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陳氏家譜_第1頁
莆田陳氏家譜_第2頁
莆田陳氏家譜_第3頁
莆田陳氏家譜_第4頁
莆田陳氏家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芾田陳氏家譜族譜前言陳姓為芾田大姓之一,自古有云;陳林半天下之美譽,是全國 的第五大姓,清乾隆通議大夫林源在玉湖陳氏譜序中 就云:“吾芾陳姓族最著,支分派遠,子子孫孫,綿綿繩繩?!标?氏入芾始祖陳邁,系芾田第一個縣令。陳氏入芾后 ,各著所居, 始為新舊諸派,玉湖其一。玉湖陳氏始祖為陳仁 ,其曾孫陳俊 卿為芾陽玉湖陳氏家乘原始譜冊作序云:“吾祖從錢塘而來,四歷代而誕俊卿,蓋隱約將百年矣?!标惪∏溆谒谓B興八 年以亞魁登臺輔,官至左相,死后贈太師,謚“正獻”,贈其祖太 師沂國、蜀國、冀國公者三世。至陳八代時,陳文龍于咸淳 四年狀元及第,南宋末任參知政事,因抗元而死,詔贈太師, 謚“忠肅”,又追贈三代

2、先祖為太師, 故玉湖陳氏祖祠有“一 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之石刻楹聯。玉湖陳氏族譜序陳氏之先,本於虞舜之苗裔。自胡公滿封於陳,遂為氏。傳 至敬仲奔齊,則居始有異地。是彳矍散處多方,或顯或隱,或 賢或否,蓋不可齊指見。又傳至夏商之世,彳矍稷以耕封於育久 太王以耕封以歧,往往重農事;及文武成湯相繼為帝,始於 周家農事開國,故設立保正保介以勸農事,皆其責焉。故見 之於詩日:嗟嗟臣工;又日:嗟嗟保介。在周為相農之長, 保正之官日勸農,第不知保正之官為何如!及至彳矍周郭威之 有天下,承前代之亂離,痛兆民之未淑,乃於鄉(xiāng)邦設立保正 以長乎民,事同而義無異也。故浙江之地有邑日錢塘,在其 始祖裔焉。迨其端國之祖

3、,奉朝廷之命來取正芾邦,始居錢 塘之地;及至子克家,繼承先志,建寶林院,畫父像,收拾 田園二頃以奉祀??思抑尤樟璨桑聊蜒?,重厚罕有且 留心於學,力精於文詞。我神宗之世,王荊公深羨其制度之 美,-立保甲之法。其彳矍凌采又為邦保正之都者(一幫保甲之 首要正官)。官至於此,視前益高,權至于此,視前益大;所 恨諸賢力攻新法之害,故不二十年而罷。厥彳矍凌采亦與督成熙寧橋始往淅江故里不歸。 而凌采之子日仁,遷於玉湖住焉; 錢塘之居惟一裔守視祠宇耳。陳氏之傳,式微數世,然善始者自有善終,積善自有馀慶,揆之先人德行有馀陰隙不少,至七世,余友陳俊卿登紹興戊午科廷試第二名,兄弟五六人皆顯貴,視他輩猶有光矣。

4、凡俊卿之見諸行事者, 以忠事君, 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真宋室之賢相也。是彳矍世 子孫顯貴繩繩不絕, 蓋可卜於他時矣。綿綿瓜脆,詩固然矣, 余不獨頌之。為君之彳矍代期乎!陳氏之族豈可量乎!既序於 右,并書時日於左。時皇宋紹興九年已未(公元1139年)八月秋彳矍吉日賜進士及第龍飛天下狀元翰林同邑友人黃公度識1陳邁一一2陳臨一一3陳懷琳 一一4陳浴常一一5陳公 兒一一6一袞一一7陳真(南安縣尉)一一8陳莞( 封 大理寺評事,贈禮部侍郎)一一 9陳齊(大理寺評事,禮兒侍郎)一一10陳懈 (大理寺丞)一一11陳淮(循州 軍通判)一一12陳德膺 (太子秘書)一一13陳紹(鄭 南管城主簿)一一14

5、一道行一一15陳仁(宋 賜沂國公) 玉湖系開基祖;玉湖在福建芾田(今稱闊口村)其創(chuàng)基人陳仁,先祖是唐芾 田縣令陳邁,再上溯先祖是陳潤,至漢始祖陳實,才與陳朝 派、北廟派和南院派各大派系同由一源。福建芾田玉湖村陳氏世系表始祖陳仁(沂國公)二世祖陳貴(蜀國公),III三世祖德載德詵(翼國公)顯昌(曲家)四世祖 宋卿 堯卿 義常 周卿正卿 俊卿(丞相魏國 公)I (略)(由家)(略)I I五世祖欽敘 欽紹(永國公)欽德 陳實 陳守 陳定 陳 宓?陳宿(略)I (略)I I I (無子)I ?(無子)六世祖 陳袞(安國公)陳雍 陳均 陳陳址 陳塾 陳坦 陳增陳壁陳圭I (略)(略)(略)(略)I I

6、I I!S I I I七世祖陳凝 陳準 陳潔 陳粢(榮國公)陳鋌 陳泊 陳 琰陳璐陳瓚(略)(略)(略)I I I I I II1 _II I I I I_1 _I八世祖 文龍(狀元,參知政事)麟之 用虎 景屋 景港景清景濟景泉(嗣子夢雷)(略)?(略)?九世祖夢云 夢雷夢祥夢麟夢昌夢月夢析陳明 陳肖I I I I I (略)(略)(略)(略)十世祖陳魁 陳成汝諧汝謀陳進彝訓彝誠彝倫彝性彝光(略)(略)(略)(略)(汝楫)(八宣)(略)(略)(略)(略)十一世祖陳正 陳寶 陳經(伯鎮(zhèn))(米稔始祖)(乾案始祖)(乾塘始祖)陳文龍大事記:陳文龍,宇君債,號心如,又號端齋,謚忠肅,宋咸淳戊辰 年科狀

7、元,官居太師,敕封肅國公,為左丞相兼樞密院使, 參知政事。端宗景炎二年丁丑公元1277年 四十六歲,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壬辰二月辰時公生。公世居芾田東 門外玉湖鄉(xiāng)。高祖宋卿與丞相魏國公俊卿為從昆弟。曾祖欽 紹,祖袞,父粢,母黃氏,封福國夫人。陳宋卿,字仲臣,以詞賦魁試顯名,官至大理寺評事。生有 三子:陳歐敘、陳歐紹、陳歐德。陳文龍故里是芾田玉湖(今闊口村),其父陳粢,母黃氏, 祖父陳袞,曾祖父陳欽紹,高祖陳宋卿為乾道名相陳俊卿的 從兄弟。因為陳文龍年輕時隨父母曾居住于長樂縣后山(今 文嶺鄉(xiāng)阜山村),并在后山明教堂就讀,所以陳文龍中了狀 元,其故鄉(xiāng)玉湖人稱狀元里,而長樂后山也被后人稱為狀元

8、 里。陳文龍公抗元殉國后.墓葬杭州西湖.其三個兒子:陳緒.陳繼. 陳述.于宋末元初(1278年)避難過瓊。陳文龍正佩林氏,生夢云、夢雷二子;女夢霞。后繼娶楊、馮、梁氏,生夢祥、夢麟、夢昌三子。長子夢云、 次子夢雷,宋時俱以門功授承事郎。夢雷過繼給文龍弟麟之 為嗣,改名倬(號莘隱)。興化之戰(zhàn),夢祥、夢麟不幸以身殉國。夢云、夢雷、夢昌,及其孫彝誠、彝訓I、汝昌、汝謀、汝彬 等,不得不跟隨南宋朝庭在福建東南順海而下,紛紛遷至雷 州半島一帶,繼續(xù)堅持抗元,并在此隱居和繁衍生息。長子夢云后裔都在廣東省海豐縣,陸豐縣,惠來縣,惠東縣 等地方。長子夢云,宋亡與子侄奔瓊,欲圖復宋,苦力不贍,遷至高 涼,為茂名

9、楊梅坑、信宜楊梅坑等村始祖。二子陳夢雷遷居雷州仙夢大村(今沈塘鎮(zhèn)大陳村),其子孫散居雷州各地。四子夢麟宇兆吉,號純齋,敕授承務郎,死節(jié)后帝賜謚秉節(jié), 生二子:彝誠號八宣,彝訓號汝楫。汝楫任瓊南按察司副使, 落籍瓊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彝誠為夢麟之子,文龍之孫。彝誠,字八宣,又號六德,宋 進士。彝誠與其弟彝訓(汝楫)共同追隨南宋王朝,同輔幼 帝趙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彝誠遷居石龍縣(今化州市),其余的分別遷徙于粵西各地 和瓊南等地。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往瓊南依兄汝楫, 后返吳JI。彝誠生有伯經、伯寶、伯鎮(zhèn)三子。伯鎮(zhèn),字振禮,號東齋, 謚文莊,元鄉(xiāng)進士。因其

10、弟兄三人均官至教諭,且伯鎮(zhèn)排行 第三,官居石龍縣(今化州市)教諭,故號稱三教諭。八宣字自成,又字睦德,生三子:陳正、陳寶、陳經。陳正曾任福建汀州府武平縣教諭,后卜居乾塘米稔村,生三 子:永昌、永清、永源,永清遷居廣西乾禮村;陳寶宇席珍,曾任教諭,卜居石城(現廉江市)乾案村;陳姓遷居化州的情況:始祖陳正,原籍福建甫田,舉人,宋末任石龍教諭,元初, 陳氏家族起兵抗元,隨宋帝趙典南遷。陳正兄弟三人隨父滯 留瓊州,尋遷吳川米能,繼遷化州楊梅樂嶺。后陳正之弟陳 經,遷石龍乾塘,陳寶遷吳川乾案。其后代子孫主要聚居在 楊梅樂嶺、同慶、中土同、合江等地,人口一萬多人。外遷的 主要有吳川、廉江、信宜、高州、茂名

11、、北流等地。八宣三子陳經榜名伯鎮(zhèn),字振禮,號東齋,謚文莊,元初任 化州教諭,為乾塘陳氏始祖。三兄弟都有后人遷居雷州,其 中以陳伯鎮(zhèn)的后人最多。陳文龍子侄輩的有河南督學陳韜,遷任吳川督學,宋亡,自 雷州渡瓊,卜居文昌城坡村。陳文龍幼子夢昌徙居海南,生三子:彝倫、彝性、彝光,失 稽。陳文龍孫輩有汝楫、八宣,先居瓊州,再徙吳川;汝謀渡瓊 為霞洞村始祖,一說返回福建。文龍從孫雷瓊州鹽運使陳國 器徙居文昌仙槎村;國日元賜進士,徙居文昌亭橋村;國月 曾任茂名縣教諭,宋末渡瓊卜居文昌潮灘村,特授瓊州府教 授;國星與兄國月同時渡瓊,亦任瓊州府教授,初居文昌七 星嶺,后定居蛟東村;定翁,宋亡渡瓊為文昌陶坡村始祖

12、; 多福,元初渡瓊為文昌榜書圖始祖。此外,文龍一位從兄弟陳必復, 聞宋亡呼天絕食而卒于旅邸, 其子孫徙居東莞園沙里;另一位從兄弟陳茂徙居合浦,從侄 子良及從孫中均亦徙潮州;還有一位陳景淮“輔幼主徙潮 州”,景港的曾從孫光祖后來從潮州徙居廉江排嶺,成為排 嶺陳氏始祖。徙居高、雷的人數不少,文龍從叔陳朝鳳(方志亦作黃朝鳳) 曾任高州刺史,宦滿逢亂世遂卜居吳川博棹,為大院、泗岸 等村肇基祖。南宋狀元參知政事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公的三個兒子:陳緒;陳繼;陳述,在宋末元初(1278年),在其父文龍公抗元被俘押 送杭州逼降,堂兄陳瓚抗元殉國后,三兄弟擒手從福建芾田 玉湖陳氏家族避難過瓊,與先期被貶渡瓊任職的

13、三位祖父:兵部侍郎學范公;瓊州府儒學訓導學道公;瓊州府儒學教諭學 長公,入籍臨高縣東英鄉(xiāng)黎安村。后陳緒公卜居榔茶村繁衍 支裔;陳繼公卜居金波村繁衍支裔;陳述公與祖父居黎安村繁 衍支裔。自宋至今,歷經七百余年世代繁衍,在臨高縣散居 村莊三十多個,人口萬余人,為臨高一支陳氏望族之一。臨高黎安陳氏家族,由自福建芾田玉湖陳氏,三位南宋渡瓊 始祖:陳學范;陳學道;陳學長,為宋宰相陳俊卿公之曾孫。湖 廣知府陳圭(又名:命奎)之子,于南宋年間(推算于公元1275 年)被貶渡瓊任職落籍臨高黎安村。學范大公生文萱,入籍僧州,村莊待查;學道二公乏嗣,議三弟學長公長子陳文龍承繼 學長三公生二子:長文龍;次文虎。文龍

14、公與侄子陳瓚 (文虎之 子)于南宋景炎抗元殉國,史稱"抗元民族英雄"。玉湖陳氏族譜序陳氏之先,本於虞舜之苗裔。自胡公滿封於陳,遂為氏。傳 至敬仲奔齊,則居始有異地。是彳矍散處多方,或顯或隱,或 賢或否,蓋不可齊指見。又傳至夏商之世,彳矍稷以耕封於 太王以耕封以歧,往往重農事;及文武成湯相繼為帝,始於 周家農事開國,故設立保正保介以勸農事,皆其責焉。故見 之於詩日:嗟嗟臣工;又日:嗟嗟保介。在周為相農之長, 保正之官日勸農,第不知保正之官為何如!及至彳矍周郭威之 有天下,承前代之亂離,痛兆民之未淑,乃於鄉(xiāng)邦設立保正 以長乎民,事同而義無異也。故浙江之地有邑日錢塘,在其 始祖裔

15、焉。迨其端國之祖,奉朝廷之命來取正芾邦,始居錢 塘之地;及至子克家,繼承先志,建寶林院,畫父像,收拾 田園二頃以奉祀??思抑尤樟璨?,沉默寡言,重厚罕有且 留心於學,力精於文詞。我神宗之世,王荊公深羨其制度之 美,-立保甲之法。其彳矍凌采又為邦保正之都者(一幫保甲之 首要正官)。官至於此,視前益高,權至于此,視前益大;所 恨諸賢力攻新法之害,故不二十年而罷。厥彳矍凌采亦與督成熙寧橋始往淅江故里不歸。 而凌采之子日仁,遷於玉湖住焉; 錢塘之居惟一裔守視祠宇耳。陳氏之傳,式微數世,然善始者自有善終,積善自有馀慶,揆之先人德行有馀陰隙不少,至七世,余友陳俊卿登紹興戊午科廷試第二名,兄弟五六人皆顯貴,

16、視他輩猶有光矣。凡俊卿之見諸行事者, 以忠事君, 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真宋室之賢相也。是彳矍世 子孫顯貴繩繩不絕, 蓋可卜於他時矣。綿綿瓜脆,詩固然矣, 余不獨頌之。為君之彳矍代期乎!陳氏之族豈可量乎!既序於 右,并書時日於左。時皇宋紹興九年已未(公元1139年)八月秋彳矍吉日賜進士及第龍飛天下狀元翰林同邑友人黃公度識1陳邁一一2陳臨一一3陳懷琳 一一4陳浴常一一5陳公 兒一一6一袞一一7陳真(南安縣尉)一一8陳莞( 封 大理寺評事,贈禮部侍郎)一一 9陳齊(大理寺評事,禮兒侍郎)一一10陳懈 (大理寺丞)一一11陳淮(循州 軍通判)一一12陳德膺 (太子秘書)一一13陳紹(鄭 南管

17、城主簿)一一14一道行一一15陳仁(宋 賜沂國公) 玉湖系開基祖;玉湖在福建芾田(今稱闊口村)其創(chuàng)基人陳仁,先祖是唐芾 田縣令陳邁,再上溯先祖是陳潤,至漢始祖陳實,才與陳朝 派、北廟派和南院派各大派系同由一源。福建芾田玉湖村陳氏世系表始祖陳仁(沂國公)二世祖陳貴(蜀國公),III三世祖德載德詵(翼國公)顯昌(曲家)四世祖 宋卿 堯卿 義常 周卿正卿 俊卿(丞相魏國 公)I (略)(由家)(略)I I五世祖欽敘 欽紹(永國公)欽德 陳實 陳守 陳定 陳 宓?陳宿(略)I (略)I I I (無子)I ?(無子)六世祖 陳袞(安國公)陳雍 陳均 陳陳址 陳塾 陳坦 陳增陳壁陳圭I (略)(略)(略

18、)(略)I I I I!S I I I七世祖陳凝 陳準 陳潔 陳粢(榮國公)陳鋌 陳泊 陳 琰陳璐陳瓚(略)(略)(略)I I I I I II1 _II I I I I_1 _I八世祖 文龍(狀元,參知政事)麟之 用虎 景屋 景港景清景濟景泉(嗣子夢雷)(略)?(略)?九世祖夢云 夢雷夢祥夢麟夢昌夢月夢析陳明 陳肖I I I I I (略)(略)(略)(略)十世祖陳魁 陳成汝諧汝謀陳進彝訓彝誠彝倫彝性彝光(略)(略)(略)(略)(汝楫)(八宣)(略)(略)(略)(略)十一世祖陳正 陳寶 陳經(伯鎮(zhèn))(米稔始祖)(乾案始祖)(乾塘始祖)陳文龍大事記:陳文龍,宇君債,號心如,又號端齋,謚忠肅,宋

19、咸淳戊辰 年科狀元,官居太師,敕封肅國公,為左丞相兼樞密院使, 參知政事。端宗景炎二年丁丑公元1277年 四十六歲,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壬辰二月辰時公生。公世居芾田東 門外玉湖鄉(xiāng)。高祖宋卿與丞相魏國公俊卿為從昆弟。曾祖欽 紹,祖袞,父粢,母黃氏,封福國夫人。陳宋卿,字仲臣,以詞賦魁試顯名,官至大理寺評事。生有 三子:陳歐敘、陳歐紹、陳歐德。陳文龍故里是芾田玉湖(今闊口村),其父陳粢,母黃氏, 祖父陳袞,曾祖父陳欽紹,高祖陳宋卿為乾道名相陳俊卿的 從兄弟。因為陳文龍年輕時隨父母曾居住于長樂縣后山(今 文嶺鄉(xiāng)阜山村),并在后山明教堂就讀,所以陳文龍中了狀 元,其故鄉(xiāng)玉湖人稱狀元里,而長樂后山

20、也被后人稱為狀元 里。陳文龍公抗元殉國后.墓葬杭州西湖.其三個兒子:陳緒.陳繼. 陳述.于宋末元初(1278年)避難過瓊。陳文龍正佩林氏,生夢云、夢雷二子;女夢霞。后繼娶楊、馮、梁氏,生夢祥、夢麟、夢昌三子。長子夢云、 次子夢雷,宋時俱以門功授承事郎。夢雷過繼給文龍弟麟之 為嗣,改名倬(號莘隱)。興化之戰(zhàn),夢祥、夢麟不幸以身殉國。夢云、夢雷、夢昌,及其孫彝誠、彝訓I、汝昌、汝謀、汝彬 等,不得不跟隨南宋朝庭在福建東南順海而下,紛紛遷至雷 州半島一帶,繼續(xù)堅持抗元,并在此隱居和繁衍生息。長子夢云后裔都在廣東省海豐縣,陸豐縣,惠來縣,惠東縣 等地方。長子夢云,宋亡與子侄奔瓊,欲圖復宋,苦力不贍,遷

21、至高 涼,為茂名楊梅坑、信宜楊梅坑等村始祖。二子陳夢雷遷居雷州仙夢大村(今沈塘鎮(zhèn)大陳村),其子孫散居雷州各地。四子夢麟宇兆吉,號純齋,敕授承務郎,死節(jié)后帝賜謚秉節(jié), 生二子:彝誠號八宣,彝訓號汝楫。汝楫任瓊南按察司副使, 落籍瓊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彝誠為夢麟之子,文龍之孫。彝誠,字八宣,又號六德,宋 進士。彝誠與其弟彝訓(汝楫)共同追隨南宋王朝,同輔幼 帝趙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彝誠遷居石龍縣(今化州市),其余的分別遷徙于粵西各地 和瓊南等地。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往瓊南依兄汝楫, 后返吳JI。彝誠生有伯經、伯寶、伯鎮(zhèn)三子。伯鎮(zhèn),字振禮,號東齋, 謚文莊,元鄉(xiāng)進士。因其弟兄三人均官至教諭,且伯鎮(zhèn)排行 第三,官居石龍縣(今化州市)教諭,故號稱三教諭。八宣字自成,又字睦德,生三子:陳正、陳寶、陳經。陳正曾任福建汀州府武平縣教諭,后卜居乾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