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吏人才選拔制度_第1頁
中國古代官吏人才選拔制度_第2頁
中國古代官吏人才選拔制度_第3頁
中國古代官吏人才選拔制度_第4頁
中國古代官吏人才選拔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官吏人才選拔制度第一頁,共93頁。

中國古代官吏人才選拔制度第二頁,共93頁。一、中國選拔制度的產生二、中國選拔制度的發(fā)展階段三、中國選拔職制度的意義TableofContents目錄第三頁,共93頁。一.中國選拔制度的產生

選官制又稱仕進制,是一個國家或政權選拔官吏的規(guī)程。因此這是在國家產生后才出現(xiàn)的,也就是在夏商周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中國選官制度。在此之前的部落中出現(xiàn)過的選賢的方法,例如“禪讓制”,則可稱為中國選官制度的萌芽。第四頁,共93頁。二.中國選官制度的發(fā)展階段

關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fā)展進程,蘇軾曾總結為:“三代以上處于學,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宋代)出于科舉?!币虼?,總體上說我國古代選官制度主要經梨了世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四階段。世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第五頁,共93頁。世卿制1、世卿制的出現(xiàn)

世卿制的實行主要是夏商周時期,這個時期官員由王或后任命,官職世代相襲。正如清人余正燮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與開國之人及其子孫也”。王朝或諸侯國的重要行政長官由至親貴族充任,血緣、親疏是任命的標準。這種選官職是具有明顯的“家天下”特征,所反映的政治原則便是“大人世及以為禮”。因此在這三個朝代,幾乎沒有一個庶人能夠躋身卿大夫之列。第六頁,共93頁。2、世卿制的發(fā)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與當時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緊密集合在一起,使得王室和諸侯國內的官制和卿士以嫡長子世襲罔替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因此擔任王室或諸侯國官職的貴族就是大小封君,他們世代占有田地,也世代壟斷官職。

分封制世卿制宗法制以血緣為紐帶分配國家權力按照宗法關系進行層層分封通過嫡長子繼承制將貴族的財產和地位固定下來第七頁,共93頁。3.世卿制的衰落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為了爭霸,求賢納士成為了各諸侯提高實力的重要手段。原來的貴族不論是否具有管理國家的才能,憑借宗法和血統(tǒng)的關系,便世代霸占官職,享受爵祿,因而也滋生了在其位不謀其事的行為。為了達到富國強兵,各國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養(yǎng)士之風盛行。因此打破世官,確立任用賢才的選官制度成為了當時的必然趨勢。諸侯國具體事例如下:

齊任用管仲“三賢之法”“招賢之制”秦任用百里奚獎勵軍功趙“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jié)儉財用,察度功能”魏“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韓“為人君者操契以責其名”第八頁,共93頁。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特有的官職,“客卿”——即“以諸侯來者,其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笨颓渲剖怯伞百e客”率兵出征,通過戰(zhàn)場的實際檢驗,獲得顯赫軍功后便拜為卿、相。這種制度結合了“以客出仕”和“獎勵軍功”的特點,標志著戰(zhàn)國時期選賢制度的完善,世卿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第九頁,共93頁。察舉制1.察舉制的確立

察舉制的發(fā)展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鄉(xiāng)里選舉制度,從鄉(xiāng)民中選拔模范馴從教化、德行道藝優(yōu)良者擔任大夫以下的官職。在漢朝,統(tǒng)治者意識到軍功出仕的選官方法在戰(zhàn)亂紛繁的時期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戰(zhàn)爭中的勇力并不能替代治理國家所需要的智能;并且因軍功而起的大臣通常使君主感到難以駕馭,為此從文帝開始,統(tǒng)治者吸取了古代的選舉思想,正式確立了察舉制度。地方按照皇帝舉薦的科目來如“賢良”、“孝廉”、“秀才”來推選人才作為官吏。有所不同的是,察舉制所推選的人才并不止于鄉(xiāng)吏,而是成為國家正式的行政官員。察舉制主要實行于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亦有所沿用。

第十頁,共93頁。從現(xiàn)任官吏中“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漢文帝以儒術取士;范圍擴大到布衣之士;增加“孝廉”、“秀才”等科目漢武帝按人口比例察舉;官吏富豪子弟居大多數(shù)西漢后期限年考試法;察舉在先,考試在后東漢2、察舉制的發(fā)展兩漢時期,察舉制經過了以下變化:第十一頁,共93頁。3、察舉制的利弊第一,打破家庭出身的束縛,擴大人才的來源。第二,官吏任免權由中央專管,有利于中央集權。第三,設立多種名目,有利于招攬各類人才。第一,為求舉薦,弄虛作假、沽名釣譽者屢屢發(fā)生。第二,缺乏嚴密的考核機制,官員易徇私舞弊,賄選之風盛行。第三,“門生”、“故吏”與薦主結黨營私,壟斷仕途。利弊第十二頁,共93頁。九品中正制1、興起原因其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人口流徙,考詳無地。其二、累世公卿中既是豪強地主,又是鴻儒名士,他們把持輿論,對官府察舉具有決定性影響。為打破名士集團壟斷選舉的局面,防止結交托請,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下品下上、下中、下下上品中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2、具體內容:在各州、郡、縣擇賢有識鑒者為大、小中正,區(qū)別人物,定為九品。人物的品級還因其現(xiàn)實表現(xiàn)而有所變化。中正所定品級是授官的憑據(jù)。三品以上能夠進入仕途,三品以下皆為卑品。但在門閥制度之下,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第十三頁,共93頁。曹魏將品評人物、選拔官吏的權力由政府所有創(chuàng)立期成熟期兩晉士族獨占上品,成為鞏固門閥的工具;士庶嚴格區(qū)分南北朝社會混戰(zhàn),士族勢力衰落。選舉“不限資蔭,唯在得人。”衰落期九品中正制的發(fā)展概況第十四頁,共93頁??婆e制1、科舉制的產生

科舉制萌芽于南北朝時期?!侗饼R·儒林》中已有舉秀才、問方略、試經義而中第的例子??婆e制在隋朝正式成為一種制度。它與其他選官制度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一切以程文法為去留”。隋朝科舉的科目不斷增多,由開皇末年到大業(yè)年間,從兩科增為十科。但是隋朝科舉制仍然留有察舉制的痕跡,不具備后世科舉中的固定程式。第十五頁,共93頁。2、科舉制的發(fā)展(1)唐朝科舉

唐代繼承了隋朝科舉并,將其制度化,幾乎年年開考。在科舉考試的選拔層次、國家主考的級別、考試內容及方法、考試科目的劃分、考試程序的制定、錄取后何時授職及起點官階等方面都作了艱苦的探索,對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具有奠基之功。唐朝科考選官程序:

生徒學??荚嚭细襦l(xiāng)貢覓舉省試銓選(四才、三實)及第取得出身(做官資格)鄉(xiāng)、縣逐級考試出仕合格不合格論薦選士選官第十六頁,共93頁。唐朝科舉科目:

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制舉考試體例:

口試、帖經、墨議、策問、詩賦唐朝科舉的作用:

吸收寒人入仕,擴大統(tǒng)治基礎;中央掌握九品以上官吏的任命權,加強了中央集權;束縛思想,限制讀書人的個性發(fā)展第十七頁,共93頁。(2)兩宋科舉

兩宋科舉是科舉承前啟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與唐朝科舉相比,在打擊結黨營私、擴大統(tǒng)治基礎上的力度更大。確立殿試

旨在打破座主、門生關系,避免舞權作弊。形成了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制度。同時規(guī)定“凡與殿試者始免黜落”,已達到籠絡書生的效果。取士不問家世

禁斷公薦,禁止官僚乞賜科名;設立“鎖廳室”、“別試”限制世家子弟入第十八頁,共93頁。嚴格考試制度:

隔絕考場嚴格搜身、“鎖院”實行“封彌”和“謄錄”制度實行“恩科”

即給多次應省試、殿試不仕的人“特奏名”,廣泛吸取下層知識份子參政??茍鑫捏w

以經義代替詩賦,避免因出韻而落黜的現(xiàn)象,選拔實用型人才。第十九頁,共93頁。(3)元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朱熹的《四書章句注集》元代科舉的正式頒行是仁宗黃慶二年(公元1313年)。元之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御試三級。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南人分開進行。第二十頁,共93頁。(4)明清科舉

明清科舉到達了巔峰,“卿相皆由此出”。明清時期,地方州府學與科舉合流,童生需要入學后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成為秀才方能參加鄉(xiāng)試。在考試程序上,形成了“童、鄉(xiāng)、會、殿”四級??荚噧热荩喊斯晌淖ⅲ号e人除參加會試外還可參加揀選、大挑、截取做官;中會試副榜者可酌情授官。鄉(xiāng)試童試會試錄取后為進士,進入翰林、六部或擔任內閣中書、知縣(清朝)錄取后為貢士錄取后為舉人,取得做官資格通過歲考成為秀才,獲得鄉(xiāng)試資格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第二十一頁,共93頁。3、清末科舉的終結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失敗、維新運動的背景下,庚子巨創(chuàng)之后,??浦h更加激烈,“時局多艱辛”“科舉”清光緒帝在二十四年停用八股。

1901年8月29日,清廷正式頒行上諭宣布科舉改制,標志著清代科舉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在考試內容上容納了新學,以為國家求取具有“實學”的“真才”。1905年宣布停廢科舉。在此之后的為慶祝慈禧大壽而重開的癸卯鄉(xiāng)試和甲辰科會試成為了最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隨著清王朝的覆滅,科舉制度隨同封建王朝一齊湮沒在中國歷史當中。第二十二頁,共93頁。薦舉保任臣屬以個人名義向君主舉薦人才。自春秋開始,歷代皆有。01征辟自漢武帝開始推行,征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02國子監(jiān)生貢生或蔭生入監(jiān)讀書,考試合格后獲得入仕資格。03門蔭門蔭制度是指依靠前輩的官位(地位)、功勞保任后代為官(比前輩低一級)的制度。它始于秦漢,完備于唐(門資),清代稱為蔭敘。04貲選商鞅變法時開始。在朝廷出現(xiàn)經濟困難的時候,以買官的形式獲得入仕資格05其他選官之法第二十三頁,共93頁。軍功春秋戰(zhàn)國時代開始06伎術入流擔任伎術官,如醫(yī)術、占卜、圖畫、工巧等。07吏員出職08吏員考滿后,可由低等吏職升為高等吏職,然后任官。09獲盜賞官元朝開始設立。第二十四頁,共93頁。三、中國選官制度的意義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從世襲到選賢的轉變,為國家的治理、人才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制度經歷了從貴族化到平民化的演變,為庶民進入上層社會打開了一條通道,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穩(wěn)定,緩和階級矛盾。中國科舉制度,為西方的文官制度建設提供了重大借鑒意義,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中國科舉制度成為近代禁錮人民思想、維護腐朽的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尤其是八股文使讀書人陷入空文,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第二十五頁,共93頁。中國歷代中央官制第二十六頁,共93頁。第一節(jié)西周的貢士制度一、西周選士的方式(一)鄉(xiāng)里選士西周地方選士一年舉行一次,第三年則舉行大考,即所謂“三年大比”,《周禮·地官司徒》:“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能者”。第二十七頁,共93頁。(二)諸侯貢士“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一般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天子通過射試進行考核“行同而能耦,別之以射,然后爵之”第二十八頁,共93頁。(三)學校貢士國學選士與大學考試制度直接相關?!秾W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大學考試合格者,為“造士”向王宮申報,選其中俊秀的升送司馬,最后由司馬負責審選、試用、任命、頒發(fā)官祿。第二十九頁,共93頁。二、西周選士制度的特點及影響第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第二,育士與舉士相銜接第三,舉士與舉官為一途第三十頁,共93頁。第二節(jié)春秋戰(zhàn)國的養(yǎng)士制度私門養(yǎng)士“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公門養(yǎng)士一、選士的方式(一)招聘(二)舉薦共生效應:“類同相召,氣同相合,聲比相應”第三十一頁,共93頁。(三)自薦毛遂自薦這三種選士的辦法有一個共同點,即著眼于真才實學“尊貴富大不足以來士”第三十二頁,共93頁。

二、用士與養(yǎng)士士的特點:“資于身”、“資于口”用士要做到:“責人則以人”,“權而用其長”養(yǎng)士:1.知士2.愛士3.禮士4.以誠待士5.虛心納諫,貴直言第三十三頁,共93頁。第三節(jié)兩漢察舉制度一、兩漢察舉制的建立與實施(一)察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漢代選士始于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察舉作為一種制度,是在漢武帝時期確立下來的。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重選舉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察舉正式成為一種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又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

第三十四頁,共93頁。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兩大類:??婆c特科察舉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還有秀才、明經等科目。特科因是皇帝臨時決定,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賢良方正。

(二)察舉的科目第三十五頁,共93頁。(三)察舉制對教育的影響察舉各科設置之初,頗能體現(xiàn)選賢任能的原則,也的確選拔出不少濟世之材。促進了講習儒經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和教育的發(fā)展。“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1.促進了漢代經學的發(fā)展2.促進了太學的發(fā)展3.促進了私學的發(fā)展第三十六頁,共93頁。二、察舉制的弊端但是察舉的主要特點是以主管官員(地方長官和中央各部門長官)的推薦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員的注意,“聲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或者攀附權貴,賄賂請托。因而,士風日下,察舉不實。第三十七頁,共93頁。(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釣譽風盛行(二)世家權門把持選舉,選非其人,察舉成為結黨營私的工具由于薦舉的權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網(wǎng)羅黨羽,培植私人勢力?!芭e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钡谌隧?,共93頁。第四節(jié)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九品中正制的實施“九品中正”選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負責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級,朝廷再按品授官。該制度開始實施于三國魏文帝曹丕執(zhí)政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士制度?!熬牌分姓边x士制度的實施過程:1.設置中正官2.品第人物3.品級的升降與按品授官第三十九頁,共93頁。二、九品中正制對教育的影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晉書·劉毅傳》“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左思《詠史》第四十頁,共93頁。晉劉毅列舉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為“三難”、“八損”所謂“三難”:“人物難知”;“愛憎難防”;“情偽難明”。所謂“八損”:其一,大士族通過中正官,操縱選士,控制視圖,造成“操人主之威,奪天朝之勢”,嚴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權統(tǒng)治。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選舉,難免弊端百生。第四十一頁,共93頁。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選人上首尾倒錯。其四,國家給予中正官以選人重任,卻沒有必要的監(jiān)督和防弊措施。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評,不是偏聽偏信,就是愛憎奪其平。其六,九品中正制下,盡職盡責的官吏位于低品,無功無績的反位居高品。第四十二頁,共93頁。其七,中正官品評人才,以品、狀兩方面取人,“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長;以狀取人,則為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親疏遠近為品評依據(jù)。其八,中正對士人的品評,不陳清其善惡,以致“進者無功以表勸,退者無惡以成懲。懲勸不明,則風俗汙濁,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銳人事?”第四十三頁,共93頁。第五節(jié)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選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考試而得名。一、科舉制度的建立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設十科舉人: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jié)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zhí)憲不撓、學業(yè)優(yōu)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和膂力驍壯。第四十四頁,共93頁。十科舉人中,文才秀美科就是進士科。進士科的設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產生。第四十五頁,共93頁。二、科舉制度的發(fā)展(一)考生的來源和考試的程序

1.考生的來源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生徒,二是鄉(xiāng)貢。生徒即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的學生,他們修業(yè)期滿,可以應舉參加考試。鄉(xiāng)貢即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的士人,向本縣、州投請應試,經地方預試合格送中央應試。第四十六頁,共93頁。2.考試的程序鄉(xiāng)試(縣、州試)、省試(尚書省禮部試)、吏部復試。(1)鄉(xiāng)試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的士人首先參加縣試,合格的人員再參加州試。州試通常在秋天舉行,稱“秋試”,又稱“發(fā)解試”(秋闈),第一名稱“解元”。第四十七頁,共93頁。(2)省試鄉(xiāng)貢與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師長安尚書省應試,謂之“省試”或“春試”(春闈)。唐玄宗開元年間,科舉考試改由禮部負責,此后歷朝相沿不變,故“省試”又稱“禮部試”或“禮闈”。禮部下設貢院,考試、閱卷、放榜等均在貢院舉行。第四十八頁,共93頁。(3)吏部復試(釋褐試)吏部選拔官吏的標準有“身、言、書、判”四個方面。吏部復試完畢,各科及第者就隸屬吏部,候派官職。第四十九頁,共93頁。1.考試的科目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舉兩類。唐代科舉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學、童子等科。實際上,經常舉行的是前六科。(二)考試的科目和考試的方法第五十頁,共93頁。秀才科:所謂秀才,指文才杰出,對策高第之人。唐以此科最高,考選較嚴,寧缺毋濫,每年所取不過一、二人,很難考取。明法、明字、明算科:參加考試的人數(shù)不多,主要是在這些??茖W校學習的生員。明經科:所謂明經,指通曉儒家經典。明經科考試比較容易,只要熟讀經義注疏,一般都能通過,故有“三十老明經”的說法。第五十一頁,共93頁。進士科:注重詩賦。從高宗后逐漸被人重視,“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碧拼M士科大約每百人中只能有一兩人及第,因此,進士科的競爭相當激烈,考取也很難,故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帝系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年均人數(shù)391422262827232524292826第五十二頁,共93頁。2.考試方法

考試方法,主要有帖經、墨義、策問、詩賦四種。(1)帖經帖經相當于填空題。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其左右兩邊蓋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帖蓋3字,令應試者填出來。第五十三頁,共93頁。(2)墨義是關于經文內容的小問答題,只要按原文對答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悉儒經的功夫。墨義有時也采用口試方式,叫口義。第五十四頁,共93頁。(3)策問策問是從西漢沿襲而來的,是有關時事政治的系列問答題。對策要求考生通曉經史,熟悉時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的見解,是考查政治才能較好的方法。第五十五頁,共93頁。(4)詩賦:要求考生當場作詩賦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唐代所試詩體是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體詩,而且韻腳由試官限定。第五十六頁,共93頁。(三)及第后的榮耀省試取中的稱“及第”,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科舉(尤其是進士科)是統(tǒng)治者網(wǎng)羅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改變社會身份的根本途徑。(登龍門)放榜后新科進士要拜謝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參加各種名目的喜慶宴席。宴后,進士們前往位于現(xiàn)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題名,取流芳百世的紀念意義。第五十七頁,共93頁。三、科舉制度的完善(一)宋代科舉制度的強化首先,是科舉地位的提高。其次,是科舉取士規(guī)模的擴展。第三,是考試內容的改革。第五十八頁,共93頁。1.三年大比制的形成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始實行三年大比制,遂成定制,并為明清所沿襲。2.三級考試制度的形成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試”,宋代科舉遂為三級試。即州試----省試----殿試。(二)科舉管理和考試制度的健全化

第五十九頁,共93頁。第六十頁,共93頁。3.賜出身及授官宋代,殿試后有等甲之分,大致分為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南宋時又有變化,據(jù)《夢梁錄》記載:第一甲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賜出身后在瓊林苑賜宴,稱瓊林宴。

第六十一頁,共93頁。4.強化科舉法規(guī)①實行“互保連坐”,完善報考手續(xù)②確立彌封和謄錄法③實行鎖院回避制與別頭試④實行層層復試,以求名實相符⑤建立考場監(jiān)守門禁及巡察制⑥明令禁止考官與考生間結黨第六十二頁,共93頁。謄錄第六十三頁,共93頁。科舉考試作弊第六十四頁,共93頁。四、科舉制度的完結(一)明代的科舉制

1.科舉考試程序明代科舉的正式考試為三級: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但在鄉(xiāng)試之前尚有預備性的縣府院試,即取得地方學校生員資格的考試。只有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即秀才)資格,才能參加鄉(xiāng)試。實際上科舉考試的程序已為四級。第六十五頁,共93頁。院試是能否取得秀才資格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歲試的基本任務有二:一是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二是對地方學校原有的生員進行甄別考試。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秋八月,故稱“秋闈”。鄉(xiāng)試分為三場:分別在初九、十三、十五日進行。分別考①經義、②本朝詔誥、律令、③史事及時務策。第六十六頁,共93頁。會試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亦即于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在京師舉行,參加會試者必須是鄉(xiāng)試中式舉人。會試也分作三場,分別于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其考試內容和程序基本上與鄉(xiāng)試相仿。會試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凡會試中選者即取得參加殿試資格。第六十七頁,共93頁。殿試

明初殿試的時間為三月初一,后改為三月十五。出榜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有三名,依次為狀元(亦稱殿元)、榜眼、探花;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統(tǒng)稱為進士?!叭暗凇钡诹隧?,共93頁。第六十九頁,共93頁。2.八股取士八股文統(tǒng)稱制義,題目多取于《四書》,又稱四書文。八股文從破題、承題、起講、開始,正文部分分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兩兩對偶,構成八股,最后以大結為全文的結束語。內容:題目取自《四書》、《五經》,行文須以圣賢口氣,并以程朱等注疏為準。字數(shù):明初,鄉(xiāng)試會試《五經》義一道,限500字,《四書》義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場文限550字,乾隆后限700字。第七十頁,共93頁。(二)清代的科舉1.考試的程序清仿明制,將學校完全納入了科舉選士的軌道。清代科舉共分為四級: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而每一級考試中又有若干考試,考試層次多得令人眼花繚亂。第七十一頁,共93頁。清代四級考試列表

童試鄉(xiā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