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診斷_第1頁
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診斷_第2頁
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診斷_第3頁
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診斷_第4頁
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診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三章

骨代謝異常的生物化學(shēnɡwùhuàxué)診斷下一頁第一頁,共117頁。1骨的主要成分(chéngfèn):

無機物:鈣、磷和鎂

有機基質(zhì):〔I〕型膠原骨功能(gōngnéng):

①機械支撐;

②保護臟器;

③代謝〔參與鈣和磷等的儲藏和代謝調(diào)節(jié)〕。骨細胞:

(1)破骨細胞:產(chǎn)生(chǎnshēng)酸和蛋白水解酶,分解無機物和水解有機基質(zhì),促進骨吸收。

(2)成骨細胞:合成有機基質(zhì)〔膠原和非膠原蛋白〕,并通過新合成的基質(zhì)控制無機物,促進骨形成。下一頁第二頁,共117頁。2鈣和磷的代謝(dàixiè)及調(diào)節(jié)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鈣和磷代謝(dàixiè)紊亂鎂代謝(dàixiè)及其異常骨代謝異常的臨床生物化學骨代謝相關指標的實驗室檢查返回第三頁,共117頁。3鈣鹽、磷酸鹽是機體含量(hánliàng)最多的無機鹽,約99%的鈣、85%的磷以及一半以上的鎂存在于骨和齒。下一頁返回(fǎnhuí)第四頁,共117頁。4鈣、鎂、磷在血漿中以游離(yóulí)、與蛋白結合或與其他陰離子形成復合物等形式存在。下一頁上一頁返回(fǎnhuí)第五頁,共117頁。5第一節(jié)鈣和磷的代謝(dàixiè)及調(diào)節(jié)一、鈣和磷的生理功能二、鈣和磷的代謝(dàixiè)三、鈣和磷及骨代謝(dàixiè)的激素調(diào)節(jié)返回第六頁,共117頁。6〔一〕鈣的生理功能12細胞(xìbāo)內(nèi)鈣細胞(xìbāo)外鈣〔二〕磷的生理功能12細胞(xìbāo)內(nèi)磷酸鹽細胞外磷酸鹽功能返回第七頁,共117頁。7約90%~99%的細胞(xìbāo)內(nèi)鈣存在于線粒體、肌漿和內(nèi)質(zhì)網(wǎng)內(nèi)。濃度約10-6~10-7mol/L,僅為細胞(xìbāo)外液的1/1000。下一頁返回(fǎnhuí)第八頁,共117頁。8功能:

〔1〕觸發(fā)肌肉興奮-收縮耦聯(lián)。當肌細胞內(nèi)儲存Ca2+神經(jīng)(shénjīng)沖動而釋放,Ca2+濃度增大,可迅速地與肌鈣蛋白結合,引起一系列構象改變,產(chǎn)生肌肉收縮。

〔2〕作用于質(zhì)膜,影響膜通透性及膜的轉運。

〔3〕Ca2+為細胞內(nèi)第二信使,廣泛參與胞內(nèi)多種信號轉導。

〔4〕Ca2+是許多酶〔脂肪酶、ATP酶、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輔因子。

〔5〕Ca2+能抑制維生素D3-1-羥化酶的活性,參與自身及磷代謝的調(diào)節(jié)。

〔6〕細胞內(nèi)鈣結合蛋白一鈣調(diào)蛋白是重要的酶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鈣與鈣調(diào)蛋白結合后,使鈣調(diào)蛋白的構象發(fā)生改變,從而活化或抑制酶〔如磷酸化酶激酶〕。

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九頁,共117頁。9細胞外鈣指存在于血漿等細胞外液中的鈣,亦具有(jùyǒu)許多重要功能:

(1)穩(wěn)定神經(jīng)細胞膜影響其應激性。血漿游離鈣濃度的降低會增加神經(jīng)肌肉的應激性,發(fā)生手足搐搦,游離鈣濃度增高將降低其應激性。

(2)血漿Ca2+即凝血因子Ⅳ,參與凝血過程。

(3)細胞外鈣是細胞內(nèi)鈣的來源,它為骨的礦化、凝血以及膜電位維持提供鈣離子。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十頁,共117頁。10血漿鈣約一半(yībàn)與蛋白主要是清蛋白結合,這種結合受PH的影響。酸中毒時清蛋白的氨基酸鏈帶更多的正電荷;結合鈣減少,游離鈣增多。而堿中毒那么產(chǎn)生相反影響。pH每改變0.1單位,血清游離鈣濃度將改變0.05mmol/L。多發(fā)性骨髓瘤病人,高濃度的球蛋白能大量結合鈣,引起血清總鈣濃度增加。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十一頁,共117頁。11細胞內(nèi)磷酸鹽參與多種細胞內(nèi)的代謝過程,包括:

〔1〕三磷酸腺苷〔ATP〕中的高能磷酸鹽,作為能源維持著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縮、生物膜上的各種主動轉運系統(tǒng)等。

〔2〕磷酸鹽是各種腺嘌呤、鳥嘌呤核苷以及核苷酸輔酶類〔如NAD+、NADP+、FMN、FAD、CoA等〕和其他含磷酸根的輔酶〔如TPP、磷酸吡多醛等〕的組成成分。

〔3〕磷脂在構成生物膜結構、維持膜功能以及代謝調(diào)控上均發(fā)揮重要(zhòngyào)作用。酶蛋白及多種功能性蛋白質(zhì)的磷酸化與脫磷酸化是代謝調(diào)節(jié)中化學修飾的主要方式,與細胞的分化、增殖調(diào)控密切相關。因此,細胞內(nèi)磷酸鹽是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謝以及基因轉錄和細胞生長的調(diào)控媒介。

〔4〕細胞內(nèi)的磷酸鹽參與許多酶促反響,如磷酸基轉移反響、加磷酸分解反響等。返回(fǎnhuí)第十二頁,共117頁。12血漿中磷酸鹽是以磷酸氫鹽和磷酸二氫鹽兩種形式存在,這兩種形式統(tǒng)稱無機磷,正常成人血漿無機磷含量為0.81~1.45mmol/L。細胞外磷酸鹽主要功能為:

〔1〕血中磷酸鹽〔HPO42-/H2PO4-〕是血液緩沖體系(tǐxì)的重要組成。

〔2〕細胞外磷酸鹽為細胞內(nèi)以及骨礦化所需磷酸鹽的來源。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十三頁,共117頁。13血磷不如血鈣穩(wěn)定(wěndìng),兒童時期困骨骼生長旺盛,血磷與堿性磷酸酶都會增高,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到達成人水平。成人血磷也有生理性變動,進食、攝糖、注射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等情況下,因細胞內(nèi)利用增加,血磷會降低。血清磷酸鹽的急性減少會導致橫紋肌溶解以及紅細胞功能的改變。

血鈣與血磷之間有一定的濃度關系,正常人鈣、磷濃度〔mg/dl〕的乘積在36~40之間。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十四頁,共117頁。14Ca+活性維生素O3吸收(xīshōu)①②③PH偏堿Ca(PO4)2(不吸收)Ca2+吸收(xīshōu)減少Ca(PO4)2(吸收)偏酸Ca2+吸收(xīshōu)增加草酸、植酸Ca2+不溶性鹽Ca2+吸收減少Ca:P=2:1時吸收最正確返回下一頁第十五頁,共117頁。152、Ca2+排泄:〔腸道及腎〕

由消化道排出的鈣除未吸收的食物(shíwù)鈣,還有局部腸道分泌的鈣,每日由腎小球濾出約10g。其中約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1/5在髓袢升段被吸收,其余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被吸收。因受血鈣濃度的影響,尿中排鈣量只占濾過量的15%〔約150mg〕。血鈣低于2.4mmol/L時,尿中無鈣排出。下一頁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十六頁,共117頁。163、P3+吸收(xīshōu)〔腸道〕:成人每日進食磷約1.0~1.5g,以有機磷酸酯和磷脂為主。

吸收(xīshōu)〔空腸吸收(xīshōu)最快〕

長期口服氫氧化鋁凝膠以及食物中鈣、鎂、鐵離子過多均可形成不溶性磷酸鹽而影響磷的吸收(xīshōu)。

P3+磷酸酶無機(wújī)磷酸鹽返回(fǎnhuí)下一頁上一頁第十七頁,共117頁。174、P3+排泄(páixiè)〔腎、糞便〕:P3+腎小球濾出〔約5克〕腎小管重吸收糞便(fènbiàn)〔30%〕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十八頁,共117頁。18在體內(nèi)激素的控制下,血漿中的鈣、磷維持著相對恒定。甲狀旁腺激素〔PTH〕、1,25〔OH〕2D3、1,25〔OH〕2D2以及(yǐjí)降鈣素是鈣、磷及骨代謝的主要調(diào)節(jié)激素。下一頁返回(fǎnhuí)第十九頁,共117頁。19〔一〕甲狀旁腺(jiǎzhuànɡpánɡxiàn)激素〔二〕維生素D〔三〕降鈣素1、對骨的作用(zuòyòng)1、對骨的作用(zuòyòng)2、對骨的作用2、對腎的作用2、對腎的作用3、對腎的作用4、對小腸的作用1、對小腸的作用〔四〕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返回3、對維生素D的作用第二十頁,共117頁。20甲狀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H〕是甲狀旁腺主細胞合成與分泌的一種單鏈多肽。初合成的是含115個氨基酸殘基的前甲狀旁腺素原,在粗面內(nèi)質(zhì)同去掉(qùdiào)N端25個氨基酸殘基形成甲狀旁腺素原,后者再在高爾基復合體內(nèi)從N端去掉(qùdiào)一個6肽,形成84個氨基酸殘基的PTH,分子量9500。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二十一頁,共117頁。21PTH的合成與分泌受細胞外液Ca2+濃度的負反響調(diào)節(jié),血鈣濃度降低可促進PTH合成與分泌;血鈣濃度增高那么抑制PTH合成與分泌。血鈣在1.3~3.9mmol/L范圍內(nèi)與PTH分泌呈負相關關系。

PTH在庫普弗細胞及腎小管細胞內(nèi)均可被分解(fēnjiě)為N端和C端兩個片段,N片段具有PTH活性,可被肝細胞、腎及骨組織攝取,C片段無PTH活性,分子中間局部具有免疫原性。返回(fǎnhuí)下一頁上一頁第二十二頁,共117頁。22PTH是維持血鈣正常水平最重要的調(diào)節(jié)激素,它有升高血鈣、降低(jiàngdī)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其主要靶器官是骨、腎小管,其次是小腸粘膜等。PTH作用于靶細胞膜上受體,活化腺苷酸環(huán)化酶系統(tǒng),增加胞漿內(nèi)cAMP及焦磷酸鹽濃度。cAMP能促進線粒體Ca2+轉運入胞漿;焦磷酸鹽那么作用于細胞膜外側,使膜外側的Ca2+進入細胞。共同導致胞漿內(nèi)Ca2+濃度增加,激活細胞膜上的“鈣泵〞,將Ca2+主動轉運至細胞外液,導致血鈣升高。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二十三頁,共117頁。23骨是最大的鈣儲藏庫,PTH總的作用是促進溶骨,升高血鈣。PTH可在數(shù)分鐘到數(shù)小時內(nèi)引起骨鈣發(fā)動,使密質(zhì)骨中的鈣釋放人血,此種作用迅速但不持久。數(shù)小時至數(shù)日內(nèi),PTH可促進前破骨細胞(xìbāo)和間質(zhì)細胞(xìbāo)轉化為破骨細胞(xìbāo),使破骨細胞(xìbāo)數(shù)目增加,導致溶骨和骨鈣的大量釋放。PTH對破骨細胞(xìbāo)的作用是通過升高細胞(xìbāo)內(nèi)Ca2+濃度,進而促使溶酶體釋放各種水解酶;抑制異檸檬酸脫氫酶等酶活性,使細胞(xìbāo)內(nèi)異檸檬酸、檸檬酸、乳酸、碳酸及透明質(zhì)酸等酸性物濃度增高,促進溶骨;此外,膠原酶活性也顯著升高。這均有利于溶骨作用。返回(fǎnhuí)第二十四頁,共117頁。24主要是促進磷的排出及鈣的重吸收,進而(jìnér)降低血磷,升高血鈣。它作用于腎遠曲小管和髓袢上升段以促進鈣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及遠曲小管對磷的重吸收。返回(fǎnhuí)第二十五頁,共117頁。25PTH能升高(shēnɡɡāo)腎25〔OH〕D3-1-羥化酶活性,從而促進高活性的l,25〔OH〕2D3的生成。返回(fǎnhuí)第二十六頁,共117頁。26PTH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這一作用(zuòyòng)是促腎生成1,25〔OH〕2D3的繼發(fā)效應。1,25〔OH〕2D3可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返回(fǎnhuí)第二十七頁,共117頁。27維生素D〔vitaminD,VitD〕為類固醇衍生物,具有抗佝僂病的作用,又稱鈣〔骨〕化醇。D族維生素有6種,它們(tāmen)結構相似,僅側鏈不同。其中D2〔麥角鈣化醇〕和D3〔膽鈣化醇〕較為重要。維生素D2和D3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而且都必須在體內(nèi)經(jīng)過一定的代謝轉變,成為活化型后才能發(fā)揮其生物學作用,肝和腎是維生素D活化的主要器官。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二十八頁,共117頁。28肝細胞微粒體:返回(fǎnhuí)VitD3VitD3-25-羥化酶NADPH、O2、Mg2+25(OH)D3特異(tèyì)的α2-球蛋白腎腎小管上皮細胞線粒體25(OH)D3-12-羥化酶系1,25(OH)2D3(活性維生素D)負反響(fǎnxiǎng)PTHCT促進抑制正反響25(OH)D3-24-羥化酶1,24,25(OH)3D3防止維生素中毒下一頁第二十九頁,共117頁。29維生素D來源:

①食物

②日光照射后在皮下由7-脫氫(tuōqīnɡ)膽固醇轉變生成

維生素D存在形式:

①大局部與蛋白結合

②少量以游離形式存在,游離維生素D才能發(fā)揮作用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三十頁,共117頁。301,25〔OH〕2D3具有促進十二指腸對鈣的吸收及空腸、回腸對磷的吸收和轉運的雙重作用(zuòyòng),即促進腸粘膜細胞膜對鈣通透,細胞內(nèi)的結合及轉運。Ca2+1,25(OH)2D3細胞(xìbāo)內(nèi)鈣線粒體鈣結合(jiéhé)蛋白Ca2+轉運至基膜的鈣泵上Ca2+輸送至血液Na+-Ca2+交換體系返回第三十一頁,共117頁。311,25(OH)2D3對骨的直接作用是促進溶骨,并與PTH協(xié)同作用,既加速破骨細胞的形成(xíngchéng),增強破骨細胞活性,促進溶骨;亦通過促進腸管鈣、磷的吸收,使血鈣、血磷水平增高以利于骨的鈣化。返回(fǎnhuí)第三十二頁,共117頁。321,25〔OH〕2D3促性腎小管上皮細胞對鈣、磷的重吸收,其機制也是上調(diào)(shànɡdiào)細胞內(nèi)鈣結合蛋白的表達。返回(fǎnhuí)第三十三頁,共117頁。33降鈣素(calcitonin,CT)是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C細胞)合成、分泌的一種單鏈多肽激素,由3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子量3418。CT在初合成時是含136個氨基酸殘基、分子量15000的前體物.此前體物中還含有一個稱為降鈣蛋白(katacalcin)的21肽片段。當血鈣增高時,CT與降鈣蛋白等分子分泌,降鈣蛋白能增強CT降低血鈣的作用。血鈣低于正常時,CT分泌減少。CT作用的靶器官(qìguān)主要是骨和腎。返回(fǎnhuí)第三十四頁,共117頁。34抑制被骨細胞生成及活性,從而抑制骨基質(zhì)的分解和骨鹽溶解。還可使間質(zhì)細胞轉變(zhuǎnbiàn)為成骨細胞,促進骨鹽沉積,降低血鈣。返回(fǎnhuí)第三十五頁,共117頁。35抑制(yìzhì)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以增加尿鈣、尿磷,降低血鈣、血磷。返回(fǎnhuí)第三十六頁,共117頁。36甲狀旁腺激素(jīsù)相關蛋白(PTHrP),由腫瘤細胞分泌后作為內(nèi)分泌激素(jīsù)作用于靶組織(骨骼和腎)引起高鈣血癥.

PTHrP基因位于染色體12上,與染色體11的PTH基因明顯不同,139個氨基酸的PTHrP的N-端前13個氨基酸中有8個與PTH同源PTHrPmRNA編碼三種同功型的PTHrP。PTHrP可導致高鈣血癥和低磷血癥以及增加尿cAMP、與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病人比較,PTHrP引起高鈣血癥的病人1,25(OH)2D水平更低,多見代謝性減中毒而不是高氯性代謝性酸中毒。返回(fǎnhuí)第三十七頁,共117頁。37返回(fǎnhuí)第三十八頁,共117頁。38第二節(jié)鈣和磷代謝(dàixiè)紊亂返回(fǎnhuí)一、鈣代謝(dàixiè)異常二、磷代謝異常第三十九頁,共117頁。39鈣代謝異常表現(xiàn)(biǎoxiàn)為血清總鈣和/或游離鈣水平異常升高或低下。正常成人血清總鈣參考范圍為2.25-2.75mmol/L,游離鈣參考范圍為0.94-1.26mmol/L。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四十頁,共117頁。40〔一〕低鈣血癥1、低清蛋白(dànbái)血癥2、慢性(mànxìng)腎功能衰竭3、甲狀旁腺(jiǎzhuànɡpánɡxiàn)功能減退4、維生素D缺乏5、電解質(zhì)代謝紊亂〔二〕高鈣血癥返回常見病因:第四十一頁,共117頁。41低鈣血癥(hypocalcemia),血清總鈣濃度可因清蛋白結合局部或游離(yóulí)局部的減少而導致降低,游離(yóulí)鈣的減少通常是由于維持血清鈣各種存在形式間分配的生理機制破壞而引起。返回(fǎnhuí)第四十二頁,共117頁。42慢性肝病、腎病(shènbìnɡ)綜合征、充血性心衰以及營養(yǎng)不良均可造成低清蛋白血癥。此時,雖然血清總鈣降低,但直接檢測游離鈣多正常。返回(fǎnhuí)第四十三頁,共117頁。43腎臟(shènzàng)損害腎臟(shènzàng)所至的慢性腎功能衰竭使1,25(OH)2D生成缺乏,導致低鈣血癥,并可因此持續(xù)增加PTH的分泌,影響骨代謝而發(fā)生骨病。返回(fǎnhuí)第四十四頁,共117頁。44PTH分泌缺乏。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PTH分泌正常,而對PTH反響的靶組織(zǔzhī)受體異常。返回(fǎnhuí)第四十五頁,共117頁。45可因吸收不良或不適當飲食(yǐnshí),加上暴露于陽光下太少。對于成人,可發(fā)生軟骨病,兒童可患佝倭病。返回(fǎnhuí)第四十六頁,共117頁。46并發(fā)高磷血癥,升高的血磷破壞了鈣、磷間的正常比例,使血鈣降低。并發(fā)鎂缺乏,可因干擾PTH分泌(fēnmì),并影響其在骨和腎的活性,導致低鈣血癥。返回(fǎnhuí)第四十七頁,共117頁。47高鈣血癥在臨床常見,但多無特征性病癥而只能通過血鈣測定發(fā)現(xiàn)。高鈣血癥常見于:

①鈣溢出進人細胞外液〔如癌腫時骨礦物質(zhì)過度(guòdù)被吸收〕;

②腎對鈣重吸收增加〔如應用噻嗪類藥物〕;

③腸道對鈣吸收增加〔維生素D中毒〕;

④骨骼的重吸收增加〔固定不能活動〕;

⑤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PTH過度(guòdù)分泌。

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門診高鈣血癥病人最常見的原因,住院病人中高鈣血癥多見于惡性腫瘤。這兩種病因占所有高鈣血癥的90%~95%。惡性腫瘤病人中有10%-20%可出現(xiàn)HHM。返回(fǎnhuí)第四十八頁,共117頁。48〔一〕低磷血癥〔二〕高磷血癥常見病因:1、腎排泌磷酸鹽能力(nénglì)下降2、磷酸鹽攝入過多(ɡuòduō)3、細胞(xìbāo)內(nèi)磷酸鹽大量轉運出返回第四十九頁,共117頁。49血清無機磷濃度低于0.81mmol/L被稱為低磷血癥,血磷濃度在0.48~0.77mmol/L之間為中等偏低,除慢性骨軟化(ruǎnhuà)癥或佝僂病所致者外,通常沒有臨床病癥。血磷低于0.48mmol/L,才會出現(xiàn)臨床病癥。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五十頁,共117頁。50常見的低磷血癥病因有:

①磷向細胞內(nèi)轉移〔輸注葡萄糖,高營養(yǎng)治療,使用胰島素或呼吸性堿中毒〕。

②腎磷酸鹽閾值降低〔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kàngjìn),腎小管缺損性家族性低磷血癥〕。

③腸道磷酸鹽的吸收減少〔如嘔吐、腹瀉喪失或與口服制酸劑結合;吸收減少如吸收障礙綜合征、維生素D缺乏〕。

④細胞外磷酸鹽喪失〔酮癥酸中毒、乳酸中毒〕。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五十一頁,共117頁。51高磷血癥指血清無機磷濃度(nóngdù)高于1.45rnmol/L。常因腎臟排泌磷酸鹽的能力缺乏而致,其他引起的因素與吸收增加或磷酸鹽從組織進入到細胞外液等有關。兒童因為生長激素分泌較多,比成人血磷濃度(nóngdù)更高。返回(fǎnhuí)第五十二頁,共117頁。52①腎小球濾過率降低(jiàngdī),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

②腎小管重吸收增加,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PTH缺乏〕、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PTH耐受〕、肢端肥大癥〔高血清水平的生長激素〕以及用依替磷酸二鈉治療。返回(fǎnhuí)第五十三頁,共117頁。53經(jīng)口或靜脈(jìngmài)補給磷酸鹽藥或使用含磷酸鹽的緩瀉劑和灌腸液。返回(fǎnhuí)第五十四頁,共117頁。54①乳酸(rǔsuān)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或糖尿病酮癥;

②細胞溶解,如橫紋肌溶解、血管內(nèi)溶血、細胞毒性抗癌藥治療、白血病及淋巴瘤。返回(fǎnhuí)第五十五頁,共117頁。55第三節(jié)鎂代謝(dàixiè)及其異常

鎂在人體內(nèi)總量約為21-28g,Mg2+為體內(nèi)含量較多,功能廣泛的重要陽離子之一。體內(nèi)的鎂可分為細胞內(nèi)(骨及多種組織細胞中)和細胞外(細胞外液中)兩局部。返回(fǎnhuí)一、鎂的生理功能二、鎂的代謝(dàixiè)三、鎂代謝異常第五十六頁,共117頁。56一、鎂的生理功能

細胞內(nèi)與細胞外鎂具有不同的生理、生物化學(shēnɡwùhuàxué)功能。骨骼是鎂的主要儲藏庫?!惨弧臣毎?xìbāo)內(nèi)鎂的功能〔二〕細胞(xìbāo)外鎂的功能返回第五十七頁,共117頁。571.是300多種酶的輔助因子,廣泛參與各種生命活動。Mg2+與ATP分子的β和γ一磷酸基構成螯合物,降低ATP分子的電負性,參與一切需要ATP的生物化學反響。

2.參與酶底物形成,如MgATP和MgGTP。

3.Mg2+是許多酶系統(tǒng)的變構效應(xiàoyìng)激活因子,如腺苷酸環(huán)化酶、Na+-K+ATP酶(Na+-K+ATPase)、Ca2+-ATP酶、磷酸果糖激酶以及肌酸激酶等都需要鎂的激活。鳥嘌呤核苷酸調(diào)節(jié)蛋白Gs和Gi活化亦需Mg2+參與。

4.Mg2+在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細胞復制、核著酸代謝以及蛋白生物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返回(fǎnhuí)第五十八頁,共117頁。58細胞外液鎂僅占總鎂含量的1%,以三種形式(xíngshì)存在。正常人血鎂參考范圍為0.75~1.0mmol/L。約55%的鎂是游離的,30%與蛋白結合,15%與陰離子形成復合物。細胞外鎂的主要功能是:

①細胞內(nèi)鎂的來源;

②降低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血清Mg2+濃度減少將降低神經(jīng)興奮閾值,增加神經(jīng)傳導速度;

③Mg2+在突觸前的神經(jīng)末梢競爭性抑制Ca2+的進入,影響神經(jīng)遞質(zhì)在神經(jīng)肌肉連接點的釋放。血清鎂濃度減少會導致神經(jīng)肌肉應激性增加。

因此,Mg2+與體內(nèi)蛋白質(zhì)、核酸、酶的結構、代謝與功能,正常神經(jīng)、肌肉功能的維持,都有密切關系,在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和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返回(fǎnhuí)第五十九頁,共117頁。59二、鎂的代謝

1.來源:除脂肪以外的所有動物組織及植物性食品中。

2.日攝入量:約為250mg,其中2/3來自谷物和蔬菜。

3.吸收:小腸對鎂的吸收是主動轉運過程(guòchéng),部位主要在回腸。每日鎂的吸收量約2~7.5mg/kg體重。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鎂,成人每日可從消化液中回收約35mg的鎂。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六十頁,共117頁。604.排泄:腎是體內(nèi)鎂的主要排泄器官。

5.存在:有核細胞中存在的鎂約80%存在于肌肉中,肌肉是維持鎂平衡的重要組織。急性鎂缺乏所引起的低鎂血癥下涉及肌肉鎂,慢性鎂缺乏病人雖然血鎂在正常范圍,但肌肉鎂顯著降低(jiàngdī)。急、慢性高鎂血癥時肌肉鎂均不增加。紅細胞中的鎂約為血清鎂的3倍,故測血清鎂時應防止溶血。腎小球濾過(lǜɡuò)腎小管(特別(tèbié)是髓袢)重吸收2%~5%由尿排出返回上一頁第六十一頁,共117頁。61鎂缺乏非常普遍,住院病人中約10%和重癥監(jiān)護中心(zhōngxīn)約65%的病人有缺鎂,中等及嚴重鎂缺乏通常因胃腸道及腎臟的喪失。在上段胃腸道液中鎂的含量為0.5mmol/L。因此,嘔吐、胃腸減壓可導致大量鎂的喪失。更常見的是鎂從下段腸道的喪失,多因急性腹瀉、局部性腸炎以及潰瘍性結腸炎等,因為鎂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在遠端小腸。腎排泄增多也是缺鎂的常見原因。〔一〕低鎂血癥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六十二頁,共117頁。621.胃腸道病癥如持續(xù)性胃腸減壓、吸收障礙綜合征、急慢性腹瀉、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以及原發(fā)性低鎂血癥。

2.腎臟喪失包括

①滲透性利尿,如糖尿病、使用甘露醇等脫水劑;②高鈣血癥;

③乙醇及其他藥物(yàowù);

④代謝性酸中毒、酮癥酸中毒;

⑤腎臟疾病,如腎盂腎炎、間質(zhì)性腎炎、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酸中毒、腎移植術后;

⑥原發(fā)性低鎂血癥;

⑦磷酸鹽缺乏。返回(fǎnhuí)上一頁下一頁第六十三頁,共117頁。63高鎂血癥〔hypermagnesemia〕不常見,即便有也多是輕微升高。病癥典型的高鎂血癥幾乎總是由于過多(ɡuòduō)鎂鹽攝入或靜脈用含鎂藥物所致。腎功能衰竭時,限制了排泌過多(ɡuòduō)鎂的能力;使用含鎂制酸劑、灌腸劑即可引起高鎂血癥。硫酸鎂是治療妊娠性高血壓的常用藥物,可能會引起孕婦及嬰兒血鎂過量。此外,橫紋肌溶解癥、家族性低鈣尿高鈣血癥及鋰鹽過量,亦可致高鎂血癥?!捕掣哝V血癥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六十四頁,共117頁。64第四節(jié)骨代謝異常的臨床(línchuánɡ)生物化學一、骨代謝(dàixiè)標志物二、代謝性骨疾病的臨床(línchuánɡ)生物化學返回第六十五頁,共117頁。65〔一〕骨形成(xíngchéng)標志物1、骨鈣素2、骨性堿性(jiǎnxìnɡ)磷酸酶3、前膠原肽〔二〕骨吸收(xīshōu)標志物1、膠原交朕2、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3、半乳糖或糖化半乳糖羥賴氨酸4、尿羥脯氨酸返回第六十六頁,共117頁。66骨鈣素又稱骨谷氨酰基蛋白(BGP),是含49個氨基酸;分子量5669的小蛋白,為人骨中主要的和最多的非膠原蛋白,占總蛋白的1%。

作用:

骨鈣素中17、21和24位為三個特殊的谷氨酰殘基,可被依賴(yīlài)維生素K的γ~羧化酶轉換為γ~羧基谷氨酰,這種獨特的羧化氨基酸能結合鈣離子,在血液凝固、鈣轉運、沉積以及維持內(nèi)環(huán)境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返回(fǎnhuí)成骨細胞BGP1,25(OH)2D第六十七頁,共117頁。67血清骨性堿性磷酸酶(B~ALP)在反映成骨細胞活性和骨形成上那么有較高特異性,并優(yōu)于骨鈣素。因為B~ALP在血清中比骨鈣素更穩(wěn)定(wěndìng),血清中的半壽期為l~2天,并且不受晝夜變化的影響,標本亦不需特殊處理。

B-ALP增高見于Paget’s病、修復活潑的骨質(zhì)疏松、甲狀腺毒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質(zhì)軟化癥、佝僂病、骨營養(yǎng)障礙、骨質(zhì)溶解轉移、肢端肥大癥以及其他增加骨形成的病癥。返回(fǎnhuí)第六十八頁,共117頁。68Ⅰ型前膠原肽是另一個評價骨形成的指標。但在評價體內(nèi)1,25〔OH〕2D代謝紊亂(wěnluàn)及替代治療的療效上,Ⅰ型膠原前肽那么憂于骨鈣素和B-ALP。成骨細胞前體細胞I型膠原N~端延伸段C~端延伸段(前肽)斷裂纖維入血返回(fǎnhuí)第六十九頁,共117頁。69骨的有機(yǒujī)基質(zhì)中膠原交聯(lián)〔collagecrosslinks〕90%為I型膠原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七十頁,共117頁。70骨吸收期間I型膠原被水解,羥基毗嚀酚交聯(lián)釋放入血并從尿排出。檢測(jiǎncè)尿脫氧吡啶酚和〔或〕吡啶酚,或測定交聯(lián)區(qū)的C-和N-端肽,可用作反映骨吸收的指標。返回(fǎnhuí)下一頁上一頁第七十一頁,共117頁。71〔1〕脫氧吡啶酚和吡啶酚:脫氧吡啶酚存在于骨、韌帶和主動脈,而吡啶酚存在于硬連接組織,如軟骨中含量(hánliàng)高。因為骨骼系統(tǒng)的質(zhì)量很大,骨是兩種吡啶酚的主要來源,故這兩種吡啶酚測定已用于評價骨吸收。返回(fǎnhuí)下一頁上一頁第七十二頁,共117頁。72脫氧吡啶酚表現(xiàn)出更高骨吸收特異性和靈敏度,其原因(yuányīn)是:

①它是由膠原自然形成的,非生物合成;

②從尿中排出前不被代謝;

③骨是脫氧吡啶酚的主要來源;

④僅來源于天然基質(zhì)的降解產(chǎn)物,不受飲食的影響。返回(fǎnhuí)下一頁上一頁第七十三頁,共117頁。73〔2〕交聯(lián)區(qū)N~端肽和C~端肽:

Ⅰ型膠原交聯(lián)區(qū)的N~和C~端肽也是一種骨吸收的指標,與吡啶酚和脫氧吡啶酚一樣具有較好特異性,不受飲食等干擾。

吡啶酚和交聯(lián)區(qū)端肽水平的評價已用于骨質(zhì)疏松、Paget’s病、其他代謝性骨病、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其他伴有骨吸收增加性疾病的診斷或病情評價。絕經(jīng)后婦女與絕經(jīng)前比較,端肽通常比其他吸收和形成標志物增高(zēnggāo)明顯、當藥物抑制骨吸收時會導致降低,如絕經(jīng)后婦女或骨質(zhì)疏松癥用二磷酸鹽或雌激素治療,吡啶酚和端肽會降低。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七十四頁,共117頁。74骨吸收期間,破骨細胞產(chǎn)生和分泌一種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進入破骨細胞與骨外表之間的間隙,并能在血清中測得,能反映破骨細胞活性和骨吸收情況(qíngkuàng)。血清中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測定有許多方法,但它們對破骨細胞同工酶沒有特異性。故現(xiàn)階段尚不能滿意區(qū)分這種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與血清中其他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返回(fǎnhuí)第七十五頁,共117頁。75尿半乳糖羥賴氨酸膠原中的羥賴氨酸可被糖基化形成半乳糖羥賴氨酸或糖化半乳糖羥賴氨酸、半乳糖羥賴氨酸存在于骨膠原,而糖化半乳糖羥賴氨酸那么存在于皮膚膠原中。破骨時半乳糖羥賴氨酸釋放入血,并從尿中排泄。尿半乳糖羥賴氨酸在骨吸收(xīshōu)病癥,包括女性骨質(zhì)疏松時增高。返回(fǎnhuí)第七十六頁,共117頁。76由于受各種疾病或其他因素包括飲食的干擾,并且人體(réntǐ)其他組織包括肌肉和皮膚也含有一定比例的膠原,所以尿羥脯氨酸對骨更新或骨吸收不特異,不是骨更新或骨吸收的常規(guī)標志物。脯氨酸羥化羥脯氨酸尿排出(páichū)90%存在(cúnzài)于可透析的小膠原肽段中10%存在于不可透析的大膠原肽段中返回第七十七頁,共117頁。77〔一〕骨質(zhì)疏松癥1、病理(bìnglǐ)生理2、臨床表現(xiàn)3、實驗室檢查(jiǎnchá)〔二〕骨質(zhì)軟化(ruǎnhuà)癥2、臨床表現(xiàn)3、實驗室檢查1、病因〔三〕Paget's?。薄⑴R床表現(xiàn)2、實驗室檢查〔四〕腎性骨營養(yǎng)障礙3、實驗室檢查2、臨床表現(xiàn)1、發(fā)病機制返回第七十八頁,共117頁。78骨質(zhì)量的頂峰期大約出現(xiàn)在30歲左右,在生命后期骨密度是臨床判斷骨質(zhì)疏松的重要指征。成年早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以便骨量保持穩(wěn)定。35~40歲后,骨吸收略超過(chāoguò)骨形成,約每年喪失1%骨量。婦女絕經(jīng)后因骨吸收增加使骨喪失每年增加到2%,這種吸收增加直接與性激素缺乏相關。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七十九頁,共117頁。79骨質(zhì)疏松常見原因包括(bāokuò):

①生長期骨形成缺陷;

②成骨細胞骨形成受損;

③增加骨吸收的其他病理生理過程。

骨質(zhì)疏松最常見于絕經(jīng)后的高齡婦女。增齡、女性以及性激素缺乏都是危險因素,其他危險因素包括(bāokuò)骨質(zhì)疏松家族史、過度飲酒、吸煙以及多種慢性病癥。返回(fǎnhuí)下一頁上一頁第八十頁,共117頁。80研究說明,患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病人比相應的正常人骨密度值低。而患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病人60%是絕經(jīng)后婦女,骨質(zhì)疏松是該病的重要表現(xiàn)。甲狀腺激素過度(guòdù)分泌亦可導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因此骨質(zhì)疏松可因長期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而引起。皮質(zhì)醇明顯減少骨形成和增加骨吸收,患Cushing綜合征的病人多有嚴重的骨質(zhì)疏松。更常見的是長期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者,甚至可發(fā)生致殘性骨質(zhì)疏松?;级喟l(fā)性骨髓瘤的病人常有椎骨壓縮性骨折,也應考慮有骨質(zhì)疏松存在。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八十一頁,共117頁。81患骨質(zhì)疏松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疼痛、不適和易骨折。因小梁骨更新速度高,骨折更易發(fā)生在小梁骨,例如脊椎骨和遠端前臂骨比結構(jiégòu)致密的皮質(zhì)骨〔如股骨〕更易發(fā)生骨折。椎骨發(fā)生嚴重的壓縮性骨折可導致殘疾。返回(fǎnhuí)第八十二頁,共117頁。82①骨折的病人存在與其年齡和性別〔如男人或絕經(jīng)前婦女(fùnǚ)〕不符的骨質(zhì)疏松,應該通過生物化學檢查排除一些病癥,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庫欣綜合征、性腺功能減退癥以及多發(fā)性骨髓瘤等。

②絕經(jīng)后期患骨質(zhì)疏松的婦女(fùnǚ),需要檢測骨吸收標志物包括尿鈣和尿膠原交聯(lián)(尿N~端肽、脫氧吡啶酚或C~端肽),對骨代謝進行評價,協(xié)助診斷。返回(fǎnhuí)第八十三頁,共117頁。83骨質(zhì)軟化癥幾乎總是由維生素D缺乏或磷酸鹽缺乏引起。

①依賴維生素DI型佝僂病為一種遺傳性疾病,以缺乏1,25(OH)2D羥化酶,導致1,25(OH)2D形成障礙為特征,生理劑量的1,25(OH)2D替代治療效果好。

②依賴維生素DⅡ型佝僂病也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以血清中1,25(OH)2D異常升高為特征,通常是由受體與1,25(OH)2D結合的親和力缺乏,出現(xiàn)維生素D抵抗。

③一些藥物通過(tōngguò)改變肝臟對維生素D的代謝,干擾腸道對鈣的吸收和骨細胞的功能也可引起骨軟化癥。返回(fǎnhuí)第八十四頁,共117頁。84①肌無力和張力(zhānglì)過低,承重功能減弱使肢體彎曲,呈“O〞型或“X〞型腿、身材矮小。

②肋骨肋軟骨的連接處腫脹形成串珠,方顱等。

③在成年人骨骼生長發(fā)育完全后,骨痛是最普遍的病癥,可能發(fā)生應力性骨折,X光片顯示長骨的骨能和骨于杯型末端和磨損的典型佝僂病改變。

④假性骨折。返回(fǎnhuí)第八十五頁,共117頁。85①血清堿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②低鈣血癥:

③維生素D的最好評價方法是直接測定血清中25〔OH〕D。

④腎的磷酸鹽轉運缺陷(quēxiàn)最好的評價指標是腎小管磷酸鹽最大重吸收(TmPO4)。通過測定空腹血清磷酸鹽、肌酐和同時收集的二小時尿標本磷酸鹽和肌酐,分別計算出磷酸鹽和肌酐的去除率,從標準曲線圖即可查得患者TmPO4。Ca2+PTH低磷血癥返回(fǎnhuí)第八十六頁,共117頁。86①顱骨、股骨(gǔgǔ)、骨盆和脊椎是最常受累部位。

②受侵襲部位出現(xiàn)局部骨痛和發(fā)熱.可出現(xiàn)骨骼的變形,如頭顱擴大和承重骨(股骨(gǔgǔ)和脛骨)彎曲。

③關節(jié)炎、神經(jīng)壓迫病癥。

④少見的并發(fā)癥是骨膜肉瘤。返回(fǎnhuí)第八十七頁,共117頁。87①常見生物化學檢查改變是血清ALP、B~ALP增高,尿脫氧吡啶酚、羥脯氨酸增高。

②放射學檢查可見骨溶解吸收區(qū),成骨細胞重新形成的骨硬化區(qū)域。骨掃描是檢測(jiǎncè)早期微小損傷的最敏感的方法。返回(fǎnhuí)第八十八頁,共117頁。88腎衰1,25(OH)2生成(shēnɡchénɡ)1,25(OH)2腸道鈣吸收(xīshōu)障礙排泄(páixiè)磷酸鹽能力高磷血癥低鈣血癥PTH甲狀旁腺增生高甲狀旁腺素性骨疾病纖維性骨炎PTH抵抗影響甲狀旁腺對鈣的反響鋁分泌受損血清鋁破壞骨礦化骨軟化病有大量的類骨質(zhì)形成抑制骨細胞功能骨發(fā)育不全(類骨質(zhì)量不增加)β2微球蛋白排泄受損沉積于骨骨淀粉樣變返回第八十九頁,共117頁。89①骨痛是腎性骨營養(yǎng)障礙最明顯的表現(xiàn),主要發(fā)生在承重骨如小腿、臀部和脊柱。

②兒童可能發(fā)生骨骼畸形、肢體彎曲、脊柱后凸、側彎以及股骨髓滑移(huáyí)。

③在關節(jié)周區(qū)域、動脈中間層可發(fā)生細胞外的骨化,以及肺、心肌等內(nèi)臟器官的鈣化。返回(fǎnhuí)第九十頁,共117頁。90①血清(xuèqīng)尿素、肌酐升高。

②高磷血癥和低鈣血癥。

③血清(xuèqīng)PTH增高,1,25(OH)2D濃度降低。

④血清(xuèqīng)鎂濃度升高,血清(xuèqīng)鋁濃度升高。返回(fǎnhuí)第九十一頁,共117頁。91第五節(jié)骨代謝相關(xiāngguān)指標的實驗室檢查一、鈣、磷、鎂的實驗室檢查(jiǎnchá)二、鈣和磷及骨代謝調(diào)節(jié)(tiáojié)激素測定三、骨代謝標志物測定返回第九十二頁,共117頁。92〔一〕鈣測定(cèdìng)1、總鈣測定(cèdìng)2、游離(yóulí)〔離子〕鈣測定〔二〕血清磷測定〔三〕鎂測定1、血清總鎂測定2、游離〔離子〕鎂測定返回第九十三頁,共117頁。93早期總鈣的測定方法大多是鈣與有機或無機陰離子沉淀(chéndiàn),然后直接用比重法、濁度法測定,或者測定沉淀(chéndiàn)陰離子。隨后相繼建立了分光光度法、熒光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離子選擇性電極法。其中分光光度法、離子選擇電極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大多數(shù)實驗室現(xiàn)今所用的方法。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九十四頁,共117頁。94(1)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用金屬指示劑或染料選擇性地結合鈣后產(chǎn)生顏色改變。檢測特定波長的吸光度定量。這種方法可在各種自動化分析儀上使用。鈣結合染料包括甲基麝香草酚藍、茜素等,其中鄰甲酚酞絡合酮(CPC)和偶氮砷Ⅲ較為常用。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被NCCLS推薦為測定血清鈣的參考方法。分析前血清用鑭~鹽酸溶液(róngyè)按1:50稀釋,稀釋樣本被送入乙炔火焰,基態(tài)鈣原子吸收來自鈣空心陰極燈的422.7nm光波.用光電管或檢測器在422.7nm測定鈣的這種吸收,吸光值與火焰里的鈣濃度成比例。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九十五頁,共117頁。95l〕鄰甲酚酞絡合酮(CPC)是一金屬復合染料,與鈣在pH約1.2的堿性溶液中形成紫紅色螯合物,570~580nm波長測定吸光值定量鈣濃度。用8~羥基喹啉消除Mg2+干擾。參加氰化鉀可穩(wěn)定反響以及防止其他重金屬的干擾。鈣與CPC按1:1和2:1兩種比例結合,1:1復合物在低濃度時占優(yōu)勢,校正曲線在低濃度是非線性的。因此,CPC法推薦用多點校正。反響對溫度很敏感,應嚴格控制反響溫度。

2〕偶氮砷Ⅲ是一種鈣結合試劑(shìjì),對鈣有高而特異的親和力。在弱酸中(pH6),該染料與鈣的親和力比鎂高,可形成藍紫色復合物,在650-660nrn測定其吸光度定量。返回(fǎnhuí)第九十六頁,共117頁。96游離鈣測定方法為離子選擇電極法,分析儀器在微處理器控制(kòngzhì)下,自動傳送校正液、樣品和清洗液進入分析室,分析室中含有鈣離子選擇電極.參比電極和pH電極。敏感的電位儀測定鈣.參比、pH電極之間的電位差。儀器同時分析37℃時實際游離鈣和pH,然后計算pH7.4時的游離鈣。返回(fǎnhuí)第九十七頁,共117頁。97現(xiàn)在血清磷測定(cèdìng)實際上檢測的是血清中的無機磷酸根。

7H3PO4+12(NH4)6Mo7O24·4H2O→7(NH4)3[PO4(MoO3)12]+51NH4++51OH-+33H2O

無色的磷鋁酸鹽復合物可直接在340nm波長測定(cèdìng)其紫外吸光值,或進一步用復原劑復原后產(chǎn)生鉬藍,在600~700nm波長測定(cèdìng)。返回(fǎnhuí)第九十八頁,共117頁。98血清鎂僅占總體鎂的1%,其中55%是游離的,約30%與蛋白(主要是清蛋白)結合,15%與磷酸鹽、枸櫞酸鹽及其他陰離子復合。

血清總鎂的測定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AAS,沉淀法,、滴定法、熒光法以及火焰(huǒyàn)光度法.雖然AAS為參考方法,但且前臨床實驗室最普遍使用的是分光光度法。返回(fǎnhuí)下一頁第九十九頁,共117頁。99(1)分光光度法;許多金屬色原指示劑或染料可選擇性結合鎂發(fā)生顏色改變。目前常用的有鈣鎂試劑、甲基麝香草酚藍等顯色劑。

1〕鈣鎂試劑:鈣鎂試劑是一種金屬色原指示劑,在堿性(jiǎnxìnɡ)溶液中與鎂結合形成紫色復合物,可在530-550nm波長檢測。加人鈣螫合劑EGTA可減少鈣的干擾,參加氰化鉀可防止形成重金屬復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及外表活性劑可減少蛋白質(zhì)及脂血的干擾。

2〕甲基麝香草酚藍與鎂形成藍色復合物,在600nm左右測定,參加EGTA可減少鈣的干擾。返回(fǎnhuí)下一頁上一頁第一百頁,共117頁。100(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27Mg中子活化法是鎂測定確實定性方法,臨床實驗室用AAS作為參考方法,雖然AAS準確和精確,但難以在大多數(shù)臨床實驗室推廣(tuīguǎng)。

血清鎂被鑭~鹽酸溶液按1:50稀釋→乙炔火焰→基態(tài)鎂原子吸收來自鎂空心陰極燈的285.2nm光波→用光電管或檢測器在285.2nm測定鎂的吸光值。返回(fǎnhuí)上一頁第一百零一頁,共117頁。101臨床(línchuánɡ)實驗室測定血漿(清)游離鎂主要是離子選擇電極法,選擇電極帶有一個中性離子載體ETH5220、ETH7025等?,F(xiàn)使用的離子載體或電極對鎂的選擇性不如鈣,干擾主要來自游離鈣。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二頁,共117頁。102〔一〕甲狀旁腺激素(jīsù)測定1、放射免疫法2、免疫(miǎnyì)化學發(fā)光法〔二〕維生素D測定(cèdìng)〔三〕降鈣素測定〔四〕甲狀旁腺相關蛋白測定返回第一百零三頁,共117頁。103采用競爭性放射免疫法,125I標記PTH片段(piànduàn)與病人樣本中PTH片段(piànduàn)競爭抗體結合位點。經(jīng)溫育,沉淀,計數(shù)結合的放射性強度。用同樣處理的標準品制作標準曲線,從曲線中可得到病人PTH濃度。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四頁,共117頁。104免疫化學發(fā)光法〔ICMA〕包括:

①用固定的抗~hPTH(1~44)、抗~hPTH〔44-68〕抗體和發(fā)光劑丫啶酯標記的抗~hPTH〔1-34〕三種抗體,同時測定中段和N-端片段(piànduàn)的多位點免疫化學發(fā)光法。

②血清中段PTH自動化ICMA檢測法,該法簡便快速,無放射性,并且不受其他相關片段(piànduàn)干擾。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五頁,共117頁。105目前(mùqián)用于測定維生素D活性形式25(OH)D3和1,25(OH)2D3出的方法有:放射競爭性結合法〔CPB〕、放射受體測定法〔RRA〕、放射免疫法〔RIA〕和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由于1,2525〔OH〕2D3是血清中維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故是反映維生素D狀況的最正確指標。返回(fǎnhuí)第一百零六頁,共117頁。106過去,血清降鈣素測定都采用RIA法,但其結果受不同來源抗血清的影響靈敏度和特異性不同,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