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4文言文閱讀
學校:姓名:班級:考號:
一、文言文閱讀
(2022.北京師大附中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南越王守天子約,不敢擅興兵,使人上書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義,大
為發(fā)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農令韓安國出會稽,擊閩越?;茨贤醢采蠒G口:“陛下臨天下,布德施
惠,天下攝然,人安其生,自以沒身不見兵革。今聞有司舉兵將以誅越,臣安竊為陛下重之?!?/p>
“越,方外之地,剪發(fā)本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非強
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煬中國也。自漢初定以來七十二年,越人相攻擊
者不可勝數(shù),然天子未嘗舉兵而入其地也。臣聞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
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二。得其地,不可郡縣也,攻之,
不可暴取也。多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shù),萬間獨數(shù)百千里,險阻、林叢弗能盡著,視之若易,
行之甚難。天下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民得夫婦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
人各為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率不給上事,自相攻擊,而陛下發(fā)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
g!且越人愚慈輕薄,負約反復,其不用天子本法度,非一日之積也。壹不奉詔,舉兵誅之,臣恐后兵革
無時得息也?!?/p>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茍利于民,不必法
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圣人法與時變,
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異源,而
皆歸于海;百家殊業(yè),而皆務于治。
節(jié)選自《淮南子?汜論訓》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南越王守天子受以等失之者,鮮矣
B.剪發(fā)義身之民也行有余力,則以學義
C.而循俗未足冬也多乎哉?不多也
D.而皆務于治君子金本,本立而道生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間獨數(shù)百千里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場地圖察其山川要塞余始循期入
C.其不用天子之法度羨長江之無窮
D.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閩越王的進攻,南越王向漢武帝上書告急。漢武帝很贊賞南越王的忠義,準備發(fā)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來,夏商周三代王朝認為越人的土地無法居住,越人野蠻無法統(tǒng)治,不值得煩勞中原王朝。
C.淮南王從地理環(huán)境和國家當前形勢等角度規(guī)勸武帝不要出兵,否則戰(zhàn)爭就沒有停止的時候。
D.選文二告訴我們,改變古法不對,因循守舊也不值得贊賞,法令制度要適合當時的情況。
4.淮南王勸阻武帝發(fā)兵的理由印證了選文二的哪一句話?請將原句寫下來。
5.聽了淮南王劉安的話后,你認為漢武帝該不該出兵?引用《論語》中的句子闡釋你的理由。
【答案】1.D2.A3.D4.印證了“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5.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一:我認為漢武帝應該出兵。因為《論語》中曾經說:“近者悅,遠者來。”
意思是要使境內的人民歡悅,還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文章里的漢武帝時期,國內已經安定,接下來就需
要得到境外國家的擁戴,所以漢武帝應該出兵,借此樹立在藩臣中的威信。
答案示例二:我認為漢武帝應該出兵。南越國作為藩臣,已經信守和漢武帝的約定,在閩越國侵略自己的
時候,沒有擅自發(fā)兵,而是向漢武帝請示。《論語》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八砸胱尵惩獾姆獙賴?/p>
真正尊崇漢朝,漢武帝就必須重誠信出兵,以此立威來確定大國的威望。
答案示例三:我認為漢武帝還是應該出兵?!墩撜Z》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兵閩越的確給國家的
經濟和人民的生命帶來損失。但是漢朝作為一個大國更應該講求道義責任,現(xiàn)在南越國已經信守約定,不
擅自出兵。所以此時我們應該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約定,借此彰顯我們的大國擔當。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約定;約束。
B.刺刻花紋;文獻知識。
C.贊美;數(shù)量大,跟“少、寡”相對。
D.兩個“務,,都是“致力于”的意思。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兩個“而”都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B.介詞,從;相當于“而”,表修飾。
C.助詞,的;定語后置的標志。
D.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句中語氣詞,表感嘆。
2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D.“改變古法不對“錯誤,這一表述與文意不符,選文二說的是“茍利于民,不必法古”,意思是“如果對民眾
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可見,是可以改變古法的。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淮南王勸阻武帝發(fā)兵的理由印證了選文二的哪一句話?
為什么?請結合選文一內容簡要分析“,然后找到淮南王勸阻武帝發(fā)兵理由的內容,接著找出選文二中與之相
關的內容,最后結合選文一進行分析。
先到材料一中找出淮南王勸阻武帝發(fā)兵的內容,淮南王首先對此表明態(tài)度,即“今聞有司舉兵將以誅越,臣
安竊為陛下重之“,意思是“現(xiàn)在聽說有關官員將要率兵去進攻閩越,我劉安私下認為陛下應重視這件事”,
接著陳述理由,分析越人的特點和越地的地形,“方外之地,剪發(fā)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越
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這樣的地方“得其地,
不可郡縣也,攻之,不可暴取也”,如果強行去做這件事,只能給百姓帶來危害,而且現(xiàn)在“方內大寧,戴白
之老不見兵革,民得夫婦相守,父子相保”,由此可以看出淮南王的分析主要是與百姓相關。然后分析材料
二,找出與“治國”"民”有關的內容,即“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意思是“治理國家雖有常規(guī),但必須以便
利民眾為根本“,由此可知,淮南王勸阻武帝發(fā)兵的理由可以印證這句話。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聽了淮南王劉安的話后,你認為漢武帝該不該出兵?引
用《論語》中的句子闡釋你的理由“,然后明確態(tài)度,即該不該出兵,再結合出兵的原因、淮南王認為不該
出兵的理由進行分析,同時聯(lián)系《論語》中的句子進行闡釋。
結合材料一“陛下臨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攝然,人安其生,自以沒身不見兵革。今聞有司舉兵將以誅越,
臣安竊為陛下重之“可知,陛下統(tǒng)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個人都安心地從事自己的產業(yè),
自認為一生不會見到戰(zhàn)爭?,F(xiàn)在聽說有關官員將要率兵去進攻閩越,我劉安私下認為陛下應重視這件事。
聯(lián)系《論語》中“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要使境內的人民歡悅,還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漢武帝時期,
國內已經安定,接下來就需要得到境外國家的擁戴,所以漢武帝應該出兵,借此樹立在藩臣中的威信。
材料一中指出戰(zhàn)爭的起因,即“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南越王守天子約,不敢擅興兵,使人上書告天子”,
意思是“閩越王郢發(fā)兵進攻南越國的邊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漢武帝的約定,不敢擅自發(fā)兵,派人向漢武帝上
書告急”,由此可知,閩越興兵在先,南越作為漢朝的藩臣,向朝廷求助,朝廷應該出兵幫助,而且可以趁
此機會讓南越更為臣服,可以聯(lián)系《論語》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
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要想讓境外的藩屬國真正尊崇漢朝,漢武帝就必須重誠信出兵,以此立威來確
定大國的威望。
結合材料一“越人各為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奉不給上事,自相攻擊,而陛下發(fā)兵救之,是反以
中國而勞蠻夷也!且越人愚意輕薄,負約反復,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積也。壹不奉詔,舉兵誅之,
臣恐后兵革無時得息也''可知,越人名義上是國家的藩屬國,實際上不向朝廷繳納貢品和酎金,不為朝廷負
擔一兵一卒的徭役,他們互相攻擊,陛下卻派兵援救,這是反過來為了野蠻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勞困苦啊!況
且越人愚笨鄙薄,違背盟約,反復無常,他們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是一天一II如此,而是由來已久。
如果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詔令,就發(fā)兵進攻他們,我恐怕以后的戰(zhàn)爭沒有停止的時候了??梢月?lián)系《論語》
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兵閩越的確給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命帶來損失。但是漢朝作為一個大國
更應該講求道義責任,現(xiàn)在南越國已經信守約定,不擅自出兵。所以此時我們應該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約
定,借此彰顯我們的大國擔當。
參考譯文:
閩越王郢發(fā)兵進攻南越國的邊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漢武帝的約定,不敢擅自發(fā)兵,派人向漢武帝上書
告急。因此,武帝很贊賞南越王的忠義,調集大批軍隊去援救南越,派大行令王欣率軍從豫章郡(今江西
南昌)出發(fā),派大農今韓安國率軍從會稽郡(今江蘇蘇州)出發(fā),合力進攻閩越?;茨贤鮿采蠒鴦褡枵f:
“陛下統(tǒng)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個人都安心地從事自己的產業(yè),自認為一生不會見到
戰(zhàn)爭?,F(xiàn)在聽說有關官員將要率兵去進攻閩越,我劉安私下認為陛下應重視這件事。”
“越人生活在中原之外的土地上,是剪斷頭發(fā)、在身上刺刻花紋的野蠻人,不能用禮義之邦的法令制
度進行治理。早在當年夏商周三代最強盛的時期,胡人和越人都不接受中原的統(tǒng)治,并不是三代王朝的國
勢不能征服他們,也不是三代王朝的軍威不能克制他們,而是因為三代王朝認為越人的土地無法居住,越
人野蠻無法統(tǒng)治,不值得煩勞中原王朝。自從漢朝初定天下以來七十二年間,越人自相攻擊的事件數(shù)都數(shù)
不過來,但是天子從來沒有發(fā)兵進入越人居住的區(qū)域。我聽說越人沒有城池村莊,而生活在山谷溪流之間,
叢林密竹之中,熟悉水上戰(zhàn)斗,擅長劃船行舟,地形復雜,草木叢生而且有許多河流險阻。中原地區(qū)的人
不了解當?shù)氐牡貏蓦U阻而進入其境內,即使一百個人也抵擋不過一個越人。占領了他們的土地,無法設置
郡縣進行統(tǒng)治;進攻他們,又不能迅速取勝。從地圖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過只有幾寸
的地方,而兩地實際距離卻有幾百上千里,同時河流險阻、叢林密竹又不能都顯示出來,看著好像很容易
行走,實際上行走非常困難。我們國家依賴祖宗神靈的保佑,全境安寧,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沒有見過兵器甲
仗,百姓得以夫妻相互廝守,父子相互保全,這都是陛下恩德。越人名義上是國家的藩屬國,實際上不向
朝廷繳納貢品和酎金,不為朝廷負擔一兵一卒的徭役,他們互相攻擊,陛下卻派兵援救,這是反過來為了
野蠻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勞困苦啊!況且越人愚笨鄙薄,違背盟約,反復無常,他們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
是一天一日如此,而是由來已久。如果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詔令,就發(fā)兵進攻他們,我恐怕以后的戰(zhàn)爭沒有
4
停止的時候了?!?/p>
所以圣人制定禮樂,并不受禮樂限制;治理國家雖有常規(guī),但必須以便利民眾為根本;政令教化雖有
常法,但必須以切實有效為最好。如果對民眾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適合實際情況,就不必一
定要遵循舊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紂不改變舊法導致了滅亡;夏禹、商湯、周武王不因襲舊法卻興
旺發(fā)達而稱王。所以圣人的法度是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禮節(jié)隨著習俗的不同而改變;衣服、器械各自方
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順應適宜的事。所以改變古法無可非議,因循守舊不值得贊美。百川源頭各不
相同,但最后都歸于大海。百家學說事業(yè)各不一樣,但都以治理好天下社會為目的。
(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縱囚論【1】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
幸生,用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
敢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干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
也。此豈近于人情?
或日: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多,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中移人之速,有如
是者矣。目:“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舂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
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⑵下之情也;意其必免
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多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行,太宗施
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西存信義,此又不通蕓論
也?!?/p>
“然則何為而可?”日:“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咨此必
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丕
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p>
注:【1】公元633年末,唐太宗放三百余名死刑犯回家,約定第二年秋天回來赴死。所有囚犯都按時返回,
唐太宗最終赦免了他們。歐陽修對此而有所論?!?】賊:揣測。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氐確的一項是()
A.約其自歸以感死就:成就
B.其囚及期而竽自歸無后者卒:最終
C.不尊其必來以冀免意:料想
D.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移:改變
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阿視死如歸能使視死如歸加存信義
B.及施恩德以臨之此又不通之論也
C.不意其必來以冀免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
D.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然此必無之事也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氐州的一項是()
A.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這是用君子難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壞的小人一定做到。
B.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
這是君子難于做到的事,小人卻輕而易舉地做到了。
C.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太宗因為這樣的行為,故而求得了這樣的名聲。
D.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不可以作為恒常制度的,難道可以稱為圣人之法嗎?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思項的一項是()
A.死刑犯是小人之中操行最為惡劣的,指望他們能夠做到連君子都很難做到的守信赴死是不合人情的。
B.小人的確是罪大惡極,但只要君王充分施以恩德,小人也能慢慢變?yōu)榫樱@是歐陽修所不認同的。
C.太宗登基六年來并沒能消弭小人犯下惡罪的現(xiàn)象,這一事實證明僅靠君王施恩并不能取得治國實效。
D.歐陽修認為,君王要想真正地實施圣王之治,就不能偶爾縱囚而赦之,而應該順乎民情,常赦天下。
10.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答案】6.A7.C8.C9.D10.因此堯、舜、三王治理國家,必定以合乎人情為根本,不以標新
立異為高明,不能違背情理來追求自己的名聲。
【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就:成就”錯誤,“約其自歸以就死”的意思是“約定好到期自動回來接受死刑”,所以"就''的意思是“往、
赴“。
故選A。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連詞,表轉折;連詞,表并列。
B.代詞,他們;助詞,的。
C.兩個“以”,都是表目的關系的連詞。
6
D.代詞,這樣;連詞,表轉折。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為”是“做”的意思,“此”的意思是“這樣的事情”,“所以”的意思是“用來......方式、方法”,所以“太宗之為
此,所以求此名也”的意思是“太宗做這樣的事情,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求取名聲”。
故選C。
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D.“就不能偶爾縱囚而赦之,而應該順乎民情,常赦天下”錯誤。由原文“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
耳,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
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可知,如果對放出的囚犯在他們回來后就赦免了死罪,
可以偶爾做一次。如果總是這樣去做,那么殺人犯都不會被處死。這可以作為國家的常法嗎?不能作為國
家的常法。這難道能說是圣人之法嗎?所以說,堯、舜、三王治理國家,必定以合乎人情為標準,不以標
新立異為高明,不能違背情理來博取自己的名譽。由此可知,對于放出的囚犯在他們回來后就可以赦免了
死罪,這樣的事情可以偶爾做一次,但是不能總做。
故選D。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賦分點:“是以“,賓語前置句,介詞“以”的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以是”,意思是“因此”;“立異”,標新立
異;"高”,高明;"逆”,違背;"干”,追求。
參考譯文:
信義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種種刑罰則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惡極的,又是小人
中特別壞的人。寧愿因為正義而死,不愿意茍且貪生,而視死如歸,這在君子中也是很難做到的。在唐太
宗即位后第六年時,把判處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記在冊,放他們回家,約定好到期自動回來接受死刑。
這是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壞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難。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那些囚犯自動回來
而沒有延誤。這是君子難以做到的,而小人卻很容易地做到了。這難道近于人情嗎?
有人說:罪大惡極,確實是小人了;如果對他們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們變?yōu)榫?。恩?/p>
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轉變速度就愈快,有過這樣的事。我說:“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得到這
種名聲??墒窃趺磿浪诜呕厍舴笗r,沒有料到他們一定會回來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
回他們呢?又怎么會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沒有料到他們自動回來就一定會被赦免自己的死罪,這才又
回來呢?料想到囚犯一定會回來這才放他們回家,這是唐太宗從上面窺測到下面囚犯的內心想法;料想到
一定會被赦免死罪這才回來,這是下面的囚犯在窺測上面的皇帝的內心想法。我從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期
測對方的內心想法才形成了這種名聲,哪里還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辦法和囚犯遵守信義的事呢?不是這
樣的話,唐太宗在全國施行恩德感化的辦法,到這時已經六年了,卻不能讓小人不犯極惡大罪,只憑一天
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視死如歸,而且堅守信義。這是一種說不通的觀點??!”
“那么應該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說:“對放回家去而又回來的囚犯,殺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
放出一批囚犯,他們又回來了,這樣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對放
出的囚犯在他們回來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爾做一次。如果總是這樣去做,那么殺人犯都不會被處死。
這可以作為國家的常法嗎?不能作為國家的常法。這難道能說是圣人之法嗎?所以說,堯、舜、三王治理
國家,必定以合乎人情為標準,不以標新立異為高明,不能違背情理來博取自己的名譽?!?/p>
(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說京師翠微山
翠微山者,有承于朝,有聞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隱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為高矣。不絕高,不敢組高,以俯臨京師也。不居正北,居西北,為傘
蓋,不為枕障也。出阜城門三十五里,不敢遠京師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構其半,臚其趾,不使人無攀躋之階,無喘息之憩。不孤老,近人情也。
與香山靜宜園,相絡相互,不觸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⑴為次也。與西山亦離亦合,不欲為主峰,又
恥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東之玉蘭,有蘋婆,有巨松柏,雜華靡靡芳膠。石皆黝潤,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
雅,亦諧于俗,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
最高處日寶珠洞,山趾日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山之整⑵有泉,目龍泉,澄澄然淳其
間,其荒⑶之也于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為僧廬焉,名之日龍泉寺。
名與京師室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經一份,禮經以禮文佛,不則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
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
余極不忘龍泉也。不忘龍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飛,白晝若雷雨,
四松之蔽可千畝。平生至是,見八松矣。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
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
(取材于龔自珍的同名文章)
注釋:⑴三山:香山、玉桌山、萬壽山。⑵懿Zhou;山的曲折處。⑶贊Zhou:用磚砌。
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地夠的一項是()
A.有等于朝,有聞于朝籍:登記入冊
B.不敢承高絕:極,最
C.不以僻儉冬其平生也名:聞名
8
D.其是之也中矩中:符合
12.下列句子括號內補出的內容,不得含文意的一項是()
A.(翠微山)出阜城門三十五里
B.(僧寺)不孤嵋,近人情也
C.山之整有泉,(泉)曰龍泉
D.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鄧尉山)有四松焉
13.下列理解不得含文意的一項是()
A.山腰、山腳等處有多座寺廟,人在攀登時有臺階可走,疲乏時有地方可憩。
B.翠微山不因依附西山而心生怨恨,不愿成為主峰,恥于名歹廣三山”之外。
C.山名“翠微”,既典雅又隨俗;寺名“龍泉”與別處同名,沒有刻意回避。
D.文章巧妙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翠微山謙和、淡泊、有獨立意識等人格特征。
14.根據(jù)文意,用自己的話分別回答作者為什么“極不忘龍泉”“尤不忘松”。
【答案】11.C12.B13.B14.(1)龍泉既有藏經,又所處曲折隱秘,是隱士的隱居之地,又與清
朝一類士大夫與人不觸不背、處世既仕又隱的特點相合;(2)翠微山的松莊重正直,與隱于朝、居遠山的
士大夫形象相合。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不以偏僻儉樸而名一生志向。"名”,動詞,表明,說出。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不孤嵯,近人情也”意思是“它并非獨立高險,難于攀登,是那樣的近人情”,這是說“翠微山”,所以此處
應補充“翠微山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恥于名列,三山,之外”錯誤,文中說“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次也……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意思是“不
因為名不列于享有盛譽的‘三山’而心懷怨恨……它不愿意成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可見是以
依附在西山腳下為恥,不是“恥于名列,三山‘之外”。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要想回答“極不忘龍泉尤不忘松'’的原因,需要到文中找出“龍泉”“松”的特點。
如倒數(shù)第二段“寺有藏經一份,禮經以禮文佛,不則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這里既提到龍泉的功能,“有藏經
一份”“禮經以禮文佛”,同時又提到其地理特征,與其他地方“顯露”的特點相比,“龍泉遲焉”,這是說龍泉
地處曲折隱秘之地,是隱士的隱居之地,同時龍泉的這一特點和清朝那些處事圓通、既仕又隱的特點相合。
如最后一段“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
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由此可知,翠微之松“肅”“古”“直”,這與當時的一部分士大夫形象相
合。
參考譯文:
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記載,有聲譽,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小而喜歡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
是隱士居住的地方。
山高大約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為俯臨京城。它
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傘、一頂車蓋,不像枕頭和屏障,那么重要。距離阜成門
三十五里,不敢遠離京師。
有八九座寺廟分別建筑在翠微山山頂、山腰和山腳,使人們攀登時有臺階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氣。
它并非獨立高險,難于攀登,是那樣的近人情。
翠微山與香山靜宜園,既相互連絡,又不很緊密,既不碰觸,又不背離。不因為名不列于享有盛譽的
“三山”而心懷怨恨。翠微山與西山似乎分離,又似乎連為一體,它不愿意成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腳
下為恥。
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長江以東的玉蘭,有蘋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種鮮花隨風搖曳,芳杳華美。山上的
石頭都黝黑光潤,并有花紋。命名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儉樸而名一生志向。
山的最高處是寶珠洞,山腳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塊巨石并排聳立。山的幽深處有泉,叫
“龍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滯于人們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
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廟,名為龍泉寺。名與京師宣武城南面的寺廟相同,它并不回避這樣的相同。
龍泉寺藏經,禮拜藏經,以示禮拜由文字組成的佛,不然就屬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辭清雅中和,
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頌德的褒語。翠微山八九座寺,為何要特別說龍泉?龍泉所處曲折隱秘。其余的寺廟都
是地位顯露,無所隱避,倘若沒有龍泉,就不能成為隱士的隱居勝地。
我絕對忘不了龍泉寺。忘不了龍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過去我曾經游覽蘇州的鄧尉山,山上有
四棵古松,松樹形態(tài)下臥,而神態(tài)卻是飛揚的,白晝之中四棵松神情極富生氣,如風雨雷霆:四松之蔭可
遮蔽千畝。一生所見的松樹最獨特最難忘的就是這八棵松。鄧尉山的松樹舒展,翠微山的松樹莊重:鄧尉
山的松樹是古時的隱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樹猶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鄧尉山的松樹,性格狂放不羈,
天地都敢藐視;翠微山的松樹,性格正直堅定,天地賴以支柱,缺少不得。
(2022?北京?臨川學校高一期末)漢有唐五年,張耳薨,其子張敖嗣立為趙王。漢七年,高祖過趙,趙
王自上食,禮甚卑。高祖萼般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目:“吾王孱(懦
10
弱)王”說王日:“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曰:
“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無復出口?!必灨叩仁嗳私韵嘀^目:
“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耳吾等.不辱令怨高屈辱我王故欲殺之何及污王為令令事成歸H事敗
獨身坐耳”漢八年,高祖從東姮還,過趙,貫高等乃人柏人,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日:“縣名為
何?”日:“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舉報)告
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趙王、貫高等。十余人皆爭自到,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
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檻車膠致,與王詣長安。欲治張敖之罪。上乃詔趙群臣賓客有敢從
王皆族。貫高等十余人皆自由華,為王家奴,從來。貫高至,對獄,日:“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崩?/p>
治榜笞數(shù)千,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中大夫
泄公日:“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鄙鲜剐构毓?jié)問之,與語,問趙王果
有計謀不。貫高口:“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
獨吾等為之。”具道本扎以為者,王不知狀。于是泄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
使泄公告之趙王已出,因赦貫高。貫高日:“所以不死,一身無余者,白趙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已
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絕頸,遂死。
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節(jié)選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有刪改)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B.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C.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D.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廟號,如漢高祖劉邦、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等。
B.箕踞,伸開兩腿,像簸箕那樣地坐著,是古代展示禮儀的一種特殊坐姿。
C.髡鉗,古代刑罰名,指剃去頭發(fā)、鐵圈束頸,文中“自髡鉗”表示服罪。
D.持節(jié),拿著符節(jié)。節(jié),旄節(jié),以竹為桿,上綴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憑證。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貫高義不受辱,敢于反抗。貫高知道高祖傲慢地輕視趙王后,氣憤地替趙王鳴不平盡管趙王極力反對,
依然商議尋機謀殺高祖。
B.貫高重諾守信,勇于擔責。貫高在謀殺高祖敗露后,堅持履行謀事前的約定,冒著滅族的危險也要保護
趙王,并怒罵其他欲畏罪自殺之人。
C.貫高忠貞不渝,不懼酷刑。貫高在受審時,堅稱謀殺高祖是他們幾個人所為,趙王確實不知情,即使被
打得體無完膚也終不改口。
D.貫高俠肝義膽,贏得贊譽。貫高的俠義之舉感動了高祖,高祖稱贊他是守信義的壯士,泄公因他力保趙
王有功,而盛贊他是重名義之士。
18.高祖為何派泄公去詢問貫高?請簡要概括。
【答案】15.A16.B17.D18.(1)泄公是貫高的老鄉(xiāng)(邑子)。(2)了解案件實情(趙王是否真正
謀反)。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只是我們不愿意受辱,現(xiàn)今因為皇上侮辱了我們的大王,所以我們要殺死他,我們怎么能玷污我們
的大王呢?我們自己干,事情成了,歸功于大王;如果失敗了,我們自己承擔罪責。
,,我王,,是“辱,,的賓語,應在“我王”后斷開,排除CD;
“乎''是句末語氣詞,翻譯為“呢”,應在“乎”后斷開,排除B。
故選A。
1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是古代展示禮儀的一種特殊坐姿”錯。箕踞是一種不拘禮節(jié)、傲慢不敬的坐法。由原文“高祖箕踞詈,甚
慢易之”亦可知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故選B。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泄公因他力保趙王有功,而盛贊他是重名義之士”錯誤。由原文“臣之邑了,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
不侵為然諾者也”可知,泄公盛贊貫高是重名義之士,是因為貫高是他的老鄉(xiāng),早就對他有所了解,而不是
因為他力保趙王有功。
故選D。
18.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貫高至,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糁伟耋讛?shù)千,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可知,貫高
被嚴刑逼問,依舊堅稱謀反的事是他們私下做的,趙王一點都不知。劉邦派人去詢問貫高,是想了解事情
真相,趙王是否想要謀反。
由原文“誰知者,以私問之““臣之邑子,素知之“可知,劉邦派泄公去問,是因為泄公和貫高是舊相識,他們
是老鄉(xiāng)。
參考譯文:
漢高祖五年,張耳去世,他的兒子張敖繼位為趙王。漢高祖七年,高祖經過趙國,趙王親自給他端飯
上菜,十分謙恭。而高祖卻坐在那里,叉著雙腿,罵罵咧咧的,表現(xiàn)得極其傲慢。趙國的丞相貫高,是老
12
王爺張耳的賓客,平生任俠使氣,見到高祖這種樣子,氣憤地說:“我們的大王也真是個軟骨頭!”他對
趙王說:“天下豪杰一塊兒起兵反秦,誰有本事誰就先稱王。如今您對皇帝那么恭敬,而皇帝對您卻如此
無禮,請讓我們替您殺了他!”張敖說:“您這是什么話!當初我們先王丟了國,全仗著皇上才得以恢復,
以至于我才有今天,我們這里的一絲一毫都是皇上給的。希望您不要再說這樣的話。”貫高等十幾個人私
下議論說:“是我們不愿意受辱。我們的大王是君子長者,他不干忘恩負義的事,只是我們不愿意受辱,
因為皇上侮辱了我們的大王,所以我們要殺死他,我們怎么能玷污我們的大王呢?我們自己干,事情成了,
歸功于大王:如果失敗了,我們自己承擔罪責?!睗h高祖八年,劉邦從東姮回京,又路過趙地,于是貫高
等便在柏人縣驛館的夾墻內埋伏了刺客,準備乘機行刺。結果皇上剛要在這里留宿時,心里忽然有所動,
便問:“這里的縣名叫什么?”從者說:“叫柏人?!被噬险f:“柏人,就是被人所困迫!”于是沒住就
走了。漢高祖九年,貫高的仇人知道了這個陰謀,就上書告發(fā)了他。于是劉邦就派人來逮捕趙王、貫高等。
這時,與貫高等一起謀事的十幾個人都想趕緊自殺,只有貫高罵道:“當初的事是誰讓你們干的?趙王根
本不知道那次事件,現(xiàn)在也一起被捕了,你們都死了,誰來替趙王辯白不反的事情!”于是坐著封閉的囚
車跟著趙王一起到了長安。當時朝廷逮捕張敖,劉邦曾下令不允許趙國的群臣、賓客跟隨張敖進京,違令
者族滅。于是貫高等十幾人都剃了頭發(fā),用鐵圈套著脖子,扮做趙王的家奴,跟著趙王一起來到長安。貫
高到了庭上,回答審問說:“這事完全是我們幾個人干的,趙王確實不知道?!豹z吏打了他幾千棍,整治
得體無完膚,貫高始終不改口。待至廷尉把貫高的情況報告給劉邦,劉邦說:“真是個勇士!誰跟他是舊
相識,讓他以私人身分去問一下?!敝写蠓蛐构f:“貫高是我的小老鄉(xiāng),我早就對他有所了解,這是趙
國的一個重名節(jié)、有持操、守信義的好漢。”劉邦就派他手持符節(jié)去探問他,與貫高交談,問起張敖是否
參與了陰謀。貫高說:“人哪有不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的?如今我的親戚、家族都因我的供詞而被處死,
我怎么舍得用自己那么多的親人去換趙王的一條命!問題是趙王確實沒有反心,事情完全是我們幾個人干
的。”接著就把他們?yōu)槭裁粗\反,又如何商量瞞著趙王的過程全說了一遍。泄公如實地一一向劉邦報告后,
劉邦這才放了趙王。劉邦很欣賞貫高這種有氣節(jié)、守信義的為人,就派泄公告訴他趙王敖已經釋放了,同
時也宣布赦免貫高。貫高說:“我之所以不自殺,以至于后來被打得體無完膚,就是為了辨明趙王不反。
現(xiàn)在趙王已經出獄,我的責任已經盡到了,那么我也就沒什么遺撼了。況且一個做臣子的已經有了弒君篡
亂的罪名,還有什么臉面再去侍奉人家呢!即便皇上不殺我,我自己難道能夠于心無愧嗎?”于是仰面扭
斷氣管而死。這時候,貫高的名字傳遍了天下。
(2022.北京朝陽.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事?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
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
呼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
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寺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與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
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本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
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蘇明也。巫醫(yī)樂師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西笑之。問之,則日:“彼與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熰嵶?、濱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
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吉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
以貽之。
19.下列對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孰能無尊尊矣
②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復
A.①兩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相同。
B.①兩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相同。
C.①兩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不同。
D.①兩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不同。
2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師不必賢于弟子
A.而恥學于師B.學于余
C.而青于藍D.善假于物也
21.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去掉后,影響句子意思表達的一項是()
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B.圣人之所以為圣
C.吾未見基明也D.則群聚地笑之
22.下列各句中,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的一項是()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D.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4
23.“其可怪也歟”一句,有人翻譯為“這是應該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譯為“難道值得奇怪嗎你認為哪種
翻譯更合理?請根據(jù)文意,簡要闡明理由。
【答案】19.D20.C21.C22.B23.翻譯為“這是應該感到奇怪的啊''更合理。"難道值得奇怪嗎”
是反問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與原文意思不一致。
【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①中“孰能無惑'’的意思為:誰能夠沒有疑惑呢?惑:疑惑?!盎笠印钡囊馑际牵汉堪?。惑:糊涂。兩者的意
思不同。
②'‘吾師道也'’的意思:我學習的是道理。師道:學習道理。“師道之不復”的意思是: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
此可以知道J'。師道:求師的風尚。兩者的意思不同。
故選D。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于”,介詞,比。
A.介詞,向。
B.介詞,向。
C.介詞,比。與例句相同。
D.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于",一般不用譯出來。
故選C。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也”在句中表停頓,去掉不影響句意。
B.“之”是助詞,無實意,去掉不影響句意。
C.“其”,此處為代詞,指代上文“小學而大遺”的人,如果去掉,則“明”失去所指明的對象,故不可去掉。
D.“而“,表修飾關系的連詞,不譯。去掉不影響句意。
故選C。
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強調教師的職責。不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
B.根據(jù)文中內容可知,原文“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中揭示了作者擇師的標準。作者在此處認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所以“道
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最能代表作者的擇師標準。
C.強調古代圣人德行高。不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
D.是說不從師的荒謬心態(tài)。不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
故選B。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句子翻譯的能力。
“其可怪也歟”是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發(fā)出的感慨?!拔揍t(yī)、樂師、各種工
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個現(xiàn)象是奇怪的。而“難道值得奇
怪嗎''是反問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與原文意思不符。所以應翻譯為“這是應該感到奇怪的啊”。
參考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
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
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
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
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
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這
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p>
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
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作老
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作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卑ィ∏髱煹娘L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
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
奇怪??!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脏嵶印⑹|弘、師襄、老聃為師。鄭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
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耙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
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
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2022.北京朝陽.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旭輔而行者也。非學無%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
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事?
賢于己者,問苒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能問于不能,以多
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章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日“學
16
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古之人虛中樂善,不
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1】擇之,芻羌【2】之微,先民
[3]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您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4】而下,有學
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想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乃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陽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
無可問之人。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圣人所不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承包道路填石粉工程協(xié)議書
- 方差課件人教
- 2024外墻石材干掛工程風險評估與應急處理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寧夏貨運從業(yè)考試試題題庫及答案
- 2024年用人單位勞動協(xié)議標準化文本版B版
- 《客服的重要性概述》課件
- 2024年住宅小區(qū)車位配建及銷售合作協(xié)議2篇
- 考點2 詞語(成語)的理解與運用
- 2024年停薪留職員工職業(yè)規(guī)劃與發(fā)展支持協(xié)議合同3篇
- 2025施工工程承攬合同格式
- 學院校食堂餐飲企業(yè)承包經營退出管理制度
- 國開電大本科《人文英語4》機考真題(第十五套)
- 三維超聲輸卵管造影的應用課件
- 高壓旋噴樁檢測方案
- Unit1 My classroom Part A Lets spell(說課稿)-2022-2023學年英語四年級上冊
- 查看下載鄭州電視臺商都頻道簡介
- 2023年國開大學期末考復習題-10861《理工英語4》
- 公安廉政心談話六篇
- 【要點解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論證邏輯圖
- 數(shù)字電子技術(山東工商學院)知到章節(jié)答案智慧樹2023年
- 商務禮儀(山東聯(lián)盟)知到章節(jié)答案智慧樹2023年山東財經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