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屆高考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乃、且)(含答案)_第1頁
2023-2024屆高考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乃、且)(含答案)_第2頁
2023-2024屆高考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乃、且)(含答案)_第3頁
2023-2024屆高考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乃、且)(含答案)_第4頁
2023-2024屆高考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乃、且)(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3-2024屆高考專題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

乃、且)(含答案)

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乃、且)

【筆記區(qū)】

“則”的用法

(一)連詞

表示并列關(guān)系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

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

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xué)》)

2.表示順承關(guān)系

⑴所連接的后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

是”“就是因為”等。

“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

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保ā妒?/p>

記蘇秦列傳》)

⑵所連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結(jié)果,或在事理上有相

承關(guān)系??勺g為“就”“便"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J(《游褒禪

山記》)

⑶所連接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后相承??勺g為“就”“便”“才”等。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

矣?!保ā对狸枠怯洝罚?/p>

3.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

⑴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

“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題時,“則”

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欲速則不達(dá)”(《論語子路》)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J(《詩經(jīng)鄭風(fēng)》)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詞組)構(gòu)成的復(fù)合謂語中,表示讓步。

可譯為“是”“倒是”等。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J(《韓非子》)

4.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J(《生于憂

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J(《捕

蛇者說》)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

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保ā对狸枠怯洝罚?/p>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qiáng)調(diào)。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非死則徙爾?。ā恫渡哒哒f》)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J(《荀子哀公》)

3.表示僅限于某種范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J(《列子湯問》)

4.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qiáng)調(diào)??勺g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毅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①《論語》六則。

2o準(zhǔn)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dāng)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六)語氣詞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一起構(gòu)成“何則”,表示疑問語

氣??勺g為“呢二

“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p>

(《韓詩外傳》)

“乃”的用法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

“這才”"就”等C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贏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qiáng)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

“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qiáng)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

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②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4.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

“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二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J(《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三)復(fù)音虛詞。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

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jìn)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O(jiān)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

雀東南飛》)

“且”的用法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譯為“而且”“況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保ā读H藺相如列傳》)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J(《赤壁之戰(zhàn)》)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表示讓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尚且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J(《師說》)

4.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于是”。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二)副詞

1.相當(dāng)于“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J(《石壕吏》)

2.用在數(shù)字前,表示幾乎達(dá)到某一數(shù)字,譯為“將近”“幾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J(《愚公移山》)

3.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譯為“將要”“馬上”。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三)復(fù)音虛詞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jìn)一步的議論,“況且優(yōu)'再說”。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徽函之固,自若也(《過

秦論》)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J(《赤壁賦》)

【且如】就像C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J(《兵車行》)

【例題區(qū)】

一、下列句中加點的“則”字意義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

A.項王曰:“賜之彘肩J則與之一生彘肩。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

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E.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二、判斷“乃”在文中的意義。

嘗聞放翁志節(jié),畢現(xiàn)《示兒》,乃⑴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望告乃⑵翁”一句,大為感佩,其真乃⑶忠貞之士也!然亦有

人不齒,乃⑷曰:“此徒沽名耳?!北娙速|(zhì)之以理,其辭窮,乃⑸不得

已而謝。

三、下列“且”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

C.吾攻趙,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E.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

出,火且盡?!?/p>

四、解釋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曹劌論戰(zhàn)》)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3、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4、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5、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6、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7、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古詩十九首》)

8、驢一鳴,虎大駭,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驢》)

9、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習(xí)題一】

歐陽公諱曄,字日華自為布衣,非其義,不輒受人之遺少而所

與親舊,后或甚貴,終身不造其門初為隨州推官,治獄之難決者三

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dāng)?shù)百人,轉(zhuǎn)運(yùn)使疑其積物多而僧為奸利,命

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兩饋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聽我言乎

今歲大兇,汝有積谷六七萬石,能盡以輸官而賑民,則吾不籍汝”

僧喜曰:“諾”饑民賴以全活

陳堯咨以豪貴自驕,官屬莫敢仰視在江陵,用私錢詐為官市黃

金,府吏持帖,強(qiáng)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當(dāng)有文符”獨不肯署堯

咨諷轉(zhuǎn)運(yùn)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陽,素號難治,乃徙公治之,至則決滯獄百余事桂陽民

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公自臨其獄,出因坐庭中,去其桎

梏而飲食之,食訖,悉勞而還于獄,獨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動惶顧,

公曰:“殺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

而汝獨以左手,死者傷在右肋,此汝殺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殺

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臨事明辨,猶古良吏,決獄之術(shù)多如此所

居,人皆愛思之

下列各組中劃線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饑民賴以全活以吾一日長乎爾

B.至則決滯獄百余事他植者則不然

C.去其桎梏而飲食之恍驚起而長嗟

D.決獄之術(shù)多如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后唐莊宗過河,荊渚高季昌①謂其門客梁震曰:“某事梁祖②,

僅獲自免。龍德③已來,止求安活。我今入覲,亦要嘗之。彼若經(jīng)營

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鎮(zhèn),可為子孫之福。此行決矣J既自闕

回。謂震曰:“新主百戰(zhàn),方得河南。對勛臣夸手抄《春秋》。又豎指

云「我于指頭上得天下。'則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獵旬日不回,

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無憂?!蹦酥髅媪_城,拒敵之具。不三年,

莊宗不守。英雄之料,頃刻不差,宜乎貽厥子孫④。

(出自《北夢瑣言》)

【注釋】①高季昌;后梁時擔(dān)任荊州節(jié)度使,莊宗渡黃河滅梁之

后高季昌在荊州稱王,建南平國。荊渚,即荊州。②梁祖:梁太祖

朱全忠。⑧龍德:梁末帝年號。④貽:留傳;遺留。厥:他,他

的,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D)(2

分)

A.①謂其門客梁震曰。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①龍德已來,止求安活。②學(xué)不可以已。

C.①可為子孫之福。____________②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D.①乃筑西面羅城。②乃令張良留謝。

【習(xí)題二】

單于使衛(wèi)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以狀語武。武日:“事

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fù)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

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皆曰:“即

謀單于,何以復(fù)加?宜皆降之J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

“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

武,馳召蟹。鑿地為坎,置爆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

半日,復(fù)息?;莸瓤?,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

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

律日:“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dāng)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迸e劍欲擊

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dāng)相坐J武曰:“本無謀,又非

親屬,何謂連坐?”復(fù)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日:“蘇君,律前負(fù)漢

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C蘇

君今日降,明日復(fù)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fù)知之!”武不應(yīng)。律曰:

“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fù)見我,尚可得乎?”

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

以女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

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

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

奴之禍從我始矣J

下列四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見犯乃死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B.單于壯其節(jié)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空以身膏草野愿以十五城請易壁

D.與君為兄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少喜談兵。至欲結(jié)客取注西之地。年二

十一,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yuǎn)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

樂,何事于兵?!币騽褡x《中庸》。載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

老,累年究極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jīng)》。嘗坐虎皮講《易》

京師,聽從者甚眾。一夕,二程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

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J撤坐輟講。與二程

語道學(xué)之要,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庇谑潜M棄異學(xué),

淳如也。

舉進(jìn)士,為祈州司法參軍,云巖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每月

吉,具酒食,召鄉(xiāng)人高年會縣庭,親為勸酬。使人知養(yǎng)老事長之義,

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xùn)戒子弟之意。

熙寧初,帝以為崇文院校書。移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

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xué),

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道,學(xué)必如圣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

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xué)者大蔽也。

因呂大防之薦,詔知太常禮院。與有司議禮不合,復(fù)以疾歸,中

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寢,旦而卒。貧無以斂,門人共買棺奉其喪還。

翰林學(xué)士許將等言其恬于進(jìn)取,乞加贈恤,詔賜館職半蹲。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乃警之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因問民疾苦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以為知人而不知天及凱旋而納之

D.復(fù)以疾歸且吾不以一管掩大德

【習(xí)題三】

張齊賢為布衣時①,倜儻有大度.然孤貧落魄,常舍道上逆旅。

有群盜十馀人,飲食于逆旅之間,居人皆惶恐竄匿;齊賢徑前揖之,

曰:“賤子貧困,欲就諸大夫求一醉飽②,可乎?"盜喜曰:“秀才乃

肯自屈,何不可者?顧吾輩粗疏,恐為秀才笑耳J即延之坐。齊賢

曰:“盜者,非齷齪兒所能為也③,皆世之英雄耳。仆亦慷慨士,諸

君又何問焉?”乃取大碗,滿酌飲之,一舉而盡,如是者三。又取豚

肩,以指分為數(shù)段而啖之,勢若狼虎。群盜視之愕目臺④,皆咨嗟曰:

“真宰相器也。不然,何能不拘小節(jié)如此也!他日宰制天下,當(dāng)念吾

曹皆不得已而為盜耳,愿早自結(jié)納。”竟以金帛遺之。齊賢皆受不讓,

重負(fù)而返。

(司馬光《諫水記聞》卷七)

【注】①張齊賢: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市曹縣西)

人。北宋名相。②人夫:官爵名。這里借用表示對強(qiáng)盜的敬重。③齷

齪兒:卑鄙、丑惡之人。④愕胎(yi):驚視。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司的一項是()(2分)

A.張齊賢為布衣時當(dāng)念吾曹皆不得已而為盜耳

B.秀才乃肯自屈____________乃取大碗,滿酌飲之

C.以指分為數(shù)段而啖之競以全目遺之

D.恐為秀才笑耳皆世之英雄耳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xiāng)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里中社,平

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日:“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日:“嗟平,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立

魏咎為魏王,與秦軍相攻于臨濟(jì)。陳平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jì)。說

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漢。.其后,楚急攻,

圍漢王于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謂陳平日:“天下紛紛,何時定

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

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鰻之臣

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

金,行反間,問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nèi)相誅。

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睗h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與陳平,

恣所為,不問其出入。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味

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

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鐘離昧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

為太牢具①,舉進(jìn)。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

復(fù)持去,更以惡草具②進(jìn)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

夫,亞夫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

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fā)

背而死。

《史記?陳丞相世家》

【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備的飯食,侍客的最高禮數(shù)。②

惡草具:粗劣的飯食。

下列加點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陳平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jì)

B.項王為人,恭敬愛人

C.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D.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

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fā)往伐

之。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zhàn)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

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痹?/p>

王日:“吾已決之矣?!八炫d師。吳王聞之,悉發(fā)精兵擊越,敗之夫椒。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于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于此,為之奈何?”蠡對曰:“持

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

與之市J勾踐曰:"諾J乃令大夫種行成于吳,膝行頓首曰:“君王

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zhí)事: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將許之。

子胥言于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J種還,以報勾踐。勾踐欲

殺妻子,燔寶器,觸戰(zhàn)以死。種止勾踐曰:“夫吳太宰乾貪,可誘以

利,請間行言之?!庇谑枪篡`乃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xiàn)吳太宰鼾。乾受,

乃見大夫種于吳王c種頓首言日:“愿大王敖勾踐之罪,盡入其寶器。

不幸不赦,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zhàn)必有當(dāng)也?!?/p>

前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J吳王將許之。

子胥進(jìn)諫曰:“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勾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

國,將為亂J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種日:“湯系夏臺,

文王囚差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

不為福乎?”

(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不相司的一項是()(2分)

A.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不出,火且盡

B.爭者事之末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夫吳太宰鼾貪,可誘以利何不試之以足

D.乃見大夫種于吳王陳勝吳廣乃

謀曰

【習(xí)題四】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

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

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J

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

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

所消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

志吾之樂爾?!?/p>

客曰:“其樂如何?”居士曰:“吾之樂可勝道哉。方其得意于五

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①于洞庭之野,

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然?;疾坏脴O吾樂于其間者,

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其大者有二焉,軒裳珪組②勞吾形于外,憂患

思慮勞吾心于內(nèi),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

哉。雖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惻然哀之,賜其骸骨,

使得與此五物皆返于田廬,庶幾償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翱?/p>

復(fù)笑曰:“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

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矣,幸無患。

吾其何擇哉。”于是與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區(qū)區(qū)不足較也J

已而嘆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蓋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

之,宜去一也。吾嘗用于時矣,而訖無稱焉,宜去二也。壯猶如此,

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難強(qiáng)之筋骸貧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

其言,宜去三也。吾負(fù)三宜去,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fù)何道哉!”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

(原文有刪改)

【注】①九奏:九韶,禹舜時的音樂,古人認(rèn)為是盡善盡美的音

樂。②軒裳珪組:總指官場事務(wù)。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A.既老而衰且病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B.一日天子惻然哀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C.吾其何擇哉其皆出于此乎

D.吾嘗用于時矣今是溪獨見辱于愚

【習(xí)題五】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衡州新學(xué)記

【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xué)為政,學(xué)者政之出,政者學(xué)之施,學(xué)無異習(xí),政

無異術(shù)。自朝廷達(dá)之郡國,自郡國達(dá)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學(xué),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xué),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

視吾之有學(xué),猶農(nóng)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

卒歲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fēng)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學(xué),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xùn)約之嚴(yán),

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

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

則曰:“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

時,其學(xué)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xué)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史以學(xué)名官,凡豈為

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xué)°顧卒未有以當(dāng)上意者,則

士大夫與學(xué)者之罪也。

衡之學(xué)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

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xué),據(jù)瀟、湘之會,挾山岳之

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

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西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

責(zé)均,雖日不暇,然知夫?qū)W所以為政,兵其細(xì)也,則謂教授蘇君總

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xué)成,兵事亦已,環(huán)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xué)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

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xué)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xué),學(xué)成而兵有

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xué)者耶?凡衡之

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xué)也,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xí)夫他日所以為

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xué)復(fù)而為一,不

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會: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xué)官名。③乾

道:宋孝宗年號。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m確的一項是()

A.元元本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望:察看

C.顧卒未有以當(dāng)上意者當(dāng):符合

D.兵其細(xì)也細(xì):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

位卑則足羞

B.后世之學(xué),蓋盛于先王之時矣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士不為便,而還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

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B.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

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C.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

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D.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

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xí)者/旋以廢忘

4.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

一組是()

①學(xué)無異習(xí),政無異術(shù)

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xué),猶農(nóng)之有田

③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

④衡之學(xué)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xué)也

⑥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xí)夫他日所以為政

A.①②⑥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作者認(rèn)為先王之時,學(xué)習(xí)是施政的基礎(chǔ),學(xué)政一體,緊密結(jié)

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xué)習(xí),就像農(nóng)民重視耕耘一樣。

B.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

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

C.作者主張為學(xué)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biāo),而應(yīng)

研習(xí)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

D.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xué)

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xué)、政學(xué)分裂的現(xiàn)象。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xué)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習(xí)題六】

學(xué)舍記

曾鞏

予幼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

也。十六七時,窺六經(jīng)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于是

銳意欲與之并。

而是時,家事亦滋出。由斯以來,西北則行陳、蔡、譙、苦、睢、

汴、淮、泗,出于京師;東方則絕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

會稽之山,出于東海上;南方則載大江,臨夏口而望洞庭,轉(zhuǎn)彭蠡,

上庾嶺,由演陽之漁,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魚洶涌

湍石之川,巔崖莽林躺虺之聚,與夫雨場寒蝶風(fēng)波霧毒不測之危,此

予之所單游遠(yuǎn)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管碎細(xì)之間,

此予之所經(jīng)營以養(yǎng)也。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shù)千里之遠(yuǎn)抱喪而南積時之

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遒禍而憂艱也。太夫人所志,與夫弟婚妹嫁,四

時之祠,屬人外親之問,王事之輸,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

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蓋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閑時,挾書

以學(xué),于夫為身治人,世用之損益,考觀講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

專力盡思,琢雕文章,以載私心難見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為并,以

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視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jǐn)_多事故益甚,予之力無以為,乃休于

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xué)?;蚣财浔埃蜃h其隘者,予顧而笑曰:“是

予之宜也。予之勞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為之矣。予之卑巷窮廬,

冗衣碧飯,芭覽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

之疾則有之,可以正于道者,學(xué)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

為之有不暇也。若天土堅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長而有恃

者所得為,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遂歷道其少長出處,與夫

好慕之心,以為《學(xué)舍記》。

(原文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于是銳意欲與之并比肩,齊等

B.而是時,家事亦滋出增益,加多

C.屬人外親之問詢問,提問

D.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實現(xiàn)

2.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南方則載大江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蓋其一二之粗也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

C.以役于事者然微以其文于君親

D.予之力無以為,乃休于家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鞏幼時“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不懂得念書的好處,而

一旦覺悟,便下決心與古今文章大家并駕齊驅(qū)。

B.曾鞏經(jīng)歷的風(fēng)險、禍患等種種不幸,并沒有挫傷他好學(xué)的進(jìn)

取心,他說:“只要有空閑時間,我便拿起書本學(xué)習(xí)J并為自己一時

還不能“專心盡思”“琢雕文章”來表達(dá)內(nèi)心難以言傳的情感而嘆息。

C.曾鞏待在“卑巷窮廬”,穿“冗衣”,吃“碧飯,芭覽之羹”,

雖窮困窘迫卻泰然處之,是因為這可以使其“遂其志而有待“,這猶

如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境界,體現(xiàn)

了曾鞏“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高尚節(jié)操。

D.曾鞏一一敘述自己從小到大、進(jìn)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傾

慕文章大家之心,寫成了《學(xué)舍記》,對我們今天仍有學(xué)習(xí)借鑒之意。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洹?/p>

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shù)千里之遠(yuǎn)抱喪而南積

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遹禍而憂艱也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十六七時,窺六經(jīng)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

(2)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

復(fù)習(xí)任務(wù)

【童生試】

峽江寺飛泉亭記

清?袁枚

①余年來觀瀑屢矣,至峽江寺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

②凡人之情,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天臺之瀑,離寺

百步,雁宕瀑旁無寺;他若匡廬,若羅?、?,若青田之石門,瀑未嘗

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如傾蓋交,雖歡易

別。

③惟粵東峽山,高不過里許,而磴級纖曲,古松張覆,驕陽不炙。

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jié)為一。凡樹皆根合而枝分,

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

④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v

橫丈馀,八窗明凈,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

偃仰,可放筆研,可渝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

置幾席間作玩。當(dāng)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⑤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與之對科,于是水聲、棋聲、松聲,鳥

聲,參錯并奏。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僧懷遠(yuǎn),抱詩集

尺許,來索余序。于是吟詠之聲又復(fù)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

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⑥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帶玉堂,正對南山。云樹蓊郁,

中隔長江,風(fēng)帆往來,妙無一人肯泊岸來此寺者。僧告余日:“峽江

寺俗名飛來寺?!坝嘈θ眨骸彼潞文茱w?惟他日余之魂夢,或飛來耳!”

僧日:“無征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余日:“諾」已遂述數(shù)行,

一以自存,一以與僧。

【注釋】①匡廬:即廬山,又名匡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羅

浮:山名,在廣東博羅縣境內(nèi)東江之濱。

1.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不得從容以觀(本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游褒禪山記》)

B.當(dāng)時建此亭者,其仙乎?。ū疚模┯奕酥詾?/p>

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C.公愛之,何不記之(本文)均之二策,寧許以

負(fù)秦曲。(《鴻門宴》)

D.一以與僧(本文)較秦之所得,

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六國論》)

2.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句(3分)

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僧懷遠(yuǎn),抱詩集尺許,來索

余序。

【鄉(xiāng)試】

鐘離意傳

(1)鐘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也。少為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

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

內(nèi)后外,《詩》云’刑①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

及遠(yuǎn)。今宜先清府內(nèi),且闊略②遠(yuǎn)縣細(xì)微之想。”太守甚賢之,遂任

以縣事。建武十四年,會稽大疫,死者萬數(shù),意獨身自隱親③,經(jīng)

給醫(yī)藥,所部多蒙全濟(jì)。

(2)舉孝廉,再遷,辟大司徒侯霸府。詔部徒④詣河內(nèi),時冬

寒,徒病不能行。路過弘農(nóng),意輒移屬其使作徒衣,縣不得已與之,

而上書言狀,意亦具以聞。光武得奏,以視霸,曰:“君所使掾何乃

仁于用心?誠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克期俱至,

無或違者。還,以病免。

(3)后除暇丘令。吏有檀建者,盜竊縣內(nèi),意屏人問狀,建叩頭

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長休。建父聞之,為建設(shè)酒,謂曰:“吾聞無

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子罪命也J遂令建進(jìn)藥而死。二

十五年,遷堂邑令。民防廣為父報仇,系獄,其母病死,廣哭泣不食。

意憐傷之,乃聽廣歸家,使得殯斂。丞掾皆爭,意曰:“罪自我歸,

義不累下?!彼烨仓V斂母訖,果還入獄。意密以狀聞,廣競得以

減死論。

(4)顯宗即位,征為尚書。時交趾太守張恢坐臧⑤千金,征還伏

法,以資物薄入大司農(nóng),詔班賜群臣。意得珠現(xiàn),悉以委地而不拜賜。

帝怪而問其故。對曰:“臣聞孔子忍渴于盜泉之水,曾參回車于勝母

之閭,惡其名也。此臧穢之寶,誠不敢拜。”帝嗟嘆曰:“清乎尚書之

言!”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意。轉(zhuǎn)為尚書仆射。

[注]①刑:通“型”,典范、榜樣。②闊略:寬??;寬容③

隱親:親自撫恤。④徒:囚徒⑤坐臧:因貪贓

17.寫出下列加點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太守甚賢之②所部多蒙全濟(jì)

③意屏人問狀④乃更以庫錢三

十萬賜意。

18.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明政化之本建父聞之

B.民防廣為父報仇顯宗即位,征為尚書

C.意憐傷之,乃聽廣歸家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D.遂任以縣事意亦具以聞

19.與“此臧穢之寶”文言句式相同的一句是(2分)

A.誠良吏也!B.吏有檀建者

C.臣聞孔子忍渴于盜泉之水D.清乎尚書之言!

20.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態(tài)所欲過。

②意得珠磯,悉以委地而不拜賜。

用“/”給第(3)段劃線部分?jǐn)嗑?。?分)

吾聞無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

子罪命也。

22.文章著重展現(xiàn)鐘離意和的

品格。(每空不超過兩個字)(4分)

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則、乃、且)

【筆記區(qū)】

“則”的用法

(一)連詞

表示并列關(guān)系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

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

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保ā盾髯觿駥W(xué)》)

2.表示順承關(guān)系

⑴所連接的后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勺g為“有”就

是”“就是因為”等。

“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

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

記蘇秦列傳》)

解釋:“則有功”句,就是因為凡是有戰(zhàn)功、強(qiáng)大的國家,都是

秦國刻骨的仇敵。

⑵所連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結(jié)果,或在事理上有相

承關(guān)系??勺g為“就”“便”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J(《游褒禪

山記》)

⑶所連接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后相承??勺g為“就""便''"才"等。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

矣?!保ā对狸枠怯洝罚?/p>

3.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

⑴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

“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題時,“則”

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欲速則不達(dá)”(《論語子路》)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保ā对娊?jīng)鄭風(fēng)》)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詞組)構(gòu)成的復(fù)合謂語中,表示讓步。

可譯為“是”“倒是”等。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保ā俄n非子》)

解釋:(燕國)治倒是治理好了,但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J(《生于憂

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保ā恫?/p>

蛇者說》)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

日卻日,,

7C/ITLTCo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保ā对狸枠怯洝罚?/p>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qiáng)調(diào)??砂瓷舷挛牧x靈活譯出。

“非死則徙爾J(《捕蛇者說》)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J(《荀子哀公》)

3.表示僅限于某種范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J(《列子湯問》)

4.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qiáng)調(diào)??勺g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能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①《論語》六則。

2o準(zhǔn)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dāng)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六)語氣詞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一起構(gòu)成“何則”,表示疑問語

氣??勺g為“呢”。

“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p>

(《韓詩外傳》)

“乃”的用法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

“這才”“就”等c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莉相如列傳》)

②悉使嬴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qiáng)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

“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qiáng)而燕盟,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

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②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4.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

“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J(《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三)復(fù)音虛詞。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

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jìn)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O(jiān)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

雀東南飛》)

“且”的用法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譯為“而且”“況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J(《廉頗藺相如列傳》)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J(《赤壁之戰(zhàn)》)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表示讓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J(《師說》)

4.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于是”。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二)副詞

1.相當(dāng)于“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用在數(shù)字前,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