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1頁
鄂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2頁
鄂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3頁
鄂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4頁
鄂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鄂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我們長大了 教學目標: 1了解青少年身體生長發(fā)育的外部特征。 2學習運用科學預測方法,預測自己今后的生長發(fā)育情況。 3能利用簡單測量工具,比較細致地觀察事物的變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從多方面長期觀測身體的變化,了解人體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并做好分項記錄。 5能與同學合作測量,在總結交流自己身體變化情況的過程中,交流自己身體變化情況的過程中,交流各自的發(fā)現和想法,體驗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 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能利用測量工具準確地測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學難點: 運用科學預測方法,預測出自己今后的生長發(fā)育情況。 教學準備: 1教具:皮尺。 2學具:直尺,白紙,近期全身照。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引導學生確定研究項目。 與三年級相比,我們的身體各部分有哪些明顯的變化?這說明什么?生答后師歸納并板書課題。 二、觀測研究,搜集整理數據信息。 1介紹測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組進行測量,后討論:身體的哪些變化證明我們長大了?用什么測量?怎樣測 量來獲取關于我們身體現狀的數據?哪些測量需要小組合作,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項目可以獨立完成?數據如何記錄? 3小組匯報討論結果,集體評價哪些小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體討論確定的辦法開展觀測研究,并做好記錄。 5自己測量后將數據填寫在書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張身體生長記錄卡。 三、對照比較,歸納預測。 1 對照數據讓學生思考:你發(fā)現你們的身體有哪些變化?課前的預測哪些是正確的? 2小組之間相互傳閱個人資料,交流想法,讓學生知道身體的生長發(fā)育是一種普遍現 象,但發(fā)育速度不相同。 3鼓勵學生置疑,對自己的身體變化趨勢作科學的預測。 四、課后實踐活動。 1測量其它的人或物。 2預測他人今后的生長發(fā)育情況。 2升旗臺在哪里 教學目標: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能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2能利用太陽辨別方向,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正確判斷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確使用方位詞句準確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4能讓 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 正確分辨出東,西等八個方位。 教學難點: 讓學生如何掌握好參照物。 教學準備: 1教具:學校方位的掛圖。 2學具:白紙。 教學過程: 一、提出研究問題。 師問:升旗臺在校園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發(fā)言,要求學生平時你是怎么認識的就怎么說。 二、開展科學探究。 1以自己為參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臺的位置。 1指導每一生都認識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學生分別站在升旗臺一側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學描述的一樣 嗎?為什么? 3讓四位同學分別站在升旗臺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據自已站的位置,說一說升旗臺的位置。 4告訴學生什么是參照物,描述升旗臺的位置時為什么要選另一個物體作為參照物?上面兩次活動中,各位同學描述升旗臺的位置時,分別是以什么作參照物的? 2任意選定參照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升旗臺的位置。 1讓學生以學校大門為參照物,用“前,后,左,右”試著描述一下升旗臺在什么位置?想想這種描述準確嗎?還有沒有其它辦法? 2“東南西北”分別在我們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 中,我們常用什么辦法辨認“東南西北”方向?指導學生正確指出早晨太陽升起的位置,從而判斷分辨方向。 3讓學生用學校大門為參照物,用“東南西北”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位來描述升旗臺的位置。 3表達與交流。 1由學生任意選定一個參照物,描述升旗臺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種大家都比較滿意的說法,記錄在課本的 P5。 2教師選擇一個參照物,這一個參照物的某個方向上有遠近不同的兩個建筑物,讓學生討論如何描述其中一個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讓聽的人產生誤會。 3請一位同學在 校園選擇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課外學習與實踐。 打聽長輩,日常生活中他們有哪些辨別方向的辦法。 自編符號,繪制一張校園建筑方位圖。 3國旗是怎樣升起來的 教學目標: 1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類滑輪的結構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知道科學探究首先應提出問題,將自己研究的關于滑輪類別和作用的結果和科學結論作比較。 3能根據 簡單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驟地進行關于滑輪作用的研究實驗。 4培養(yǎng)學生樂于與同學合作,交流。 5關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滑輪產品及其作用,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重點: 了解各類滑輪的結構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能動手制作滑輪組。 教學準備: 1教具:裝有滑輪的升旗臺模擬裝置,圖片。 2學具:每個學習小組準備鐵架臺 1個,細線 1根,滑輪 2個,測力計 1個,裝有滑輪的窗簾模擬裝置。 第 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 ,你們想想升國旗的情形,當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你們有什么發(fā)現?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旗桿上的滑輪裝置) 二、認識滑輪的結構。 圖片展示:旗桿頂上的滑輪裝置。 1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這個裝置,用語言描述一下:這個裝置是什么樣的?安裝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的描述,教師歸納滑輪裝置的構造:滑輪是由一個周緣有槽的輪子固定在一個支架上組成的機械。 三、滑輪的分類。 1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滑輪的構造,可是滑輪是怎樣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 過程)要求學生在演示過程中觀察滑輪的位置變化過程,區(qū)別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之處,然后進行分類。 2出示一些滑輪讓學生區(qū)分誰是定滑輪,誰是動滑輪。 四、研究定滑輪的特點。 1在旗桿上,定滑輪將向上的拉力改變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將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種改法?(學生動手操作)觀察 P6砌墻圖。 2思考:為什么這工人要在這里設置這個定滑輪?這個定滑輪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樣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呢?(學生交流,討論實驗方案) 4請一位學生口述自己的實驗方案,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后動手實驗。 5從實驗中得出結論: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輪有這么個特點,那我們何不利用這個特點來幫助我們呢: 1設計一個定滑輪裝置,用繩子一拉窗簾合上,又一拉將窗簾又拉開。 2設計一個定滑輪裝置,用繩子一拉舞臺上的幕布就會同時往兩邊打開,再用繩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攏。 第 2課時 一、導入。 回顧 一下,我們上節(jié)課學了什么?定滑輪有什么特點? 二、探究動滑輪的特點。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這節(jié)課我們探究一下動滑輪,看它又具有哪些特點?它能不能改變方向?能不能省力?請同學們猜一猜。 2怎樣設計實驗來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學生口述實驗方案,討論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動手實驗,老師巡回指導。 5總結交流得出結論: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三、用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 小華想把 30千 克大米提到二樓,可他的力氣太小提不動,我們能不能根據自己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幫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認識滑輪組。 1大家的設計很好,小華終于將大米成功堤到 3樓上。不過他說用動滑輪雖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樓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勁,你們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幫助他嗎? 2同學們的辦法可真多,像這樣由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合使用的裝置,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滑輪組。 五、探究滑輪組的特點。 1我們知道滑輪組的裝置,可它們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綜合兩種滑輪的優(yōu)點? 2學生猜想 ,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3總結交流得出結論,滑輪組綜合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優(yōu)點,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 六、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2繼續(xù)觀察我們生活中的大吊車用了哪些滑輪。 4旗桿的影子 教學目標: 1認識一天中影長和方向的變化與太陽的運動有關。 2能用科學探究活動中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簡單的測量工具 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作好簡單記錄。 3能利用表格,圖形,統(tǒng)計的方法整理有關資料,通過比較,分析,歸納,了解事物變化規(guī)律。 4研究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現象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的。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一天中影長和方向的變化與太陽的運動有關。 教學難點: 利用表格,圖形,統(tǒng)計的方法整理有關數據,通過對比,分析,歸納,了解事物變化規(guī)律。 教學準備: 長皮尺,掛圖,彩色粉筆,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提出研究問題。 1提問:大家注意過學位的旗桿和它的影子嗎 ?旗桿在什么情況下才會有影子? 2出示圖片 P9,讓生思考并回答:陽光下不同物體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日常生活經驗來說。 3提出要研究的問題:旗桿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樣變化的?用什么辦法進行觀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計劃。 1小組討論并制訂出研究計劃,制定時盡量完善,有效觀察,測量,記錄。 2各小組匯報研究計劃。 三、觀察記錄。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進行第一次關于旗桿影長和方向的觀察,測量并做好記錄。 2各小組在觀察記錄過程中可以交流 經驗,取長補短,根據實際需要再修改方案。 3觀察記錄小組將觀察記錄數據通報給全班,所有學生可以定時參加。 四、總結交流。 1在觀察記錄過程中分析并預測數據的變化趨勢,數據記錄完后,看看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 2與同學交流,分析,并歸納影子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3根據自己發(fā)現的影子變化規(guī)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為什么會變化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太陽每天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指導學生認識一天中溫度和影子的變化都與太陽的運動有關。 2能 利用簡單測量工具,對影長和氣溫變化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作簡單記錄和分析。 3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一天中溫度和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關系。 教學難點: 能用恰當的語言表述出對影子變化原因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直桿,米尺,直尺,手電筒,粉筆或鉛筆頭,掛圖,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提出研究問題。 1各小組匯報上一節(jié)課觀察,研究的結果:旗桿的影長和方向有什么規(guī)律?把自己的發(fā)現結果真寫在 P10。 2教師利用錄像再現物體影長和方向的變化規(guī)律。 3教師利用掛圖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體和影子”,讓學生辨出早,中,晚來,并說明理由。 4學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變化為什么會有一定規(guī)律呢?” 二、推測與驗證。 1讓學生帶著思考題作出推測。 2分小組討論: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自己的推測。學生若討論不出,教師可做模擬實驗來指導學生思考,實驗,解釋。 3學生將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運動的情況在 P12圖中畫出。同學之間交流檢查,如有 意見不同可開展討論,直到統(tǒng)一意見。 4小組討論交流:旗桿影子的變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組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師小結。 三、觀察記錄。 1師問:“物體影長在變化過程中,氣溫有著怎樣的變化規(guī)律”? 用什么辦法來驗證自己的判斷? 2分小組討論觀察,研究“物體影長和氣溫變化關系”的觀測方案。 3小組匯報制訂的研究計劃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實際觀測記錄,填 P12空格。 四、總結交流。 1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和 感受,提研究,分析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共同探討。 2課后繼續(xù)進行觀察記錄。 五、課后實踐活動。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時量出直立物體的影長,連續(xù)觀測記錄一年。預測一下,可能會發(fā)現一些什么自然奧秘? 6. 校園里有哪些動植物 教學目標 1了解校園里的動植物,能說出常見動物或植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給動植物簡單分類。 2知道分類必須有一個分類標準,不同的分類標準得出的分類結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組的探究思路,小組合作做出尋訪動植物的書面計劃。 4經理按照計劃尋訪動植物的活動過程,并能做好詳細的觀察記錄。 5小組合作,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從中體會到校園動植物的多樣性。 6在尋訪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建議 本課的活動內容較多,建議分兩課時進行。 教學過程 第 1課時 1導入新課。 談話: (播放校園環(huán)境的多媒體課件或者圖片 )同學們,你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校園生機勃勃。你知道嗎 ?還有好多動植物朋友和我們一起生活在校園里。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些動植物朋友吧。 2交流關于校 園里的動植物的已有經驗。 (1)把自己知道的校園里的動植物的名稱寫在書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稱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 (2)學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識。 (這一階段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學生如對自己熟悉的動植物說不出名稱,可以讓學生展示該植物或動物的簡圖,同學之間相互答疑,教師也可以作適當指導。 ) 3小組討論,制定尋找、觀察校園動植物的計劃。 (1)小組討論,做尋訪計劃,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學生完善計劃。 (在短時間里寫出書面的探究計劃對于四年級的學生還是有難度的,教師要適時點 撥,指導學生逐步完善計劃。 ) 明確任務、確定路線圖、確定觀察工具和小組成員的分工等。 觀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遇到不認識的動植物怎么辦 ?要不要記錄 ?教師可以在課前做一些資料上的準備,也可以跟學校里的園工商議,給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遇到問題主動積極地尋求幫助。 ) (3)師生討論觀察中的注意事項。 活動中的安全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場所隱藏著危險。哪些活動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動物可能造成對人的傷害。 )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觀察者的問題。 (包括關注和愛護動植物的問題,保護觀察地的環(huán)境的問題等,引導學生做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觀察者。 ) 4小組按計劃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 (此項活動所需時間較長,提醒學生需要利用一些課外時間完成活動計劃。要求學生堅持做好觀察記錄 ) 第 2課時 1交流。 你們在校園里尋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動物 ?(可采取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交流小組成果的形式。 ) 2給動植物分類。 (1)小組討論:怎樣給觀察記錄下來的植物和動物分類,填寫植物分類卡和動物分類卡。 (分類的方 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學上的科學分類方式,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給動植物分類。 ) (2)交流分類的方法和結果。 (3)統(tǒng)計全班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3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1)討論:怎樣來表現校園里的動植物分布 ?(怎樣將校園動植物分布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現,對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圖,給學生一些啟發(fā)。 ) (2)學生觀察:從圖中看懂了什么 ?(學生可以直接畫出實物圖,也可以用平面圖來表現學校的各個區(qū)域,用某種圖標來表示動物或植物。 ) (3)設計小組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4)交流并展示幾個小組的作品。 4分析校園里動植物分布狀況。 (1)觀察動植物分布圖,什么地方的動物最多 ?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長得最好 ? (2)你還有什么發(fā)現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動物、植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例如,有的動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動物要以植物為食物;動物為植物傳粉,為植物提供肥料,為植物松土等等。明確動物、植物與人和睦相處的關系。 ) 5活動小結。 各小組對自己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的活動進行小結和評價,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 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7 觀察一棵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能較準確、完整地知道一棵樹的主要特點。 2能夠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樹的某些部分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做簡單記錄。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對樹的觀察結果。 4用實際行動愛護樹木,呵護它的成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前對每個觀察小組的觀察對象做一個大致分工。 2學生準備:科學記錄本、蠟筆或油畫棒、白紙。 3小組活動材料:軟尺、小尺子、放大鏡等。 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我們已經觀察了校園里的動植物,讓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樹,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棵樹。然后,請幾個同學來說說,猜猜他說的是什么樹。 (2)學生思考,展開游戲。 (3)提出問題:怎樣進一步觀察這棵樹 ? 2討論觀察計劃。 (1)討論:我們還可以觀察樹的那些內容 ?用什么方法觀察 ?需要什么觀察工具 ?怎樣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 (2)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內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舉的三個方 面。適時評價,鼓勵學生中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 ) (3)實施完成觀察計劃,并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3觀察一棵樹。 (室外活動 ) (1)劃分觀察區(qū)域,領取觀察工具。 (2)提出觀察要求和注意事項: 觀察時一定要做好記錄; 要盡量與組員合作觀察; 注意安全; 不傷害樹木。 (3)小組活動。教師要關注各個小組的進展情況,發(fā)現學生在觀察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4)活動情況交流。交流以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方式 進行。 4給樹做張“身份證”。 (1)小組研討:“身份證”上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制作“身份證” ? (2)小組活動:設計個性化的“身份證”。 (3)展示、評價各組的作品。 5認養(yǎng)一棵樹。 (1)談話:我們都是爸爸媽媽呵護的快樂寶貝,校園里的小樹,誰來呵護它們呢 ? (2)師生商討認養(yǎng)小樹的責任和義務。 8小動物的家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生活與環(huán)境的關系,知道動物都生活在它適應的環(huán)境里,不同的環(huán)境生活著不同的動物。了解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 2能用多種方法觀 察小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 3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能用簡單的器材做模擬動物生活環(huán)境的實驗,并堅持觀察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 4意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愛護小動物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課前在校園里做一次調查活動,估計一下學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動物的“家”,設想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劃分好各小組的觀察區(qū)域。 (3)準備一些防蚊蟲叮咬的藥物。 2小組活動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鏡、昆蟲盒、小鏟子。 (2)給動物做“家”的材料:紙盒、深色的布、土 壤、小水壺等。 3學生準備:糖果、餅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學記錄本。 教學過程 1導入。 展示在本單元第 1課時畫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談話:在我們的校園里許多地方都發(fā)現了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家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訪小動物的“家”。 2討論探究活動計劃。 (1)在校園里我們能夠找到哪些動物的“家”呢 ?你知道它們的“家”在哪里嗎 ?(調動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 ) (2)明確探究目的:觀察小動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們的“家”有什么特點。 (3)小組討論、交流:我們打算怎樣去觀察 小動物的“家”。 (4)小組討論:為了觀察小動物的“家”,我們應該做那些準備 ?應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從工具準備,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注意事項三個方面思考。 ) (5)指導做觀察記錄的方法。 3小組活動:觀察小動物的“家”。 (1)各小組領取觀察工具,到活動場地,開展探究活動。 (2)教師在各小組之間巡回觀察,了解小組活動進程,分享學生的快樂,提醒學生及時記錄并注意安全。 (3)每組選擇一種喜歡的小動物,用昆蟲盒帶回教室,然后整理觀察記錄表。 4交流觀察結果,分析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 (1)小組匯報:我們觀察了動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圍是,它的“家”的特點是,我們還觀察了。(給學生一個描述的句式,幫助學生把表格上的內容變成有條理的描述性語言。 ) (2)比較:這些小動物的“家”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動物的“家”也就是它們的棲息地,是它們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雖然不同的動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隱蔽性的特點。 ) (3)討論:為什么它們的“家”各不相同呢 ?能讓它們交換一下居住地嗎 ?說出自己的理由。 (4)小結: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不同生 活習性的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也不同。 (5)小組討論:你知道動物有哪些適應環(huán)境的辦法 ?(列舉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如:冬眠、保護色、擬態(tài)等。鼓勵學生課外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例。 ) 5課外拓展:給動物做個“家”。 小組活動:根據小組選擇的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給小動物設計一個家。 (這個活動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一個活動,選擇什么材料,如何設計,都交給學生自主去完成,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周的時間,然后選擇一個單位時間進行交流。 ) 9 觀察螞 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螞蟻的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 2經歷探究捉螞蟻、觀察螞蟻的過程,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 3經歷觀察螞蟻生活習性的過程,感受到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樂趣。 4用材料制作螞蟻模型,能準確地表現螞蟻的外形特點。 5能將研究過程和結果與同學交流,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6在活動中體會應該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1教具準 備:說明螞蟻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的課件或掛圖。 2學具準備:昆蟲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凈的毛筆、放大鏡、羽毛、白紙、水槽、石頭、水果、餅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簽或火柴棒。 教學過程 第 1課時 1導入。 螞蟻是我們的老朋友,它現在過的好嗎 ?同學們想不想去看望這位老朋友呢 ?看望老朋友可別忘了帶上它喜歡的禮物,螞蟻喜歡吃什么呢 ?(把螞蟻當做老朋友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學生對螞蟻有一種親近的感覺,攜帶禮物既是日常禮儀又為后面的觀察做準備。 ) 2 你還記得螞蟻的家嗎 ?還能找著螞蟻的家嗎 ?螞蟻的家是什么樣的呢 ?(引導學生回憶螞蟻的生活地點,尋訪螞蟻的棲息地,了解螞蟻的生活環(huán)境。 ) 3螞蟻的鄰居住著哪些動植物 ?螞蟻與它們相處得好嗎 ?螞蟻的家門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們對螞蟻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了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及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 4看,小螞蟻正在家門口玩耍,它們的爸爸媽媽在家嗎 ?拿出我們的禮物,看看誰的禮物最受螞蟻歡迎 ?(讓學生觀察螞蟻的食性及偏好。 ) 5我們的禮物太豐盛了,螞蟻怎樣享用這頓美食呢 ?吃不完的食物它們是怎樣帶回家的 ?(觀察螞蟻吃食物及搬運食物。 ) 6我聽說螞蟻最愛學習,特別擅長書法,我們請螞蟻給我們題幾個宇,好不好 ?(將事前準備好的白紙拿出來,放在螞蟻窩邊,白紙上事前用蜂蜜寫上“點燃激情,傳遞夢想”。這一環(huán)節(jié)利用螞蟻的食性寫字,既加深學生的認識,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教育了學生。 ) 7我們已經看望了操場上的螞蟻,老師想邀請操場上的螞蟻陪我們一起到花壇上的螞蟻家做客,好不好 ?怎樣不傷害螞蟻,并把它請到花壇上 ?(這一環(huán)節(jié)著重研究螞蟻的種群關系,如果操場上的螞蟻不受歡迎,別忘了將它們送回家。 ) 8快下課了 ,同學們邀請小螞蟻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 ?同學們想一想,請回去住在哪里 ?用什么去招待螞蟻 ?(下課前捉螞蟻,喂螞蟻,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觀察螞蟻,另一方面為下一節(jié)課做準備。 ) 第 2課時 1導入。 小螞蟻在同學們的家里做了幾天客,它們住得習慣嗎 ?請同學們談一談喂養(yǎng)螞蟻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 2了解螞蟻的外形。 (1)上一節(jié)課螞蟻送給同學們一幅書法作品,這一節(jié)課螞蟻聽說同學們的畫畫得好,想請同學們給它畫一張全身像,看哪位同學畫得最像。 (讓學生憑印象給螞蟻畫全身像。 ) (2)畫畫得 像不像呢 ?我們與真實的螞蟻比較一下,怎樣才能看清楚螞蟻的真面目呢 ?這個愛動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靜一會呢 ? (3)學生交流,老師指導。 (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塊石頭,讓石頭在水面上只露一個小尖角,把螞蟻放置在石頭的尖角上,用放大鏡觀察。 ) 投影或實物展示:學生的繪畫作品。 (4)通過投影,讓學生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點評,通過與實物的對比看看哪里畫得像,哪里畫得不像 ?在點評中讓學生認清螞蟻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有幾只眼睛?幾只觸角?幾條腿?它們分別長在螞蟻的什么位置? (5)學生 交流后,對螞蟻的形體結構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后請一位同學再畫一只螞蟻,其他同學補充和修正。 (6)小組合作,做一個螞蟻模型。 (展示、評價作品,進一步認識螞蟻的形體結構。 ) 3課堂小結。 通過對螞蟻的觀察,你有什么收獲 ? 10 更多的小動物 教學目標 1知道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叫做昆蟲。 2經歷比較、分類、找共同特征的過程,通過比較給事物分類。 3經歷運用概念對事物進行判斷的過程。 4形成觀察、研究小動物的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有各種小動物的掛圖或者多媒體資料。 2學生準備:課前捕捉一些小動物供課堂上觀察。 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觀察了螞蟻,誰能說一說螞蟻的外形有什么特點 ?(復習螞蟻外形的特點,為學習新課打基礎。 ) (2)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能介紹你喜歡的小動物嗎 ? 2比較螞蟻和其他小動物。 (1)小組活動:觀察課前捉到的小動物,把它們和螞蟻進行比較,看看會發(fā)現什么。 (這個觀察、比較的環(huán)節(jié)也可以用圖或者 多媒體資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用實物觀察。 ) (2)交流。 (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簡單陳述理由。 ) (3)分類。把與螞蟻相似的動物分為一類。 (在這個過程中,蚯蚓和蝸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現的困難是學生認為蝴蝶、蜻蜓有翅膀,螞蟻沒有,它們不是一類,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更多的特點,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點呢 ?” )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蟲的概念。 (1)小組討論:把外形和螞蟻相似的動物和螞蟻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學生交 流,師生討論,達成共識。 (3)教師講述:像螞蟻這樣的動物,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具有這樣特征的動物叫昆蟲。 (4)學生將結果記錄在書上。 4運用概念進行判斷。 (1)說一說,你們今天捕捉到的小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 ?為什么 ?(學生做出判斷時,一定要提醒陳述理由,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 (2)教師出示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小動物的圖片。學生觀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蟲,哪些不 是,說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蟲,你還知道哪些類別的動物 ?(常見的動物有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前三類學生已經學過了。 ) (2)動物世界多種多樣。你認為,這些具有不同特點、不同習性的動物對我們人類和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人類和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動物。 ) (3)課外觀察:搜集更多的小動物圖片,仔細觀察并試著給它們分類;(鄂 11.今天的氣溫是多少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氣溫 . 2.知道氣象站是怎樣測量氣溫的 . 3.會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 4.能根據數據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 . 5.在測量氣溫時能體會到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溫度計 ,卷尺 ,氣溫統(tǒng)計表 (用于統(tǒng)計學生室外測量的氣溫 ),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用的表格 . 三、課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 1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 (1)教師將故事 :小明的學校原來決定星期三開運動會 ,沒想到星期三那天卻下起雨來了 .小明對小紅說:“真掃興!今天的運動會被雨給攪了,明天的天氣不知道好不好? ”小紅說:“我們要是會預測天氣就好了!” ( 2)教師提問:“關于預測天氣,你們想研究哪些問題?”(讓學生自由提問,教師引導,巡視) ( 3)引入今天的課題,板書:今天的氣溫是多少 2探討,釋疑 ( 1)提問:什么是氣溫呢?(學生回答,教師講解) 空氣的溫度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溫。氣溫常常用攝氏度表示。 測量氣溫是觀測天氣的重要內容。 ( 2)估計教師里的氣溫。 ( 3)出示溫度計,講解怎樣使用溫度計,教師演示。 ( 4)分發(fā)溫度計,學生分組測量。 ( 5)交流測量結果,說說哪些同學的估計與實際測量的結果相接近。 ( 6)教師提問:“室外的溫度與室內的溫度一樣嗎?” ( 7)教師講解到室外測量氣溫的要求。 ( 8)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發(fā)溫度計,卷尺,分別到操場上、走廊里、草坪上,樹蔭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測量氣溫,教師巡視指導。 ( 9)學生表測量結果填入表格中 -年 -月 -日 -時 地點 教室里 樹蔭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場上 水泥地面 溫度計離地面的距離 溫度() ( 10)比較用哪個氣溫代表學校里的氣溫更合適,說說自己的理由。 ( 11)閱讀小資料。 ( 12)討論:如果沒有百葉箱,應該把溫度計放在什么位置冊氣溫? ( 13)學生選擇一個位置測量起問并做好記錄。 ( 14)交流測量結果。 3學習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 ( 1)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中的數據。 ( 2)講解制作曲 線圖的方法。 ( 3)學生繪制曲線圖。 ( 4)引導學生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和統(tǒng)計圖比較分析:這段時間里,氣溫是怎樣變化的?最高氣溫是多少?平均氣溫是多少? 4總結與拓展 ( 1)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些什么收獲?(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 2)提問:每天的同一時刻測量氣溫,做好記錄,會繪制氣溫曲線圖嗎? 5作業(yè): 做一周內每天同一時刻氣溫曲線圖。 五、教學后記 12追尋風 的足跡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風吹來的方向叫風向以及八個風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風的大小用風力來表示及風力有十三個等級。 3能觀察記錄風向和風力。 4會制作簡易風向標和風力計。 5體會到觀測風向和風力的樂趣 二、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課件或掛圖,電風扇,制作好的簡易風向標和風力計。 2學具準備: ( 1)制作風向標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紙,膠水,縫衣針,小木棍,指南針( 2)制作風力計的材料:小鐵釘,棉線,量角器,泡沫,大頭針等。 三、教學過程: 1直接導入 ,板書課題 除了學習觀測天氣外,還要學會觀測風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風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去追尋風的足跡,觀測風的方向,探究風的奧秘。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認清風的方向 ( 1)教師提問:在生活中,我們怎樣感受到有風呢?(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 2)出示八個方位圖,提問:如果旗幟向南飄,會是什么風呢? ( 3)教師解釋: 風吹來的方向叫風向。風從什么方向吹來就叫什么風。比如,從北方吹來就叫北風;從東北方吹來就叫東北風。 3制作風向標 ( 1)教師講述:為了準確測量風向,氣象臺是 用風向標測量風向的 ( 2)出示風向標的圖片 -各式各樣的風向標。 ( 3)我們能不能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易的風向標呢?指導學生按照課本上的圖片制作風向標。(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動手制作) ( 4)教師:同學們的風向標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讓我們先測試以下。(教師將學生做的風向標在電扇風中測試) ( 5)提問:為什么有的風向標靈敏度高,有的不高呢?與風向標兵后面的開叉有什么關系呢?(引導學生探究) ( 6)風向標的箭頭指向了風來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風呢?怎樣才能準確的知道?(指導學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圖,并 用指南針確定方位) ( 7)提問:怎樣才算一個完整的風向標呢? 4測量校園里的風向 ( 1)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方測量風向,記錄下來。 ( 2)匯報測量結果。 ( 3)教師解釋,小結: 測量結果不一樣,是因為影響風向的因素很多(風遇到障礙物會改變方向),我們可以在開闊的地方或高處測量風向。 5課后實踐活動 ( 1)測量某一天的風向,看看有什么變化? ( 2)測量晴天和陰天的風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教學后記: 13是誰制造了風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自然界的風是太陽 使空氣流動起來形成的。 過程與方法:能夠根據生活中的實例,做風的形成實驗,并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出自然界里風的成因。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耐心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 明白生活中人造風的原因,掌握自然界中風是怎樣形成的。 三、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得出太陽的能量使得空氣流動形成了風。 四、教學準備: 風的成因實驗器,火柴、蠟燭、蚊香、課件、中國地形圖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研究問題 1.引入。師播放風的有關視頻,提問:這是一種什么自然現 象?你能提出什么科學問題? 2.導入新課。風是怎樣形成的?是誰制造了風?(板書課題) (二)科學探究 1.生活中的人造風。 教師: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你知道風是怎樣形成的嗎? 學生猜測風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 板書:空氣流動形成了風 教師:同學們的猜測對不對呢?我們用生活中的事實來證明。 請同學們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那些方法可以制造風?電風扇 .電吹風 .扇子扇 .嘴巴吹這些風是怎樣形成的?(空氣流動形成了風)空氣為什么會流動?(利用工具推動空氣流動或者人力推動它流動) 想一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 空氣流動起來呢? 學生自由討論,形成自己的猜測。 2.聯(lián)系我國南北氣溫差異找出風的形成原因。 教師:同學們剛才的猜測是否正確?下面我們就以我國冬天的風為例進行研究。出示中國地圖,指圖提問:我們這里冬天常刮什么風?(北風) 課件展示并分析:冬天,我國北方氣溫低,南方氣溫高,冬天經常刮北風,說明了空氣是怎樣流動的?(板書:氣溫低的地方 氣溫高的地方) 3.實驗驗證。(風的形成演示箱進行演示) 猜測:實驗中空氣會向哪兒移動?為什么? 你看得見空氣流動嗎?用什么辦法能看見?(用蚊香的煙來觀察空 氣的流動) 教師演示實驗。 思考: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空氣為什么會流動起來呢?各小組互相討論一下。 小組匯報匯總。 4.小結:燃燒的蠟燭放出能量,使周圍的空氣變熱,熱空氣沿著“煙囪”上升,“爐口”附近的冷空氣來補充,于是引起了空氣沿水平方向的流動 形成了風。實驗中的空氣流動是由于受到箱內冷熱不均勻的環(huán)境影響。 5.提問:在自然界這個大范圍中你能聯(lián)想到自然界中誰能使地球上的溫度不均勻呢?溫度的高低是由誰造成的?根據實驗并聯(lián)系實際,你能分析出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嗎? 學生交流自己總結出自然界中風的形 成原因,師隨機進行課件展示。 教師小結:太陽發(fā)光使空氣受熱,由于各地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不一樣,各地空氣溫度就不均勻,空氣由氣溫低的地方向氣溫高的地方流動形成了風。所以,太陽供給的能量使地球上的大氣流動形成了風。 (三)交流評析 通過這節(jié)課的探究學習,你知道了那些知識? 學生交流,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 (四)拓展延伸 關于風,你還知道什么?(師課件隨機展示龍卷風、臺風、颶風等等)課后請同學們收集相關的資料,相互交流辦一期關于風的知識展,去發(fā)現大自然中風的更多秘密。 14云的觀測 一、教學目標 : 1.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2.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二、教學重難點 : 1.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2.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并能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三、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直徑約 30cm的圓片,白紙 四、教學過程: (一)描述云 出示“云”字。 問:關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網狀圖記錄學生想法。 (二)探究內容: A.觀察云 1.問: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使用了晴天 .多云 .陰天等來描述和記錄對云量的觀察。那么,這些不同的天氣狀況是怎樣來劃分的呢? 2.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 4 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qū)分。 3.室外觀察,明確任務:( 1)觀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狀( 3)在觀察云的過程中,會產生哪些聯(lián)想 4.反饋 B.對云進行分類 1.分組活動:根據不同形狀的云 的照片,嘗試給云進行分類 2.生匯報 3.閱讀資料,了解科學家對云進行分類的方法 4.再次觀測,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種類型的云,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15 下雨啦 一、學生分析 下雨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學生已經學過了刮風,知道風是怎樣形成的,但作為四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測降水量是還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學生對學習這一內容會很有興趣的。加上順德是個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對雨量大小的測量很有作用。 二、教學理念及思路 學生天生好奇、活潑好動,富于幻想。對周圍 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肯探索,充滿憧憬;也許夢想自己成為一名小科學家,在研究世間萬物和諧共生,相互依存;也許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選取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科學學習的活動,所要研究的課題越貼近學生的的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鑒于以上,我從活動入手設計了這一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模擬下雨的活動和用雨量器測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動,查看課本資料,緊接著又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家鄉(xiāng)的雨量,讓學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識。 三、教學目標和能力要求 ( 1)能用簡單的實驗材料進行模擬下雨實驗。 ( 2)把實驗現象與自然界的降 雨對應起來,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簡單過程。 ( 3)學會使用量雨器測量降水量。 ( 4)認識降雨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 四、教學準備: 水槽、玻璃片、冰塊、雨量器、有關云的資料。 五、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過程;學會使用量雨器測量降水量。 六、教學過程設計及反思 (一)導入 多媒體投影 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問題“天上為什么會下雨?” 教學反思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由老師引導到教學主要問題,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又培養(yǎng)了發(fā)散思維能力。 教師 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 各抒己見 教學反思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天上為什么會下雨”這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會有一些神話和迷信的見解,讓他們說出來,為后面的正確解釋作鋪墊,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以及修改他們的前概念。 (二)活動一 教師 大家都說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現在我們看看到底“天上為什么會下雨?”我們來動手做一個實驗。 學生 模擬下雨(分小組進行,用時 10min) 在盛水的水槽上蓋一塊潔凈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幾塊冰,放在陽光下,觀察發(fā)生的現象,并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