜜蜂可以釀蜜。而人要是不去學(xué)習(xí),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那就還不如還動物。而其中對歷史知識的表達(dá),十分精煉,不到三百字就概括了從伏羲神農(nóng)到明朝滅亡的廿二史內(nèi)容,真可謂“袖里通鑒綱目〞。

二.《三字經(jīng)》對中國古代的道德思想進行了有選擇的繼承與發(fā)展。

在提到后來為人們所詬病的三綱五常時,它不是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強調(diào)絕對的君權(quán)、父權(quán)、夫權(quán),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在這里,它提出的是對等的概念,對道德雙方同時要求,而不是對單方面的要求,如“君臣義〞,它不僅強調(diào)“臣則忠〞,也強調(diào)“君則敬〞,其實這是繼承孟子的君臣觀,孟子不贊成君尊臣卑型的模式,對君臣關(guān)系進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君賢臣良型的嶄新模式并設(shè)定了君臣之間各自的分工和職能范圍。他提出“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6](《孟子離婁上》),君臣關(guān)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等的關(guān)系。他甚至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7](《孟子離婁下》),可見孟子所要建構(gòu)的是一種君臣人格相對平等的關(guān)系?!度纸?jīng)》所吸收的正是孟子這種相對合理的君臣倫理關(guān)系。其他如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guān)系也是一樣,對雙方都提出要求,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這種觀念對于我們今天處理社會、家庭、同事、上下級等關(guān)系仍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三.《三字經(jīng)》深受愛好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度纸?jīng)》每三字一句,句子短小,整齊排列,句式流暢,押韻自然,讀來朗朗上口,十分易于兒童的誦讀和記憶。并且,它的前后句之間自然連貫,語義順暢,淺顯明白,通俗易懂,沒有生拼硬湊的痕跡,不過《三字經(jīng)》中的三字句,往往并不獨立表意,而是兩句或四句一組,一起表達(dá)一個意思,但正由于將六字或十二分為兩句或四句,這對孩子記誦大有幫助?!度纸?jīng)》對句平仄押韻,這種兩兩相對、相互補充、相互協(xié)同的句式,正好表達(dá)中國人喜歡對稱的思維方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而根據(jù)兒童喜歡大聲諷誦學(xué)習(xí)的特點,《三字經(jīng)》十分適合兒童可以反復(fù)誦讀,兒童在誦讀過程中,盡管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思想,卻能產(chǎn)生奇妙的節(jié)奏美感。我國古代一些學(xué)者就很重視誦讀的作用。梁啟超認(rèn)為:“兒童識字之始,必教以古今雜事,如說鼓詞,童子所樂聞也。多為歌謠,易于上口也。多為俗語,易于索解也。〞《三字經(jīng)》就具有了歌謠的特點。

《三字經(jīng)》是我國古代啟蒙教育傳統(tǒng)的結(jié)晶,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tǒng)倫理文化。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于開蒙〞。章太炎稱贊《三字經(jīng)》“其啟人知識,過之《急就章》與《凡將篇》之比矣。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jīng)》遠(yuǎn)甚也〞。錢文忠先生甚至提出《三字經(jīng)》適合全中國人來讀。他認(rèn)為《三字經(jīng)》里面講愛、對長輩的尊敬、兄弟之間的友愛、勤奮學(xué)習(xí)等有普世的價值,永恒的價值。“俄國漢學(xué)之父〞的俾丘林神父曾稱它為“十二世紀(jì)的百科全書〞。認(rèn)為它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道德風(fēng)俗習(xí)慣的重要書籍,并把它列為學(xué)習(xí)漢文的識字課本。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三字經(jīng)》列入了《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可見,我們數(shù)典不能忘祖,如何繼承和借鑒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括傳統(tǒng)啟蒙教育文化,是我們今天重要的任務(wù)!

三字經(jīng)拼音全篇二

三字經(jīng)全文以及拼音

《三字經(jīng)》,是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當(dāng)中,《三字經(jīng)》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jīng)全文以及拼音,我們來看看下文。

rénzhīchūxìngběnshàn

人之初,性本善。

xìngxiāngjìnxíxiāngyuǎn

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

gǒubújiàoxìngnǎiqiān

茍不教,性乃遷。

jiàozhīdàoguìyǐzhuān

教之道,貴以專。

xīmèngmǔzélínchǔ

昔孟母,擇鄰處。

zǐbùxuéduànjīzhù

子不學(xué),斷機杼。

dòuyānshānyǒuyìfāng

竇燕山,有義方。

jiàowǔzǐmíngjùyáng

教五子,名俱揚。

yǎngbújiàofùzhīguò

養(yǎng)不教,父之過。

jiàobùyánshīzhīduò

教不嚴(yán),師之惰。

zǐbùxuéfēisuǒyí

子不學(xué),非所宜。

yòubùxuélǎohéwéi

幼不學(xué),老何為。

yùbùzhuóbùchéngqì

玉不琢,不成器。

rénbùxuébùzhīyì

人不學(xué),不知義。

wèirénzǐfāngshàoshí

為人子,方少時。

qīnshīyǒuxílǐyí

親師友,習(xí)禮儀。

xiāngjiǔlíngnéngwēnxí

香九齡,能溫席。

xiàoyúqīnsuǒdāngzhí

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

róngsìsuìnéngrànglí

融四歲,能讓梨。

tìyúzhǎngyíxiānzhī

弟于長,宜先知。

shǒuxiàotìcìjiànwén

首孝弟,次見聞。

zhīmǒushùshímǒuwén

知某數(shù),識某文。

yīérshíshíérbǎi

一而十,十而百。

bǎiérqiānqiānérwàn

百而千,千而萬。

sāncáizhětiāndìrén

三才者,天地人。

sānguāngzhěrìyuèxīng

三光者,日月星。

sāngāngzhějūnchényì

三綱者,君臣義。

fùzǐqīnfūfùshùn

父子親,夫婦順。

yuēchūnxiàyuēqiūdōng

曰春夏,曰秋冬。

cǐsìshíyùnbùqióng

此四時,運不窮。

yuēnánběiyuēxīdōng

曰南北,曰西東。

cǐsìfāngyìnghūzhōng

此四方,應(yīng)乎中。

yuēshuǐhuǒmùjīntǔ

曰水火,木金土。

cǐwǔxíngběnhūshù

此五行,本乎數(shù)。

yuērényìlǐzhìxìn

曰仁義,禮智信。

cǐwǔchángbùróngwěn

此五常,不容紊。

dàoliángshūmàishǔjì

稻粱菽,麥?zhǔn)蝠ⅰ?/p>

cǐliùgǔrénsuǒshí

此六谷,人所食。

mǎniúyángjīquǎnshǐ

馬牛羊,雞犬豕。

cǐliùchùrénsuǒsì

此六畜,人所飼。

yuēxǐnùyuēāijù

曰喜怒,曰哀懼。

àiwùyùqīqíngjù

愛惡欲,七情具。

páotǔgémùshíjīn

匏土革,木石金。

sīyǔzhúnǎibāyīn

絲與竹,乃八音。

gāozēngzǔfùérshēn

高曾祖,父而身。

shēnérzǐzǐérsūn

身而子,子而孫。

zìzǐsūnzhìxuánzēng

自子孫,至玄曾

nǎijiǔzúrénzhīlún

乃九族,人之倫。

fùzǐēnfūfùcóng

父子恩,夫婦從。

xiōngzéyǒudìzégōng

兄則友,弟則恭。

zhǎngyòuxùyǒuyǔpéng

長幼序,友與朋。

jūnzéjìngchénzézhōng

君則敬,臣則忠。

cǐshíyìrénsuǒtóng

此十義,人所同。

fánxùnméngxūjiǎngjiū

凡訓(xùn)蒙,須講究。

xiángxùngǔmíngjùdòu

詳訓(xùn)詁,明句讀。

wéixuézhěbìyǒuchū

為學(xué)者,必有初。

xiǎoxuézhōngzhìsìshū

小學(xué)終,至四書。

lúnyǔzhěèrshípiān

論語者,二十篇。

qúndìzǐjìshànyán

群弟子,記善言。

mèngzǐzhěqīpiānzhǐ

孟子者,七篇止。

jiǎngdàodéshuōrényì

講道德,說仁義。

zuòzhōngyōngzǐsībǐ

作中庸,子思筆。

zhōngbùpiānyōngbúyì

中不偏,庸不易。

dàxiǎodàizhùlǐjì

大小戴,注禮記。

shùshèngyánlǐyuèbèi

述圣言,禮樂備。

yuēguófēngyuēyǎsòng

曰國風(fēng),曰雅頌。

hàosìshīdāngfěngyǒng

號四詩,當(dāng)諷詠。

shījìwángchūnqiūzuò

詩既亡,春秋作。

yùbāobiǎnbiéshànè

寓褒貶,別善惡。

sānzhuànzhěyǒugōngyáng

三傳者,有公羊。

yǒuzuǒshìyǒugǔliáng

有左氏,有谷梁。

jīngjìmíngfāngdúzǐ

經(jīng)既明,方讀子。

cuōqíyàojìqíshì

撮其要,記其事。

wǔzǐzhěyǒuxúnyáng

五子者有荀揚。

wénzhōngzǐjílǎozhuāng

文中子,及老莊。

jīngzǐtōngdúzhūshǐ

經(jīng)子通,讀諸史。

kǎoshìxìzhīzhōngshǐ

考世系,知終始。

zìxīnóngzhìhuángdì

自羲農(nóng),至黃帝。

hàosānhuángjūshàngshì

號三皇,居上世。

tángyǒuyúhàoèrdì

唐有虞,號二帝。

xiāngyīxùnchēngshèngshì

相揖遜,稱盛世。

xiàyǒuyǔshāngyǒutāng

夏有禹,商有湯。

zhōuwénwǔchēngsānwáng

周文武,稱三王。

xiàchuánzǐjiātiānxià

夏傳子,家天下。

sìbǎizǎiqiānxiàshè

四百載,遷夏社。

tāngfáxiàguóhàoshāng

湯伐夏,國號商。

liùbǎizǎizhìzhòuwáng

六百載,至紂亡。

zhōuwǔwángshǐzhūzhòu

周武王,始誅紂。

bābǎizǎizuìchángjiǔ

八百載,最長久。

zhōuzhédōngwánggāngzhuì

周轍東,王綱墜。

chěnggāngēshàngyóushuì

逞干戈,尚游說。

shǐchūnqiūzhōngzhànguó

始春秋,終戰(zhàn)國。

wǔbàqiángqīxióngchū

五霸強,七雄出。

yíngqínshìshǐjiānbìng

嬴秦氏,始兼并。

chuánèrshìchǔhànzhēng

傳二世,楚漢爭。

gāozǔxīnghànyèjiàn

高祖興,漢業(yè)建。

zhìxiàopingwángmǎngcuàn

至孝平,王莽篡。

guāngwǔxīngwéidōnghàn

光武興,為東漢。

sìbǎiniánzhōngyúxiàn

四百年,終究獻。

wèishǔwúzhēnghàndǐng

魏蜀吳,爭漢鼎。

hàosānguóqìliǎngjìn

號三國,迄兩晉。

songqíjìliángchénchéng

宋齊繼,梁陳承。

wéináncháodūjīnlíng

為南朝,都金陵。

běiyuánwèifēndōngxi

北元魏,分東西。

yǔwénzhōuyǔgāoqí

宇文周,與高齊。

dàizhìsuíyìtǔyǔ

迨至隋,一土宇。

búzàichuanshītǒngxù

不再傳,失統(tǒng)緒。

tánggāozǔqǐyìshī

唐高祖,起義師。

chúsuíluànchuàngguójī

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èrshíchuánsānbǎizǎi

二十傳,三百載。

liángmièzhīguónǎigǎi

梁滅之,國乃改。

liángtángjìnjíhànzhōu

梁唐晉,及漢周。

chēngwǔdàijiēyǒuyóu

稱五代,皆有由。

yánsòngxīngshòuzhōushàn

炎宋興,受周禪。

shíbāchuánnánběihùn

十八傳,南北混。

liáoyǔjīndìhàofēn

遼與金,帝號紛。

dàimièliáosòngyóucún

迨滅遼,宋猶存。

zhìyuánxīngjīnxùxiē

至元興,金緒歇。

yǒusòngshìyìtongmiè

有宋世,一同滅。

bìngzhōngguójiānróngdí

并中國,兼戎狄。

míngtàizǔjiǔqīnshī

明太祖,久親師。

chuánjiànwénfāngsìsì

傳建文,方四祀。

qiānběijīngyǒnglèsì

遷北京,永樂嗣。

dàichóngzhēnméishānshì

迨崇禎,煤山逝。

qīngtàizǔyīngjǐngmìng

清太祖,膺景命。

jìngsìfāngkèdàdìng

靖四方,克大定。

zhìxuāntǒngnǎidàtóng

至宣統(tǒng),乃大同。

shíèrshìqīngzuòzhōng

十二世,清祚終。

dúshǐzhěkǎoshílù

讀史者,考實錄。

tōnggǔjīnruòqīnmù

通古今,若親目。

kǒuérsongxīnérwéi

口而誦,心而維。

cháoyúsīxīyúsī

朝于斯,夕于斯。

xīzhòngníshīxiàngtuó

昔仲尼,師項橐。

gǔshèngxiánshàngqínxué

古圣賢,尚勤學(xué)。

zhàozhōnglingdúlǔlún

趙中令,讀魯論。

bǐjìshìxuéqiěqín

彼既仕,學(xué)且勤。

pīpúbiānxiāozhújiǎn

披蒲編,削竹簡。

bǐwúshūqiězhīmiǎn

彼無書,且知勉。

tóuxuánliángzhuīcìgǔ

頭懸梁,錐刺股。

bǐbújiàozìqínkǔ

彼不教,自勤苦。

ute;nángyíngrúyìngxuě

如囊螢,如映雪。

jiāsuīpínxuébúchuò

家雖貧,學(xué)不輟。

rúfùxīnrúguàjiǎo

如負(fù)薪,如掛角。

shēnsuīláoyóukǔzhuó

身雖勞,猶苦卓。

sūlǎoquánèrshíqī

蘇老泉,二十七。

shǐfāfèndúshūjí

始發(fā)奮,讀書籍。

bǐjìlǎoyóuhuǐchí

彼既老,猶悔遲。

ěrxiǎoshēngyízǎosī

爾小生,宜早思。

ruòl(fā)iánghàobāshíèr

若梁灝,八十二。

duìdàtíngkuíduōshì

對大廷,魁多士。

bǐjìchéngzhòngchēngyì

彼既成,眾稱異。

ěrxiǎoshēngyílìzhì

爾小生,宜立志。

yíngbāsuìnéngyǒngshī

瑩八歲,能詠詩。

mìqīsuìnéngfùqí

泌七歲,能賦棋。

bǐyǐngwùrénchēngqí

彼穎悟,人稱奇。

ěryòuxuédāngxiàozhī

爾幼學(xué),當(dāng)效之。

càiwénjīnéngbiànqín

蔡文姬,能辨琴。

xièdàoyùnnéngyǒngyín

謝道韞,能詠吟。

bǐnǚzǐqiěcōngmǐn

彼女子,且聰敏。

ěrnánzǐdāngzìjǐng

爾男子,當(dāng)自警。

tángliúyànfāngqīsuì

唐劉晏,方七歲。

jǔshéntóngzuòzhèngzì

舉神童,作正字。

bǐsuīyòushēnyǐshì

彼雖幼,身已仕。

ěryòuxuémiǎnérzhì

爾幼學(xué),勉而致。

yǒuwéizhěyìruòshì

有為者,亦若是。

quǎnshǒuyèjīsīchén

犬守夜,雞司晨。

gǒubùxuéhéwéirén

茍不學(xué),曷為人。

cántǔsīfēngniàngmì

蠶吐絲,蜂釀蜜。

rénbùxuébùrúwù

人不學(xué),不如物。

yòuérxuézhuàngérxíng

幼而學(xué),壯而行。

shàngzhìjūnxiàzémín

上致君,下澤民。

yángmíngshēngxiǎnfùmǔ

揚名聲,顯父母。

guāngyúqiányùyúhòu

光于前,裕于后。

rényízǐjīnmǎnyíng

人遺子,金滿贏。

wǒjiàozǐwéiyìjīng

我教子,惟一經(jīng)。

qínyǒugōngxìwúyì

勤有功,戲無益。

jièzhīzāiyímiǎnlì

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經(jīng)拼音全篇三

三字經(jīng)全文拼音

《三字經(jīng)》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

三字經(jīng)

rénzhīchūxìngběnshànxìngxiāngjìnxíxiāngyuǎ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

gǒubújiàoxìngnǎiqiānjiàozhīdàoguìyǐzhuān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xīmèngmǔzélínchǔzǐbùxuéduànjīzhù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

dòuyānshānyǒuyìfāngjiāowǔzǐmíngjùyáng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yǎngbújiàofùzhīguòjiàobùyánshīzhīduò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yán)師之惰

zǐbùxuéfēisuǒyíyòubùxuélǎohéwéi子不學(xué)非所宜幼不學(xué)老何為

yùbùzhuóbùchéngqìrénbùxuébùzhīy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

wéirénzǐfāngshàoshíqīnshīyǒuxílǐyí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xí)禮儀

xiāngjiǔlíngnéngwēnxíxiàoyúqīnsuǒdāngzhí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

róngsìsuìnéngrànglídìyúzhǎngyíxiānzhī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shǒuxiàotìcìjiànwénzhīmǒushùshímǒuwén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yīérshíshíérbǎibǎiérqiānqiānérwàn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sāncáizhětiāndìrénsānguāngzhěrìyuèxīng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sāngāngzhějūnchényìfùzǐqīnfūfùshùn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yuēchūnxiàyuēqiūdōngcǐsìshíyùnbùqióng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yuēnánběiyuēxīdōngcǐsìfāngyìnghūzhōng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yīng)乎中

yuēshuǐhuǒmùjīntǔcǐwǔhángběnhūshù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

shígānzhějiǎzhìguǐshíèrzhīzǐzhìhài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yuēhuángdàovrìsuǒchánvyuēchìdàodāngzhōngquán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dāng)中權(quán)

chìdàoxiàwēnnuǎnjíwǒzhōnghuázàidōngběi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hányùjūnshuānglùgǎiyòugāoyuánzuǒdàhǎi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yuējiānghéyuēhuáijìcǐsìdúshuǐzhījì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jì)

yuēdàihuásōnghénghéngcǐwǔyuèshānzhīmíng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gǔjiǔzhōujīngǎizhìchēngxíngshěngsānshíwǔ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yuēshìnóngyuēgōngshāngcǐsìmínguózhīliáng曰士農(nóng)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yuērényìlǐzhìxìncǐwǔchángbùróngwěn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dìsuǒshēngyǒucǎomùcǐzhíwùbiànshuǐlù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yǒuchóngyúyǒuniǎoshòucǐdòngwùnéngfēizǒu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dàoliángshūmàishǔjìcǐliùgǔrénsuǒshí稻梁菽麥?zhǔn)蝠⒋肆热怂?/p>

mǎniúyángjīquǎnshǐcǐliùchùrénsuǒsì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yuēxǐnùyuēāijùàiwùyùqīqíngjù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qīngchìhuángjíhēibáicǐwǔsèmùsuǒshí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suānkǔgānjíxīnxiáncǐwǔwèikǒusuǒhán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shānjiāoxiāngjíxīngxiǔcǐwǔxiùbísuǒxiù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páotǔgémùshíjīnyǔsīzhúnǎibāyīn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yuēpíngshǎngyuēqùrùcǐsìshēngyítiáoxié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diào)協(xié)

gāozēngzǔfùérshēnshēnérzǐzǐérsūn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zìzǐsūnzhìxuánzēngnǎijiǔzúrénzhīlún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fùzǐēnfūfùcóngxiōngzéyǒudìzégōng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zhǎngyòuxùyǒuyǔpéngjūnzéjìngchénzézhōng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cǐshíyìrénsuǒtóngngshīxùwùwéibèi此十義人所同當(dāng)師敘勿違背

zhǎnqíshuāidàxiǎogōngzhìsīmáwǔfùzhōng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lǐyuèshèyùshūshùgǔliùyìjīnbùjù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六藝今不具

wéishūxuéréngòngzūnjìshízìjiǎngshuōwén惟書學(xué)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yǒugǔwéndàxiǎozhuànlìcǎojìbùkěluàn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ruòguǎngxuéjùqífándànlüèshuōnéngzhīyuán若廣學(xué)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fánxùnméngxūjiǎngjiūxiángxùngǔmíngjùdòu凡訓(xùn)蒙須講究詳訓(xùn)詁明句讀

wéixuézhěbìyǒuchūxiǎoxuézhōngzhìsìshū為學(xué)者必有初小學(xué)終至四書

lúnyǔzhěèrshípiānqúndìzǐjìshànyán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mèngzǐzhěqīpiānzhǐjiǎngdàodéshuōrényì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zuòzhōngyōngnǎikǒngjízhōngbùpiānyōngbùyì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zuòdàxuénǎizēngzǐzìxiūqízhìpíngzhì作大學(xué)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zhōngshūshúxiàojīngtōngrúliùjīngshǐkědú中書熟孝經(jīng)通如六經(jīng)始可讀

shīshūyìlǐchūnqiūhàoliùjīngdāngjiǎngqiú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jīng)當(dāng)講求

yǒuliánshānyǒuguīcángyǒuzhōuyìsānyìxiáng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yǒudiǎnmóyǒuxùngàoyǒushìmìngshūzhīào有典謨有訓(xùn)誥有誓命書之奧

wǒzhōugōngzuòzhōulǐzhùliùguāncúnzhìtǐ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dàxiǎodàizhùlǐjìshùshèngyánlǐyuèbèi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yǒuguófēngyǒuyǎsònghàosìshīdāngfěngyǒng有國風(fēng)有雅頌號四詩當(dāng)諷詠

shījìwángchūnqiūzuòyùbāobiǎnbiéshànè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sānzhuànzhěyǒugōngyángyǒuzuǒshìyǒugǔliáng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ěryǎzhěshànbiànyánqiújīngxùncǐmòxiān爾雅者善辨言求經(jīng)訓(xùn)此莫先

gǔshèngzhùxiānxiánzhuànzhùshūbèishísānjīng古圣著先賢傳注疏備十三經(jīng)

zuǒzhuànwàiyǒuguóyǔhéqúnjīngshùshíwǔ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jīng)數(shù)十五

jīngjìmíngfāngdúzǐcuōqíyàojìqíshì經(jīng)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wǔzǐzhěyǒuxúnyángwénzhōngzǐjílǎozhuāng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jīngzǐtōngdúzhūshǐkǎoshìxìzhīzhōngshǐ經(jīng)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zìxīnóngzhìhuángdìhàosānhuángzàishàngshì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

tángyǒuyúhàoèrdìxiāngyīxùnchēngshèngshì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xiàyǒuyǔshāngyǒutāngzhōuwénwǔchēngsānwáng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xiàchuánzǐjiātiānxiàsìbǎizǎiqiānxiàshè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tāngfáxiàguóhàoshāngliùbǎizǎizhìzhòuwáng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zhōuwǔwángshǐzhūzhòubābǎizǎizuìchángjiǔ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zhōugònghéshǐjìniánlìxuānyōusuìdōngqiān周共和始紀(jì)年歷宣幽遂東遷

zhōudàoshuāiwánggāngzhuìchěnggāngēshàngyóushuì周道衰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shǐchūnqiūzhōngzhànguówǔbàqiángqīxióngchū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