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jīng)典詮釋角度理解《論語》_第1頁
從經(jīng)典詮釋角度理解《論語》_第2頁
從經(jīng)典詮釋角度理解《論語》_第3頁
從經(jīng)典詮釋角度理解《論語》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為2014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經(jīng)典詮釋視域下的朱熹與戴震孟學比較研究》(ahskq2014d131)階段性研究成果【摘要】文章認為用西方現(xiàn)代詮釋學理論的觀點詮釋孔子的《論語》是不適宜的,只有借鑒孔子的智慧和方法對其進行解讀是比較理想的:第一,從孔子對當下問題的解答中去【關鍵詞】《論語》;孔子;經(jīng)典;詮釋一”[1]與此相應,西方詮釋學理論大致可分為三種路向:作之得失。二作者中心論詮釋學以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為代表,他們認為,文本存在的意義在于表達作者的原意,理解就是要排除讀者的一切先入之見,去把握作者的原意。為此,在傳統(tǒng)的語義學和考古學方法之外而可能由此暫時強調(diào)和加強某一心理過程,讓另一心理過程退后,并從中在自身中引起一種對[2](p90)實際上,在運用作者中心論來解釋《論語》的過程中,情況卻恰恰相反,讀者以消解個性去理解《論語》的具體話語時,其結果是讀者擁有了文本中的“個性子只言片語所限制著、束縛著,進而遮蔽了“無個性”的圣人智慧。海德格爾開啟,并由伽達默爾為代表的讀者中心論詮釋學認為,理解不是此在的行為方[4語》來說,也是無法真正實現(xiàn)的,因為《論語》本身就是對短暫情境對話的描述,時間距離的作用僅僅在于:以新的短暫情境代替舊的,而不能從根本上逸離當下性,而這種新的短暫情境的出現(xiàn),則會造成更加“壞”的結果,即逸離了《論語》對話的當下性,使得具有極小適應性的對話成為了“普遍的”教條,更加遮蔽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再次,在對《論語》的理解中,此在的存在意義不僅不能得以顯現(xiàn),反而會導致此在的沒落,因為,讀者中心論認為,理解即是存在,讀者以自我的歷史性對《論語》的解讀所得到的是唯我的意義,但這種意義卻是基于對《論語》具體話語的自我認同,這種具體話語如果脫離了當下情境且不能上則故事:孔子贊揚弟子仲由說?a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批評子路如果一直固執(zhí)于這一句詩句,卻是好不了的。以利科爾為代表的文本中心論詮釋學是西方詮釋學發(fā)展的第三個路向。其認為,作者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都在作者、文本和讀者的關系上偏執(zhí)一端,因此要在三者之間達成一種協(xié)調(diào),對“作者原意”的追求不能放棄,對讀者在文本解讀中開啟的“創(chuàng)生意義”也要予以考慮,利科爾認為“文本”就是使三者能夠協(xié)調(diào)的中介點。利科爾把文本界定為“任何由書所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并與“作為口語形式出現(xiàn)的話語”區(qū)分開來[5p148)讀者在理解文中的過程中既要尊重文本自身的客觀性因為文本是作者表達自己意圖的媒;又要充分發(fā)揮讀者的主觀性,因為脫離了作者語境的文本必然要建立讀者的語境才能得到理解。利科爾通過反思作者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詮釋學而建立起來的文本中心論詮釋學給解《論語》的困難性問題提供了很多啟發(fā)。從這樣的角度看來,對于孔子思想和智慧的通達,似乎只有通過我們可以直接觀照到的《論語》文本才可以達到。 但是《論語》文本不能直接通達孔子的思想和智慧,究其原因,亦在于《論語》文本有其特殊之處。這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是說,對象是瞬息萬變的,但概念卻不能像吹風一樣隨之變化,故而靜止的概念無法表達變化的事物。第二,就《論語》文本的內(nèi)容而言就當下的情況而做出的回應,并沒有專門的理論探討,這并不是指《論語》記載的特點或是記載的遺露,而本身就是孔子教學和思想的特點,孔子從不頒布某一具體的規(guī)則和定義,而是就具體的問題給予具體的解答。因此,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是要從具體事件的論述中加以理)的惋惜,顏回有“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期望通過這些具體的問答去理解孔子思想和智慧,是難以實現(xiàn)的。第三,就《論語》與孔子的關系而言,雖然《論語》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言行,也是理解孔子思想和智慧的主要根據(jù),但《論語》并不是孔子所著,也就是說,孔子無欲作《論語,所以貫綜上所述,用西方詮釋學理論去解讀《論語》文本是困難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詮釋學認為文本與作者思想是一致的,最少是部分一致的,對文本的解讀就可達到對作者思想的解讀。而《論語》恰恰不是這樣,孔子總是說出應對當下情境時的話,它們是在孔子變化著的思想中處于一個特定的階段,并且由不同的弟子轉述,再傳弟子記錄,才形成《論語所以僅僅具有極小的適應性,而執(zhí)著于這些話,卻恰恰是違反孔子智慧的,因為圣人的智慧正在于其思想的應時性與靈通性,故而,越是執(zhí)著于對《論語》文本的詮釋,就越遠離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三的本身特點,并借鑒孔子的智慧和方法對其進行解讀,即以孔子的方式理解《論語)這不僅是對孔子行為和智慧的描述,而且也是對其弟子如何理解老師言語的方法而言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們通過《論語》來理解孔子,就不能過分偏執(zhí)于《論語》文本中具體的對話。因為,孔子總是(ft雉“ft)孔子以雌雉喻己,唯時而發(fā)。又如子曰,所以孔子對其弟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即惟有不得不說之時才說)這并非與孔子“誨人不倦”相矛盾,而是反映出孔子的智慧,因為如果不懂得舉一反三,就必固執(zhí)于一隅之見,適得其反,所以,理解《論語》文本,也只有不囿于一隅之見,并稱不聞其性與天道的子貢為“文本孔子言語的“流逝”中才能把握孔子之“道”和“體第三、歷史地看待孔子思想,即不把孔子的思想看作是一貫的。孔子雖然提出“吾道一以(同上)便偏執(zhí)于一隅之論了。不僅如此,就孔子對其一生的描述中,也能發(fā)現(xiàn)孔子思想是發(fā)生轉變的,尤其是“五十而知天命”以后,感悟天道,故有“朝聞道,夕死可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