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樂器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樂器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樂器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樂器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樂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筑、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涌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tǒng)形式的繼承和發(fā)展。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

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曲《廣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簫鼓》;箏曲《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嗩吶曲《百鳥朝鳳》、《小開門》;笛曲《五梆子》、《鷓鴣飛》;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優(yōu)秀的獨奏

曲目。

純粹用鑼鼓等打擊樂器合奏的清鑼鼓樂,音色豐富,節(jié)奏性強,擅長表現熱烈紅火、活潑輕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東鑼鼓)、《十八六四二》(蘇南吹打)、《鷂子翻身》(陜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種弦樂器合奏的弦索樂,以優(yōu)美、抒情、質樸、文雅見長,適宜于室內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頭曲)等。

用吹管樂器與弦樂器合奏的絲竹樂,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如《三六》、《行街》(江南絲竹),《雨打芭蕉》、《走馬》(廣東音樂),《八駿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吹打樂,演奏風格粗獷,適宜于室外演奏,擅長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如《將軍令》(蘇南吹打)、《大轅門》(浙東鑼鼓)、《普天樂》(山東鼓吹)、《雙咬鵝》(潮州鑼鼓)。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如《滿庭芳》(蘇南吹打)、《五鳳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吹打樂中起重要作用。

傳統(tǒng)民族器樂演奏多與民間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風俗生活,以及宮廷典禮、宗教儀式等結合在一起,較少采取純器樂表演的形式。民族器樂的實用性使不少器樂曲牌因用于不同場合而產生變化。

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都有標題,分標名和標意兩類。標名性標題只給樂曲取名以示甲與乙之區(qū)別,它和音樂內容無直接聯(lián)系,如《工尺上》、《四段錦》、《九連環(huán)》、《十景鑼鼓》等。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和解題等提示樂曲的內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賽龍奪錦》等。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tǒng)習慣分為“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為單一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lián)綴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huán)體、聯(lián)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lián)綴體最為多見。

創(chuàng)作中各種變奏技法被廣泛運用。民間藝人在一首曲牌反復演奏時,善于用各種演奏技巧對旋律作加花裝飾而形成變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禮曲》(嗩吶曲)等?!胺怕踊ā币彩且环N常用的變奏手法,它將“母曲”的結構成倍擴充,同時作加花裝飾。如《歡樂歌》(江南絲竹)、《南繡荷包》(二人臺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詩)等樂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種變奏手法是采取變化主題的結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題在其后的五次變奏時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擴充和緊縮。而琵琶曲《陽春白雪》中之《鐵策板聲》則采取結構次序的倒裝。這種結構次序的變更在鑼鼓段中更為常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在以典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fā)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置,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對全代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chuàng)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久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qū),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fā)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并為上古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fā)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形成、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中國音樂與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guī)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支施行,并進行音樂交流。此后,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后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

中國民樂發(fā)展的三個時期

1.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zhàn)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后各咱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鐘鼓樂隊。

2.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新聲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蕩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為這一變,開創(chuàng)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fā)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惡劣各國,如朝鮮、日本等國)以重要的影響。

3.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tǒng)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wěn)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lián)。此時期的傳統(tǒng)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tài)特點已逐漸趙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笛又名橫吹、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后輸入長安。宋朝以后,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tǒng)的笛子,竹制,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振動而發(fā)音。其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故深受人們喜愛。

笛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筒音(最低音)為a′(實際音)和d2(實際音)的笛子。因為這兩種笛子分別為昆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擦弦樂器,它廣泛地流傳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這個名稱,在南方是專指獨奏用或在國樂隊用的一種,北方人稱為「南胡」。由於全國各地不同的習慣,也有稱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稱雖多,實際上是同一樂器。二胡音色優(yōu)美,表現力強,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樂器,既用之於獨奏,也適於合奏或伴奏,在民間的戲曲的多種劇種中均為中要的伴奏樂器。

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為d′a′。

琵琶,本作“批把”,撥弦樂器,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相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一書中曾有記載:“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這名古文的意思是:琵琶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琵,向后挑進稱做琶;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

琵琶的歷史沿革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據史料記載,秦、漢時期就有兩種琵琶。一種叫“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鼓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叫“阮咸”或“阮”。它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

唐代是琵琶發(fā)展的高峰。在樂器制作上,將上述三種琵琶巧妙地結合起來。它保留了曲項琵琶制形的發(fā)音特點,將曲項琵琶的四相和直項琵琶的十二柱結合成四相十柱。樂器演奏為豎抱,由用撥子彈奏發(fā)展成手指彈奏。由于樂器的改革,演奏藝術也得到了飛躍的發(fā)展。表現技法逐漸豐富,成為既能獨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亦成為這種樂器的專有名稱。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中,對當時的琵琶演奏中的藝術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聲有色的描繪。

明、清時期琵琶的制作基本定型。藝人們師承相傳,對琵琶樂曲,特別是大型套曲的創(chuàng)作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演奏藝術上出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擊弦樂器約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qū)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國。揚琴具有清脆的聲音,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約4500年前,有個叫仱倫的樂官發(fā)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jié)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fā)聲,這是簫的前身。到了漢朝前,京房再加一后孔,成為五孔,唐朝時傳到日本,叫做Shakuhachi(尺八)。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后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與笛類似,音孔有六,前五后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d′.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鼓」發(fā)展而來,三弦名稱最初見於明代文獻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於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jié)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極富特色的獨奏樂器。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傳統(tǒng)笙一般為十三簧與十四簧,經過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種。

笙常用作伴奏樂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於獨奏。笙是以簧片振動發(fā)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云鑼為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民間叫九音鑼。通用的云鑼有十面小鑼,懸于木框之間,或將木框抵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擊之,(大型云鑼,則用木架立於臺上)其立位排列各不相同。阮在樂隊合奏中是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相傳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經改良后,現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間戲曲及說唱中常見。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參與伴奏。目前最常用的為中阮及大阮。我國民族民間樂器的分類

一、古代的“八音”分類法周代,我國已有根據樂器的不同制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國一直沿用“八音”分類法。

金類:主要是鐘,鐘盛行于青銅時代。鐘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征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鐘樂。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fā)兩個頻率音,這兩個音,一般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還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鐘的變形。

石類:各種磬,質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異。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面雙層結構,橫梁為圓管狀。立柱和底座作怪獸狀,龍頭、鶴頸、鳥身、鱉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又分為兩組,一組為六件,以四、五度關系排列;一組為十件,相鄰兩磬為二、三、四度關系。它們是按不同的律(調)組合的。

絲類:各種弦樂器,因為古時候的弦都是用絲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類:竹制吹奏樂器,笛、簫、箎、排簫、管子等。

匏類:匏時葫蘆類的植物果實,用匏作的樂器主要是笙。

土類:就是陶制樂器,塤、陶笛、陶鼓等。

革類:主要是各種鼓,以懸鼓和建鼓為主。

木類: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各種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制呈伏虎狀,虎背上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數根莖的竹筒,逆刮其鋸齒發(fā)音,作樂曲的終結。用于歷代宮廷雅樂。柷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寬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內壁發(fā)聲,表示樂曲即將起始。用于歷代宮廷雅樂。對于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反思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音樂的發(fā)展之路偏離了以往數千年的軌道,走向了一條“現代化”的道路。這時期,西方音樂被大量地引入到中國來,使國人們領略了西方音樂的樂器音色、表現能力、樂隊層次、作曲技術……西方音樂的藝術魅力不但折服了我們,并且使我們反思自己的國樂,因此,便開始了國樂的改革之路。向西方音樂學習,不僅成為了當時蔡元培所倡導的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蕭友梅建立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的主要目的,同時也是劉天華等國樂大師們創(chuàng)辦“國樂改進社”的主要動因。在其后的100年間,中國傳統(tǒng)音樂領域中的從業(yè)者們經歷了不懈的努力,使傳統(tǒng)音樂逐漸地“現代化”,終于形成了今天所具有的“民族音樂”之概貌。如今,在中國各大音樂學院設有“民族器樂系”,教授各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有國家級別的中央民族樂團、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在各大城市設有“民族管弦樂團”;我們有頂級的民族器樂演奏家,也有“女子十二樂坊”等流行化的民族樂隊組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