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總復習第四部分古詩文閱讀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鑒賞試題部分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_第1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第四部分古詩文閱讀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鑒賞試題部分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_第2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第四部分古詩文閱讀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鑒賞試題部分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_第3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第四部分古詩文閱讀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鑒賞試題部分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_第4頁
中考語文總復習第四部分古詩文閱讀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鑒賞試題部分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四古代詩歌鑒賞1/1051.(杭州,21)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5分)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一)①[宋]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②飛。春暮西園[明]高啟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注]

①本詩描寫是江南農(nóng)歷四月農(nóng)忙時節(jié)情景。②蛺(jiá)蝶:蝴蝶。(1)范詩經(jīng)過“梅子金黃”“杏子肥”“

”等詞語,寫出了江南農(nóng)村初夏景象;高詩中“

”三字,凸顯了暮春季節(jié)特點。(2分)(2)兩首詩后兩句都利用了襯托手法,請作分析。(3分)A組

年浙江中考題組五年中考2/105答案(1)菜花稀(或“麥花雪白”)花落盡(2)范詩以蜻蜓蝴蝶紛飛、少見閑人襯托村中平靜,也從側(cè)面透露出初夏農(nóng)事繁忙、農(nóng)民早

出晚歸情況;高詩用“花落盡”“蝶來多”襯托菜花盛開情景,表現(xiàn)了西園勃勃生機和

盎然情趣。解析(1)審清題目要求,找到寫出江南農(nóng)村初夏景象文字,符合此季節(jié)特點是“麥花雪

白”或“菜花稀”。高詩中能凸顯暮春季節(jié)特點三個字顯而易見是“花落盡”。(2)本題考查對詩歌中藝術手法了解能力。襯托手法是用事物間相同或?qū)αl件,以一事

物來陪襯突出另一事物。范詩“無人過”“蜻蜓蛺蝶飛”形成對立條件,初夏正是農(nóng)忙時節(jié),

四顧無人,可見農(nóng)事繁忙;高詩中“花落盡”與“蝶來多”形成對比,可見蜂蝶都來到了菜畦,

讓人馬上聯(lián)想到菜花繁盛。3/1052.(溫州,12)閱讀下面古詩,完成題目。(4分)同州①端午[唐]殷堯藩②鶴發(fā)③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詫異,卻問何方是故鄉(xiāng)。(選自《全唐詩》)[注]①同州:今陜西省大荔縣。②殷堯藩:浙江嘉興人。③鶴發(fā):白發(fā)。詩中“鶴發(fā)”與“兒童”前后對應,耐人尋味。結(jié)合全詩,從這個角度琢磨詩人情感。4/105答案詩人終年漂泊異鄉(xiāng),又逢端午,鄉(xiāng)愁滿腹?!苞Q發(fā)垂肩”,可見詩人歷盡滄桑。他敘說鄉(xiāng)愁,但兒童未諳世事,詫異發(fā)問“何方是故鄉(xiāng)”,更觸動了詩人心中無限苦痛。“鶴發(fā)”與“兒童”年紀跨度巨大,形象差異鮮明,形成對應,更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心中深沉愁思和無法言說悲涼。解析本題考查體會詩人情感能力。從“離家三十五端陽”可見詩人漂泊異鄉(xiāng)很久,恰逢

端午節(jié)日,更是思鄉(xiāng)思親友。后兩句中,兒童見他非常詫異,問何方是故鄉(xiāng),更增添了他內(nèi)心

苦痛和憂愁?!苞Q發(fā)”和“兒童”形成對應,也增加了詩歌表現(xiàn)力。方法技巧解答古詩賞析類題,首先要通讀全詩,了解其意;再從題目所給角度進行深層解讀,往往從“翻譯+手法+情感”三個方面分析。在復習時應及時歸納詩歌類型及主旨,如思鄉(xiāng)

類、離別類、出征類、志向類等等,有了這么積淀,才能準確把握詩人情感。5/1053.(寧波,17—18)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問題。(5分)如夢令[明]李夢陽不信園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說與小童知:“池上落紅休掃。”休掃,休掃,花外斜陽更加好。(1)結(jié)合加點字詞賞析畫線句子。(2分)(2)關于這首詞了解,以下說法錯誤一項是(3分)

()A.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詞作。B.全詞分為三層,一層一轉(zhuǎn),逐層轉(zhuǎn)出,又層層相關。C.“落紅”“斜陽”表示了詞人對春光逝去傷感。D.本詞婉曲深細,表現(xiàn)了詞人豐富細膩感情。6/105答案

(1)“一夜”表明時間之短,“遍”表明春來之速、范圍之廣,寫出了對春天突然來到

驚喜。(意思相近即可)(2)C解析(1)閱讀整首詞會發(fā)覺“春早”一詞是整首詞作關鍵,在賞析畫線句子“一夜遍生芳

草”時,結(jié)合關鍵詞“春早”來賞析,便會發(fā)覺“一夜”從時間角度突出春來得快速,在極短

時間里便到來了;而“遍”字則是從范圍角度來寫“一夜”之間芳草已是遍地叢生,也可

見春來之速。另外賞析時候不能遺漏詩詞情感,結(jié)合全詞結(jié)尾“花外斜陽更加好”能夠發(fā)

現(xiàn),作者是贊美春光,因為關鍵詞是“春早”,應選擇“驚喜”一詞作為作者情感。(2)詞結(jié)尾即使提到“花外斜陽更加好”,但結(jié)合詞作關鍵詞“春早”會發(fā)覺,該詞是寫春來之

早,這與C項中“表示了詞人對春光逝去傷感”矛盾,故選C。7/1054.(嘉興,15)閱讀下面古詩,完成題目。(4分)真定懷古[元]陳孚千里桑麻綠蔭城,萬家燈火管弦清。恒山北走見云氣,滹水①西來聞雁聲。主父②故宮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煙平。開元寺下青苔石,猶有當初舊姓名。[注]

①滹(hū)水:滹沱河。②主父: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他讓國給其兒子惠文王,自號主父。③

尉陀:趙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將領,南越國第一代皇帝。④莫:同“暮”。本詩語言平淡質(zhì)樸,但在平淡中蘊含深意。結(jié)合全詩,體會尾聯(lián)中“猶”字意蘊。

8/105答案

得分賦分描述答案示例4分能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整體分析思索。了解準確全

面深刻。表述流暢、清楚。(示例1)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生氣盎然圖景。頷

聯(lián)、頸聯(lián)以自然永恒持久來反襯人生短

暫有限。意思是說主父、尉陀等人即使在歷

史上也是顯赫一時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記

了,現(xiàn)在連他們舊居荒冢已難尋覓,只有刻

在開元寺石頭上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見。

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從

全詩來看,采取對比手法寫景,一個“猶”字

抒發(fā)了物是人非、盛衰興亡滄桑之感,更暗

寓了作者這么觀點:只有世世代代讓人民安

居樂業(yè)才是歷史永恒。9/105得分賦分描述答案示例3分只是結(jié)合最終兩聯(lián)來談。對最終兩聯(lián)意思分析了解正確,并寫出兩點思索感悟,表述有條理。(示例2)主父、尉陀等人在歷史上也是顯赫一時人物,可到如今,他們留下舊居荒冢,卻都湮沒在暮煙秋草中難以尋覓,即使刻在開元寺石頭上名字還能依稀可見,但被青苔完全掩蓋,也只是早晚之事,唯有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以自然永恒持久來反襯人生短暫有限。抒發(fā)了作者盛衰興亡滄桑之感。2分結(jié)合最終兩聯(lián)來談。對最終兩聯(lián)意思了解正確,并有所思索感悟,但只寫出一點且了解認識較淺薄。(示例3)主父、尉陀等人在歷史上也是顯赫一時人物,可到如今,他們留下舊居荒冢,都湮沒在暮煙秋草中難以尋覓,即使刻在開元寺石頭上名字還能依稀可見,但被青苔完全掩蓋,也只是早晚之事。抒發(fā)了盛衰興亡滄桑之感。(示例4)恒山逶迤北去,但見日日云氣蒸騰;滹沱河自西而來,長流不停,能聽到年年雁聲嘹亮;而主父尉陀,曾在歷史上顯赫一時人物,到如今,他們留下舊居荒冢,卻都湮沒在暮煙秋草中難以尋覓,他們名字也都早已被人忘記,僅在開元寺下青苔石上,還刻有他們姓名。抒發(fā)了物是人非、盛衰興亡滄桑之感。續(xù)表1分只是對最終兩聯(lián)意思解釋,沒有感悟思索。(示例5)主父、尉陀等人在歷史上也是顯赫一時人物,可到如今,他們留下舊居荒冢,卻都湮沒在暮煙秋草中難以尋覓,僅在開元寺下青苔石上,還刻有他們姓名。10/105解析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作答時能夠結(jié)合詩歌體裁分析。詠史懷古詩或借古諷今,或寄寓

個人懷才不遇感傷,或表示昔盛今衰興替之感。詩人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

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思念古跡來到達感嘆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標。

這類詩因為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另外在作答時,不要忘記從“翻譯+手法+

情感”三個方面來作答。11/1051.(杭州,20)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5分)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漁家[明]孫承宗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含糊。畫家不解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1)兩首詩均提及“寒江釣雪”,柳詩經(jīng)過“獨釣寒江雪”表示了作者內(nèi)心

感受,孫

詩則表明了對“好作寒江釣雪圖”“畫家”

態(tài)度。(2分)(2)《漁家》前兩句是怎樣表現(xiàn)“漁家苦”?請作賞析。(3分)B組—年浙江中考題組12/105答案(1)孤寂批評(2)經(jīng)過手指凍僵、呵氣取暖細節(jié)描寫以及天寒地凍、殘月在天、船上積雪斑駁環(huán)境描寫,表現(xiàn)漁家為生計奔走勞作艱辛。解析(1)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孤”“獨”二字能夠概括出作者內(nèi)心感受

應該是“孤寂”。從“畫家不解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中“不解”二字能夠看出孫

詩對詩中“畫家”態(tài)度是批評。(2)前一句描述了漁家手里提著船槳,手指都要凍僵了,卻只能放在嘴邊呵氣取暖情境;后一

句描寫了冷冷月光照在船上,船上積雪也含糊斑駁,天氣非常嚴寒環(huán)境。在如此惡劣

環(huán)境中,漁家卻不得不出航打魚謀生計。經(jīng)過對漁家細節(jié)描寫和天氣環(huán)境描寫來表現(xiàn)

“漁家苦”。13/1052.(溫州,10—11)閱讀下面宋詞,回答下列問題。(5分)如夢令·漢①上晚步[宋]趙長卿何處一聲鳴櫓,驚起滿川寒鷺。一著畫難成,雪霽②亂山無數(shù)。且住,且住,數(shù)遍溪南煙樹。(選自《全宋詞》)[注]

①漢:漢水。②霽(jì):雪后轉(zhuǎn)晴。(1)“何處一聲鳴櫓,驚起滿川寒鷺”寫出了環(huán)境

特點。(2分)(2)“且住,且住,數(shù)遍溪南煙樹”表示了詞人怎樣情感?結(jié)合全詞,簡明分析。(3分)答案(1)寧靜(2)“且住,且住”表示了詞人無限留戀之情?!耙宦書Q櫓”后滿川寒鷺,雪霽遠山,都給人

無數(shù)驚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詞人流連忘返。“數(shù)遍溪南煙樹”正是這種情感外在表

現(xiàn)。14/105解析(1)本題考查對詞句了解和概括能力。“何處一聲鳴櫓,驚起滿川寒鷺”中“鳴

櫓”“驚寒鷺”以動襯靜,分別從聽覺、視覺這兩方面給我們一個平靜感覺。方法技巧

考生要抓住語句當中一些意象來進行想象和體悟。比如,“鳴櫓”就會讓人想

象出一個船夫在搖櫓,而“驚寒鷺”則能夠想象出“鷺被人驚嚇后撲騰”畫面。這些從側(cè)

面反襯出整體環(huán)境寧靜。(2)本題考查對詞句情感了解分析能力?!扒易 币辉~是“暫且停留吧”,而且重復了兩遍,

表示了詞人無限留戀之情?!皵?shù)遍溪南煙樹”描繪是詞人遙望小溪南邊裊裊炊煙騰起村落畫面,表示了作者對此處喜愛,不愿離開。同時,“何處一聲鳴櫓,驚起滿川寒

鷺。一著畫難成,雪霽亂山無數(shù)”中也能夠解讀出這層情感。易錯警示考生輕易只結(jié)合“且住,且住,數(shù)遍溪南煙樹”進行情感分析,而忽略了題干中“結(jié)

合全詞”要求,從而造成答案不完整。15/1053.(麗水,12)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問題。(4分)曉行望云山[宋]楊萬里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①。卻有一峰突然去,方知不動是真山!披仙閣上觀荼

②二首(其一)[宋]楊萬里仰架③遙看時見些,登樓下瞰脫然④佳:荼

蝴蝶渾無辨,飛去方知不是花。(選自《范成大楊萬里詩詞選譯》)[注]

①可觀:壯觀。②荼?(túmí):花名。③仰架:仰視花架。④脫然:舒暢喜悅樣子。兩首詩題材不一樣而理趣相同,請結(jié)合詩句加以賞析。[知識卡片]理趣是指詩歌所蘊含哲理與審美情趣。宋詩往往不排斥說理,但不用抽象、直露“理語”入詩,而要用詳細生動、自然友好美

形象來表現(xiàn)一定道理。16/105答案《曉行望云山》寫詩人拂曉趕路遠望云山,認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發(fā)覺有一座“山

峰”凌空飛去,才知道那不動是真山;《披仙閣上觀荼

》寫詩人在觀荼

時,花蝶相混,渾然莫辨,直待飛去,才知道飛者非花。兩首詩都經(jīng)過動靜改變,揭示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

亂真現(xiàn)象發(fā)生,但假象終究不能掩蓋事實。兩首詩所描繪生活場景難以言傳,一經(jīng)詩人妙

筆寫出,頓覺幽默幽默。解析

《曉行望云山》寫作者把彩云誤看成山峰,寫得新奇、活潑,很有情趣。峰是靜,云是

動,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特征,將靜與動景致寫得變幻神奇。《披仙閣上觀荼

》寫作者在披仙閣上看荼

時,花和蝴蝶分辨不清,花蝶動靜相生。作者以自己由錯覺到取得真知體會告訴人們:生活中常有以假亂真現(xiàn)象發(fā)生,但假象終究不能掩蓋事實。我們想要不被假象迷惑,就應全方面深入地觀察事物,以明辨真?zhèn)巍=忸}關鍵題干非常明確地指出“結(jié)合詩句”賞析兩首詩“理趣”,而且兩首詩歌“理

趣”是“相同”。另外“知識卡片”中對“理趣”進行了全方面解釋——“詩歌所蘊含

哲理與審美情趣”,而且往往以“詳細生動、自然友好美形象”來闡釋,這么提醒語

更是給了我們詳細答題方向:鎖定詩歌形象,在對形象分析中探究詩歌所要表示哲

理。答題時關鍵點出兩首詩歌闡述“理趣”是什么,其次要緊緊圍繞詩歌詳細形象,分別分析兩首

詩歌相同理趣所承載內(nèi)容。17/1054.(寧波,19—20)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問題。(5分)滿庭芳失雞[明]王磐平生淡薄,雞兒不見,童子休焦①。家家都有閑鍋灶,任意烹炮。煮湯貼他三枚火燒②,穿③炒

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開東道。免終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注]

①休焦:不要著急。②火燒:一個圓形面食。③穿:通“汆”,一個烹調(diào)方法。(1)對曲中“我”而言,失雞最大好處是“

”。(用

原句回答)(2分)(2)請結(jié)合作品內(nèi)容,說說這首曲語言特點。(3分)答案(1)直睡到日頭高(免終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2)(示例)這首曲子語言生活化(口語化),如“煮湯貼他三枚火燒,穿炒助他一把胡椒”,

寫得通俗易懂;失雞之后,作者寬慰童子,嘲笑偷雞賊,列數(shù)失雞好處,語言詼諧幽默;這首曲

“焦”“炮”“道”等字押同一個韻,韻律友好,讀起來朗朗上口。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整體內(nèi)容了解。從詩歌中能夠得知失雞最大好處是:免終

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這首曲語言特點能力。注意通讀全曲,了解曲意,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18/1055.(湖州,13)閱讀下面古詩,回答下列問題。(3分)從軍行[唐]陳羽海[注]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注]

海:湖泊。請從內(nèi)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詩中選擇與《從軍行》相近一首,并簡述你選擇理由。ABC山中雜詩[南朝]吳均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歸園田居(其三)[東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塞下曲六首(其三)[唐]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19/105答案

C理由:(1)兩首詩都以戰(zhàn)爭為題材(或:都是邊塞詩);(2)兩首詩都寫出了環(huán)境惡劣;

(3)兩首詩都有“雪”這個意象;(4)兩首詩都表現(xiàn)將士們無所畏懼、昂揚堅定精神風貌;(5)

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將士們必勝英雄氣概。(兩點理由即可)解析本題考查把握詩歌內(nèi)容與情感能力?!稄能娦小肥且皇酌鑼戯L雨中行軍詩。

一、二句寫行軍環(huán)境嚴酷。第三句中,笛聲使人產(chǎn)生這里有些人聯(lián)想,“不見人”造成懸念,

從而引出第四句。風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從軍將士精神,“直上”動態(tài)描寫更使畫面生機

勃然,表示了將士們高昂士氣、一往無前精神。A.該詩寫詩人山中幽居景象,表現(xiàn)了詩

人閑適心情。B.該詩描寫了作者歸隱后田園生活,表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喜愛和對官

場黑暗批判。C.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壯舉,氣概豪邁。詳細來說,一、二句寫

敵軍潰退,三、四句寫我軍準備追擊情形,表現(xiàn)了將士們威武氣概。由此可知選C。20/1056.(金華,12)閱讀下面古詩,回答下列問題。(4分)小雨楊萬里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愿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詩人寫出了小雨獨特形態(tài),并賦予它人心思。請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稱描述小雨形態(tài)

和心思。答案該題分層賦分。第一層:只關注小雨某首先形態(tài)或心思。(示例1)我是一場細細疏疏小雨。(示例2)我不能下得太大,也不愿全無。(示例3)我嫉妒詩人只關注山色之美。第二層:關注到小雨形態(tài)和心思,但沒有指出二者關聯(lián)。(示例4)我是一場細細疏疏小雨,不能下得太大,也不愿全無。21/105(示例5)我是一場細細疏疏小雨,我嫉妒詩人只關注山色之美。(示例6)我不能下得太大,也不愿全無,我嫉妒詩人只關注山色之美。第三層:不但能關注到小雨形態(tài)和心思,還能指出二者內(nèi)在聯(lián)絡。(示例7)我嫉妒詩人只關注山色之美,于是,我即使下得不大,但也不愿全無,細細疏疏,形成一幕簾珠,擋在詩人眼前,讓他觀賞我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了解與掌握。作答這類題目,一定要認真閱讀詩作,正確理

解其意思,然后結(jié)合題目標要求作答。語言要通順,要使用第一人稱。22/1057.(衢州,17)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問題。(3分)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注][唐]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注]

“安史之亂”中長安被攻陷,岑參寫作此詩時長安還未收復。這首詩與孟浩然《過故人莊》都有“菊”這個意象,它們有什么不一樣?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

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答案

(示例)岑詩中菊花盛開在戰(zhàn)火紛飛故鄉(xiāng),表示是詩人思鄉(xiāng)惆悵和憂國憂民

情懷,寄托著對和平渴望;孟詩中菊花開在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富足農(nóng)家小院中,表示了作者對恬靜閑適田園生活喜愛之情。(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23/105解析岑詩以重陽登高為題,將對親朋摯友思念之情濃縮到了“故園菊”上?!皯z”字不

僅寫出詩人對故鄉(xiāng)之菊眷戀,更寫出詩人對開在戰(zhàn)場上故園之菊百般憐惜。他想到故

園今日黃花堆積情景,只能遙遙寄去一片深沉鄉(xiāng)情。作者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

安,顯得形象鮮明,詳細可感,切時切地,緊緊圍繞詩題。孟詩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nóng)家恬靜閑適生

活情景,也寫老朋友之間情誼?!按街仃柸?還來就菊花?!泵虾迫簧顬檗r(nóng)莊生活所吸引,

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重陽節(jié)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短短兩句

詩,故人相待熱情、做客愉快、主客之間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24/1058.(嘉興,12—13)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問題。(5分)送人之荊門[明]浦源長江風揚布帆輕,西入荊門感客情。三國已亡遺舊壘,幾家猶在住荒城。云邊路繞巴山色,樹里河流漢水聲。此去郢①中應有賦,千秋白雪②待君賡③。(選自《明清詩賞析》)[注]①郢(yǐnɡ):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國都,此處借指朋友去地方,即荊門。②白雪:也稱“陽

春”“陽春白雪”,古代楚國歌曲名,也用以比喻優(yōu)異文學藝術作品。③賡(ɡēnɡ):繼

續(xù)。(1)詩歌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分別從

、

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荊門特點。(2分)(2)此詩尾聯(lián)與李白《送友人》詩中尾聯(lián)所抒發(fā)情懷有何不一樣?請簡明分析。(3分)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

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25/105答案(1)歷史興亡(人文遺址)自然風光(山水奇麗)(2)(示例)李詩借馬鳴猶作別離之聲,來表示惜別之情;此詩經(jīng)過想象“客人”未來生活,表示安

慰期盼(勉勵、樂觀、祝福)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了解與掌握。依據(jù)詩歌內(nèi)容可知,頷聯(lián)追念荊門歷史遺

跡,頸聯(lián)寫荊門自然風光。(2)本題考查賞析作者感情能力。李詩尾聯(lián)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是用馬不忍

離別來表現(xiàn)自己惜別之情,而本詩最終兩句為作者想象友人未來生活,表示了撫慰期盼

(勉勵、樂觀、祝福)之情。據(jù)此分析即可。26/1059.(臺州,12—13)閱讀下面古詩,回答下列問題。(5分)泛舟后溪[唐]羊士諤[注]雨余芳草凈沙塵,水綠灘平一帶春。惟有啼鵑似留客,桃花深處更無人。[注]羊士諤:唐朝人。順宗時,貶汀州寧化尉。(1)詩前兩句寫出了雨后后溪

、

特點。(2分)(2)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明分析這首詩表示了作者怎樣情感。(3分)答案(1)芳草萋萋靜美清澈(2)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開,泛舟而游,如臨仙境。杜鵑啼聲陣陣,似在挽留歸客。詩人采取擬

人修辭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寫出了面對靜美之景時欣喜之情。解析(1)作答時要了解詩意?!坝暧喾疾輧羯硥m,水綠灘平一帶春”意思是:雨后芳草萋

萋,沒有一點沙塵;溪水碧綠,沙灘平坦,春光明媚。這兩句寫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靜美清

澈特點。(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人感情了解。“惟有啼鵑似留客”,杜鵑啼聲陣陣,似在挽

留歸客。詩人采取擬人修辭手法來寫杜鵑,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可見其面對靜美之景時欣

喜之情。據(jù)此可作答。27/10510.(杭州,20)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5分)月夜[唐]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①南斗斜。今夜偏知②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早行[宋]陳與義露侵駝褐③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注]

①闌干:這里指橫斜樣子。②偏知:才知。③駝褐:用獸毛制成上衣。(1)《月夜》描寫是

時節(jié)景象,《早行》描寫是

時節(jié)景象。(2

分)(2)兩首詩最終兩句都利用了“以動襯靜”手法,請作分析。(3分)28/105答案(1)春天秋天(2)《月夜》經(jīng)過描寫蟲聲初起,穿過窗紗傳進屋內(nèi)情境,襯托出春夜恬靜?!对缧小穼懺?/p>

人睡意蒙眬中經(jīng)過靜寂小橋,稻田深處傳來草蟲鳴叫聲。靜中有動,寂中有聲,襯托出清晨

寂靜。解析(1)《月夜》依據(jù)“春氣暖”中“春”判斷為春天;《早行》依據(jù)“駝褐”“稻田”

“草蟲鳴”判斷為秋天。(2)“以動襯靜”是詩歌中慣用手法,首先明確兩首詩最終兩句中,“動”表達在哪里,襯托

了什么“靜”?!对乱埂分小皠印敝饕磉_在“蟲聲新透綠窗紗”,尤其是“透”字寫出

了聲音動態(tài),蟲細小聲音能穿過窗紗進入屋內(nèi),足見夜恬靜?!对缧小穼懺娙嗽谒?/p>

蒙眬中經(jīng)過靜寂小橋,其“動”主要表達在“稻田深處草蟲鳴”,靜中有動,寂中有聲,襯托出清晨寂靜。解題關鍵

第(2)小題考查對兩首詩歌相同表現(xiàn)手法分析。題干中已經(jīng)點明“以動襯靜”

這一手法,而且已經(jīng)鎖定“兩首詩最終兩句”這一區(qū)域,所以考生在解答時候只要在指定

區(qū)域中,扣住這一手法展開分析即可。詳細解答時,扣住“動”,從事物聲音或事物動態(tài)角度,

于詩句中尋找相關信息,將形象“動”特征描述出來,并分析怎樣襯托了環(huán)境“靜”。29/10511.(寧波,19—20)閱讀下面古詩,完成(1)(2)兩題。(5分)定林①所居二月四日作②[宋]王安石[宋]陸游屋繞灣溪竹繞山,早春風力已輕柔,溪山卻在白云間。瓦雪消殘玉滿溝。臨溪放杖依山坐,飛蝶鳴鳩俱得意,溪鳥山花共我閑。東風應笑我閑愁。[注]

①定林:地名,為名勝之地。②此詩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職閑居故鄉(xiāng)。(1)《定林所居》中“溪”“山”分別含有

、

特點;《二月四日作》經(jīng)過

和消殘之雪來描寫早春景色。(3分)(2)盡管兩首詩都有“閑”字,詩人心境卻不一樣,請作詳細分析。(2分)30/105答案

(1)蜿蜒波折(彎曲)高輕柔之風(飛蝶鳴鳩)(2)(示例)《定林所居》中“閑”字寫出了詩人縱享山水閑適自得之情,而陸游《二月四日

作》中“閑”字很好地寫出了詩人因落職閑居而失意苦悶愁緒。解析(1)《定林所居》中“溪”特點主要經(jīng)過第一句“屋繞灣溪竹繞山”表達出來,

“繞”字寫出了溪水波折?!跋絽s在白云間”寫出了山高?!抖滤娜兆鳌方?jīng)過第

一句“早春風力已輕柔”和第三句中“飛蝶鳴鳩”寫出了早春景色。因為此題只有一

空,從“輕柔之風”與“飛蝶鳴鳩”中任選一個填寫即可。(2)首先,了解兩首詩歌意思,著重經(jīng)過對“閑”字品讀,來分析兩首詩歌情感、心境不一樣?!抖炙印分?房屋被溪水圍繞著,竹林圍繞著青山。高山又直插白云間。臨近溪水放下竹

杖,靠著山坐著。溪水、鳥兒、鮮花和我一起悠閑?!抖炙印肥峭醢彩砟晁}一首

詩作。該詩描寫了詩人居所清幽環(huán)境以及詩人閑適生活,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寧靜閑適生活怡然自得?!抖滤娜兆鳌分?早春輕柔春風漸漸吹過,瓦上白雪已經(jīng)融化,但溝里雪還是白茫茫一

片。飛舞蝴蝶、鳴叫鳩鳥在這個季節(jié)里快活起來了,而東風應該笑話我閑愁。結(jié)合注

釋可知,《二月四日作》是陸游因落職閑居而失意苦悶時所作。31/10512.(寧波,19—20)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題。(5分)樵夫詞[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撿青槐,慣入深林鳥不猜。無意帶將花數(shù)朵,竟挑蝴蝶下山來。(1)前兩句表示環(huán)境清靜景物有

。(2分)(2)請賞析“竟挑蝴蝶下山來”一句精妙之處。(3分)答案(1)白云堆深林(2)(示例1)樵夫無意挑蝶蝶自隨,“竟”字表現(xiàn)出驚喜之情,隱現(xiàn)詩人雅趣。(示例2)明明是挑柴,卻說是挑蝶,挑柴辛勞全無,有是生活悠閑,詩人借樵夫表示對悠閑生活向往。解析

(1)限定前兩句,要求找出兩處表示環(huán)境清靜景物。景物一共四處:“白云堆”“青

槐”“深林”“鳥”?!扒嗷薄焙汀傍B”是植物、動物,并沒有表示環(huán)境清靜,能夠排除。(2)“竟”表現(xiàn)了一個驚喜之情;“挑蝴蝶”能夠和樵夫“挑柴”對比賞析。兩個賞析角度:

一個角度是詩人雅趣,另一個角度是生活悠閑。32/10513.(杭州,2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5分)九日寄子約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興,兼當望遠何?對花驚白發(fā),見雁憶黃河②。亂后書來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羈宦③日,同是阻干戈。[注]

①子約,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黃河:代指故鄉(xiāng)。③羈宦:離家在外地做官。(1)從首聯(lián)

、

等詞語中,可判斷標題里“九日”是指

節(jié)。(2分)(2)本詩蘊含著詩人豐富情感,請作賞析。(3分)答案(1)登高望遠重陽(2)“對花驚白發(fā)”寫出對時光流逝感嘆;“見雁憶黃河”寫出對故鄉(xiāng)思念;“亂后書來

少”表示對親人牽掛;“不堪羈宦日”表示對宦游厭倦等。解析(1)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跟“九”相關首先考慮九九重陽節(jié)。再看詩句中有“登高”

“望遠”等詞語,聯(lián)絡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自然能夠確定是重陽節(jié)。(2)該詩除了首聯(lián)點明時節(jié),后面每一句都能夠分析,可從常見傷時、懷鄉(xiāng)、憶親、厭官等角

度分析。33/10514.(溫州,12—13)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問題。(5分)如夢令春思①[宋]蘇軾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②,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橋流水。[注]

①這首詞是蘇軾離開黃州多年后,回想起當年生活情景而寫。②百舌兒:鳥名。③

居士,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這里是作者自我呼叫。(1)詞中第二句“無限”一詞寫出景物怎樣特點?(2分)(2)你從“莫忘小橋流水”中讀出蘇軾怎樣情懷?(3分)答案(1)繁茂,生機盎然(2)對當年清靜閑適田園生活懷戀和向往。解析(1)“無限綠陰青子”是說“綠蔭叢中,掩映著數(shù)不盡青果”,“無限”是沒有窮盡,

沒有限量意思,寫出了植物(桃李)生意盎然、長勢良好、繁茂蔥郁特點。(2)“莫忘”是“不要忘記”意思,指不要忘是以前事。“小橋流水”主要指代相對于

喧鬧京華另一個幽靜環(huán)境。由此,表現(xiàn)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熱切向往。34/10515.(寧波,21—22)閱讀詩歌,回答下列問題。(4分)東坡①[宋]蘇軾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注]

①東坡:蘇軾在貶官黃州時居住與躬耕地方。②犖(luò)確:山多大石樣子。(1)前兩句詩寫出了月光下東坡

環(huán)境特點。(2分)(2)后兩句詩景中寓情,表示了詩人怎樣思想情感?(2分)答案(1)清幽、寧靜(2)表示了詩人熱愛自然、恬淡曠達(樂觀)思想情感。解析(1)前兩句寫雨點紛落,把東坡洗得格外潔凈,月亮光芒也變得清澈。城里人早已離

開,此處只有山野中人閑游散步。經(jīng)過景物描寫,突出環(huán)境清幽、寧靜。(2)后兩句寫不要嫌棄這些坎坷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很喜歡這么拄著拐杖行走時發(fā)出

鏗然之聲。說明作者對田園生活熱愛,對世俗名利不屑。35/10516.(金華,17—18)閱讀下面古詩,完成(1)—(2)題。(4分)即事①[宋]徐僑②在家貧亦好,居官貧更宜。布被不妨溫,菜羹有余滋??椭敛菥弑?事閑遣興詩。外此了無撓,淡然心地夷。[注]

①即事:就眼前事物、情景作詩。②徐僑:南宋政治家,浙江義烏人,呂祖謙再傳弟子;

中年曾辭官歸里十余年,潛心學術。(1)詩中詳細表現(xiàn)“貧亦好”情趣一聯(lián)是

。(2分)(2)請從詩歌中找出最能表達詩人心境一個詞語,并說說你了解。(2分)答案(1)布被不妨溫,菜羹有余滋(2)最能表達詩人心境詞語是“淡然”,表達了詩人享受樸素寧靜生活淡泊情懷。解析(1)找到“貧亦好”所在詩句,接下來一聯(lián)就是“貧亦好”詳細表現(xiàn)。(2)詩歌寫是作者家居休閑生活,所以最能表達心境詞語是“淡然”,寫是他享受生活

一個寧靜淡泊情懷。36/1051.(紹興,18)結(jié)合《<資治通鑒>兩則》相關內(nèi)容(文本見專題十三“五年中考”C組),閱

讀陸游《追感往事》,聯(lián)絡全詩品析畫線句子所蘊含思想情感。(4分)追感往事①[宋]陸游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初豈一秦②。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注]

①這首詩寫于南宋嘉泰元年,詩人當初七十多歲。②秦:指秦檜,主張議和投降。答案這兩句用了“江左夷吾”和“新亭對泣”故事,感嘆當初國家危急,官員卻只知道明

哲保身,不要說會出現(xiàn)治國能臣,連為國悲傷哭泣人都沒有,表示了詩人對這種現(xiàn)象無

奈、憤慨以及對國家熱愛之情。解析結(jié)合兩則短文可知,“江左夷吾”指是王導,而王導是治國賢才,又迎難而上,熱愛國

家,而南宋群臣卻“不望”,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南宋缺乏像王導這么愛國賢臣。而“新亭對

泣”指周

與諸名士面對國難不禁涕淚縱橫,這正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熱愛,然而南宋亦沒有為國落淚之人,這著實讓詩人憤慨和無奈,而這些憤慨和無奈正是出自陸游拳拳愛國之心。C組

教師專用題組37/1052.(臺州,14)閱讀下面古詩,回答下列問題。(4分)若耶溪上①[南宋]陸游九月霜風吹客衣,溪頭紅葉傍人飛。村場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注]

①此詩寫于作者嚴州任滿,卸任歸鄉(xiāng)之后。②村場:村莊祭神場地。③菰(ɡū):俗稱

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夠,能夠。有些人認為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回到故鄉(xiāng)愉悅之情,也有些人認為這首詩表示了作者卸任后落

寞之感。對此,你看法怎樣?請簡述理由。答案(示例1)我認為抒發(fā)了詩人愉悅之情。詩人面對故鄉(xiāng)秋高氣爽、紅葉翻飛美景,喜悅

之情油然而生;詩人回到故鄉(xiāng)后,與鄉(xiāng)鄰把酒言歡,品嘗故鄉(xiāng)美食,感受人情醇厚。(示例2)我認為表示了詩人卸任后落寞之感。詩歌中“霜風”和“紅葉”襯托了詩人

凄涼心境;回到了故鄉(xiāng)卻以“客”自居,說明詩人沒有歸屬感;“何妨醉”寫詩人借酒消愁;美食雖好只能聊以自慰。38/105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把握。題目中提出了兩種不一樣觀點,作答時先點明自己支持

說法,進而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闡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據(jù)。假如認為抒發(fā)是作者愉悅之情,則通

過分析重點字詞“紅葉”“傍人飛”“酒”“蟹”等,將作者在秋高氣爽、紅葉紛飛秋天

與鄉(xiāng)親把酒言歡場景描述出來,進而指出作者愉悅之情。假如認為表示是作者落寞

之感,則從相反角度闡述?!八L”“紅葉”襯托是凄涼心境。緊緊抓住“客”字,離

家外出日久,回故鄉(xiāng)就是客人了,展現(xiàn)了作者孤獨之感,“酒”“蟹”變成了消愁方式。兩

個角度,只要能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思緒分析這是一道相關詩歌情感不一樣解讀題目。詩人想借這首詩表示“回到故鄉(xiāng)

愉悅之情”,還是表示“卸任后落寞之感”,其實在詩句意象和關鍵字詞中都能夠找到信

息。在詳細解答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自己觀點,接下來選取詩歌有效信息加以分析,在分析

過程中關注承載詩人情感形象和其它語言。39/1053.(麗水,13)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后面問題。(4分)畫堂春·寄子由①[宋]蘇軾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②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

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選自《蘇軾詞全集》)[注]

①這首詞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于同一年,此時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濟南。②

“湖”指柳湖,在今淮陽,蘇軾弟兄倆曾在此泛舟?!懂嬏么骸分小皻w去奈愁何”與《水調(diào)歌頭》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

勝寒”都有“歸去”一詞,它們所蘊含思想感情有什么不一樣?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明分析。40/105答案“歸去奈愁何”中“歸去”表示了蘇軾與弟弟團聚渴望,對常年在外漂泊蘇軾

來說,弟兄倆曾經(jīng)相聚是一段美好回想,是一個真實期待;“我欲乘風歸去”中“歸

去”是蘇軾幻想回到月宮(天上)去,對于政治上失意蘇軾來說,月亮是純凈、美好象征,是

他精神家園。解析把“歸去”分別代入原文詩句中,搞清它們含義,明確“歸去”詳細所指,然后結(jié)

合詩人當初處境和寫作目標來體味作者思想感情。評析

本題考查考生比較閱讀了解詩歌能力。需要考生回歸詳細語境,知人論世,理清所

比較內(nèi)容詳細意義和包含作者思想感情。41/1054.(衢州,13)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后面問題。(3分)金陵酒肆留別[唐]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這首詩與他《渡荊門送別》都借水抒寫離情,你認為哪一首用得更加好?請詳細分

析。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

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42/105答案

(示例1)《金陵酒肆留別》愈加好。詩句由飲酒留客到囑客問水,場景豁然拓寬,讓人由眼

前喧鬧熱烈餞別場面,聯(lián)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未來之景。此句利用擬人手法賦水以生命,看似將離情與流水比較短長,實則道出江水不盡離情不停牽掛,也使得離別之情

可視可量,意象變得生動而富有新意。而《渡荊門送別》借水抒情句子即使也用了擬人手

法,但不如此詩新奇。(示例2)《渡荊門送別》愈加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友好,詩句從出荊門到至楚國,一

路景色改變,但相隨相伴一直是江水,因而結(jié)句水到“詩”成,借水表示對故鄉(xiāng)不舍之情,

順理成章,顯得自然貼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故鄉(xiāng)卻主客交換,有意說成是故鄉(xiāng)之水深情款款,

不舍游子,顯得意味悠長?!督鹆昃扑亮魟e》借水寄情則顯得有點突兀,與前幾句所描寫景

象不協(xié)調(diào)。解析兩首詩中關于水詩句分別是“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仍憐故鄉(xiāng)水,萬

里送行舟”,兩句都采取了擬人修辭手法,表示離情別意。二者又有區(qū)分,《金陵酒肆留別》

側(cè)重于把不盡流水比作不停離情;《渡荊門送別》除了使用擬人手法外,還采取了主客

移位手法,把要表示離情別意表現(xiàn)得愈加淋漓盡致。43/1055.(衢州,13)閱讀下面古詩詞,回答下列問題。(4分)隴西行[唐]陳陶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①喪胡塵??蓱z無定河②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宋]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注]

①貂錦:裝備精良精銳之師。這里指戰(zhàn)士。②無定河:在陜西北部?!峨]西行》和《破陣子》中都有“可憐”一詞,其中表示情感有何不一樣?結(jié)合內(nèi)容簡明

分析。44/105答案

《隴西行》中用“可憐”一詞使現(xiàn)實與夢境、悲傷凄涼枯骨與年輕英俊戰(zhàn)士形

成強烈反差,表示了詩人對戰(zhàn)死者及其家人無限同情?!镀脐囎印分杏谩翱蓱z”一詞打破詞人想要收復失地、建功立業(yè)美夢,抒發(fā)了詞人對年華消逝悲嘆、壯志難酬憤懣。

(意思符合即可)解析

《隴西行》前兩句以精練概括語言,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鏖戰(zhàn)場面。唐軍誓死殺

敵,奮不顧身,但結(jié)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翱蓱z”緊承前句,“無定河邊骨”和“春

閨夢里人”,一邊是現(xiàn)實,一邊是夢境,虛實相對,榮枯迥異,形成強烈反差。一個“可憐”,包

含著多么深沉感嘆,凝聚了詩人對戰(zhàn)死者及其家人無限同情?!镀脐囎印分性~人展開豐

富想象,化身為詞里將軍,剛攀上理想高峰,突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現(xiàn)實,白發(fā)已生,而

收復失地理想成為泡影。45/1056.(嘉興,12)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問題。(6分)佳洲中學九(1)班準備以“古詩中菊花”為題,編輯一本古詩評注集。下面詩歌是其中

兩首,請你幫助他們完成評注。(甲)詠菊[宋]楊萬里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自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注]菊花。(乙)重陽后菊花(之一)[宋]范成大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46/105[注]

外:見外。[評注]

(甲)詩偏于理性,前兩句從“①

”入手,用其它花來襯托菊花;(乙)詩精于描繪,“②

”一詞寫出了菊花燦爛漂亮。(2分)(甲)詩直抒胸臆,贊美了菊花③

;(乙)詩借花抒感,表示了作者④

。(4分)答案①物性②金靨③主動選擇風霜,傲霜斗寒品性④諷刺世人庸俗之情(諷刺世

人沒有高雅情趣)或:對菊花雖遭冷落依然燦爛高潔品行贊美解析①②兩個空都用了引號,提醒考生要填寫就是詩文中原有字或詞。“物性”和

“金靨”兩個詞尋找需要細讀文本,不停對比、琢磨。③④要填寫是詩歌主旨內(nèi)容,可

以自己概括。楊萬里《詠菊》詩:世間萬物從來都是各有秉性。不是春光對菊花見外,不讓

菊花在春天里開放,而是菊花自己選擇到秋天風霜中去。這是詩人從另一個角度贊美菊花,

贊美菊花主動選擇風霜、傲霜斗寒品性。范成大《重陽后菊花》:重陽后菊花即使還帶

著濕露,鮮嫩可愛,但已經(jīng)無人來賞。與重陽前比并沒有多大差異,還是金色菊蕊照著地上

泥沙。世俗之人沒有脫俗情趣,不解賞花,只知道看重陽節(jié)那一天菊花。此詩借看菊諷刺

世人庸俗。47/1057.(麗水、衢州,1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4分)惜分飛富陽僧舍代作別語[宋]毛滂淚濕闌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無言語空相覷。斷雨殘云無意緒,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處,斷魂分付潮回去。[注]

毛滂:浙江衢州人。這首詞是毛滂告別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與明月”,假如用此句替換這首

詞中“斷魂分付潮回去”,是否適當?請依據(jù)詞內(nèi)容作出分析。附李白詩: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答案不適當?!皵嗷攴指冻被厝ァ备星楦钋?“斷魂”一詞表示了對妻子擔憂與牽

掛,有生離之痛,而“我寄愁心與明月”更多只是對友人同情與思念;“潮”讓人聯(lián)想到詞

人思念如潮,顯得凄涼悲切,而“明月”含有詩人對團圓美好期盼,與“斷雨殘云”意境不

符。(意對即可)解析先回答是否適當,再進行詳細分析。分析時一定要先了解這首詞基本內(nèi)容,再結(jié)合

其中關鍵句進行展開。闡述時不能僅羅列相關術語或概念。48/1058.(湖州,14—15)閱讀下面古詩,完成(1)—(2)題。(4分)江上[宋]董穎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摩挲數(shù)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選自《宋詩鑒賞辭典》)(1)前兩句詩寫出了“水”“天”

、

特點。(2分)(2)詩中暗示了詩人將遠行,傷別離。你從哪一句中讀出這一點?請簡明分析。(2分)答案(1)空闊(寬敞、高遠)澄澈(明凈)(意思對即可)(2)(示例1)第二句。寫翱翔白鷗成雙成對,暗示詩人與親人別離形單影只。(示例2)第三句。中國古詩寫柳多與別離相關,詩人重復撫弄沙邊柳,正是即將遠行之人觸景傷

情、情不自禁表現(xiàn)。(示例3)第四句。說等候柳條成蔭時系住垂釣扁舟,從此不再漂泊,表明眼下正有離別之愁。(意思對即可)49/105解析(1)了解了前兩句詩意思,特點自然就出來了。詩人站在江邊,看江水浩渺無邊,視野盡頭,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樣浩瀚無際;晴空無云,澄澈明凈,如一面鏡子,同時“飛雪”形象

地寫出了白鷗飛舞忽高忽低情態(tài)。詩人用開頭兩句,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動靜相間江上秋

色圖。(2)古詩中,成“雙”成“對”動物往往暗示著詩人形單影只,將要遠行,據(jù)此可做出“示例

1”分析?!罢哿蛣e”是常見別離場景,據(jù)此可做出“示例2”分析。詩人在這里不

落窠臼,用擬人化手法,把“柳”與“不別”搭在一起,“待汝成陰系釣舟”,字面上并不曾

訴說羈旅孤客之怨思離之情,而讀者卻能體會作者傷離別之意,據(jù)此可做出“示例3”分

析。50/1059.(廣西南寧,12)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問題。(2分)漁家傲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心。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以下對詞作賞析有誤一項是

()A.上闋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jié)是秋天。一個“異”字,統(tǒng)領全部景物

特點,突出了塞下風景與中原地帶風景大不相同。B.上闋后半部分景物描寫極具感染力,邊聲、號角聲寫動,千嶂、長煙、落日、孤城寫靜,動靜

結(jié)合,生動地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祥和之氣戰(zhàn)地畫面。C.“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是全詞關鍵部分,正面揭示了詞人與征夫們一個

矛盾心理:他們思念故鄉(xiāng),卻又因戰(zhàn)功未建,不能如愿而歸。D.整首詞意境蒼涼悲壯,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zhì)樸凝練。詞中描寫是詞人身臨目見景物,表

達是詞人和他所了解征夫們感情,讀來真切感人。51/105答案

B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能力?!跋楹椭畾狻卞e誤,應為“肅殺之氣”。答題技巧

普通來說,一首詩歌,它所描繪景色和所要表示情感、所展現(xiàn)出格調(diào)是一致

。同是描寫太陽,“殘陽”與“朝陽”背后所表示作者情感是不一樣。同理,“蒼涼悲

壯”情感和“充滿祥和之氣”畫面是矛盾。假如我們能抓住選項所提供有效信息,

就能做出正確判斷。52/10510.(甘肅蘭州A卷,8—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5分)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注],同到牽??椗?。[注]

據(jù)《荊楚歲時記》載,漢武帝曾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張騫奉命沿黃河西行

數(shù)月,在黃河源頭“見室內(nèi)有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自此有黃河源頭與天上銀河相

通傳說。(1)詩歌前兩句狀寫黃河雄渾氣魄,突出了九曲黃河

、

特點。(2

分)(2)對詩歌后兩句賞析,不恰當一項是(3分)

()A.后兩句由前面“實境”幻化成“仙境”,把讀者帶入奇異神話世界。B.“如今直上”有沿著黃河逆流而上之意,表示出詩人不畏艱險豪邁氣概。C.詩人想象去造訪勤勞善良牛郎織女一家,表示出對美好生活向往。D.詩人在敘寫離開黃河“直上銀河去”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極避世思想。53/105答案(1)黃沙滾滾源遠流長(意思答對即可)(2)D解析(1)題目要求從前兩句中概括黃河特點。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沒有數(shù)沙礫,

它們隨同黃河流經(jīng)萬里,經(jīng)受了浪濤沖洗和狂風簸蕩,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由此可扣住

“萬里沙”“自天涯”來概括其特點。(2)“消極避世”表述有誤。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托了詩人對寧靜田園牧歌生活

憧憬。54/10511.(四川綿陽,10)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下列問題。(6分)浣溪沙納蘭性德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征雁舊南飛。客中誰與換春衣。終古閑情歸落照,一春幽夢逐游絲。信回剛道別多時。[注]

納蘭性德,皇帝侍衛(wèi),長久護駕在外。本詞作于納蘭性德隨康熙出游期間。(1)“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征雁舊南飛”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畫面?請加以描述。(2分)(2)這首詞抒發(fā)了詞人哪些情感?請簡明回答。(4分)55/105答案(1)春天,楊柳依依,從南方歸來大雁列隊北飛,詞人在柳絲輕拂道路上打馬遠行。(2)遠離故鄉(xiāng)惆悵;對親人與故鄉(xiāng)思念;對侍從生活厭倦。解析(1)首先找出兩句詩中景物,“楊柳”“馬蹄”“征雁”,明確這些景物特點,“楊

柳依依”“打馬遠行”“大雁北飛”。然后展開想象,用描述性語言把這些內(nèi)容聯(lián)絡起來,

注意想象合理性。(2)上片寫此次出行經(jīng)過,重點寫景,而“客中誰與換春衣”是上片點睛之筆。只身在外,

有誰來替我換上春天衣裳呢?盎然春意與心中惆悵形成了鮮明對比。下片深入借景

抒情,前兩句意為“自古以來,閑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余暉上,而我這一春幽夢,追逐著飄

蕩在空中蜘蛛絲”,經(jīng)過“落照”“游絲”這兩個意象,思念故鄉(xiāng)、思念閨中妻子情懷躍

然紙上。最終由夢境回到現(xiàn)實,剛才寄走家書,只說自己離家太久。這是作者對自己常年囿于

侍衛(wèi)職責,在消磨青春時光扈從出巡中難得自由慨嘆,也流露出其對這種生活厭倦。方法指導

想象描述類題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xiàn)畫面??忌鷳プ≡娭兄饕拔?用自己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爭優(yōu)美。②概括景物營造氣氛特點(意境)。普通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比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

雄渾壯闊、蕭瑟凄涼、幽靜深寂等,注意詞語要能準確地表達景物特點和情調(diào)。56/10512.(湖北黃岡,26—28)閱讀下面杜甫兩首詩,回答下列問題。(8分)[甲]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①忽傳收薊北②,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57/105[注]

①劍外:劍門之外,泛指蜀中地域。②薊北:河北北部地域,安史之亂時叛軍依據(jù)地范陽

一帶。(1)以下賞析不準確一項是(2分)

()A.甲詩開篇即寫眼前之景:雖山河仍在,可城破國陷,一片荒涼衰朽景象。一個“破”字,令人

觸目驚心;一個“深”字,讓人滿目凄然。B.甲詩尾聯(lián)寫詩人憂愁漸深,頭發(fā)愈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上。這種愁情是詩人與親人書信中

斷,思念親人所致。C.甲詩全詩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練,充分表達了詩人“沉郁頓挫”藝術風

格。D.乙詩抒寫詩人情感時利用了神態(tài)描寫和動作描寫手法。(2)乙詩尾聯(lián)中連用了“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請分析“即從”“穿”

“便下”“向”這幾個連接詞妙處。(2分)(3)甲詩寫于安史之亂開始時,乙詩寫于安史之亂結(jié)束時,兩詩都寫到了“淚”,請分析它們各

自蘊含情感。(4分)58/105答案(1)B(2)用四個連接詞將四個原來相距很遠地方貫通在一起,寫出了詩人聽聞喜訊后喜悅心情

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鄉(xiāng)(歸心似箭)思想感情。(3)甲詩中眼淚是因為詩人看到國家淪喪,城池破敗,百姓離散,處處一片衰朽景象,內(nèi)心無比

傷痛悲憤而難過垂淚,這淚是難過之淚。乙詩中眼淚是因為詩人聽到官軍取得戰(zhàn)爭勝利消

息后,內(nèi)心無比激動和喜悅而落淚,這淚是欣喜之淚。解析(1)本題考查詩詞賞析能力。詩歌尾聯(lián),詩人由國破家亡、戰(zhàn)亂分離寫到自己衰

老。“白發(fā)”是愁出來,“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從頭發(fā)白了、疏了改變,使讀者感受到

詩人內(nèi)心痛苦和愁怨,讀者愈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真切,這是一個感人至

深、完整豐滿藝術形象。說愁情只是思念親人所致是不正確。(2)本題考查品析詩詞語言能力?!鞍蛵{”“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相距很

遠,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通起來,就使人頭腦中出現(xiàn)了飛奔畫面,一個接

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

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疾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59/105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這兩句寫出了詩人迫切渴望回到故鄉(xiāng)思想感

情。(3)本題考查對作者思想情感把握能力。分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定要聯(lián)絡創(chuàng)作時代背

景。題干已經(jīng)點明了這兩首詩創(chuàng)作于安史之亂不一樣階段。在開始階段,叛軍氣焰囂張,而

唐軍節(jié)節(jié)潰退,都城長安被攻占,身處淪陷區(qū)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景象,百感交

集,此時淚,是難過之淚。到安史之亂臨近結(jié)束之時,杜甫因為安史之亂已漂泊多年,他期望

著能夠早日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此時淚,是激動之

淚,欣喜之淚。60/10513.(云南,12—1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4分)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注]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注]

“塞上”又作“塞土”。(1)請簡明分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全詩中作用。(2分)(2)“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示了將士們怎樣情感?(2分)61/105答案(1)渲染戰(zhàn)前敵軍壓境,我軍英勇應戰(zhàn)危急、擔心氣氛;暗示戰(zhàn)斗殘酷,為下文描寫

戰(zhàn)斗慘烈做鋪墊。(2)表示出將士們?yōu)閳蟠鹁跣湃魏椭赜?視死如歸、果斷殺敵壯志豪情。解析(1)回答本題,先要明白該聯(lián)含意,該聯(lián)寫了戰(zhàn)前形勢;然后結(jié)合下文內(nèi)容來分析

其作用。(2)“黃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所筑,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p>

賢士?!坝颀垺?唐人用以稱劍。“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示出將士們?yōu)閳蟠?/p>

君王,視死如歸、果斷殺敵壯志豪情。62/10514.(湖南長沙,10—11)閱讀下面詩歌,回答下列問題。(8分)折楊柳①楊巨源水邊楊柳曲塵絲②,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

①選自《全唐詩》,“折楊柳”,樂府歌曲名。楊巨源,唐代詩人,字景山。②曲塵絲,指

顏色如酒曲般細嫩柳葉。(1)全詩寫了哪些意象?主要表示了一個怎樣情感?(4分)(2)詩歌最終兩句用了擬人和比喻修辭手法,請分別作簡明賞析。(4分)63/105答案(1)水、楊柳、馬、春風。表示了對朋友不舍和留戀。(2)①擬人:春風最珍惜楊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利用擬人修辭手法,將春風人格化,生

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風拂柳情境,暗含惜別之情。②比喻:詩人用折下柳枝自喻,而且將送行

者比作春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吹折柳情態(tài),表示出詩人與朋友間難舍難分情意。解析(1)“意象”即融入了情感景物,細讀文本,即可得出答案?!傲敝C音“留”,送別

時折柳相贈傳達了希望對方“留下來”情感,表示了對遠行者依依不舍之情。(2)“惜”是人特有情態(tài),用于春風,采取了擬人修辭手法。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如同行人將別;春風拂柳,如同送行者相送。這些利用了比喻修辭手法。64/1051.(湖州南潯一模,15)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回答下列問題。(4分)春曉

田園樂(其六)孟浩然王維春眠不覺曉,桃紅復含宿雨,處處聞啼鳥。柳綠更帶朝煙。夜來風雨聲,花落家童未掃,花落知多少?鶯啼山客猶眠。兩首詩都寫春眠、春雨、鳥鳴和落花,生活內(nèi)容有很多相類之處,但作者表露心境(或情感)

卻不盡相同。請結(jié)合詩內(nèi)容簡明分析。三年模擬A組

—模擬·基礎題組(時間:50分鐘分值:49分)65/105答案

《春曉》抓住春晨睡起瞬間,寫出自然、生活真趣,抒發(fā)了對春光喜愛,對生機勃

勃春意酷愛;但末兩句寫出詩人對春花憂慮,流露出惜春、傷春之情?!短飯@樂(其六)》以“桃花”“宿雨”“柳綠”“朝煙”“花落”“鶯啼”勾畫了一幅靜美田園風光圖,更

襯出人睡得酣恬安穩(wěn),表示自由閑適之情。解析《田園樂(其六)》詩中寫了春“眠”、“鶯啼”、“花落”、“宿雨”,與孟浩然

五絕《春曉》相同。兩首詩寫生活內(nèi)容有那么多相類之處,而意境卻很不相同。孟詩從

“春眠不覺曉”寫起,先見人,后入境,從詩人清晨睡起時剎那間感情片段寫起。而王詩恰好

相反,在入境后才見到人。因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渚驮撉鍜?然而“家童未

掃”。未掃非不掃,乃是因為清晨人還未起。無人過問滿地落花情景,別有一番清幽意

趣。孟詩第三句是追憶昨晚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lián)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

景象,由喜春轉(zhuǎn)為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情感寄托在對落花嘆息上,能給人帶來無窮興

味。王詩最終才寫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穩(wěn),對身外之境一無所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

維經(jīng)過動靜相成,寫出靜中生趣,給人自由閑適明朗之美。66/1052.(金華金東一模,14)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下列問題。(4分)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其一)(其二)土膏欲動雨頻催,梅子金黃杏子肥,萬草千花一餉開。麥花雪白菜花稀。舍后芳畦猶綠秀,日長籬落②無人過,鄰家鞭筍①過墻來。惟有蜻蜓蛺蝶③飛。[注]

①鞭筍:竹根稱為鞭,橫行伸展,筍自鞭生。②籬落:籬笆。③蛺蝶:菜粉蝶。詩歌鑒賞課上,小東等同學對這兩首詩展開了討論。請你依據(jù)他們對話,在橫線上填寫恰當

內(nèi)容。小金:依據(jù)詩歌內(nèi)容判斷,這兩首詩歌描寫季節(jié)不一樣。第一首詩描繪是(1)

季景

象,第二首描繪是(2)

季景象。小語:是。還有,這兩首詩中都有一個“過”字,我以為它們表示效果是不一樣。小東:你看,第一首中“過”(3)

67/105小文:第二首中“過”(4)

答案(1)春(2)夏(3)寫出了幾場春雨過后,鄰居家竹筍已經(jīng)穿過土墻從詩人家院落泥

土中冒出來了場景,展現(xiàn)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畫面。(4)寫出了初夏農(nóng)事正忙,農(nóng)民早出晚

歸,所以白天極少見到行人景象,表現(xiàn)出村中寂靜和農(nóng)民忙碌。解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范成大退居故鄉(xiāng)后寫一組大型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nóng)村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景色和農(nóng)民生活,同時也反應了農(nóng)民遭受剝削以及生活困

苦。題目中第一首詩選自《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二》,詩人以自己住宅為基點,含蓄而

又生動地傳達出春回大地信息。第二首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

夏季南方農(nóng)村景物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第一首詩末句中“過”寫出春雨綿綿之時,

竹根橫竄,所以鄰居家種竹子,卻在詩人家土壤里露頭,正所謂“雨后春筍”。這一筆特

寫,用以反應早春,別具一格,道人所未道。第二首詩中“過”則從側(cè)面寫出了農(nóng)民勞動情

況:初夏農(nóng)事正忙,農(nóng)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極少見到行人,最終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后兩句寫晝長人稀,蜓飛蝶舞,以動襯靜,更突出村中寂靜和農(nóng)民忙碌。68/1053.(寧波鄞州一模,20—2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下列問題。(5分)庭中有奇樹《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①。攀條折其榮②,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③之。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jīng)時④。[注]

①華:“花”古字。滋:茂盛樣子。②榮:花。③致:送達。④經(jīng)時:經(jīng)過很長時

間。(1)本詩開頭四句從奇樹開滿繁花引出折花人,而且由折花

,寫到詩人對遠方親友

。(2分)(2)明明是“奇樹”,為何要說“此物何足貢”?說說你了解。(3分)69/105答案(1)動作思念(2)(示例)奇樹所開花香滿胸懷、衣袖,應該很寶貴,可是因為路遠卻無法送達思念人手中,再寶貴,又有何用?這么花,除了讓他感到時間流逝、青春難再,而增添許多痛苦之外,又有何

意義呢?所以詩人說“此物何足貢”。(言之成理即可)解析這首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丈夫深切思念之情。由樹及葉,由葉及花,由花及采,由采

及送,由送及思?!芭蕳l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彼紜D面對這繁花似錦景象,忍不住攀著枝

條,折下了最好看一枝花,要把它贈予給日夜思念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詩歌主旨——對

遠行人思念。詩前六句極言花珍奇漂亮,最終又說“此物何足貢”,先揚后抑,凸顯“但

感別經(jīng)時”相思主題?;仡欉@首詩對于庭中奇樹描寫,就能夠明明白白地看到,詩人一直

暗用比興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內(nèi)心世界。首先,花事興盛,反襯了人物

孤獨和痛苦;另首先,還隱藏著更深一層意思,那就是: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凋

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象征。70/1054.(湖州模擬,13—14)閱讀下面古詩,回答下列問題。(4分)春日田園雜興(其二)范成大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舍后芳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1)詩歌描寫了春天哪些景物什么特點?(2分)(2)有些人認為第一句“土膏欲動雨頻催”中“催”字用得很妙,請品析。(2分)答案(1)描寫了春雨滋潤大地,萬物復蘇,齊放花草染綠屋后荒地,鄰家竹子伸過墻頭,一派

生機勃勃景象。(2)“催”字有催發(fā)之意,利用了擬人修辭手法,賦予春雨人特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

繁多,雨滋潤大地。(意思對即可)71/105解析(1)微潤萌發(fā)土地,頻頻灑落春雨,爭榮競開花草,長滿蔥綠、秀美野花野草

荒地,過墻生長鄰家鞭筍,這些都表達了田園春景春意盎然、生機無限。(2)“催”字利用了擬人修辭手法,賦予雨以人特點,與前文土膏“欲動”相呼應,頻頻

灑落雨催著大地中萬物萌發(fā),表現(xiàn)了春天生機勃勃。思緒分析(1)題干中有兩個信息點:“哪些景物”“什么特點”。首先抓詩歌中景物,如

“土”“雨”“草”“花”“荒畦”“鞭筍”。其次關注修飾形容詞或動詞,“土膏欲

動”表明泥土開始微潤,“雨頻催”表明春雨綿綿不停,“萬草千花一餉開”表明草木在春天復蘇情景,“鄰家鞭筍過墻來”動態(tài)表明春日盎然生機。(2)煉字題普通先解釋該字意思;再把該字代入到所在詩句中,用文字描述與此相關內(nèi)

容,關注該詞是否利用了某種手法,使得詩歌某個形象含有某種特征,或者渲染了某種氣氛,

或者營造了某種意境;最終再考慮是否承載著詩人某種情感。72/1055.(嘉興十校5月模擬,13—14)閱讀下面古詩,回答下列問題。(5分)絕句漫興九首(其一)杜甫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1)詩中

二字是全詩之綱,概括地說明了詩人

心情。(2

分)(2)此詩在情與景方面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簡明

分析。(3分)73/105答案(1)客愁飽受亂離而客居異鄉(xiāng)憂愁(2)都用了“以樂景寫哀情”反襯手法。詩人見花開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則嫌其過于

“丁寧”,在情與景對立中,詩歌加倍寫出了詩人煩惱、憂愁。解析(1)題干已經(jīng)指向“二字”,全詩之綱是首句中“客愁”。這二字可謂提要挈領,點出

詩人羈旅飄零愁苦狀態(tài)。“客”字在中國古詩詞意象中,往往是作客異鄉(xiāng)旅人、游子或

貶官象征,往往含有漂泊感和孤獨感,或者對故鄉(xiāng)、家人思念,等等。結(jié)合詩人杜甫生

平,可更細致地分析概括詩人詳細情感。(2)《春望》中這兩句詩移情于物,利用了擬人修辭手法,繽紛春花和活躍鶯鳥也含有

了愁情、恨意,表現(xiàn)了詩人在離亂中愁思。這首絕句中,花開鶯啼春色在詩人看來是“無

賴”,春花輕率地開放,鶯鳥頻頻啼叫,這都是源于詩人漂泊異鄉(xiāng)時心中家國愁思。兩首詩

歌在情與景方面都是以樂景反襯悲情。74/1056.(杭州下城一模,20)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5分)南海旅次①[唐]曹松②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③。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蕩月回。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fā)被春催。[注]

①旅次:旅途中暫停。②曹松:安徽人,因?qū)以嚥坏?長久淪落在今福建、廣東一帶。③

裁:剪,斷。(1)頸聯(lián)“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蕩月回”中有哪些牽動作者歸思景物?(2分)(2)結(jié)合全詩,賞析尾聯(lián)。(3分)75/105答案(1)早角、殘潮、霜、月。(2)作者利用比喻修辭手法,以含苞待放百花比喻無法抑制歸心。詩人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歸思泛濫,就像被春風催開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尾聯(lián)生動貼切地表現(xiàn)出作者歸思情緒紛亂、強烈、生生不已、難以遏止。(意思基本符合即可)解析(1)頸聯(lián)寫道:伴隨城頭凄涼曉角聲晨霜消盡,伴著郭里夜晚殘潮明月復出。這里“早角”“殘潮”“霜”“月”都是“憶歸”深深、“歸思”濃濃“為客”詩人所見之景,也是牽動起思歸意象。(2)詩歌往往卒章顯志,最終一句或一聯(lián)多數(shù)承載著詩人或悲或喜情感。“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fā)被春催”,能夠了解為“思鄉(xiāng)心就像百花含苞待放,年年競相綻放被春催了又催”,此處利用了比喻修辭手法,以含苞待放百花比喻處于抑制狀態(tài)歸心,表現(xiàn)每到春天詩人內(nèi)心都受到刺激,引發(fā)泛濫歸思。易錯警示

(1)題干中“頸聯(lián)”不要和“頷聯(lián)”混同。頸聯(lián)中“城頭”和“郭里”分別是表示“早角”和“殘潮”處所修飾詞,不能將二者單獨作為牽動詩人歸思景物。(2)尾聯(lián)賞析,首先注意尾聯(lián)卒章顯志作用,詩人情感往往比較集中地滲透在這聯(liá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