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世家-醫(yī)林改錯_第1頁
中醫(yī)世家-醫(yī)林改錯_第2頁
中醫(yī)世家-醫(yī)林改錯_第3頁
中醫(yī)世家-醫(yī)林改錯_第4頁
中醫(yī)世家-醫(yī)林改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簡介

張序

劉序

知非子序

自序

上卷

一、醫(yī)林改錯臟腑記敘

二、親見改正臟腑圖

三、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wèi)總管、榮總管、

氣府、血府記

四、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水道記

五、腦髓說

六、氣血合脈說

七、心無血說

八、方敘

九、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1.頭發(fā)脫落

2.糟鼻子

3.耳聾年久

4.白瘢風

5.紫瘢風

6.紫印臉

7.青記臉如墨

8.牙疳

9.出氣臭

10.婦人干勞

11.男子勞病

12.交節(jié)病作

13.小兒疳癥

14.通竅活血湯

15.通氣散

16.加味止痛沒藥散

十、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1.頭痛

2.胸疼

3.胸不任物

4.胸任重物

5.天亮出汗

6.食自胸右下

7.心里熱(名曰燈籠?。?/p>

8.督悶

9.急躁

10.衣睡夢多

11.呃逆(俗名打咯忒)

12.飲水即嗆

13.不眠

14.小兒夜啼

15.心跳心忙

16.夜不安

17.俗言肝氣病

18.干嘔

19.血府逐瘀湯

20.晚發(fā)一陣熱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1.積塊

2.小兒痞塊

3.痛不移處

4.臥則腹墜

5.腎瀉

6.久瀉

下卷

一.半身不遂論敘

1.半身不遂論

2.半身不遂辨

3.半身不遂本源

4.口眼歪斜辨

5.辨口角流涎非痰飲

6.便干燥非風火

7.辨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

8.辨語言蹇澀非痰人

9.辨口噤咬牙

10.記未病以前之形狀

11.論小兒半身不遂

二.癱瘓論

補陽還五湯

三.瘟毒吐瀉轉筋說

1.解毒活血湯

2.急救回陽湯

四.論抽風不是風

可保立蘇湯

五.論痘非胎毒

1.論痘漿不是血化

2.論出痘飲水即嗆

3.論七、八天痘瘡作癢

4.通經(jīng)逐瘀湯

5.會厭逐瘀湯

6.止瀉調(diào)中湯

7.保元化滯湯

8.助陽止癢湯

9.足衛(wèi)和榮湯

六.少府逐瘀湯說

少腹逐瘀湯

七.懷胎說

1.古開骨散

2.古沒竭散

3.黃耆桃紅湯

4.古下瘀血湯

5.抽葫蘆酒

6.蜜蔥豬膽湯

7.刺猬皮散

8.小茴香酒

八.痹癥有淤血說

1.身痛逐瘀湯

2.嵇砂丸

3.癲狂夢醒湯

4.龍馬自來丹

5.黃耆赤風湯

6.黃耆防風湯

7.黃耆甘草湯

8.木耳散

9.玉龍膏(即勝玉膏)

九.辨方效經(jīng)錯之源、論血化為汗之誤

簡介

作者王清任(1768-1831),字勛臣,河北省玉田縣人,

世居玉田縣鴨鴻橋。曾做過武庫生,后至北京行醫(yī),

是易r慶至道光年間的名醫(yī)。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為《醫(yī)林改錯》,這是一部兒百年

來令醫(yī)學界爭論不休的書。書中主要闡述了兩個方面

的觀點。其一便是“改錯”,王清任認為,我國古代

醫(yī)書中對人體臟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確

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災區(qū)觀察未掩埋的兒童尸體

300多例,逐一進行了解剖和觀察,繪制了大量的臟

腑圖。他認為前世許多醫(yī)書的講法不正確,須改正,

故書名便為《醫(yī)林改錯》;另一主要內(nèi)容主要表明了

他對人體氣血的一個特殊的認識。他認為氣與血皆為

人體生命的源泉,但同時也是致病因素。不論外感內(nèi)

傷,對于人體的損傷,皆傷于氣血而非臟腑。氣有虛

實:實為邪實,虛為正虛;血有虧瘀,虧為失血,瘀

為阻滯。他認為瘀血是由于正氣虛,推動無力造成的,

故血瘀證皆屬虛中夾實。故而他倡導“補氣活血”和

“逐瘀活血”兩大法則,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

說”。

張序

醫(yī),仁術也。乃或術而不仁,則貪醫(yī)足以誤世;或仁

而無術,則庸醫(yī)足以殺人。古云不服藥為中醫(yī),蓋誠

慮乎醫(yī)之仁術難兼也,至于稍讀方書,即行市道,全

無仁術,奚以醫(yī)為?余來粵數(shù)年,目擊此輩甚眾,輒

有慨乎其中。每遇救急良方,不惜捐費購送。今放癸

丑四月,適聞佛山友人有幼子患癥,醫(yī)以風藥投之,

竟至四肢抽搐,口眼歪斜,命垂旦夕,忽得一良方,

一劑稍愈,三服霍然。又有人患半身不遂者十余年,

得一良方,行走如故。余甚奇之,再四訪求,始知二

方皆出自《醫(yī)林改錯》一書。遍求得之,歷試多驗。

因于公余沉潛反復,頗悟其旨。竊嘆此書之作,直翻

千百年舊案,正其謬誤,決其瑕疵,為希世之寶也,

豈非術之精而仁之至哉!余不忍秘藏,立刊布以公于

世。使今人得悉臟腑經(jīng)絡之實,而免受庸醫(yī)之誤。亦

不負王勛臣先生數(shù)十年濟世之苦心矣。愿同志君子勿

視為尋常善書,幸甚!幸甚!

咸豐癸丑仲夏順天張潤坡識

劉序

丁未之秋,寄跡吳門。適同鄉(xiāng)焦子浚文來,手執(zhí)臟腑

全圖,乃勛臣王先生《醫(yī)林改錯》之稿也。臟腑圖漢

魏以來,醫(yī)家所習見,何異乎爾?異乎勛臣先生所繪

之圖與古人殊也。臟腑人人皆同,勛臣背古以傳圖,

得毋炫奇立異乎?曰:否,不然也。古人之圖傳其誤,

勛臣之圖傳其信。天下物理之是非,聞虛而見實,寡

見獨虛,多見為實。古人竊諸刑余之一犯,勛臣得諸

親見之百人。集數(shù)十載之精神,考正乎數(shù)千年之遺誤。

譬諸清夜鐘鳴,當頭棒喝,夢夢者皆為之喚醒焉。醫(yī)

書汗牛充棟,豈盡可征。然非善讀書者,獨具只眼,

終為古人所牢籠,而潛受其欺。孟子曰:吾于武城取

二三策。武城周書也,孟子周人也,當代之書,獨且

不可盡信,況遠者乎!是書繪圖文說,定方救逆,理

精識卓,絕后空前??蔀辄S帝之功臣,即可為長沙之

畏友。抑又聞之,葉氏《指南》有久病入絡之說。徐

氏非之,不知入絡即血瘀也。今勛臣痛快言之,而《指

南》入絡之說益明。坊友汪子維之見而悅之,開雕梨

棗,以公諸世,斯真能刊錄善書者也。是為序。

道光戊申中秋日上元后學小窗氏劉必榮識

知非子序

余讀勛臣先生《醫(yī)林改錯》一書,而嘆天下事,有人

力為之者,有天意成之者,先生是書,功莫大于圖繪

臟腑諸形。其所以能繪諸形者,則由于親見,其所以

得親見者,則由于稻地鎮(zhèn)之一游也。此豈非天假之緣,

而使數(shù)千載之誤,由先生而正之哉!惟隔膜一事,留

心三十年,未能查驗的確。又得恒敬公確示一切,而

后臟腑諸形,得以昭晰無疑,此非有無意玉成其間哉!

至先生立方醫(yī)疾,大抵皆以約治博。上卷著五十種血

瘀之癥,以三方治之。下卷論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

并審出未病以前四十種氣虛之形癥,非細心何能至此。

論吐瀉轉筋,治分攻補兩途,方由試驗中來;論小兒

抽風非中風,以大補元氣一方治之;以不能言之兒,

查出二十種氣虛之形癥,平素細心,不同可知;論痘

非胎毒、痘漿非血化,以六方治古人不治之六十種逆

痘,頗有效者。先生之書,大抵補前人之未及,而在

氣虛血瘀之癥為多,今特揭諸篇首。

知非子書

自序

余著《醫(yī)林改錯》一書,非治病全書,乃記臟腑之書

也。其中當尚有不實不盡之處,后人倘遇機會,親見

臟腑,精察增補,抑又幸矣!記臟腑后,兼記數(shù)癥,

不過示人以規(guī)矩,令人知外感內(nèi)傷,傷人何物;有余

不足,是何形狀。至篇中文義多粗淺者,因業(yè)醫(yī)者學

間有淺深也;前后語句多覆重者,恐心粗者前后不互

證也。如半身不遂內(nèi)有四十種氣虧之癥,小兒抽風門

有二十種氣虧之癥,如遇雜癥,必于六十種內(nèi)互考參

觀,庶免謬誤。望閱是書者,須詳審焉。

玉田王清任書。

醫(yī)林改錯臟腑記敘

古人曰:既不能為良相,愿為良醫(yī)。以良醫(yī)易而良相

難。余曰:不然。治國良相,世代皆有;著書良醫(yī),

無一全人。其所以無全人者,因前人創(chuàng)著醫(yī)書,臟腑

錯誤;后人遵行立論,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縱有繡

虎雕龍之筆,裁云補月之能,病情與臟腑,絕不相符,

此醫(yī)道無全人之由來也。夫業(yè)醫(yī)診病,當先明臟腑。

嘗閱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

如古人論脾胃,脾屬土,土主靜而不宜動;脾動則不

安。既云脾動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聞聲則動,動則

磨胃化食,脾不動則食不化?論脾之動靜。其錯誤如

是,其論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

之則虛。既云下無透竅,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

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論肺之孔竅,其錯誤又如

是。其論腎,有兩枚,即腰子。兩腎為腎,中間動氣

為命門。既云中間動氣為命門.何得又云左腎為腎,

右腎為命門?兩腎一體,如何兩立其名,有何憑據(jù)?

若以中間動氣為命門,藏動氣者,又何物也?其論腎

錯誤又如是。其論肝,左右有兩經(jīng),即血管,從兩脅

肋起,上貫頭目,下由少腹環(huán)繞陰器,至足大指而止,

既云肝左右有兩經(jīng),何得又云肝居于左,左脅屬肝?

論肝分左右,其錯誤又如是。其論心,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意藏于心,意是心之機,怠之所專曰志,

志之動變?nèi)账迹运贾\遠曰慮,用慮處物曰智,五者

皆藏于心。既藏于心,何得又云脾藏意智,腎主伎巧,

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據(jù)所論處處皆有靈機,究竟未

說明生靈機者何物?藏靈機者何所?若用靈機,外有

何神情?其論心如此含混。其論胃,主腐熟水谷。又

云脾動磨胃化食,胃之上口名曰責門.飲食人胃,精

氣從賁門上輸于脾肺,宣播于諸脈。此段議論,無情

無理。胃下口名曰幽門,即小腸上口,其論小腸,為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言飲食入小腸,化糞下至闌門,

即小腸下口,分別清濁,糞歸大腸,自肛門出,水歸

膀胱為尿。如此論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

子小便,并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氣不臭。

再者食與水合化為糞,糞必稀澹作瀉,在雞鴨無小便

則可,在牛馬有小便則不可,何況乎人?看小腸化食,

水自闌門出一節(jié),真是千古笑談。其論心包絡,細筋

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絡也。又云心外黃脂是心

包絡。又云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黃脂是心包絡。

又云膻中有名無形者,乃心包絡也。既云有名無形,

何得又云手中指之經(jīng),乃是手厥陰心包絡之經(jīng)也?論

心包絡竟有如許之多,究竟心包絡是何物?何能有如

許之多那!其論三焦,更為可笑。《靈樞》曰:手少

陰三焦主乎上,足太陽三焦主乎下,已是兩三焦也。

《難經(jīng)》三十一難論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內(nèi)而下

出:中焦在胃中脫,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主分

別清濁,又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此論三焦是有形

之物。又云兩腎中間動氣,是三焦之本。此論三焦是

無形之氣。在《難經(jīng)》一有形,一無形,又是兩三焦。

王叔和所謂有名無狀之三焦者,蓋由此也。至陳無擇

以臍下脂膜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內(nèi)一層、形色最

赤者為三焦,虞天民指空腔子為三焦,金一龍有前三

焦、后三焦之論。論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無形,

諸公尚無定準,何得云手無名指之經(jīng),是手少陽三焦

之經(jīng)也?其中有自相矛盾者,有后人議駁而未當者。

總之,本源一錯,萬慮皆失。

余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贓腑可見。自恨著書不明贓腑,

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贓腑,何異于盲子夜行!

雖竭思區(qū)畫,無如之何。十年之久,念不少忘。至嘉

慶二年丁已,余年三十,四月初旬,游于灤州之稻地

鎮(zhèn)。其時彼處小兒,正染瘟疹痢癥,十死八九。無力

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代席者,代棺之席也。彼處

鄉(xiāng)風,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故各義

冢申,破腹露臟之兒.日有百余。余每日壓馬過其地,

初未嘗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錯論臟腑,皆由未

嘗親見,遂不避污穢,每日清晨赴其義冢,就群兒之

露臟者細視之。犬食之余,大約有腸胃者多,有心肝

者少?;ハ鄥⒖?,十人之內(nèi),看全不過三人。連視十

日,大約看全不下三十余人,始知醫(yī)書中所繪臟腑形

圖,與人之臟腑全不相合,即件數(shù)多寡,亦不相符。

惟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紙,最關緊要。及余看時,

皆以破壞,未能驗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為遺

憾,至嘉慶四年六月,余在奉天府,有遼陽州一婦年

二十六歲,因瘋疾打死其夫與翁,解省擬副,跟至西

關,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片刻行刑者

提其心與肝肺,從面前過,細看與前次所看相同。后

余在京時,嘉慶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之副犯,行刑放

崇文門外吊橋之南,卻得近前,及至其處,雖見臟腑,

膈膜已破,仍未得見,道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副逆犯

張格爾,及至其處,不能近前,自思一簧未成,不能

終止。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間,有安定門大

街板廠胡同恒宅,請余看癥,因談及膈膜一事,留心

四十年,未能審驗明確。內(nèi)有江寧布政司恒敬公言,

伊曾鎮(zhèn)守哈密,領兵于喀什嘎爾,所見誅戮逆尸最多,

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聞言喜出望外,即拜叩而

問之。恒公鑒余苦衷,細細說明形狀。余于臟腑一事,

訪驗四十二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意欲刊行于世,

惟恐后人未見臟腑,議余故叛經(jīng)文;欲不刊行,復慮

后世業(yè)醫(yī)受禍,相沿又不知幾千百年。細思黃帝慮生

民疾苦,平素以靈樞之言下間歧伯、鬼臾區(qū),故名《素

問》。二公如知之的確,可對君言,知之不確,須待

參考,何得不知妄對,遺禍后世?繼而秦越人著《難

經(jīng)》,張世賢割裂《河圖洛書》為之圖注,謂心肝肺

以分兩計之,每件重幾許;大小腸以尺丈計之,每件

長若干;胃大幾許,容谷幾斗幾升。其言彷佛似真,

其實臟腑未見,以無憑之談,作欺人之事,利己不過

虛名,損人卻屬實禍。竊財猶謂之盜,偷名豈不為賊!

千百年后豈無知者!今余刻此圖,并非獨出己見,評

論古人之短長;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

愿醫(y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眼底光明,臨癥有

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

之厚望。幸仁人君子鑒而諒之。

時道光庚寅孟冬直隸玉田縣王清任書干京邸知一堂。

親見改正臟腑圖

余將親見諸臟腑顯隱之形,繪于其后。計四十二件。

左氣門、右氣門兩管歸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轉出橫行

后接衛(wèi)總管。心長在氣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與

肺葉上棱齊。

肺管至肺分兩權,入肺兩葉,直貫到肺底皆有節(jié)。管

內(nèi)所存皆輕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無體。兩大葉大面

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

肺外皮實無透竅,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僅止肺、心、左右氣門,余無他物。其余皆

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肝四葉,膽附于肝右邊第二葉,總提長于胃上,肝又

長于總提之上,大面向上,后連于脊,肝體堅實,非

腸、胃、膀胱可比,絕不能藏血。

胃府之體質(zhì),上口賁門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門亦在胃

上偏右,幽門之左寸許名津門,胃內(nèi)津門之左有疙瘩

如棗名遮食,胃外津門左名總提,肝連于其上。胃在

腹是平鋪臥長,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連出

水道。

脾中有一管,體像玲瓏,易于出水,故名瓏管。脾之

長短與胃相等,脾中間一管,即是瓏管,另畫瓏管者,

謂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氣府俗名雞冠油,下棱抱小腸,氣府內(nèi)、小腸外乃存

元氣之所,元氣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

小腸,外有氣府包裹之。

中是瓏管,水由瓏管分流兩邊出水道,由出水道滲出,

泌入膀恍為尿。出水道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名曰闌門,大腸下口即肛門。

膀胱有下口,無上口,下口歸玉莖。精道下孔亦歸玉

莖,精道在婦女名子宮。

兩腎凹處有氣管兩根,通衛(wèi)總管,兩傍腎體堅實,內(nèi)

無孔竅,絕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會厭,乃遮蓋左右氣門。喉門之物。

古人言經(jīng)絡是血管,由每臟腑向外長兩根。惟膀胖長

四根。余親見廳余臟腑,并無向外長血管之形,故書

于圖后以記之。

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wèi)總管、榮總管、氣府、血

府記

欲知臟腑體質(zhì),先明出氣、入氣、與進飲食之道路。

古人謂舌根后名曰喉,喉者候也,候氣之出入,即肺

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音咽也,咽飲食人胃,

即胃管上口是也。謂咽以納食,喉以納氣,為千古不

易之定論,自靈素至今四千年來,無人知其錯而改正

音,如咽咽飲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氣之出入一

節(jié)、殊欠明白。不知肺兩葉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

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為兩權,入肺兩葉,每

權分九中權,每中權分九小權,每小權長數(shù)小枝,枝

之盡頭處,并無孔竅。其形彷佛麒麟菜,肺外皮亦無

孔竅,其內(nèi)所存,皆輕浮白沫,肺下實無透竅,亦無

行氣之二十四孔。先賢論吸氣則肺滿,呼氣則肺虛。

此等錯誤,不必細辯,人氣向里吸,則肚腹?jié)M大,非

肺滿大;氣向外呼,則肚腹虛小,非肺虛小。出氣、

入氣、吐痰、吐飲、唾津、流涎,與肺毫無干涉。肺

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兩邊凹處,有氣管兩根,其

粗如箸,上口在會厭之下,左曰左氣門,右曰右氣門,

痰飲津涎,由此氣管而出。古人誤以咳嗽、喘急、哮

吼等癥,為肺病者,因見其癥自胸中來。再者,臨癥

查有外感,用發(fā)散而愈;有燥痰,用清涼而愈;有積

熱,用攻下而愈;有氣虛,用補中而愈;有陰虧,用

滋陰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揚揚得意,立言著

書,以為肺病無疑。不知左氣門、右氣門兩管,由肺

管兩傍,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處,歸并一根,如樹兩

權歸一本,形粗如箸,下行人心,由心左轉出,粗如

筆管,從心左后行,由肺管左邊過肺入脊前,下行至

尾骨,名曰衛(wèi)總管,俗名腰管。自腰以下,向腹長兩

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氣府,俗名雞冠油,如倒握雞

冠花之狀。氣府乃抱小腸之物,小腸在氣府是橫長,

小腸外、氣府內(nèi),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即火,火即元

氣,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腸,全仗元氣蒸

化,元氣足則食易化,元氣虛則食難化。此記向腹之

上一管。下一管,大約是通男子之精道、女子之子宮。

獨此一管,細心查看,未能查驗的確,所以疑似。以

俟后之業(yè)醫(yī)者,倘遇機會,細心查看再補。衛(wèi)總管,

對背心兩邊有兩管,粗如箸,向兩肩長,對腰有兩管,

通連兩腎,腰下有兩管,通兩胯。腰上對脊正中,有

十一支管連脊。此管皆行氣,行津液。氣足火旺,將

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氣虛火衰,不能煎熬津液,

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飲。痰飲在管,總以管中之氣上

攻,上行過心。由肺管前氣管中,出左右氣門。痰飲

津涎,本氣管中物,古人何以誤為肺中物?因不知肺

管前有氣管相連而長,止知痰飲津涎自胸中來,便疑

為肺中物,總是未親見臟腑之故。手握足步。頭轉身

搖,用行舍藏,全憑此氣。人氣向里吸。則氣府滿,

氣府滿,則肚腹大;氣向外呼,則氣府虛,氣府虛,

則肚腹小。衛(wèi)總管,行氣之府,其中無血。若血歸氣

府,血必隨氣而出,上行則吐血、嶇血,下行則溺血,

便血。衛(wèi)總管之前,相連而長,粗如箸,名曰榮總管,

即血管,盛血,與衛(wèi)總管長短相等,其內(nèi)之血由血府

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

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加坡,前高

后低,低處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精汁詳胃津門條下。前所言會厭,即舌后之白片,乃

遮蓋左右氣門、喉門之物也。

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水道記

咽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嗦,在獸名日肚。在人名曰

胃。古人畫胃圖,上口在胃上,名曰貫門;下口在胃

下,名曰幽門,言胃上下兩門,不知胃是三門。畫胃

豎長,不知胃是橫長,不但橫長,在腹是平鋪臥長,

上口賁門向脊,下底向腹;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

脅向脊;幽門之左寸許,另有一門,名曰津門。津門

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津

管一物,最難查看,因上有總提遮蓋??偺崴酌茸?

其體長于賁門之右、幽門之左,正蓋津門??偺嵯虑?/p>

連氣府,接小腸,后接提大腸,在胃上后連肝,肝連

脊。此是膈膜以下,總提連貫胃、肝、大小腸之體質(zhì)。

飲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門流出,入

津管,津管寸許,外分三權。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

精汁濁者,由上權臥則入血府,隨血化血;其水液,

由下權從肝之中間,穿過入脾。脾中間有一管,體相

玲瓏,名曰瓏管,水液由瓏管分流兩邊,入出水道。

出水道形如魚網(wǎng),俗名網(wǎng)油。水液由出水道滲出,沁

入膀胱,化而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體查最難。自

嘉慶二年看臟腑時,出水道有滿水鈴鐺者,有無水鈴

鐺者,于理不甚透徹,以后診病,查看久病壽終之人,

臨時有多飲水者,有少飲水者,有不飲水者,故后其

水仍然在腹。以此與前所看者參考,與出水道出水一

節(jié),雖然近理,仍不敢為定準。后以畜較之,遂喂遂

殺之畜,網(wǎng)油滿水鈴鐺;三四日不喂之畜,殺之無水

鈴鐺,則知出水道出水無疑。前言飲食入胃,食留干

胃,精汁水液,自津門流出。津門即孔如箸大,能向

外流精汁水液,稀粥豈不能流出?津門雖孔如箸大,

其處胃體甚厚,四圍靠擠縮小,所以水能出而食不能

出。況胃之內(nèi),津門之左一分遠,有一疙瘩,形如棗

大,名曰遮食,乃擋食放水之物,待糟汁水液流盡,

食方腐熟,漸入小腸,化而為糞。小腸何以化食為糞?

小腸外有氣府,氣府抱小腸,小腸外、氣府內(nèi),乃存

元氣之所,元氣化食。此處與前氣府參看?;S入大

腸,自肛門出。此篇記精汁由胃出津門,生精生血;

水液由瓏管出水道,入膀胱為尿;食由胃入小腸。元

氣蒸化為糞之原委也。

腦髓說

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一段,本不當說,縱然能說,

必不能行,欲不說,有許多病,人不知源始,至此又

不得不說。不但醫(yī)書論病,言靈機發(fā)放心,即儒家談

道德言性理,亦未有不言靈機在心者,因始創(chuàng)之人,

不知心在胸中,所辨何事?不知咽喉兩傍,有氣管兩

根,行至肺管前,歸并一恨,入心,由心左轉出,過

肺入脊,名曰衛(wèi)總管,前通氣府、精道,后通脊,上

通兩肩,中通兩腎,下通兩腿,此管乃存元氣與津液

之所,氣之出入,由心所過,心乃出入氣之道路,何

能生靈機、貯記性?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

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

名曰腦髓。盛腦們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

靈蓋。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腦氣虛,腦縮小,

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耳竅通腦之道路中,

若有阻滯,故耳實聾,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

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瞳人白色,是腦汁下注,

名曰腦汁入目。鼻通干腦,所聞香臭歸于腦,腦受風

熱,腦汁從鼻流出,涕濁氣臭,名曰腦漏??葱撼?/p>

生時,腦未全,囪門軟,目不靈動,耳不知聽,鼻不

知聞,舌不言,至周歲,腦漸生,囪門漸長,耳稍知

聽,目稍有靈動,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

四歲,腦髓漸滿,囪門長全,耳能聽,目有靈動,鼻

知香臭,言語成句。所以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

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

金正希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汪切庵曰:今人每記

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腦髓中一時無氣,不

但無靈機,必死一時,一刻無氣,必死一刻。

試看癇癥,俗名羊羔風,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轉入腦

髓。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活人者,腹中有氣,四肢

抽搐;死腦袋者,腦髓無氣,耳聾、眼天吊如死。有

先喊一聲而后抽者,因腦先無氣,胸中氣不知出入,

暴向外出也。正抽時,胸中有漉漉之聲者,因津液在

氣管,腦無靈機之氣,使津液吐咽,津液逗留在氣管,

故有此聲。抽后頭疼昏睡者,氣雖轉入于腦,尚未足

也。小兒久病后元氣虛抽風,大人暴得氣厥,皆是腦

中無氣,故病人毫無知識。以此參考,豈不是靈機在

腦之證據(jù)乎!

氣血合脈說

脈之形,余以實憎告后人。若違心裝神仙,喪滅良評

論,必遭天誅。

氣府存氣,血府存血。衛(wèi)總管由氣府行周身之氣,故

名衛(wèi)總管;榮總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榮總管。

衛(wèi)總管體厚形粗,長在脊骨之前,與脊骨相連,散布

頭面四肢,近筋骨長。即周身氣管;榮總管體薄形細,

長在衛(wèi)總管之前,與衛(wèi)總管相連,散布頭面口肢,近

皮肉長,即周身血管。氣在氣府,有出有入,出入者,

呼吸也。目視耳聽,頭轉身搖,掌握足步,靈機使氣

之動轉也;血自血府入榮總管,由榮總管灌入周身血

管,滲于管外,長肌肉也。氣管近筋骨生,內(nèi)藏難見;

血管近皮肉長,外露易見。氣管行氣,氣行則動;血

管盛血,靜而不動。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

并非血管。如兩眉棱骨后凹處,俗名兩太陽,是處肉

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頭面之氣管;兩足大指次

指之端,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兩足之氣

管;兩手腕橫紋高骨之上,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

動,是通兩手之氣管。其管有粗有細,有直有曲,各

人體質(zhì)不同。胳膊肘下,近手腕肉厚,氣管外露者短;

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氣管外露者長。如外感中人,

風入氣管。其管必粗,按之出膚:寒入氣管,管中津

液必凝,凝則阻塞其氣,按之跳動必慢;火入氣管,

火氣上炙,按之跳動必急。人壯邪氣勝,管中氣多,

按之必實大有力,人弱正氣衰,管中氣少,按之必虛

小無力。久病無生機之人,元氣少,僅止上行頭面兩

手,無氣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動。若兩手腕氣管上,

按之似有似無,或細小如絲,或指下微微亂動,或按

之不動,忽然一跳,皆是氣將絕之時。此段言人之氣

管,生平有粗細、曲直之下同,管有短長者,因手腕

之肉有薄厚也;按之大小者,虛實也;跳動之急慢者,

寒火之分也。前所言,明明是脈,不言脈者,因前人

不知人有左氣門、右氣門、血府、氣府、衛(wèi)總管、榮

總管、津門、津管、總提、遮食、瓏管、出水道,在

腹是何體質(zhì)?有何用處,論臟腑、包絡,未定準是何

物,論經(jīng)絡、三焦,未定準是何物,并不能指明經(jīng)絡

是氣管、血管;論脈理,首句便言脈為血府,百骸貫

通,言脈是血管,氣血在內(nèi)流通,周而復始:若以流

通而論,此處血真能向彼處流,彼處當有空隙之地,

有空隙之地,則是血虛,無空隙之地咄流歸于何處?

古人并不知脈是氣管,竟著出許多脈快,立言雖多,

論部位一人一樣,并無相同者。

古人論脈二十七字,余不肯深說者,非謂古人無容足

之地,恐后人對癥無論脈之言。診脈斷死生易,知病

難。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nèi)傷,要知

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

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

正氣虛。正氣虛,當與半身不遂門四十種氣虛之癥、

小兒抽風門二十種氣虛之癥,互相參考。血有虧瘀,

血虧必有虧血之因,或因吐血、蚓血,或溺血、便血,

或破傷流血過多,或崩漏、產(chǎn)后傷血過多;若血瘀,

有血瘀之癥可查,后有五十種血瘀癥,互相參考。惟

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難分別。后半日發(fā)燒,前半

夜更甚,后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

瘀之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燒兩時,再輕者,

或燒一時,此內(nèi)燒兼身熱而言。若午后身涼,發(fā)燒片

刻,乃氣虛參耆之癥,若天明身不熱,發(fā)燒止一陣,

乃參附之癥,不可混含從事。

心無血說

余友薛文煌,字朗齋,通州人,素知醫(yī),道光十年二

月,因赴山東,來舍辭行,閑談言及古人論生血之源,

有言心生血、脾統(tǒng)血者,有言脾生血,心統(tǒng)血者,不

知宗誰?余曰:皆不可宗。血是精汁入血府所化,心

乃是出入氣之道路,其中無血。朗齋曰:吾兄所言不

實。諸物心皆有血,何獨人心無血,余曰:弟指何物

心有血?曰:古方有遂心丹治癲狂,用甘遂末。以豬

心血和為丸,豈不是豬心有血之憑據(jù)?余日,此古人

之錯,非心內(nèi)之血,因刀刺破其心,腔子內(nèi)血流入于

心,看不刺破之心,內(nèi)并無血。余見多多。試看殺羊

者,割其頸項不刺心,心內(nèi)亦無血。又曰:不刺心,

何死之速?余曰:滿腔血從刀口流,所以先流者速,

繼而周身血退還腔子,所以后流者遲,血盡氣散,故

死之速。如入斗毆破傷,流血過多,氣散血亡,漸至

抽風,古人立名曰破傷風,用散風藥治死受傷者,兇

手擬抵,治一個,即是死兩個。若明白氣散氣亡之義,

即用黃耆半斤、黨參四兩,大補其氣,救一人豈不是

救兩人?朗齋點首而別。

方敘

余不論三焦者,無其事也。在外分頭面四肢、周身血

管,在內(nèi)分膈膜上下兩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

右氣門,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立通竅活血湯,

治頭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癥;立血府逐瘀湯,治

胸中血府血瘀之癥;立膈下逐瘀湯,治肚腹血瘀之癥。

病有千狀萬態(tài),不可以余為全書。查證有王肯堂《證

治準繩》,查方有周定王朱繡《普濟方》,查藥有李

時珍《本草綱目》O三書可謂醫(yī)學之淵源。可讀可記,

有國朝之《醫(yī)宗金鑒》;理足方效,有吳又可《瘟疫

論》,其余名家,雖未見臟腑,而攻發(fā)補瀉之方,效

者不少。余何敢云著書,不過因著《醫(yī)林改楮》臟腑

圖記后,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癥,記數(shù)條示人以

規(guī)矩,并非全書。不善讀者,以余之書為全書,非余

誤人,是誤余也。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通竅活血湯所治之病,開列于后:

頭發(fā)脫落

傷寒、瘟病后頭發(fā)脫落,各醫(y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里

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yǎng)發(fā),故發(fā)脫落。無

病脫發(fā),亦是血瘀。用藥三付,發(fā)不脫,十付必長新

發(fā)。

眼疼白珠紅

眼疼白珠紅,俗名暴發(fā)火眼。血為火燒,凝于目珠,

故白珠紅色。無論有云翳、無云翳,先將此藥吃一付,

后吃加味止痛沒藥散,一日二付,三兩日必全愈。

糟鼻子

色紅是瘀血,無論三、二十年,此方服三付可見效,

二、三十付可全愈。舍此之外,并無驗方。

耳聾年久

耳孔內(nèi)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

晚報此方,早服通氣散,一日兩付,三、二十年耳聾

可愈。

白瘢風

血瘀于皮里,服三、五付可不散漫,再服三十付可痊。

紫瘢風

血瘀于膚里,治法照白瘢風,無不應手取效。

紫印臉

臉如打傷血印,色紫成片,或滿臉皆紫,皆血瘀所致。

如三、五年,十付可愈;若十余年,三、二十付必愈。

青記臉如墨

血瘀癥,長于天庭者多,三十付可愈。白瘢、紫瘢、

紫印、青記,自古無良方者,不知病源也。

牙疳

牙者骨之余,養(yǎng)牙者血也。傷寒、瘟疫、痘疹、痞塊,

皆能燒血,血瘀牙床紫,血死牙床黑,血死牙脫,人

豈能活,再用涼藥凝血,是促其死也。遇此癥,將此

藥晚服一付,早服血府逐瘀湯一付,白日煎黃耆八錢,

徐徐服之,一日服完。一日三付,三日可見效,十日

大見效,一月可全愈??v然牙脫五、七個,不穿腮者,

皆可活。

出氣臭

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氣管與血管相連,出氣安得

不臭?即風從花里過來香之義。晚服此方,早服血府

逐瘀湯,三、五日必效,無論何病,聞出臭氣,照此

法治。

婦人干勞

經(jīng)血三、四月不見,或五、六月不見,咳嗽急喘,飲

食減少,四肢無力,午后發(fā)燒,至晚尤甚。將此方吃

三付,或六忖,至重者九付,未有不全愈者。

男子勞病

初病四肢酸軟無力,漸漸肌肉消瘦,飲食減少,面色

黃白,咳嗽吐沫,心煩急躁,午后潮熱,天亮汗多。

延醫(yī)調(diào)治,始而滋陰,繼而補陽,補之不效,則云虛

不受補,無可如何??尚χ鴷?,不分別因弱致病,

因病致弱,果系傷寒、瘟疫大病后,氣血虛弱,因虛

弱而病,自當補弱而病可痊;本不弱而生病,因病久

致身弱,自當去病,病去而元氣自復。查外無表癥,

內(nèi)無里癥,所見之癥,皆是血瘀之癥。常治此癥,輕

者九付可愈,重者十八付可愈。吃三付后,如果氣弱,

每日煎黃耆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此攻補兼施

之法;若氣不甚弱,黃耆不必用,以待病去,元氣自

復。

交節(jié)病作

無論何病,交節(jié)病作,乃是瘀血。何以知其是瘀血?

每見因血結吐血者,交節(jié)亦發(fā),故知之。服三付不發(fā)。

小兒疳癥

疳病初起,尿如米沿,午后潮熱,日久青筋暴露,肚

大堅硬,面色青黃,肌肉消瘦,皮毛憔悴,眼睛發(fā)艇。

古人以此癥,在大人為勞病,在小兒為疳疾。照前癥

再添某病,則曰某疳,如脾疳、疳瀉、疳腫、疳痢、

肝疳、心疳、疳渴、肺疳、腎疳、疳熱、腦疳、眼疳、

鼻疳、牙疳、脊疳、蛔疳、無辜疳、丁奚疳、哺露疳,

分病十九條,立五十方,方內(nèi)多有桅子、黃連、羚羊、

石膏大寒之品。因論病源系乳食過飽,肥甘無節(jié),停

滯中脫,傳化遲滯,腸胃漸傷,則生積熱,熱盛成疳,

則消耗氣血,煎灼津液,故用大寒以清積熱。余初時

對癥用方,無一效音。后細閱其論,因飲食無節(jié),停

滯中月完,此論是停食,不宜大寒之品。以傳化遲滯,

腸胃漸傷,則生積熱之句而論,當是虛熱,又不宜用

大寒之品。后遇此癥,細心審查,午后潮熱,至晚尤

甚,乃瘀血也,青筋暴露,非筋也,現(xiàn)于皮膚者,血

管也,血管青者,內(nèi)有瘀血;漸至肚大堅硬成塊,皆

血瘀凝結而成。用通竅活血湯,以通血管;用血府逐

瘀湯,去午后潮熱;用膈下逐瘀湯,消化積塊。三方

輪服,未有不愈者。

通竅活血湯

赤芍一錢川號一錢桃仁三錢研泥紅花三錢老蔥

三根切碎鮮姜三錢切碎紅棗七個去核麝查五厘絹

用黃酒半斤,將前七味煎一鐘,去渣,將麝香入酒內(nèi),

再煎二沸,臨臥服。方內(nèi)黃酒,各處分兩不同,寧可

多二兩,不可少,煎至一鐘。酒亦無味,雖不能飲酒

之人亦可服。方內(nèi)麝查,市井易于作假,一錢真,可

合一兩假,人又不能辨,此方麝查最要緊,多費數(shù)文,

必買好的方妥,若買當門子更佳。大人一連三晚吃三

付,隔一日再吃三付。若七、八歲小兒,兩晚吃一付,

三、兩歲小兒,三晚吃一付。麝香可煎三次,再換新

的。

【方歌】

通竅全憑好麝查,桃紅大棗老蔥姜,

川苛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jīng)第一方。

加味止痛沒藥散

治初起眼疼白珠紅,后起云翳。

沒藥三錢血竭二錢大黃三餞樸硝二錢石決明三

錢鍛為末,分四付,早晚清茶調(diào)服。眼科外癥千古一

方。

通氣散

治耳聾不聞雷聲。余三十歲立此方。

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茸五錢為末,早晚開水沖服

三錢。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病,開列于后。

頭痛

頭痛有外感,必有發(fā)熱,惡寒之表癥,發(fā)散可愈;有

積熱,必舌干、口渴,用承氣可愈;有氣虛,必似痛

不痛,用參耆可愈。查患頭痛者,無表癥,無里癥,

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下放,用此方一

劑而愈。

胸疼

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疼,用瓜簍癱

且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瓜萎、陷胸。柴胡等,皆

可愈。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此方一付,疼立

止。

胸不任物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

布壓則不能睡,已經(jīng)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付全愈。

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仆婦坐于胸,方睡,已經(jīng)二年,

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設一齊問病源,何以答之?

天亮出汗

醒后出汗,名日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

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

陰降火,服之下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

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付而汗止。

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有從胸右邊咽下

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葉之下轉入肺前,由肺

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

胃管擠靠于右。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

擠靠胃管,彎而細,有礙飲食也。此方可效,全愈難。

心里熱(名曰燈籠?。?/p>

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nèi)有血瘀。認為虛熱,

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付,血活熱

退。

督悶

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

急躁

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必好。

衣睡夢多

夜睡夢多,是血瘀。此方一、兩付全愈,外無良方。

呃逆(俗名打咯忒)

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并心上一根氣管,

從外擠嚴,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呃氣。若血瘀

甚,氣管閉塞,出入之氣不通,悶絕而死。古人不知

病源,以橘皮竹茹湯、承氣湯、都氣湯、丁香柿蒂湯,

附子理中湯、生姜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

湯治之,無一效者。相傳咯忒傷寡,咯忒瘟病,必死。

醫(y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癥則棄而不治。無論傷寒、瘟

疫、雜癥,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付即

效。此余之心法也。

飲水即嗆

飲水即嗆,乃會厭有血滯,用此方極效。古人評論全

錯,余詳于痘癥條。

不眠

夜不能睡,用安神養(yǎng)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小兒夜啼

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兩付全愈。

心跳心忙

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fā)百中。

夜不安

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wěn)又欲睡,一夜無寧刻,

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

俗言肝氣病

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此方應手效。

干嘔

無他癥,惟干嘔,血瘀之癥。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

晚發(fā)一陣熱

每晚內(nèi)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一付可愈,重者兩付。

血府逐瘀湯

當歸三錢生地三錢桃仁四錢紅花三錢

枳殼二餞赤芍二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半川茸一棧半牛膝三餞

水煎服。

【方歌】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

柴胡茸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隔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隔下逐瘀湯所治之癥,開列于后:

積塊

積聚一癥,不必論古人立五積、六聚、七癥、八瘦之

名,亦不議駁其錯,駁之未免過煩。今請問在肚腸能

結塊者是何物?若在胃結者,必食也;在腸給者,燥

糞也。積塊日久,飲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腸胃之內(nèi),

必在腸胃之外。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

有氣管,血有血管。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

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

塊。豎血管凝結,則成豎條;橫血管凝結,則成橫條;

橫豎血管皆凝結,必接連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塊。

既是血塊,當發(fā)燒。要知血府血瘀必發(fā)燒,血府,血

之根本,瘀則殞命;肚府血瘀不發(fā)燒,肚腹,血之梢

末,雖瘀不致傷生。無論積聚成塊,在左肋、右肋、

臍左、臍右、臍上、臍下,或按之跳動,皆以此方治

之,無不應手取效。病輕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總是

病去藥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氣弱,不任克消,原方

加黨參三、五錢皆可,不必拘泥。

小兒痞塊

小兒痞塊,肚大青筋,始終總是血瘀為患。此方與前

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三方輪轉服之,月余,未

有不成功者。

痛不移處

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動,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極效。

臥則腹墜

病人夜臥腹中似有物,左臥向左邊墜,右臥向右邊墜,

此是內(nèi)有血瘀。以此方為主,有雜癥,兼以他藥。

腎瀉

五更天泄三、兩次,古人名曰腎泄,言是腎虛,用二

神丸、四神丸等藥。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

病不知源,是難事也。不知總提上有瘀血,臥則將津

門擋嚴,水不能由津門出,由幽門入小腸,與糞合成

一處,糞稀清,故清晨瀉三、五次。用此方逐總提上

之瘀血,血活津門無擋,水出瀉止,三、五付可全愈。

久瀉

瀉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總提瘀血過多,亦用此方。

隔下逐瘀湯

靈脂二錢炒當歸三錢川號二錢桃仁三錢研泥

丹皮二錢赤芍二錢烏藥二錢元胡一錢

甘草三錢香附錢半紅花三錢枳殼錢半

水煎服。

【方歌】

隔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

歸號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半身不遂論敘

醫(yī)家立言著書,心存濟世者,乃良善之

心也,必須親治其癥,屢驗方法,萬無

一失,方可傳與后人。若一癥不明,留

與后人再補,斷不可徒取虛名,恃才立

論,病未經(jīng)見,揣度立方,倘病不知源,

方不對癥,是以活人之心,遺作殺人之

事,可不畏歟?如傷寒、瘟疫、雜癥、婦科,古

人各有所長,對癥用方,多半應手取效,其中稍有偏

見,不過白玉微瑕,惟半身不遂一癥,古之著書者,

雖有四百余家,于半身不遂立論者,僅止數(shù)人,數(shù)人

中并無一人說明病之本源,病不知源,立方安得無惜?

余少時遇此癥,始遵《靈樞》、《素問》、仲景之論,

治之無功;繼遵河間、東垣、丹溪之論,投藥罔效。

輾轉躊躇,幾至束手。伏思張仲景論傷寒,吳又可著

瘟疫,皆獨出心裁,并未引古經(jīng)一語。余空有活人之

心,而無濟世之手。凡遼是癥,必細心研究,審氣血

之榮枯,辨經(jīng)絡之通滯,四十年來,頗有所得。欲公

之天下,以濟后人。奈不敢以管見之學,駁前人之論,

另立方法,自取其罪。友人曰:真胸有確見,屢驗良

方,補前人之缺,救后人之難,不但有功于后世,正

是前代之勛臣,又何罪之有?余聞斯議,不揣鄙陋,

將男婦小兒半身不遂、癱腿痿癥、抽搐筋攣,得病之

源、外現(xiàn)之癥、屢驗良法、難治易治之形狀、及前人

所論脈理臟腑經(jīng)絡之錯誤,一一繪圖申明其說,詳述

前后,以俟高明,再加補助,于醫(yī)道不無小補云爾。

半身不遂論

半身不遂,病本一體,諸家立論,竟不相同。始而《靈

樞經(jīng)》曰: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內(nèi)居榮衛(wèi),

榮衛(wèi)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偏枯者,半

身不遂也。《素問》曰:風中五臟六腑之俞,所中則

為偏風。張仲景曰:夫風之為病,當令人半身不遂。

三書立論,本源皆專主于風。至劉河間出世,見古人

方論無功,另出手眼,云:中風者,非肝木之風內(nèi)動,

亦非外中于風,良由將息失宜,內(nèi)火暴甚,水枯莫制,

心神昏昧,卒倒無所知,其論專主于火。李東垣見河

間方論矛盾,又另立論,曰:中風者,氣虛而風邪中

之,病在四旬以后,壯盛稀有,肥白氣虛者問亦有之。

論中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中經(jīng)絡之分,立法以本

氣虛、外受風邪是其本也。朱丹溪見東垣方癥不符,

又分途立論,言:西北氣寒,有中風;東南氣濕,非

真中風。皆因氣血先虛,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其論專主于痰,濕痰是其本也。王安道見丹溪論中有

東南氣溫非真中風一句,使云:《靈樞》、《素問》、

仲景所言是真中風,河間、東垣、丹溪所言是類中風。

虞天民言:王安道分真中風、類中風之說,亦未全是,

四方病此者,盡因氣溫痰火挾風而作,何嘗見有真中、

類中之分?獨張景岳有高人之見,論半身不遂,大體

屬氣虛,易中風之名,著非風之論,惟引用《內(nèi)經(jīng)》

厥逆,并辨論寒熱血虛、及十二經(jīng)之見癥與癥不符、

其方不效者??上壬诖税Y,閱歷無多。其余名家

所論病因,皆是因風、因火、因氣、因痰之論;所立

之方,俱系散風、清火、順氣、化痰之方。有云氣血

虛弱而中風邪者,于散風清火方中,加以補氣養(yǎng)血之

藥;有云陰虛虧損而中風邪者,于滋陰補腎藥內(nèi),佐

以順氣化痰之品。或補多而攻少,或補少而攻多,自

謂攻補兼施,于心有得。今人遵用,仍然無效,又不

敢議論古人之非,不曰古方不合今病,便云古今元氣

不同。既云方不合病,元氣不同,何得傷寒病麻黃、

承氣、陷胸、柴胡,應手取效?何得中風門愈風、導

痰、秦黃、三化,屢用無功?總不思古人立方之本,

效與不效,原有兩途,其方效者,必是親治其癥,屢

驗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議論,方從揣度。以議

論揣度,定論立方,如何能明病之本源?因何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因何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因何大便

于燥,小便頻數(shù)?毫無定見,古人混猜,以一虧損五

成元氣之病,反用攻發(fā)克消之方,安得不錯?溯本窮

源,非錯放醫(yī),乃錯自著書者之手。嗟呼!此何等事,

而竟以意度,想當然乎哉!

半身不遂辨

或曰:半身不遂,古人風火濕痰之論,諸家層次議駁,

有證據(jù)可憑乎?余日:即以仲景《傷寒論》中風篇云,

中風則令人頭疼身痛,發(fā)熱惡寒,干嘔自汗?!督饏T

要略》論傷風,則令人鼻塞噴嚏、咳嗽聲重、鼻流清

涕。中風本門又云,夫風之為病,當令人半身不遂。

今請問何等風,何等中法,令人頭疼身痛、發(fā)熱惡寒、

干嘔自汗?何等風,何等中法,則令人鼻塞噴嚏、咳

嗽聲重、鼻流清涕?何等風,何等中法,則令人半身

不遂?半身不遂,若果是風,風之中人,必由皮膚入

經(jīng)絡,亦必有由表入里之癥可查。常治此癥,初得時

并無發(fā)熱惡寒、頭疼身痛、目痛鼻干、寒熱往來之表

癥。既無表癥,則知半身不遂,非風邪所中。再者,

眾人風火濕痰之論,立說更為含混。如果是風火濕痰,

無論由外中,由內(nèi)發(fā),必歸經(jīng)絡,經(jīng)絡所藏者,無非

氣血,氣血若為風火濕痰阻滯,必有疼痛之癥,有疼

痛之癥,乃是身痛之痹癥,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

無疼痛之癥。余平生治之最多,從未見因身痛痹癥而

得半身不遂者,由此思之,又非風火濕痰所中。

半身不遂本源

或曰:君言半身不達,虧損元氣,是其本源,何以虧

至五成方?。吭嘎勂湔f。余曰:夫元氣藏于氣管之內(nèi),

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動轉,全仗元氣。

若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無力;元氣絕,則死

矣。若十分元氣,虧二成剩八成,每半身仍有四成,

則無病;若虧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時

雖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氣虧之癥,因不疼不癢,人自

不覺。若元氣一虧,經(jīng)絡自然空虛,有空虛之隙,難

免其氣向一邊歸并。如右半身二成半,歸并放左,則

右半身無氣;左半身二成半,歸并放右,則左半身無

氣。無氣則不能功,不能動,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

不遂人用也。如睡時氣之歸并,人不能知覺,不過是

醒則不能翻身;惟睡醒時氣之歸并,自覺受病之半身,

向不病之半身流動,比水流波浪之聲尤甚;坐時歸并,

身心歪倒;行走時歸并,半身無氣,所以跌仆,人便

云因跌仆得半身不遂,殊不知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

實因氣虧得半身下達,以致跌仆。

口眼歪斜辨

或曰:半身不遂,既然無風,如何口眼歪斜?余曰:

古人立歪斜之名,總是臨癥不細心審查之故??谘弁?/p>

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臉無氣,無氣則半臉縮小,

一眼無氣力,不能圓睜,小眼角下抽;口半邊無氣力,

不能開,嘴角上抽,上下相湊,乍看似歪斜,其實并

非左右之歪斜,嘗治此癥,凡病左半身不遂者,歪斜

多半在右;病右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左。此理令

人不解,又無書籍可考。何者人左半身經(jīng)絡,上頭面

從右行;右半身經(jīng)絡,上頭面從左行,有左右交互之

義?余亦不敢為定論,以待高明細心審查再補。又曰,

口眼歪斜,盡屬半臉無氣乎?余曰:前論指兼半身不

遂而言,若壯盛人,無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邪,乃

受風邪阻滯經(jīng)絡之癥。經(jīng)絡為風邪阻滯,氣必不上達,

氣不上達頭面,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經(jīng)絡散風之劑,

一藥而愈,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力也。

辨口角流涎非痰飲

或曰:口角所流,非痰飲乎?余曰:嘗治此癥,見所

流盡是清水,并非稠痰,明明氣虛不固津液,不明此

理。試看小兒氣不足時,流涎者十有八九;高年人氣

衰時,流涎者十有二三。再以他癥互相參考,流涎者

屬氣虛無疑。

便干燥非風火

或曰:患半身不遂,兼大便干燥,古人名曰風燥,言

其病有風有火,有是理乎?余日:若是風火,用散風

情火、潤燥攻下藥,大便一行。風散火清,自當不燥。

嘗見治此癥者,誤用下藥,下后干燥更甚??偛凰计?/p>

素出大恭時,并非大恭順谷道自流,乃用氣力催大恭

下行。既得半身不遂之后,無氣力使手足動,無氣力

使舌言,如何有氣力到下部催大恭下行?以此推之,

非風火也,乃無氣力催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腸,日久

不行,自干燥也。

辨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

或曰: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有火有應,有分別乎?

余曰:有溺尿時玉莖內(nèi)疼痛,尿一點一滴而出,兼之

色紅,乃是火癥;若高年人,或虛弱人,尿長而痛,

其色清白,乃屬氣虛。溺孔開張,尿流而不知,名曰

遺尿;不禁者,尿欲出而入禁止不溺,尿仍自出,此

專指小便自病而言。若半身不遂,兼小便頻數(shù)、遺尿、

不禁,絕無玉莖疼痛之苦,此是氣虛不固提也。

辨語言蹇澀非痰人

或曰:說話不真,古名語言蹇澀,前人論舌之本有痰

有火,此理想來不錯?余曰:非痰火也,舌中原有兩

管,內(nèi)通腦氣,即氣管也,以容氣之往來,使舌動轉

能言,今半身無氣,已不能動,舌亦半邊無氣,亦不

能全動,故說話不真。試看小兒氣不足不能行走時,

高年人氣衰時,說話俱不真,是其證也。

辨口噤咬牙

或曰:既無風火,如何口噤咬牙?余日:口噤自是口

噤,咬牙自是咬牙,古人以口噤、咬牙混成一癥,何

臨癥粗心之甚!口噤是虛,咬牙是實??卩涫茄谰o不

開,咬牙是叩齒有聲,在傷寡、瘟疫、雜癥,婦科,

有虛癥口噤者,有實癥咬牙者。獨半身不遂,有口噤,

絕無咬牙。亦有口噤太甚,下牙里收,其聲如鏗,似

咬牙,實非咬牙,亦虛癥也,如無半身不遂,又無他

癥相兼,忽然口噤不開,乃風邪阻滯經(jīng)絡,氣不上達

之所致,用疏通經(jīng)絡之劑即愈。

記未病以前之形狀

或曰:元氣既虧之后,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虛癥可

查乎?余生平治之最多,知之最悉。每治此癥,愈后

問及未病以前之形狀,有云偶爾一陣頭暈者,有頭無

故一陣發(fā)沉者,有耳內(nèi)無故一陣風響者,有耳內(nèi)無故

一陣蟬嗚者,有下限皮長跳動者,有一支眼漸漸小者,

有無故一陣眼睛發(fā)直者,有限前長見旋風者,有長向

鼻中攢冷氣者,有上嘴唇一陣跳動者,有上下嘴唇相

湊發(fā)緊者,有睡臥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聰明忽然無記

性者,有忽然說話少頭無尾、語無倫次者,有無故一

陣氣喘者,有一手長戰(zhàn)者,有兩手長戰(zhàn)者,有手無名

指每日有一時屈而不伸者,有手大指無故自動者,有

胳膊無故發(fā)麻者,有腿無故發(fā)麻者,有肌肉無故跳動

者,有手指甲縫一陣陣出冷氣者,有腳指甲縫一陣陣

出冷氣者,有兩腿膝縫出冷氣者,有腳孤拐骨一陣發(fā)

軟、向外棱倒者,有腿無故抽筋者,有腳指無故抽筋

者,有行走兩腿如拌蒜者,有心口一陣氣堵者,有心

口一陣發(fā)空氣不接者,有心口一陣發(fā)忙者,有頭項無

故一陣發(fā)直者,有睡臥自覺身子沉者,皆是元氣漸虧

之癥。因不痛不癢,無寒無熱,無礙飲食起居,人最

易于疏忽。

論小兒半身不遂

或曰:小兒亦有半身不遂者?余曰:小兒自周歲至童

年皆有。突然患此癥者少,多半由傷寒、瘟疫、痘疹、

吐泄等癥,病后元氣漸虧,面色青白,漸漸手足不動,

甚至于手足筋李,周身如泥塑,皆是氣不達于四肢。

古人以風治,是于此癥閱歷無多。

癱痿論

或曰:元氣歸并左右,病半身不遂,有歸并上下之癥

乎?余日:元氣虧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見

氣虧諸態(tài),若忽然歸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則病

兩腿癱痿。奈古人論痿癥之源,因足陽明胃經(jīng)濕熱,

上蒸于肺,肺熱葉焦,皮毛焦悴,發(fā)為痿癥,概用清

涼攻下之方。余論以清涼攻下之藥,治濕熱腿疼痹癥

則可,治痿癥則不相宜。豈知痹癥疼痛,日久能令腿

癱,癱后仍然腿疼;痿癥是忽然兩腿不動,始終無疼

痛之苦。倘標本不清,虛實混淆,豈不遺禍后人!

補陽還五湯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

大便于燥,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

黃耆四兩生歸尾二錢赤芍一錢半

地龍一錢去土川茸一錢桃仁一錢紅花一錢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一錢,服四、五劑后去

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懼黃耆,只得遷就人情,

用一、二兩,以后漸加至四兩,至微效時,日服兩齊I」,

豈不是八兩?兩劑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劑。如已

病三、兩個月,前醫(y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四、

五錢。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四、五錢,若未服,

則不必加。此法雖良善之方,然病久氣太虧,肩膀脫

落二、三指縫、胳膊曲而搬不直、腳孤拐骨向外倒,

啞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癥。雖不能愈,常服可保

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

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癥,

方內(nèi)黃耆,不論何處所產(chǎn),藥力總是一樣,皆可用。

【方歌】

補陽還五赤芍茸,歸尾通經(jīng)佐地龍,

四兩黃耆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瘟毒吐瀉轉筋說

上吐下瀉轉筋一癥,古人立名曰霍亂,宋朝太醫(yī)院立

方,名曰局方,立覆香正氣散以治之。以邪氣傷正氣

之病,反用攻伐正氣之藥,豈不愧大醫(yī)之名!至我朝

道光元年,歲次辛巳,瘟毒流行,病吐瀉轉筋者數(shù)省,

京都尤甚,傷人過多,貧不能葬埋者,國家發(fā)帑施棺,

月余之間,費數(shù)十萬金。彼時業(yè)醫(yī)者,有用參九:姜附

見效者,便言陰寒;有用苓連桅柏見效者,則云毒火。

余曰:非也,不分男女老少,眾人同病,乃瘟毒也。

或曰:既是瘟毒,姜附熬,苓連涼,皆有見效者,何

也?余曰:苓連效在初病人壯毒勝時,姜附效在毒敗

人弱氣衰時。又曰,有苓連姜附服之不效,而反有害

者,何也?

余曰:試看針刺而愈者,所流盡是黑紫血,豈不是瘟

毒燒煉?瘟毒自口鼻入氣管,自氣管達于血管,將氣

血凝結,壅塞津門,水不得出,故上吐下瀉。初得,

用針刺其胳膊肘里彎處血管,流紫黑血,毒隨血出而

愈。或曰:所刺是何穴?諸明白指示。余日:余雖善

針,不必論,是穴名曰尺澤。人氣管周身貫通,血管

周身亦貫通,尺澤左右四、五根血管,刺之皆出血,

皆可愈;尺澤上下,刺之亦可愈??傊冕標潭?/p>

愈,皆風火氣有余之癥;不足之癥,愈針愈壞,此針

灸家隱諱不肯言也。倉卒之時,用針刺,取其捷便也。

一面針刺,一面以解毒活血湯治之,活其血,解其毒,

未有不一藥而愈者。但此癥得之最速,傷元氣最快,

一半日可傷生。若吐瀉一、兩時后,或半日后,一見

腿抽,便是腿上氣少;一見胳膊抽,便是胳膊上氣少。

如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謾言涼藥有害,

即余所立解毒活血湯,亦有過無功。此時無論舌干口

燥,大渴飲冷,一時飲水數(shù)碗,放心用姜附回陽湯,

一付可奪命。此法非淺醫(yī)所能知也。

解毒活血湯

連翹二錢葛根二錢柴胡三錢當歸二錢

生地五錢赤芍三錢桃仁八錢研紅花五錢

枳殼一錢甘草二錢

水煎服。

【方歌】

解毒活血連翹桃,紅花歸殼葛赤芍,

柴胡甘草同生地,吐瀉良方用水熬。

此方謂初得吐瀉而言,若見汗多、肢冷、眼塌,不可

用。

急救回陽湯

若吐瀉一見轉筋、身涼、汗多,非此方不可,莫畏病

人大渴飲冷不敢用。

黨參八錢的了八錢大片王姜四錢白Jit四錢

甘草三錢桃仁二錢研紅花二錢

【方歌】

急救回陽參附姜,溫中術草桃紅方,

見真膽雄能奪命,雖有桃紅氣無傷。

解毒活血湯與急救回陽湯,兩方界限分清,未有不應

手而愈者。慎之!慎之!

論抽風不是風

夫抽風一癥,今人治之不效者,非個人錯治,乃古方

誤人。古人不止論病立方誤人,立病名曰抽風,風之

一字,尤其誤人。又因此癥多半由傷寒、瘟病,或痘

疹、吐泄等癥,病久而抽,則名曰慢驚風。慢驚風三

字,相連立名,更為可笑,不但文義不通,亦未細察

病源。若真是風,風之中人,必由皮膚入經(jīng)絡,亦必

有由表入里之癥可查。既查無外感之表癥,古人何得

著書立方,總言是風?其所以言風者,因見其病發(fā)作

之時,項背反張,兩目天吊,口噤不開,口流涎沫,

咽喉痰聲,昏沉不省人事,以為中風無疑。殊不知項

背反張,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氣虛不固肢體也;

兩目天吊,口噤不開,乃氣虛不上升也;口流涎沫,

乃氣應不固津液也;咽喉往來痰聲,非痰也,乃氣虛

不歸原也,如不明此理,試看高年人,久病壽終時,

或項強身重,或露睛天吊,或牙緊流涎,或痰聲拽鋸,

或冷汗淋漓,一派氣脫之癥,明明顯露。以抽風之兩

目吊、口味流涎,痰聲拽鋸,互相參看,則抽風之癥,

氣虛無疑。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

必停留而瘀。以一氣虛血瘀之癥,反用散風清火之方,

安得不錯?服散風藥,無風服之則散氣;服清火藥,

無火服之則血凝。再服攻伐克消之方,氣散血亡,豈

能望主!溯本窮源,非死于醫(yī),乃死于著書者之手。

每見業(yè)小兒科閱歷多者,絕不誤人,因抽風古方不效,

見抽風則棄而不治。亦有高手,看小兒現(xiàn)在之癥,知

將來必抽風,雖無方調(diào)治,亦必告知病家:此病恐將

來抽風。何以知其將來必抽風?凡將欲抽風之前,必

先見抽風之癥,如見頂門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搖舌、

不能啼哭、哭無眼淚、鼻孔煽動、咽喉痰聲、頭低不

抬、口噤無聲、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

急氣促、面色青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綠色、

腹內(nèi)空嗚、下泄上嗽、肌肉跳動,俱是抽風之兆,前

二十癥不必全見,但見一、二癥,則知將來必抽。其

中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并所用之方,皆開列于后。

若露睛天吊、不食不哭、痰嗚氣喘,病雖沉重,乃可

抬之癥;若天庭灰色、腎子上縮、或脈微細、或脈全

無,外形雖輕,乃不治之癥。

可保立蘇湯

此方治小兒因傷寒、瘟疫,或痘疹、吐瀉等癥,病人

氣虛,口肢抽搐、項背后反、兩目天吊、口流涎沫、

昏沉不省人事,皆效。

黃耆二兩五錢生黨參三錢白Jtt二錢

甘草二錢當歸二餞白芍二餞棗仁三錢炒

山萸一錢枸杞子二錢故紙一錢核桃一個連皮打碎

水煎服。

此方分兩,指四歲小兒而言。若兩歲,分兩可以減半。

若一歲,分兩可用三分之一,若兩、三個月,分兩可

用四分之一。又不必拘于付數(shù),余治此癥,一日之間,

常有用兩、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

不抽,遂不服藥,必多服數(shù)付,氣足方妥。

【方歌】

可保立蘇故紙棗,九:歸芍藥參耆草,

山萸枸杞水煎服,一個核桃?guī)v。

論痘非胎毒

夫小兒痘疹,自漢至今,著書立方者,不可勝數(shù),大

抵不過分順險逆,辨別輕重死生,并無一人說明痘之

本源。所以后人有遵保元湯,用黃耆、人參者:有遵

歸宗湯,用大黃、石膏者:有遵解毒湯,用犀角、,

連者。痘本一體,用藥竟不相同,遇順險之痘,查小

兒壯弱,分別補泄清涼,用之皆可望生,惟一見逆癥,

遂無方調(diào)治,即云天數(shù)當然,此不知痘之本源故也。

或曰:古人若不知痘之本源,如何見逆痘便知幾天死?

余曰:此非古人知痘之本源也,因看痘多,知某日見

苗,某日何形,某日何色,某日何癥,治之不效,至

某日必死。古人知逆痘幾天死者,蓋由此也。如知痘

之本源,豈無方調(diào)治?或曰:如君所言,痘之逆癥有

救乎?余日:痘之險癥隨手而愈,不足論。至于逆癥,

皆有本源,辨明本源,豈不可救?如余所治,悶癥不

出,周身攢簇,細密如蠶殼,平板如蛇皮,不熱即出,

見點紫黑,周身細密無縫,紫白灰色相間,蒙頭鎖口,

鎖項托腮,皮肉不腫,通身水泡,不起脹行漿,不化

膿結痂,見點后抽風不止,九竅流血鮮紅,咳嗽聲啞,

飲水即嗆。六、七天作癢破無血,七、八口泄肚,胃

口不開,至危之時,頭不能抬,足歪不正,兩目天吊,

項背后反等逆癥,初見之時,辨明虛實,皆可望生。

明此理者,知余補前人之未及,救今人之疑難,不明

此理者,妄加評論,以余言為狂妄,而不知非狂也,

知痘之本源也。不似諸家議論,出痘總是胎毒。諸書

又曰:自漢以前無出痘者,既云胎毒,漢以前人獨非

父母所生?此論最為可笑。若依古人之論,有謂胎毒

藏于臟腑,而何以未出痘以前,臟腑安然無病?有謂

胎毒藏于肌肉,而何以未出痘以前,皮膚更不生瘡?

又有謂胎毒藏于骨髓,或因驚恐跌仆?;蛞騻掣忻?

觸動其毒,發(fā)為天花。信如斯言,因驚恐跌仆,傷食

感冒,觸動而發(fā),則是自不小心。伏思出花正盛時,

非止一人出花,少則一方,多則數(shù)省,莫非數(shù)省之人,

同時皆不小心?此論更為無理,再見世上種痘之醫(yī),

所種之痘,無論多少,無一不順。若是胎毒,毒必有

輕重,毒重者痘必險,何以能無一不順?由此思之,

如何胎毒二字,牢不可破,殊不知非胎毒,乃胞胎內(nèi)

血中之濁氣也。兒在母腹,始因一點真精凝結成胎,

以后生長臟腑肢體,全賴母血而成,胞胎內(nèi)血中濁氣,

降生后仍藏榮血之中,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由口鼻

而入氣管,由氣管而達于血管,將血中濁氣逐之自皮

膚而出,色紅似花,故名天花;形圓如豆,故名曰痘。

總之,受瘟疫輕,瘟毒隨花而出,出花必順;受瘟疫

重,瘟毒在內(nèi)逗遛,不能隨花而出,出花必險;受瘟

疫至重,瘟毒在內(nèi)燒煉其血,血受燒煉,其血必凝,

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痘之紫黑,是其證也,死

血阻塞道路,瘟疫之毒,外不得由皮膚而出,必內(nèi)攻

臟腑,臟腑受毒火煎熬,隨變生各臟逆癥。正對痘科

書中所言某經(jīng)過痘,不知非某經(jīng)逆痘也,乃某經(jīng)所受

之瘟毒也。痘之順逆,在受瘟疫之輕重。治痘之緊要,

全在除瘟毒之方法,瘟毒不除,花雖少而必死;瘟毒

若除,花雖多不致傷生。痘科書中,但論治胎毒,而

不知治瘟毒,縱知治瘟毒,而不知瘟毒巢穴在血,若

辨明瘟毒輕重,血之通滯,氣之虛實,立教逆痘于反

掌之間,此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耳。

論痘漿不是血化

痘出時是紅色,五、六干后忽變清漿,次變白漿,次

變混漿,次變黃膿,終而結儷。古人謂痘漿總是血化。

若是血化,紅血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