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歷史流變_第1頁
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歷史流變_第2頁
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歷史流變_第3頁
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歷史流變_第4頁
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歷史流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歷史流變

誠實在中國傳統倫理規(guī)范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通過對中國傳統倫理的發(fā)展和特點的探討,我們可以揭示中國古代社會誠實道德的運行機制,探索中國傳統倫理的合理性,為當前社會加強誠實建設所必需的。一、中國傳統的信用觀念的發(fā)展(一)“三其他”的誠信觀春秋以前時期主要指上古時代和夏商周三代,這是傳統誠信觀的萌芽期。在這個時期,樸素的誠信觀念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型。一是在原始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情況下,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了個體對集體的絕對依賴,誠信主要表現為“人——人”之間的忠誠;二是原始初民的神靈觀念根深蒂固,對神靈的崇敬和尊重成為人們舉行宗教祭祀活動時最重要的心理態(tài)度,誠信主要表現為“人——神”之間的虔誠;三是隨著人的主體意識的增強,“德”被視為連接“天”、“人”之間的重要紐帶,重視自身德性培養(yǎng)的“敬德”思想開始出現,誠信主要表現為“人——德”之間的虔敬。經過這三個階段的轉型,誠信的觀念發(fā)展為主體的道德責任,形成了對自身進行道德反省的積極的心理態(tài)度,并為中國傳統誠信觀念的最終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個時期的誠信觀重在闡釋為政之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誠信道德品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誠實謙讓,不虛假?!吨芄佟犯嬲]群官要恭儉謙讓,無行奸偽之事,才是彬彬君子;為德直道而行,心廣而體胖;為德為偽而巧飾,身心勞苦而事日見拙。二是公平正直,不自私?!盁o偏無陂,遵王之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尚書正義》),充分體現出了對為政者公平公正之心的呼吁。而且,誠信的執(zhí)政者要“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百姓以從己之欲”(《尚書正義》)。三是言行謹慎,不反復。在古人看來,口是榮辱之主,慎思而后再表述,就不至于因失言而造成食言惡果。(二)突出誠信內涵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意識到了誠信的重要性,并對誠信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其誠信觀念由春秋以前零散感性的思考發(fā)展為系統的理性的思想觀念,從社會的潛意識形態(tài)演變?yōu)轱@意識形態(tài)。這些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完成了中國傳統誠信觀的主要架構,形成了傳統中國社會具體的誠信道德規(guī)范??鬃诱J為“信”是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前提,是交朋處友的重要原則,是從政治國的基本準則。孟子提出了“思誠”的命題,并把“信”提升到“五倫”之一的高度。荀子把“誠”從做人之道擴展為治世之道,將“誠”與“信”由家庭倫理、朋友倫理擴展到一般的交際倫理,“由此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誠信范疇便得以確立”。道家論誠信側重于“真”、“信”、“精誠”等方面。老子強調做人要不逐利,不弄巧,使人返樸歸真,保持淳厚的天性。莊子提倡順乎自然、發(fā)自內心、不矯不偽、真實不欺的誠信品德,反對尾生抱柱而死的守死信者,反對儒家過于愚忠愚信的不良誠信行為。墨家推崇忠信之士,認為“信,不以其言之當也,使人視城得金”(《墨子》),即信不在乎言論是否得當,只要言語出于誠心,在別人看來比金子還貴重。這反映了下層人物誠信觀的功利性、現實性和情緒化特征。法家對道德的功用存在否定傾向,但對“信”的功用卻十分看重。商鞅將“信”視為國家大治的三條綱領之一:“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商君書·修權》)韓非則認為君主治國更要取信于人。但法家的誠信已不是純粹道德意義上的誠信,而是指法律意義上的信用,其目的是樹立法律的信用和權威。(三)漢武帝“重在德”,以信為貴秦漢時期繼承和發(fā)揚了先秦儒家的誠信思想,尤其是“信”德成為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的根本的道德規(guī)范,真正被納入治理國家的重要內容,并滲透到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直至國民心中,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把先秦儒學系統化、神圣化、宗教化,建立了以“三綱五常”為基本內容的封建倫理思想體系,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被概括為“五?!?并作為封建統治恒常、根本的道德規(guī)范。嚴格地講,進入“五?!钡摹靶拧钡乱呀洸煌谙惹刂T子原創(chuàng)之“信”,而是重在規(guī)范君臣之禮,即作為臣下,應該“至忠厚信,以事其君”,君臣之間要以信為貴,“明主賢臣,必于其信”(《春秋繁露》)。而且,這種“信”還必須在“禮”的規(guī)范下,“好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禮儀”、“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春秋繁露》)。(四)宋明理學的“誠”觀宋明理學家認為“誠”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性,是連接天人的哲學本體范疇,故而專以論“誠”為要務。他們不僅對“誠”的內涵作出了較多的哲學思辨的演繹,而且把“誠”作為維護“天理”的精神原點加以闡發(fā),實現了儒家誠信觀的哲理化。宋明理學主要從“心性”視角論“誠”,認為“誠”是“理——性——心”的結構,“理”代表客觀的道德法則,“心”代表主體精神或主體意識,“性”代表人的善惡本性,而作為三者合一的“誠”則是主體至高的心靈境界,是主體道德意識與客觀道德法則的高度統一,是主體“擇善固執(zhí)”的道德意志。從這個意義上說,宋明理學的“誠”論,為個體的德性尋找到了內在心靈的根基,為人們從事道德修養(yǎng)活動提供了精神上的動力。但理學家眼中的“誠”又帶有太極、理、無、氣等流于虛無的唯心主義特征。(五)傳統范疇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明末至清時期,誠信觀受到商業(yè)文化的影響,帶上了實用化的思想痕跡。王夫之以“六經則我開生面”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對儒家誠信這一傳統范疇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批判和創(chuàng)新。首先,他認為“誠”即“實有”,是指人們充分發(fā)揮自己固有的善性,采取一種尊重客觀現實和客觀規(guī)律的求實的態(tài)度。其次,主張信義與利益的兼顧?!傲⑷酥涝涣x,生人之用曰利”,既說明利益的合道德性,又指出義利的兼容性。實際上,誠信之風在清代的商界得到了較多的重視,幾千年來的傳統誠信思想由此得以普遍意義上的經世致用。二、印染的基本特征中國傳統誠信觀植根于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并受到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和儒家德治思想的影響,大致經歷了上述五個發(fā)展演化階段,形成了某些帶有時代烙印的基本特征。(一)儒家的誠信觀中國傳統誠信觀把誠信視為一種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是“天之道”,是“圣人之大本”。常人要達到這種崇高的誠信道德境界,就必須將人性中的私欲、功利極力摒棄,通過自我約束并加強修養(yǎng)來成就個體的道德人格,體現出強烈的自律傾向??鬃诱J為君子應該“謹而信”,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而且還要求“慎言”、“寡言”。孟子也認為“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而且,儒家還把這種自律推向了極致——“慎獨”,以此作為通往誠信境界的一條重要途徑。慎獨就是人對自身的思慮及獨處時的誠信行為進行自我警醒、自我約束的自律功夫。這種自律傾向主要出于道德主體的心善、忠誠、品德正以及羞恥心,講“誠信”就是一種出于良知、道義和自我約束的主觀承諾,總是力求通過“正心”、“誠意”來喚起人心內在的良知,即所謂“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荀子·不茍》)。這種誠信觀把誠信作為一種與他人無涉的自我修養(yǎng)境界,其重心在“我”而不在人,誠信的根本目標在于增進自身品德的完滿,達到“內圣”的境界,體現出了鮮明的“私德”色彩。這種強烈的自律傾向,使傳統誠信觀具有超越功利的道義性,過于強調以道義來決定利益關系的取舍?!爸v信”總是和“重義”相連,“背信”總是和“棄義”相關。而且這種誠信觀重“誠”輕“信”,過于依賴人的良心人格,沒有進入以法律、規(guī)則和契約為準則的規(guī)范誠信的范疇,其原因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二)誠信觀的情感情感傳統中國社會是一種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主的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傳統誠信就成為“在排除商業(yè)功利關系的宗法血緣人倫關系中的行為規(guī)范,是一種建立在血緣親情、朋友情義、社會人情和封建國家宗法關系基礎上的道德精神”,而且“講誠信完全是忠、孝、仁、義這樣的事。忠就要是真的忠,孝就要是真的孝,言語發(fā)自內心,言行一致,這就是誠信”。這種誠信觀在一定意義上是親情的延展,必然含有豐富的情感成分。傅玄認為:“禍莫大于無信,無信則不知所親,不知所親則左右盡己之所疑,況天下乎!”(《傅子·義信》)重親親是儒家愛有差等說的特點,自然也滲透在傳統誠信觀中,而且“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超脫‘家庭’、‘親情’‘義氣’和‘熟人’的特殊主義限閾”。另外,由于古人能否做到誠信往往憑自己的道德感,缺少功利要求,所以外在因素難以影響其誠信行為,只能由自己的道德良心來決定,因此,這種誠信觀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情感化特征。在血緣、地緣基礎上形成的情感特征,又進一步把傳統誠信囿于熟人社會的小圈子,其流弊正如嚴復所指出的:“尊親,故薄信果,然其流弊之極,至于懷詐相欺,上下相遁。”對此,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也說:“在中國,一切信任,一切商業(yè)關系的基石明顯地建立在親戚關系或親戚式的純粹個人關系上面。”“儒家君子只顧表面的‘自制’,對別人普遍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阻礙了一切信貸和商業(yè)活動的發(fā)展?!倍?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受情感因素,尤其是私人情感因素的影響,十分推崇“為朋友兩肋插刀”,對那些自己喜歡、感激、愛戴、尊敬的人常常作出“私忠”之類的“誠信”行為。(三)“禮義”與“義”:“君能制命,臣能承命為信”馬振鐸等指出:“在儒家心目中,人與人之間似乎只有一種關系,即倫理關系,其他關系如政治關系、經濟關系都被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倫理化了?!痹谶@種倫理體系下,“誠信”只是維護封建禮教秩序前提下的附屬性原則。事實上,在幾千年來的儒德排序中,無論是以“文”、“行”、“忠”、“信”為內容的“四教”,還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內容的“五常”,“信”均位列末位。誠信盡管被看作一種德性、一種義務,但卻不是被視作一項基本的義務,它還要服從一些更高的要求,即所謂“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于君臣父子”??鬃用鞔_指出,“不知禮,無以立也”,“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意思就是講誠信必須符合禮義,才能履行承諾,那種不符合禮義的“言必信,行必果”,只能是“小人”之所為。他還舉例說,“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爸薄本褪遣浑[瞞,就是誠信,但“直”要服從于孝道,是從屬于“親親”、“尊尊”、“賢賢”等大義的。孟子由此而發(fā)揮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薄盾髯印芬灿蓄愃频谋硎?“天下之要,義為本,而信次之?!敝袊鴤鹘y道德最基本的價值就是在等級結構之下所形成的“禮”與“義”?!岸Y”是各種行為規(guī)范,“義”是符合這種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其著眼于君臣關系,致力于維護“名位不同,禮亦異數”的等級結構(《春秋左傳正義》),所以是“本”,而作為調節(jié)一般行為關系的誠信,只能為“次”也就十分自然了。在封建權威倫理系統中,傳統誠信觀表現為對人而不對事,重視的是自下而上的“信”,誠信成為了一種義務,在很多方面是單向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熬苤泼鼮榱x,臣能承命為信”,這種以緊密的人身依附關系和強大的人身制裁權力為基礎的誠信觀,往往讓人處于道德兩難的境地。例如,春秋時期,晉靈公與趙盾的矛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靈公就派武士麂去刺殺趙盾。麂一早去行刺,見趙盾的臥室門已開著,他已穿好朝服正襟危坐地等待天明上朝,由于起得太早,正坐著打瞌睡。麂見狀,感慨地說,趙盾為國事盡心盡力,是替民眾辦事的好人,“賊(殺害)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說完后便自殺身亡。麂既不能違背晉靈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