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與王國維四封學術文書整理與研究_第1頁
梁啟超與王國維四封學術文書整理與研究_第2頁
梁啟超與王國維四封學術文書整理與研究_第3頁
梁啟超與王國維四封學術文書整理與研究_第4頁
梁啟超與王國維四封學術文書整理與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梁啟超與王國維四封學術文書整理與研究

近年來,梁啟超、沈同時學者和王國維的書信被新發(fā)現(xiàn)。這些信件是王國維自己保存下來的,然后由他的家人送到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目前,除有的學術著作中引用過少部分內(nèi)容外,尚未正式全部發(fā)表過。梁、王、沈三人均是在學術上有突出成就的國學大師,這批書信涉及到大師們的治學思想以及中國現(xiàn)代學術史上的一些大事,因此值得認真關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1929年停辦。曾任職于此的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被稱為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清華大學國學院存在的短短四年里,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奇跡,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這里整理出梁啟超致王國維的四封書信,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些梁啟超、王國維等當時已譽滿中外的大師對學術工作的至誠態(tài)度、負責精神,以及對同行的尊重和對后輩學人的關心。他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成就卓著,但絕不各自樹立山頭、以鄰為壑,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商量、互相請教。梁啟超成名很早,王國維二十多歲初出茅廬時,曾在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館做書記和校對。當他們都成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導師之后,梁啟超對王國維卻非??蜌夂妥鹬?在考核學生的出題內(nèi)容及教學思路等方面,是虛心請教、商量于王國維。梁啟超對身邊每個學生的情況也都了然于胸,并耐心地因材施教。王國維也是如此,他不論是對學界名人還是對當時的無名小輩,都謙虛、尊重,熱情幫助。60年后,陳邦懷對此還充滿懷念和感激:“中心尤不能忘者,余時年少,求知心切,靜安先生不厭其煩,有問必答?!?《陳邦懷跋》,見《王國維全集·書信》,中華書局1984年版)當時和王國維通過書信頻繁進行學術交流的,不僅有梁啟超、陳邦懷等國內(nèi)知名的或不知名的學者,還有一大批遠隔重洋的日本學者(日本學者寫給王國維的書信,經(jīng)筆者整理發(fā)表于《文學遺產(chǎn)》2007年第1期)。從現(xiàn)存的梁啟超、王國維等人的書信資料來看,學者間在信息上互通有無、在難點問題上互相啟發(fā)是當時一種普遍的學術風氣。這些書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梁啟超的用人觀、選材觀和治學思想。在選教務長問題上,他重視人盡其用;在學生的選拔和教育問題上,他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更注重治學方法與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靈活而又務實的育人觀念,尤有重要價值。而這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人際氛圍以及治學方式。清華國學院4年共招收70名學生,絕大多數(shù)后來都成為知名學者(如高亨、王力、姜亮夫等),究其原因,當和國學院的教師素養(yǎng)以及教育方法密切相關。沈兼士,又名堅士,浙江烏程(今吳興)人,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回國后曾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央大學師范學院等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主任。王國維于1922年1月就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此時正是在沈兼士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主任期間。王國維任北京大學通訊導師,過程比較曲折。早在1917年,馬衡就受蔡元培校長委托斡旋此事,直到1922年方才成功。就任通訊導師期間,王國維盡心盡力,在北大留下了很好的學術影響,其學問、人品受到普遍的贊譽和尊敬。沈兼士的這些信,反映了王國維和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學術交往的一些片斷。王國維就任國學門通訊導師期間,曾數(shù)次拒收北大所付薪金,由沈兼士寫給馬衡的信,可以看到當時北大校方對王國維的薪金一事進行的靈活處理。作為引領時代新思潮的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對以清朝遺老自居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極備謙恭和敬仰,終于請到他做通訊導師,并且巧妙處理了薪金問題。北大求賢若渴、兼容并包的風氣,由此可見一斑。從時代意義和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這批書信也傳遞出厚重的信息。在19世紀20年代那種荒亂的歲月里,一批學者真誠無私地以發(fā)掘民族文化瑰寶、傳承民族文化精神為己任,熱衷并安心于學術,其精神和品格令后世敬仰;信件還反映出當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因此,這批書信有著不容忽視的史學價值。結合現(xiàn)存的其他史料,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豐富對梁啟超、王國維、沈兼士等學者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對研究中國現(xiàn)代學術史、教育史,對于在對比中反思當今的學術狀況和大學教育,都是值得珍視的第一手資料。沈兼士寫給馬衡、馬裕藻、羅振玉的信也與王國維直接相關(未發(fā)表過),所以一并整理附后,以供研究者參考。梁啟超的信給王國維寫了一封信1.循環(huán)效應:以治事為中心示敬悉。梅、孟兩君超皆素識。梅君治數(shù)學,在本校最久,人極忠厚。孟君去歲新來,夙治教育學,莼生(著《心史叢刊》者)之姪也,國學亦有相當根柢。二君中任以一人為教務長,當皆能黹助本院事業(yè)。惟以治事才能論,或孟君更長耳。超畏勞頓,擬不出席。若能派代表,則擬舉孟君,公謂何如?此及觀堂先生啟超頓首即刻2.“偶缺注意”之書觀堂先生有道:奉示敬悉。所擬二十題具見苦心。超亦敬本我公之旨擬若干題,別紙承教。但兩旬以來,再四籌思,終覺命題難于盡善。年來各校國學榛蕪,吾輩所認為淺近之題,恐應考者已泰半望洋而嘆。此且不論,尤懼有天才至美而于考題所發(fā)問者偶缺注意(“偶缺注意”本寫作“夙未研究”,后劃改——輯注者注),則交臂失之,沵為可惜。鄙意研究院之設在網(wǎng)羅善學之人,質言之,則能知治學方法,而其理解力足以運之者,最為上乘。今在浩如煙海之群籍中出題考試,則所能校驗者終不外一名物一制度之記憶。幸獲與遺珠,兩皆難免。鄙意欲采一變通辦法,凡應考人得有準考證者,即每科指定一兩種書,令其細讀,考時即就所指定之書出題。例如史學指定《史通》、《文史通義》或《史記》、《漢書》、《左傳》皆可??紩r即在書中多發(fā)問難,則其人讀書能否得聞最易檢驗,似較泛濫無歸者為有效。若慮范圍太窄,則兩場中一場采用此法,其一場仍泛出諸題,以覘其常識,亦未始不可。不審尊意以為何如?今別擬一準考通告書呈覽。若謂可用,請更與雨僧一商,并列舉指定之書見示最幸。專此。敬承道安不盡期啟超頓首3.第三,請解同一試題靜安先生史席:聞先生曾一至天津,正擬奉謁,則已歸京,悵甚。得吳君書知先生不日移居校中,至慰??荚嚸}事,校中所擬辦法至要。弟因家中有人遠行,此一旬內(nèi)頗煩擾,不能用心于問學。欲乞先生將已擬定之各考題先鈔示一二,俾得在同一程度之下擬題奉商,想承見許。又專門科學之題,每門約擬出若干,并乞見示。此項之題,太普通固不足以覘績學,太專門又似故為責難,此間頗費斟酌,想先生有以處之矣。四月半后當來校就教一切。先此奉商,希賜裁答。敬請道安不一期啟超頓首今年投考新生,欲將其所呈驗舊作,稍為細閱,給以分數(shù),以與將來試卷合算。意欲令各助教先一評定而由公核其當否,尊意謂何如?啟超又頓首4.請定方壯輝稿明確批本靜安先生:諸生成績交到此間者已大略翻閱,內(nèi)中頗有可觀者,如高亨、趙邦彥、孔德、王庸皆甚好(方壯猷稿未成,規(guī)模太大頗駁雜,用力亦勤)。乃至汪吟龍亦頗有見地,不失學者矩矱,實出意外也。弟擬略為批點,俾諸生有所感發(fā)矣。新病后不能多用力耳。最好先生興之所至亦隨時批示一二。弟頃入京續(xù)診馀病,星期二方能返校。各卷先呈先生察閱。啟超頓首三十日沈同時向王國維致意信1.怡親王認同人后《學校學術期刊》及出版可能是5年應申請示靜庵先生左右:前此研究所中各事多由叔平兄轉達,致久未通訊,歉悚,歉悚。昨叔平兄由滬回京,藉承起居佳勝,著述日增,忻慰之至。并由叔平兄轉述,先生今年滬事稍閑,或能來京一游,聞之不勝欣喜。尚望將豫定北上之期便中示及,用慰同人欽仰之意。北大蔡鶴庼先生雖暫離校,校務仍由各部主任負責維持,《國學季刊》第二期本月中旬可以出版,惟同人學問淺薄,當懇先生不棄,隨時指導。第三期中尤盼能以大作賜登,俾增聲價,不知先生肎諒而允之否?孟蘋先生所刊尊集何時可以出版?沈子培先生遺稿前聞孟劬兄言已由先生擔任整理,不審何時可以浚事?敬念,敬念。尊處前寄交陳援庵兄之稿件,已經(jīng)交去。援庵兄囑弟先為代達謝意。肅請撰安兼士謹拜啟翰怡先生晤時請為致意。前曾寄一信,不知收到否?懇便代問。又啟。2.請轉出國學門章程四紙靜安先生大鑒:昨讀致叔平先生書,敬悉一切。大著《五代監(jiān)本考》收到,謝謝!當由本期《國學季刊》登出。茲檢上研究所國學門章程四紙,由叔平先生轉寄,祈詧入為荷!北京教育經(jīng)費風潮現(xiàn)在已將告一段落,陽十月初當可開學。先生如有研究題目須提出者,請便擲下,不勝盼禱之至。敬候撰安沈兼士謹上3.安沈致第一院電靜安先生著席: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同人謹訂于本月九日(星期日)午后二時在后門內(nèi)漢花園本校第一院開會歡迎先生,務祈光臨賜教,不勝欣企之至!敬請撰安沈兼士拜啟六月四日沈同時向羅振宇寫了一封信雪堂先生侍右:茲送上《史學雜志》一冊,內(nèi)有莫利遜文庫展覽會陳列品目錄,請查閱。敬請晚安兼士拜啟靜安先生并候請旨于遙遠于私家車之嚴格限定叔平先生大鑒:昨承轉到靜安先生不受脩金之函,敬悉一一。本?,F(xiàn)正組織《國學季刊》,須賴靜安先生指導之處正多,又研究所國學門下學年擬懇靜安先生提示一二題目,俾研究生通信請業(yè)。校中每月致送百金,聊供郵資而已,不是言束脩也。尚望吾兄婉達此意于靜安先生,請其俯鑒北大同人歡迎之微忱,賜予收納,不勝盼荷!頃晤蔡孑民先生,言及此事,孑民先生主張亦于弟同,并囑吾兄致意于靜安先生。專此敬請著安弟沈兼士啟新《國學季刊》行將付印,靜安先生如有近作賜登,不勝歡迎之至。又及。般作者相關著作考幼漁兄鑒:前承靜安先生面允,代為修改伊鳳閣博士《西夏國書略說》,茲將原稿送請費神轉交靜安先生。想已移居入織染局新居矣!此請著安弟沈兼士拜啟沈兼士的信還涉及到現(xiàn)代史上一些與王國維先生有關的著名人物,為方便讀者理解信件,這里謹作簡要說明。蔡鶴庼即是蔡元培,他字民友、仲申、鶴卿,號孑民、孑農(nóng)、鶴庼等,浙江紹興人,是著名學者,教育家,民主革命家,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孟蘋先生指的是蔣汝藻,他字孟蘋(蘋)、孟頻,號樂庵,浙江諸暨人,是現(xiàn)代著名實業(yè)家、藏書家。蔣汝藻是王國維最親密的朋友之一,在出版王國維著作方面頗費心力,《觀堂集林》的出版他即起了決定性作用。沈子培指的是沈曾植,他字子佩、子培等,浙江嘉興人,是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清朝末年曾任刑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孟劬指的是張爾田,他字孟劬,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史學家,和王國維有較多學術交往。陳援庵指的是陳垣,他字援庵,廣東新會人,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國學門導師、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輔仁大學校長等職。翰怡先生指的是劉承干,他字貞一,號翰怡,浙江吳興人,是現(xiàn)代著名藏書家。羅振玉是浙江上虞人,著名敦煌學家,曾任京師大學堂農(nóng)科監(jiān)督、偽滿監(jiān)察院長等職。羅振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