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觀B馬鈴薯病害幻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1.gif)
![自然景觀B馬鈴薯病害幻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2.gif)
![自然景觀B馬鈴薯病害幻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3.gif)
![自然景觀B馬鈴薯病害幻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4.gif)
![自然景觀B馬鈴薯病害幻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cea0c7e68ea50c1e17d928be73688d81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景觀B馬鈴薯病害幻燈第1頁/共101頁
馬鈴薯真菌性疾病
第2頁/共101頁馬鈴薯晚疫病
(PotatoLateBlight)馬鈴薯晚疫病又稱疫病、馬鈴薯瘟,是一種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病害。在多雨、冷涼、適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區(qū)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損失20%-40%。曾引起愛爾蘭饑餓,導致約100萬人死亡。第3頁/共101頁.
常見癥狀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侵害葉、莖和薯塊。最早發(fā)生在下部葉片。葉片染病,先在葉尖或葉緣生水浸狀綠褐色斑點,病斑周圍具淺綠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呈褐色,產(chǎn)生一圈白霉(孢囊梗和孢子囊),葉背最為明顯。干燥時:病斑變褐干枯,質(zhì)脆易裂,不見白霉,擴展慢。莖部或葉柄染病,顯褐色。------第4頁/共101頁馬鈴薯晚疫病薯塊第5頁/共101頁馬鈴薯晚疫病病葉薯塊第6頁/共101頁馬鈴薯晚疫病病葉第7頁/共101頁馬鈴薯晚疫病一、癥狀(symptom)
危害葉片和塊莖,葉片受害,一般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病斑初為水漬狀褪綠斑,潮濕時迅速擴大,可擴展到葉的大半甚至全葉。無明顯的病健交界線,擴展后病斑腐敗變黑,病斑邊緣有一圈白色稀疏的霉層,葉背霉層更加明顯。干燥時,病斑干枯呈褐色,不產(chǎn)生霉層。
塊莖癥狀為局部的淺層干腐,薯塊表面呈凹陷淡褐色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有不同深度的褐色壞死。第8頁/共101頁馬鈴薯晚疫病田間第9頁/共101頁馬鈴薯晚疫病病葉
第10頁/共101頁二.病原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菌絲無色無隔膜,孢囊梗無色,具3-4分枝,無限長,在產(chǎn)生每個孢子囊的部位,孢囊梗膨大成節(jié)狀,節(jié)基部鈍圓而頂端尖細。孢子囊單胞無色,卵圓形,頂端有乳狀突起。
病菌有明顯的生理的生理分化,可分為許多生理小種。病菌寄主范圍窄,自然情況下只侵染馬鈴薯和番茄。第11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
三.病害循環(huán)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莖、葉上的菌絲體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間越冬。在雙季作薯區(qū),前一季遺留土中的病殘組織和發(fā)病的自生苗也可成為當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傳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氣流進行傳播。病薯播種后,多數(shù)病芽失去發(fā)芽力或出土前腐爛,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莖基部沿皮層向上發(fā)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莖上條斑,病苗和病菌長期共存,溫濕度適宜時,病部產(chǎn)生孢子囊,這種病苗成為田間的中心病株。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擴散作用而被動的在土壤內(nèi)移動,還可以在病薯與健薯上繁殖。第12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侵入與發(fā)?。旱蜏馗邼駰l件時,孢子囊吸水后間接萌發(fā),內(nèi)含物分裂形成6-12個雙鞭毛的游動孢子,在水中游動片刻后,便收縮鞭毛,長出被膜,成球形,隨即長出芽管。當溫度高于15℃時,孢子囊可直接萌發(fā)成芽管。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氣流傳播,萌發(fā)后從氣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圍植株,經(jīng)過多次重復感染引起大面積發(fā)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隨雨水或灌溉水進入土中,從傷口、芽眼及皮孔等處侵入塊莖、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內(nèi)為多。第13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病害循環(huán)圖第14頁/共101頁四.發(fā)病條件
氣候條件:此病是一種典型的流行病害,氣候條件對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以溫度,濕度影響最大。當條件適于發(fā)病時,病害可迅速爆發(fā)。(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對濕度在90%以上,而以飽和濕度為最適。孢子囊萌發(fā)的方式和速度與溫度有關(guān)。菌絲生長適溫20一23℃,孢子囊形成適溫19—22℃,10一13℃形成游動孢子,溫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發(fā),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對濕度高于97%,萌發(fā)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雨水少,溫度高,病害發(fā)生輕。品種抗病性:馬鈴薯的不同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異。馬鈴薯對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兩種:(1)寡基因遺傳的小種專化性抗病性。(2)非小種專化性的,多基因遺傳部分抗病性或田間抗病性.第15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苗薯塊,導致不發(fā)芽或發(fā)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chǎn)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fā)病中心,致該病由點到面,迅速蔓延擴大。病葉上的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形成病薯,成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相對濕度95%以上、18—22℃條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涼(10一13℃,保持1-2小時)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發(fā)產(chǎn)生游動孢子,溫暖(24—25℃,持續(xù)5—8小時)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產(chǎn)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氣潮濕或溫暖多霧條件下發(fā)病重。種植感病品種,植株又處于開花階段,只要出現(xiàn)白天22℃左右,相對濕度高于95%持續(xù)8小時以上,夜間10,13℃,葉上有水滴持續(xù)11—14小時的高濕條件,本病即可發(fā)生,發(fā)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第16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
耕作與栽培措施:
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fā)病重,平地較壟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氣候濕度增加,也利于發(fā)病。施肥與發(fā)病有關(guān),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長衰弱,有利于病害發(fā)生。增施鉀肥可減輕危害。第17頁/共101頁
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十項技術(shù)
——美國Dakota大學Gudmeslad博士1、種植無病種薯,這樣風險更低;2、避免在離樹或高壓線太近的地方種植,以利飛機噴灑。把沒有噴到藥的地方進行人工不噴;3、進行田間調(diào)查,對高發(fā)區(qū)多加注意;4、控制雜草和寄住;5、封壟前至少施用1~2種殺菌劑,因為封壟前很難使殺菌劑到達基地;6、避免灌溉障礙;7、采用不同的噴施方式避免漏噴;8、在馬鈴薯快速生長階段和利于晚疫病浸染的天氣,要嚴格按照嚴密的防病日程進行防?。?、如果使用殺菌劑的間隔大于7天,就應該施用較高濃度的殺菌劑;10、殺死晚疫病的中心病株,并剔除周圍大約6米范圍內(nèi)的植株。
第18頁/共101頁
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技術(shù)——預測方法
根據(jù)“嚴重值”和“有利晚疫日”數(shù)作出防治建議的預報表最近7天的有利雨日數(shù)最近7天的嚴重值<33456>6<5>4-1-1-1001121222“有利晚疫病日”:5日平均溫度<25.5℃,最近十日內(nèi)雨量總和≥3.0厘米,可作為“有利晚疫日”的標準。最低溫度低于7.2℃的日子則不能作為“有利晚疫日”。溫度是限制因素,只要有2—4天最低溫度不低于7℃便有發(fā)病的危險。在春旱地區(qū)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濕度,兩天中有7次記錄相對濕度達75%就會導致中心病株的出現(xiàn)?!皣乐刂怠笔侨藶樵O定的數(shù)值測算很麻煩。建議在沒有專業(yè)人員做預測的情況下,根據(jù)上述溫度和濕度觀察田間中心病株的出現(xiàn)及時剔除并噴施農(nóng)藥。
代森錳鋅、甲托預防一般,目前反映用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可將防效提高到90%以上
預報通訊代號:-1—不需要噴藥,0—報警,1—7天噴一次,2—5天噴一次第19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
五.病害控制(1)選用抗病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不同抗病品種。(2)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塊、春化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3)播種前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薯類莖塊根類專用肥拌種,并在苗期、蕾期、花后塊根膨大期葉面噴施,每次每畝200克兌30公斤水。可有效的提高抗病力,有效減輕病害的發(fā)生,減少農(nóng)藥的用量。等到發(fā)病才噴施則無法發(fā)揮最佳作用。這是很重要的。第20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4)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早播,選土質(zhì)疏松、排水良好田塊,促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5)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64%殺毒磯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1:1:200波爾多液,隔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中國農(nóng)科院防治方案:1、如果種薯帶病,出苗后10~15天噴施全絡代森錳鋅(如新萬生、大升等)防治早疫病預防晚疫病。新萬生施用量每畝200克,畝用水量不低于50公斤。2、晚疫病藥劑防治:回暖后視降雨和空氣濕度情況(日均氣溫10~25℃、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連續(xù)5天)每隔7~10天防治一次。第一次噴施甲氨基丙酸脂類化合物(25%阿米西達30~40毫升,兌水50公斤),第二次噴施800倍液的72.2%霜霉威(普力克),第三次視情況可噴施銀發(fā)利(畝用量70~80毫升)或者53%金雷多米爾(畝用量100~150克)等,一般三次即可。第21頁/共101頁
處理倍數(shù)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相對防效%LSR3次用藥量g農(nóng)藥成本0.050.01抑塊凈18005.21.098.47aA13583.70銀發(fā)利8005.31.198.32aA22590.00易保5005.81.398.01aA24036.00殺毒礬6005.91.497.86aA30039.00克露8009.41.897.24aA30030.00安泰生70020.15.990.96aA30030.00甲霜靈錳鋅50021.66.290.51aA30022.50阿米西達150032.716.974.12bAB12096.00噴清水10065.3cB不同殺菌劑噴施3次后馬鈴薯晚疫病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
——張掖市農(nóng)科院2008年第22頁/共101頁
馬鈴薯晚疫病不同藥劑防效(噴施4次,隔10日一次)
——西吉縣馬鈴薯產(chǎn)業(yè)服務中心2008年處理用藥量克/畝防治效果畝產(chǎn)公斤病情指數(shù)相對防效(%)58%甲霜錳鋅9010.683.51493.970%代森錳鋅7515.373.91385.972%克露7016.171.31321.150%百菌清9018.660.21265.550%甲霜銅90930.440.91191.415%消菌靈12539.832.11179.0對照49.61046.3注意:各地病情及病菌的抗藥性不同,僅供參考第23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ˋ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在葉片上產(chǎn)生近圓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同心輪紋和少量黑霉,病斑外面有黃色暈圈;莖部病斑同葉部病斑基本相似;薯塊形成暗褐色圓形病斑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稍凹陷,病斑下面組織干腐變褐。
馬鈴薯早疫病為害葉片正、背面癥狀第24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病原
Alternariasolani稱茄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圖13-7)。菌絲絲狀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圓筒形,有1~7個隔膜,暗褐色,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棍棒狀,頂端有細長的嘴胞,黃褐色,具縱橫隔膜。
馬鈴薯早疫病的發(fā)病條件:早疫病對氣候條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嚴格,較高的溫度和濕度有利于發(fā)病。因此7-8月雨季溫濕度合適時易發(fā)病,若此期間雨水過多、霧多或露水重、暴風雨次數(shù)多,發(fā)病重。第25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ˋ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
發(fā)生規(guī)律
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土壤或種薯上越冬,借風雨傳播,從氣孔、皮孔、傷口或表皮侵入,引起發(fā)病。病菌可在田問進行多次再侵染。老葉一般先發(fā)病,幼嫩葉片衰老后才發(fā)病。高溫多雨特別是高濕是誘發(fā)本病的重要因素,遇有小到中雨或連續(xù)陰雨或濕度高于70%,該病易發(fā)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發(fā)適溫26—28℃,當葉上有結(jié)露或水滴,溫度適宜,分生孢子經(jīng)35—45分鐘即萌發(fā),從葉面氣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潛育期2—3天。肥力不足、重茬地、低洼地、瘠薄地、澆水過多或通風不良地塊發(fā)病較重。早疫病是馬鈴薯最普通、最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病很少危害年輕、生長旺盛的植株,而是經(jīng)常在植株成熟時流行。第26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ˋ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
第27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
第28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ˋ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
第29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
第30頁/共101頁馬鈴薯早疫?。ˋ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l)
防治方法
(1)選用早熟耐病品種,適當提早收獲。(2)選擇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塊種植,增施有機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發(fā)病前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1:200波爾多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4)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和從苗期開始進行葉面噴施可提高抗病力,每次一畝用200克兌30公斤水,在苗期、蕾期、花后根莖膨大期及早噴施,才能有效減輕發(fā)病和病情;不要等發(fā)病才噴(微肥不是農(nóng)藥)。第31頁/共101頁馬鈴薯黑痣病馬鈴薯黑痣病是馬鈴薯絲核菌潰瘍病的病原菌侵染所致,又稱“黑色粗皮病、莖潰瘍病”,是一種重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其無性繁殖階段是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ahn)在幼芽上會出現(xiàn)黑褐色病斑或斑紋。致使組織生長點壞死,阻滯了幼苗生長發(fā)育。
第32頁/共101頁馬鈴薯黑痣病幼苗癥狀:侵染幼芽頂部的斑病導致晚出苗或不出苗。輕微下陷的褐色潰瘍在大小個形狀上有所不同。
第33頁/共101頁
馬鈴薯黑痣病
傳布方式:該病菌以菌絲體的形式可隨植物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形式在塊莖上或土壤里存活過冬。第二年當馬鈴薯播種后,在適宜的溫濕度下,病菌侵染幼芽,并迅速在細胞內(nèi)擴散,進入皮層和導管組織,從芽條基部產(chǎn)生的側(cè)枝也可被病菌侵染。在生長季節(jié)又可侵染近地表的莖、地下莖、匍匐莖和塊莖。該病菌能在較大溫度范圍內(nèi)生長,菌核在8~30℃之間皆可萌發(fā).擔孢子萌發(fā)的最適溫度為23℃,低溫潮濕的環(huán)境利于該病的生.最適宜該病害發(fā)展的土壤溫度為l8℃。當外界條件不適宜快速出苗時,如低溫和土壤過濕.它會對幼芽產(chǎn)生極大的危害。
第34頁/共101頁
黑痣病防治措施農(nóng)業(yè)措施
選用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建立無病留種田。由于菌核能長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與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實行三年以上輪作制,避免重迎茬。只有長時間的與谷物類或牧草類輪作,才能降低該病害發(fā)生。淺種發(fā)芽很好的塊莖,減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時間也可減輕危害。通過用土壤殺菌劑,如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種植帶上,可降低該病害的發(fā)生。用木霉和雙核絲核菌作為生物防治可減輕此病害。注意地塊的選擇,應選擇地勢平坦,易排澇,以降低土壤濕度。適時晚播和淺播,以提高地溫,促進早出苗,減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時問,減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問發(fā)現(xiàn)病株,應及時拔除,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病穴內(nèi)撒人生石灰等消毒。第35頁/共101頁
黑痣病防治措施化學防治(目前尚無很滿意的藥物)藥劑拌種,為防種薯帶病和土壤傳染,栽種時薯塊用多菌靈等內(nèi)吸性殺菌劑稀釋液浸種或2.5%適樂時、3.5%滿適金等藥劑稀釋后拌種。用《大西北》微肥拌種和葉面噴施可減輕病害。壟溝藥劑噴霧.用25%的阿米西達(Amistar)懸浮劑等,在種薯播種到壟溝后馬上進行溝內(nèi)噴藥使藥物均勻噴到土壤和芽塊上,然后復土;進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劑PCNB(~[氯硝基苯)混合在種植帶上,可降低該病害的發(fā)生。生物防治用木霉菌(Trichoderma)~雙核絲核菌(Rhizoctoni.a(chǎn))作為生物防治可減輕此病害。
第36頁/共101頁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病原
RhizoctoniasolaniKti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初生菌絲無色,直徑4.98?8.71u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處多縊縮,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絲逐漸變?yōu)楹稚?,變粗短后糾結(jié)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變?yōu)榈只蛏詈稚笮?.5*5mm。菌絲生長最低溫度4℃,最高32~33℃,最適23℃,34℃停止生長,菌核形成適溫23~28℃。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書的菌核越冬。帶病種薯是翌年初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該病發(fā)生與春寒及潮濕條件有關(guān),播種早或播后土溫較低發(fā)病重。該菌除侵染馬鈴薯外,還可侵染豌豆。第37頁/共101頁
癥狀主要為害幼芽、莖基
部及塊莖。幼芽染病有的
出土前腐爛形成芽腐,造
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
株下部葉子發(fā)黃,莖基形
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一6
cm。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
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
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1.5
mm)形狀各異的塊狀或片狀
、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輕
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可
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
卷曲。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第38頁/共101頁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建立無病留種田,采用無病薯播種。(3)發(fā)病重的地區(qū),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qū)要特別注意適期播種,避免早播。(4)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5)用《大西北》微肥拌種和葉面噴施可有效減輕病害。
第39頁/共101頁
馬鈴薯粉痂病病原屬鞭毛菌馬鈴薯粉痂病真菌。[流行情況]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隨種薯或病殘體越冬。病薯和土中病殘體為病害的初侵染源,遠距離傳播主要依靠種薯,田間傳播主要通過澆水、病土、病肥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條件適宜時萌發(fā)產(chǎn)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靜止后成為變形體,由根毛、皮孔或傷口侵入,寄主生長后期在病組織內(nèi)形成海綿狀孢子囊球,病組織潰解,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溫18~20℃,土壤濕度90%左右,pH4.7~5.4適宜病菌生長發(fā)育,田間發(fā)病較重。馬鈴薯生長期降雨多、夏季涼爽利于發(fā)病。病害輕重主要取決于初侵染數(shù)量和程度。------------第40頁/共101頁
馬鈴薯粉痂[癥狀]
此病主要為害塊莖和根部。塊莖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現(xiàn)褐色小點,外圍具有半透明暈環(huán),以后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大小不等的皰狀斑,表面破裂,散出大量暗褐色粉末狀物,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球。病斑破裂后,表皮反卷,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常具有木栓化斑環(huán)。第41頁/共101頁
病原屬半知菌廣生亞大莖點菌真菌。病菌在葉片上不常產(chǎn)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散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分生孢子器直徑100~220微米。分生孢子長橢圓形至近圓筒形,單胞,無色,大小為15~28微米×3~4.5微米。病菌可產(chǎn)生微菌核,其表面光滑,近圓形,直徑30~90微米。-----[流行情況]
病菌以菌核或以菌絲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殘體上越冬。條件適宜時通過雨水把地面病菌沖濺到葉片或莖蔓上引起發(fā)病。以后在病部產(chǎn)生菌核或分生孢子器借雨水或澆水擴散,進行再侵染。溫暖高濕有利于發(fā)病。土壤貧瘠、管理粗放、種植過密、植株生長衰弱的地塊發(fā)病較重。---------
馬鈴薯葉枯病第42頁/共101頁
癥狀:此病主要為害葉片,多是生長中后期下部衰老葉片先發(fā)病,從靠近葉緣或葉尖處侵染。初形成綠褐色壞死斑點,以后逐漸發(fā)展成近圓形至V字形灰褐色至紅褐色大型壞死斑,具不明顯輪紋,外緣常褪綠黃化,最后致病葉壞死枯焦,有時可在病斑上產(chǎn)生少許暗褐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時可侵染莖蔓,形成不定形灰褐色壞死斑,后期在病部可產(chǎn)生褐色小粒點。馬鈴薯葉枯病葉:第43頁/共101頁
[癥狀]此病主要為害葉片,多是生長中后期下部衰老葉片先發(fā)病,從靠近葉緣或葉尖處侵染。初形成綠褐色壞死斑點,以后逐漸發(fā)展成近圓形至V字形灰褐色至紅褐色大型壞死斑,具不明顯輪紋,外緣常褪綠黃化,最后致病葉壞死枯焦,有時可在病斑上產(chǎn)生少許暗褐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時可侵染莖蔓,形成不定形灰褐色壞死斑,后期在病部可產(chǎn)生褐色小粒點。馬鈴薯葉枯病第44頁/共101頁
后期癥狀
初期癥狀
馬鈴薯葉枯病田間癥狀
防治方法
選擇較肥沃的地塊種植,掌握適宜的種植密度。增施有機肥,適當配合施用磷、鉀肥。生長期加強管理,適時澆水和追肥,防止植株早衰。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加噴施可防止植株早衰、減輕病害。必要時進行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400倍液、45%噻菌靈懸浮劑1000倍液噴霧。馬鈴薯葉枯病為害田間癥狀(見右圖)。第45頁/共101頁
粉痂病
瘡痂病
瘡痂病馬鈴薯瘡痂病為害癥狀
危害馬鈴署塊莖,塊莖表面出現(xiàn)近圓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瘡痂狀淡褐色病斑或斑塊,手摸質(zhì)感粗糙。通常病斑雖然僅限于皮層,但被害薯塊質(zhì)量和產(chǎn)量仍可降低,不耐貯藏,且病薯外觀不雅,商品品級大為下降。馬鈴薯塊莖表面先產(chǎn)生褐色小點,擴大后形成褐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大斑塊,因產(chǎn)生大量木栓化細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瘡痂狀硬斑塊。病斑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內(nèi),別于粉痂病。第46頁/共101頁
馬鈴薯瘡痂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為瘡痂鏈霉菌Streptomycesscabies(Thaxter)Waks.etHenrici.。病原屬放線菌鏈霉菌馬鈴薯瘡痂鏈霉菌細菌,其菌絲細長,有分枝、多核,直徑為0.5-1微米,末端呈螺旋狀,連續(xù)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圓筒形,無內(nèi)生孢子,大小為1.2-1.5微米×0.8-1微米。馬鈴薯瘡痂病病菌一般在種薯上越冬,或在土壤中腐生。病土、帶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一般經(jīng)由土壤氣孔從馬鈴薯表皮皮孔或傷口侵入,但在馬鈴薯塊莖表皮木栓化后侵入較難。馬鈴薯瘡痂病在土壤高溫干燥情形下適宜發(fā)病,適宜發(fā)病溫度為20-30℃。中偏微堿性砂壤土發(fā)病嚴重,PH值5.2以下土壤很少發(fā)病。白色薄皮品種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種較抗病。----
為世界性病害,除了土壤極酸地區(qū)外,各產(chǎn)地幾乎都有發(fā)生,尤其在連作較重的地區(qū)、偏堿地和溫室的馬鈴薯生產(chǎn)中,嚴重影響馬鈴薯品質(zhì)和產(chǎn)量。該病害主要危害薯塊,影響馬鈴薯的商品價值,同時降低馬鈴薯的耐貯性、質(zhì)量及芽勢。-----------
馬鈴薯瘡痂病第47頁/共101頁
馬鈴薯瘡痂病侵染循環(huán)
病原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塊莖生長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原從皮孔或傷口侵入后發(fā)病,當塊莖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則較困難。適合該病發(fā)生的溫度為25~30℃。發(fā)生特點
病薯長出的植株極易發(fā)病,健薯播入帶菌土壤中也能發(fā)病。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白色薄皮品種易發(fā)病,褐色、厚皮品種較抗病。除為害馬鈴薯外,還可為害蘿卜、蕪菁等。防治方法
1.種子消毒播前用40%福爾馬林120倍液浸種4分鐘。2.農(nóng)業(yè)防治選用無病種薯,一定不要從病區(qū)調(diào)種。多施有機肥或綠肥,可抑制發(fā)病。與葫蘆科、豆科、百合科蔬菜進行5年以上輪作。選擇保水好的菜地種植,結(jié)薯遇干旱旱應及時澆水。3、適當施用酸性肥料和增施綠肥,可抑制發(fā)病。播前溝施50%五氯硝基苯毒土(2--3千克/畝,拌細土50~75千克配成毒土。4、《大西北》微肥拌種加噴施可有效減輕病害。
4、藥劑防治: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0
00倍液,或新植霉素(100萬單位)50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900倍液,或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DTM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加瑞農(nóng)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連續(xù)噴2~3次。
第48頁/共101頁
馬鈴薯早死病病原
VerticilliumdahliaeKleb.稱大麗輪枝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老熟后褐色,有分隔和分枝,大小25—215×21—69(μm)。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終透明,孢子梗上每輪具2—4根小枝,大小13.7—21.4×2.3—2.7(μm),每小枝上頂生1個或多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3—9.1×1.5—3.0(μm),能形成微菌核。癥狀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fā)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nèi)黃化,后由黃變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復葉枯死,不脫落。根莖染病初癥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后,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后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于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huán)。第49頁/共101頁
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該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fā)病。病菌在體內(nèi)蔓延,在維管束內(nèi)繁殖,并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復侵染。病菌發(fā)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60℃經(jīng)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種薯塊傷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于15℃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病早且重;此間氣候溫暖,雨水調(diào)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fā)病重。此外有報道V.albo-atrumReinkeetBerthold也可引起該病。---------------------
馬鈴薯早死病
第50頁/共101頁
馬鈴薯早死病
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fā)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nèi)黃化,后由黃變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復葉枯死,不脫落。第51頁/共101頁
馬鈴薯早死病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如國外的阿爾費、迪辛里、斯巴恩特、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1小時。(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5)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加噴施,可有效減少發(fā)病,減輕病害。(6)發(fā)病重的地區(qū)或田塊,每667m2用50%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發(fā)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一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此外可澆灌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1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一300倍液,每株澆灌1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第52頁/共101頁
病原
Sclerotiumrolfsii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tài)為Atheliarolfsii(Cursi)Tu.&Kimbrough.稱羅耳阿太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具隔膜;菌核由菌絲構(gòu)成,外層為皮層,內(nèi)部由擬薄壁組織及中心部疏松組織構(gòu)成,初白色,緊貼于寄主上,老熟后產(chǎn)生黃褐色圓形或橢圓形小菌核,直徑0.5—3mm。高溫高濕條件下,產(chǎn)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子無色,單胞,棍棒狀,大小16×6.6(μm),小梗頂端著生單胞無色的擔孢子。此外,有報Corticiumrolfsii(Sacc.)Curzi稱羅耳伏革菌,也是該病病原。
馬鈴薯白絹病
第53頁/共101頁
馬鈴薯白絹病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以菌核或菌絲遺留在土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強,耐低溫,在-10℃或通過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條件下經(jīng)5—6年仍具萌發(fā)力。菌核萌發(fā)后產(chǎn)生菌絲,從根部或近地表莖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及圓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擴散。菌絲不耐干燥,發(fā)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堿度范圍pH1.9—8.4,最適pH5.9。在田間病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及農(nóng)事操作等傳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溫潮濕,馬鈴薯地濕度大或栽植過密,行間通風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連作地發(fā)病重。
第54頁/共101頁
馬鈴薯白絹病
癥狀主要為害塊莖。薯塊上密生白色絲狀菌絲,并有棕褐色圓形菜籽狀小菌核,切開病薯皮下組織變褐。第55頁/共101頁
馬鈴薯白絹病
防治方法:
(1)發(fā)病重的地塊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可進行水旱輪作效果更好。
(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層,可減少該病發(fā)生。
(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撤石灰消毒。
(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當追施硫酸銨、硝酸鈣發(fā)病少。
(5)調(diào)整土壤酸堿度,結(jié)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堿性。
(6)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加噴施可有效減輕病害。(7)病區(qū)可用40%五氯硝基苯1kg加細干土40kg混勻后撤施于莖基部土壤上或噴灑5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混殺硫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發(fā)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第56頁/共101頁
馬鈴薯干腐病癥狀:屬貯存期病害。發(fā)病初期僅局部變褐稍凹陷,擴大后病部出現(xiàn)很多皺榴,呈同心輪紋狀,其上有時長出灰白色的絨狀顆粒,即病菌子實體。剖開病薯可見空心,空腔內(nèi)長滿菌絲,薯內(nèi)則變?yōu)樯詈稚蚧液稚?,終致整個塊莖僵縮或干腐,不堪食用。病原:屬半真菌亞門深藍鐮孢霉和腐皮鐮孢霉真菌侵染所致。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組織或土壤中越冬。多系弱寄生菌,從傷口或芽眼侵入。病菌在5—30℃條件下均能生長。貯藏條件差,通風不良利于發(fā)病。
第57頁/共101頁
[預防方法]1、生長后期注意田間排水和控水,收獲前20日內(nèi)嚴禁灌水。晴天收獲,避免塊莖表皮受傷。2、機械收獲易傷表皮,入窖前塊莖充分晾干后入窖貯藏。3、貯藏期間,保持通風,避免雨淋,溫度以1~4℃為宜,發(fā)現(xiàn)病爛塊莖隨時清除。4、美國研究,隨著鈣濃度的增加,在收獲、運輸和貯存過程中馬鈴薯塊莖碰傷較少,所以生長期要加施鈣肥,不僅可以增產(chǎn),薯塊含鈣量較高可提高薯塊表皮抗擦傷的能力、抗病菌入侵能力和抗貯藏期腐爛出現(xiàn)的腐爛現(xiàn)象,延長儲藏期。[治療方法]
發(fā)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58%的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處理,防治效果為58.89%,可有效緩解馬鈴薯塊莖干腐病的擴展蔓延。生長中期施“多鈣鎂”。馬鈴薯窖消毒:15克硫磺/立方米薰。第58頁/共101頁
馬鈴薯枯萎病
癥狀為系統(tǒng)侵染性病害,發(fā)病初期地上部出現(xiàn)萎蔫,剖開病莖,薯塊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濕度大時病部常產(chǎn)生白色至粉紅色菌絲(圖4-38至圖4-39)。第59頁/共101頁
剖開病莖,薯塊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濕度大時病部常產(chǎn)生白色至粉紅色菌絲(圖4-38至圖4-39)。第60頁/共101頁
病原
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Schlecht.)稱尖鐮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菌還可侵染番茄、球莖茵香、甜瓜、草萄等。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帶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產(chǎn)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田間濕度大、土溫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發(fā)病。防治方法
(1)預防為主與禾本科作物或綠肥等進行4年輪作。(2)選擇健薯留種,施用腐熟有機肥,加強水肥管理,可減輕發(fā)病。(3)提高植株抗病性能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和葉面噴施并且施用鈣肥(多鈣美、硝酸鈣)。(4)必要時澆灌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300倍液。第61頁/共101頁
可供選擇藥劑:
5%丙烯酸·惡霉·甲霜水劑800~1000倍液;
80%多·?!じd\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
5%水楊菌胺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
3%惡霉·甲霜水劑500倍液;
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54.5%惡霉·??蓾裥苑蹌?00倍液;
30%福·嘧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000倍液+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800倍液;
灌根防治,每株灌藥液300~500ml,視病情隔5~7天灌1次。近年馬鈴薯枯萎病發(fā)病率較高,以上方案供參考,防治應請當?shù)刂脖2块T指導。建議勿重茬種植馬鈴薯,因為防治困難。
第62頁/共101頁
馬鈴薯病毒性疾病
第63頁/共101頁
。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發(fā)生均十分嚴重,一般使馬鈴薯減產(chǎn)20%-50%,嚴重的達80%以上。感染病毒的馬鈴薯通過塊莖無性繁殖進行世代積累和傳遞,致使塊莖種性變劣,產(chǎn)量不斷下降,甚至失去利用價值,不能留種再生產(chǎn)。第64頁/共101頁
馬鈴薯病毒病
1、癥狀
。常見的馬鈴薯病毒病有3種類型?;ㄈ~型: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呈濃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都可出現(xiàn)褐色壞死斑,病斑發(fā)展連接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焉脫落;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nèi)翻轉(zhuǎn),變硬、革質(zhì)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此外還有復合侵染,引致馬鈴薯發(fā)生條斑壞死。第65頁/共101頁
馬鈴薯皺縮花葉第66頁/共101頁
馬鈴薯病毒病田間第67頁/共101頁
馬鈴薯病毒病癥狀第68頁/共101頁馬鈴薯病毒病圖薯塊和葉片第69頁/共101頁馬鈴薯病毒病
--普通花葉病第70頁/共101頁卷葉型第71頁/共101頁馬鈴薯病毒病在塊莖上的癥狀第72頁/共101頁
馬鈴薯病毒病
2.病原馬鈴薯X病毒(potatovirusX簡稱PVX)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癥,有時產(chǎn)生斑駁或環(huán)斑馬鈴薯S病毒(potatovirusS簡稱PVS),在馬鈴薯上引起輕度皺縮花葉或不顯癥馬鈴薯A病毒(potatovirusA簡稱PVA)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或不顯癥馬鈴薯Y病毒(potatovirusY簡稱PVY),在馬鈴薯上引起嚴重花葉或壞死斑和壞死條斑馬鈴薯卷葉病毒(potatoleafrollvirus簡稱PLRV)該病毒寄主范圍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癥此外煙草花葉病毒(TMV)也可侵染馬鈴薯第73頁/共101頁3.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fā)生量大發(fā)病重。此外,25℃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利于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涼山區(qū)栽植的馬鈴薯發(fā)病輕。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fā)生程度。第74頁/共101頁
發(fā)病規(guī)律:⑴侵染病原①普通花葉?。河神R鈴薯X病毒(PXV)引起,病毒由帶病種薯汁液接種傳染。②條斑花葉?。河神R鈴薯Y病毒(PYV)引起,病毒由帶病種薯汁液接種,桃蚜侵染。③卷葉?。河神R鈴薯卷葉病毒(PLRV)引起,病毒由帶病種薯通過汁液接種,桃蚜傳染。--------------------------------------⑵傳播方式①種薯傳播:馬鈴薯是一種塊莖繁殖的作物,植株感病后,各種病毒都能通過帶毒種薯的繁殖傳播下去。----------------②接觸傳播:種薯帶毒后,可通過種薯切塊、田間作業(yè)時健株與病株的接觸磨擦以及操作的工具和昆蟲的活動等構(gòu)成侵染。③、昆蟲傳染:通過刺吸式口器的蚜蟲、葉蟬以及少數(shù)的甲蟲在取食帶毒的寄主植株和健株時構(gòu)成傳播。----------------馬鈴薯病毒病第75頁/共101頁
馬鈴薯病毒病防治方法
⑴選用抗病或耐病豐產(chǎn)良種:針對當?shù)夭《痉N類,選用適合當?shù)胤N植的抗、耐病品種。我省比較抗病的品種是隴薯1號。⑵采用無毒種薯:各地應因地制宜地建立繁殖無毒種薯基地,超級原種田應設置在高海拔的冷涼地帶,一般生產(chǎn)田可通過夏播獲得無病種薯,種薯基地要遠離一般馬鈴薯生產(chǎn)田,并加強治蟲防病等措施。有條件的地區(qū)可推廣馬鈴薯植株的莖尖培養(yǎng)脫毒方法,即根據(jù)大部分病毒不能到達馬鈴薯植株生長點細胞中的原理,采用莖尖培養(yǎng)脫毒方法可獲得無毒的馬鈴薯植株,能有效地控制病毒病,還可采用實生種薯脫毒。研究證明,三種病毒病都不能通過種子傳染,故利用實生種子直播法可獲得無毒的塊莖。⑶藥劑防治:主要是噴藥治蚜,特別是留種田更要加強防治媒介昆蟲,一般在齊苗后或在田間出現(xiàn)個別蚜蟲時,即應施藥。施藥方法同小麥中治蚜方法一致。(4)加強栽培管理: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加強培土,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加葉面噴施2~3次,能顯著提高植株抵抗力顯著減輕病害。留種田要及時拔除病株,以清除田間毒源。第76頁/共101頁
馬鈴薯細菌性疾病
第77頁/共101頁馬鈴薯環(huán)腐病
馬鈴薯環(huán)腐病又稱輪腐病,俗稱轉(zhuǎn)圈爛、黃眼圈。是一種世界性的由細菌引起的維管束病害。1972年一次調(diào)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塊減產(chǎn)達60%以上。第78頁/共101頁1.癥狀本病屬細菌性維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焉兩種類型??莅咝投嘣谥仓昊繌腿~的頂上先發(fā)病,葉尖和葉緣及葉脈呈綠色,葉肉為黃綠或灰綠色,具明顯斑駁,且葉尖干枯或向內(nèi)縱卷,病情向上擴展,致全株枯死;萎焉型初期則從頂端復葉開始萎焉,葉緣稍內(nèi)卷,似缺水狀,病情向下擴展,全株葉片開始褪綠,內(nèi)卷下垂,終致植株倒伏枯死,塊莖發(fā)病,切開可見維管束變?yōu)槿辄S色以至黑褐色,皮層內(nèi)現(xiàn)環(huán)形或弧形壞死部,故稱環(huán)腐,經(jīng)貯藏塊莖芽眼變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種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莖部維管束常變褐,病蔓有時溢出白色菌膿。第79頁/共101頁馬鈴薯環(huán)腐病薯塊第80頁/共101頁馬鈴薯環(huán)腐病病狀
一般病株前期生長正常,不表現(xiàn)明顯癥狀。到現(xiàn)蕾開花后,病株癥狀陸續(xù)表現(xiàn)為萎蔫型。先是頂部葉片變小,葉緣向上卷曲,葉色變淡呈灰綠,接著一枝或數(shù)枝莖桿萎蔫垂倒,然后逐漸黃化枯死??菟篮笕~片不脫落是萎蔫病株的一個特點。病株維管束切開后,變?yōu)辄S褐色,花和漿果無病癥表現(xiàn)。第81頁/共101頁馬鈴薯環(huán)腐病薯塊第82頁/共101頁
馬鈴薯環(huán)腐病
2.病原屬病原細菌,密執(zhí)安棒桿菌馬鈴薯環(huán)腐致病型(Clavibacter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m(Spieckermann&Kotthoff)Davisetal),異名環(huán)腐棒桿菌(Corynebacteriumsepedonicum(Spieck.&Kotthoff)Skaptason&Burkholder)。菌體短桿狀,大小0.4~0.6×0.8~1.2微米,沒有鞭毛,單生或偶而成雙,不形成莢膜及芽孢,好氣。在培養(yǎng)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澤,人工培養(yǎng)條件下生長緩慢,革蘭氏染色陽性。第83頁/共101頁
馬鈴薯環(huán)腐病
3.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該菌在種薯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爛不發(fā)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維管束上升至莖中部,或沿莖進入新結(jié)薯塊而致病。適合此菌生長溫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溫度為干燥情況下50℃經(jīng)10分鐘。最適pH6.8~8.4,傳播途徑主要是在切薯塊時,病菌通過切刀帶菌傳染。第84頁/共101頁4.病害控制防治策略應采取以加強檢疫,杜絕菌源為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1).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2).建立無病留種基地(3).選用健薯,汰除病薯(播種前把種薯先放在室內(nèi)堆放5-6d,進行晾種,不斷剔除爛薯,使田間環(huán)腐病大為減少。此外用50ug/kg硫酸銅浸泡種薯10min、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有較好效果。提倡小種薯作種,避免切刀傳染,如用切塊播種,應進行切刀消毒。)(4).培育和選用抗病品種(5).栽培管理:加強水肥管理,用《大西北》微肥從苗期開始噴施,提高植株抗病抗逆能力。第85頁/共101頁
馬鈴薯黑脛(莖)病
病原
Erwinia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VanHall)Dye稱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屬歐氏桿菌屬中造成軟腐的一個低溫類型。菌體短桿狀,單細胞,極少雙連,周生鞭毛,具英膜,大小1.3—1.9×0.53—0.6(μm),革蘭氏染色陰性,能發(fā)酵葡萄糖產(chǎn)出氣體,菌落微凸乳白色,邊緣齊整圓形,半透明反光,質(zhì)粘稠。該菌適宜溫度10一38℃,最適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種薯帶菌,土壤一般不帶菌;病菌先通過切薯塊擴大傳染,引起更多種薯發(fā)病,再經(jīng)維管束或髓部進入植株,引起地上部發(fā)病。田間病菌還可通過灌溉水、雨水或昆蟲傳播,經(jīng)傷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從地上莖通過甸甸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貯藏期病菌通過病健薯接觸經(jīng)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窖內(nèi)通風不好或濕度大、溫度高,利于病情擴展。帶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塊發(fā)病重。第86頁/共101頁
馬鈴薯黑脛病癥狀主要侵染莖或薯塊,從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fā)病。種薯染病腐爛成粘團狀,不發(fā)芽,或剛發(fā)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一18cm出現(xiàn)癥狀,植株矮小,節(jié)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褪綠黃化,或腹部變黑,萎蔫而死。橫切莖可見三條主要維管束變?yōu)楹稚J韷K染病始于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yōu)楹诤稚?,腐爛發(fā)臭,別于青枯病。第87頁/共101頁
馬鈴薯黑脛(莖)病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如抗疫1號、勝利1號、反帝2號、渭會2號、渭會4號和渭薯2號等。(2)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3)切塊后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浸種,再草木灰拌種后立即播種。(4)適時早播,促使早出苗。(5)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挖除,特別是留種田更要細心挖除,減少菌源。(6)種薯入窖前要嚴格挑選,入窖后加強管理,窖溫控制在1—4℃,防止窖溫過高,濕度過大。(7)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種和葉面噴施能減輕病害,特別是減輕后期病害,但要從拌種開始。
第88頁/共101頁
馬鈴薯青枯病病原
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稱青枯假單胞菌或茄假單胞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極生1-3根鞭毛,大小0.9—2.0×0.5—0.8(μm)。在肉汁陳蔗糖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蘭氏染色陰性。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病菌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塊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無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個月至6年。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致莖部出現(xiàn)不規(guī)則水浸狀斑。青枯病是典型維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維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導管,妨礙水分運輸導致萎蔫。該菌在10一40℃均可發(fā)育,最適為30一37℃,適應pH6—8,最適pH6.6,一般酸性土發(fā)病重。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連陰雨或大雨后轉(zhuǎn)晴氣溫急劇升高發(fā)病重。第89頁/共101頁
馬鈴薯青枯病癥狀病株稍矮縮,葉片淺綠或蒼綠,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開始早晚恢復,持續(xù)4—5天后,全株莖葉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綠色,葉片不凋落,葉脈褐變,莖出現(xiàn)褐色條紋,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塊莖染病后,輕的不明顯,重的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切開薯塊,維管束圈變褐,擠壓時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如泥,別于枯萎病。第90頁/共101頁
馬鈴薯青枯病【防治方法】(1)實行與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輪作,最好與禾本科進行水旱輪作。(2)選用抗青枯病品種,并選擇無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播前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浸種后用草木灰拌種。(3)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4)加強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從苗期開始噴施《大西北》牌多元微肥2~3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草木灰,可改變微生物群落。還可每畝施石灰100~150公斤,調(diào)節(jié)土壤pH值。(5)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用硫酸鏈霉素或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農(nóng)抗“401”500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47%加瑞農(nóng)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3~0.5升,隔10天1次,連灌2~3次。(目前尚無理想的藥物,前4項是重要的)第91頁/共101頁
馬鈴薯軟腐病病原有3種。Erwiniacar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1.稱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胡蘿卜軟腐致病變種和E,caritivirasybso.atroseptica(VanHall)Dye稱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退婚協(xié)議書范文
- 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高等代數(shù)(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區(qū)域代理商合同協(xié)議范本
- 物業(yè)租賃合同及物業(yè)管理協(xié)議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數(shù)學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海洋數(shù)學物理方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促進就業(yè)貸款居間服務合同A
- XX年咨詢服務合同范本
- 安裝工程合作協(xié)議書
- 個人借款購房協(xié)議
- 2003年版勞動合同范本
- 全名校北師大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達標測試卷(含答案)
- 新員工入職通識考試(中軟國際)
- 四星級酒店工程樣板房裝修施工匯報
- 博士后進站申請書博士后進站申請書八篇
- 華為攜手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展館
- 2023版思想道德與法治專題2 領悟人生真諦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講 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人生
- 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技術(shù)方案
- GB/T 41509-2022綠色制造干式切削工藝性能評價規(guī)范
- 土木工程畢業(yè)設計(論文)-五層宿舍樓建筑結(jié)構(gòu)設計
- 青年卒中 幻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