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80CCSP6613092024-08-08發(fā)布IDB1309/T308—2024前言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24總則 25基本規(guī)定 35.1一般規(guī)定 35.2評價方法 35.3控制指標及要點 45.4評價結論 46跨越式涉路工程 46.1一般規(guī)定 46.2橋梁跨越 56.3架空線路跨越 67穿越式涉路工程 87.1一般規(guī)定 87.2道路、鐵路穿越 87.3管線穿越 98并行式涉路工程 8.1一般規(guī)定 8.2鐵路并行 8.3桿(塔)、管線并行 8.4非公路標志 9接入式涉路工程 9.1一般規(guī)定 9.2道路接入 9.3加油加氣站 10利用式涉路工程 10.1一般規(guī)定 10.2利用橋梁 10.3利用涵洞 11施工安全管理規(guī)定 11.1一般規(guī)定 11.2跨越式涉路工程 11.3穿越式涉路工程 DB1309/T308—202411.4并行式涉路工程 11.5接入式涉路工程 11.6利用式涉路工程 11.7施工作業(yè)區(qū) 12工程驗收與養(yǎng)護管理制度 12.1工程驗收 12.2養(yǎng)護管理 附錄A(資料性)典型涉路工程施工作業(yè)控制區(qū)布置 29A.1一級公路 A.2二、三級公路 附錄B(資料性)臨時安全設施圖表及符號 38B.1臨時安全設施圖表 附錄C(資料性)安全評價報告格式 41C.1一般規(guī)定 41C.2報告格式 41DB1309/T308—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滄州市交通運輸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滄州交發(fā)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滄州市交通運輸局、滄州交通發(fā)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興園、劉俊德、李寶銀、張鋒、郭延慶、劉文偉、張法超、孫世昌、徐慶崢、劉偉、蔡志鵬、盧寶忠、盧紅巖、邵長余、王文強、葉祖香、徐虎南、張亮、李浩增、沈杰、嚴麗、安桂萍、張昭、王樹凱、魏郁材。1DB1309/T308—2024涉路工程安全評價規(guī)范本文件規(guī)定了涉路工程安全評價的術語和定義、總則、基本規(guī)定、跨越式涉路工程、穿越式涉路工程、并行式涉路工程、接入式涉路工程、利用式涉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規(guī)定和工程驗收與養(yǎng)護管理制度等。本文件適用于滄州市行政區(qū)域內各級公路的涉路工程安全評價,其他道路可參照執(zhí)行。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768(所有部分)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14886道路交通信號燈設置與安裝規(guī)范GB/T28651公路臨時性交通標志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guī)范GB50156汽車加油加氣加氫站技術標準GB50183石油天然氣工程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21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標準GB50251輸氣管道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423油氣輸送管道穿越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545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guī)范GB50665100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guī)范GB50790±800kV直流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guī)范JTGB0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2公路工程抗震規(guī)范JTGD20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D30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60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JTGD82公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guī)范JTGF80/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一冊土建工程JTG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guī)范JTG/TH21公路橋梁技術狀況評定標準JTGH30公路養(yǎng)護安全作業(yè)規(guī)程JTG2112城鎮(zhèn)化地區(qū)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T3360-01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JTG3363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2DB1309/T308—2024JTG/T3365-02公路涵洞設計規(guī)范JT/T1116公路鐵路并行路段設計技術規(guī)范JT/T1311公路鐵路交叉路段技術要求SY/T6064油氣管道線路標識設置技術規(guī)范SY/T6968油氣輸送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鉆穿越設計規(guī)范YD5102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ECS246給水排水工程頂管技術規(guī)程CJJ11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TB10002鐵路橋涵設計規(guī)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涉路工程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圍或建筑控制區(qū)范圍內,構筑結構物、敷設公共設施或使公路改線的建設工程項目。3.2跨越式涉路工程道路、鐵路以及各類管線等從公路路面或橋涵結構物上方架空通過的涉路工程。3.3穿越式涉路工程道路、鐵路以及各類管線等從公路路基或橋涵下部通過的涉路工程。3.4并行式涉路工程在既有公路的一側或兩側的公路用地或建筑控制區(qū)范圍內并行修建公路、鐵路、河道以及敷設各類管線或架設非公路標志等的涉路工程。3.5接入式涉路工程道路、鐵路、單位、企業(yè)及加油加氣站等在相近高程上與公路平面交叉的涉路工程。3.6利用式涉路工程利用公路既有的結構物敷設管線、懸掛非公路標志等的涉路工程。4總則4.1涉路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方案應結合地區(qū)特點、公路的交通特性等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在發(fā)揮自身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質量和安全。4.2所有涉路工程的結構物及附屬設施均不得侵占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害公路交通安全和人員安全,并不得損害公路的構造和設施。4.3涉路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等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方針政策及現行相關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的要求。涉路工程的設計應考慮其運營、維修、養(yǎng)護等對公路交通安全和公路質量安全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3DB1309/T308—20244.4涉路工程的施工活動不應影響既有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結構安全和運營安全,涉路工程運營、養(yǎng)護和維修期間不應對公路的運營安全存在潛在威脅,涉路工程的建設不得降低公路的服務水平。4.5涉路工程投入運營后,涉路工程所有人、管理人應定期進行維護,確保涉路工程設施不影響公路運營安全。當涉路工程的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或對公路交通的發(fā)展產生制約因素時,公路管理機構有權要求涉路工程所有人對涉路工程設施進行完善和加固,必要時有權責令拆除。4.6涉路工程的支撐結構及附屬物應設置在公路路側安全凈區(qū)以外,并符合距離公路的最小水平距離的要求;當條件受限必須設置在路側凈區(qū)范圍內時,應結合駛出路外車輛的碰撞后果,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4.7涉路工程不應設置在公路交通事故多發(fā)路段或設施維修時會嚴重妨礙交通的路段。5基本規(guī)定5.1一般規(guī)定5.1.1涉路工程應根據工程復雜程度和對公路影響程度,在不同的工程階段開展安全評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在可行性研究或方案論證階段,可針對工程重要技術指標開展安全評價;b)在設計階段,宜開展設計文件的安全評價;c)進行下列涉路工程施工活動,應在開工前進行涉路工程安全評價:1)因修建鐵路、機場、供電、水利、通信等建設工程需要占用、挖掘公路、公路用地或者使公路改線;2)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橋梁、渡槽或者架設、埋設管道、電纜等設施;3)在公路、公路用地、建筑控制區(qū)范圍內架設、埋設管道、電纜、非公路標志等設施;4)利用公路橋梁、隧道、涵洞鋪設電纜、管線等設施;5)利用跨越公路的設施懸掛非公路標志;6)在公路上增設或者改造平面交叉道口。5.1.2保障公路、公路附屬設施質量和安全的技術評價報告應根據相應的公路等級,由具有對應公路工程設計資質或咨詢資質的單位進行編制。其設計方案、施工方案、應急預案也應由熟悉公路行業(yè)技術規(guī)范的單位編制,并符合相應行業(yè)的資質要求。5.1.3涉路工程安全評價應當遵循保障安全、持續(xù)發(fā)展、節(jié)約資源、統(tǒng)籌兼顧、尊重科學、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涉路工程安全評價工作時,評價報告所依據的基礎資料應齊全、翔實和可靠。5.1.4涉路工程安全評價應針對涉路部分的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公路行業(yè)技術標準、涉路工程是否對公路結構安全產生影響、涉路工程對公路交通安全是否產生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價,并提出明確結論。5.1.5涉路工程安全評價應針對涉路工程施工過程對公路結構安全的影響、施工交通組織方案和施工期應急預案的合理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并提出明確結論。5.1.6涉路工程建設和運行對既有公路附屬設施有影響的,應在評價結論中明確調整建議。5.1.7涉路工程安全評價應采用統(tǒng)一的國家法定計量單位、高程及坐標系統(tǒng),并符合相關保密規(guī)定。5.2評價方法5.2.1涉路工程安全評價可采用規(guī)范符合性檢驗法、安全檢查清單法、經驗分析法、數值分析法、交通仿真法、定量計算法等。5.2.2對于設計方案、施工方案中涉及公路結構安全的內容,可采用數值分析法、經驗分析法、安全檢查清單法等進行評價。4DB1309/T308—20245.2.3對于設計方案、施工方案中涉及交通安全的內容,可采用規(guī)范符合性檢驗法、安全檢查清單法、交通仿真法、經驗分析法、定量計算法等進行評價。5.3控制指標及要點5.3.1涉路工程建設和運行對既有公路路基的影響,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一般路段路基工后累計沉降量不應大于20mm,二級及二級以上公路橋梁臺后過渡段范圍內工后累計沉降量不應大于10mm;路基工后累計橫向水平位移不應大于10mm;b)路基工后累計沉降量一般情況下是指從開始施工至工程完成后一年內的累計沉降量;c)路基工后沉降計算應考慮行車荷載對沉降的影響,當覆土厚度大于2.5m時可忽略不計。5.3.2涉路工程建設和運行對既有公路橋梁結構安全的影響,必須符合下列規(guī)定:a)相鄰墩臺間不均勻沉降差值,不應使橋面形成大于0.1%的附加縱坡(折角);b)樁頂水平位移不大于3mm;c)外超靜定結構橋梁墩臺間不均勻沉降差值,應符合結構的受力要求。5.3.3涉路工程在公路范圍內構筑的結構物,其結構設計應符合現行JTGD60中的作用及其組合、JTG3362中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設計、JTG3363中的地基承載力驗算,以及JTG/T3365-02、JTGD61和JTGB02中的相關規(guī)定。5.3.4涉路工程施工作業(yè)區(qū)應按現行GB5768、JTGH30、GB/T28651進行布置。并依據施工作業(yè)內容、封閉位置、導流方式及封閉時間等情況確定作業(yè)區(qū)布置方案。5.3.5涉路工程施工需要中斷交通的,或者全車道封閉借用對向車道通行并且作業(yè)期限超過15日的(緊急情況除外),涉路施工單位應在進場建設(施工)前5日向社會公告,并明確切實可行的繞行路線。涉路工程施工遇重大節(jié)假日、特殊活動或惡劣天氣等情況應停止涉路施工作業(yè),進場施工時間順延。5.3.6涉路工程施工險情和意外事故的應急預案編制應符合GB/T29639的要求。應急預案的評價可參照《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評估指南》(AQ/T9011--2019)進行,評價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危險源辨識與風險分析的針對性、組織機構和處置方案的科學性、應急響應程序和保障措施的可操作性等。5.4評價結論5.4.1涉路工程安全評價應形成評價結論,評價結論應綜合考慮涉路工程是否符合本規(guī)范評價內容中的強制性要求和一般性要求,分為:通過、完善后通過、不通過3種類型。5.4.2評價內容中強制性要求和一般性要求均符合時,評價結論為通過。5.4.3評價內容中強制性要求符合,其他一般性要求不符合時,評價結論中應逐條總結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相比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明確方案調整具體要求,評價結論為完善后通過。5.4.4強制性要求有一項不符合的,評價結論為不通過。6跨越式涉路工程6.1一般規(guī)定6.1.1跨越式涉路工程的設計應考慮公路現狀及遠期規(guī)劃的需求。6.1.2跨越式涉路工程設計時,應對跨越位置的公路影響范圍進行視距檢驗。視距不良路段或設置構造物后影響行車視距的路段不應設置跨越式構造物。6.1.3路側安全凈區(qū)范圍內不宜設置構造物。因條件受限必須在路側安全凈區(qū)內設置構造物時,應進行專項論證并采取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5DB1309/T308—20246.1.4跨越式涉路工程的建設不應對公路交通標志造成遮擋或影響交通標志的視認。如條件受限,必須在公路既有交通標志附近設置結構物時,應依據GB5768以及JTGD81等相關規(guī)定,根據交通工程原理對交通標志與涉路工程的位置關系進行計算論證。6.1.5跨越式涉路工程,在路側有高出路面的構造物時,為保障行車安全,應在構造物立面或側面上設置反光立面標記或警示標志。6.1.6跨越式涉路工程不宜在以下區(qū)域進行跨越:a)視距不良路段;b)豎曲線半徑小于行車視距的豎曲線底部;c)隧道洞口、互通立交橋附近;d)不符合視距要求的平面交叉口范圍內。6.1.7跨越公路的涉路工程抗震設防標準不應低于公路相應抗震設計要求,其設計荷載等級、安全等級等宜適當提高。6.1.8輸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溫等物質的管道不宜跨越公路,以保證公路交通安全。如受特殊條件限制,必須采用跨越方式通過公路時,宜在公路路基段設置專用管橋、渡槽等結構物,不應選擇在公路橋梁上空跨越。各種管線跨越公路的設施,不得侵占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礙公路交通安全、損害公路設施,也不得對公路及其設施形成潛在威脅。6.2橋梁跨越6.2.1橋梁跨越包括公路橋梁、城市道路橋梁、鐵路橋梁等及以橋梁形式跨越公路的渡槽、廊道、管道等。6.2.2跨越公路橋梁的凈寬、凈高應結合跨越位置的實際線形指標、交通特征、被跨越公路的規(guī)劃、養(yǎng)護、冬季路面積雪厚度等綜合考慮,還應考慮到日常維修、更換、安全距離要求等。6.2.3跨越公路橋梁的任一點的有效凈空均應符合相應凈空高度的規(guī)定,如圖1所示。圖1橋下有效凈空示意圖6.2.4橋梁跨越公路時,宜為正交;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必須斜交時,應結合公路、鐵路的線形條件,盡量設置較大的交叉角度。當交角小于45°時,應開展專題論證。6.2.5橋梁設計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跨越位置宜選在雙方線形均為直線的地段,或平、縱線形技術指標高且通視良好的地段;b)跨線橋布孔和跨徑應符合被交公路建筑限界、視距、對前方公路識別、通視和公路后期規(guī)劃的要求。主孔宜一孔跨越公路全斷面,除主孔外還應有適當長度的邊孔;c)跨線橋采用分期修建時,跨線橋應按規(guī)劃規(guī)模一次建成;6DB1309/T308—2024d)跨越四車道公路時,不得在中間帶設置中墩??缭搅嚨兰耙陨瞎窌r,必須在中間帶設置中墩時,中墩兩側必須設置防撞護欄,并留足設置防撞護欄和護欄緩沖變形的安全距離,不得在局部范圍內改變中間帶寬度而使行車道扭曲;e)跨線橋不得壓縮橋下公路橫斷面的任何組成部分,以及原有的渠道、通信管道等設施,并留有余地??缇€橋布孔時應預留足夠的側向余寬,不得將墩(臺)設置在公路邊溝、排水溝內;f)跨線橋前方有出、入口時,跨線橋應設置供通視用的輔助橋孔;跨越位置位于公路曲線段范圍時,應符合重載汽車停車視距的要求;g)跨線橋下為路塹時,若路塹不深,宜將橋墩(臺)置于坡頂之外;若路塹較深或邊坡緩而長且需在邊坡上設置橋臺時,則應將墩(臺)置于坡頂附近,不得布置于坡腳處,并應對路塹邊坡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h)當所跨公路為橋梁時,橋墩(臺)設置應考慮對公路橋梁基礎的影響,施工方案宜優(yōu)先采用轉體施工;i)跨線橋應設置防撞護欄和防護網;當高速鐵路橋梁采用無渣軌道時,經論證可不設置防護網;j)跨線橋上不宜設置商業(yè)廣告和同交通安全無關的宣傳欄目;k)跨線橋上懸掛交通標志時,不宜采用通欄式的,且上、下邊緣不得超出護欄頂部和邊梁外緣底線;l)跨線橋及其引道的排水系統(tǒng)應自成體系,跨線橋橋面雨水不得直接排至公路建筑限界范圍內;m)跨線橋梁的抗震設防標準應不低于公路對應的橋梁結構抗震設防標準;n)交叉工程設計時應按規(guī)定設置安全設施;應對交叉影響區(qū)域內既有公路工程及安全防護設施進行改造。安全設施與交叉主體工程應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o)鐵路跨線橋的設計除應符合以上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JT/T1311的相關規(guī)定。6.2.6橋梁施工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優(yōu)先采用不占用公路路面的施工方案;b)跨線臨時結構應進行穩(wěn)定性驗算,并采取安全防護、警示等措施;c)跨越施工期間,應對既有公路的結構變形進行全過程監(jiān)測。6.2.7進行橋梁跨越工程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對上跨橋梁設計方案開展規(guī)范符合性評價,包括:跨越位置、平縱線形指標、交叉角度、視距、凈空、排水、交通標志、防護設施等;b)應評價上跨橋梁的基礎施工(含承臺)對既有公路路基穩(wěn)定性、公路橋梁基礎(墩臺)沉降及樁頂水平位移的影響程度;應評價施工控制措施(含加固)對既有公路路基穩(wěn)定性、公路橋梁基礎(墩臺)沉降及樁頂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有施工監(jiān)測方案,應評價施工監(jiān)測方案中監(jiān)測指標和控制閾值的合理性;c)應評價上跨橋梁施工對既有公路交通的影響以及安全防護措施的合理性;d)跨越位置、凈空、排水、防護設施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6.3架空線路跨越6.3.1架空線路跨越包括電力線、通信線、電(光)纜等。6.3.2架空線路跨越位置路側未設置護欄時,跨越桿(塔)如設置拉線,應設置拉線警示桿、緊線器警示罩。6.3.3架空電力線、通信線、電(光)纜等線路與公路相交叉時,宜為正交;必須斜交時,其交叉的銳角應大于45°。6.3.4架空電力線的導線與公路路面、橋梁、行道樹及公路附屬設施的距離,應按下列原則確定:7DB1309/T308—2024a)應根據導線運行溫度情況或覆冰無風情況求得的最大弧垂,以及根據最大風速情況或覆冰情況求得的最大風偏進行計算確定;b)計算上述距離應計入導線架線后塑性伸長的影響和設計、施工的誤差,但不應計入由于電流、太陽輻射、覆冰不均勻等引起的弧垂增大;c)架空電力線路的檔距超過200m時,最大弧垂應按導線溫度為+70℃計算。6.3.5架空電力線路與公路交叉時,跨越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路側桿(塔)應采用耐張型桿(塔跨越二級以下等級公路宜采用耐張型桿(塔)。導線或地線在跨越檔內不得存在接頭。6.3.6架空電力線跨越公路時,在公路投影范圍內,導線或地線最大懸垂時線弧至路面的垂直距離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缭綐蛄簳r,其凈空高度還應符合橋梁檢測設備的安全凈空要求。表1架空電力線路導線距離路面的最小垂直距離標稱電壓(kV)3~110154~220330500750直流單回路雙回路逆相序最小垂直距離(m)6.07.08.09.027.025.021.56.3.7架空電力線跨越公路時,其支撐結構及其附屬結構應具有足夠的強度,一般情況下桿(塔)距離公路路基邊緣的水平距離宜滿足1倍塔高的要求;條件受限時,其桿(塔)內緣距離公路邊溝的最小水平距離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表2架空電力桿(塔)內緣至公路邊溝外側的最小水平距離標稱電壓(kV)10kV及以下35~110220330500750最小水平距離(m)0.58.0注:標稱電壓1000kV、±800kV直流輸電線路與公路平行時的數值為邊導線至公路邊溝外側的水平距6.3.8通信線、電(光)纜等與公路交叉時不宜采用跨越方式,受條件限制必須跨越公路時,不得侵占公路建筑限界。通信線、電(光)纜等線纜最低處至路面的最小垂直凈空值應結合跨越位置的實際線形指標、交通特征、公路的規(guī)劃、冬季路面積雪厚度等綜合考慮。6.3.9通信線、電(光)纜等與公路路面的最小垂直距離應不小于6.0m,桿(塔)距離公路路基邊緣的水平距離宜大于1倍桿(塔)高度。6.3.10架空線路施工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應選擇車輛少、天氣良好的時段進行;b)應優(yōu)先采用對公路行車干擾小的施工方案;c)需要采取臨時限速、限行的交通管制措施時,應得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公路路政部門的批d)跨越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時,導線應有防跑線措施;e)支架法施工應進行臨時結構穩(wěn)定性驗算、采取安全防護措施。6.3.11進行架空線路跨越工程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8DB1309/T308—2024a)應評價跨越位置、最小水平距離、最小垂直距離、交叉角度等;b)應評價跨越桿(塔)類型是否符合抗傾覆要求;c)應評價跨越公路的安全防護設施;d)應評價牽引繩索通過公路的方案;e)最小水平距離、最小垂直距離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7穿越式涉路工程7.1一般規(guī)定7.1.1穿越式涉路工程的設計應考慮公路遠期規(guī)劃需求。7.1.2嚴禁穿越橋梁總體技術狀況評定等級為三類及以下等級的橋梁。7.1.3穿越式涉路工程需要在公路路基上新建橋梁時,應選擇在公路線形指標相對較好的位置,并保證穿越位置公路縱坡不大于3%。7.2道路、鐵路穿越7.2.1道路、鐵路穿越主要包括公路、城市道路、鐵路穿越公路工程。7.2.2橋梁應符合現行公路、市政道路、鐵路建筑限界標準的規(guī)定??缇€橋在設計時要符合現行設計標準的要求。7.2.3穿越位置宜選擇在雙方平面線形軍為直線或不設超高的大半徑曲線的地段,或平、縱線形技術指標高且通視良好的地段。7.2.4在公路路基段新建橋梁構造物穿越時,應采用對公路通行影響相對較小的橋梁形式。原則上道路或鐵路下穿既有公路應與公路正交,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必須斜交時,應結合公路、鐵路的線形條件,盡量設置較大的交叉角度。通道橋的銳角應不小于45°。7.2.5道路、鐵路下穿公路橋梁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利用既有橋梁下穿時,應根據地質條件、橋下凈空、對既有橋梁影響等因素,合理選擇路基、橋梁、樁板結構、U形槽和框架結構等下穿工程的結構形式;b)與既有橋梁墩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鐵路路肩邊緣(橋梁邊線)與公路橋梁墩臺基礎(含承臺)的凈距不宜小于3.0m;c)下穿道路、鐵路宜采用低填淺挖方案;d)路堤坡腳或路塹坡頂不應侵入既有公路橋梁墩臺;e)應分析新建路基對既有公路橋梁的影響,其沉降、位移的限值應符合相應的標準規(guī)定;f)下穿工程應設置完整通暢的排水系統(tǒng),不應與公路共用排水設施;g)鐵路跨線橋的設計除應符合以上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JT/T1311的相關規(guī)定。7.2.6道路、鐵路下穿橋梁的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應設置限制高度標志和限高架,下穿道路凈高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規(guī)范規(guī)定的道路不需要設置限制高度標志和限高架;b)設置限制高度標志和限高架的路段,在進入此路段前的路口適當位置應設置相應的指路標志提示,使裝載高度超過標志所示數值的車輛能夠提前繞道行駛;c)橋梁墩柱和主梁側面、下穿道路護欄應設置立面標記;d)應結合下穿道路對公路橋梁的影響程度相應設置路側護欄。鐵路下穿段公路安全防護設施應符合JT/T1311的相關規(guī)定。7.2.7道路、鐵路下穿公路時,除應符合所需凈空要求外,還應考慮公路橋梁養(yǎng)護所需要的空間。涉9DB1309/T308—2024路工程的設計應按照可到達、可檢查、可維修和可更換的要求進行設計。7.2.8道路、鐵路下穿施工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應對既有橋梁墩柱采取安全防護措施,防止施工車輛、機械、材料碰撞;b)應選擇合理的地基處理方案及路基填筑方案,減少對橋墩周圍土層的擾動;c)應做好現場排水工作,防止產生積水影響原有結構安全;d)公路建筑控制區(qū)范圍內下穿工程不應采用擠土樁,鉆孔樁施工不宜采用沖擊鉆。7.2.9道路、鐵路下穿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評價穿越位置、下穿道路平縱線形指標、交叉角度、視距、建筑限界、路側安全凈區(qū)、排水等;b)應評價下穿道路、鐵路施工對既有橋梁基礎的影響及監(jiān)測方案;c)應評價施工方案的合理性,施工過程對既有橋梁墩臺基礎、上部結構的保護措施;d)應對運營期安全保障措施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護欄、立面標記、限高架等交通安全設施,檢修空間等;e)穿越位置、建筑限界、既有橋梁結構安全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7.3管線穿越7.3.1管線下穿二級及二級以上公路時,應采用非開挖方式進行穿越。7.3.2禁止利用自然地面以上的公路橋下空間鋪(架)設油氣管線。7.3.3管線與公路相交叉時,宜為正交;特殊情況下,必須斜交時,管道與公路交叉角度應大于30°。7.3.4管線與各級公路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應設置地下通道(涵)或套管。采用水平定向鉆方式敷設的管線,當埋設套管難度較大且采用免維護管道時,經專項論證后可不設置套管,但應采取保障公路安全的保護措施。7.3.5采用專用涵洞、套管等保護方法穿越公路時,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且應符合埋深下的抗壓要求和耐環(huán)境腐蝕性的要求,套管的底部應放置在密實而均勻的土層上。7.3.6當采用套管穿越公路時,應符合下列要求:a)套管內徑宜大于輸送管道外徑100mm以上。套管采用人工頂管施工方法時,套管內直徑不宜小于1.0m;b)采用套管穿越公路時,套管長度宜伸出路堤坡腳、排水溝外邊緣不小于2m;當穿越路塹時,應長出路塹頂不小于5m。套管的設置應為公路交通規(guī)劃發(fā)展預留空間,應核實被穿越的公路是否有擴建規(guī)劃,綜合考慮確定套管長度;c)穿越公路的保護套管,除應符合穿越管線相關行業(yè)標準的荷載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JTGD60的有關規(guī)定,并按公路的車輛荷載等級進行驗算。套管或涵洞結構驗算還應考慮施工期荷載及運營期荷載。7.3.7輸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壓等管道需要穿越公路時,宜選擇在非橋梁結構的路基地段穿越。若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必須與公路橋梁交叉時,經充分論證后可采用埋設方式從橋梁自然地面以下空間通過。禁止利用自然地面以上的公路橋下空間鋪設油氣等易燃易爆管道。7.3.8當條件受限,管道必須從公路橋梁自然地面以下空間穿越時,除必須符合現行公路、油氣管道等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下列條件:a)不能影響橋下空間的正常使用功能;b)管道與兩側橋墩(臺)基礎的水平凈距不應小于5m;c)管道采用開挖埋設方式從公路橋下穿越時,管頂距橋下自然地面不應小于1m,管頂上方應鋪設寬度大于管徑的鋼筋混凝土保護蓋板,每側長度不應小于規(guī)劃公路用地范圍寬度以外3m,DB1309/T308—2024并設置地面標識標明管道位置;采用定向鉆穿越方式的,鉆孔軸線應距橋梁墩臺不小于5m,橋梁(投影)下方穿越的最小深度應大于最后一級擴孔直徑的4倍~6倍。7.3.9管道不宜與公路反復交叉穿越,其穿越點宜選在公路的路堤段和管道的直線段。穿越時宜避開潮濕地區(qū)、高填方區(qū)、路塹、路兩側為同坡向的陡坡地段。7.3.10管道穿越公路時,其穿越點四周應有足夠的空間,符合管道穿越施工、維護及鄰近建(構)筑物和設施安全距離的要求。7.3.11穿越管線應在交叉處公路兩側的土路肩外緣、用地界外緣分別設置相應的標志樁及警示牌。警示牌應采用反光涂料涂刷,標記的內容與格式應符合設計要求以及現行SY/T6064的相關規(guī)定。7.3.12當采用開槽法穿越公路時,應符合以下要求:a)應保證保護套管頂面距公路路面底基層的底面不小于1.0m;同時應保證公路邊溝位置套管頂面覆土厚度不小于1.0m。在有地下水地區(qū),管頂覆蓋層的厚度尚應符合管道抗浮要求;b)護涵(套管)設計應符合地基承載力要求,套管兩側應根據JTGD30的相關要求設置過渡段,保證護涵(套管)兩側的路基工后沉降符合要求;c)應根據JTGD30的相關要求對基坑填料、壓實度等作出相應的要求;d)應對開挖部分的路基、路面恢復方案進行詳細設計,并保證不低于原有道路設計標準。7.3.13當采用頂管法穿越公路時,應符合以下要求:a)應保證保護套管頂面距公路路面不小于1.5倍管徑,且不宜小于3.0m;同時應保證公路邊溝位置套管頂面覆土厚度不小于1.0m并保證符合凍深要求。在有地下水地區(qū),管頂覆蓋層的厚度尚應符合管道抗浮要求;b)鋼筋混凝土頂管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50,且不應低于C40。當采用鋼套管時,其套管鋼材宜選用Q235B以上,頂管鋼材的規(guī)格和性能應符合現行GB/T700的要求;c)下列情況不宜采用頂管施工;1)土體承載力小于30kPa;2)巖體強度大于15MPa;3)土層中礫石含量大于30%或粒徑大于200mm的礫石含量大于5%;4)江河中覆土層滲透系數大于或等于10-2cm/s。d)對采用的頂管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變形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應事先做出充分預測,并使之符合建設單位的相關要求。當預計難以確保地面建筑物、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線的正常使用時,在建設單位的組織下,會同有關部門商定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進行監(jiān)測和保護。7.3.14當采用水平定向鉆法穿越公路時,應符合以下要求:a)應貫徹國家有關的技術經濟政策,積極慎重地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b)水平定向鉆施工適合黏土、硬黏土、粉土、粉砂和含少量礫石的地層;c)采用水平定向鉆穿越施工時,一般情況下路面范圍內保護套管最小覆土厚度宜大于10倍套管管徑,且不宜小于6.0m;同時應保證保護套管頂距離公路邊溝基礎底面不小于1.0m并保證凍深要求。在有地下水地區(qū),管頂覆蓋層的厚度尚應符合管道抗浮要求;d)最終擴孔直徑應根據管徑、穿越長度、地質條件和鉆機能力確定。一般情況下,最大擴孔直徑與穿越管徑的關系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e)對水平定向鉆法引起的地表變形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應事先做出充分預測,并使之符合建設單位的相關要求。當預計難以確保地面建筑物、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線的正常使用時,在建設單位的組織下,會同有關部門商定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進行監(jiān)測和保護。DB1309/T308—2024表3最大擴孔直徑與穿越管徑關系表穿越管線的直徑(mm)最大擴孔直徑<219管徑+100mm219~6101.5倍管徑>610管徑+300mm注:管徑小于400mm的管線,在鉆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可直接擴孔回拖。7.3.15采用非開挖穿越施工時,應根據公路路基結構、地質條件、穿越管徑、穿越長度、管線埋深和彈性敷設條件確定施工工藝,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頂管穿越施工應考慮穿越土層巖土性質、頂進管管徑和材質、地下水位、周邊地上與地下建筑物、構筑物和各種設施因素;b)穿越管段應根據土層的穩(wěn)定性和密實性,采取防止路基路面破損的措施;c)工作井、接收井與公路邊溝的凈距不小于2倍的井深;d)工作井、接收井應根據開挖深度、地質條件、地下水位等條件明確支護措施。7.3.16管線下穿施工時除符合相關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施工方案中應明確針對公路橋梁、路基的安全防護措施;b)橋梁結構及路基沉降監(jiān)測,應提供具體監(jiān)測方案,并符合JT/T1037的相關規(guī)定;c)涉路工程施工完成后應恢復公路原狀,路基路面恢復方案應與原有路基路面結構保持一致。7.3.17管線下穿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對管線穿越設計方案開展規(guī)范符合性評價,包括:穿越位置、交叉角度、覆土深度、管線結構、安全措施等;b)應評價具體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包括施工工藝、施工安全規(guī)定,施工過程中對公路路面、公路路基及邊坡、橋梁墩臺的保護措施等;c)應評價施工對于公路橋梁樁基(墩臺)、路基路面沉降的影響,可通過理論分析、計算進行核查,評價施工控制措施(含加固)、監(jiān)測方案的合理性;d)應評價運營期安全保障措施的合理性,包括:橋下空間、公路路基路面及邊坡恢復,警示標志設置,管線兩端的應急設施設置等;e)有關交叉角度、覆土深度、管線結構安全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8并行式涉路工程8.1一般規(guī)定8.1.1并行式涉路工程設計應考慮公路遠期規(guī)劃需求。8.1.2并行式涉路工程的線形應與公路線形一致,不同涉路工程施工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宜共用支撐桿(塔)或管溝。8.1.3并行式涉路工程不得設置在公路交通事故多發(fā)路段或設施維修時會嚴重妨礙交通的路段。8.2鐵路并行8.2.1鐵路宜在公路建筑控制區(qū)范圍以外區(qū)域進行布線,不應對既有公路的規(guī)劃造成制約,不應對公路行車安全產生影響。8.2.2鐵路與公路并行時,并行間距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并符合下列要求。DB1309/T308—2024表4鐵路與公路并行間距單位(m)項目高速鐵路或設計速度等于200km/h的城際鐵路設計速度小于200km/h的城際鐵路或重載鐵路或Ⅰ級、Ⅱ級鐵路Ⅲ級、Ⅳ級鐵路一般值4040最小值極限值a)一般情況下,鐵路與公路并行間距不宜小于一般值;若小于一般值時,應對公鐵并行進行交通安全性評價;b)鐵路與公路并行位于平緩路段,受條件限制時,其間距應大于極限值;c)鐵路與公路并行位于陡坡段,條件受限時,其間距不應小于最小值;困難條件下,經綜合技術經濟論證,其間距可小于最小值,但應大于極限值,并且應進行工程安全風險評估、交通安全性評價、防災與救援評價。8.2.3鐵路與公路并行間距除結合技術要求、安全防護、維修養(yǎng)護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外,還宜考慮公路、鐵路等未來拓寬的可能性以及救援通道的需求。8.2.4鐵路不應侵占公路用地界,并行間距較小時,新建鐵路宜采用支擋結構物或橋梁方案。8.2.5鐵路路線設計應符合現行公路與鐵路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各級公路和鐵路的平、縱指標應結合工程條件、設計速度、并行間距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選用。8.2.6鐵路與公路并行時,不宜采用陡坡路堤并行,也不宜采用高路堤或深路塹并行。當路基填方邊坡高度大于20m時,應與橋梁方案進行綜合比選論證;當路基挖方邊坡高度大于30m時,應與隧道方案進行綜合比選論證。8.2.7鐵路的排水系統(tǒng)應獨立成體系,不得對公路的排水系統(tǒng)產生影響。8.2.8鐵路的橋梁、路堤或路塹與公路橋梁段并行時,應分析路堤或路塹在施工、運營期間對公路既有橋梁結構安全性的影響,其沉降、變形的限值應符合相關規(guī)定的要求。8.2.9鐵路新建橋梁、涵洞的跨徑與布孔除應根據橋梁結構形式、地形和地質條件確定外,還應考慮公路既有橋梁的布設情況,盡量與公路既有橋梁協(xié)調統(tǒng)一。8.2.10鐵路并行施工時除符合相關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夜間施工照明不應對駕駛員視線、駕駛行為造成影響;b)施工噪聲不應對駕駛員駕駛行為造成影響;c)施工機械、施工圍擋不應對駕駛員視線、駕駛行為造成影響;d)禁止占用高速公路硬路肩。8.2.11鐵路并行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從受力、變形、沉降等因素針對鐵路對公路的影響進行評價;b)應從防護等級、護欄過渡段、防護工程等因素對可能的撞擊影響進行評價;c)應從間距、運行安全等因素對隔離柵的設置進行評價;d)應從間距、縱坡、長度、結構、斷面等因素對排水系統(tǒng)進行評價;e)應評價公路交通標志標線設置情況;f)應從間距、高程、照度等因素對防眩設施進行評價;g)應從間距、音量等因素對聲屏障設施進行評價;h)應從噪聲、眩光及其他可能影響公路行車的因素評價施工活動對公路行車安全的影響;i)有關間距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DB1309/T308—20248.3桿(塔)、管線并行8.3.1架空電力線路支撐結構及其附屬結構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其桿(塔)內緣距離公路邊溝外緣的最小水平距離應符合表5的規(guī)定。表5架空電力線路桿(塔)內緣至公路邊溝外緣的最小水平距離標稱電壓(kV)10kV及以下35~1102203305007501000開闊地區(qū)(m)0.5最高桿(塔)高度受限制地區(qū)0.5556單回路15雙回路13注:標稱電壓1000kV、±800kV直流輸電線路與公路平行時的數值為邊導線至公路邊溝外側的水平距8.3.2高壓線跨河塔架的軸線與公路橋梁外邊緣的最小間距不應小于1倍塔高。8.3.3高壓線塔、信號發(fā)射塔基礎邊緣距離公路邊溝外邊緣的間距不應小于1倍塔高。8.3.4光(電)纜與公路并行時,應埋設在公路建筑控制區(qū)范圍以外區(qū)域。當條件限制必須埋置在建筑控制區(qū)內時,不得侵占公路用地界。8.3.5管線與公路并行敷設時,應采用地下埋設的方式。當受自然條件限制時,局部地段可采用土堤埋設或地上敷設。8.3.6管線與公路路基段并行敷設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與公路并行的管線應埋設在公路用地外緣3.0m以外區(qū)域;b)設計壓力≥10.0MPa的石油管道或石油長輸管道、設計壓力≥2.5MPa的天然氣管道或天然氣長輸管道,安全距離不應小于10m;c)如地形受限或其他條件限制的局部地段不符合要求時,應進行專項論證。8.3.7輸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的管線距公路特大橋、大橋、中橋的安全距離不應小于100m,距公路小橋的安全距離不應小于50m。8.3.8管線施工不應對公路排水系統(tǒng)造成影響。8.3.9管線并行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夜間施工照明不應對駕駛員視線、駕駛行為造成影響;b)施工噪聲不應對駕駛員駕駛行為造成影響;c)施工機械、施工圍擋不應對駕駛員視線、駕駛行為造成影響;d)禁止占用高速公路硬路肩。8.3.10管線并行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對并行間距、排水、埋深、警示標志進行評價;b)應從噪聲、眩光及其它可能影響公路行車的因素評價施工活動對公路行車安全的影響;c)其中有關間距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8.4非公路標志8.4.1非公路標志的設置應與保障公路安全暢通、美化路容路貌、服務經濟發(fā)展有機結合,遵循統(tǒng)籌規(guī)劃、統(tǒng)一標準、合理布局、美觀協(xié)調的原則。8.4.2非公路標志的設置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其結構安全、可靠,應及時進行更新、維護、保養(yǎng),DB1309/T308—2024并應按期進行安全檢查。8.4.3非公路標志的支撐結構應根據設置地點的地質條件、風力、風向以及版面尺寸等因素計算確定,并應符合JTGD82、GB5768、GB50017等相關規(guī)定的要求。廣告類、宣傳類等非公路標志采用高聳式結構時還應符合GB50135相關規(guī)定的要求。8.4.4公路交通標志前后100m范圍內不應存在可能對公路交通標志產生遮擋的非公路標志;公路大、中橋周圍200m范圍內不應設置非公路標志;高聳式非公路標志沿公路連續(xù)設置時,間距應大于1000m。高聳式非公路標志距離公路用地范圍外緣的最小水平距離宜大于1倍標志高度。8.4.5非公路標志不應設置在匝道出入口、急彎、陡坡、視距不良、事故多發(fā)路段等影響行車安全的地點附近。8.4.6非公路標志不應對公路的視距、既有公路標志的識別確認產生干擾和影響。8.4.7不應在交通工程設施的支撐結構、防撞設施、緩沖設施設置附著式非公路標志。附著式非公路標志應對所附著結構進行承載能力驗算,驗算時應考慮風荷載。8.4.8公路用地范圍內不宜設置廣告類、宣傳類等非公路標志。在公路用地范圍以外區(qū)域設置廣告類、宣傳類等非公路標志時,標志基礎外緣到公路用地界的距離應大于1倍桿(塔)高度。8.4.9非公路標志的版面應符合下列要求:a)同一路段非公路標志的版面尺寸、風格顏色應保持一致;b)非公路標志的版面顏色、形狀、圖案不應與交通標志相同或相似,不應讓駕駛人產生誤解;c)非公路標志的版面設計不應采用全紅色或全黃色等會給駕駛人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表現方式;d)非公路標志的反光膜等級不應高于沿線的公路交通標志反光膜等級;e)非公路標志不宜設置照明裝置,設置照明裝置的,不應對行車造成干擾;f)非公路標志應附銘牌,包含設立單位、聯(lián)系方式等信息。8.4.10非公路標志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夜間施工照明不應對駕駛員視線、駕駛行為造成影響;b)施工噪聲不應對駕駛員駕駛行為造成影響;c)施工機械、施工圍擋不應對駕駛員視線、駕駛行為造成影響;d)禁止占用高速公路硬路肩。8.4.11非公路標志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對并行間距、位置、結構安全進行評價;b)應從噪聲、眩光及其他可能影響公路行車的因素評價施工活動對公路行車安全的影響;c)間距、結構安全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9接入式涉路工程9.1一般規(guī)定9.1.1接入式涉路工程設計應考慮公路遠期規(guī)劃需求。9.1.2接入式涉路工程不應設置在公路交通事故多發(fā)路段或設施維修時會嚴重妨礙交通的路段。9.1.3接入式涉路工程設計時,應對接入位置的公路影響范圍進行視距檢驗。平交接入路口前后應符合視距要求。9.1.4接入式涉路工程不宜在以下區(qū)域進行接入:a)視距不良路段;b)豎曲線半徑小于行車視距的豎曲線頂部;c)隧道洞口、橋頭附近。DB1309/T308—2024d)公路縱坡大于3%的路段。9.1.5接入式涉路工程公路接入位置前后應設置相應的交通標志、標線等安全設施,確保接入位置的交通安全。9.2道路接入9.2.1各類道路接入應符合JTGD20的有關規(guī)定,城鎮(zhèn)化路段可按照JTG2112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接入應優(yōu)先保障既有公路的安全與暢通。9.2.2在一、二級公路路側設置平面交叉口時,平面交叉最小間距應符合表6的規(guī)定。三、四級公路的平面交叉口間距可參照二級集散公路的要求控制,條件受限時不應小于150m。表6平面交叉的最小間距公路等級一級公路二級公路公路功能干線公路集散公路干線公路集散公路一般值最小值間距(m)200010005005003009.2.3城鎮(zhèn)化地區(qū)公路T形、十字形及環(huán)形平面交叉最小間距應符合表7的規(guī)定,右進右出控制平面交叉最小間距應符合表8的規(guī)定。受規(guī)劃、用地限制等因素影響,平面交叉間距不符合最小間距要求時,相鄰平面交叉應進行統(tǒng)籌設計,并符合表7、表8規(guī)定的平面交叉最大密度的要求。一、二級公路可通過右出右進控制、增設輔路或慢車道、合并被交叉路等措施,加大平面交叉間距。表7T形、十字形及環(huán)形平面交叉最小間距和最大密度公路等級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公路功能干線公路集散公路干線公路集散公路集散公路一般值最小值間距(m)20001000500500300200密度(個/km)0.53.35.0表8右出右進控制平面交叉最小間距和最大密度公路等級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公路工程干線公路集散公路干線公路集散公路集散公路間距(m)500250200密度(個/km)4.05.06.69.2.4平面交叉口視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DB1309/T308—2024a)平面交叉口兩相交公路間通視三角區(qū)應保證通視,如圖2所示,條件受限無法滿足要求時,則應保證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車視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邊車道中心線5-7m所組成的通視三角區(qū),如圖3所示;b)安全交叉停車視距值應符合表9的規(guī)定;c)平面交叉處每條岔路上的引道視距及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10的規(guī)定。圖2通視三角區(qū)圖3安全交叉停車視距通視三角區(qū)表9安全交叉停車視距設計速度(km/h)8040停車視距(m)40安全交叉停車視距(m)250表10引道視距及相應的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設計速度(km/h)8040引道視距(m)40引道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m)1070051002400700400200DB1309/T308—20249.2.5同一位置平面交叉岔數不宜多于4條,多于4條時應采用環(huán)形交叉。9.2.6等級公路、市政道路與既有公路平面交叉時,道路的線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平面交叉范圍內兩相交公路應正交或接近正交,且平面線形宜為直線或大半徑圓曲線,不宜采用需設超高的圓曲線;b)新建道路與現有公路斜交時,交角不應小于70°;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應大c)平面交叉范圍內,兩相交公路的縱面宜平緩??v面線形應符合停車視距的要求;d)主要公路的交叉范圍內的縱坡應在0.15%-3%的范圍內;次要公路緊接交叉的引道部分應以0.5%-2%的上坡通往交叉;e)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圍內的圓曲線設置超高時,次要公路的縱坡應服從主要公路的橫坡;f)平面交叉的兩相交公路共有部分的立面形式及其引道橫坡,應根據兩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級、平縱線形、交通管理方式等因素而定。采用“主路優(yōu)先”交通管理方式的交叉,應使主要公路的橫斷面貫穿交叉,而調整次要公路的縱斷面以適應主要公路的橫斷面;當調整縱斷面有困難時,應同時調整兩公路的橫斷面;g)分隔的右轉彎車道或右轉彎附加路面上,各處的標高和橫坡應符合相交公路共有部分及其相鄰的局部段落的岔路的立面、轉彎曲線所需的超高、整個交叉范圍內的路面排水和路容的需要;h)平面交叉范圍內的路面排水應流暢,并以此作為立面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包括隱形島在內的任何部分路面上不得有積水。9.2.7鄉(xiāng)村道路、工礦企業(yè)出入口與既有公路平面交叉時,道路的線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接入道路以垂直相交為宜。當必須斜交時,其交叉角度應大于60°;b)接入道路兩側的鄉(xiāng)村道路直線長度應各不小于20m;c)接入道路兩側應分別設置不小于10m的水平段。緊接水平段的縱坡不應大于3%,困難地段不應大于6%;d)道路接入處應使馭手或駕駛者在距交叉20m處,能看到兩側二、三級公路相應停車視距不應小于50m范圍內的汽車。視線范圍內不得有障礙物,如圖4所示;e)經常有履帶耕作機械通行時,交叉范圍內的公路路面、路肩應進行加固,且公路路基邊緣外側的鄉(xiāng)村道路應各設置不小于10m的加固段。圖4接入道路交叉視距DB1309/T308—20249.2.8等級公路、市政道路的平面交叉處的轉彎半徑應符合不同轉彎速度對路面內緣的最小圓曲線半徑要求,如表11所示。鄉(xiāng)村道路、企業(yè)出入口道路的轉彎半徑可根據通行車輛的轉彎需求確定。表11路面內緣的最小半徑轉彎速度(km/h)40最小半徑(m)20(15)25(20)4590注:條件受限時可采用括號內的值。9.2.9二級及以上公路的平面交叉必須進行渠化設計;三級公路的平面交叉應進行渠化設計;四級公路的平面交叉宜進行渠化設計;平面交叉渠化設計應符合現行JTGD20、GB5768、JTGD81、JTGD82等的相關規(guī)定。9.2.10平面交叉應根據公路的功能、等級、交通量等分別采用主路優(yōu)先、無優(yōu)先交叉和信號交叉三種不同的交通管理方式,并符合JTGD20的相關規(guī)定。9.2.11道路接入施工方案除符合相關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a)施工前應查明接入點下方是否有通信光纜、油氣管道等設施;b)施工前宜先完成臨時排水設施,先截斷流向拓寬作業(yè)區(qū)的水源,開挖臨時排水溝,施工期間經常維護臨時排水設施,保證排水通暢;c)夜間施工時,對無照明路段應采取措施降低施工照明對駕駛人的影響;d)工程完成應及時清理施工現場,運走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并將公路邊坡以及施工破壞的其他設施恢復原貌。9.2.12道路接入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根據相交公路等級、設計速度、交通管理方式等因素對平面交叉選位、線形和視距等內容進行評價;b)應根據設計速度、轉向流量、轉彎車型等因素對轉彎輔助車道設置及轉彎線形進行評價;c)應根據轉向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車道布置對平面交叉服務水平進行評價;d)應對平面交叉渠化設計進行評價;e)應對平面交叉路基、路面及排水進行評價;f)應對施工方案進行評價;g)交叉間距、視距、縱斷面線形、交叉角度和岔數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9.3加油加氣站9.3.1加油站、加油加氣合建站的汽油設備及其他燃油設備到站外建(構)筑物的安全間距、柴油等其他類型加油加氣站或設備到公路用地的安全間距應符合現行GB50156及GB50183的相關規(guī)定。9.3.2防火要求應符合GB50183的相關規(guī)定。9.3.3縣級以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縣級以上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部門認定為易發(fā)生交通擁堵或交通事故、彎道、長大下坡下半段、視距不良、鄰近互通、人口密集的路段,不宜接入加油加氣站。9.3.4接入口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沿線加油加氣站接入口之間距離不宜小于300m;b)加油加氣站車輛出入口應分開設置,不能分開設置的應分別設置出口車道和入口車道;c)公路與加油加氣站間應設置隔離設施;d)出入口引道不宜高于公路路肩標高,否則,應設置排水設施;DB1309/T308—2024e)出入口引道單車道寬度不應小于3.5m,雙車道寬度不應小于6m;f)出入口引道轉彎半徑根據行駛車型確定,且不宜小于12.5m;g)出入口引道坡度不應大于3%,困難地段不應大于4%,且坡宜向站外;h)出入口引道路面應符合現行GB50156的有關規(guī)定,不應采用一般瀝青路面,應采用不發(fā)生火花的路面材料,如水泥路面或在瀝青中加入阻燃材料。9.3.5標志、標線、附加車道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進出口公路路段應設置禁止超車標線及禁止超車禁令標志;b)加油加氣站的接入口右側設置藍底白字內容為“進口”、“出口”的反光標志,出入口路面設置導向箭頭;c)加油加氣站預告標志設置位置:一級公路在加油加氣站前1km處,二級及以下國省道在加油加氣站前500m處,三級以下縣鄉(xiāng)公路在加油加氣站前100m處。標志設置必須保證行車視距良好;d)沒有開辟附加車道的加油加氣站接入口兩側應設置道口示警樁。道口示警樁一般沿主線方向,L≤5m路口兩側各設置一根道口樁,5m以上路口兩側各設置二根道口樁;e)加油加氣站出口行車方向與主線公路行車方向相同時,應在出口附近設置減速讓行標志;f)加油加氣站出口行車方向與主線公路行車方向相反時,應在出口附近設置停車讓行標志;g)加油加氣站接入相關的標志標線應定期維護;h)排水設施的設置應符合現行JTG/TD33的有關規(guī)定。9.3.6加油加氣站接入后不應影響既有公路的排水。9.3.7加油加氣站接入施工可參照道路接入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9.3.8加油加氣站接入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對加油、加氣站的設備及其他燃油設備與站外建(構)筑物的安全間距進行評價;b)應對接入口設置合理性進行評價;c)應對主線標志標線改造和新設置情況進行評價;d)應對加油加氣站接入后對原路側邊溝排水的影響,并對排水設施進行評價;e)應對施工方案的合理性、施工安全規(guī)定進行評價;f)安全距離、間距、出入口平縱面指標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10利用式涉路工程10.1一般規(guī)定10.1.1利用公路結構物的涉路工程設施不得侵占公路建筑限界,不得損害公路結構物的構造和設施,不得對公路橋梁運營安全產生影響。10.1.2嚴禁污水、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壓等管線設施利用公路橋梁或通過自然地面以上的公路橋下空間和隧道。10.1.3管線應有可靠的防護措施,防止管線發(fā)生事故影響公路結構物及運營安全,防止因交通事故引發(fā)二次事故。10.1.4嚴禁利用公路附屬設施(如承載公路標志的龍門架、限載標志等)懸掛非公路標志。10.2利用橋梁10.2.1不應利用公路橋梁總體技術狀況評定等級為三類及以下的橋梁敷設管線。10.2.2利用公路橋梁、涵洞敷設電力線、通信線、熱力、供水等管線時,不得對公路橋梁、涵洞的泄DB1309/T308—2024洪能力產生影響。10.2.3管線利用分離式橋梁、通道橋橋下空間穿越公路時,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以保證公路運營安全。10.2.4利用橋梁敷設管線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不應在橋上敷設污水管、壓力大于0.4MPa的燃氣管和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蝕性的液、氣體管;b)條件允許時,在橋梁敷設的電信電纜、熱力管、給水管、電壓不高于10kV的配電電纜、壓力不大于0.4MPa的燃氣管必須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c)不應在通道橋內敷設電壓高于10kV的配電電纜、燃氣管及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蝕性液、氣體管線;d)超過以上規(guī)定的管線,如因特殊需求需要在橋上或通道內通過,應進行可行性、安全性專題論證。10.2.5管線敷設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輸送液體的管道應敷設于公路橋梁構件體外;b)相互間能引起危險后果的管線應分別安裝在橋梁的兩側;c)多條管線在橋梁上應配重平衡;d)不應影響橋梁正常的檢測維修。10.2.6利用公路橋梁敷設的管線附加結構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不應在預應力混凝土梁上鉆孔;b)不應將各類管道附加結構焊入橋梁部件中;c)附加結構應與鋼橋電絕緣。10.2.7利用公路橋梁敷設管線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施工過程不宜對公路正常運營產生影響;b)管線安裝和橋上、隧道內行車存在相互影響的,應提前對橋上、隧道內交通進行管制,編制交通組織方案;c)橋下有通行道路或航道的,采取吊裝施工時,應對橋下交通及通航進行管制或封閉。10.2.8利用公路橋梁輻射管線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a)應根據管線類型、凈空、敷設位置、附加結構、防護措施等因素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b)應對涉路評價申請人提供的橋梁載荷驗算資料進行審查,必要時可根據管線敷設位置、附加結構安裝等進行公路橋梁結構安全性符合驗算;c)應對施工方案進行評價;d)利用橋梁敷設管線類型的規(guī)定、橋梁結構安全的規(guī)定為強制性要求。10.3利用涵洞10.3.1不應在涵洞、通道內敷設電壓高于10kV的配電電纜、燃氣管及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蝕性液、氣體管。如因特殊需求需要在橋上或涵洞、通道內通過,應進行可行性、安全性專題論證。10.3.2利用具有排水功能的涵洞設置管線穿越道路時,應根據涵洞內設置管線及套管所占用涵洞凈空面積,保證涵洞凈空滿足原有設計洪水、漂流物等安全通過,并滿足排灌等需要。10.3.3應充分考慮管線的熱脹冷縮,管道內液體不應由于溫度過低而凍結。10.3.4利用具有行車功能的涵洞設置管線時,需保證行人行車的安全。10.3.5利用公路隧道敷設管線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溝槽開挖遇到管道、電纜或其他結構物時,應妥善保護并及時與相關單位協(xié)商處理;b)溝槽開挖后,應及時鋪管,不得有積水。10.3.6利用公路隧道、涵洞敷設管線安全評價時應包括以下內容:DB1309/T308—2024a)應對利用既有公路隧道、涵洞敷設管線的類型進行評價;b)應對利用既有公路隧道、涵洞敷設管線的安裝方式進行評價;c)應對利用涵洞的結構、安全措施、過水影響和冬季凍脹對敷設管線的影響進行評價;d)應評價敷設管線施工方案及控制措施的合理性;e)利用既有公路隧道、涵洞敷設管線的類型的規(guī)定為強制標準。11施工安全管理規(guī)定11.1一般規(guī)定11.1.1涉路工程施工安全生產應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11.1.2涉路工程施工活動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符合安全生產條件要求,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設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足額配備具有相應資格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11.1.3涉路工程施工應根據地形、工程地質、水文、自然條件等情況,結合設計方案和公路運營情況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編制科學的施工組織設計以便減少涉路工程施工活動對公路運行的影響,保證公路交通安全。11.1.4涉路工程施工應根據相關規(guī)定制定保障公路、公路附屬設施質量和安全的安全技術措施。11.1.5涉路工程施工應編制應急預案,配備應急物資,并應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應急培訓和演練。11.1.6危險作業(yè)場所應按規(guī)定設置警戒區(qū)或其他安全防護、逃生設施。11.1.7涉路工程施工前應了解施工范圍內的管線的種類、管材、大小、埋深、走向等情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保護,防止施工期間的誤操作導致管線破損,從而引發(fā)安全事故,必要時應對施工范圍內的管線進行遷移。11.1.8涉路工程施工工期宜避開重大節(jié)假日等大交通量時段。大雨、大雪、大霧和六級以上大風等惡劣天氣不得進行露天作業(yè),同時施工方應對施工區(qū)域加強巡查,疏導交通,確保交通安全設施完整有效。11.1.9涉路工程施工區(qū)可能對公路交通安全產生影響時,應進行合理的交通組織和誘導,當作業(yè)區(qū)可能出現嚴重交通擁堵時,應誘導交通流繞行其他路線。必要時應修建臨時便道以滿足施工作業(yè)區(qū)內的公路交通需求。11.1.10作業(yè)控制區(qū)一般應包括警告區(qū)、上游過渡區(qū)、縱向緩沖區(qū)、工作區(qū)、下游過渡區(qū)及終止區(qū)六個部分,各區(qū)域的長度及交通組織設計、安全設施的布置等應按照JTGH30的相關規(guī)定。11.1.11作業(yè)區(qū)布設交通控制設施時,應順著交通流方向設置安全設施;當作業(yè)完成后,應逆著交通流方向撤除有關安全設施。作業(yè)區(qū)標志結構應符合GB/T28651相關規(guī)定的要求,應易于搬動、運輸,并能簡單快速地安裝和拆除,安裝后結構穩(wěn)定,應保證無論是安裝后還是標志傾倒后都不會對交通安全造成危害。11.1.12夜間作業(yè)或夜間不恢復作業(yè)現場的作業(yè)區(qū),夜間應設置施工警告燈對作業(yè)區(qū)域進行標識,必要時應設置照明設施。11.1.13施工完成后應移除公路周圍隔離物、場內外警示牌、標識牌,清理作業(yè)場地的材料、設備及建筑垃圾,恢復原有地貌,清理或挖除在公路用地范圍內作業(yè)場地,恢復公路邊坡、邊溝、綠化和交安設施等。11.1.14涉路工程施工期間如對公路造成破壞,涉路工程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原有技術標準修復公路。11.1.15當公路的規(guī)劃或改擴建施工可能對涉路工程設施產生影響時,涉路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對涉路工程影響范圍內的公路按規(guī)劃進行同期施工,同時應設置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保證公路的正常運營安全。11.2跨越式涉路工程DB1309/T308—202411.2.1跨越式涉路工程施工期間,應采用對公路行車安全影響較小的施工方案。11.2.2臨時支撐結構應具有足夠的強度,應保證臨時支撐設施的基礎穩(wěn)固,并應采取措施防止臨時設施和電力線墜落到行車道上,保障公路行車安全。11.2.3臨時支撐結構應盡量遠離公路,不得侵占公路建筑限界;同時臨時支撐應具有足夠的高度,保證線路架設過程中,導線至公路路面的距離應符合公路凈空要求。11.2.4臨時支撐結構在安裝及拆除期間不得對公路交通安全產生影響。11.2.5橋梁跨越施工期間,應設置必要的高空防護網。采用滿堂支架施工時,支架兩側及底面等漏空位置均應設置高空防護網。11.2.6施工期間如需在行車道范圍內設置支架或基礎等設施,應設置必要的導流島和消能防撞設施,并在迎車面設置高度不小于1.0m的反光立面標記。11.2.7施工期間如需在公路用地范圍內進行基礎開挖施工,應對基坑邊緣進行支護,并對路基、路面的沉降情況進行觀測。11.3穿越式涉路工程11.3.1穿越式涉路工程施工期間,應保護穿越位置公路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非開挖方式穿越施工應采用環(huán)保型泥漿,并應循環(huán)使用。11.3.2施工完畢后,套管的兩端應進行端部密封處理,其長度應大于200mm。當套管或涵洞內空間充填細土將穿越管段埋入時,可不設檢漏管及兩端的封堵。11.3.3冬季、雨季施工時應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11.3.4穿越施工期間應保持公路排水系統(tǒng)通暢,不應在排水溝內堆放物料、設備和其他妨礙排水的物11.3.5在穿越施工期間,應遵守對管道或被穿越設施有管轄權的管理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11.3.6在施工時,車輛、設備、材料以及人員穿過公路,都應嚴格遵守相應管理部門的規(guī)定。應采取預防和準備措施,如指派持旗人員指揮交通和設備運輸,防止公路路面或公路結構的損壞。公路路面應無污物、石塊、泥漿、油及產生不安全因素的其他雜物。11.3.7穿越施工中所用設備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不應對穿越處及其鄰近處的任何結構和設施造成損壞或使其操作不安全。11.4并行式涉路工程11.4.1并行式涉路工程施工不宜全線同時進行,宜分段進行施工。11.4.2與公路并行敷設的管線應盡量減少接頭,以便減少運營故障,減少對公路交通安全的影響。11.4.3施工期間的機械、人員、材料、臨時支撐等不應侵占公路建筑限界。由于工程需要必須侵占公路建筑限界時,應按照JTGH30相關規(guī)定采取必要的交通組織設計和設置安全設施。11.4.4臨時支撐應保證支撐設施的基礎穩(wěn)固,同時應采取措施防止臨時設施及涉路工程設施墜落或傾倒至行車道上,保證公路交通安全。11.4.5當并行式涉路工程的溝槽開挖可能對公路路基穩(wěn)定產生影響時,應對路基穩(wěn)定、沉降的影響進行觀測,必要時應采用合理的支護方式以保證路基穩(wěn)定。11.5接入式涉路工程11.5.1接入道路不應影響原路的排水系統(tǒng),如產生影響,應利用橋梁、涵洞等過水設施改造主路排水系統(tǒng)。11.5.2接入道路施工需在保持通行的公路路側安全凈區(qū)范圍內挖設基坑時,基坑靠近公路側邊緣不小于1m處應設置圍護結構,且利用圍護結構將基坑與公路分隔。DB1309/T308—202411.5.3接入道路施工時,施工機械、材料應放置在路側安全凈區(qū)之外。11.6利用式涉路工程11.6.1利用式涉路工程施工時不應對既有構造物的結構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施工期間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被利用結構物的安全。11.6.2施工期間不得影響被利用構造物的行洪斷面,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證公路行車安全,降低對公路服務水平的影響。11.6.3利用構造物施工中所用設備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不應對被利用構造物及其鄰近處的任何結構和設施造成損壞或使其操作不安全。11.7施工作業(yè)區(qū)11.7.1涉路工程施工作業(yè)區(qū)應按現行GB5768、JTGH30和GB/T28651進行布置。11.7.2涉路工程施工作業(yè)區(qū)應按警告區(qū)、上游過渡區(qū)、縱向緩沖區(qū)、工作區(qū)、下游過渡區(qū)、終止區(qū)的順序依次布置。施工作業(yè)控制區(qū)示例見圖5和圖6。DB1309/T308—2024圖5封閉車道施工作業(yè)控制區(qū)、封閉路肩施工作業(yè)控制區(qū)11.7.3涉路工程施工作業(yè)控制區(qū)限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限速過程應在警告區(qū)內完成;b)限速應采用逐級限速或重復提示限速方法。逐級限速宜為每100m降低10km/h。相鄰限速標志間距不宜小于200m;c)最終限速值不應大于表12的規(guī)定。當最終限速值對應的預留行車寬度不符合要求時,應降低最終限速值;d)一級公路封閉路肩施工作業(yè),表12中的最終限速值可提高10km/h或20km/h;e)不滿足超車視距的二、三級公路彎道或縱坡路段涉路工程施工作業(yè),最終限速值宜取20km/h。DB1309/T308—2024表12涉路工程施工作業(yè)限速值設計速度(km/h)限速值(km/h)預留行車寬度(m)803.753.5080403.503.25403.253.003.0011.7.4警告區(qū)最小長度應符合表13的規(guī)定。當交通量超出表中范圍時,宜采取分流措施。11.7.5封閉車道施工作業(yè)的上游過渡區(qū)最小長度值應符合表14的規(guī)定,封閉路肩施工作業(yè)的上游過渡區(qū)長度不應小于表14中數值的1/3。表13警告區(qū)最小長度公路等級設計速度(km/h)平曲線半徑下坡坡度交通量Q警告區(qū)最小長度封閉路肩雙封閉車道交替通行一級公路--Q≤140010001400<Q≤18001500二、三、四級公路0-3Q≤3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中生物】真菌-2024-2025學年七年級生物上冊同步教學課件(人教版2024)
- 【初中生物】微生物的分布-2024-2025學年七年級生物上冊同步備課課件(人教版2024)
- 2024就智能工廠建設與運營的合資合同
- 2024年度清雪業(yè)務承包合同
- 2024年度特許經營與加盟合同
- 2024建設工程的項目合作協(xié)議合同范本
- 2024個人小額貸款合同
- 2024股份合伙人合同范本
- 2024年工程設計合作伙伴協(xié)議
- 2024年度原材料采購擔保合同
- 2023-2024學年南京地區(qū)五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自測(統(tǒng)編版)
- 船舶系固設備操作規(guī)程
-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
- 工業(yè)自動化系統(tǒng)集成項目驗收方案
- 新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全冊實驗匯總 (超全)
- 王洪圖黃帝內經80課時講稿
- 攤鋪機司機班組級安全教育試卷
- 重癥肌無力指南
- 限制被執(zhí)行人駕駛令申請書
- 項目主要施工管理人員情況
- 個人借條電子版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