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的推廣到蘇東劇變-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_第1頁
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的推廣到蘇東劇變-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_第2頁
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的推廣到蘇東劇變-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_第3頁
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的推廣到蘇東劇變-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_第4頁
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的推廣到蘇東劇變-第六講從斯大林模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講

從斯大林模式的推廣到蘇東劇變

一、東歐、東亞有關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二戰(zhàn)勝利后的最大成果,是東歐和東亞的12個國家先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從一國發(fā)展到多國,并在地理上連成一片,形成了擁有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和四分之一土地的社會主義世界體系,極大地發(fā)展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推廣

東歐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當時東歐各國領導人也曾主張走不同于蘇聯的發(fā)展道路,但是,一方面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而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的經驗自然得到其它國家的重視;另一方面東歐大都是在蘇聯紅軍的解放或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獲得解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而蘇聯又自認為它的模式具有普通的世界意義,非要各國照搬不可。

更由甚者斯大林推行大國、大黨主義,不僅要求各國效仿蘇聯模式,而且直接干涉各國黨的內部事務。在蘇聯的強大壓力下,東歐各國被迫接受蘇聯模式。有的國家雖然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但終究未能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和束縛,從而導致了20世紀90年代劇變的發(fā)生。三、蘇東劇變與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失敗1、東歐各國的改革探索;第一階段,從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改革的起步階段。第二階段,從60年代下半期到80年代上半期,是改革的緩慢發(fā)展階段。

2、東歐劇變及改革的失敗

1989年到1990年被稱為“東歐劇變年”,這一年東歐8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相互作用的沖擊下,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這場變化決非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改革,而是改革的失敗,是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演變,東歐劇變,綜合來看,各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執(zhí)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由于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面臨嚴重的困難,可一時又找不到解決困難的出路,黨內出現了反對派并與黨外的反對派相呼應,給執(zhí)政黨造成了嚴重的困難和社會危機。

二是執(zhí)政黨在國內外各種壓力和影響下,不斷對反對派妥協(xié)退讓,甚至放棄社會主義原則,承認反對派的合法地位,與反對派對話或開“圓桌會議”等等,而反對派乘機擴大勢力。

三是反對派向執(zhí)政黨奪取政權?;蛲ㄟ^大選、或不斷制造動亂向執(zhí)政黨施加壓力、個別國家甚至通過武裝沖突,最后實現奪取政權的目的。

3、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探索

隨著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僅東歐各國進行了改革探索,蘇聯國內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多種因素制約,蘇聯終究未能突破傳統(tǒng)模式,以至于一次次地喪失了改革的機會。綜觀蘇聯的改革歷程,大體上經過了赫魯曉夫時代和勃列日涅夫時代。

第一,赫魯曉夫的改革嘗試

政治體制方面:(1)平反冤假錯案,改革內務機構。(2)改革干部制度。(3)改革黨的領導和組織體制。

經濟體制方面:(1)改革中央的經濟管理機構;(2)改革農業(yè)管理體制。

赫魯曉夫的改革不是沿著擴大民主、引進市場機制的方向前進,而是急躁冒進,在原有的體制內尋找出路,故成效甚微。

第二,勃列日涅夫只搞“完善”,不談改革。不但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沒有得到改善,相反還有所加強。對在正在興起的科技革命反應遲鈍。在外交關系上,只同“經互會”國家發(fā)展“經濟一體化”,自我孤立于國際經濟潮流之外。與此同時,進一步推行擴展主義,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爭霸世界。大傷蘇聯元氣,為蘇聯的垮臺埋下了潛在的危機。

4、蘇聯劇變與蘇聯模式的失敗

蘇聯劇變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自戈爾巴喬夫1985年3月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起,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兩個時期:從1985年3月到1986年6月,蘇聯的改革仍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方向。從1988年6月到1991年12月,蘇聯的改革脫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跨臺。

蘇聯的劇變主要發(fā)生在改革的后期,大體又經歷了三個階段:(1)實施“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從1988年6月到1990年7月,戈爾巴喬夫提出并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改革的方向發(fā)生重大改變。結果,社會動亂和民族沖突大規(guī)模爆發(fā),反共勢力迅速壯大,蘇聯共產黨地位急劇下降,并在許多重要地區(qū)喪失政權,國民經濟出現負增長。

(2)兩種政治力量激烈斗爭。從1990年8月到1991年8月,即從蘇共28大到“8·19”事變,“傳統(tǒng)派”(利加喬夫為首),與“激進派”(葉利欽為首)進行激烈斗爭,這一階段的前期“傳統(tǒng)派”占優(yōu)勢,后期“激進派”占上風。打著“中派”旗號的戈爾巴喬夫,前期傾向“傳統(tǒng)派”,后期又轉向慫勇“激進派”。

(3)蘇聯共垮臺,蘇聯解體。從1991年8月到12月,即從8·19事變到蘇聯解體。1991年8月19日“傳統(tǒng)派”為挽救時局,組成了“國家緊急狀態(tài)委員會”,在“激進派”的猛烈反擊下,“國家緊急狀態(tài)委員會”最終遭到失敗。這一事件后,加速了聯盟的解體。四、蘇東劇變的原因及教訓(一)、蘇東劇變的內部原因1、體制上的缺陷。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阻礙了民主政治發(fā)展;蘇聯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蘇聯固守這種體制、東歐照搬這種體制而又改革不力,最終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2、經濟上的危機。蘇東各國4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確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60年代以后,采取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入的工業(yè)方針,出現了許多錯誤和問題。一是產業(yè)結構不合理;二是農業(yè)長期滯后;三是沉重的債務負擔;四是人民生活提高緩慢。3、政黨建設乏力。政治上民主建設滯后,個人專斷盛行組織上長期存在宗派活動。理論上教條主義盛行缺乏創(chuàng)新。思想上疏于教育。4、歷史問題的陰影。東歐地處蘇聯和西歐之間,二戰(zhàn)后,建立的雅爾塔體系使東歐蘇聯的勢力范圍,蘇聯對東歐的控制使東歐感覺到仍然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客觀上阻礙了東歐各國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當蘇聯勢力衰弱后,東歐自尋出路,就是歷史的必然。5、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是蘇東劇變的催化劑。二戰(zhàn)后蘇聯大國沙文主義進一步加劇了東歐的民族矛盾,東歐各國錯誤德望民族政策和理論,則進一步促使了矛盾的激化。(二)、蘇東劇變的外部原因。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加速了蘇東劇變,其主要手段是:1、經濟上誘壓。2、外交上干涉。3、思想上滲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