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yè)經濟論文-歷史時期的湘茶生產及其發(fā)展探索- .doc_第1頁
行業(yè)經濟論文-歷史時期的湘茶生產及其發(fā)展探索- .doc_第2頁
行業(yè)經濟論文-歷史時期的湘茶生產及其發(fā)展探索- .doc_第3頁
行業(yè)經濟論文-歷史時期的湘茶生產及其發(fā)展探索- .doc_第4頁
行業(yè)經濟論文-歷史時期的湘茶生產及其發(fā)展探索-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行業(yè)經濟論文-歷史時期的湘茶生產及其發(fā)展探索*摘要:歷史時期的湘茶生產可以追溯到漢代甚至更為久遠的時代,但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鴉片戰(zhàn)爭后的清末民國初期。這不僅有賴于湖南具有發(fā)展優(yōu)質名茶生產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與湖南茶農能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適時調整茶類結構和區(qū)域布局,大力發(fā)展和制作優(yōu)質名品名茶有關。為重振湘茶雄風,在我國已加入WTO的當代,應繼承湘茶生產的好傳統(tǒng),精心規(guī)劃,科學布局,以實現(xiàn)茶葉的區(qū)域化種植,專業(yè)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以最合理的茶類結構、最優(yōu)的質量和最合宜的價格搶占世界市場。關鍵詞:湘茶又稱湖茶,即湖南省所產之茶。其生產歷史之悠久,產銷規(guī)模之盛、茶品之眾、茶質之優(yōu),早已馳名中外。為使湘茶再度輝煌,對其生產及其形成發(fā)展很值得研究探討。一、湘茶生產及其形成發(fā)展的一般歷史過程茶古稱為“荼”,詩邶谷風:“誰為荼苦”;西漢王堡僮約有“享荼盡具”之句。湖南的茶陵(包括今炎陵縣境)古稱“荼鄉(xiāng)”,有“荼山”(景陽山)、“荼水”(洣水)。漢書地理志中的“荼陵”即為茶陵。唐陸羽引茶陵圖經說:“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20世紀70年代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有茶葉(現(xiàn)藏于湖南博物館),并有“茶”字簡文和木牌。兩相印證,表明湘茶生產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如果根據“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舜帝于九疑山中教民制茶”等傳說,湘茶的歷史就更為久遠。茶在我國開始被作為祭品,春秋后被作為菜蔬,西漢初期推廣為藥草,魏晉時期成了宮廷的高級飲料。其時茶葉原料主要靠采摘于長江南北低山丘陵地帶的野生茶樹。因唐代飲茶風習普及到民間南北各地,而且回紇驅馬市茶,野茶數量供不應求,于是有茶的栽培1,時人猶以為“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2。其時湖南的常德、衡陽、衡山、茶陵、益陽等縣已是大宗商品茶產地。南朝齊劉澄之荊州風土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李肇唐國史補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湖南有衡山、岳州有邕湖之含膏”;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鼓勵人民制茶、興茶。據新唐書劉建降傳記載:“歲入算數十萬,用度遂饒”;舊五代史梁記載湖南其時“歲貢茶二十五萬斤”,可見茶況之盛。宋代,茶已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也”,宋史食貨志載:“荊湖歲課茶二百四十七萬余斤”。早在宋熙宗六年(1037)克梅山在安化、新化兩縣設官辦茶場,制茶入貢,成為當時省境第一個商品茶基地。據安化縣志記載:其時“山涯水畔,不種而生”。到了元代,茶已與桑、苧、棉、蔗成為湖南的五大特產作物,栽茶之法已進入精耕細作階段,其時“元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立岳陽、常德、澧州榷茶提舉司;元統(tǒng)元年十月,立湖廣榷茶提舉司”3,以加強對湘茶的管理。明代因“湖茶多而直下,味苦,于酥酪為宜,亦利番也”,故其時湘茶既有“儲邊易馬”的“官茶”,亦有“給引征課”的“商茶”4,產茶數量大致保持在宋元時期的水平上。清代,是湘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鴉片戰(zhàn)爭前湖南除洞庭湖區(qū)的安鄉(xiāng)、華容外,其余各縣皆產茶,年產量達一萬二千五百噸,貿易量一萬余噸,由南北兩條路線出口東南亞諸國及歐洲和俄國”5。鴉片戰(zhàn)爭后,特別是18401860年間,開始了湘茶的新紀元。據清史稿食貨志載稱:“厥后泰西諸國通商、茶務因之一變”。為適應世界市場需要,生產適銷對路產品,岳陽、平江等地率先改制紅茶。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廣東商人每年均攜款至岳陽造紅茶,“鄉(xiāng)人頗享其利”。到“道光末年,紅茶大盛,商民運以出洋,歲不下數萬金(白銀)”6;“咸豐四年(1854),粵商由湘譚抵安化倡制紅茶,當時年產10萬箱”7。從此,湖南各茶葉主產縣相繼仿制,產量大增。其時湖南茶葉輸出量常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8。及至民國初年,湘茶在全國仍具有優(yōu)勢地位。1914年,有茶園面積10.47萬公頃,產茶8.05萬噸,茶葉出口額仍為全國之冠9。但以后由于種種原因,至建國前夕湘茶已陷于中落境地,出口頻于絕境。經四十年的奮發(fā)努力,至1988年湘茶已東山再起,該年全省有茶園面積11萬公頃,產茶8.2萬噸,出口3.38萬噸,創(chuàng)匯5966萬美元,其面積居全國第一,產量僅次于浙江屈居第二,出口和創(chuàng)匯分別占全國的17%和14.8%。二、湘茶生產及其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地理背景茶樹原產于溫潤的熱帶、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為多年生帶葉常綠植物,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較為嚴格。一般要求年平均氣溫15以上,冬季月平均氣溫不小于10,夏季月平均氣溫不超過32,多年最低氣溫不低于10,10的有效積溫不少于3000;年降雨量1000毫米,月平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茶樹生長期內的相對濕度在80%左右,土壤濕度75%左右;喜紅、黃色等漫射光,直射光不宜超過37%,日照時數以年平均1500小時為宜,喜云霧多弱光照生境。茶樹根系發(fā)育,要求深厚肥沃疏松而排水條件良好的酸性沙壤土。一般以PH值4.56之間,孔隙度為55%,有機質含量23%,含全氮0.010.2%、全磷0.070.2%、全鉀1920%,速氮6090PPM、速磷68PPM、速鉀120PPM,土層厚1000厘米左右,地下水位80厘米為宜。湖南省境位處長江中游和南嶺山脈中段之間的內地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711415,北緯24293008之間,距海最近距離僅400公里,屬于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暖濕環(huán)境。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47之間,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3230以下,年平均氣溫1618,日平均氣溫10的年活動積溫為50005800,持續(xù)期230240天,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年平均7;省境全年日照時數12601868小時之間,大部分地區(qū)日照百分率在30%40%;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茶樹生長期的410月,月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雖因地、因季節(jié)而異,但多在80%左右,土壤濕度亦多為75%左右,其溫、光、水、熱等氣候因子均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和培育。湖南山地丘陵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6.62%,另有占全省總面積13.87%的崗地。在占全省66.62%的山地丘陵面積中,其中海拔3001000米的面積占有48%,坡度525度的面積占有31%。在土壤成土母巖中,花崗巖、變質巖、沉積砂頁巖占41%以上,其發(fā)育的土壤呈微酸性反映,質地砂、粘適中,無機養(yǎng)分豐富,自然肥力較高,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和發(fā)育。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省境山區(qū)和湘北洞庭湖的一些崗丘地,光熱水土條件組合好,往往是茶樹生長的適宜區(qū)域。尤其是700、800米甚至1000米以下,300、500米以上的向陽山丘緩坡地和臺地,一般冬無嚴寒冰凍,夏無酷暑高溫,終年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弱、霧氣大、漫射光多、風速小,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茶葉的肉質發(fā)育,往往成為湖南優(yōu)質名茶生產的最適宜區(qū)域。茶樹的種質資源是茶葉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由于湖南茶樹生長的各種小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復雜多樣,使湖南茶的種質資源極為豐富。據調查,全省有19個地方品種類型,19個新品品種10,分屬于紅茶、綠茶、黑茶、黃茶和烏龍茶等類型。至于野生茶種僅衡山一地就有20多個11,其中有的還是珍貴的名茶原料。瀟湘聽雨錄載:“湘中產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鉆林。蓋極高岸磴所產,日色不到之處,往遣捷健樵者緣木杪采之,土人極貴重。近有效江浙焙制者,居然名品”,實際上這就是生長于衡山懸崖哨壁之上的一種野生茶樹。湘茶發(fā)展進入現(xiàn)代商品茶階段,僅有良好的宜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還不夠,其較為優(yōu)越的社會經濟背景尤為重要。首先,需要開闊眼界、拓展市場。這對自然經濟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自古以來形成的農業(yè)經濟特征沒有明顯改觀的湖南并非易事。恰逢道光年間湖南形成了以前湖廣總督陶澍(湖南安化人)為核心,包括魏源(湖南邵陽人)等一大批有識之士在內的帶有近代色彩的第一個人才群體。尤其是其中的魏源,以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開近代眼界看世界之先河;咸同年間又形成了以曾國藩(湖南雙峰人)、左宗棠為首的第二個人才群體,全系湘軍集團成員,在當時清政府所設的八個總督中湘軍占有其五,十五個巡撫中占有其九,其中不少是洋務運動的中堅,“湘運之興”的功臣12。其時“迨海防既開,華茶運銷外洋一般茶商乃紛紛改制紅茶”,在湖南瀏陽等地,甚至出現(xiàn)農民“拔麻種茶”,擴大種茶面積,增加外貿出口13的情況,使湘茶不僅有了國內邊茶、官茶市場,而且出現(xiàn)了極具影響的世界市場,這與湖南早期人才群體的推動不無關系。其次,需要有鄰近制茶中心和銷售市場的區(qū)位交通優(yōu)勢。這對于“居有山川之險,終鮮交通之利”14的湖南來說,區(qū)位和交通均無優(yōu)勢可言。可喜的是湖南東部有湘江洞庭湖水道,北通長江,與武漢相聯(lián);南溯湘江、耒水,經郴縣、宜章陸路與北江銜接直達廣州。其時的武漢和廣州都是對外的重要通商口,也是重要的茶葉加工和外貿中心。清道光末至咸豐年間,湘中各地茶葉就是在湘譚集中裝運廣州的。當時宜章境內有貨棧二三十所,肩貨往來于南嶺的勞動大軍不下十萬。與廣州毗連的郴州亦形成了新的茶葉生產和加工中心,僅郴縣在道光、咸豐年間,茶葉產量由250噸猛增至于1600噸,大部分由粵商運至廣州而后銷往歐美和南洋15。與此同時,咸豐年間的晉陜商人與俄商在岳陽、臨湘采辦黑茶和老青茶,由漢口運銷西北、華北以及俄蒙等境;由粵商采購石門、慈利生產的紅毛茶運往湖北漁洋關加工,以“宜紅”名稱裝運上海供應歐美各國16。從而促進了湘江流域、洞庭湖環(huán)湖山丘乃至湖南全省的外銷商品茶生產。再次,要求相當數量的勞動力。由于茶業(yè)經營是一個由茶樹種植和管理、茶葉加工和包裝、成品茶儲運和銷售等多環(huán)節(jié)組成的系統(tǒng)工程,具有勞動密集型性質,必須要有一定的人口條件和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自清以來湖南人口獲得迅速發(fā)展,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已達1989萬,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更增至2340萬。其時洞庭湖環(huán)湖地帶已是“瀕湖開墾無虛土”17,偏遠的湘西山區(qū)龍山縣也是“尺寸隙地,無不墾辟”18,已表露出湖南人多地少的矛盾。茶葉是技術性山地園藝作物,既不與糧爭地,又可容納較多勞動力,正好解決了湖南部分勞動力的過剩問題。三、歷史時期湘茶發(fā)展特點及其啟示意義回顧湘茶發(fā)展興盛的歷史過程,對當代湘茶復興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值得總結:一是精心培育和制作名品名茶;二是不斷調整茶類結構;三是擇優(yōu)布局,集中連片。據宋史食貨志記載,早在唐宋時期,湖南各地便擁有“仙芝、玉律、先春、綠芽等二十六種”優(yōu)質名茶品種,其中不少還是向朝庭進貢的貢茶。在茶葉的加工制作工藝上,唐代時期的南岳衡山,便掌握了蒸青困茶的技術,并有“白鶴茶”、“石廩茶”等名品向朝庭進貢;到了明代又有了草子、楊樹、雨前、雨后等散茶名品。據各地方志記載,唐宋時期向朝庭的貢品茶還有古丈毛尖,沅陵碣灘茶,安化云霧茶、渠水薄,岳陽君山之黃鶴翎、君山毛尖,資興狗腦茶,常寧塔山山嵐茶,永興黃竹白毫等。至近代各地名茶就更多了。如湘北君山銀針,北港毛尖、洞庭春;湘中寧鄉(xiāng)溈山毛尖,安化松針,桃江竹葉,益陽伏磚;湘東的高橋銀峰,湘波綠,東湖銀毫,韶山韶峰,網嶺險峰,東山秀峰;湘南的南岳云霧,塔山山嵐,九疑香峰,汝城白毛尖,江華大葉苦茶,桂東云霧茶,五蓋山米茶,臨武東山云霧,江永迴峰;湘西的大庸毛尖,保靖嵐針,城步峒茶,古丈青云銀峰、獅口銀峰,石門牛牴茶,慈利甑山銀毫等。其中的君山銀針、古丈毛尖、安化松針、南岳云霧茶等,均曾獲得過國際博覽會金獎、名茶獎等,或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享譽國外內。這些名茶具有依托名山名水優(yōu)勢、生境優(yōu)越;培育和加工制造精細;文化內涵深厚等共同特點。如南岳云霧茶僅產于南岳衡山喜陽峰下毗盧洞山間盆地中,海拔900米,土壤肥沃,終年溫和濕潤,年平均霧日達251.5天,相對濕度達80%,故其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氮、兒茶數總量、葉綠素等茶葉內質指標值,均與“龍井”、“碧螺春”等國內名茶不相上下,加工也十分精細,古代貢茶即由廣濟寺的少妮雙手搓制而成。對于它的種植和制作加工,唐人李群玉在其南岳龍山人遺石稟茶詩中便有過具體描述;宋代著名理學大師張栻亦有“浮甌雪色喜初嘗,中有祝融風露香。經欲與君同唔賞,短檠清夜正相望”的詩贊;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還有過“南岳采茶詞十首”;中國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84年對南岳云霧茶的鑒定結論是“原料幼嫩,制造精湛,品質優(yōu)良,具有特種名茶風格”19。又如君山銀針產于洞庭湖中的君山島上,終年云霧撩繞,一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疏松肥沃偏酸,極有利于茶葉芳香物質的形成和積累,使之具有持嫩性強,自然品質佳的特點。勞動人民積累了一套嚴格的采摘和加工制作的方法,使其色、香、味、形俱佳,世稱“四美”20。瀟湘聽雨錄載:“洞庭君山之毛尖,首推湖茶第一”;湖南省志亦稱:“君山茶色味似龍井,葉微寬而綠過之”;清嘉慶進士彭昌運的“嘗君山銀針”和清代著名詩人高爵尚的“洞庭竹枝詞”,都對君山茶進行了高度贊美。足見湖南名茶不僅品質佳,而且文化品位高,故使其名聞久遠,長盛不衰。21世紀的國際國內茶葉市場更大,但競爭也更激烈,湖南應繼承和發(fā)揚生產和制作優(yōu)質名茶的傳統(tǒng)。并要按照當代市場的新要求,提高茶葉的科技含量,大力生產無公害茶、綠色茶和有機茶以及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特種茶。而且應在傳統(tǒng)名茶的基礎上,加強包裝,提高文化品位,使消費者不僅能品賞到湖南茶的優(yōu)良品質,而且還能領略湖南優(yōu)雅而深厚的茶文化。湖南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多茶類的生產,但不同歷史時期的茶類結構并不一樣。早期的湘茶主要供宮廷和封建官府、寺廟宗教及民間用茶,所產茶類多為青茶或綠茶;唐以后,為滿足西北邊區(qū)兄弟民族用茶,開始大量生產邊茶(黑茶),因成品茶緊壓成磚形,故又稱“磚茶”或“緊壓”茶,此時期應該是綠茶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