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清官小說的新變_第1頁
“三言”“二拍”中清官小說的新變_第2頁
“三言”“二拍”中清官小說的新變_第3頁
“三言”“二拍”中清官小說的新變_第4頁
“三言”“二拍”中清官小說的新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引言 清官小說在明代的興起及其思想內涵“清官”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定的概念。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這個概念最 早出現在司馬遷的 史記中,起初叫“循吏”,指能夠“奉法循理”、教化百姓、 清廉正直的官吏。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 “循吏”一詞逐漸被“清官”所代 替。本文所說的“清官” ,指的是它今天通用的意義,即清廉正直的官員。起源 于宋代的公案白話小說大量地刻畫了這樣的形象。 “說公案”或“公案小說”這 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宋人“說話”的名目中。眾所周知,宋代是我國古代城市經濟 比較繁榮的時期, 也是我國古代市民文學發(fā)源的時期。 作為市民文學最主要的一 種形式,公案白話小說在宋代的興起具有一定的社會根源,

2、 形成了市民文學不同 于以往士大夫文學的獨特景觀。 這種特征一直延續(xù)到明代, 而公案白話小說在長 達將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中, 伴隨著社會經濟、 政治的發(fā)展以及文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繁 榮,又出現了許多新的特色, 最突出的一點, 是官吏形象尤其是清官形象被著力 塑造。由于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是晚明文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代表, 所以三言 二拍中的清官形象是我們一窺晚明社會生活情況的窗口。社會生活的全景式展現1.1 皇權發(fā)展到極致的產物明代是中國皇權制度惡性蛻變的時期, 因而權利體制對國民全體的壓迫掠奪 及其對國民心理的影響極為嚴酷。 然而也就是在明代, 通俗文藝中的清官故事高 度繁榮。由于弱勢國民群體在現實中

3、根本無法消解專制權利的巨大壓迫, 所以他 們才轉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廣泛而“有效”的“心理補償機制” ,試圖通過對清官的企 盼、幻想、藝術張揚等神化方式,創(chuàng)造了數量眾多的清官小說,塑造了一批個性 鮮明、同中有異的清官形象, 以使得自己的心理可以勉強抗衡社會上的黑暗和腐 敗。據歷史學領域的研究,在明代,高度專制的皇權體系將“權高于法”的制度 特征發(fā)展到極致。 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 皇帝發(fā)布的詔令敕諭是最權威的法律形 式,皇帝的特權凌駕于一切法律之上。于是當時一切司法程序、法律規(guī)定,都成 為專制者手中任意褻瀆玩弄、 最大限度地牟取私利的工具。 和皇權相應發(fā)展的是 明代獨特的法律。在這樣的權力操縱下, “法

4、外法”恣肆成為明代法律的特點。 于是任何大奸巨佞、貪贓枉法者,都可以“公肆賂賄而逃籍沒之律” ,“密行請托 而逮三載之誅”。通過上述情況,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明代后期,國家監(jiān)察和司 法制度在橫行的權勢面前成了廢紙, 監(jiān)察人員自己要俯首聽命于權門, 封建社會 由此形成了一張官官相護的權利網。 而從三言二拍清官小說的描寫中, 我們可以 看到和當時的現實相仿的現象, 即對當時吏治司法制度之痼疾的大量描寫: 平民 的卑賤地位以及官吏對他們生死的任意操控。 這足以說明明代的公案小說是反映 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1.2 對人文主義思潮的彰顯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小說大多帶有人文主義色彩。 如果我們考證三言的作者馮

5、夢龍的身世、經歷就會得知,馮夢龍曾任下級官吏,長期受困場屋、仕途坎坷, 心中憤恨不平。他把注意力轉移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來,注意通俗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馮夢龍認為擬話本小說是“療俗之圣藥” ,小說和六經、國史、佛道二教一樣, 都是為了向人們灌輸忠孝節(jié)義思想的工具。馮夢龍說: “崇儒之代,不廢二教, 亦謂導愚適欲,或有籍焉。以二教為儒之輔可也,以明言 通言恒言為 六經、國史之輔,不亦可乎! ”(醒世恒言序)“通俗演義一種,遂足以佐經書 使傳之窮”(警世通言序)。由此可見,馮夢龍注重文學的教化功能。 但是這種教化功能有明顯不同于傳 統(tǒng)的“文以載道”說。因為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增添了社會活力,從而導致 了

6、思想情感的解放。 從社會思潮的角度講, 陽明心學、 泰州學派和以李贄為代表 的啟蒙思潮興起,波及全國。這些思想的共同特征是強調人欲、反對壓抑。而明 代清官小說在思想內涵上不同于以往公案小說的最根本的特征則在于, 其通過清 官對案情的追蹤、調查,在作品中彰顯了這種以人為本的高尚情操。通過上述兩點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明代的清官小說,以三言二拍為代表, 通過對皇權發(fā)展到極致的表現以及對人文主義思潮的彰顯, 展現了一幅明代社會 的全景圖。作者寄寓其中的社會理想在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剖析之前, 首先應說明研究的范圍。 三言二拍中的 公案小說共計 43 篇,按內容可分為私情公案、奸情公案、家庭糾紛公案、

7、謀財 公案、其他公案這五類。 其中有的表達了作者對政治清明的呼喚, 多為私情公案 和奸情公案;有的表達了作者對仁義道德的訴求, 多為家庭糾紛公案和謀財公案。2.1 對政治清明的呼喚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小說, 其情節(jié)多為揭露封建官吏的種種罪行, 陳述清官的 斷案過程。 作者塑造清官形象的目的無非是其企盼社會正義能夠得到伸張, 政治 的清明可以早日實現。 況太守斷死孩兒中的況太守、 許察院感夢擒僧 王氏 子因風獲盜中的許察院、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的喬太守以及奪風情村婦 捐軀 假天語幕僚斷獄中的林公,這些清官都通過對貧弱無助者加倍體恤撫愛、 格外慈善的克己施恩, 表現出他們的仁德。 作者通過對他們伸張正

8、義的描寫, 呼 喚政治的清明。在作者心目中,他們是正義、仁德的化身。而這種仁德正是封建 社會所缺乏的,也是作者對政治清明呼喚的集中體現。2.2 仁義道德的訴求 明代中晚期迅速發(fā)展的商品經濟帶來了思想解放的同時, 也帶來了嚴重的社 會道德危機。 三言二拍有許多作品, 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一些人為獲取利益而不擇 手段,道德淪喪的現象, 集中于家庭糾紛公案和謀財公案中。 這種現象也在某種 程度上構成了社會危機。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公案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便成為了作 者寄予道德訴求的手段。 例如沈小官一鳥害七命 描寫了黃老狗的兩個兒子利 欲熏心,為滿足私欲而不惜殺死親生父親; 張廷秀逃生救父描寫了親人為爭

9、奪財產而反目成仇, 但結局都是清官通過細致的調查和縝密的推理, 最終使真相 大白,殺人越貨者最終被正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撥正了社會風氣。第一章 三言二拍中清官形象的獨特之處1.不畏強暴的正義品質正如前文所述, 清官小說在晚明興起的根源在于當時黑暗的政治, 小說家塑 造清官形象的意圖在于伸張正義、 企盼政治清明、 提高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 為 了達到這個目的, 作者筆下出現了一批不畏強暴、 體恤弱民的正直官員形象。盧 太學詩酒傲王侯 中的陸知縣, 就是一個體恤若民的典型。 舊任知縣汪名岑聽聞 富家子盧聃人品、才學俱佳,有意拜訪,但盧聃卻醉心山水、無意和仕宦之人交 往,汪知縣因此而懷恨在心。 為了報

10、私仇, 他將盧聃家人犯下的殺人之罪強加于 盧聃,使得盧聃遭受了十余載的牢獄之禍。 后來汪知縣任滿, 新上任的陸知縣見 盧聃可憐, 又覺得盧聃之案疑點頗多, 也不懼怕汪知縣的淫威和巨大的勢力, 找 到當年的證人, 為盧聃昭雪,保釋出獄。后來連盧聃自己都說:“我沉冤十余載, 上官皆避嫌不肯見原。 陸公初蒞此地, 即廉知枉,毅然開釋,此非有十二分才智, 十二分膽識,安能如此,今若以利報之,正所謂故人知我,我不知故人也。 如何使得?!辈粌H如此,陸知縣還是一個心胸寬廣的好官。 盧聃出獄, 陸知縣請他到縣中 小坐。此時的盧聃仍是怪脾氣不改,見了陸知縣卻“長揖不拜” 。然而這陸知縣 卻絲毫不動怒, 反倒和盧

11、聃“談今論古,十分款洽,只恨相見之晚,遂為至友”。這篇作品塑造的陸知縣是 “愛民如子,況又發(fā)奸摘隱, 剔清利弊,奸宄懾伏, 盜賊屏跡,合縣遂有神明之稱,聲名振于都下” 。他離任之日,“士民攀轅臥轍, 泣聲載道,送至百里之外”。是明代公案小說中塑造得既成功又典型的清官形象。 2.明察秋毫的洞悉神力漢人路溫舒有句名言: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這句對古代刑訊逼供之 殘酷、可怕的描述在三言二拍之前的公案小說中得到了廣泛的印證。 無論清官循 吏如何“明察秋毫”,他畢竟是一個肉眼凡胎的世俗之人,其能力自然無法像神 明那樣。據我們可以讀到的作品,例如在百家公案和龍圖公案中,即便 是具有“通鬼神”本領的包

12、公,當遇到棘手的案子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審案的手 段也和一般官吏沒有多大差別, 犯罪嫌疑人不肯按包公的需要招供時, 他也只有 “大刑伺候”。在這樣的作品中,糊涂官員及貪官污吏制造冤案,用的是刑訊逼 供,清官審結案件、懲惡揚善,用的也是刑訊逼供。二者在斷案的方式、方法上 看不出絲毫差距。 這些作品的作者似乎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也就無法從本質 上突出清官和昏官的不同。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三言二拍中清晰地看到, 作者對待這一問題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 很大的變化。作品中的很多清官再也不在處理棘手案件時動輒就“大刑伺候” , 而是憑借案件中的蛛絲馬跡去推理、 判斷, 作者似乎也在有意渲染、 強調官吏的 “明斷”。

13、例如陳御史巧勘金釵鈿中的陳御史在審理顧僉事狀告魯學曾這一 疑案時,抓住了金釵鈿這一線索, 只通過對老園公和魯學曾的幾句問話, 便問出 了破綻。首先是發(fā)覺孟夫人特意傳書將魯學曾叫去宅里,卻只贈送一個金釵鈿, 為此案的蹊蹺這處; 其次又通過審問, 得知魯學曾得到岳母孟夫人的信后, 明知 是好事,路途又不遠,卻并沒有即刻赴約,而是第二天才到,原因是不好意思衣 衫襤褸地赴約, 向表兄借衣物耽擱了一日。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他竟喬裝扮成賣 布商人,引逗假女婿梁尚斌用孟夫人贈送的財物買下了自己手中的布匹, 破了此 案。在陳御史斷案的過程中, 他連犯罪嫌疑人梁尚斌的一根頭發(fā)都沒動, 就了結 了案子,這在之前的

14、作品中是很少見的。三言二拍的作者之所以對刑訊的態(tài)度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 其原因應該歸結于 我國古代的司法制度。 中國古代的封建法制有一條根本的司法原則, 即有罪推定。 在訴訟程序中, 司法官員既執(zhí)行審判職能, 又執(zhí)行追訴職能, 導致了被告僅僅是 被追究、被審問的對象,絲毫沒有反駁、控訴以及為自己辯護的權利,只有招供 認罪的義務。在司法過程中,最被看重的證據并不是一些能證明事實真相的認證、 物證,而是被告認罪的口供,正所謂“罪從供定,犯供最關緊” 。再加上刑訊逼 供又是法定的審判方式, 導致了封建時代冤獄遍野。 而三言二拍不僅間接地通過 塑造體恤弱民的清官形象, 表達了作者對這種司法制度的質疑,

15、也在作品中直接 替黎民百姓喊出了心聲。許察院感夢擒僧, 王氏子因風獲盜(二刻拍案驚奇 第二十一卷)開篇便道: “話說天地間事,只有獄情,最難測度。問刑官憑著自 己的意思,認是這等了,坐在上面,只是敲打。自古道:棰楚之下,何求不得? 任是什么事情, 只是招了?!倍遑瀾蜓猿汕傻湥ㄐ咽篮阊缘谌恚?中也有這樣的議論。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刑訊逼供的態(tài)度是堅決反對的。 這在當 時是破天荒的,是三言二拍思想價值的一種體現。靈活多變的人格風流三言二拍中的清官不但不畏強暴、 為民做主、 明察秋毫,而且在判案的時候 也會靈活機變、不拘法理,根據案情做一些靈活的調整,或者為無辜百姓昭雪, 或者避免了冤案的

16、發(fā)生。 這類判官多出現在私情公案作品中, 作者多以喜劇化的 手法對案件進行描寫, 作品的主題和人物的面孔都少了一些嚴肅性。 在錯調情 賈母詈女,誤告狀孫郎得妻 (二刻拍案驚奇第三十五卷)中,賈閏娘和鄰居 孫小官年紀相當, 彼此產生愛慕。 然而賈母卻極力反對, 冤枉女兒閏娘和孫小官 不清白。 閏娘一氣之下上吊氣絕, 孫小官來找閏娘, 被賈母和閏娘的尸體反鎖一 屋,上告官府,誣孫害女。不料閏娘蘇醒,和孫小官私合,就這樣陰差陽錯的成 了夫妻。 但小說中的這位判官卻沒有聽信賈母的誣告, 而是暗地里調查, 搜集證 據。作品寫道縣官審明實情,寫下判詞: “孫郎賈女,貌若年當。疑奸非奸,認 死不死。欲縶其鉆

17、穴之身,反遂夫同衾之樂。似有天意,非屬人為。 ”最終,使 得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篇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獨特之處在于刻畫了兩個截然相反、 對比鮮明的形 象縣官和賈母。 賈母為了左右女兒的婚姻而置上吊自盡、 命懸一線、 奄奄一 息的親生女兒于不顧, 一心只想利用閏娘來陷害女兒的情人。 而作品中的縣官卻 敢于拋開封建綱常,通過觀察得知小官、閏娘二人男才女貌、兩情相悅,不惜為 了正義打破法禮, 判青年男女成婚, 使得事情以大團圓的結局收場, 體現了晚明 清官小說所褒揚的人格風流。三言二拍中以靈活機變?yōu)榈湫吞卣鞯呐泄龠€有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中的喬 太守。孫家因和劉家是世交, 便將女兒珠姨許配給劉家的兒子劉璞

18、。 但劉家沒想 到的是,成親之日馬上就要到了,劉璞卻生了一場大病,不省人事。病到這個程 度,本來不能成親,但劉家因急著娶親,怕孫家因此而賴婚,隱瞞了病情,想借 親事沖喜。 盡管消息傳到了孫家, 孫家一方面怕把女兒推入火坑, 另一方面卻沒 有辦法賴婚,無奈之下想出一招“移花接木”計來。珠姨的弟弟玉郎生得眉清目 秀,孫家便在大婚之日將玉郎妝成女兒出嫁, 約好過了三朝再回家, 如果劉璞真 無大礙,再送珠姨過門。而劉家這邊竟然也打好了算盤。劉璞病重,劉家便讓女 兒慧娘代其拜堂?;勰锖陀窭杀舜艘灰妰A心,當晚便做了夫妻。按大明律規(guī) 定,玉郎和慧娘的私情應“杖八十,判離異” 。但當喬太守看到“玉郎姊弟,果

19、然一般美貌,面龐無二。劉璞卻也人物俊俏,慧娘艷麗非常。 ”暗暗贊賞道:“好 兩對青年兒女?!毙闹斜阌谐扇狻?于是一面責備孫潤 “以男假女, 本是不該, 又奸騙處女,本該打一板子” ,卻又一面“亂點鴛鴦譜”,成全了有情之人,寫下 了“相悅成婚,禮以義起”的判書。喬太守的形象溫和親切, 又不乏幽默詼諧、 成人之美。 而他斷案是敢于靈活 多變,不拘禮數。 這在封建禮法統(tǒng)治甚嚴的晚明是不具現實意義的。 作者在結尾 對喬太守的行為給予肯定: “愛女愛子,變出意外。移干柴進烈火,無怪其燃。 ” 透過這番議論, 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這樣一種靈活機變的人格風流, 只是作 者在黑暗的現實中寄托理想的一種

20、憑借。像這種男女因“非法”結合被父母告到官府,卻被“判為夫妻”的作品在三 言二拍中并不止這兩篇,比較典型的還有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這可以說是一 種“人情化”和“藝術化”的判斷。這樣的題材和內容在宋元公案話本和元代的 包公戲中是很少見的。 其根源在于古代社會中情理和王法的沖突在明代出現了最 大限度的激發(fā)。 前文曾說過, 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小說大多帶有人文主義色彩, 小 說家塑造清官形象是為了呼應社會上流行的啟蒙思潮。 而公案題材是中國法文化 的一種體現。引用著名學者黃柏巖先生的一個觀點, 公案題材的正源, 是古老的 神化傳說中記載的那些關于“司法之神” 、“司法之圣”、“違法之逆”以及“亂法 之由

21、”的故事。這說明明代的公案小說是中國法文化的一個支流。它的發(fā)生、發(fā) 展、演變,折射出了古代社會法制的變化, 而明代清官形象的新變是這種變化的 表征。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制定法律、對犯人使用酷刑,乃至于宣揚“君權神授、 王法如天”的口號,其目的無非就是強化統(tǒng)治、 馴服百姓。和此同時,維護禮教、 追求秩序、 淡化權利也是其所追求的價值取向之一, 以至于有些西方學者認為中 國古代的法律是以維護禮教、強化秩序、滅絕人權為其基本特征的。即便是在 21 世紀的今天,中國的人權問題也一直是某些西方大國攻擊的把柄。我們不得 不承認,中國封建王法給人留下的印象的確是不通人情、 扼殺人性, 但實際的情 形卻并非如此。

22、 中國古代社會上一直存在著一種情理和王法的沖突, 即水火不容 的兩種觀念之間的辯駁法律究竟應該凌駕于一切欲望、 人情之上, 起到絕對 的統(tǒng)治作用, 還是應該靈活變通、 成人之美。例如年輕人之間的婚姻問題就很敏 感地觸及到情理和王法的沖突。在古代,合法的婚姻是需要有“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的,私定終身絕對是非法的,如果被告到官府,法律規(guī)定判官可以判其離 異,還要將私定終身的年輕人判以牢獄或皮肉之刑。 但是歷史上私自結合卻被 “判 為夫妻”,判官又贏得了美名的案例卻真實存在。宋人編撰的三朝野史就記 載了一位叫馬光祖的縣令,成全了一對有情人。依當時的法律,私情應處“徒二 年”或“杖八十”??墒沁@位馬

23、縣令不但沒有責罰當事人,反而賞了“三百索” 銀子,公堂之上便當起了媒人。 馬縣令因為這個案子而被時人所稱頌。 這樣的史 實是私情公案小說中,判官靈活、變通的現實依據。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載于史冊, 都明顯違背了法律的規(guī)定。 但判官都 是因為一時的惻隱之心“違反”了法律,贏得了社會各方的支持,國家也并不追 究其違法裁判。 這足以證明中國古代的法律根本上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 并不是 一味強調統(tǒng)治,是一種追求人性化和人情化的法律。 這種追求充分地表現為對 “權” 的重視。這里的“權”當變通、靈活講。它是儒家文化中和“經”相對的一個概 念。論語子罕中有皇侃義疏:“權者,反常而合于道者。”孟子中也有

24、“權 者,反經而善者也”這樣的注疏。胡旭晟先生認為這個“權”字是情理和王法沖 突域調和的本質, 是法制人情化的原因。 而這種追求人情化的精神在三言二拍的 私情公案小說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顯。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三言二拍 的作者通過自己塑造的清官形象, 表達了前人從未觸及的情理和王法的沖突和調 和。無論是出于有意還是無心,這都是公案小說在明代變化的標志。凸顯人性的世俗特色另外,作者馮夢龍在塑造清官的形象時, 又突破了好官就要完全斷絕私欲這 一成見,擺脫了傳統(tǒng)的義和利水火不相容的觀念, 使得描寫更加人性化。 這方面 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滕大尹鬼斷家私 (喻世明言第十卷) 。這篇小說講述了 判

25、官滕大尹在 “裝神弄鬼” 地解決了一起家庭財產糾紛案的同時, 又為自己撈了 一把實惠。 退休太守倪守謙家累千金, 其長子善繼嫡出, 比庶出的次子善述年長 很多。善繼平日做人貪婪殘忍, 倪公早就看出善繼夫婦視善述母子為敵, 為防止 幼子日后遭到善繼毒害, 便在自己臨終前做了巧妙的安排。 他把房產全分給長子, 只留給其妾梅氏一幅行樂圖, 并留下遺囑,大義是囑咐梅氏這行樂圖中藏有玄機。 如果被長子虐待,“等得個賢明有司官來,你卻將此軸去訴理,求他細細推詳, 自然有個處分,盡夠你母子二人受用。 ”于是,梅氏便把行樂圖拿到了剛剛到此地上任的滕大尹處。 素來以機智聞名 的滕大尹看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正當他

26、一籌莫展之際,一日丫環(huán)給他送茶時, 一不小心將茶水潑在了行樂圖上。 這時行樂圖上突然浮現出了倪太守寫下的 “暗 字”,表明他給幼子善述留下了許多遺產,并指示其埋藏的地點,是一個舊有的 小屋。遺囑里說明日后斷明此案的官員可獲得其中的三百兩白銀為酬金。 此時的 滕大尹眉頭眉頭一皺, 計上心來。 次日他先傳倪家一家人審問了一番, 又帶領眾 人到小屋里, 當著所有人的面, 假裝和倪太守的鬼魂對話, 借此宣布了倪太守的 遺囑,并把三百兩的“勞務費”改成了一千兩。滕大尹在斷明了案情, 為處于弱勢的梅氏母子主持公正的同時, 又從中獲利, 可以說作者在刻畫這一形象時, 既不失公平正義, 又剝去了人物不食人間煙

27、火的 神性,凸顯了其人性。我們將其和其他作品稍作對比,其價值和影響便很明顯。 龍圖公案卷八扯畫軸的情節(jié)和此類似,只是把判官由滕大尹換成了宋代 著名的包龍圖,倪公遺囑中的酬金由三百兩變成了一千兩,而包公卻分文不受。 龍圖公案出現在三言二拍之后,作者將滕大尹改成包拯,很明顯,其意在借 包拯的影響力而使作品揚名。 然而這篇作品的影響卻沒能超過 滕大尹鬼斷家私 , 除了馮氏的描寫更加精細之外, 也是因為讀者對滕大尹這個形象的認可, 對文學 世俗化描寫的接受。第二章 三言二拍中清官的地位和以往公案小說中的不同1.由被貶斥轉向被褒揚從宋元話本到三言二拍, 作者對判官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由貶斥到褒揚的轉 變。

28、宋元話本中有許多公案題材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四錯” (錯斬崔寧 錯下書錯認尸錯勘贓)。這些作品和三言二拍中的公案小說從思想內容 到表現手法都存在極大差異, 展示出明代后期白話公案小說的發(fā)展。 從思想內容 的角度講,這些作品對封建司法機構和貪官污吏或昏聵官吏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 作品所著力表現的并不是清官的清明、 為民做主, 而是貪官酷吏的草菅人命、 民 不聊生。四篇作品的篇名皆以“錯”字開頭,直指糊涂官吏所造成的冤假錯案。 很明顯,作者主要是在嘲笑昏官的主觀臆斷, 職責他們的嚴刑逼供。 從藝術手法 的角度講, 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僅在于利用案情的撲朔迷離來吸引聽眾的注意, 而缺 少文學作品著重刻畫

29、人物的意識。錯斬崔寧中臨安府尹升堂斷案,不問詳情,不推究原委,偏聽被告的一 面之詞。當王老員外對陳二姐和崔寧指控過后,這位府尹絲毫不推理、分析,連 訴狀中明顯的疑點都沒有發(fā)現, 而是直接拷問陳二姐是如何通奸殺夫的。 而當陳 二姐申辯時,他又不問青紅皂白地喝止,斥其為“胡說” ;當崔寧說自己和此事 無干時,他更是“大怒” ,認定是崔寧“頑皮賴骨” ,竟然搬出大刑,拷問逼供, 只打得這二人死去活來, 遂成冤案。 作者對官吏的否定、 貶斥態(tài)度在話本末尾的 評論中也很直率地表露了出來: “這段冤枉,仔細可以推詳出來, 誰想問官糊涂, 只圖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 “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斷獄,任情用

30、刑, 也要求個公平明允?!逼溆嗟娜捕冀衣读斯倮粢蜇潏D安逸而置百姓生命和不 顧的現象。和宋元公案話本對封建官吏持否定、 批判態(tài)度不同, 明代公案小說判官形象 轉而采取肯定態(tài)度, 集中體現為三言二拍中的公案小說塑造了一系列的清官形象。 雖然作者對一些判官的態(tài)度是肯定之中有否定, 否定之中有肯定, 也描寫了他們 借斷案謀利的情況, 但結局都是真相大白, 判官也都經過一番周折, 為弱者主持 了公道;更有對判官完全持肯定態(tài)度的清官小說,如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況 太守斷死孩兒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宿香亭張生遇鶯鶯 一文錢小隙造奇冤等六篇,塑造了諸如“喬青天” “況青天”“神明御史臺” 等一系列

31、清官形象。2.在小說中的位置逐漸向中心靠近此外,判官的地位也由邊緣向中心靠攏。 宋元公案話本和元雜劇和三言二拍 中清官小說的主要不同有兩點: 第一,無論是宋元話本還是元代公案劇中的大多 數,都還沒有把破案過程作為描寫重點。 在宋元話本和元雜劇中, 主人公主要是 作案者而非破案者,重點寫的是作案過程,后來東窗事發(fā),官吏只是根據神靈、 鬼魂或夢境的啟示完成了斷案的過程。例如關漢卿著名的劇作竇娥冤 。戲劇 的主體是在陳述竇娥悲苦的一生和慘痛的命運。 由于身世不幸, 竇娥和婆婆相依 為命,后來張驢兒父子又強迫竇娥婆媳, 竇娥為了遵守封建婦道而被張驢兒父子 陷害,最終含冤而死。 而竇天章為女兒昭雪只是一

32、筆帶過, 平反的過程也并不涉 及調查、推理、求證等過程,而是竇娥的冤魂顯靈來向父親伸冤。而三言二拍中 的許多清官小說都細致地描寫了清官查明真相的過程。 可以說,由宋元話本、 元 雜劇,再到白話小說, 判官逐漸成了被重點塑造的對象, 作者刻畫他們的筆墨越 來越多,是判官地位中心化的第一個標志。第二,宋元話本和元雜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夠成熟, 存在著重情節(jié)輕人 物的傾向。 小說中判官形象往往千人一面, 只有類別特征而不具備個性特征, 流 于臉譜化、 簡單化。凡清官一律明察秋毫, 凡貪官污吏統(tǒng)統(tǒng)只看表面證據就屈打 成招、倉促定案。在這些話本和雜劇中,判官只是一個沒有質感的形象符號。他 們的判詞、斷

33、語只是起到完成故事、完整情節(jié)的作用。如合同文字記中,包 拯只寥寥問了幾句話,“取兩紙合同一看,大怒” ,隨即便開始結案。其他作品如 曹伯明錯勘贓記中的蒲左丞、 錯認尸中安撫司黃正大、 宿香亭記中的 龍圖閣待制陳公等, 都因缺少細膩的描寫而顯得形象模糊。 三言二拍中的清官除 了都具有清官的一般特征外, 還有許多個性特征。 如前一章所論述的靈活機變的 喬太守,人性味兒十足、 在清明的同時并不迂腐的滕大尹等。 形象的飽滿和塑造 手法的多樣是判官形象中心化的第二個標志。第三章 三言二拍清官形象塑造的獨到手法1.神化方法彰顯清官三言二拍中的清官除了在形象和地位上和宋元話本和元雜劇中的不同之外, 其塑造手

34、法也較之前具獨到之處。 作者往往通過夸張甚至神化的方式塑造出剛正 無私的清官形象, 他們常常兼具天神和人間判官的雙重身份。 最為典型的例證是 況太守斷死孩兒(警世通言第三十五卷)中的況鐘。他在蘇州任太守短短 一年,便被當地百姓呼為“況青天” 。作品描寫了況鐘一天坐在船里,忽聞小兒 啼聲出自江中。 況鐘差人去查看, 手下人卻無一能聽見嬰兒啼哭的聲音。 在況鐘 的堅持之下, 水手從江中撈起一個被石灰腌過的死嬰。 之后作品便敘寫了況鐘如 何展開盤查,順藤摸瓜,一步一步地推理,最終抓到了殺害嬰兒的兇手。作者在 塑造況鐘這一形象時顯然是運用的神化的手法。 同船的人除了他之外都聽不見嬰 兒的啼哭, 而況鐘似乎有超乎尋常的聽覺力, 偏偏兩次聽到了嬰兒的哭聲。 本來 是一起撲捉迷離的案件,況鐘靠著如有神助的超凡洞察力輕而易舉地偵破了。此外,也有許多清官通過做夢通神、 或者直接領受來自神靈的神秘啟示, 從 而手到擒來地破解這些疑案。這一模式在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