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型糖尿病和全球化趨勢課件_第1頁
亞洲型糖尿病和全球化趨勢課件_第2頁
亞洲型糖尿病和全球化趨勢課件_第3頁
亞洲型糖尿病和全球化趨勢課件_第4頁
亞洲型糖尿病和全球化趨勢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亞洲型糖尿病和全球化趨勢課件當前1頁,總共52頁。全球糖尿病流行現狀2014年IDF最新評估顯示,全球8.3%的成年人(3.87億)患糖尿病其中,西太平洋地區(qū)患者人數最多,達1.38億人,東南亞其次,患病人數為0.75億,歐洲為0.52億,北美和加勒比地區(qū)為0.39億。全球糖尿病患者分布(百萬)西太平洋地區(qū):138東南亞:75歐洲:52北美和加勒比地區(qū):39中東和北非:37南美和中美洲:25非洲:22IDF.IDFDiabetesA/diabetesatlas/當前2頁,總共52頁。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為0.98億,糖尿病患病人數居世界第一IDF.IDFDiabetesAtlas6theditionupdate20132013年糖尿?。?0-79歲)患者數量在前10位的國家/地區(qū)中國印度美國巴西俄羅斯聯邦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德國埃及日本單位:百萬當前3頁,總共52頁。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

患病率持續(xù)增加隨經濟和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近30年來糖尿病患病率大幅增加MaRC,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4Sep10中國糖尿病發(fā)生率發(fā)展趨勢患病率(%)當前4頁,總共52頁。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

患病率持續(xù)增加IDF.IDFDiabetesA/diabetesatlas/糖尿病患病率(%)各國糖尿病患病率比較(IDF2014)中國/亞洲糖尿病的全球化趨勢:患病率與歐美國家趨同當前5頁,總共52頁。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

BMI相對較低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中,中國/亞洲患者的BMI低于歐美患者日本中國英國美國T2DM人數2205494951022160平均BMI(kg/m2)23.125.62833所有人群的平均BMI(kg/m2)22.723.624.128.5患者人數日本中國美國2014EASDTheA/resources/19318當前6頁,總共52頁。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

BMI持續(xù)增高潘長玉,等.中國糖尿病控制現狀——指南與實踐的差距.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5,25(3):174-178GuoXH,etal.ChinMedJ(Engl)2012,125(23):4175-4180中國糖尿病患者BMI變化BMI(kg/m2)中國/亞洲糖尿病的全球化趨勢:超重/肥胖患者日益增多當前7頁,總共52頁。DECODEStudyGroup.BMJ1998,317(7155):371-375QiaoQ,etal.Diabetologia2000,43(12):1470-1475DECODA研究(亞洲)單純空腹血糖升高:FPG≥7mmol/L&2hPPG<11.1mmol/L單純餐后血糖升高:FPG<7mmol/L&2hPPG≥11.1mmol/L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FPG≥7mmol/L&2hPPG≥11.1mmol/LDECODE研究(西方)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

以餐后高血糖為主相比西方人群(N=26190),亞洲糖尿病患者(N-17881)的餐后高血糖所占比例更高當前8頁,總共52頁。AdaptedfromXuY,etal.JAMA2013,310(9):948-959QiaoQ,etal.Diabetologia2000,43(12):1470-14752010年DECODA研究(亞洲)中國流行病學研究單純空腹血糖升高單純餐后血糖升高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2000年前中國糖尿病的全球化趨勢:轉變?yōu)橐钥崭垢哐菫橹鳎恐袊?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

血糖譜特點改變?當前9頁,總共52頁。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全球及中國的成人糖尿病呈爆發(fā)式增長,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占全球第一位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呈現以下特點:近30年來糖尿病患病率持續(xù)增加,已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相近中國糖尿病患者BMI總體低于歐美患者,但超重/肥胖患者日益增多,BMI持續(xù)增加血糖譜可能存在差異,但與歐美等西方國家逐漸趨同當前10頁,總共52頁。主要內容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東方VS西方:亞洲糖尿病表型東方VS西方:中國2型糖尿病的全球化趨勢當前11頁,總共52頁。遺傳和環(huán)境

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發(fā)病中的作用當前12頁,總共52頁。孕前和宮內因素兒童/青少年期成人期嬰兒期遺傳性母體營養(yǎng)不良胎盤功能不全母親肥胖母親糖尿病父親健康狀態(tài)剖腹產配方奶喂養(yǎng)腸道菌群體重快速增加肥胖非健康方式減重含糖飲料多囊卵巢綜合癥年齡增長肥胖/中心型肥胖吸煙非健康方式減重妊娠糖尿病睡眠障礙環(huán)境問題用藥2型糖尿病風險LancetDiabetesEndocrinol.

2014Dec;2(12):

980-91.當前13頁,總共52頁。2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遺傳型復雜疾病2型糖尿病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降低許曼音.糖尿病學(第2版).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0當前14頁,總共52頁。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種族差異——

“亞洲糖尿病表型”與西方國家相比,亞洲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的臨床特征:如BMI低、但內臟脂肪分布及β細胞功能不足多、易患腎臟疾病等ChanJC,etal.DiabetesResClinPract2014,105(1):135-139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比例低年輕發(fā)病的2型糖尿病比例高兒童肥胖率高妊娠糖尿病比例高腎臟疾病比例高癌癥比例高,尤其是病毒引起的,如肝癌低BMI脂肪增加,尤其是內臟脂肪中心肥胖和代謝綜合征患者比例高炎癥標志物水平增高β細胞反應不足以對抗胰島素抵抗社會差距和心理壓力亞洲糖尿病表型當前15頁,總共52頁。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種族差異——

“亞洲糖尿病表型”胰島β細胞功能不足高胰島素抵抗多數較肥胖高胰島素抵抗ChanJC,etal.DiabetesResClinPract2014,105(1):135-139MaRC,etal.AnnNYAcadSci2013,1281:64-91中國/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白種人2型糖尿病患者vs當前16頁,總共52頁。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分泌

之間的關系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分泌呈雙曲線關系。因此,在評估β細胞功能時,需綜合考慮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分泌KahnSE,etal.Nature2006,444(7121):840-846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分泌隨著胰島素敏感性的升高或降低,胰島素分泌也會對應降低或升高,以維持正常糖耐量當前17頁,總共52頁。一項薈萃分析,以胰島素敏感指數(SI)、機體對葡萄糖的急性胰島素反應(AIRg)評估高加索人、東亞人和非洲人胰島素敏感性和β細胞功能的特征共納入74項研究,其中48篇為NGT(糖耐量正常)人群、15篇為IGR(糖調節(jié)受損)人群、11篇為T2DM人群共涉及3813例參與者薈萃分析:胰島功能與胰島素敏感性的種族差異KodamaK,etal.DiabetesCare2013,36(6):1789-1796當前18頁,總共52頁。非洲人高加索人東亞人薈萃分析:NGT人群中,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反應的關系存在種族差異本研究中的曲線Kahn等研究中的曲線,主要為白種人KodamaK,etal.DiabetesCare2013,36(6):1789-1796NGT人群中,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反應存在雙曲線關系,其中高加索人居中,非洲人和東亞人處于雙曲線兩端東亞人群的胰島素敏感性高于非洲人和高加索人,胰島素反應較非洲人和高加索人低當胰島素分泌功能輕度降低時,即足以達到促發(fā)糖尿病的胰島素敏感性閾值東亞人群中,β細胞功能輕微受損就足以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當前19頁,總共52頁。薈萃分析:NGT發(fā)展為T2DM的過程,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反應存在種族差異東亞人群中,從NGT發(fā)展為IGR,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更顯著,而從IGR發(fā)展為T2DM,胰島素反應下降更多KodamaK,etal.DiabetesCare2013,36(6):1789-1796東亞人:NGT→IGR:胰島素敏感性顯著降低,而β細胞功能無顯著變化IGR→T2DM:胰島素反應迅速降低非洲人高加索人東亞人非洲人:

NGT→IGR→T2DM,胰島素反應顯著降低高加索人:NGT→IGR→T2DM,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更顯著當前20頁,總共52頁。薈萃分析:東亞T2DM患者高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較低并存NGT人群中,東亞人的胰島素敏感性顯著高于高加索人和非洲人,胰島素反應顯著低于高加索人和非洲人。但發(fā)展為T2DM時,東亞人的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反應均較差KodamaK,etal.DiabetesCare2013,36(6):1789-1796P<0.017東西方人群胰島素敏感性比較SI(×10-5/min·pmol/L)P<0.05東西方人群AIRg比較AIRg(pmol/L)P<0.05P<0.017P<0.017AIRg:葡萄糖刺激后急性胰島素反應,用于評價β細胞功能當前21頁,總共52頁。日本研究:導致日本人和高加索人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敏感性差異的主要因素一項橫截面研究中,共納入日本120例和高加索150例,通過OGTT試驗評估其(NGT、IGT、T2DM)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敏感性的差異基線情況M?llerJB,etal.DiabetesCare2014,37(3):796-804當前22頁,總共52頁。日本研究:日本人和高加索人的胰島素敏感性比較

日本人的胰島素敏感性顯著高于高加索人(P<0.01);經BMI校正后未發(fā)現存在種族間差異胰島素敏感指數1/((uU/mL)·(mg/dL))高加索人日本人BMI未校正BMI校正后胰島素抵抗指數(uU/mL)·(mmol/L)M?llerJB,etal.DiabetesCare2014,37(3):796-804當前23頁,總共52頁。日本研究:

日本人和高加索人的胰島功能比較日本人的胰島功能顯著低于高加索人(P<0.01);但經BMI校正后未發(fā)現存在種族間差異M?llerJB,etal.DiabetesCare2014,37(3):796-804高加索人日本人胰島素生成指數(μU/mL)/(mmol/L)BMI未校正BMI校正后當前24頁,總共52頁。日本研究:結論與高加索人群相比,日本人群(包括NGT、IGT、T2DM)表現出更低的β細胞功能,更高的胰島素敏感性日本與高加索人群在身體組成方面(如BMI)的差異,可能是導致兩者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敏感性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當前25頁,總共52頁。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種族差異——

“亞洲糖尿病表型”胰島β細胞功能不足高胰島素抵抗ChanJC,etal.DiabetesResClinPract2014,105(1):135-139中國/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BMI相對較低當前26頁,總共52頁。男性女性InternationalJournalofObesity(2010)34,332–339;DECODA和DECODE研究,橫斷面調查,入選24515例男性和29952例女性,既往未診斷糖尿病,測量基線BMI,并進行OGTT檢查診斷糖尿病DECODA/DECODEPeopleinAsiatendtodevelopdiabeteswithalesserdegreeofobesityatyoungerages,sufferlongerwithcomplicationsofdiabetes,anddiesoonerthanpeopleinotherregions.Childhoodobesityhasincreasedsubstantiallyandtheprevalenceoftype2diabeteshasnowreachedepidemiclevelsinAsia.Thehealthconsequencesofthisepidemicthreatentooverwhelmhealth-caresystemsintheregion.Urgentactionisneeded,andadvocacyforlifestylechangesisthefirststep.Countriesshouldreviewandimplementinterventions,andtakeacomprehensiveandintegratedpublic-healthapproach.人群BMI偏低當前27頁,總共52頁。亞洲人群在更低的BMI時即出現糖尿病風險升高相同糖尿病發(fā)病率時,中國人的BMI低于白人(25kg/m2vs.30kg/m2)相同BMI水平下,亞洲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高加索人ChiuM,etal.DiabetesCare2011,34(8):1741-1748HuxleyR,etal.ObesRev2008,9(Suppl1):53-61南亞人中國人黑人白人發(fā)病率(人/1000人-年)不同種族人群不同BMI時的非糖尿病人=59824,中位隨訪時間6年發(fā)病率糖尿病患病率(%)BMI(kg/m2)高加索女性:1%亞洲女性:5%高加索男性:2%亞洲男性:5%24kg/m226kg/m230kg/m224kg/m225kg/m2經年齡校正后的不同BMI時的糖尿病患病率當前28頁,總共52頁。皮下性肥胖vs內臟性肥胖腹部脂肪較多皮下脂肪較多東方蘋果型肥胖西方梨型肥胖VS當前29頁,總共52頁。皮下性肥胖vs.內臟性肥胖DesprésJP,etal.Nature2006,444(7121):881-887普通肥胖積極能量平衡高能量飲食(↑脂肪+糖)缺乏運動/鍛煉吸煙“不適合”的基因型應激后的不良反應皮下性肥胖“健康”脂肪組織無異位脂肪低肌肉脂肪低心外膜脂肪低肝臟脂肪肝功能正常內臟性肥胖不正常的脂肪組織異位脂肪肌肉脂肪,FFA代謝改變脂肪因子釋放改變當前30頁,總共52頁。ClinicalScience(2006)110,267–278多項研究證實,重組FGF21,其能增加葡萄糖的攝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脂肪利用、增加能量消耗及顯著降低血糖、甘油三酯、血漿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及LDL-C水平,還可顯著減輕體重。

當前31頁,總共52頁。亞洲人群更易發(fā)生內臟脂肪聚集男性人群的VAT/SAT比值NazareJA,etal.AmJClinNutr2012,96(4):714-726INSPIREMEIAA研究是一項多國、前瞻性研究,對來自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的4097例參與者進行橫截面分析,參與者共分為5個種族組:白種人、黑人、西班牙人、東亞人(主要來自中國、日本、韓國)。VAT/SAT比值VAT/SAT比值女性人群的VAT/SAT比值東亞人群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的比值顯著高于白種人VAT/SAT:內臟脂肪組織/皮下脂肪組織當前32頁,總共52頁。AmJClinNutr2007;86:353–9.M-CHAT研究入選822例健康志愿者,來自加拿大土著、中國、歐洲和南亞,分析不同種族人群內臟脂肪差異男性女性內臟脂肪組織雖然整體BMI偏低,但是中國人群內臟脂肪含量高當前33頁,總共52頁。內臟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

(N=306;隨訪10-11年)HayashiT,etal.Diabetes2008,57(5):1269-1275早期的內臟肥胖導致后期的胰島素抵抗增加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基線時的腹部脂肪面積與10-11年后的胰島素抵抗正相關,且獨立于其他因素變量ββ'P腹部脂肪面積(經腹部皮下脂肪面積校正)0.002720.2370.002腹部脂肪面積(經總皮下脂肪面積校正)0.002840.2480.001腹部脂肪面積(經總脂肪面積校正)0.002660.2320.006腹部脂肪面積(經BMI校正)0.002450.2140.006腹部脂肪面積(經腰圍校正)0.002420.2110.009β:回歸系數β':標準化回歸系數當前34頁,總共52頁。內臟肥胖可能是亞洲人群在較低的BMI時即出現糖尿病風險升高的原因之一DodsonMV,etal.JLipids2011,2011:721686MaRC,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4Sep10相同BMI,亞洲人的內臟型肥胖更多,從而對代謝產生更多的不良影響,導致脂毒性和胰島素抵抗增加FFA:游離脂肪酸;MCP-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TNF-:腫瘤壞死因子-α;-6:白介素-6T2DM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炎癥血糖調節(jié)受損↑脂肪酶(補體D)↑MCP???當前35頁,總共52頁。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種族差異——

“亞洲糖尿病表型”胰島β細胞功能不足高胰島素抵抗ChanJC,etal.DiabetesResClinPract2014,105(1):135-139中國/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BMI相對較低更多內臟性肥胖當前36頁,總共52頁。主要內容中國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東方VS西方:亞洲糖尿病表型東方VS西方:中國2型糖尿病的全球化趨勢當前37頁,總共52頁。2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2型糖尿病是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遺傳型復雜疾病2型糖尿病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降低許曼音.糖尿病學(第2版).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0當前38頁,總共52頁。促進2型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因素MaRC,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4Sep10其他,如慢性傳染病、輕度炎癥肥胖體力活動減少飲食變化當前39頁,總共52頁。中國正處于飲食與生活方式

向西方化轉型的階段自80年代開始,隨著快速經濟增長和城市化,越來越多的人移居到城市,從70年代僅20%增至目前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FrankBHu.中國肥胖與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趨勢及其政策的影響.中華內科雜志2014,53(1):5-8MaRC,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4Sep10LiMZ,etal.IntJEndocrinol2013,2013:753150飲食和生活方式改變城市化久坐的習慣不健康飲食營養(yǎng)過剩當前40頁,總共52頁。中國飲食結構向高能量飲食方式過渡在過去的20-30年,中國經歷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眾的飲食習慣從傳統的飲食方式轉向了營養(yǎng)過剩的高能量飲食方式;水果、蔬菜和粗糧的消費大幅下降,但快餐食品和軟飲料消費量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地區(qū)FrankBHu.中國肥胖與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趨勢及其政策的影響.中華內科雜志2014,53(1):5-8MaRC,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4Sep10中國人群飲食結構變化趨勢城市農村當前41頁,總共52頁。/docrep/u8480e/u8480e07.htm聯合國糧食農業(yè)組織所做的一項全球飲食結構分析中指出,中國等亞洲國家以谷類為主要飲食,即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來源谷類(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占攝食能量的比例40~50%50~60%60~70%20~30%20~30%亞洲國家以碳水化合物攝入為主當前42頁,總共52頁。對于同樣的食物(包括米飯),亞洲人的血糖反應更強Diabet.Med.27,1205–1208(2010)谷類糖類飲料亞洲人歐洲人血糖增量(mmol/L)血糖增量(mmol/L)餐后時間(分鐘)餐后時間(分鐘)飲用糖類飲料后,亞洲人比歐洲人餐后血糖增量高29%食用谷類后,亞洲人比歐洲人餐后血糖增量高63%亞洲人:谷類GI為77(95%CI66-90);歐洲人:谷類GI為61(95%CI55-67),兩組P=0.01當前43頁,總共52頁。過渡期飲食和西方飲食差異縮小傳統農業(yè)飲食以谷類為主,約占50%,高于西方飲食中谷類所占比例處于過渡期飲食的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西),飲食類型和西方飲食的差距縮小過渡期飲食一項生態(tài)學分析中,共納入96個國家,以評估各國飲食模式差異。。傳統農業(yè)飲食西方飲食OggioniC,etal.NutrMetabCardiovasc2014,24(10):1105-1111分析顯示:傳統農業(yè)飲食以谷類為主,與西方飲食存在較大差異,而過渡期的飲食,與西方飲食的差距縮小。當前44頁,總共52頁。經常進食西式快餐導致亞洲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經常進食西式快餐人群的2型糖尿病發(fā)病風險高于較少或從不進食西式快餐的人群,其中每周進食≥2次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7%OdegaardAO,etal.Circulation2012,126(2):182-188風險比進食西式快餐頻率與T2DM患病的風險模型1、2、3分別采用不同因素進行校正對43176例新加坡華人進行隨訪,評價進食西式快餐對東方國家2型糖尿病發(fā)病風險的影響,隨訪期間2252例參與者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當前45頁,總共52頁。體重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炎癥反應腸內菌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糖異生胰島β細胞初級膽汁酸次級膽汁酸益生菌益生元短鏈脂肪酸L細胞胰高血糖素樣肽-1胰高血糖素樣肽-2多肽YY激素FXR:法尼酯衍生物X受體TGR5:G蛋白膽汁酸偶聯受體5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47):17737-17745腸道菌群&糖尿病當前46頁,總共52頁。體力活動是預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中國人群職業(yè)相關體力活動時間逐漸減少2010年僅11.9%的中國成人規(guī)律運動(每周≥3次和每次≥10min)中國人群每MET(代謝當量)時間變化趨勢NgSW,etal.ObesRev2014,15(Suppl1):27-36MaRC,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4Sep10利用1991-2011年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數據,對中國近20年的與職業(yè)相關的體力活動時間發(fā)展趨勢進行分析2011年:264(男性)、243(女性)MET小時/周1991年:382(男性)、420(女性)當前47頁,總共52頁。低體力活動增加2型糖尿病發(fā)生風險體力活動(休閑時體力活動和日常體力活動)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風險低體力活動者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風險顯著增加VillegasR,etal.IntJEpidemiol2006,35(6):1553-1562趨勢P=0.05趨勢P=0.02日常體力活動與糖尿病發(fā)生風險休閑時體力活動與糖尿病發(fā)生風險METs(h/dy)METs(四分位數)上海女性健康研究(SWHS),是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N=70658,Y=40-70歲、無糖尿病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