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法與策略淺議_第1頁
對高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法與策略淺議_第2頁
對高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法與策略淺議_第3頁
對高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法與策略淺議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對高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法與策略淺議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中從“動蕩不安”走向成熟的時期,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性等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心理上的急劇發(fā)展,給高中生的適應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和困難。主要有以下表現(xiàn):1、思維敏銳,但片面性大,容易偏激;2、熱情,但容易沖動,有極大的波動性;3、意志品質(zhì)迅速發(fā)展,但在克服困難中毅力還不夠,往往把堅定與執(zhí)拗、勇敢與蠻干、冒險混同起來;4、在對社會、他人、自我之間的關(guān)系上,常易出現(xiàn)困惑、苦悶和焦慮,對家長教師表現(xiàn)出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因此,在被稱為“多事之秋”的高中階段,學生很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違紀行為或不良行為,此時,就需要教

2、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做好一定的教育工作,其中就包括必要的批評教育。在對高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教師必須在了解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按照科學的方式進行批評,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下面就對高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應注意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談談筆者的一些思考。(一)慎用批評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在其等組實驗的基礎(chǔ)上得出結(jié)論:在相同條件下,批評的效果往往多遜于表揚、鼓勵等肯定性策略。宋坤強、張叔東在其試析批評教育的局限性一文中總結(jié)出了批評作為一種策略所存在的不易避免的內(nèi)在局限性:1、強制性;2、否定對方;3、批評的泛化;4、非自主感;5、強化錯誤。但是,受我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好多教師都認為“孩子的

3、優(yōu)點,不夸跑不了;孩子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從而充斥校園的,不是批評、訓斥、否定,便是挑剔、壓制、懲罰。在這種氛圍下,教師將學生的自尊、自信和自我形象一點一點地擊碎,從而制造出一大批心理自卑的學生、思想僵化的學生、循規(guī)蹈矩的學生、膽小怕事的學生。1許多批評從表面上看解決了問題,似乎學生表示了服從,但事實很可能遠非如此。蘇霍姆林斯基認識到“學校里進行的懲罰十有八九是不公平的”,“有時教師自認為是輕微的懲罰,學生接受起來都認為是極大地不公平,因而委屈萬分?!?批評有可能使學生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只考慮批評給自己帶來的痛苦經(jīng)驗,而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本身反而很少自我責備了。2因此,批評必須慎用。根據(jù)

4、高中學生不同的心理動機,我們可以將其違紀行為分為四種:自我需求型、好奇探知型、爭強表現(xiàn)型、強烈逆反型(分發(fā)泄型與極端型)。3針對不同類型的違紀行為,班主任完全可以必須采取諸如提供展示自我舞臺、引導和鼓勵其求知欲、肯定其優(yōu)點并鼓勵其合適行為、疏導情緒并幫助適應等不同的教育方法進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批評,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二)保證批評的客觀公正事實確鑿,判斷準確,說理充分,這是批評成功的客觀基礎(chǔ)。如果對學生的違紀行為不作深入細致地調(diào)查,只是道聽途說,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聽到風便是雨,那么在進行批評時,班主任勢必會開口千言,離題萬里,不可能一語中的;而學生則會頓生反感或反抗,認為教師主觀

5、臆斷,沒有必要與之合作。4這樣當然也就達不到批評的效果了。另外,在批評時,教師還必須保證學生的申訴解釋的權(quán)利。盛氣凌人,“一言堂”式的批評只會帶來學生的滿腹委屈與執(zhí)意對抗,這樣也就遠遠背離了批評教育的目的。(三)了解學生的情緒與心理特點盡管高中生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但由于生理方面、學業(yè)方面以及心理的發(fā)展還未成熟等種種原因,其情緒表現(xiàn)的兩極性明顯。順利時得意忘形,受挫時垂頭喪氣;喜時花草皆笑,悲時草木流淚,情緒的反應強度大,很容易走極端。5因此,高中生班主任在學生出現(xiàn)違紀行為特別是較嚴重的違紀行為時必須正確識別學生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在學生情緒激動或者有抵觸情緒時,不宜進行批評,而應耐心等待,故意制造

6、一個暫時的“靜場”,進行“冷處理”,待學生情緒穩(wěn)定時,再批評教育,這樣的效果會更好。從心理學和生理學角度來分析,這是因為人在情緒穩(wěn)定,特別是在愉快的時候,很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容易袒露自己的心跡。如果為了顯示教師權(quán)威和表現(xiàn)嚴師風度,批評過于嚴厲,學生的情緒可能被激化,學生會失去對自我的客觀把握,要么變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缺乏自主性,要么變得與教師嚴重對立,不計后果,一意孤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6 當然,班主任還應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氣質(zhì)類型來決定批評的方式和強度。比如:對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尤其是比較孤僻的學生,班主任應盡量以關(guān)切的詢問代替批評;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則不妨以幽默詼諧為武器。

7、7同樣是嚴厲的批評和高昂的語調(diào),會使多血質(zhì)、膽汁質(zhì)的學生受到震動,注意克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對粘液質(zhì)和抑郁質(zhì)的學生來說,可能使他們感到恐懼不安,從而喪失改正錯誤的決心。(四)不在不合適的情境下實施批評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必須注意選擇適宜的時機和場合。一般來講,在下列情景下暫不適宜批評學生。1、在課堂上,暫不適宜批評學生。不少班主任習慣利用正常上課的時間來批評學生,或者要學生離開教室到辦公室接受批評。這樣一來變相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quán)利,二來對學生在集體中的自我形象受損,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批評的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2、在人多或嘈雜的地方,暫不適宜批評學生。這樣的環(huán)境一方面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分

8、散,另一方面學生會產(chǎn)生一種“被示眾感”。3、在家長和異性面前,暫不適宜批評學生。在家長面前批評學生,揭其短處,學生往往會垂頭喪氣,有的甚至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產(chǎn)生強烈的反叛心理。另外,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常會不自主地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異性身上,渴望與異性交流,得到異性的肯定與尊重。班主任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在異性面前對他們橫加指責,甚至諷刺挖苦,不僅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且還會促使他們產(chǎn)生報復心理和攻擊行為。(五)保證對事不對人心理學研究表明,面對錯誤,教育者隨即產(chǎn)生批評譴責的傾向,這是教育者教育需要的反映,是引發(fā)批評的原始信號,這些信號正是在情緒的作用下增強,擴大后才激起批評行為。批評作為

9、一種不愉快的體驗,容易引起雙方的回避、排斥和拒絕傾向。就批評者而言,這種不愉快體驗,可以使教育活動中一些常見的發(fā)展性錯誤問題上升為“無視校紀”、“輕視教育者”乃至“蓄意對抗”等品德問題,以致“新帳”、“舊帳”一起算。這種不實之辭及不當做法令學生難以接受,從而削弱批評的成效。因此,班主任在批評時必須把解決具體問題作為根本目的,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充分信任和真誠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抑制情緒的擴大作用,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取得批評的應有成效。9 (六)要選擇恰當?shù)恼Z言和表達方式在批評中,班主任采取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對批評的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一般說來,有效的語言都帶有注意分寸、

10、不諷刺、不挖苦,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特征。而在表達方式上,和藹、親切、友善的語氣,鏗鏘激昂的語氣等都具有一定的效果,關(guān)鍵在于班主任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不同的違紀行為進行合理的選擇。但是,如果采取了以下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則一般只會造成破壞性批評。1、羞辱性的語言與表達方式。比如,打擊學生自尊心的語言,給學生起羞辱性綽號,當場體罰等。2、武斷的語言與表達方式。比如,言語中表示學生的行為是故意的,用“從來”、“總是”、“根本”之類的有偏見的字眼,高高在上的教訓與指責,苛刻要求學生等。3、威脅式的語言與表達方式。比如,使用“我只好”、“要不然”、“否則”等句式,發(fā)出最后通諜,罷課等。10 (

11、七)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批評對于班主任來說,也是一種不愉快的體驗,也可能和學生一樣產(chǎn)生一定的應激心理,出現(xiàn)激情的情緒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往往會出現(xiàn)“意識狹窄”現(xiàn)象,即認識活動的范圍縮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減弱,從而使人的行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和動作。因此,人在激情發(fā)生前,要竭力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與此無關(guān)的活動上去;在激情狀態(tài)中,在做或說某件事時,要慢慢地使自己的行為平緩、鎮(zhèn)定下來。11班主任在批評中要堅持一個原則,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說氣話,不做過激行為。而在學生激動時,班主任更要保持平靜,利用情感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使學生的激情轉(zhuǎn)化為心境,再進行說服教育。如果班主任

12、一看見學生出現(xiàn)違紀行為就“氣不打一處來”,就不假思索、不講方法、不及后果地批評甚至打罵、體罰學生,輕則導致學生焦慮、抑郁、膽怯,重則引起學生反抗、輟學、自殺等惡劣后果。(八)批評一次就足夠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超限效應”。12對學生所犯的錯誤通常只要批評一次就夠了,第二次批評是不必要的,第三次便是多余的,令人反感的。但是,許多班主任往往不考慮批評的必要性和實效性,對學生采用“梅雨式”空洞、乏味、重復性的批評,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抗拒。因為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主需要,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成人感”的出現(xiàn),高中生在潛意識中希望與父母、

13、教師平等交往,希望能自主處理自己的事務,以體現(xiàn)其存在的價值。如果我們無視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絮絮叨叨,居高臨下,則極易引起學生的煩躁、逆反甚至對抗心理。 (九)重視批評的收尾工作批評的目的不在于給學生帶來不愉快的體驗,而在于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僅僅在于告訴他那里做錯了,而還在于讓他知道該怎么做。因此,批評的重點不應該放在錯誤上,而應該放在努力改正錯誤的手段和方法上,以避免以后重犯類似的錯誤。因此,在批評即將結(jié)束之際,班主任首先要確認學生是否已經(jīng)知道該如何做了。由于學生所犯的錯誤大都屬于無知、非自覺行為,是個體成熟發(fā)展中的正?,F(xiàn)象。對此,班主任在指出其不當?shù)耐瑫r,更應指明正確方向,乃至提供適宜的

14、活動方法,或給予有益的啟示以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批評而無引導,可導致被批評者的困惑,甚至莫名其妙。13另外,在批評結(jié)束之前,應以鼓勵作結(jié)束語。心理實驗表明,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話決定了整個交往過程的調(diào)子,這種現(xiàn)象叫“近因效應”。14如果班主任在批評結(jié)束之時采用一些鼓勵性或安慰性的語言,會起到讓學生感到被關(guān)心、鼓勵、支持的效果,從而能改變情緒低落的心情,對其行為的改變起著良好的推動作用。而如果用“懂了沒有”、“如果再犯,”等命令式、逼迫式的結(jié)束語,不僅只能留給學生一個可惡的印象,而且還可以激起學生的抗拒心理,問題也無法真正解決。(十)做好必要的善后工作批評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的進步,因此,批評行為的結(jié)束并不代表教育工作的完成。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應該在批評后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如果班主任發(fā)現(xiàn)批評有誤,錯批了學生,應主動向?qū)W生承認錯誤,必要的時候,還應公開賠禮道歉。2、在批評學生之后,班主任應留心觀察或向其他學生了解該生的言語、表情、學習和生活習慣有何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要立即采取補救措施。3、要主動接觸學生,給予更多的關(guān)心,努力捕捉他身上的閃光點,給予肯定與鼓勵,培養(yǎng)其自信心,消除批評帶來的負面影響。4、必要時聯(lián)系家長共同教育學生。但要注意不能遇事不分輕重隨意請家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