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疏散高校文體樓踩踏事模糊綜合評價分析_第1頁
應急疏散高校文體樓踩踏事模糊綜合評價分析_第2頁
應急疏散高校文體樓踩踏事模糊綜合評價分析_第3頁
應急疏散高校文體樓踩踏事模糊綜合評價分析_第4頁
應急疏散高校文體樓踩踏事模糊綜合評價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隨著高校文化活動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建設了文體樓作為大型活動舉辦地點,但由于人員密集、樓體結構復雜、逃生路線選擇困難,極易發(fā)生踩踏事故,保證人員安全有效的疏散是減少和避免事故損失的關鍵,而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對文體樓特殊場所緊急疏散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因此,研究具體高校文體樓的應急疏散能力有重要的示范意義。本文主要以某高校文體樓為例,根據(jù)高校大型活動和踩踏事故的特點以及該高校文體樓的基本情況,在咨詢專家意見后,從人、物、環(huán)、管四方面影響因素考慮構建三級評價指標體系,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搭建應急疏散能力評估模型,得到了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的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最后,結合該高校文體樓實際現(xiàn)狀分析了各指標評價結果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改進措施。本研究不僅提高了該高校應急疏散能力,對進一步研究高校大型活動場所和擁擠踩踏事故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關鍵詞:應急疏散;高校文體樓;踩踏事故;模糊綜合評價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ulturalactiviti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oreandmore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vebuiltculturalandsportsbuildingsastheholdingsitesoflarge-scaleactivities.However,becauseofthedensepersonnel,complexstructureofbuildings,andthedifficultyinchoosingescaperoutes,stampedeaccidentsareverylikelytooccur.Therefore,ensuringthesafeandeffectiveevacuationofpersonnelisthekeytoreduceandavoidaccidentlosses.However,differentregionsandschoolsattachdifferentimportancetotheemergencyevacuationofspecialplacesintheculturalandsportsbuilding,so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studytheemergencyevacuationabilityofspecificcollegeculturalandsportsbuilding.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large-scaleactivitiesandstampedeaccidentsaswellasthebasicsituationoftheuniversity'sculturalandsportsbuilding,afterconsultingexperts,thispaperconstructedathree-levelevaluationindexsystemandbuiltanevaluationmodelofemergencyevacuationabilityfromfouraspectsofpeople,objects,environmentandmanagement.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wasusedtoevaluatethebuilding’semergencyevacuationability,andtheevaluationresultobtainedwas"good".Finally,combiningwiththeactualsituationoftheuniversity'sculturalandsportsbuilding,thispaperanalyzedthereasonsfortheevaluationresultsofeachindex,andputforwardeffectiveandfeasibleimprovementmeasures.Thisstudynotonlyimprovedtheemergencyevacuationabilityoftheuniversity,butalsowillhaveimportantreferencesignificanceforthefurtherstudyoflarge-scaleactivityplacesandstampedeaccidentsintheuniversity.Keywords:Emergencyevacuation;Collegecultureandsportsbuilding;Stampedeaccident;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

第1章緒論1.1選題背景與意義踩踏事故是大量人員聚集在有限的空間內并發(fā)生擁擠移動時,有人站立不穩(wěn)而跌倒,后面人群不清楚情況繼續(xù)前進致使跌倒人員被踩踏,進而引發(fā)驚慌,加劇推搡并絆倒更多人的群體性傷害事件[1]。2000至2013年以來世界范圍內共發(fā)生擁擠踩踏事故3773起,死亡人數(shù)155人,而66%的事故發(fā)生在學?;蚺e辦大型活動的體育場所[2]。例如,2014年9月26日,昆明明通小學有學生因不慎被地上的海綿墊絆倒而發(fā)生踩踏,該事故造成6人死亡,22人受傷[3];2014年12月31日,大量人員聚集在上海外灘準備跨年,黃浦江觀景平臺的人行通道階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導致大范圍擁擠踩踏,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4];2017年2月10日,安哥拉威熱的一個體育館內,數(shù)百名球迷想要進入早已坐滿觀眾的看臺觀看比賽,導致體育館的一個看臺發(fā)生擁堵,多人摔倒、疊壓,造成17人死亡,56人受傷[5]。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看出,大型活動舉辦場所和校園是踩踏事故高發(fā)的兩種重要場所類型,國家、各省市自治區(qū)對其應急疏散問題高度重視,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和管理辦法,保障了我國各地人員的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05號《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fā)〔2010〕87號印發(fā)《山東省高等學校安全管理暫行辦法》中分別就大型活動和學校安全也作出相關概念指明和管理規(guī)定[6-7]。高校大型活動為高等學校面向學校師生舉辦的體育比賽、技術競賽或文藝晚會等每次活動預計參加人數(shù)超過1000人的活動,具有大型活動和高校主體的雙重特點[8]。眾多高校為滿足年輕人豐富的文教需要建設了文體樓,并將其作為大型活動舉辦地點。但由于活動期間大量人員聚集、場所占地受限等原因使大量人員流動困難,多樣的活動形式和復雜的活動設施設備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嘈雜的現(xiàn)場環(huán)境阻礙信息交流,復雜的建筑結構和不夠清晰的出口標志導致人員逃生路線選擇困難;同時參加活動的人員主要為高校的學生,社會閱歷淺、不穩(wěn)重、易沖動,在面對突發(fā)狀況時極易恐懼慌亂,急切逃生過程中便容易擁擠推搡和大聲叫喊,造成現(xiàn)場失控、踩踏發(fā)生,導致人員受傷和財物損失。因此,各大高校同樣極為關注學生安全與自身應急管理,例如,北京大學印發(fā)了《大型活動安全管理規(guī)定(試行)》、中國礦業(yè)大學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辦法》等[9-10]。不同學校對校園安全的重視程度和應急疏散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校的應急疏散投入不足,危機時刻的應急疏散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學生如何快速有效的疏散便成為了各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1.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校園和大型活動場所踩踏事故多發(fā),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傷亡和損失,引發(fā)了較為強烈的社會影響。各個國家和政府都制定了有關政策,減少和控制踩踏事故的發(fā)生和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也更加重視高?;顒訄鏊忍な录蛻笔枭⒌难芯縖11-21]。1.2.1應急疏散研究現(xiàn)狀國外對大型群體性活動和校園內踩踏事件的疏散問題的分析研究較國內起步早,研究更深刻,應用更廣泛,在人員疏散和應急管理等方面比較成熟,應用多種定性定量方法和模擬仿真技術進行分析評估[11-13]。早在2007年,學者ACOkoli等使用定性對話的方式,剖析了尼日利亞人踩踏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總結了大規(guī)模公共事件和集會中人員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為防止或減少同類踩踏事故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11];2017年IMahmood等分析了大規(guī)模的麥加朝圣集會大型活動緊急疏散策略,模擬了緊急疏散等大型復雜人群的行為,為復雜情形下人員撤離提供依據(jù)和指導[12];2018年日本學者Yoshikazu

Minegishi等使用多代理疏散模擬器對大型體育場的控制疏散者的聚集和順序進行分析,提出了人群疏散的設計方法和人群管理的策略,明確撤離人員在緊急情況下的保護或控制[13]。國內,眾多學者也越來越關注人員密集場所的應急疏散,對高校人員密集活動場所的應急疏散問題的研究,主要運用多種方法分析人員應急疏散的認識水平,建立不同的風險評估模型進行應急能力評價[14-15]。趙宇寧等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起人員密集場所應急疏散評估模型,并應用于“愛的大游行”音樂節(jié)踩踏事故的風險評價,其風險評估模型對研究人員密集場所的疏散有重要價值[14];李行行等根據(jù)生命周期理論以廣州大學城S高校為例,對學校師生應急疏散認識程度和水平,以及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疏散流程進行調查分析,提高了高校師生應對踩踏事故自救互救能力[15]。通過以上分析看出,國內外多為室外大型人員聚集場所和高校整體的應急疏散的研究,少有針對高校文體樓的研究。1.2.2模糊綜合評價研究現(xiàn)狀國外對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研究起步早、更加深入系統(tǒng),在經(jīng)濟、金融、國防、水力、電力、化工、教育、醫(yī)療、交通、安全等領域有較為廣泛地應用[16-18]。美國控制論專家Zadeh教授在60年代中期創(chuàng)立了模糊綜合評價法[16];TsegayGebrehiwet等運用模糊綜合評價和TOPSIS技術對埃塞俄比亞的建設項目生命周期風險等級進行評價,能夠協(xié)助管理人員管理并控制進度延誤,有效減輕其風險[17];澳大利亞學者簡森納(Jansena)對地震災害應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建立了評價系統(tǒng),使政府減災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18]。國內對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研究比較全面,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中不斷豐富健全,主要用于地鐵、客船、大型集會、建筑等室內室外的人員密集場所,針對人員密度大與通道場地受限等導致踩踏事故發(fā)生的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19-21]。黃小珍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以廣州地鐵為例,對城市地鐵應急疏散能力作出評價,并提出改進對策,促進了地鐵踩踏事故預防工作的開展[19];張新放等以“石咀客渡035”客船為例,將專家評估結果與模糊決策理論相結合,構建了應急疏散能力評估模型,取得結果有效可行,為進一步改進客船安全疏散工作提供借鑒[20];劉澤照等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了評估模型,并應用于上海12.31”踩踏事件,得到了與實際狀況吻合的結果,為公共活動安全評估與管理工作提供參考[21]。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外學者不斷對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改進和應用,賦予其適應不同領域、不同場所、不同情況的新指標,在人員應急疏散方法也多采用該方法進行分析,且評價效果較好。因此,本文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文體樓的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學校的應急管理措施等,進行應急疏散能力評價,以減少校園踩踏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更好地保證人員安全。構建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模型對該高校文體樓以及同類學校的大型活動場所安全疏散和應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論參考,對進一步研究校園活動場所踩踏事故具有重要意義。1.3研究思路與內容本文以某高校文體樓為例,通過調查問卷和實地調查并查閱文獻資料和現(xiàn)有國家標準比對分析,得出其存在的不利于人員疏散的問題及踩踏事故發(fā)生的可能原因,同時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指標體系,構建該高校文體樓的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模型,最終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安全切實有效的疏散建議,以保障高校文體樓師生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具體研究思路見圖1-1。圖1-1研究思路圖1.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依據(jù)突發(fā)事件應急疏散評價標準和要求,開展文獻綜述和實地調研,通過咨詢專家意見,建立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2.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模型。運用專家調查法和層次分析法賦值計算,求出適合的指標權重向量及隸屬度,構建評價矩陣,建立該高校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模型,得出評價結果。3.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分析。利用評價模型對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得出評價結論。4.高校文體樓應急管理措施。根據(jù)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現(xiàn)狀,對緊急情況下影響人員疏散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高校文體樓應急管理措施。1.4研究方法與手段1.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jù)所分析的問題查找、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仔細研究后得以進行正確有效分析的研究方法[22]。本次調研通過查閱、搜集期刊、論文、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的資料,匯總整理與應急疏散相關的資料,從總體上分析了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情況,為評價指標選取提供依據(jù)。2.實地調查法:實地調查法是針對被分析對象,去往現(xiàn)場調查并記錄現(xiàn)場情況,經(jīng)匯總分析弄清問題所在,提出調查結論和建議,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據(jù)的研究方法[23]。通過對文體樓疏散設施和通道的實地調查,與現(xiàn)有國家標準對比,客觀了解文體樓的疏散能力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研究進展。3.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通過對研究對象調查統(tǒng)計分析,以設問的形式列出所需要的問題,被調查者根據(jù)所設問題作答,以此收集資料的方法[24]??紤]到進出文體樓的人員主要是高校師生,因此本文通過研究文獻和實地調查情況,結合該校人員情況,設置問題,編制問卷,師生填寫完成后回收問卷,從而根據(jù)師生的回答,獲取想要的資料,分析存在明顯差異的數(shù)據(jù)結果和被調查人員對學校文體樓應急疏散相關問題的認識與想法,確定指標選取的合理性。4.模糊綜合評價法:該方法是將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對象,建立模糊集合,層層計算隸屬,按其等級高低評判事物,從而描述模糊界限的綜合評價方法[16]。本研究利用文獻綜述、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結果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指標,經(jīng)賦值求得各指標的權重和隸屬度,再計算形成評價模型,分析某高校文體樓的應急疏散能力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對策。5.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將復雜的決策問題分為多層次多指標,求解判斷矩陣和特征向量,得出目標權重的決策方法[25]。本文根據(jù)所構建的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指標體系,按照層次分析法的步驟計算指標的權重向量,以便為進一步的評價計算確定數(shù)據(jù)基礎。

第2章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2.1研究對象概述2.1.1某高校文體樓建筑概況該高校文體樓共3層,建設用地面積為9856.25m2,建筑總高度為20.71m,一二層中部為舉辦活動的場地和看臺,一二層四周和第三層為其他活動室或專業(yè)練習室。該建筑的類別為多層公共建筑,一層東西北側均設有出入口,北側為常開,東西兩側設有直通二層的大型活動出入口。該建筑耐火等級為地上二級,沿建筑物設有環(huán)形消防車道,位于一層的消防控制室緊鄰西北出入口,直通室外。2.1.2某高校文體樓人員活動基本情況高校文體樓主要面向的對象為學校師生。經(jīng)調查,該校有教師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文體中心舉辦的大型活動由于類型差異,對看臺、走廊、中部大廳的利用程度不同等緣由,通過統(tǒng)計分析,單次參與人數(shù)約1500—2500不等。圖2-1某高校文體樓室外圖圖2-2某高校文體樓活動期間情況圖2.1.3某高校文體樓安全管理概況該高校為保障文體樓及所在人員的安全設置了安全保衛(wèi)處負責治安管理、安全保衛(wèi)、安全檢查、大型活動管理、安全宣傳教育等工作,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揮、領導和監(jiān)督,并成立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應急處置工作組處理突發(fā)事件,后勤管理處負責設備檢修維護、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等工作。同時,根據(jù)國家有關規(guī)定,該高校建立了符合本校實際的安全管理制度,頒布了《某高校治安管理辦法》、《某高校大型活動管理規(guī)定》、《某高校消防安全管理辦法》和《某高校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等一系列管理規(guī)定,分別明確了各單位在安全管理與應急響應等不同方面的分工與責任[26-29]。2.2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本文依據(jù)查閱的文獻標準和實地調查收集的材料進行匯總分析,經(jīng)過咨詢專家意見,反復修改和完善指標,按照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和科學、完整的程序建立了高校文體樓大型活動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選取流程見圖2-3。圖2-3指標選取流程圖該指標體系以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為目標層(M),從人物環(huán)管四方面綜合考慮建立4個一級指標(A),13個二級指標(B),62個三級指標(C)。其中,主要是從影響踩踏事故的不安全因素角度,將一級指標劃分為人、物、環(huán)境、管理的因素;其次,對各一級指標的影響因素進行細分,人的因素分為人流密度、人群分布、人員心理、人員素質4個二級指標,物的因素分為建筑內設施的安全性、建筑物布局安全性、應急設施的配備3個二級指標,環(huán)境因素分為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周圍環(huán)境3個二級指標,管理因素分為隱患排查與治理、活動組織管理、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3個二級指標;為更真實詳盡的評價該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在各二級指標的基礎上對其影響因素綜合考慮后再進行細分,人流密度細分為現(xiàn)場人員數(shù)量、人群聚集情況、人群運動情況3個三級指標,人群分布細分為現(xiàn)場人員位置、現(xiàn)場人員固定位置停留時間、人群與出口的距離3個三級指標等。該指標體系的內容見下表(表2-1)。表2-1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總目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M人的因素A1人流密度B1現(xiàn)場人員數(shù)量C1人群聚集情況C2人群運動情況C3人群分布B2現(xiàn)場人員位置C4現(xiàn)場人員固定位置停留時間C5人群與出口的距離C6人員心理B3恐慌心理C7從眾心理C8爭搶逃生C9人員素質B4疏散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能C10應急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能C11現(xiàn)場參與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能C12物的因素A2建筑內設施的安全性B5用電用水等現(xiàn)場活動基本需要C13臨時搭建設施C14安全技術設施C15安全監(jiān)控設施C16現(xiàn)場危險品C17建筑物布局安全性B6疏散通道寬度與曲折性C18出口寬度、位置與數(shù)量C19樓梯寬度、坡度與間距C20活動場地布局C21應急設施的配備B7消防滅火設備的配備C22消防報警系統(tǒng)的設置C23應急廣播C24應急照明C25疏散標志C26對外通訊設施C27環(huán)境因素A3自然環(huán)境B8氣象條件C28水文條件C29地質條件C30社會環(huán)境B9公共秩序C31社會犯罪治理C32周圍環(huán)境B10社會應急敏感時期C33交通條件C34應急疏散避難場所C35續(xù)表2-1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M管理因素A4隱患排查與治理B11周圍危險源條件C36安全責任制的制定與落實C37安全法律法規(guī)落實情況C38安保日常巡視C39安全監(jiān)管人員定期檢查C40設備檢修保養(yǎng)與維護C41安全宣傳教育培訓C42安全隱患治理方案C43隱患治理實施C44活動組織管理B12隱患檔案管理C45人員進出管理C46現(xiàn)場道具設施的使用管理C47活動安排與人員流動合理性C48現(xiàn)場人群控制方案C49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B13工作人員的分工與培訓C50應急組織機構人員的數(shù)量C51應急組織機構人員的分工與責任制C52應急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性C53應急指揮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C54應急預案的制訂C55應急預案的管理與完善C56應急演練C57現(xiàn)場處置方案C58應急裝備與物資保障C59媒體溝通與信息傳遞C60現(xiàn)場秩序恢復工作C61事后評估調查與上報C622.3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模型搭建根據(jù)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制定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專家調查表,并將其發(fā)放給該校相關人員、專業(yè)教師等進行打分,進而對有效調查表結果中的各指標參數(shù)進行了統(tǒng)計,計算出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之后再統(tǒng)計專家隸屬度等級評價數(shù)據(jù),建立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模型,得出評價結果。2.3.1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本次權重的確定選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專家咨詢的方式對所構建的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按各層級結構進行賦值比較,構造判斷矩陣,選用和積法計算評估指標的權重,再計算最大特征值λmax,最后檢驗一致性比率CR是否滿足要求,并將通過的權重向量定為權重集。指標權重計算步驟如下:1.選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2.構造判斷矩陣(n階)(表2-2);表2-2M-A判斷矩陣表MA1A2...AnA1a11a12...a1nA2a21a22...a2nAnan1an2...ann注:表示指標對指標的重要度。3.采用比率標度法進行分析(表2-3);表2-3標度表相對重要標度賦值AijA11兩個指標同等重要3兩指標相比略重要5兩指標相比明顯重要7兩指標相比強烈重要9兩指標相比極端重要2,4,6,8兩指標的折中值倒數(shù)重要度與以上相反4.計算權重向量;(1)將判斷矩陣每一列歸一化處理(公式2-1)。公式(2-1)(2)求每行元素之和(公式2-2)。公式(2-2)(3)再對每行元素之和做歸一化處理,得到權重向量(公式2-3)。公式(2-3)5.一致性檢驗;(1)計算最大特征值(公式2-4)。公式(2-4)(2)計算一致性指標(公式2-5)。公式(2-5)(3)計算一致性比率(公式2-6)。公式(2-6)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如下表(表2-4)。表2-4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n123456789101112131415RI000.520.891.121.261.361.411.461.491.521.541.561.581.59:判斷矩陣一致性能夠接受,判斷較為合理;:判斷矩陣一致性不能接受,需要重新取值,直到通過檢驗。通過以上步驟計算得出指標權重結果如下表(表2-5至表2-23)。表2-5M-A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A11143/20.344.0017CR=0.0006

<0.1A21143/20.34A31/41/411/30.08A42/32/3310.24表2-6A1-B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B112340.464.0310CR=0.0116

<0.1B21/21230.28B31/31/2120.16B41/41/31/210.1表2-7A2-B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B511/220.33.0092CR=0.0088

<0.1B62130.54B71/21/310.16表2-8A3-B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B81320.543.0092CR=0.0088

<0.1B91/311/20.16B101/2210.3表2-9A4-B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B1111/21/30.173.0037CR=0.0036

<0.1B12214/50.36B1335/410.47表2-10B1-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111/31/20.163.0092CR=0.0088

<0.1C23120.54C321/210.3表2-11B2-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4121/30.243.0183CR=0.0176

<0.1C51/211/40.14C63410.62表2-12B3-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7121/20.283.0055CR=0.0053

<0.1C81/211/50.13C92510.59表2-13B4-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1013/46/50.323.0068CR=0.0065

<0.1C114/315/40.39C125/64/510.29表2-14B5-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1311/21/231/30.135.3667CR=0.0819

<0.1C14312/3520.29C1523/2135/20.32C161/31/51/311/40.06C1731/22/5410.2表2-15B6-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1811/31/21/40.14.0206CR=0.0077

<0.1C19313/23/40.29C2022/311/30.18C2144/3310.43表2-16B7-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22114/54/54/550.166.0907CR=0.0144

<0.1C23111/23/23/450.17C245/4213/24/370.26C255/42/32/311/260.16C265/44/33/42160.22C271/51/51/71/61/610.03表2-17B8-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2811/21/30.163.0092CR=0.0088

<0.1C29211/20.3C303210.54表2-18B9-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3111/250.333.0142CR=0.0136

<0.1C322170.59C331/51/710.08表2-19B10-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3411/230.313.0037CR=0.0036

<0.1C352150.58C361/31/510.11表2-20B11-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37113/44/53/52/33/42/350.099.7437CR=0.0637

<0.1C38115/613/45/41/22/560.1C394/36/5113/51/21/22/750.09C405/41112/32/51/21/240.09C415/34/35/33/214/53/51/320.1C423/24/525/25/412/31/220.12C434/32225/33/211/320.14C443/25/27/22323130.23C451/51/61/51/41/21/21/21/310.04表2-21B12-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4611/31/41/41/30.065.2896CR=0.0647

<0.1C47311/31/43/20.13C484311/250.31C49442130.39C5032/31/51/310.11表2-22B13-Ci權重計算結果指標判斷矩陣權重特征值一致性檢驗C5111/22/31/21/421/51/41/351/350.0512.9604CR=0.0567

<0.1C52213/211/251/41/3271/370.08C533/22/311/31/471/41/45/43/21/330.05C5421311/33/21/21/3152/340.07C5511/22/31/21/421/51/41/351/350.05C56213/212/351/21/3271/370.09C573/22/311/31/271/41/45/43/21/330.06C5821311/33/21/21/3152/340.08C5943/223141/31/33/261/250.1C601/21/51/72/31/411/61/41/35/41/410.03C6152423611/3261/230.14C6243433431376/560.22.3.2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隸屬度的確定通過對該校文體樓實際情況調查結果,匯總整理出針對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的具體評判標準和內容。從風險和措施等方面考慮,本文將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的評價標準分為差、及格、中等、良好、優(yōu)秀5個等級,并用專家調查法獲得相關評價數(shù)據(jù),求出指標元素的隸屬度,以下是各指標隸屬度的計算結果(表2-23)。表2-23隸屬度計算結果因素檢查內容評語等級1-差2-及格3-中等4-良好5-優(yōu)秀現(xiàn)場人員數(shù)量C1根據(jù)活動人員登記與現(xiàn)場人員監(jiān)控進行檢查,人員數(shù)量不應超過文體樓容納人數(shù)。0000.30.7人群聚集情況C2擁堵處人員密度不得超過每平方米7人,特別是出入口、疏散通道等人員匯集的瓶頸部位重點監(jiān)控并組織人員引導。00.30.40.30人群運動情況C3監(jiān)控總體人員運動方向,以及不同時期因活動流程和內容變化等原因導致的人群運動方向改變或部分人員運動方向改變,規(guī)劃人群運動路線防止造成擁堵。00.20.30.30.2現(xiàn)場人員位置C4現(xiàn)場人員位置安排不應過于緊密或集中在通道中。00.20.40.20.2現(xiàn)場人員固定位置停留時間C5現(xiàn)場人員非特殊安排不得在影響人員進出的狹窄區(qū)域(疏散通道、樓梯、出口處等處)長期停留。00.20.30.30.2人群與出口的距離C6活動期間人群聚集位置不應距離出口過遠,人群不應處于不便迅速抵達出口的位置。00.20.20.30.3恐慌心理C7現(xiàn)場人員恐慌情緒的控制能力。00.20.30.30.2從眾心理C8現(xiàn)場人員避免盲目跟從人群流動方向移動的心理控制能力。0.10.20.30.20.2爭搶逃生C9現(xiàn)場人員控制自我逃生本能的能力。0.10.20.30.20.2疏散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能C10疏散工作人員應熟知現(xiàn)場疏散通道和消防設施位置,具備應急知識水平、迅速反應能力、現(xiàn)場控制能力和指揮疏散能力。000.20.50.3應急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能C11應急管理人員應檢查管理、早期預防,應具備應急疏散組織能力、人員設備配合調用能力,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和上報程序流程。000.10.40.5現(xiàn)場參與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能C12現(xiàn)場參與人員所具備的安全意識與知識、理性判斷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自覺服從工作人員指揮。00.10.30.30.3用電用水等現(xiàn)場活動基本需要C13活動場所的水電供應、建筑物內的基礎設施應能保證活動正常開展,不發(fā)生意外危險。0000.20.8臨時搭建設施C14校內活動主辦單位應保證不堵塞疏散通道,還應事先檢查臨時搭建設備安全性、質量合格證明及大型設施的設計圖。000.20.60.2安全技術設施C15活動場所的提供者應提供相關證明,保證安全防范設施和技術手段符合要求,危險部位應設有明顯警示。0000.40.6安全監(jiān)控設施C16活動場所內必須有監(jiān)測監(jiān)控設備對人流、現(xiàn)場秩序、危險情況進行實時監(jiān)控、視頻錄像。000.20.40.4現(xiàn)場危險品C17校內大型活動的主辦單位和現(xiàn)場安全工作人員應嚴禁危險品進入活動區(qū)域,嚴格檢查場所內存在的易燃易爆危險品。00.20.20.50.1疏散通道寬度與曲折性C18校內活動場所提供者應提供場所建設相關材料,不同位置疏散通道應按要求具體檢查,通道的彎折和疏散瓶頸處應設置安保和工作人員進行方向引導。0.10.30.40.20出口寬度、位置與數(shù)量C19校內活動場所提供者應場所建設相關材料,出口寬度、位置和數(shù)量應符合要求,并作為檢查疏散方案設計的合理性的依據(jù)。000.20.30.5樓梯寬度、坡度與間距C20校內活動場所提供者應提供場所建設相關材料,樓梯寬度和間距應滿足要求,保證人員通行順利。00.40.30.20.1活動場地布局C21活動主辦方應提供大型活動現(xiàn)場活動區(qū)域分布圖,活動場地的空間改變應當滿足人員流通的安全間距。0.10.40.30.20消防滅火設備的配備C22滅火器的類型、級別、數(shù)量和位置應按規(guī)定進行配置,檢查消防滅火設備使用期限,按要求定期更換。000.30.50.2消防報警系統(tǒng)的設置C23前端消防探測報警裝置應與消防聯(lián)動控制設備和消防自動滅火設備連接合格、配合得當,能保持正常運行,無損壞、延時;各設備的設置、安裝、供電等應符合規(guī)定。0000.20.8應急廣播C24應急廣播設備的聲壓級、狀態(tài)指示燈和供電應滿足要求,保證緊急情況下使用正常。0000.20.8應急照明C25應急照明應符合供電、安裝、調試等要求。0000.30.7疏散標志C26疏散標志設置的距離、高度等應滿足標準規(guī)定,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及時維修、更換。00.10.20.50.2對外通訊設施C27消防電話總機外接市內電話線對外呼叫火警電話119,應保持與場所外的通訊順暢,便于尋求幫助。0000.10.9氣象條件C28所在地總體氣象條件,活動前舉辦方應及時關注氣象信息更新,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下停止或延期舉辦;定期檢查針對氣象災害的防護設備。0000.40.6水文條件C29所在地水文特征,洪澇災害發(fā)生情況,以及對其的統(tǒng)計分析與疏散防護情況。0000.10.9地質條件C30所在地地震發(fā)生情況、地質地貌特點,針對地震災害進行的統(tǒng)計分析與疏散防護情況。000.20.20.6公共秩序C31學校治安管理效果情況,活動現(xiàn)場應有良好秩序,人員服從安排,避免沖突和混亂。00.20.40.30.1社會犯罪治理C32所在地區(qū)危害國家、社會公共安全的犯罪率及治理結果的統(tǒng)計情況。0000.30.7社會應急敏感時期C33大型活動舉辦不應在國家或地區(qū)重大應急預案啟動時期或者與國家重大活動或政策相沖突。00001交通條件C34場所周圍的交通秩序、交通運輸中的危險性對活動的威脅,交通通暢便捷性對安全疏散的影響。000.10.20.7應急疏散避難場所C35疏散避難場所應周圍空曠,滿足承載面積、與活動舉辦場所的距離要求。00001周圍危險源條件C36場所周圍建筑、設施等危險源,應盡量減少其對活動的威脅。0000.60.4安全責任制的制定與落實C37校方應明確各部門、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的職責及違責追究處罰,制定大型活動管理規(guī)定并落實到位。0000.40.6安全法律法規(guī)落實情況C38學校對國家、地區(qū)有關校園大型活動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應落實到位,以此規(guī)范整改校內存在的不安全現(xiàn)象。00.10.40.40.1安保巡視檢查C39學校安保人員和物業(yè)安全負責人應按時負責地檢查活動場所,特別是在大型活動舉辦前,必須與活動舉辦有關單位進行現(xiàn)場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安全隱患立刻予以消除。000.30.40.3安全監(jiān)管人員定期檢查C40學校安全監(jiān)管人員應定期對大型活動舉辦場所進行檢查。000.10.40.5設備檢修保養(yǎng)與維護C41文體樓物業(yè)必須對活動場所中檢查出的失效的設備設施進行維修,使之達到安全使用要求。000.10.40.5安全宣傳教育培訓C42安全保衛(wèi)處應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向學校師生宣傳進入場所內的安全注意事項和大型活動時的緊急逃生規(guī)劃,對安保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和疏散知識的講解。00.30.40.30安全隱患治理方案C43學校應對隱患排查與治理的程序、組織、責任、內容等作出有關規(guī)定,建立安全隱患統(tǒng)計與治理方案。0000.30.7隱患治理實施C44隱患排查后保證治理實施過程的質量和效果。00.20.20.50.1隱患檔案管理C45建立隱患治理的檔案管理制度,對每次隱患檢查治理情況備案存檔,以便后續(xù)管理。0000.20.8人員進出管理C46活動組織方在活動期間應對人員進出情況進行登記,嚴禁攜帶危險品進入。0.10.40.20.20.1現(xiàn)場道具設施的使用管理C47活動主辦單位應在進入現(xiàn)場前對所用道具設備設施進行嚴格檢查,學校安保處應對其進出活動場所等要求制訂使用管理規(guī)定,對現(xiàn)場設備的操作實際效果進行記錄并保存。00.20.50.30活動安排與人員流動合理性C48主辦單位應合理安排活動流程及活動路線,避免人群成拱現(xiàn)象和異相流動現(xiàn)象造成擁堵。00.30.50.20現(xiàn)場人群控制方案C49活動主辦單位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定防止人群集流、合理可行的人群控制方案。00.10.40.40.1工作人員的分工與培訓C50活動舉辦前應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講解疏散知識、安排緊急情況下的行動方案,安保和工作人員應落實各自責任,并能實際指揮引導。0.10.50.30.10應急組織機構人員的數(shù)量C51應急組織機構中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各應急處置工作組的人員組成應當合法合規(guī)、數(shù)量合理。00001應急組織機構人員的分工與責任制C52應急組織機構各方人員在突發(fā)事件中的具體分工與職責應當明確并落實。000.20.40.4應急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性C53應急管理人員應取得相關資格證書,且在有效期內擔任重要職務,專業(yè)能力應滿足應急組織指揮的要求。0000.30.7應急指揮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C54學校安保處應定期對各級領導、學校師生進行安全培訓,制定有關培訓教育制度并切實落實,并做好記錄總結;學校醫(yī)務人員組成的救援隊伍,迅速進行救治。00.20.30.40.1應急預案的制訂C55學校應制訂包含各類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確定應急組織和應急程序等。0000.40.6應急預案的管理與完善C56學校制訂的應急預案應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調整、應急演練、場所設施、人員調動等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重新制訂與完善,并記錄歸檔。000.20.40.4應急演練C57學校應每年針對不同的事故類型開展不同的應急演練,記錄演練情況并存檔。0.10.50.20.20現(xiàn)場處置方案C58活動主辦單位對活動的突發(fā)事件處置方案應報送學校,現(xiàn)場處置方案必須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崗位和人員,應明確規(guī)定應急處置的時間要求。00.20.20.40.2應急裝備與物資保障C59學校應建立資源保障系統(tǒng),保證應急裝備和救援物資充足,高校應急信息系統(tǒng)應具有穩(wěn)定性。000.20.50.3媒體溝通與信息傳遞C60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學校安保處和活動主辦方應及時與外界政府、警方、媒體等進行溝通,有效傳遞信息,尋求幫助。000.30.40.3現(xiàn)場秩序恢復工作C61保證人員安全疏散,穩(wěn)定現(xiàn)場秩序,現(xiàn)場事故處理情況與恢復效果。000.30.50.2事后評估調查與上報C62事后對事故情況進行詳細調查、責任處理、及時真實上報情況、總結經(jīng)驗,并記錄歸檔,評估應急效果。0000.40.62.3.3模糊綜合評價計算1.模糊綜合評價計算步驟(1)前文所得到的各項評價指標權重,即各指標因素重要程度的量化數(shù)值構成權重集(公式2-7):公式(2-7)其中i表示第i個子因素集,j表示第i個子因素集中第j個子因素指標,n為子因素層指標個數(shù)。(2)確定模糊評價集前文確定的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指標的隸屬度,構成了模糊評價集(公式2-8):Rij=公式(2-8)為隸屬于第i個子因素集中第j個子因素指標的第k個評語等級的取值,n為子因素層的指標個數(shù),本文中評語等級為5個,故而模糊評價集有5列。(3)計算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公式2-8)Bi=AiRi==R==公式(2-8)B=AR==其中,“”為模糊合成算子,本文選用作為模糊算子,,。對B作歸一化處理(公式2-9):B=公式(2-9)最后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原則取值,得到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模糊綜合評價結果。2.模糊綜合評價計算結果(1)一級模糊綜合評價人流密度評價矩陣為:R11=人流密度權重A11=。計算得B11=A11R11=。因此,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得該高校文體樓人流密度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為“中等”。同理可計算出其余三級指標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及其結果等級:B12=A12R12=,人群分布的評價結果為“良好”。B13=A13R13=,人員心理的評價結果為“中等”。B14=A14R14=,人員素質的評價結果為“良好”。B21=A21R21=,建筑內設施的安全性的評價結果為“良好”。B22=A22R22=,建筑物布局安全性的評價結果為“中等”。B23=A23R23=,應急設施的配備的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B31=A31R31=,自然環(huán)境的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B32=A32R32=,社會環(huán)境的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B33=A33R33=,周圍環(huán)境的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B41=A41R41=,隱患排查與治理的評價結果為“良好”。B42=A42R42=,活動組織管理的評價結果為“中等”。B43=A43R43=,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的評價結果為“良好”。(2)二級模糊綜合評價人的因素的評價矩陣為:R1=人的因素的權重為A1=。計算得B1=A1R1=。因此,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得該高校文體樓人的因素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同理可計算出其余二級指標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及其結果等級:B2=A2R2=,物的因素評價結果為“良好”。B3=A3R3=,環(huán)境因素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B4=A4R4=,管理因素評價結果為“良好”。(3)三級模糊綜合評價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矩陣為:R=其權重為A=。計算得B=AR=。因此,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得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2.4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分析通過上述評價結果可以看出,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的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二級指標中,環(huán)境條件達到優(yōu)秀水平,人員管控、建筑物條件及設備管控、校園及大型活動管理良好;三級指標中,應急設施配備和自然、社會及周圍環(huán)境滿足應急疏散要求,人群分布、人員素質、建筑內設施的安全性、隱患排查與治理、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方面能力較好,在人流密度、人員心理、建筑物布局安全性、活動組織管理方面還有待加強。具體分析如下:1.人的因素評價結果雖為良好,但中等和良好等級所占的比重相近,分別為0.281和0.292,主要由于其三級指標的計算結果大比重位于這兩個等級之間所致,其中,人流密度指標和人群分布指標的計算結果中兩者分別僅差0.006和0.014;人的素質以0.403的高比重取得良好,但人的心理指標出現(xiàn)了占比0.072的不及格情況。2.物的因素評價結果為良好,應急設施的配備以0.559的比重達到優(yōu)秀水平,建筑內設施的安全性指標的良好等級占比最高為0.452,建筑物布局安全性評價等級最低。雖然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其取得評價結果等級為中等,但其及格等級的比重為0.274,與中等等級的比重0.281僅差0.007,甚至出現(xiàn)0.053不及格等級占比,需要重點改進和提升。3.環(huán)境條件的優(yōu)秀等級高達0.709,未有不及格等級的計算結果。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周圍環(huán)境均優(yōu)秀水平,其中,自然和周圍環(huán)境兩項指標的中等以下所占比例為0。4.管理方面良好等級比重最高為0.339,不及格占比0.013。隱患排查與治理良好,該等級占比0.389;活動組織管理和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的評價結果分別為中等和良好,但均存在0.017和0.014的不及格比重。針對這一評價結果,本文將進一步分析該樓的應急疏散能力現(xiàn)狀并對其不足之處進行改善。

某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現(xiàn)狀與改進本文在對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出各指標的突出特征。本章將進一步分析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能力現(xiàn)狀取得以上評價結果的原因,進而針對不當之處提出相應改進措施,完善該高校文體樓應急疏散各方面管控,以更好地提升其應急管理水平。3.1某高校文體樓的應急疏散能力現(xiàn)狀分析本文根據(jù)高校文體樓踩踏事故的影響因素,結合某高校文體樓的實際狀況,主要從人、物、環(huán)境、管理四方面分析其應急疏散能力現(xiàn)狀。3.1.1人的因素1.人流密度:人群密度過大導致的人群擁擠主要是因為人員數(shù)量在特定時間和一定空間內超限(超過7人/㎡),人流在出入口等狹小瓶頸處迅速聚集成拱形形狀,部分人群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或異向人流交匯造成的。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大型活動期間,雖人員數(shù)量未超過文體樓容納人數(shù),但在走廊、通道出入口等處可見人員聚集現(xiàn)象;調查中多數(shù)師生表示去文體樓主要是參加大型活動,他們中多數(shù)對文體中心建筑內部結構和出口位置并不熟悉,故活動參與人員的運動路線較為混亂。因此,該指標的評價結果為中等,占比0.306,高于良好等級的0.3。2.人群分布:人群若聚集于在狹窄通道或門口的位置并在此持續(xù)一段時間,其他人群通過該瓶頸處將會更加困難,人員距離出口的過遠也將延緩疏散時間。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活動需要,現(xiàn)場人員位置基本成塊狀、條狀分布,通道中有部分人員在固定位置停留時間較長,但出入口未見人員長期停留,人員距最近出口的距離滿足應急疏散要求。因此,該指標以0.276占比取得良好等級,比中等比重高出0.014。3.人員心理:人員由于擁擠時受壓爆發(fā)的心理恐慌情緒,在分不清方向的情況下盲目從眾心理,以及身處險境時爭搶推搡他人的本能逃生行為會增大疏散困難。年輕人易沖動、易慌亂、喜歡隨大流,經(jīng)調查,在該校園文體樓及其他場所進出時均有出現(xiàn)爭搶推搡他人的現(xiàn)象。因此,該指標評價結果中等等級占比最大為0.3,在從眾心理和爭搶逃生兩項指標中出現(xiàn)差等級取值,導致人員心理有0.072比重未達及格要求,需要著重加強心理教育。4.人員素質:活動中應急管理人員的知識與素質,工作人員的應急知識水平、臨場反應能力和疏散指揮能力,現(xiàn)場人員對安全疏散知識的了解程度與重視程度、對所處情況的判斷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會影響總體疏散的效果。經(jīng)調查,該校應急管理人員和安保人員基本具備相應知識和能力,多數(shù)的師生對應急疏散知識比較了解和重視,但仍有15%的學生表示當人員過于密集時仍堅持參加活動,不愿服從安保人員和學校安排。因此,該指標良好占比高達0.403,除了現(xiàn)場參與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能指標存在及格等級取值,其余指標均達中等以上。3.1.2物的因素1.建筑內設施的安全性:建筑內供電供水設備及管道等基礎設施的運行,活動中經(jīng)常會臨時搭建舞臺、講臺、桌椅等活動道具設施,建筑內安全防范技術設施和安全監(jiān)控設施的安設與運行,活動現(xiàn)場的易燃易爆等危險品等都是可能引發(fā)人員慌亂和影響安全疏散的重要因素。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該高校文體樓建筑內電氣設施已取得質量認證證書,能夠正常運行,基本滿足活動正常需求;主辦單位對活動臨時搭建和使用的設備按校方要求經(jīng)過質量核查并上報,但有出現(xiàn)臨時使用的桌椅、器材等堵塞樓道的現(xiàn)象;活動現(xiàn)場安全防范設施和監(jiān)控設備設置比較齊全,且能夠正常使用,在易發(fā)生踩踏的通道、出口有安裝攝像頭,實時錄像;文體樓活動出入口有安排人員檢查隨行物品,未有人員攜帶大宗危險品進入文體樓,但存在部分人員攜帶打火機、香煙等危險品的現(xiàn)象。因此,該指標良好等級占比高達0.452,優(yōu)秀等級占比也高達0.398,用電用水等現(xiàn)場活動基本需要和安全技術設施兩項指標取值均為良好等級以上,但現(xiàn)場危險品指標的最低取值為及格,需要引起重視。2.建筑物布局安全性:建筑內疏散通道的寬度和曲折性能否滿足人流量和人員疏散速度,建筑物設計的出口數(shù)量、寬度和位置是否合理均衡,建筑內樓梯寬度、坡度和樓梯間距是否符合疏散要求,活動場地布局是否有堵塞疏散門、疏散通道影響現(xiàn)場人員疏散的現(xiàn)象是決定疏散快慢不可或缺的因素。經(jīng)實地考察與相關標準比較發(fā)現(xiàn),觀眾席共有1668個固定坐席,疏散總寬度應為1668人×0.75m/每百人×1.1=13.761m,通往二層東西兩側觀眾廳安全通道為8個,疏散寬度為18m×4+1.9m×4=148m,二層疏散外門總寬度15m×4+5.9m×2=17.8m;地上設4部疏散樓梯,樓梯梯段寬1.24m,疏散總寬度為4.96m,首層以上各層中,使用人數(shù)最多為三層,人數(shù)不超過1000人,疏散寬度要求500人×0.75m/每百人=3.75m;首層設12個分散布置的安全出口,人數(shù)不超過1000人,疏散寬度要求1000人×0.65m/每百人=6.5m,疏散外門的總寬度為15m×12=18m,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中疏散寬度要求[30]。二樓看臺觀眾席主要橫縱走道寬度為1.1m,等于標準1.1m,由于欄桿和凸出墻體,該走道實際通行寬度小于標準規(guī)定;部分看臺樓梯的寬度不一,有些樓梯踏步寬度小于標準最小寬度280mm,無法滿足正常成年人的腳長;樓梯寬度和高度明顯不齊的缺陷,在寬窄不同的樓梯中疏散指示標志設置未統(tǒng)一,人員緊急逃生時極易踩空摔倒,不符合標準要求?;顒臃骄唧w活動的場地布局安排在活動前會提交校方審核,保證留出安全間距,但有時未考慮到由于活動期間人員流動會導致部分區(qū)域預留的流通間距不足的情況。因此,該指標評價結果為占比0.281的中等等級,與及格等級占比0.274僅差0.007,樓梯寬度、坡度與間距指標最高取值為及格等級,疏散通道寬度與曲折性和活動場地布局兩項指標優(yōu)秀取值為0,且均有差等級取值,需要重點改進。3.應急設施的配備:若消防滅火設備不齊全、不符合要求,消防報警系統(tǒng)有損壞無法正常完成報警滅火程序,一旦發(fā)生建筑火災,現(xiàn)場人員的安全將面臨威脅;應急廣播、疏散標志和應急照明對緊急轉達有效信息、指示疏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外通訊設施也是發(fā)生危險意外時及時向外界尋求幫助的重要途徑。經(jīng)現(xiàn)場考察與有關標準對照發(fā)現(xiàn),各防火分區(qū)均設有火災自動報警和自動滅火系統(tǒng),消防控制室選用甲級防火門,隔墻和樓板的耐火極限分別不小于2h和1.5h,火警報警器、消防噴淋頭、水力警鈴的設置基本符合《消防聯(lián)動控制系統(tǒng)》要求[31];消防救援口及消防栓下方備有手提式干粉滅火器,符合《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但存在用滅火器倚住應急疏散門的情況,其底部距地面的高度不足0.08m,滅火器放置位置位于應急疏散通道上,影響安全疏散[32];現(xiàn)場照明良好,應急廣播、應急照明燈具設置距離與供電方式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的規(guī)定[30];該文體樓內的疏散標志在樓梯、拐角、走廊、出口、門口均有設置,高度位置符合《消防安全標志設置要求》和《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tǒng)技術標準》的規(guī)定,僅有個別岔路的疏散標志存在方向指示不明的問題[33-34];消防電話對外通訊設備能夠正常使用,滿足應急要求。因此,綜合各因素所得該指標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優(yōu)秀等級占比0.559,差等級占比為0,除調整個別疏散標志外,基本無需整改。3.1.3環(huán)境因素1.自然環(huán)境:雷電、暴雨洪澇、地震等由于不良的氣象、水文和地質條件造成的自然災害,對建筑活動場所的人員生命、財產(chǎn)安全會形成成巨大威脅。該校文體樓位于山東某市,夏季有出現(xiàn)暴雨雷電天氣,但避雷等措施基本符合要求;學校東西南三面環(huán)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年平均降水量623.1毫米,雖在斷裂帶附近,但地震發(fā)生頻次低、強烈程度小。因此,該指標評價結果為占比0.69的優(yōu)秀等級,并且未有差和及格等級占比,防范管理措施到位,平時多加注意即可。2.社會環(huán)境:若公共秩序或當?shù)氐姆缸镏卫砬闆r比較混亂,出現(xiàn)擾亂活動正常舉行、危害人員安全的行為時,現(xiàn)場秩序將難以控制,極易造成踩踏;在應急敏感期仍舉辦活動,會威脅大量人員安全與健康。經(jīng)調查,該校文體樓的大型活動現(xiàn)場聲音嘈雜、秩序時有混亂,但當?shù)厣鐣缸镏卫硇Ч^好,該校治安管理規(guī)定和實施工作比較到位;在疾病疫情等應急敏感時期或軍事、外交等重大活動和政策實施期間也積極響應國家或地區(qū)的號召,停止或推遲舉辦大型活動。因此,該指標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但仍有及格等級占比0.066,需注意控制好現(xiàn)場秩序。3.周圍環(huán)境:周圍的交通是否便利、是否通暢以及車輛在運輸危險品過程中是否存在危險,場所周圍是否有為被疏散人員提供足夠面積、保證安全的應急避難場所,場所周圍的建筑設施等是否存在意外事故波及的危險是人員快速安全疏散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經(jīng)實地考察,該校文體樓西鄰校邊界,外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公路,滿足危險品運輸意外事故的影響距離,校門外雙向道路通行順暢,交通比較便利,學校安保處基本能夠合理引導文體樓外的車輛停放;該校文體樓東鄰籃球場,北方為操場,南方為荒地,四周空曠,滿足應急疏散避難場地的面積和距離要求;周圍有宿舍樓和熱源廠,其存在的危險源對文體樓雖有一定影響,但作用范圍未達到距離要求。因此,該指標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占比高達0.841,且中等以下占比為0,其中應急疏散避難場所優(yōu)秀等級取值最高,周圍環(huán)境基本符合要求。3.1.4管理因素1.隱患排查與治理:學校對大型活動及活動場所中存在的隱患進行排查與治理時,需考慮到各方責任的確定及具體的履行,依據(jù)有關法律法規(guī)出臺的相關規(guī)定辦法和規(guī)范的落實,學校安全保衛(wèi)處及安全監(jiān)管人員對大型活動場所的巡視檢查,設備維修人員對危險損壞部位進行保養(yǎng)、維護、修理和更換,學校對場所內的安全注意事項及大型活動疏散知識的講解宣傳,安全隱患治理方案的制定、實施和歸檔整理全過程。經(jīng)調查,該高校文體樓日常隱患排查與治理主要由安全保衛(wèi)處和某物業(yè)負責,學校制定了有關規(guī)范,物業(yè)有明確的安全責任人負責,但仍有危險未及時整改的現(xiàn)象;校內各單位會按規(guī)定每月進行一次消防安全自查,安保人員和學校安全管理人員會每學期進行一次消防、電氣設施設備檢查,物業(yè)后勤人員會及時維修,在大型活動前安保處會同主辦單位一起檢查文體樓是否存在安全隱患,若存在則立刻責令整改,并能夠安排好活動保衛(wèi)工作;安保處每年會對員工開展安全培訓與專題講座,對師生尤其是剛入學的新生進行消防安全教育和緊急疏散知識的講解,但不同類型的突發(fā)事件針對性講解不足;該校隱患治理方案的制定比較完善,實施過程按排查程序進行,安全隱患整改后能隨時歸檔備案,但其中稍有隱患發(fā)現(xiàn)不及時的情況。因此,該指標評價結果為良好,占比0.389,與優(yōu)秀等級占比僅差0.041,無不及格占比,但安全法律法規(guī)落實情況、安全宣傳教育培訓、隱患治理實施三項指標均出現(xiàn)及格等級取值,需根據(jù)其不足注意調整、強化管理。2.活動組織管理:大型活動組織方對現(xiàn)場人員的出入登記和檢查管理,現(xiàn)場的道具設施質量檢查與使用管理,人員流動情況對人員移動和通道通行情況的影響;現(xiàn)場人群控制方案的制定,對工作人員的分工與培訓均是衡量活動組織管理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經(jīng)調查,活動組織管理主要由活動主辦單位負責?;顒又鬓k單位會安排工作人員在參與人員入場時進行登記和檢查違禁品,但活動期間的人員進出情況未有管理登記;在活動舉辦前會提交現(xiàn)場活動區(qū)域布置圖和活動路線、現(xiàn)場道具使用說明以及臨時搭建設施的設計圖和有關證明材料,但有出現(xiàn)活動道具丟棄于走廊通道的現(xiàn)象;部分活動有對活動流程和文體樓結構產(chǎn)生的異向人群流動考慮欠佳的情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