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67篇)_第1頁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67篇)_第2頁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67篇)_第3頁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67篇)_第4頁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67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文言文(一)

目錄

1.趙襄主學御.............................................3

2.老馬識途...............................................3

3.穿井得人...............................................4

4.南轅北轍...............................................5

5.千里之馬...............................................5

6.趙威后問齊使...........................................6

7.齊欲伐魏...............................................6

8.趙襄子飲酒.............................................7

9.沛公至咸陽.............................................8

10.四面楚歌...............................................8

11.孫叔敖遇狐丘丈人.......................................9

12.孔子見羅雀者...........................................10

13.教子....................................................10

14.石崇與王梢爭豪.........................................11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2

16.長安何如日遠...........................................13

17.床頭捉刀人.............................................13

18.雪夜訪戴...............................................14

19.陳太丘與友期行.........................................15

20.未若柳絮因風起.........................................15

21.七步詩..................................................16

22.太宗罷朝...............................................16

23.永某氏之鼠.............................................17

24.臨江之麋...............................................18

25.荔枝圖序...............................................19

26.三上....................................................19

27.名二子說...............................................20

28.讀孟嘗君傳.............................................21

29.傷仲永..................................................22

30.盲人識日...............................................23

31.獻曲求詩................................................23

32.唐太宗論弓矢...........................................24

33.王猛為京兆尹...........................................25

34.趙奢收稅于平原君家.....................................26

35.三鏡....................................................27

36.毛遂自薦...............................................27

37.茍變吃人兩個雞蛋.......................................28

38.劉邦論得天下之道.......................................29

39.前事不遠吾屬之師.......................................30

40.請君入甕...............................................31

41.虹......................................................31

42.隕石....................................................32

43.正午牡丹................................................33

44.江淮之蜂蟹..............................................33

45.貓犬..................................................34

46.與長子受之..............................................34

47.說虎..................................................35

48.楚人養(yǎng)狙................................................36

49.象虎..................................................37

50.李氏之鳩................................................38

51.傅顯迂緩................................................38

52.祈夢決獄................................................39

53.曹司農(nóng)竹虛言............................................40

54.題畫二則................................................40

55.牧豎....................................................41

56.狼......................................................42

57.與四弟書................................................43

58王冕......................................................43

59.多多益善................................................44

60.師曠論學................................................45

61.叔敖殺蛇................................................45

62.三峽..................................................46

63.顏回好學.................................................46

64.文征明臨寫《千字文》...................................47

65.薛譚學謳................................................47

66.孟母戒子................................................47

67.華佗治病................................................47

原文1.趙襄主學御

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后③。襄主口:“子之教我御,

術未盡也?!睂υ唬骸靶g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diào)④于馬,而后

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速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

在于臣,尚何以調(diào)于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p>

導讀:

王子期教趙襄主學御,特別指出:“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diào)于馬,而后可以

追速致遠?!逼鋵嵨覀冏鋈魏问虑榻匀绱?,要全神貫注,目標明確。

注釋:

①趙襄主:趙襄子。御:駕車。王子期:古時善于駕車的人。②逐:追趕,這里指駕車

賽馬。③易:更換。后: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后。④調(diào):諧調(diào)。⑤誘:引導。⑥此……所以:

這就是……的原因。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2.術未盡也()

3.先則恐逮于臣()4.夫誘道爭遠()

二翻譯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2.人心調(diào)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調(diào)于馬?

三.你認為趙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贊成王子期的看法嗎?

原文2.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

也?!蹦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

一寸而仞有水?!蹦司颌鄣?,遂得水。

導讀: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為人類

造福。

注釋:①管仲、隰(x)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yè)。孤竹:古國名。②迷

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③掘:挖。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

二、翻譯

1.管仲日:“老馬之智可用也?!?/p>

2.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三、文中故事是成語的來歷,現(xiàn)比喻O

原文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p>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冢勚谒尉?。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

氏對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耍蝗魺o聞也。

導讀:傳言不可輕信,要實事求是。尤其“以訛傳訛”更要不得。

注釋:①常一人居外:經(jīng)常派一個人在外面。②國人道之: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③得一人

之使:意思是說,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節(jié)約一個勞動力,等于多得到一個

人使用。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及其家穿井()2.國人道之()3.不若無聞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L吾穿井得一人()

2.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ǎ?/p>

三、翻譯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危害。

原文4.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背荚唬骸熬?

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

雖多,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撷苌?”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導讀:成語“南轅北轍”可謂人人皆知,如果行動和目的相反的話,所得結(jié)果也只能是

背道而馳。

注釋:①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②之:動詞,往,至上③用:資用,即路費。

④御者:駕車的仆夫。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我欲之楚()2.將奚為北面()3.吾馬良()4.此數(shù)者愈善()

二、翻譯

1.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三、成語_____________出自本文,比喻0

原文5.千里之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請求之。”君遣之。三

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日:“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

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導讀:“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涓人的一句反問可謂直接點出其舉動的真正用

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謂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釋:①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②捐:白白費掉。③市: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義

1.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3.而吾以捕蛇獨存()4.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三、涓人為什么用五百金買下馬的骨頭?(用文中的話回答)

四、翻譯

1.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原文6.趙威后問齊使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①,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②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

恙耶?”使者不說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

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問末者耶?”

導讀:本篇運用了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使趙威后對齊使的反駁更具聲勢和說服力,言簡

意賅。

注釋:①發(fā):啟封。②恙:災害,憂患。③說:通“悅”,高興。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2.不然()3.茍無歲()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三、趙威后的言論體現(xiàn)了思想,歷史上還有哪些哲學家、思想家有類似的思想?.

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語,意義是.

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7.齊欲伐魏

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①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nèi)之狡兔也。

韓于盧逐東郭逡,環(huán)山者三②,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

父見之,無勞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④其兵、弊⑤其眾,臣恐強秦大楚

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饼R王懼,謝將休士也。

導讀: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諫君王,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可謂大功一件。

注釋:①淳于髡(kn):戰(zhàn)國時齊國的上大夫。齊王:齊宣王,戰(zhàn)國時齊國國君,姓田,

名辟疆。②環(huán)山者三:相當于“三環(huán)山”,意思是圍繞著山追了三圈。③無勞倦之苦:意思

是沒有費一點力氣。④頓:困倦,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勞,這里是“使……

疲勞”的意思。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其處()

3.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4.謝將休士也()()

5.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譯:

1.東郭逡者,海內(nèi)之狡兔也。

2.環(huán)山者三,騰山者五。

3.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三、文中故事與寓言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8.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①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②,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③,

而殊不④病!"優(yōu)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yōu)莫

曰:“然則⑤吾亡乎?”優(yōu)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

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導讀:趙襄子日夜飲酒不止,還不知醒悟,優(yōu)莫將其與殷紂相比,使趙襄子霍然頓悟,優(yōu)莫

可謂善于勸諫的了。

注釋:①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②廢酒:停止飲酒。③矣:語氣詞,了,

表示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事情。④殊:副詞,很,極。殊不,意思是,一點也不。⑤然則:(既然)如

此,那么。⑥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相亡:一塊兒滅亡。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我誠邦士也()2.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

3.今天下盡桀也()4.不亡何待()

二、選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我們還學過,,百戰(zhàn)

不殆。

三、翻譯

1.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

2.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

四、優(yōu)莫把趙襄子飲酒五日同紂的行為作,語意深長。

原文9.沛公至咸陽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戶口②多

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③。

導讀:“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一“皆”一

“獨。將蕭何的“深謀遠慮”刻畫得淋漓盡致,劉邦得蕭何可謂天助也③。

注釋:①具:通“俱”,全,都。②戶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2.以何為丞相()()

3.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譯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三、蕭何是劉邦的謀士,奪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劉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沒,歷史上還有一個

關于蕭何和韓信的著名典故,即O

原文10.四面楚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①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②,項王乃

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賬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駿馬名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

③。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數(shù)闋⑤,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

泣,莫能仰視。

導讀:項王夜起悲歌,蓋世英雄的窮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寫中呼之欲出。

注釋:①諸侯: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國方言土語唱的

歌。③不逝:是說被困而不得馳騁。逝,向前行進。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

數(shù)闋:幾遍。樂終叫闋。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2.項王則夜起()

3.自為詩曰()4.莫能仰視()

二、翻譯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

三、項王兵敗垓下,在—自刎,有關歷史上這一典故,李清照曾寫詩:生當做人杰,死亦

為鬼雄。,。表達對項王的之情;毛澤

東也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宜將剩勇追窮寇,o

原文11.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聞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

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

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②。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

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

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③?!?/p>

導讀: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說,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

利”之后縱情傲物,以至于物極必反,走向滅亡。而孫叔敖清醒從政,因而能善始善終,真

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譽、地位、金錢面前真要冷靜小心啊!

注釋:①仆聞之:我聽說。仆,謙稱。②怨歸之:怨恨會集中于他。歸,歸結(jié)。③堯、舜

其猶病諸: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堯、舜,傳說中的圣君。病,患苦。諸“之乎”

的合音。

精練

、解釋加點的詞

1.孫叔敖蹴(C)然易容日()()2.仆聞之()

3.小子不敏()4.官大者,主惡(w)之()

二、翻譯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吾祿益厚,吾施益博。

2.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

三、狐丘丈人說“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原文12.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②小雀。夫子間之曰:“大雀獨③不得,何也?”羅者日:

“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笨鬃?/p>

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

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慧而有危亡之?、芤??!?/p>

導讀:文章借羅雀者之口,說明“善驚遠害”,“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誡弟子“以所從

為禍福”,“君子慎其所從”,可謂警世之言。

注釋:①羅雀者:張網(wǎng)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為黃色。后又借指雛鳥。③獨:表示

轉(zhuǎn)折,相當于“卻”。④慧(zhung):愚。?。旱渷y,禍害。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大雀從黃口()2.孔子顧謂弟子日()

3.利食而忘患()4.善驚以遠害()

二、翻譯

1.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2.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慧而有危亡之敗也。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從",與親而遠有相似之義。

原文13.教子

王大司馬①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渝城②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yè)。梁元帝③時有一學士④,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

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揖⑤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

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導讀:文中列舉了正反兩個“教子”事例,孰好孰壞,讀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難分辨。

注釋:①王大司馬:即王僧辨(?1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字君才,初仕北

魏,歸粱后任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及司馬。②渝(pn)城:也稱渝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

蕭繹(508?554年),字世誠,南朝梁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東王,

鎮(zhèn)守江陵(今屬湖北),侯景叛亂時,派王僧辨、陳霸先等討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

位三年,為西魏所擄,被殺。④學士:官名,南北朝時,學士為編纂撰述之官。⑤揖:同“掩”,

遮蔽,掩蓋。⑥婚宦:結(jié)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性甚嚴正()2.年逾四十()3.少不如意()4.攜藏文飾

()

二、翻譯

1.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yè)。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

三、文中將魏老夫人教子與梁元帝時一父親教子的和作一正

反,來說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嬌慣溺愛自己的子女。

四、試舉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原文14.石崇與王柏爭豪

石崇與王愷爭豪①,并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②,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

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③擊之,應手而碎。愷既

惋惜,又以為疾④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蹦嗣笥蚁と∩汉鳂?,有

三尺四尺,條干絕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⑥。愷罔然自失。

導讀:石崇,一個較高級的封建社會官員,竟富甲天下,試問錢從何來,不問自知。而作為

一國之君的武帝,不僅不管,反而幫助王愷與之斗富爭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國

危矣”。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

注釋:①石崇與王愷爭豪:石崇和王愷爭比豪富。石崇,宇季倫,西晉人,是當時最大的

富豪。王愷,字君夫,官至后軍將軍。②武帝,愷之甥也: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武帝,晉

開國君王司馬炎。③如意:一種供賞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條干(gn)絕世:

枝條樹干世上少見。⑥如愷許比甚眾:像王愷那樣的非常之多。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2.愷以示崇,崇視訖()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4.如愷許比甚眾,愷罔然自失()()

二、翻譯

1.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三、文中描寫石崇與王愷爭豪,主要運用了和的方法。

原文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③,了無遽容。

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兒可得全不⑤?”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

乎?”尋亦收至⑥。

導讀:八九歲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難時毫不驚恐,很是了不起。說明孩兒的明理聰明,也反映

了封建社會中株連迫害的罪惡。

注釋: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觸怒曹操,坐棄市(被判死刑)。②中

外惶怖:朝廷內(nèi)外非常驚恐。中外,指朝廷內(nèi)外。③二兒故琢釘戲: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

游戲。琢釘,古時一種兒童游戲。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責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

家屬。⑤二兒可得全不:這兩個孩子可以保全他們生命不能?不(fu),同“否、⑥尋亦收

至:不一會兒捕他們的人也到來了。尋,不久。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2.冀罪止于身()()

3.二兒可得全不()4.尋亦收至()()

二、翻譯

1.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2.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

三、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并說明它的比喻義

原文16.長安何如日遠

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問:

“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③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

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④?!痹郛愔?。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日:

“日近?!痹凼?,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⑤?”答曰:“舉⑥目見日,不見長安。”

導讀:明帝兩次的回答不一樣。自然不能都對,但他卻都能說出個道理來。這是看問題的角

度不一樣。

注釋:①洛下:洛陽,西晉時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潸,流淚

的樣子。③意謂:心里認為。④居然可知:根據(jù)這一點可以知道。⑤邪(y):同“耶?

舉:抬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元帝問洛下消息()2.潸然流涕()

3.元帝異之()4.更重問之()

二、翻譯

L具以東渡意告之。

2.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

二、明帝兩次回答問題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

原文17.床頭捉刀人

魏武將見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頭④。既

畢⑤,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頭捉刀人,此乃

英雄也?!蔽何渎勚?,追殺此使。

導讀: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識英雄,決非平凡之才。曹操當機立

斷派人追殺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釋:①魏武將見匈奴使:曹操將要接見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

北方一少數(shù)民族。②雄遠國:威震遠國。③使崔季珪代:(他)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匈奴使臣)。

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據(jù)說長得很有威儀。④帝自捉刀立床頭:魏武帝自己握著刀在床邊

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時一種坐具,不是臥具。⑤既畢:指接見完畢。⑥魏王何如:(你

看)魏王這人怎樣?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風采很不一般。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2.帝自捉刀立床頭()

3.魏王雅望非常()4.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填空

“魏武將見匈奴使”的“使”,詞性為解釋為「使崔季珪代”中的“使”,

詞性為,解釋為O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卻是氣度非凡。說明曹操雖“形陋”,但英

雄氣質(zhì)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此事世人多認為曹操陰險奸詐,你對曹操的看法是怎樣的?

原文18.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山陰①。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

隱》詩③。忽憶戴安道④;時戴在翔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⑥,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導讀:雪夜喝酒、吟詩、憶好友、連夜冒雪乘舟訪友,真是興致極高。然而剛到門前卻

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會,不好言傳。

注釋:①王子猷居山陰:王子猷住在山陰。王子猷(y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兒子。

山陰,今浙江紹興。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來喝。③詠左思《招隱》詩:吟誦著左思的

《招隱》詩。左思,字太沖,西晉大文人。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畫家。⑤炎U(shn):

今浙江省竦(shng)縣。⑥經(jīng)宿方至:過了一夜才到。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夜大雪,眠覺()2.四望皎然()

3.因起彷徨()4.經(jīng)宿方至()

二、翻譯

L造門不前而返。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三、左思,西晉大文人,《招隱》詩曰:“策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巖穴無結(jié)構(房屋),丘

中有鳴琴。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痹嚤痴b。

四、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

原文19.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大丘與友期①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時年七歲,門

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

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p>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導讀:陳元方雖年小,對“無信”“無禮”的人正色批評,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從

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陳太丘的為人和修養(yǎng)。

注釋:①期:約定時間。②元方:陳太丘的兒子,字元方,名紀。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下車引之()4?元方入門不顧

()

二、翻譯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寫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內(nèi)容

過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原文20.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太傅①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

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導讀:在文辭上下功夫提煉,叫做煉字。一字的精當,往往流傳千古?!傲跻蝻L起”就

使謝道鎰名垂千古。

注釋:①謝太傅:謝安,字安石,東晉政治家,官至宰相。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2.白雪紛紛何所似()3.撤鹽空中差可擬()()

二、翻譯

柳絮因風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與“撒鹽空中差可擬”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差強人意B.參差不齊C.成績差D.出公差

四、謝道福,東晉女詩人,王凝之之妻,世稱“詠絮才”。請再舉出1—2個古代煉字流傳千

古的例子。

五、寫出出于本文的成語:O

原文21.七步詩

文帝嘗令東阿王①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為汁。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導讀:古人說“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間為了爭王位、爭財物而互相殘殺的從古到今卻屢

見不鮮,這不是太可悲了嗎!

注釋: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東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詩人。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不成者行大法()2.箕在釜下然()

3.漉菽以為汁()4.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

二、“箕在釜下然”的“釜”解釋為,寫出一個同義的成語。

三、《七步詩》一般寫作:

四、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

原文22.太宗罷朝

大宗曾罷朝①,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后②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

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焙笸硕叱⒂谕?,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對

曰:“妾聞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備數(shù)后宮,安敢不賀?”

導讀: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

見魏徵正言直諫很多。盡管如此,也經(jīng)常會觸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時,指出“君

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賀,也算是獨具卓識之人了。

注釋:①太宗曾罷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罷朝,指

因生氣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長孫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謚文德,故稱。③不自得:不痛

快。指意見被反對而窩火。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會殺此田舍漢()()2.誰觸忤陛下()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4.妾聞主圣臣忠()

二、翻譯

1.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備數(shù)后宮,安敢不賀?

三、用“H”標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可見魏徵之正言直諫。

原文23.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異甚。以為己生歲值子②,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

又禁僮③勿擊鼠。倉縻庖廚④,悉以恣鼠不問。

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衣⑤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

余也。晝累累⑥與人兼行,夜則竊嚙斗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shù)歲,某氏徙居他州,后人來居,鼠為態(tài)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shù)

日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

導讀:永某氏之鼠以為“其飽食無禍為可恒”,“竊時以肆暴”,雖能得意于一時,終究要被

掃除干凈。

注釋: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農(nóng)歷的子年。③僮:未成年的仆人。

④倉縻庖廚:倉縻,糧倉。庖廚,廚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個接一個。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不畜貓犬()2.悉以恣鼠不問()3.某氏室無完器()4.假五、六貓()

二、翻譯

1.倉縻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2.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

二、這則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o

原文24.臨江之麋

臨江①之人畋得麋鹿,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

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③。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鹿稍大,忘己之麋也,以

為犬良④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⑤甚善,然時啖其舌。三年,麋出門

外,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導讀:“麋”在主人的驕寵下,稍大則“忘己之麋也”,欲與外犬嬉戲,終于被食卻“至死不

悟”??梢姟笆褜櫠湣苯K不會有好下場。

注釋:①臨江:地名,江西省清江縣。②怛(d):恐嚇。③稍:漸漸。使與之戲:即“使

其與之戲”,讓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確。⑤俯仰:周旋,應付。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畋得麋鹿()2.自是日抱就犬()3.習示之()

4.然時啖其舌()5.麋至死不悟()6.走欲與為戲()

二、翻譯

L麋度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2.外犬見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三、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

原文25.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①如橘,春榮②;實如丹,夏熟;

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緡④;膜如紫綃;瓢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

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

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導讀:這是一篇說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個字,不僅寫出荔枝的出處、外形、味道,

而且還寫出了摘下后短期內(nèi)的變化情況。讀此文,可以進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進一步理解楊貴妃何以愛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馬加鞭運來滿足她

的欲望了。

注釋:①華:花。②春榮:春天開花。榮,開花。③朵:指眾多果實聚在一起,俗稱

“嘟?!?。④緡(zng):泛指絲織品。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荔枝生巴峽間()2.樹形團團如帷蓋()3.春榮;實如

丹()4.殼如紅緡()5.漿液甘酸如醴酪()6.大

略如彼,其實過之()()

二、翻譯

1.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

2.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三、這是一篇題畫的文章,屬說明文。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它寫了荔枝

的、、,又寫了摘下后短期內(nèi)的情況。在當時,的確是一般遠離

產(chǎn)區(qū)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大詩人,字,號,著有《白氏長慶集》。

原文26.三上

錢思公①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②,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jīng)

史③,臥則讀小說④,上廁則閱小辭⑤,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亦

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

可以屬思爾。

導讀:名人大家讀書尚且做到“未嘗頃刻釋卷",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注釋:①錢思公:即錢惟演,吳越王錢俶的兒子,從其父歸宋,宋景枯中以樞密副使任西

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陽。僚屬:官府的佐助官。當時,歐陽修、謝絳等都是錢惟演的僚

屬。③經(jīng)史:經(jīng)書和史書。④小說:雜記類書籍。⑤小辭:指短小的詩詞。⑥謝希深:即謝

絳,歐陽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綬,家富藏書,以讀書敏慧強記著名。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錢思公雖生長富貴()2.在西洛時嘗語僚屬()

3.諷誦之聲瑯然()4.聞于遠近()

5.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6.亦篤學如此()

二、翻譯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三、文中介紹錢宋兩人讀書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讀書的共同點是()

A.都喜歡在上廁所時讀書。

B.都是抓緊時間勤奮讀書的。

C.都是邊讀邊誦,聲音洪大響亮。

四、作者介紹了錢惟演、宋綬兩人的讀書故事,又補充了自己“三上”的寫作經(jīng)歷,目的是

告訴我們的道理。

原文27名二子說

輪、輻、蓋、軫①。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②,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③,

而患亦不及轍④。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導讀:蘇洵是個大文人,卻偏偏以此二字給兒子命名。這是告誡蘇軾不要過于外露,告

誡蘇轍要善于避禍為福,實際上是要他們加強自身修養(yǎng)。此文言簡意豐,令人三思。

注釋:①輻:輻條,車輪。內(nèi)周的短棍,用以支撐車輪。蓋:車上用以遮日、遮雨的傘狀

物。軫(zhn):車廂底四周的橫木。②天下之車莫不由轍: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車轍走的。

由,順從。轍,車輪壓的跡道。③車仆馬斃:(一旦)車翻了,馬死了。仆,侄U,這里指翻。

④而患亦不及轍:車轍卻也受不到災禍。意思是車會摔壞,馬會死,唯有車轍安然無恙。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2.而軾獨若無所為者()

3.天下之車莫不由轍()4.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

5.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二、翻譯

1.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2.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3.轍乎!吾知免矣。

三、作者蘇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與其子合稱“三蘇”,俱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是個大文人,卻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據(jù)文意;

軾,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轍,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8.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

狗盜之雄耳①,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

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導讀:孟嘗君傳,指《史記?孟嘗君列傳》。王安石指出孟嘗君非將士之人,只不過是雞鳴

狗盜之雄而已。而賢明之士是指能治國安邦的人,正因孟嘗君門下盡是一些雕蟲小技之士,

所以真正的賢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觀點有新意。其實這里有一個人才的標準問題。

注釋:①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孟嘗君只不過是個雞鳴狗盜之徒的頭領罷了。特,只

不過。狗盜,披狗皮,鉆狗洞,進入別人家里進行偷盜。孟嘗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寵

姬處求援,寵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嘗君有一狐白裘,已獻昭王??陀心転楣繁I者,潛入宮

內(nèi),將昭王之狐白裘盜出,獻給寵姬而得以釋放。雞鳴,學公雞叫。孟嘗君逃脫后,恐秦王

追趕,連夜奔走至函谷關,而該處規(guī)矩,須待天亮雞鳴才能開關放行??椭杏猩谱麟u鳴者,

一鳴而群雞齊鳴,守吏開關,遂得脫身。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士以故歸之()()2.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

()

3.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二、翻譯

L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2.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三、1.孟嘗君是戰(zhàn)國時齊國公子,名田文,他和、、合稱為戰(zhàn)國“四公

子”。

2.作者王安石,臨川人,人稱臨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

觀點是O

原文29.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②,忽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