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鎮(zhèn)市2022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1頁
江西景德鎮(zhèn)市2022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2頁
江西景德鎮(zhèn)市2022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3頁
江西景德鎮(zhèn)市2022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4頁
江西景德鎮(zhèn)市2022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17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2022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與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據民政部統(tǒng)計,2002年至2012年,我國自然村由360萬個銳減至270萬個,平均一天時間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幾百個。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表明,如果不加強對傳統(tǒng)村落的保護,我們將面臨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險。村落消失了,兒時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橋流水人家不復存在了,鄉(xiāng)愁又能寄托于何處呢?曾經生生不息的傳統(tǒng)村落既是鄉(xiāng)愁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社會治理的一部分。推進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是大勢所趨,把城市建設得越來越美好,契合公眾的期待。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偏遠農村就應該選擇性遺忘,就應該任其自生自滅。相反,隨著人口的減少,很多偏遠農村地區(qū)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口分布也更加零散,很多日漸調零的村落,固有的村民自治也形同虛設,這樣的大背景下,社會治理投入不僅不能削弱,相反還應該加強。留守老人需要關心,鰥寡孤獨需要照顧,對那些遺留在村莊的人需要給予更多關注、關心。我們呼吁保護傳統(tǒng)村落,是提醒人們看到它作為一種鄉(xiāng)愁載體、一種歷史遺存、一種傳統(tǒng)生活樣式的重要文化意義、精神價值,并不是主張人們還生活在那種窮苦中。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我們樂見城鎮(zhèn)化改變了人口結構和城鄉(xiāng)格局,讓很多人過上了更富足的生活。但城鎮(zhèn)化帶來的發(fā)展成果,不僅應該惠及城市人口,也應該適當反哺農村,最大程度呼應“留守者”改善生活品質的合理訴求。從“精準扶貧”到“鄉(xiāng)村振興”,人們看到了農村煥發(fā)全新生機的可脆性,也對心中那個久遠的小村落寄予深情。更多地關愛還留守在村落的人,盡最大可能保存好鄉(xiāng)村風貌,那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所在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我們才可能回得去。(摘編自李思輝《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遺忘在繁華之外》)材料二:在人口不流動的社會中,自足自給的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動的,家族這社群包含著地域的含義。村落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多余的,兒謠里“搖搖搖,搖到外婆家”,在我們自己的經驗中,“外婆家”充滿著地域的意義。血緣和地緣的合一是社區(qū)的原始狀態(tài)。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還是要流動的。鄉(xiāng)土社會中無法避免的是“細胞分裂”的過程,一個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緣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們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為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積,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斷地擴大。擴大到一個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離太遠,阻礙著效率時,這社群不能不在區(qū)位上分裂?!@還是以土地可以無限擴張時說的。事實是,每個家族可以向外開墾的機會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內的精耕,精耕受著土地報酬遞減律的限制,逼著這個社群分裂,分出來的部分另外到別的地方去找耕地。以我們自己來說罷,血緣性的地緣更是顯著。我十歲就離開了家鄉(xiāng)吳江,在蘇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種文件的籍貫項下填著“江蘇吳江”??箲?zhàn)時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貫毫無改變,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繼承著我的籍貫。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蘇吳江”了。我們的祖宗在吳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們的燈籠上卻貼著“江夏費”的大紅字。江夏是在湖北,從地緣上說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關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憑什么可以和她從來沒有到過的吳江發(fā)生地緣呢?在這里很顯然在我們鄉(xiāng)土社會里地緣還沒有獨立成為一種構成團結力的關系。我們的籍貫是取自我們的父親的,并不是根據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繼承的,那是“血緣”,所以我們可以說籍貫只是“血緣的空間投影”。很多離開老家漂流到別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種子落入土中一般長成新村落,他們只能在其他已經形成的社區(qū)中設法插過去。如果這些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能結成一個地方社群,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是純粹的地緣,而不是血緣了。這樣血緣和地緣才能分離。但是事實上這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卻相當困難。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稱為“客邊”“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戶口冊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現代都市里都規(guī)定著可以取得該地公民權的手續(xù),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時期。但是在鄉(xiāng)村里居住時期并不是個重要條件,因為我知道許多村子里已有幾代歷史的人還是被稱為新客或客邊的。(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一、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最近幾年,我國傳統(tǒng)村落消失速度很快,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村落的保護。B.只有保護好傳統(tǒng)村落,保護歷史遺存、傳統(tǒng)生活樣式、文化根基,才能改善農村生活品質。C.以血緣關系構建的群體,人口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集居,因為養(yǎng)活群體的土地需要不斷擴大。D.籍貫如同姓氏一樣,是人們從父輩那里繼承而來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緣性,但歸根結底,還是屬于血緣的范疇。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的沒落,是造成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發(fā)展以及農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的原因。B.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符合公眾期待,而保護寄托鄉(xiāng)愁的鄉(xiāng)村風貌可以滿足公眾的精神需求,二者要協(xié)調發(fā)展。C.與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緣上的意義,但通常在地緣上存在差異,不是血緣在空間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緣和地緣的合一。D.很多“新客”“客邊”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幾代,依然無法獲得本村的身份認同,可見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沒有純粹的地緣。3.下列對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項是()A.文章論證了社區(qū)原始狀態(tài)和血緣社群分裂后的鄉(xiāng)土社會中,血緣與地緣是合一、難以分離的。B.第二段從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和土地報酬遞減律限制兩方面,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血緣社群分裂的必然性。C.第三、四段互為補充,論證鄉(xiāng)土社會中地緣缺乏獨立性,基于血緣的地緣構成現象在鄉(xiāng)土社會非常顯著。D.文章采用引用、比喻、舉例、類比等論證方法,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鄉(xiāng)土社會血緣結合的特點。4.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中最大的發(fā)展不平衡是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如何才能使鄉(xiāng)村振興。5.有人認為,圍繞“鄉(xiāng)愁”,材料一在回答“怎樣做”,材料二在回答“為什么”。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D2.A3.D4.①在推行城鎮(zhèn)化進程中,要保護傳統(tǒng)村落。②城鎮(zhèn)化發(fā)展成果,應該適當反哺農村,改善農村生活品質,振興鄉(xiāng)村。③要通過政策引導,關愛留守村落的人,保存好鄉(xiāng)村風貌。5.我認同該觀點。材料一先指出傳統(tǒng)村落正在沒落的現狀,再論述如何保護傳統(tǒng)村落,改善鄉(xiāng)村品生活品質以及關愛留守村落的人,切實地回答了“怎么做”的問題。材料二則通過分析鄉(xiāng)土中國“血緣和地緣”合一的特征,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在新的地方居住,也并不能結成純粹的地緣關系,還是主要受血緣的影響而無法只在地緣上形成認同感,從而產生了“鄉(xiāng)愁”。(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泉水潤泉城王國政①濟南因泉水聞名。清代劉鶚在《老殘游記》中用“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卑藗€字,道出了濟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廣。②我對濟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從鄰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秋天》,文中有幾句是這樣描述的:“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濟南真的到處都是泉嗎?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樣用手捧著直接喝嗎?讀到這里,我年少的心里產生了好奇。一個鄉(xiāng)下孩子,對泉城濟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③機緣出現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調入省城工作,夢一樣走進了濟南。那時候,單位辦公樓在桿石橋一側,屬于市中心繁華地帶,往東數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龍?zhí)?、黑虎泉、珍珠泉、護城河和泉城廣場。周末,我懷著急切的心情,冒著寒冷走進趵突泉公園觀賞。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噴涌之勢令人驚嘆,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細流黯然失色。天氣雖冷,但望著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卻暖融融的。④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濟南人愛泉、惜泉。為了保護泉水,規(guī)劃修建的地鐵工程多番論證,謹慎施工。作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變化牽動著成千上萬濟南人的心。水位上漲,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著心急。前幾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幾近停噴,三股水偃旗息鼓,愛泉的濟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斷了電一樣,心急不已。這些年,隨著護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護意識,趵突泉再現生機。那汩汩噴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著濟南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發(fā)展腳步。⑤泉水滋養(yǎng)了濟南這座城,也孕育了這里的文化。詩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形容濟南積淀深厚、人才眾多。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濟南趵突泉公園一隅的漱玉泉,相傳李清照曾在泉邊掬水梳妝、填詞吟詩,她的詞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濟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從眾多脈孔里噴涌而出,謂之“百脈泉”。也許,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賦予了其不盡的文思。⑥時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脈相傳,影響著每一個濟南人。濟南人有愛讀書的傳統(tǒng),書店、書屋、書吧多,各種自發(fā)組織的讀書會和文學沙龍遍地開花。受其影響,我也參與其中,與書友、文友交流閱讀感受和寫作體會。參與這些內容豐富、層次較高的讀書、講座、交流活動時間久了,對于我這樣一個底子薄的人來說,真是受益匪淺,不僅寫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極大開拓。我一面用心感受著濟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筆書寫著身邊的城市和身邊的人。⑦泉水與濟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稗Z轟下瀉,澎湃萬狀”的黑虎泉邊,每天前來打水做飯、飲用泉水的市民絡繹不絕,水壺、礦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樣的容器悉數上場,令前來賞泉的外地游客艷羨不已。泉水已成為濟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養(yǎng)著濟南人的身體,涵養(yǎng)著濟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門對面,有一條久負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條小河從街上穿過,河里流淌著清清的泉水。閑暇時我常去曲水亭街轉轉,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厭。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臨街擺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遞給我一杯用泉水沖泡的綠茶,然后如數家珍地跟我講起曲水亭街及濟南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從身邊經過,我擔心影響老燕的生意,便起身準備告辭??衫涎鄥s拉住我,笑著說不差這一會兒工夫。臨別時,實在過意不去的我要付錢給老燕,可老燕說什么都不收。三個多月后,我寫的《曲水亭街》一文刊發(fā)在晚報上,我將報紙送了一份給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讀到了自己,“嘿嘿”笑個不停。⑧這就是濟南人,友善、低調、包容,有著一副熱心腸,與他們打交道時讓人從心里感到熨帖。記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辦事,年輕的工作人員態(tài)度和藹,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怎樣辦理,使人如沐春風,似飲甘霖。還有平日里,公交車司機的一句“您好”,出租車司機親切的笑容,困難面前好心人的熱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樣清澈、透亮,使人難忘。⑨時間像是流動的水。如今,我已在濟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視濟南為第二故鄉(xiāng),感情和依戀與日俱增。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樣涌進心頭。濟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個生活在濟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鶚《老殘游記》中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和老舍先生筆下的“到處是泉”都道出了濟南的泉水之多、分布之廣。B.文章寫到疏浚護城河,使泉水再現生機,說明濟南入愛泉惜泉,依泉而生,伴泉而居,與泉水結下不解之緣。C.文章寫到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為了說明“百脈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賦予了她不盡的文思和才華。D.“潤”是“浸潤、潤澤”的意思,文章從泉水滋養(yǎng)了濟南、孕育了濟南文化、影響著濟南人等方面表現了“潤”的意蘊。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墨點題,引出寫作對象,行文處處圍繞“泉水”“泉城”展開,結構嚴謹,敘寫集中,主旨顯豁。B.文章多處采用對比手法描寫濟南的泉水,如將濟南的泉水與“村里山泉水”進行對比,突出表現了濟南泉水的噴涌氣勢。C.作者將狀物抒情和敘寫自身的經歷結合在一起,文章既真實樸素,又搖曳多姿,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抒情色彩。D.文章語言平實自然,修辭手法靈活多變,最后兩段多處運用比喻手法,同時也使用了排比、擬人等手法,形象生動。8.文章結尾處寫道:“濟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個生活在濟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闭堈務勀銓@句話的理解。9.文章第⑦段寫到了與老燕的一些交往,請結合全文,從內容、結構和主旨三方面分析其作用。答案:6.C7.D8.①濟南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溫暖人心。②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滋養(yǎng)了濟南這座城,濟南人與泉水心心相連。③泉水孕育了濟南的文化,濟南積淀深厚、人才眾多。④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脈相傳,影響著每一個濟南人,他們有愛讀書的傳統(tǒng)。⑤泉水與濟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濟南人離不開泉水,打心眼兒里喜愛泉水。⑥在泉水的滋潤下,濟南人友善、低調、包容,有著一副熱心腸,像泉水一樣清澈、透亮。9.①內容上:寫老燕身為泉水滋潤下的泉城人的熱情大方,并表現老燕以自己是泉城人而自豪,同時流露出作者從泉城人老燕身上獲得的美好印象。②結構上:印證前文,引出下文。印證前文泉水“涵養(yǎng)著濟南人的心性”等內容;引出下文所談的濟南人“友善、低調、包容,有著一副熱心腸”及“讓人從心里感到熨帖”的特點。③主旨上:借老燕這一泉城人的代表,抒發(fā)了對高潔淳樸的泉城人的頌揚之情,并表達了對清澈透亮的濟南泉的喜愛之情。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西湖七月半①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雌咴掳胫?,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yōu)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huán)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fā),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②,叫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凈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③,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tài),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靧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fā)。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拘人,清夢甚愜?!咀ⅰ竣倨咴掳耄恨r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jié),又名鬼節(jié)。杭州舊習,人們于這天晚上傾城出游西湖。②昭慶:昭慶寺,在西湖東北岸。斷橋:原名保佑橋,唐代改稱斷橋。③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10.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B.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C.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D.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竹肉:語出東晉桓溫“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竹,指管樂;肉,指從口中發(fā)出的歌聲,稱為聲樂。竹、肉皆為我國古樂八音之一。B.門軍:我國古代城市修筑城墻、城樓以作防御,城樓下的通道為城門。門軍,就是守城門的軍士,夜里他們要按時關閉城門。C.二鼓,即二更。古人將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等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因用鼓打更,所以二更天也稱為二鼓。D.皂隸:指舊時衙門里的差役。皂,是皂斗的略稱,指櫟實、柞實等,其殼斗煮汁,可以染黑;而差役常穿黑色衣服,于是便有此專稱。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七月半,本為看月之時,作者卻在第二段中寫了五類看月之人:達官貴人、名門閨秀、名妓閑僧、市井之徒和文人雅士,各色人等,聲態(tài)各異。B.杭人平常喜歡白天游湖,像怕見仇人一樣躲開月亮,而在農歷七月十五之夜卻一群群人爭相出城,熱鬧非凡如趕市一樣,只為觀景賞月。C.第四段寫“吾輩”與前文所寫之第三類、第五類人同坐觀月,在眾人散盡后,于月光之下飲酒賦詩,淺唱高歌,月自在心中,盡享清雅情趣。D.末尾幾句,寫通宵盤桓,興盡而散,但作者這些人卻并不急于回城,而復縱舟,在十里荷花之間暢快地安睡,花香飄繞于身邊,清夢非常舒適。13.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3)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14.作者看月與其他看月之人有什么不同?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感?答案:10.B11.A12.B13.(1)這時,我們才把船靠近湖岸。斷橋邊的石磴也才涼下來,在上面擺設酒席,招呼客人開懷暢飲。

(2)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會感到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奉承。

(3)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14.其他人世俗之輩,看月是附庸風雅;作者與好友及佳人,觀景賞月時行為持重高雅,情態(tài)氣度與西湖的優(yōu)美風景和諧一致。表現作者高雅脫俗的審美情趣。(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滿庭芳·歸去來兮①蘇軾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②,留別雪堂③鄰里二三君子,會仲覽④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⑤,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⑥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咀ⅰ竣贇w去來兮: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②去黃移汝:離開黃州,改任汝州。③雪堂;蘇軾在黃州的居所名,位于長江邊,是他到黃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幫助營建的。④仲覽:蘇軾的友人李仲覽。⑤再閏:陰歷三年一閏,兩閏為六年,作者自元豐二年貶黃州,元豐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故云再閏。⑥洛水:洛河,與汝州相去不遠。15.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片前半部分寫故鄉(xiāng)萬里家難歸,人生百年已過半;后半“兒童盡楚語吳歌”寫詞人在黃州生活得暢快得意,自己的孩子已經一口“楚語吳歌”就是證明。B.“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表現黃州的父老鄉(xiāng)親與作者聚會宴飲,互相勸酒的場面,體現黃州父老鄉(xiāng)親的質樸熱情以及與作者之間情誼的純真。C.“好在堂前細柳”至篇末,囑咐鄰里莫折堂前細柳,并請轉告父老時常為我曬曬漁蓑?!傲薄八颉币庀篚r明,臨別告語于平白直露中見含蓄婉曲。D.本詞大量運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令我們跟隨詞人一同從眉山到黃州,又從黃州到汝州,再回到黃州,描寫的風物人情,著實動人。16.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答案:15.A16.①思鄉(xiāng)而不得歸的無奈,時光易逝的感嘆。②宦途失意的苦悶。③借留別抒懷,對黃州的留戀,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蘇軾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短暫,羨慕江水長流不息。(2)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独献印分姓f“九層之臺,起于聚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避髯釉凇秳駥W》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哀吾生之須臾②.羨長江之無窮③.(故)不積跬步④.無以至千里⑤.聞道有先后⑥.術業(yè)有專攻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翠湖是一片湖,同時也是一條路。從喧囂擾攘的鬧市和刻板枯燥的機關里,匆匆忙忙地走過來,一進了翠湖,即刻就會覺得渾身輕松下來;生活的重壓、柴米油鹽的忙碌以及工作中的委屈煩惱,就會沖淡一些。翠湖每天每日,給了人們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yǎng)啊。因此,()。翠湖這個名字起得好!湖的周圍和湖中都有堤,堤邊密密地栽著樹。樹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扒锉M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樹好像到了冬天也還是綠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樹真是綠得好像要滴下水來的翡翠一樣。湖水極清,常年盈滿,我在昆明七年,沒有見過翠湖干得見了底。翠湖不種荷花,但是有許多水浮蓮。肥厚碧綠的豬耳狀的葉子,開著一望無際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熱鬧。我是在翠湖才認識這種水生植物的。湖中多紅魚,很大,都有一尺多長。這些魚整天只是安安靜靜的,悠然地浮沉游動著。有時夜晚從湖中大路上過,會忽然撥刺一聲,從湖心躍起一條極大的大魚,嚇你一跳。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18.下面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昆明人,甚至外來的游子,都對翠湖充滿感激B.外來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對翠湖充滿感激C.昆明人,甚至外來的游子,都對翠湖滿懷期待D.外來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對翠湖滿懷期待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湖水、柳樹、水浮蓮、魚,共同組成一個‘翠'的印象?!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答案:18.A19.①從表達的效果來看:原文的“粉紫色”“紅”是為了襯托“湖水”“柳樹”的翠綠,進而突出翠湖的“翠”;去掉后失去了色彩的強烈對比,表達效果不明顯。

②從強調的重點來看:改句的重點在于“印象”;原句強調翠湖的“翠”,與前文“翠湖這個名字起得好”形成呼應,符合原文意思。

③從表達的語氣來看:用改句收束文段,語氣平淡﹔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