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上版權刑事保護的演進_第1頁
美國法上版權刑事保護的演進_第2頁
美國法上版權刑事保護的演進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國法上版權刑事保護的演進

從法律文本和制度實踐的角度來看,知識產權制度無疑是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出現(xiàn)的,這與資本主義的繁榮密切相關。甚至,“知識產權就是資本結合知識之后的要求。知識產權制度的歷史使命就是維持以知識為要素的產業(yè)得以存續(xù)?!币弧⑶謾喾ㄉ系谋Wo美國的版權法在其誕生之后的100多年間均沒有對侵犯版權行為的刑事處罰。美國第一部版權法頒布于1790年,而在1897年之前,侵犯版權一直都與刑法無涉,純屬民事侵權的范疇。1897年,美國國會第一次在版權法中加入了刑事處罰條款,1909年的版權法在保留構成侵犯版權犯罪在主觀上需滿足“故意和盈利”要件的同時,將刑事責任擴展到了所有享有版權的作品和所有侵權行為之上,1974年,國會首次將“明知且故意”(knowinglyandwillfully)幫助、教唆侵權的行為納入刑事處罰的范疇。二、檢察官對于起訴侵犯版權犯罪,總無興趣從1982年開始,有關侵犯版權犯罪的規(guī)定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電影和錄音制品產業(yè)的代表認為將侵犯版權犯罪界定為輕罪失之寬松。首先,輕罪懲罰不足以威懾大規(guī)模的盜版行為,同時,因為侵犯版權犯罪僅屬輕罪,檢察官對于起訴侵犯版權犯罪的個人并無興趣。?1982年,國會開始考慮產業(yè)界的訴求,通過《盜版和假冒修正法》(PiracyandCounterfeitingAmendmentsActof1982)對版權法進行了實質性修改:對制造、銷售侵犯電影作品、視聽作品、錄音制品的侵權復制品或錄音制品且數(shù)量重大的行為加重刑罰。隨著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繁榮和盜版軟件的泛濫,版權法中的侵犯版權犯罪條款引起了軟件制造商的不滿,他們開始向國會請愿,致力于將重罪條款適用于侵犯計算機軟件版權的行為。三、將從事侵權行為的重罪化degresiofcrimula認為,大量投資1982年和1992年兩次版權法的修正使得部分侵犯版權犯罪的行為成為重罪,從結果上加重了對侵犯版權犯罪的懲罰力度,但這兩次修法并未觸及侵犯版權犯罪的核心要素:構成犯罪的侵犯版權行為必須被證明“故意且意圖獲取商業(yè)利益或個人私利”這一主觀要件。而1997年的《反電子盜竊法》(NoElectronicTheftAct)則實質性地弱化了這一標準。根據(jù)該法的規(guī)定,以下兩種故意侵犯版權的行為將構成犯罪:(1)意圖獲取商業(yè)利益或個人私利;(2)在任何180天的期間內,以包括電子方法在內的方式,復制或發(fā)行一個或多個享有版權作品的一件或一件以上的零售總價超過1000美元的復制品或錄音制品?!栋鏅嘀刈锓ā肥状卧谇址赴鏅喾缸锏姆杉軜嬛幸肓藬?shù)量門檻(numericalthresholds),即以復制或發(fā)行侵權復制品的數(shù)量抑或其零售價值作為界定重罪/輕罪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規(guī)定的原因在于數(shù)量巨大的侵權復制品往往意味著更為嚴重的犯罪行為,須予以重罪懲處,當然,數(shù)量門檻適用的前提是相關行為已被證明是故意為之且意圖盈利的。而《反電子盜竊法》的前述規(guī)定使得數(shù)量門檻不再是刑事犯罪程度(degreesofcriminaloffense)的分界線,而成為民事侵權與刑事犯罪的界線。在《反電子盜竊法》出臺之前的100多年間,美國版權法上關于侵犯版權刑事犯罪的規(guī)定都要求公訴方須證明被告從事侵權行為的盈利意圖,何以美國國會突然會產生廢除這一要求的想法?對這一疑問的解釋大多指向一個案例:合眾國訴拉馬奇亞案(UnitedStatesv.LaMacchia)。大衛(wèi)·拉馬奇亞(DavidLaMacchia)是麻省理工學院一名21歲的大學生,他使用學校的計算機網(wǎng)絡鼓勵網(wǎng)友將流行的軟件程序上傳至電子公告板的加密地址中,再將這些程序轉移至另一地址,并邀請網(wǎng)友免費下載這些程序。由于從未收取任何費用,拉馬奇亞被以“網(wǎng)絡欺詐罪”(wirefraud)而非侵犯版權罪起訴。在訴訟中,拉馬奇亞辯稱對其行為適用網(wǎng)絡欺詐罪并不適當且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道林訴合眾國案(Dowlingv.UnitedStates)的判決中已有相應觀點。法院在拉馬奇亞案中正確解讀出道林案所支持的主張:由于缺乏來自國會的明確解釋,普通的刑法并不能破壞根據(jù)版權法判決承擔刑事責任必須“慎之又慎”(finelycalibrated)的要求,由于按照版權法的規(guī)定并不構成犯罪,政府無權以“網(wǎng)絡欺詐”為由起訴拉馬奇亞。進而言之,拉馬奇亞案不過是一個導火索,促使國會改變態(tài)度一定另有原因。事實上,社會活動的數(shù)字化已成普遍現(xiàn)象,將版權作品與珠寶、汽車、電視機等有形財產等量齊觀的論調也越來越有市場,《反電子盜竊法》就是對此現(xiàn)實的回應。數(shù)字技術發(fā)展普及之前,侵犯版權往往必須進行重大投資的事實就足以保護版權所有人。具體而言,進行重大投資必然推導出行為人欲從事侵權行為獲取商業(yè)利益,這就滿足了版權法中刑事處罰條款的主觀要件;此外,重大投資的要求意味著版權所有人可以經由民事侵權訴訟的判決而請求扣押、查封相關設備和財產,這對侵權人是一種切實的威懾。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導致作品的復制和傳播更為便捷,大量復制作品的成本非常低廉,無需進行重大投資,由此對侵犯版權的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大批量的復制作品并不必然是為了盈利,類似于拉馬奇亞的行為只能被認為是沒有商業(yè)意圖的侵權行為,由于無需投資即可大量復制作品,借由民事責任以扣押、查封相關設備和財產也顯得無的放矢,不能有效威懾侵權行為。由此,只能寄希望于刑事處罰來威懾此類大范圍的侵權行為。關于版權性質的爭議由來已久,但與有形財產相比,版權作品被認為更具公共產品屬性,如對其使用系非競爭性使用(non-rivalroususe),數(shù)字化帶來的影響裹挾著版權財產化的論調弱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廢除了了侵犯版權犯罪中“意圖盈利”的主觀要件,使得侵犯版權刑事犯罪的范疇更為寬泛,對版權的刑事保護得到了實質性強化。四、虛假和知識產權均給計算機軟件版權所有人造成的損失在《反電子盜竊法》出臺之后,以該法為據(jù)發(fā)起的訴訟少之又少,對侵犯版權行為的威懾效用亦微乎其微,據(jù)稱,當時由于假冒和盜版,每年給計算機軟件版權所有人造成的損失在11億美元至20億美元之間,并進一步導致“失業(yè)、低工資收入、低稅收以及正版軟件購買者承擔的高價?!薄稊?shù)字防盜及版權救濟改善法》的出臺,表明美國版權產業(yè)中的利益相關方開始將注意力投向侵犯版權犯罪案件的判決和執(zhí)行,意圖通過加強刑罰的有效性遏制肆無忌憚的侵權行為。五、“數(shù)字”版權法上的侵權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便利了侵犯版權行為,亦從反面提示版權所有人通過網(wǎng)絡發(fā)售作品的數(shù)字化形式亦是新的商機,通過對相關數(shù)字化作品使用版權保護措施,似乎可以防范無孔不入的計算機網(wǎng)絡侵權?;ヂ?lián)網(wǎng)內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普遍使用“值得信賴的系統(tǒng)”(trustedsystems)保護相關內容,藉此杜絕非授權使用、復制和發(fā)行。為應對這種情況,《數(shù)字千年版權法》(DigitalMillenniumCopyrightActDMCA)顯而易見的是,這三種可能承擔刑事責任的行為并不要求已經現(xiàn)實地侵犯了版權。即使規(guī)避相應的技術措施的目的是合理使用相關作品,并無侵犯版權的行為,行為人依然違反了《數(shù)字千年版權法》,有承擔刑事責任之虞。六、擴大非侵權行為的適用范圍縱觀美國版權法中刑事犯罪條款的變化,一個較為清晰的趨勢是侵犯版權刑事犯罪的入罪門檻逐步降低、主觀要件的要求顯著降低、罰金刑和自由刑的上限不斷提高、將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