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_第1頁
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_第2頁
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_第3頁
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_第4頁
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1.0.3混凝土結構加固前,應根據(jù)建筑物的種類,分別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工業(yè)廠1.0.4混凝土結構加固的設計,除應遵守本規(guī)范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22.1.6外粘型鋼加固法structurememberstrengtheningwithexternallybondedsteel對鋼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鋼、扁鋼焊成構架并灌注結構膠粘劑,以達到整體受2.1.9外加預應力加固法structurememberstrengt用于承重結構構件粘結的、能長期承受設計應力和環(huán)境作用的膠粘劑,簡稱結構摻有改性環(huán)氧乳液或其他改性共聚物乳液的高強度水泥砂漿。承3加固設計規(guī)定的結構、構件加固后無需重新進行檢測、鑒定2.2.1材料性能Ep——新增鋼板彈性模量;2.2.2作用效應及承載力N——構件加固后軸向力設計值;Eo——纖維復合材滯后應變;42.2.3幾何參數(shù)h——構件截面的腹板高度;he——錨栓有效錨固深度;D——孔直徑;2.2.4計算系數(shù)3.1.1混凝土結構經(jīng)可靠性鑒定確認需要加固時,應根據(jù)鑒定結論和委托方提出5計的范圍,可按整幢建筑物或其中某獨立區(qū)段確定,也可按指3.1.2加固后混凝土結構的安全等級,應根據(jù)結構破壞后果的嚴重性、結構的重3.1.3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應與實際施工方法緊密結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新增構件和部件與原結構連接可靠,新增截面與原截面粘結牢固,形成整體共同工3.1.4對高溫、高濕、低溫、凍融、化學腐蝕、振動、溫度應力、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影響因素引起的原結構損壞,應在加固設3.1.5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應綜合考慮其技術經(jīng)濟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拆除3.1.6對加固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傾斜、失穩(wěn)、過大變形或坍塌的混凝土結構,應在3.1.7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使用年限,應按下列原則確定:1結構加固后的使用年限,應由業(yè)主和設計單位共同商定;2一般情況下,宜按30年考慮;到期后,若重新進行的可靠性鑒定認為該結構工3對使用膠粘方法或摻有聚合物加固的結構、構件,尚應定期檢查其工作狀態(tài)。檢查的時間間隔可由設計單位確定,但第一次檢查時間不應遲于10年。3.1.8未經(jīng)技術鑒定或設計許可,不得改變加固后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huán)境。3.2設計計算原則3.2.1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采用的結構分析方法,應遵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規(guī)定的結構分析基本原則,且在一般情況下,應采用線彈性3.2.2加固混凝土結構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的設計、驗算:1結構上的作用,應經(jīng)調查或檢測核實,并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A的規(guī)定和要求確定2被加固結構、構件的作用效應,應按下列要求確定:1)結構的計算圖形,應符合其實際受力和構造狀況;62)作用效應組合和組合值系數(shù)以及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確定,并應考慮由于實際荷載偏心、結構變形、溫度作3結構、構件的尺寸,對原有部分應采用實測值;對新增部分,可采用加固設計4原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和受力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取值:1)當原設計文件有效,且不懷疑結構有嚴重的性能退化時,可采用原設計的標準2)當結構可靠性鑒定認為應重新進行現(xiàn)場檢測時,應采用檢測結果推定的標準值;3)當原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的檢測受實際條件限制而無法取芯時,可采用回彈法檢測,但其強度換算值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B的規(guī)定進行齡期修正,且僅可用于結5加固材料的性能和質量,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4章的規(guī)定;其性能的標準值應按本規(guī)范第3.2.3條確定;其性能的設計值應按本規(guī)范各相關章節(jié)的規(guī)定采用。6驗算結構、構件承載力時,應考慮原結構在加固時的實際受力狀況,包括加固7加固后改變傳力路線或使結構質量增大時,應對相關結構、構件及建筑物地基8地震區(qū)結構、構件的加固,除應滿足承載力要求外,尚應復核其抗震能力;不3.2.3加固材料性能的標準值(fk),應根據(jù)抽樣檢驗結果按下式確定:f=m-ks式中m——按n個試件算得的材料強度平均值;k——與a、c和n有關的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系數(shù),由表3.2.3查得;α——正態(tài)概率分布的分位值;根據(jù)材料強度標準值所要求的95%保證率,取αc——檢測加固材料性能所取的置信水平(置信度),由本規(guī)范有關章節(jié)作出規(guī)7nn45673.2.4為防止結構加固部分意外失效而導致的坍塌,在使用膠粘劑或摻有聚合物(如改性混凝土、聚合物砂漿等)的加固方法時,其加固設計除應按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進行外,尚應對原結構進行驗算。驗算時,應要求原結構、構件能承擔n倍恒載標準值的作用。當可變荷載(不含地震作用)標準值與永久荷載標準值之比值不大于1時,取n=1.2;當該比值等于或大于2時,取n=1.5;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3.3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術3.3.1混凝土結構的加固可分為直接加固與間接加固兩類,設計時,可根據(jù)實際3.3.2直接加固宜根據(jù)工程的實際情況選用增大截面加固法、外粘型鋼加固法、外粘鋼板加固法、粘貼纖維復合材加固法、繞絲加繩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外加層加固法等。3.3.3間接加固宜根據(jù)工程的實際情況選用外加預應力加固法或增設支點加固法3.3.4與結構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術應采用符合本規(guī)范要求的裂縫修補技術、4.1.1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水泥,應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32.5級的鞋酸鹽水泥和84.1.2水泥的性能和質量應分別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4.2.1結構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原結構、構件提高一級,且不得低4.2.2配制結構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種和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粗骨料應選用堅硬、耐久性好的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徑:對現(xiàn)場拌合混凝土,不宜大于20mm;對噴射混凝土,不宜大于12mm;對短纖維混凝土,不宜大于10mm;粗骨料的質量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普通混凝土用卵石和碎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3的規(guī)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2細骨料應選用中、粗砂;對噴射混凝土,其細度模數(shù)尚不宜小于2.5;細骨料4.2.3混凝土拌合用水應采用飲用水或水質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混凝土拌合用水4.2.4結構加固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摻的粉煤灰應為I級灰,且燒失量不應大于5%。4.2.5當結構加固工程選用聚合物混凝土、微膨脹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合成4.3鋼材及焊接材料4.3.1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鋼筋,其品種、質量和性能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優(yōu)先選用HRB335級熱軋帶肋鋼筋或HPB235級(Q235級)的熱軋鋼筋;當有工程經(jīng)驗時,也可使用HRB400級或RRB400級的熱軋帶肋鋼筋;2鋼筋的質量應分別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規(guī)定;3鋼筋的性能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采用;91應采用Q235級(3號鋼)或Q345級(16Mn鋼)鋼材;對重要結構的焊接構3鋼材的性能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表4.3.5-2的規(guī)定。表4.3.5-1碳素鋼及合金鋼錨栓的鋼材抗拉性能指標性能等級抗拉強度標準值f(MPa)屈服強度標準值f或f。p.2k(MPa)伸長率o?(%)8表4.3.5-2不銹鋼錨栓(奧氏體A?、A2、A4、A5)的鋼材性能指標性能等級螺紋公稱直徑d(mm)抗拉強度標準值fk(MPa)屈服強度標準值f或f。0.2k(MPa)伸長值δ(mm)3焊接工藝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鋼筋焊接及驗收規(guī)程》JGJ18或《建筑鋼結構4焊縫連接的設計原則及計算指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4.4纖維和纖維復合材4.4.1纖維復合材用的纖維必須為連續(xù)纖維,其品種和性能必須符合下列要求:1承重結構加固用的碳纖維,必須選用聚丙烯腈基(PAN基)12k或12k以下的小絲束纖維,嚴禁使用大絲束纖維;2承重結構加固用的玻璃纖維,必須選用高強度的S玻璃纖維或含堿量低于0.8%的E玻璃纖維,嚴禁使用A玻璃纖維或C玻璃纖維;3纖維的主要力學性能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C的規(guī)定。4.4.2結構加固用的纖維復合材的安全性能指標必須符合表4.4.2-1或表4.4.22的要求。纖維復合材的抗拉強度標準值應根據(jù)置信水平c=0.99、保證率為95%的要單向織物(布)I級一度(MPa)—(MPa)混凝土內4.4.3對符合本規(guī)范第4.4.2條安全性能指標要求的纖維復合材或板材,當它與必須符合本規(guī)范表4.4.2-1或表4.4.2-2的規(guī)定。1抗拉強度標準值;2仰貼條件下纖維復合材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4.4.4纖維復合材的安全性能指標的測定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抗拉強度、受拉彈性模量及伸長率,應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定向纖維增強塑2對抗彎強度,應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單向纖維增強塑料彎曲性能試驗方法》3對層間剪切強度,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D的規(guī)定進行測定;4對仰貼條件下纖維復合材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E的有關規(guī)5對纖維體積含量,應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碳纖維增強塑料纖維體積含量試驗方6對纖維織物單位面積質量,應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增強制品試驗方法第3部分:4.4.5當進行材料性能檢驗和加固設計時,纖維復合材截面面積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纖維織物應按纖維的凈截面面積計算。凈截面面積取纖維織物的計算厚度乘以2單向纖維預成型板應按不扣除樹脂體積的板截面面積計算,即應按實測的板厚4.4.6承重結構的現(xiàn)場粘貼加固,嚴禁使用單位面積質量大于300g/m2的碳纖維織物或預浸法生產(chǎn)的碳纖維織物。4.5.1承重結構用的膠粘劑,宜按其基本性能分為A級膠和B級膠;對重要結構、懸挑構件、承受動力作用的結構、構件,應采用A級膠;對一般結構可采用A級膠或B4.5.2承重結構用的膠粘劑,必須進行安全性能檢驗。檢驗時,其粘結抗剪強度標準值應根據(jù)置信水平c=0.90、保證率為95%的要求。4.5.3浸漬、粘結纖維復合材的膠粘劑必須采用專門配制的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其安全性能指標必須符合表4.5.3的規(guī)定。承重結構加固工程中不得使用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等作浸漬、粘結膠粘劑??估瓘姸?MPa)受拉彈性模量(MPa)伸長率(%)抗彎強度(MPa)抗壓強度(MPa)粘結能力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鋼-鋼不均勻扯寓強度(kN/m)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2.5,且為混凝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4.5.4底膠和修補膠應與浸漬、粘結膠粘劑相適配,其安全性能應分別符合表4.5.4-1和表4.5.4-2的要求。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當與A級膠匹配:≥14匹配:≥10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2.5,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混和后初黏度(23℃時)(mPas)膠體抗拉強度(MPa)膠體抗彎強度(MPa)≥40,且不得呈脆性(碎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2.5,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4.5.5粘貼鋼板或外粘型鋼的膠粘劑必須采用專門配制的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其安全性能指標必須符合表4.5.5的規(guī)定。膠體性能抗拉強度(MPa)受拉彈性模量(MPa)抗彎強度(MPa)抗壓強度(MPa)粘結能力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鋼-鋼不均勻扯離強度(kN/m)鋼-鋼粘結抗拉強度(MPa)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4.5.6種植錨固件的膠粘劑,必須采用專門配制的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或改性乙烯基酯類膠粘劑(包括改性氨基甲酸酯膠粘劑),其安全性能指標必須符合表4.5.6的膠體性能劈裂抗拉強度(MPa)抗彎強度(MPa)抗壓強度(MPa)粘結能力鋼-鋼(鋼套筒法)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約束拉拔條件下帶肋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強度(MPa)中25中25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注:1表中各項性能指標,除標有強度標準值外,均為平均值;4.5.7鋼筋混凝土承重結構加固用的膠粘劑,其鋼-鋼粘結抗剪性能必須經(jīng)濕熱老化檢驗合格。濕熱老化檢驗應在50℃溫度和98%相對濕度的環(huán)境條件下按本規(guī)范附錄L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老化時間:重要構件不得少于90d;一般構件不得少于60d。經(jīng)濕熱老化后的試件,應在常溫條件下進行鋼-鋼拉伸抗剪試驗,其強度降低的百分率(%)應符合下列要求:1A級膠不得大于10%;2B級膠不得大于15%。4.5.8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膠粘劑必須通過毒性檢驗。對完全固化的膠粘劑,其4.5.9在承重結構用的膠粘劑中嚴禁使用乙二胺作改性環(huán)氧樹脂固化劑;嚴禁摻4.5.10寒冷地區(qū)加固混凝土結構使用的膠粘劑,應具有耐凍融性能試驗合格的證書。凍融環(huán)境溫度應為-25℃~35℃(允許偏差-0℃;+2℃);循環(huán)次數(shù)不應少于50次;每一次循環(huán)時間應為8h;試驗結束后,試件在常溫條件下測得的鋼—鋼拉伸抗剪強度降低百分率不應大于5%。4.6混凝土裂縫修補材料膠體性能抗拉強度(MPa)受拉彈性模量(MPa)抗壓強度(MPa)抗彎強度(MPa)≥3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狀)破壞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在產(chǎn)品使用說明書規(guī)定的壓力下能注入寬度為0.1mm的裂縫4.6.2混凝土裂縫修補用注漿料的安全性能指標應符合表4.6.2的規(guī)定。漿體性能劈裂抗拉強度(MPa)抗壓強度(MPa)抗折強度(MPa)粘結強度(MPa)4.7.1混凝土結構鋼筋的防銹,宜采用噴涂型阻銹劑。承重構件應采用烷氧基類或氨基類噴涂型阻銹劑。4.7.2噴涂型阻銹劑的質量應符合表4.7.2的規(guī)定。檢驗項目檢驗項目相對密度(20℃時)黏度(20℃時)黏度(20℃時)無4.7.3噴涂型阻銹劑的性能指標應符合表4.7.3的規(guī)定。檢驗項目電化學試驗電流應小于150pA,且破樣檢查無銹蝕現(xiàn)場銹蝕電流檢測噴涂150d后現(xiàn)場測定的電流降低率≥80%4.7.4對摻加氯鹽、使用除冰鹽和海砂以及受海水侵蝕的混凝土承重結構加固時,4.7.5對混凝土承重結構破損界面的修復,不得在新澆的混凝土中采用以亞硝酸5增大截面加固法5.1設計規(guī)定5.1.2采用本方法時,按現(xiàn)場檢測結果確定的原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5.1.3當被加固構件界面處理及其粘結質量符合本規(guī)范要求時,可按整體截面計5.1.4采用增大截面加固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時,其正截面承載力應按現(xiàn)行國家5.2受彎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5.2.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受彎構件時,應根據(jù)原結構構造和受力的實際情況,選5.2.2當僅在受壓區(qū)加固受彎構件時,其承載力、抗裂度、鋼筋應力、裂縫寬度及撓度的計算和驗算,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關于疊合式受彎構件的規(guī)定進行。若驗算結果表明,僅需增設混凝5.2.3當在受拉區(qū)加固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時(圖5.2.3),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確定:式中M——構件加固后彎矩設計值;x——等效矩形應力圖形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簡稱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a?——受壓區(qū)混凝土矩形應力圖的應力值與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的比值;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取α?=1.0;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時,取α?=0.94;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fo——原構件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b——矩形截面寬度;ξb——構件增大截面加固后的相對界限受壓區(qū)高度,按本規(guī)范第5.2.4條的規(guī)I'A5.2.4受彎構件增大截面加固后的相對界限受壓區(qū)高度ξb,應按下列公式確定:Esi——新增鋼筋位置處,按平截面假設確定的初始應變值;當新增主筋與原主5.3受彎構件斜截面加固計算當h/b≥6時f和fo——新箍筋和原箍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5.4受壓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5.4.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圖5.4.1)時,其正截面受壓N=0.9φ[foAo+fyoA'so+αcs(feAe+fyA's)]式中N——構件加固后的軸向壓力設計值;φ——構件穩(wěn)定系數(shù),根據(jù)加固后的截面尺寸,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值采用;A.和Ae——構件加固前混凝土截面面積和加固后新增部分混凝土截面面積;fy、fso——新增縱向鋼筋和原縱向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αcs——綜合考慮新增混凝土和鋼筋強度利用程度的修正系數(shù),取α值為0.8。5.4.2采用增大截面加固鋼筋混凝土偏心受壓構件時,其矩形截面正截面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確定(圖5.4.2):N≤α?feebx+0.9fyA'g+fyoA'so-0.9o?圖5.4.2矩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加固的計算式中fee——新舊混凝土組合截面的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可按0.9f.)確定;fyo;e——偏心距,為軸向壓力設計值N的作用點至新增受拉鋼筋合力點的距離,按本節(jié)第5.4.3條確定;a——原構件受拉邊或受壓較小邊縱向鋼筋合力點到加固后截面近邊的距離;a'o——原構件受壓較大邊縱向鋼筋合力點到加固后截面近邊的a'g——受壓較大邊新增縱向鋼筋合力點至加固后截面近邊的距離;5.4.3偏心距e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進行計算,但其增大系數(shù)η尚應乘以下列修正系數(shù)η:1對圍套或其他對稱形式的加固:當e?/h≥0.3時:ψ,=1.1;當e?/h≥0.3時:ψ=1.2;5.5構造規(guī)定6.1設計規(guī)定原鋼筋≥3d≥3d3d6.1.4當混凝土結構構件置換部分的界面處理及其施工質量符合本規(guī)范的要求時,6.2加固計算6.2.1當采用置換法加固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時,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N≤0.9φ(foAo+αefeAe+fyoA'so)式中N——構件加固后的軸向壓力設計值;規(guī)定值采用;N≤a?febhn+α?fob(xn-hn)+fyANe≤a?febhn+α?faob(xn-hn)hoo+f,A's(ho-a's)(M≤afebhnhon+a?fob(xn-h)ho+f,A'?(ho-a's)(6.2.3-1)α?febh+α?faob(xn-hn)=f,As-fyA's6.3.1置換用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應比原構件混凝土提高一6.3.2混凝土的置換深度,板不應小于40mm;梁、柱采用人工澆筑時,不應小于60mm,采用噴射法施工時,不應小于50mm。置換長度應按混凝土強度和缺陷的檢測及驗算結果確定,但對非全長置換的情況,其兩端應分別延伸6.3.3置換部分應位于構件截面受壓區(qū)內,且應根據(jù)受力方向,將有缺陷混凝土7.1.1本方法適用于下列場合的梁、板、柱和桁架的加固:1原構件截面偏小或需要增加其使用荷載;2原構件需要改善其使用性能;7.1.2采用外加預應力方法加固混凝土結構時,應根據(jù)被加固構件的受力性質、1對正截面受彎承載力不足的梁、板構件,可采用預應力水平拉桿進行加固;正截面和斜截面均需加固的梁式構件,可采用下?lián)问筋A應力拉桿進行加固。若工程需要,2對受壓承載力不足的軸心受壓柱、小偏心受壓柱以及彎矩變號的大偏心受壓柱,3對桁架中承載力不足的軸心受拉構件和偏心受拉構件,可采用預應力拉桿進行7.1.3當采用外加預應力方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進行加固時,其原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基本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對預應力7.1.4當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結構時,其新增的預應力拉桿、撐桿、綴板以及7.1.5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結構,其長期使用的環(huán)境7.1.6當被加固構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時,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防火設計規(guī)7.2.1當采用預應力水平拉桿加固鋼筋混凝土梁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計算:1估算預應力水平拉桿的總截面面積Apst:ho?——由被加固梁上緣到水平拉桿截面形心的距離;2計算在新增外荷載作用下該拉桿產(chǎn)生的作用效應增量△N。3確定水平拉桿應施加的預應力值σp。確定時,除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控制張拉應力并計入預應力損失值外,尚應按下式進行驗算:式中Ap——實際選用的預應力水平拉桿總截面面積;4驗算被加固梁跨中和支座截面的偏心受壓承載力,以及支座附近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驗算時,應將水平拉桿的作用效應作為外力。若驗算結果5施工控制量應按采用的施加預應力方法計算。若采用千斤頂張拉,可按張拉力7.2.2采用兩根預應力水平拉桿橫向拉緊時,橫向張拉量△H(圖7.2.2),可近似按下式計算:L?——張拉后的斜段在張拉前的長度;7.2.3采用預應力下?lián)问嚼瓧U加固鋼筋混凝土梁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計算:式中Ap——預應力下?lián)问嚼瓧U的總截面面積;圖7.2.2水平拉桿橫向張拉量計算fy——下?lián)问戒摾瓧U抗拉強度設計值;ho?——由下?lián)问嚼瓧U中部水平段的截面形心到被加固梁上2計算在新增外荷載作用下該拉桿中部水平段產(chǎn)生的作用效應增量△N。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確定控制張拉應力并計入預應力損失值外,尚應按下式進行驗算:4驗算被加固梁在跨中和支座截面的偏心受壓承載力,以及由支座至拉桿彎折處能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要求時,應加大拉桿截面或5施工控制量應按本規(guī)范第7.2.1條第5款的規(guī)定計算。可按下式計算:圖7.2.6預應力拉桿加固桁架桿件式中φ——原柱的穩(wěn)定系數(shù);N?≤9??fpyA'p(7.2.7-3)N≤0.9φ(fo?A。o+fyoA'so+β?fpyA'p)(7.2.7-4)o'p≤91β?fpy(7.2.7-5)Noi=N-0.9fpA'pMoi=M-0.9fpyA'pa/2Noi≤αifeobx+fyoA'so-σsoA?Noie≤a?faobx(ho-0.5x)+fyoA'so(ho-a'so)原柱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7橫向張拉量△H按公式(7.2.7-7)確定。7.3構造規(guī)定大小計算確定,但不應小于16mm,其螺帽的高度不得小于螺桿直徑的1.5倍。7.3.2采用預應力撐桿進行加固時,其構造設④主梁④鋼套箍拉桿柱拉桿③支承節(jié)點③支承節(jié)點圖7.3.1預應力下?lián)问嚼瓧U構造1預應力撐桿用的角鋼,其截面不應小于50min×50mm×5mm。壓桿肢的兩根角鋼用綴板連接,形成槽形的截面;也可用單根槽鋼作壓桿肢。綴板的厚度不得小于6mm,寬度不得小于80mm,其長度應按角鋼與被加固柱之間的空隙大小確定。相鄰綴2壓桿肢末端的傳力構造(圖7.3.2),應采用焊在壓桿肢上的頂板與承壓角鋼頂緊,通過抵承傳力。承壓角鋼嵌入被加固住的柱身混凝土或柱頭混凝土內不應少于承的面均應刨平。承壓角鋼截面不得小于100mm×75mm×12mm。7.3.3當預應力撐桿采用螺栓橫向拉緊的施工方法時,雙側加固的撐桿,其兩個壓桿肢的中部應向外彎折,并應在彎折處采用工具式拉緊螺桿建立預應力并復位(圖7.3.3-1)。單側加固的撐桿只有一個壓桿肢,仍應在中點處彎折,并應采用工具式拉緊螺桿進行橫向張拉與復位(圖7.3.3-2)。7.3.4壓桿肢的彎折與復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彎折壓桿肢前,應在角鋼的側立肢上切出三角形缺口。缺口背面,應補焊鋼板予以加強(圖7.3.4)。2彎折壓桿肢的復位應采用工具式拉緊螺桿,其直徑應按張拉力的大小計算確定,但不應小于16mm,其螺帽高度不應小于螺桿直徑的1.5倍。承壓角鋼(用結構膠加錨栓粘錨)圖7.3.2撐桿端傳力構造圖7.3.3-1鋼筋混凝土柱雙側預應力加固撐桿構造8外粘型鋼加固法8.1設計規(guī)定8.1.1外粘型鋼(角鋼或槽鋼)加固法適用于需要大圖7.3.3-2鋼筋混凝土柱單側預應力加固撐桿構造圖7.3.4角鋼缺口處加焊鋼板補強圖8.1.2外粘型鋼加固8.2加固計算8.2.1采用外粘角鋼或槽鋼加固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時,其正截面承載力應按下式計算:N≤0.9φ(foAo+fyoA'so+αafaA'a)式中N——構件加固后軸向壓力設計值;φ——軸心受壓構件的穩(wěn)定系數(shù),應根據(jù)加固后的截面尺寸,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8.2.2采用外粘型鋼加固鋼筋混凝土偏心受壓構件時,其矩形截面正截面承載力N≤α?faobx+fyoA'so-σ0Ao+αafaA'a-αaOaAa+σ;Aso(a?o-aa)+α?faA'a(ho-a'a)式中N——構件加固后軸向壓力設計值;b——原構件截面寬度;x——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fyo——原構件受壓區(qū)縱向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A',o——原構件受壓較大邊縱向鋼筋截面第5.4.3條計算確定;ao——原構件受拉邊或受壓較小邊縱向鋼筋合力點至原截面近邊的距離;48.3構造規(guī)定一定距離用扁鋼制作的箍板(圖8.3.1)或綴板(圖8.3.2a、b)與角鋼焊接。當有樓板時,U形箍板或其附加的螺桿應穿過樓板,與另加的條形鋼板焊接(圖8.3.1a、b)或悍縫箍板鋼墊板焊縫焊縫圖8.3.1加錨式箍板注:當鋼箍板需穿過樓板或膠錨時,可采用半重疊鉆孔法,將圓孔擴成矩形扁孔;待箍板穿插安裝、焊接完畢后,再用結構膠注入孔中予以封固。使柱兩側的梁相互連接(圖8.3.2c);對桁架的加固,角鋼應伸過該桿件兩端的節(jié)點,8.3.5采用外粘型鋼加固鋼筋混凝土構件時,型鋼表面(包括混凝土表面)加固鋼板(a)柱基節(jié)點(b)樓層節(jié)點膠錨螺桿級板h角鋼角鋼環(huán)氧砂漿填實柱扁鋼帶次梁(c)加焊扁鋼帶9.1設計規(guī)定9.1.1本方法適用于鋼筋混凝土受彎、軸心受壓本方法不適用于素混凝土構件,包括縱向受力鋼筋配筋率9.1.2被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構件,其現(xiàn)場實測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15,且9.1.3外貼纖維復合材加固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時,應將纖維受力方式設計成僅9.1.4粘貼在混凝土構件表面上的纖維復合材,不得直接暴露于陽光或有害介質9.1.5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結構,其長期使用的環(huán)境溫度不應高于60℃;處于特殊環(huán)境(如高溫、高濕、介質侵蝕、放射等)的混凝土結構采用本方法加固時,除應按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外,尚應采9.1.6纖維復合材的設計、計算指標必須按表9.1.6-1及表9.1.6-2的規(guī)定采單向織物(布)一般結構一般結構9.1.7當被加固構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時,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防火設計規(guī)9.1.8采用纖維復合材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加固時,應采取措施卸除或大部分9.2受彎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9.2.1采用纖維復合材對梁、板等受彎構件進行加固時,除應遵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外,尚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1纖維復合材的應力與應變關系取直線式,其拉應力σ取等于拉應變ef與彈性橫量Er的乘積;2當考慮二次受力影響時,應按構件加固前的初始受力情況,確定纖維復合材的滯后應變;3在達到受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前,加固材料與混凝土之間不致出現(xiàn)粘結剝離破9.2.2受彎構件加固后的相對界限受壓區(qū)高度ξm應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1對重要構件,采用構件加固前控制值的0.75倍,即2對一般構件,采用構件加固前控制值的0.85倍,即5t=0.855b9.2.3在矩形截面受彎構件的受拉邊混凝土表面上粘貼纖維復合材進行加固時,式中M——構件加固后彎矩設計值;x——等效矩形應力圖形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簡稱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b、h——矩形截面寬度和高度;fo、fso——原截面受拉鋼筋和受壓鋼筋的抗拉、fr——纖維復合材的抗拉強度設計值,應根據(jù)纖維復合材的品種,分別按本規(guī)范表9.1.6-1及表9.1.6-2采用;ψ——慮纖維復合材實際抗拉應變達不到設計值而引入的強度利用系數(shù),當ψ>1.0時,取ψ=1.0;ef——纖維復合材拉應變設計值,應根據(jù)纖維復合材的品種,分別按本規(guī)范表9.1.6-1及表9.1.6-2采用;加固設計時,可根據(jù)公式(9.2.3-1)計算出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x,并按公式(9.2.3-3)計算出強度利用系數(shù)f,并代圖9.2.3矩形截面構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本規(guī)范表9.1.6-1及表9.1.6-2采用;梁.9.2.7對翼緣位于受壓區(qū)的T形截面受彎構件的受拉面粘貼纖維復合材進行受彎加固時,應按本規(guī)范第9.2.1條至第9.2.4的計算原則和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中關于T形截面受彎承載力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式中Afb——按梁底面計算確定的,但需n——考慮改貼梁側面引起的纖維復合材受拉合力及其力臂改變的修正系數(shù),應按表9.2.9采用。79.2.10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加固后,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的提高幅度,不應超過40%,并且應驗算其受剪承載力,避免因受彎承載力提高后而導致構件受剪破壞先于受9.2.11纖維復合材的加固量,對預成型板,不宜超過2層,對濕法鋪層的織物,不宜超過4層,超過4層時,宜改用預成型板,并采取可靠的加強錨固措施。9.3受彎構件斜截面加固計算9.3.1采用纖維復合材條帶(以下簡稱條帶)對受彎構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進行加固時,應粘貼成垂直于構件軸線方向的環(huán)形箍或其他有效的U形箍(圖9.3.1)。9.3.2受彎構件加固后的斜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當hw/b≤4時當hw/b≥6時式中V——構件斜截面加固后的剪力設計值;h?——截面有效高度;hw——截面的腹板高度:對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對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對I形截面,取腹板凈高。9.3.3當采用條帶構成的環(huán)形(封閉)箍或U形箍對鋼筋混凝土梁進行抗剪加固扁鋼一般U形箍式中Vbo——加固前梁的斜截面承載力,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ψwb—與條帶加錨方式及受力條件有關的抗剪強度折減系數(shù)(表9.3.3);f——受剪加固采用的纖維復合材抗拉強度設計值,按表9.1.6的規(guī)定的抗拉強度設計值乘以調整系數(shù)0.56確定;當為取0.28;A——配置在同一截面處構成環(huán)形或U形箍的纖維復合材條帶的全部截面面積:Aq=2ngbftr,此處:nf為條帶粘貼的層數(shù);b和tr分別為條帶寬度和條受力注:當λ為中間值時,按線性內插法確定ψ值。9.4受壓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9.4.1軸心受壓構件可采用沿其全長無間隔地環(huán)向連續(xù)粘貼纖維織物的方法(簡稱環(huán)向圍束法)進行加固。9.4.2采用環(huán)向圍束加固軸心受壓構件僅適用于下列情況:1長細比l/d≤12的圓形截面柱;2長細比l/b≤14、截面高寬比h/b≤1.5、截面高度h≤600mm,且截面棱角經(jīng)9.4.3采用環(huán)向圍束的軸心受壓構件,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N≤0.9[(foo+4o?)Acor+fyoA'so]式中N——軸向壓力設計值;Acor——環(huán)向圍束內混凝土面積;圓形截面:,正方形和矩形截面:D——圓形截面柱的直徑;b——正方形截面邊長或矩形截面寬度;h——矩形截面高度;r——截面棱角的圓化半徑(倒角半徑);ke——環(huán)向圍束的有效約束系數(shù),按本規(guī)范第9.4.4條的規(guī)定采用;pr——環(huán)向圍束體積比,按本規(guī)范第9.4.4條的規(guī)定計算;E——纖維復合材的彈性模量;Efe——纖維復合材的有效拉應變設計值;重要構件取ef=0.0035;一般構件取1有效約束系數(shù)k。值的確定:1)圓形截面柱:ke=0.95;2)正方形和矩形截面柱,應按下式計算:h圖9.4.4環(huán)向圍束內矩形截面有效約束面積2環(huán)向圍束體積比pr值的確定:對圓形截面柱:pr=4ngtf/D對正方形和矩形截面柱:9.5受壓構件斜截面加固計算9.5.1當采用纖維復合材的條帶對鋼筋混凝土柱進行受剪加固時,應粘貼成環(huán)形9.5.2采用環(huán)形箍加固的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V≤Vco+Vcf式中V——構件加固后剪力設計值;Vo——加固前原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計算;Vcf——粘貼纖維復合材加固后,對柱斜截面承載力的提高值;ψve——與纖維復合材受力條件有關的抗剪強度折減系數(shù),按表9.5.2的規(guī)定值采用;fr——受剪加固采用的纖維復合材抗拉強度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第9.1.6條規(guī)定的抗拉強度設計值乘以調整系數(shù)0.5確定;A——配置在同一截面處纖維復合材環(huán)形箍的全截面面積;h——柱的截面高度;受力9.6大偏心受壓構件加固計算9.6.1當采用纖維增強復合材加固大偏心受壓的鋼筋混凝土柱時,應將纖維復合9.6.2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壓柱的加固,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N≤α?feobx+fyoA'so-foAso-f?A式中e——軸向壓力作用點至縱向受拉鋼筋A。合力點的距離;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計算外,尚應乘以本規(guī)a、a'——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縱向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的距離;fr——纖維復合材抗拉強度設計值,應根據(jù)其品種,分別按本規(guī)范表9.1.6-1及表9.1.6-2采用。9.7受拉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9.7.1當采用外貼纖維復合材加固鋼筋混凝土受拉構件(如水塔、水池等環(huán)形或其他封閉形結構)時,應按原構件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置方式,將纖維織物粘貼于相應位置的混凝土表面上,且纖維方向應與構件受拉方向一9.7.2軸心受拉構件的加固,其正截面承載力應按下式確定:式中N——軸向拉力設計值;fr——纖維復合材抗拉強度設計值,應根據(jù)其品種,分別按本規(guī)范表9.1.6-1及表9.1.6-2的規(guī)定采用;9.7.3矩形截面大偏心受拉構件的加固,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N≤foAso+fAf-α?faobx-fyoA's式中N——軸向拉力設計值;e——軸向拉力作用點至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的距離;fr——纖維復合材抗拉強度設計值,應根據(jù)其品種,分別按本規(guī)范表9.1.6-1及表9.1.6-2采用。9.8提高柱的延性的加固計算9.8.1鋼筋混凝土柱因延性不足而進行抗震加固時,可采用環(huán)向粘貼纖維復合材Pv=pv+PvfPvf——環(huán)向圍束作為附加箍筋算得的箍筋體積配筋率的增量;p——環(huán)向圍束體積比,按本規(guī)范第9.4.4條計算;k——環(huán)向圍束的有效約束系數(shù),圓形截面,kc=0.90;正方形b——環(huán)向圍束纖維條帶的寬度;s——環(huán)向圍束纖維條帶的中心間距;fr——環(huán)向圍束纖維復合材的抗拉強度設計值,應根據(jù)其品種,分別按本9.1.6-1及表9.1.6-2采用;9.9.1對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正彎矩區(qū)進行正截面加固時,其受拉面沿軸向粘貼的纖維復合材應延伸至支座邊緣,且應在纖維復合材的端部(包括截斷處)及集中荷截作用點的兩側,設置纖維復合材的U形箍(對梁)或橫向壓條(對板)。9.9.2當纖維復合材延伸至支座邊緣仍不滿足本規(guī)范第9.2.5條延伸長度的要求1對梁,應在延伸長度范圍內均勻設置U形箍錨固(圖9.9.2a),并應在延伸長度端部設置一道。U形箍的粘貼高度應為梁的至其底面。U形箍的寬度,對端箍不應小于加固纖維復合材寬度的2/3,且不應小于200mm;對中間箍不應小于加固纖維復合材寬度的1/2,且不應小于100mm。U形箍的2對板,應在延伸長度范圍內通長設置垂直于受力纖維方向的壓條(圖9.9.2b。的3/5,壓條的厚度不應小于受彎加固纖維復合材厚度的1/2。9.9.3當采用纖維復合材對受彎構件負彎矩區(qū)進行正截面承載力加固時,應采取1支座處無障礙時,纖維復合材應在負彎矩包絡圖范圍內連續(xù)粘貼;其延伸長度2支座處雖有障礙,但梁上有現(xiàn)澆板,且允許繞過柱位時,宜在梁側4倍板厚hb范圍內,將纖維復合材粘貼于板面上(圖9.9.3-1)。3在框架頂層梁柱的端節(jié)點處,纖維復合材只能貼至柱邊緣而無法延伸時,應粘貼L形鋼板和U形鋼箍板進行錨固(圖9.9.3-2),L形鋼板的總截面面積應按下式進柱A|板梁圖9.9.2梁、板粘貼纖維復合材端部錨固措施圖9.9.3-1繞過柱位粘貼纖維復合材L形鋼板總寬度不宜小于90%的梁寬,且宜由多條鋼板組成;鋼板厚度不應小于4當梁上無現(xiàn)澆板,或負彎矩區(qū)的支座處需采取加強的錨注:若梁上有現(xiàn)澆板,也可采取這種構造方式進行錨固,其U形鋼箍板穿過樓板處,應采用半重疊鉆孔法,在板上鉆出扁形孔以插入箍板,再用結構膠予以封固?!?gt;M16錨栓U形鋼箍板M12M12安裝用錨栓0M12安裝用錨栓□M16錨栓梁柱及U形鋼箍板的錨固構造示例9.9.4當加固的受彎構件為板、殼、墻和筒體時,纖維復合材應選擇多條密布的9.9.5當受彎構件粘貼的多層纖維織物允許截斷時,相鄰兩層纖維織物宜按內短外長的原則分層截斷;外層纖維織物的截斷點宜越過內層截斷點200mm以上,并應在截斷點加設U形箍。9.9.6當采用纖維復合材對鋼筋混凝土梁或柱的斜截面承載力進行加固時,其構1宜選用環(huán)形箍或加錨的U形箍;當僅按構造需要設箍時,也可采用一般U形3當環(huán)形箍或U形箍采用纖維復合材條帶時,其凈間距sfn(圖9.9.6)不應大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規(guī)定的最大箍筋間距的0.7倍,且不應大于梁高的0.25倍。4U形箍的粘貼高度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9.2條的要求;U形箍的上端應粘貼縱向壓5當梁的高度h≥600mm時,應在梁的腰部增設一道縱向腰壓帶(圖9.9.6)。9.9.7當采用纖維復合材的環(huán)向圍束對鋼筋混凝土柱進行正截面加固或提高延性1環(huán)向圍束的纖維織物層數(shù),對圓形截面不應少于2層,對正方形和矩形截面柱不應少于3層;2環(huán)向圍束上下層之間的搭接寬度不應小于50mm,纖維織物環(huán)向截斷點的延伸長度不應小于200mm,且各條帶搭接位置應相互錯開。9.9.8當沿柱軸向粘貼纖維復合材對大偏心受9.9.9當采用環(huán)形箍、U形箍或環(huán)向圍束加固過打磨加以圓化(圖9.9.9)。梁的圓化半徑r,對碳纖維不應小于20mm,對玻璃纖維不應小于15mm;柱的圓化半徑,對碳纖維不應小于25mm,對玻璃纖維10.1設計規(guī)定溫度不應高于60℃;處于特殊環(huán)境(如高溫、高濕、介質侵蝕、放射等)的混凝土結10.2受彎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定:2對一般構件,采用加固前控制值,即式中ξb——構件加固前的相對界限受壓高度,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10.2.3在矩形截面受彎構件的受拉面和受壓面粘貼鋼板進行加固時,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α?feobx=ψspfspAsp+fyoAso-fyo式中M——構件加固后彎矩設計值;x——等效矩形應力圖形的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簡稱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b、h——矩形截面寬度和高度;fp、fsp——加固鋼板的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Ap、A'sp——受拉鋼板和受壓鋼板的截面面積;a'——縱向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的距離;ho——構件加固前的截面有效高度;若受壓面沒有粘貼鋼板(即A'sp=0),可根據(jù)式10.2.3-1計算出混凝土受壓區(qū)的高度x,按式10.2.3-3計算出強度折減系數(shù)ψp,然后代入式10.2.3-2,求出受拉面10.2.4對受彎構件正彎矩區(qū)的正截面加固,受拉鋼板的截斷位置距其充分利用截面的距離不應小于按下式確定的粘貼延伸長度:對受彎構件負彎矩區(qū)的正截面加固,鋼板的截斷位置距支座邊緣aaJbxf'AfA。f,A。圖10.2.3矩形截面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負彎矩包絡圖按上式確定外,尚宜按本規(guī)范第9.9.3表10.2.4鋼板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強度設計值fu(MPa)10.2.5對翼緣位于受壓區(qū)的T形截面受彎構件的受拉面粘貼鋼板進行受彎加固時,應按本規(guī)范第10.2.1條至第10.2.3條的原則和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式中Mok——加固前受彎構件驗算截面上作用的彎矩標準值;式計算確定梁的兩側面實際需粘貼的鋼板截面面積Asp,1。Asp,L=ηspAspb(10.2式中Apb——按梁底面計算確定的、但需改貼到梁的兩側面的鋼板截面面積;p破壞。10.2.9粘貼鋼板的加固量,對受拉區(qū)和受壓區(qū),分別不應超過3層和2層,且鋼板總厚度不應大于10mm。10.3受彎構件斜截面加固計算10.3.1采用扁鋼條帶對受彎構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進行加固時,應粘貼成垂直于構件軸線方向的加錨封閉箍或其他有效的U形箍(圖10.3.1)。10.3.2受彎構件加固后的斜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圖10.3.1扁鋼抗剪箍及其粘貼方式式中V——構件斜截面加固后的剪力設計值;hw——截面的腹板高度:對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對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對I形截面,取腹板凈高。10.3.3采用加錨封閉箍或其他U形箍對鋼筋混凝土梁進行抗剪加固時,其斜截面(a)構造方式(a)構造方式Vbp——粘貼鋼板加固后,對梁斜截面承別為箍板寬度和箍板厚度;ssp——箍板的間距(圖10.3.1b)受力10.4大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10.4.1采用粘貼鋼板加固大偏心受壓鋼筋混凝土柱時,應將鋼板粘貼于構件受拉10.4.2在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壓構件受拉邊混凝土表面上粘貼鋼板加固時,其正截N≤α?fobx+fyoA'o+fspA'sp-fyoAso-fspAsp式中N——軸向拉力設計值;e——軸向拉力作用點至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的距離;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計算外,尚應乘以本規(guī)范第5.4.3條規(guī)定的修正系數(shù)ψ;ea——附加偏心距,按偏心方向截面最大尺寸h確定;當h≤600mm時,ea=a、a'——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縱向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的距離;10.5受拉構件正截面加固計算10.5.1采用外貼鋼板加固鋼筋混凝土受拉構件(如貯倉、水池等)時,應按原構件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置方式,將鋼板粘貼于相應位置的混凝土表面上10.5.2軸心受拉構件的加固,其正截面承載力應按下式確定:式中N——軸向拉力設計值;10.5.3矩形截面大偏心受拉構件的加固,其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式中N——軸向拉力設計值;10.6.1采用手工涂膠時,鋼板宜裁成多條粘貼,且鋼板厚度不應大于5mm。采用壓力注膠粘結的鋼板厚度不應大于10mm,且應按外粘型鋼加固法的焊接節(jié)點構造進行10.6.2對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進行正截面加固時,其受拉面沿構件軸向連續(xù)粘貼的加固鋼板宜延長至支座邊緣,且應在鋼板的端部(包括截斷處)及集中荷載作用點的兩側,設置U形鋼箍板(對梁)或橫向鋼壓條(對板)進行錨固。10.6.3當粘貼的鋼板延伸至支座邊緣仍不滿足本規(guī)范第10.2.4條延伸長度的要求1對梁,應在延伸長度范圍內均勻設置U形箍(圖10.6.3),且應在延伸長度的端部設置一道加強箍。U形箍的粘貼高度應為梁的截面高度;若梁有翼緣(或有現(xiàn)澆樓板),應伸至其底面。U形箍的寬度,對端箍不應小于加固鋼板寬度的2/3,且不應小于80mm;對中間箍不應小于加固鋼板寬度的1/2,且不應小于40mm。U形箍的厚度不應小于受彎加固鋼板厚度的1/2,且不應小于4mm。U形箍的上端應設置縱向鋼壓條;2對板,應在延伸長度范圍內通長設置垂直于受力鋼板方向的鋼壓條。鋼壓條應在延伸長度范圍內均勻布置,且應在延伸長度的端部設置一道。壓條彎加固鋼板寬度的3/5,鋼壓條的厚度不應小于受彎加固鋼板厚度的1/2。10.6.4當采用鋼板對受彎構件負彎矩區(qū)進行正截面承載力加固時,應柱梁圖10.6.3梁粘貼鋼板端部錨固措施造措施:1支座處無障礙時,鋼板應在負彎矩包絡圖范圍內連續(xù)粘貼;其延伸長度的截斷點應按本規(guī)范第10.2.4條的原則確定。在端支座無法延伸的一側,尚應按本規(guī)范圖9.9.3-2或圖9.9.3-3的構造方式進行錨固處理。2支座處雖有障礙,但梁上有現(xiàn)澆板時,允許繞過柱位,在梁側4倍板厚h,范圍內,將鋼板粘貼于板面上(圖10.6.4)322圖10.6.4繞過柱位粘貼鋼板3當梁上無現(xiàn)澆板,或負彎矩區(qū)的支座處需采取加強的錨固措施時,可按本規(guī)范圖9.9.3-3的構造方式進行錨固處理。10.6.5當加固的受彎構件需粘貼不止一層鋼板時,相鄰兩層鋼板的截斷位置應錯開不小于300mm,并應在截斷處加設U形箍(對梁)或橫向壓條(對板)進行錨固。10.6.6當采用粘貼鋼板箍對鋼筋混凝土梁或大偏心受壓構件的斜截面承載力進行1宜選用封閉箍或加錨的U形箍;若僅按構造需要設箍,也可采用一般U形箍。GB50010規(guī)定的最大箍筋間距的0.7倍,且不應大于梁高的0.25倍。4箍板的粘貼高度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0.6.3條的要求;一般U形箍的上端應粘貼縱5當梁的截面高度(或腹板高度)h≥600mm時,應在梁的腰部增設一道縱向腰間鋼壓條(圖10.6.6)11.1.2本方法按支承結構受力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剛性支點加固法和彈性支點加固11.13設計支承結構或構件時,宜采用有預加力的方案。預加力的大小,應以支11.1.4制作支承結構和構件的材料,應根據(jù)被加固結構所處的環(huán)境及使用要求確11.2.1采用剛性支點加固梁、板時,其結構計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計算并繪制原梁的內力圖;2初步確定預加力(卸荷值),并繪制在支承點預加力作用下梁的內力圖;3繪制加固后梁在新增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圖;4將上述內力圖疊加,繪出梁各截面內力包絡圖;5計算梁各截面實際承載力;6調整預加力值,使梁各截面最大內力值小于截面實際承載力;11.2.2采用彈性支點加固梁時,應先計算出所需支點彈性反力的劃、,然后根據(jù)后澆混凝土后澆混凝土綴板一短角鋼鋼支柱圖11.3.2斜撐底部與梁柱的連接構造12.2錨固計算Ag——鋼筋截面面積;l?——植筋的基本錨固深度,按本規(guī)范第12.2.3條確定;ψN——考慮各種因素對植筋受拉承載力影響而需加大錨固深度的修正系數(shù),按本規(guī)范第12.2.5條確定;ψae——考慮植筋位移延性要求的修正系數(shù);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高于C30時,12.2.3植筋的基本錨固深度l。應按下列公式確定:式中αsp——為防止混凝土劈裂引用的計算系數(shù),按本規(guī)范表12.2.3的確定;d——植筋公稱直徑;fia——植筋用膠粘劑的粘結強度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表12.2.4的規(guī)定值采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c(mm)直徑φ(mm)668或10間距s(mm)12.2.4植筋用膠粘劑的粘結強度設計值f應按表12.2.4的規(guī)定值采用。采用,但不得低于1.1;縱向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圖12.3.2鋼筋搭接凝土保護層,增設新箍筋(或鋼箍板)進行加密(或增強)后再植筋。鋼筋直徑d(mm)鉆孔直徑設計值D(mm)13.1設計規(guī)定13.1.3承重結構用的錨栓,應采用有機械鎖鍵效應的后擴底錨栓(圖13.1.3),也可采用適應開裂混凝土性能的定型化學錨栓。當采標明的有效錨固深度:對承受拉力的錨栓,不得小于8.0d?(do為錨栓公稱直徑);對D當定型化學錨栓產(chǎn)品說明書標明的有效錨固深度大于10d?時,應按植筋的設計規(guī)13.1.5當在地震區(qū)承重結構中采用錨用于設防烈度不高于8度、建于I、Ⅱ類場地的建筑物;定型化學錨栓僅允許用于設防烈度不高于7度的建筑物。13.1.6承重結構錨栓連接的設計計算,應采用開裂混凝土的假定;不得考慮非開13.1.7錨栓受力分析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M的規(guī)定。13.2錨栓鋼材承載力驗算13.2.1錨栓鋼材的承載力驗算,應按錨栓受拉、受剪及同時受拉剪作用等三種受13.2.2錨栓鋼材受拉承載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fd——錨栓鋼材用于抗拉計算的強度設計值,必須按本規(guī)范第13.2.3條的規(guī)定采用;13.2.3碳鋼、合金鋼及不銹鋼錨栓的鋼材強度設計指標必須符合表13.2.3-1和表13.2.3-2的規(guī)定。表13.2.3-1碳鋼及合金鋼錨栓鋼材強度設計指標性能等級計值(MPa)用于抗剪計算fud,v螺紋直徑(mm)計值(MPa)13.2.4錨栓鋼材受剪承載力設計值,應區(qū)分無杠桿臂和有杠桿臂兩種情況(圖13.2.4)進行計算12無杠桿臂受剪有杠桿臂受剪式中Va——錨栓鋼材受剪承載力設計值;A?——錨栓的有效截面面積;o——被驗算錨栓承受的軸向拉應力,其值按N/A。確定;符號N為軸向拉力;A。的意義見(13.2.2)式注;αm——約束系數(shù),對圖13.2.4(a)的情況,取αm=1;對圖13.2.4(b)的情l?——杠桿臂計算長度;當基材表面有壓緊的螺帽時,取l?=l;當無壓緊螺帽VV1圖13.2.4錨栓杠桿臂計算長度的確定13.3基材混凝土承載力驗算13.3.1基材混凝土的承載力驗算,應考慮三種破壞模式:混凝土呈錐形受拉破壞(圖13.3.1-1)混凝土邊緣呈楔形受剪破壞(圖13.3.1-2)以及同時受拉、剪作用破壞。對混凝土剪撬破壞(圖13.3.1-3)和混凝土劈裂破壞,應通過采取構造措施予以圖13.3.1-1混凝土呈錐形受拉破壞13.3.2基材混凝土的受拉承載力設計值,應按下列公式進行驗算:1對后擴底錨栓2對定型化學錨栓式中N{——錨栓連接的基材混凝土受拉承載力設計值;fouk——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MPa),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圖13.3.1-3混凝土剪撬破壞確定;c——錨栓的邊距(mm);s和C——混凝土呈錐形受拉時,確保每一錨栓承載力不受間距和邊距效應影響的最小間距(mm)和最小邊距(mm),按本規(guī)范表13.4.3的規(guī)定值采用;en——拉力(或其合力)對受拉錨栓形心的偏心距。13.3.4當錨栓承載力不受其間距和邊距效應影響時,由單個錨栓引起的基材混凝土呈錐形受拉破壞的錐體投影面積基準值A0(圖13.3.4)可按下式確定:圖13.3.4單錨混凝土錐形破壞式中n——參與受拉工作的錨栓個數(shù)。2當邊距c≤Ccrn(圖13.3.5)時2)對c?≤CcrN,且s?≤$crn(圖13.3.5b)的雙錨情形3)對c?、C?≤Ccn,且s1、s?≤$c時(圖13.3.5c)的角部四錨情形Aen=(c?+s?+0.5scrn)(c?+$2+0.13.3.6基材混凝土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應按下式驗算:式中V——錨栓連接的基材混凝土受剪承載力設計值;ψ——考慮各種因素對基材混凝土受剪承載力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應按本規(guī)范第c圖13.3.5近構件邊緣混凝土錐形受拉破壞實際錐體投影面積數(shù);V@VA圖13.3.8近構件邊緣的單錨受剪混凝土楔形投影面積13.3.11對基材混凝土角部的錨固,應取兩個方向計算承載力的較小值(圖圖13.3.10剪力作用下混凝土楔形破壞側向投影面積圖13.3.11剪力作用下的角部群錨13.3.12當錨栓連接承受拉力和剪力復合作用時,混凝土承載力應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13.4構造規(guī)定14.1設計規(guī)定法適用于0.1mm≤w≤1.5mm靜止的獨立裂縫、貫穿性裂縫以及蜂窩狀局部缺陷的補強3壓力注漿法:在一定時間內,以較高壓力(按產(chǎn)品使用說明書確定)將修補裂縫用的注漿料壓入裂縫腔內;此法適用于處理大型結構貫穿性4填充密封法:在構件表面沿裂縫走向騎縫鑿出槽深和槽寬分別不小于20mm和15mm的U形溝槽(見圖14.1.4),然后用改性環(huán)氧樹脂或彈性填縫材料充填,并粘貼纖維復合材以封閉其表面;此法適用于處理w>0.5mm的活動裂縫和靜止裂縫。填充完1改性環(huán)氧樹脂類、改性丙烯酸酯類、改性聚氨酯類等的修補膠液(包括配套的打底膠和修補膠)和聚合物注漿料等的合成樹脂類修補材料,適用于裂縫的封閉或補2無流動性的有機硅酮、聚硫橡膠、改性丙烯酸酯、聚氨酯等柔性的嵌縫密封膠3超細無收縮水泥注漿料、改性聚合物水泥注漿料以及不回縮微膨脹水泥等的無4E玻璃或S玻璃纖維織物、碳纖維織物等的纖維復合材與其適配的膠粘劑,適14.2裂縫修補要求14.2.2鉆取芯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取樣的部位應由設計單位決定;2取樣的數(shù)量應按裂縫注射或注漿的分區(qū)確定,但每區(qū)應不少于2個芯樣;3芯樣應騎縫鉆取,但應避開內部鋼筋;4芯樣的直徑不應小于50mm;14.2.3芯樣檢驗應采用劈裂抗拉強度測定方法。當檢驗結果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1沿裂縫方向施加的劈力,其破壞應發(fā)生在混凝土內部(即內聚破壞);2破壞雖有部分發(fā)生在界面上,但這部分破壞面積不大于破壞面總面積的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條文說明1.0.1本條規(guī)定了制訂本規(guī)范的目的和要求,這里應說明的是,本規(guī)范作為混凝土結構加固通用的國家標準,主要是針對為保障安全、質量、衛(wèi)技術應用為主的推薦性標準和企業(yè)標準等在國家標準基礎上進行前一段時間里,這一最基本的標準化關系,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標準對安全、質量的要求反而低于國家標準的不正常情況。為此,在實施本規(guī)范過程中,若遇到上述情況,一定要從國家標準是保證加固結構安全的最低標準這一基點出發(f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建設部第25號部令的規(guī)定來實施本規(guī)范,做1.0.2本條規(guī)定的適用范圍,與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1.0.3、1.0.4這兩條主要是對本規(guī)范在實施中與其他相關標準配套使用的關系作出規(guī)定。但應指出的是,由于結構加固是一個新領域,其標準規(guī)范體系中還有不少缺2術語、符號2.1.1~2.1.14本規(guī)范采用的術語及其涵義,是根據(jù)下列原則確定的:1凡現(xiàn)行工程建設國家標準已作規(guī)定的,一律加以引用,不再另行給出定義;3.1一般規(guī)定3.1.2被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構件,其加固前的服役時間各不相同,其加固后的結構功能又有所改變,因此不能直接沿用其新建時的安全等級作為加固后的安全等級,簡稱原推薦性標準)的條文。此次制定本規(guī)范增加了“應避免對未加固部分以及相關的結構、構件和地基基礎造成不利的影響”的規(guī)定。因為在當前的結構加固設計領域中,經(jīng)驗不足的設計人員占較大比重,致使加固工程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失誤案例時有發(fā)3.1.4由高溫、高濕、凍融、冷脆、腐蝕、振動、溫度應力、收縮應力、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原因造成的結構損壞,在加固時,應采取有效的治理新造成損壞。就一般概念而言,通常應先治理后加固,但也有一些3.1.7結構加固工作反饋的信息表明,業(yè)主和設計單位普遍要求本規(guī)范給出結構加固后預期的正常使用年限。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也很必要,能與新建的工程一樣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規(guī)范編制組對國內外有關情況進行了調1國外有關結構加固的指南普遍認為:基于現(xiàn)有房屋結構的修復經(jīng)驗,以30年作為正常使用與維護條件下結構加固的設計使用年限是檢查與維護制度,則不僅更能保證安全,而且在到達設計年限時,繼續(xù)2國外保險業(yè)對房屋結構在正常使用和維護條件下的最高保用年限也定為30年。3我國檔案材料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一般公用建筑投入使用后,其前30年的檢查、維護周期一般為6~12年;其30年后的檢查、修繕時間的間隔顯著縮短,甚至很快便由上述可見,對正常使用、正常維護的房屋結構而言,30年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標志性年限。為此,規(guī)范編制組在調查基礎上,又組織專家進行了論證,其主要結論如1以30年為加固設計的使用年限,較為符合當前加固技術發(fā)展的水平和近15年來所積累的經(jīng)驗;況且到了30年也并不意味著該房屋結構壽命的終結,而只是需要進行一次系統(tǒng)的檢查,以作出是否可以繼續(xù)安全使用的結論。這對已使用30年的房屋而2對使用膠粘劑或其他聚合物的加固方法,不論廠商如何標榜其產(chǎn)品的優(yōu)良性能,不同而已,況且在工程施工的現(xiàn)場,還很容易因錯用劣質材過早地發(fā)生破壞。為了防范這類隱患,即使在發(fā)達的國家也同樣要求加強檢查(如房屋)或監(jiān)測(如橋梁),但檢查時間的間隔可由設計單位作出規(guī)定,不過第一次檢查時間宜定為投入使用后的6~8年,且至遲不應晚于10年。此外,專家也指出,對房屋建筑的修復,還應首房屋極具保存價值,而加固費用也不成問題,則可商定一個較長的設計使用年限;譬3.1.8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系以委托方提供的結構用途、使用條件和使用環(huán)境為依據(jù)進行的。倘若加固后任意改變其用途、使用條件或使用加固部分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因此,改變前必須經(jīng)技術鑒定或3.2設計計算原則3.2.1本條彌補了原推薦性標準對加固結構分析方法未作規(guī)定的不足。由于線彈性分析方法是最成熟的結構加固分析方法,迄今為國外結構加固用效應”的規(guī)定。至于塑性內力重分布分析方法,由于到布分析方法進行計算時,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