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劍川縣海廁遺址2008年度發(fā)掘簡報(bào)_第1頁
河南劍川縣海廁遺址2008年度發(fā)掘簡報(bào)_第2頁
河南劍川縣海廁遺址2008年度發(fā)掘簡報(bào)_第3頁
河南劍川縣海廁遺址2008年度發(fā)掘簡報(bào)_第4頁
河南劍川縣海廁遺址2008年度發(fā)掘簡報(bào)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河南劍川縣海廁遺址2008年度發(fā)掘簡報(bào)

劍川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大理自治省北部,位于橫斷山脈的中間。地理位置為東經(jīng)99°33′~100°33′和北緯26°12′~26°41′,東鄰鶴慶縣,南接洱源縣,西與蘭坪縣、云龍縣相接,北鄰麗江,面積2250平方公里(圖一)。海門口遺址位于劍川壩子南部甸南鎮(zhèn)海門口村西北約1公里處的劍湖出水口(圖二),總面積約50000多平方米,劍湖水由海門口流出后,流入黑江,后又流入瀾滄江。云南大理劍川縣海門口遺址于1957和1978年曾發(fā)掘過兩次,因種種原因,發(fā)掘工作沒有取得預(yù)期效果。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學(xué)術(shù)界認(rèn)為該遺址還存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遺址真正的價(jià)值還沒有體現(xiàn)出來。為此,國家文物局于2007年12月批準(zhǔn)對海門口遺址進(jìn)行第三次考古發(fā)掘,項(xiàng)目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fù)責(zé),并與大理州、劍川縣文物部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duì),于2008年1月8日開始發(fā)掘,至5月25日結(jié)束。遺址南北距離達(dá)350、東西距離約150米,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中心區(qū)面積約20000平方米。遺址按象限法布方,分為A、B、C、D四個(gè)區(qū)。此次發(fā)掘共布5米×10米探方25個(gè)、5米×5米探方3個(gè)、5米×2米探方7個(gè),發(fā)掘面積共1395平方米(圖三),并將航拍、全站儀測繪、坐標(biāo)布方法、數(shù)碼照像制圖、浮選、水洗、數(shù)據(jù)庫管理等各種先進(jìn)技術(shù)全方位運(yùn)用于發(fā)掘和記錄中,取得了較好的收獲。發(fā)掘共出土遺物約3000多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牙器、木器、銅器、鐵器、動物骨骼和農(nóng)作物遺存八類。清理的遺跡有房址、火堆、木樁柱和橫木、灰白色石塊、人骨坑、柱洞等。清理出木樁柱和橫木4000多根(圖版壹,2;圖版貳,1),房址2座?,F(xiàn)將第三次發(fā)掘情況簡報(bào)如下。一、出土的地表地層第三次考古發(fā)掘區(qū)域內(nèi)的地層經(jīng)過統(tǒng)一后共劃分為10層,地層清晰可靠。下面以DT1003方南壁剖面為例進(jìn)行介紹(圖四;圖版肆,3)。第1層:耕土層。呈黃褐色,土質(zhì)疏松,含大量植物根莖。厚5~20厘米。第2層:明清時(shí)期文化層。呈紅褐色,土質(zhì)硬,含少量蚌殼。距地表深5~20、厚2~15厘米。探方東隔梁南端有一開口于第1層下的擾坑,打破第2~5層,坑內(nèi)土色呈紅、白、黑相間。第3層:灰沙、灰土層。土質(zhì)硬,含貝類、厚壁陶片。距地表深10~25、厚16厘米。在西壁由北向南240~255厘米之間部分缺失。年代為元明時(shí)期。第4層:黑泥層。土質(zhì)松軟,含陶片較多。陶片多為夾砂紅陶和灰陶。距地表深30~36、厚11~22厘米。出土石錐1件,收集陶片、石塊各1袋。時(shí)代為銅器時(shí)代。第5層:青灰泥層。土質(zhì)松軟,多夾灰白色膠泥,含陶片、石塊較多,有少許木屑、炭屑。距地表深44~57、厚14~30厘米。出土器物有石錛、石范、石刀、石錐、石鏃、陶紡輪、陶網(wǎng)墜、陶罐,還出土大量陶片、骨飾等骨器和桃核。另外,此層還出土大量木樁,下面有火堆遺跡。第6層:黃褐色土層。土質(zhì)硬,內(nèi)含木屑多。層面上分布有大片蚌殼遺跡,厚約7厘米,幾乎覆蓋整個(gè)探方。距地表深65~80、厚20~43厘米。出土遺物有礪石、石刀、石鑿、石錐、石鏃、陶紡輪、陶網(wǎng)墜、陶片。還出土有骨簪等骨器、石塊、動物骨骼和炭化稻等。第7層:青灰色土層,土質(zhì)細(xì)軟,內(nèi)含泥較多,夾雜少許木屑、炭屑,有較多石塊。距地表深90~110、厚15~32厘米。出土遺物有礪石、石刀、石鑿、石錐、石鏃、研磨器,陶紡輪、陶網(wǎng)墜、陶片、骨牙器、木器,以及石塊、動物骨骼和炭化粟、炭化稻、果皮等。第8層:灰褐色土層。土質(zhì)松軟,夾雜泥沙及少許炭屑,出土較多陶片、石塊。距地表深120~130、厚18~35厘米。出土遺物有石錐、石鏃、骨錐、骨鏟等骨器、陶片和木器,其他還出土石塊、動物骨骼和炭化稻。第9層:黃灰土層。土質(zhì)松軟,內(nèi)含大量植物莖葉、草稈和少量陶片、石塊。距地表深140~160、厚15~27厘米。出土物中含2件新石器晚期紋飾陶片,另出有炭化稻。第10層:黃褐土層,土質(zhì)松軟,含大量植物莖葉、草稈、海草,含少量陶片、石塊。距地表深170~185、厚10~35厘米。此層下為生土。二、地層組和金融組海門口遺址的地層可分為四組。第一組地層,僅為遺址的第3層,主要出土陶器,也有鐵器。陶器火候較高,均為輪制??蓪⑵涠橐唤M地層。第二組地層,包括遺址4、5層。出有銅器。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紅褐和灰褐陶增多,其次是黑灰陶,出現(xiàn)少量紅衣陶。陶器火候變低,均為手制。器形有罐、盆、缽、等。紋飾有乳丁出土石器較多有斧錛刀鑿、錐、鏃、范等。銅器有錐、刀、鐲、鏃等。作物有稻、麥、粟等。兩層的出土遺物差別也不大,可劃歸為一組地層。第三組地層,包括遺址第6、7層。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黑灰陶次之,其次是紅褐和灰褐陶,也有少量泥質(zhì)陶。陶器火候也較高,均為手制。器形有罐、盆、缽、等,有的器形較大。部分器物口沿和器表經(jīng)磨光。紋飾較少,有戳印點(diǎn)線和乳丁,出現(xiàn)用紅彩繪制的彩繪陶。出土的石器較多,有斧、錛、刀、鑿、鏃、錐等。第6層出有銅器,器形有鑿、鐲、錐、銅塊。作物有稻、麥、粟等。兩層的出土遺物差別不大,可劃歸為一組地層。第四組地層,包括遺址的第8~10層。未出銅器。出土陶器以夾砂黑灰陶為主,其次是夾砂灰陶,還有泥質(zhì)磨光黑陶,多數(shù)器物口沿都經(jīng)磨光。陶器的火候較高,均為手制。器形有罐、盆、缽等,相對較小。紋飾以刻劃紋為主,還有戳印紋,有三角、波折、方格、“《”、水波、乳丁等。出土的石器主要有斧、錛、刀、鏃等。由于這3層中的出土遺物差別不大,所以劃歸為一組地層。由此,遺址地層從上至下可分為四個(gè)地層組。第三組地層與第四組地層之間陶器的陶色、紋飾和器形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第三組地層開始出現(xiàn)銅器。兩組地層明顯為不同時(shí)期的堆積,故將第四組地層定為海門口遺址第一期遺存。第二組地層與第三組地層間,陶器的陶質(zhì)、陶色、火候都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紅褐和灰褐陶數(shù)量猛增,還出現(xiàn)了紅衣陶,可將第三組地層定為第二期遺存。第一組地層與第二組地層間變化更加顯著,第一組地層已進(jìn)入鐵器時(shí)代,故將第二地層組定為第三期遺存,第一組地層定為海門口遺址晚期遺存。三、dt00510(一)第一期遺存1.遺跡第一期遺跡主要有小圓木樁柱和房址,小圓木樁柱的數(shù)量不到木樁柱總量的五分之一,編號房址1座。F1位于D區(qū)T1204中北部,疊壓于第8層下,屬第四組地層。房址為水濱木構(gòu)干欄式建筑,打入地下的木樁柱共45根,均為圓木,直徑8~15厘米。解剖了編號為6、7、8三棵木樁柱,長分別為95、56、55厘米,木樁下端均砍削成尖狀。木樁排列整齊,平面呈長方形柱網(wǎng)分布,中部偏北處有一排木樁柱,把長方形分成兩部分,可能起更好的支撐作用。房址長550、寬220厘米,屋面為構(gòu)建而成,壁為木骨泥墻,屋頂估計(jì)用草搭建而成。南側(cè)有三塊白石頭,為房屋垮塌后散落,可能是房內(nèi)的火塘用石。房屋朝向和門的開口位置均不清(圖五;圖版壹,1)。2.遺物出土物較多,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和作物遺存等。(1)石器第一期共出土142件。多磨制而成,有的先打后磨。主要有斧、錛、刀、鑿、錐、鏃,擇要介紹如下。斧共11件。器形均較大,長度都在10厘米以上。用火成巖或硅質(zhì)巖磨制而成。AT2004(8)∶1,青灰色硅質(zhì)巖。長方形,刃口殘,頂為自然弧面,正鋒,一側(cè)有磨制前打擊的疤痕。長12、寬6.8、厚2.6厘米(圖六,1)。刀共16件。均為磨制。長弧刃,正鋒。成孔技術(shù)有兩種,一種是兩面鉆,另一種為兩面劃槽成孔。材料多為砂巖。DT1005(9)∶1,灰白色砂巖。半月形,雙孔,凹背。長13.3、寬4.6、厚0.9厘米(圖六,3)。AT2001(8)∶1,紅褐色砂巖。長方形,雙面劃槽成長細(xì)孔。長13.7、寬4.7、厚1厘米(圖六,4)。鑿共5件。正鋒,近平刃。DT1004(8)∶6,灰白色硅質(zhì)巖磨成。頂端略收成弧頂。長6、寬1.7、厚1厘米(圖六,5)。錐共58件。多用板巖磨成。圓柱體,一面磨制成尖鋒。DT1005(8)∶13,青灰色,磨制不規(guī)整。長4.5、直徑約0.35厘米(圖六,8)。鏃共16件。根據(jù)有鋌和無鋌分為兩型。A型:1件(DT1003(8)∶1)。有鋌?;野咨コ?。近三角形,磨制精細(xì)。長5.6、寬1.2、厚0.2厘米(圖六,2)。B型:15件。無鋌,近三角形。DT1801(8)∶106,灰綠色硅質(zhì)巖磨制。形體寬扁,似有脊。長4.3、寬1.9、厚0.3厘米(圖六,6)。DT1802(8)∶55,灰色板巖磨成。形體扁寬,前鋒尖銳,兩側(cè)有刃。長3.7、寬1.8、厚0.15厘米(圖六,7)。(2)骨器僅有飾件,數(shù)量較少。DT1003(8)∶2,動物骨,磨制光滑。兩端平齊有鋒,一側(cè)內(nèi)弧,另一側(cè)外弧,一端有鉆痕。長7.3、寬1.5、厚0.5厘米(圖六,9)。(3)陶器陶器的火候較高,均為手制。器形較小,有罐、缽等,以罐類為主,出土量相對較少。侈口罐數(shù)量較多。依據(jù)器形的不同,可分為三型。A型:數(shù)量較多。圓唇,斜直腹。DT1003(8)∶11,夾砂黑灰陶。器表有豎向抹痕,口沿經(jīng)磨光,內(nèi)壁抹平??趶?0、殘高10、壁厚0.8厘米(圖七,19)。DT1305(8)∶50,泥質(zhì)黑灰陶。肩部刻劃一周倒三角紋,腹飾對稱乳丁??趶?6、殘高11.6、壁厚0.5厘米(圖七,2)。DT1003(8)∶8,泥質(zhì)黑灰陶,素面??趶?2、殘高3、壁厚0.4厘米(圖七,6)。B型:數(shù)量較多。圓唇,斜肩。DT1003(8)∶13,夾砂黑灰陶。素面,內(nèi)壁磨光。口徑20.8、殘高5.8、壁厚1厘米(圖七,16)。DT1003(8)∶9,泥質(zhì)磨光黑陶。肩飾戳印點(diǎn)線紋。口徑10、殘高3.2、壁厚0.4厘米(圖七,11)。C型:數(shù)量較多(DT1003(9)∶4)。夾砂灰黑陶。圓唇,微鼓腹。素面??趶?6.4、殘高6.6、壁厚0.7厘米(圖七,1)。B型:數(shù)量較多。頸部較短。DT1801(8)∶108,夾砂灰黑陶。素面,口沿經(jīng)磨光。口徑16、殘高5、壁厚0.6厘米(圖七,18)。DT1003(8)∶21,泥質(zhì)灰黑陶。素面,器表有制作痕。口徑18、殘高4、壁厚0.7厘米(圖七,17)。侈口卷沿罐數(shù)量較少。圓唇,鼓腹。口沿磨光。DT1304(8)∶50,泥質(zhì)黑灰陶。沿下飾刻劃“〉”紋,其下飾刻劃豎線紋??趶?0、殘高8.8、壁厚0.6厘米(圖七,15)。帶耳罐數(shù)量較少。侈口,圓唇。素面。DT1003(8)∶19,泥質(zhì)黑灰陶。半圓形耳,口沿磨光,內(nèi)壁抹平。殘高5.4、壁厚0.6厘米(圖七,13)。缽數(shù)量不多。有泥質(zhì)和夾砂黑灰陶兩種。斂口,圓唇,鼓肩,斜直腹。素面。DT1004(8)∶1,泥質(zhì)磨光黑陶。口徑15、底徑8、高11、壁厚0.8厘米(圖七,5;圖版伍,3)。DT1003(8)∶17,夾砂灰黑陶。內(nèi)壁抹平。殘高4厘米(圖七,12)。圈足器數(shù)量較少。DT1801(9)∶112,泥質(zhì)磨光黑陶。足口內(nèi)斂,有九個(gè)倒三角形鏤孔,圈足和器身交接處飾一周戳印點(diǎn)線紋,器底平。圈足徑10、足高3.6、壁厚0.8厘米圖七器底數(shù)量較多。平底。DT1003(9)∶5,夾砂灰黑陶。假圈足底,邊為花邊形。圈足徑8、圈足厚1、殘高2.2厘米(圖七,8)。DT1003(8)∶10,泥質(zhì)灰陶。內(nèi)外均有磨光痕。底徑8、底厚0.8、殘高2.4厘米(圖七,7)。DT1003(8)∶18,夾砂陶。內(nèi)壁磨光,外灰內(nèi)黑。底徑7.6、底厚0.8、殘高3厘米(圖七,10)。DT1003(8)∶22,夾砂灰陶。內(nèi)壁抹平外表粗糙底徑底厚殘高厘米(圖七,9)。紋飾陶片數(shù)量較多。有的在器表磨光后刻劃、戳印和內(nèi)壁刻劃等。DT1003(8)∶20,泥質(zhì)灰陶。器表磨光后,在上面再飾方格紋和線條紋。長6、寬5厘米(圖八,4)。DT1003(9)∶6,泥質(zhì)黑灰。器表飾刻劃條紋和戳印點(diǎn)線紋,內(nèi)壁抹平。長5.6、寬4.5厘米(圖八,3)。DT1003(8)∶14,泥質(zhì)灰陶??虅澆ㄕ奂y和方格紋。長5.2、寬3厘米(圖八,1)。紡輪共6件。斷面呈梯形,上部有一束腰,兩面平。DT1005(8)∶22,泥質(zhì)黑灰陶。底面戳印“十”字形雙線點(diǎn)線紋。面徑2.6、底徑4.6、高2.6厘米(圖八,3;圖版伍,4)。(4)作物遺存第一期作物主要有稻,第8、9兩層都出土了炭化稻。第9層中出土的量很少,第8層中的量較多。第8層中還出土了較少的粟標(biāo)本,量沒有同層稻多(圖版肆,4)。(二)地層表面質(zhì)量1.遺跡第二期遺跡主要是大量的木樁柱和橫木,數(shù)量約占本次發(fā)掘出土木樁和橫木總數(shù)量的五分之二。第二期的木樁柱較多現(xiàn)能辨的木樁柱有圓、半圓、三角、橢圓形等幾種。這些木樁柱下端均砍削成尖狀,有些木樁上還有三角形的小榫孔。以DT1003為例,木樁長約26~137、長短徑約4~20厘米,木樁柱到底的層位多在第8~10層。第二期的橫木不少,最長的一個(gè)出在AT2004第6層下,長601、寬34、厚8厘米,一端距端頭58厘米處有一圓角方孔,另一端被一晚期木樁柱打斷(圖版貳,2)。AT2003第6層下出土一塊長278、寬22、厚6米的木板,一端有一方孔榫口,兩面砍削平整(圖九)。2.遺物有石器、陶器、銅器、骨器、牙器等,以及作物遺存。石器有斧、錛、刀、鑿、鏃、研磨器等。陶器以夾砂灰陶和灰黑陶為主,也有少量的灰褐陶和紅褐陶。第一期黑陶、紋飾陶基本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素面陶和彩繪陶,火候較高。器形有罐、盆、缽、壺、紡輪等。銅器在本期稍晚地層中才出現(xiàn),均為小件器物,有鑿、刀、錐、鈴。還有不少骨器、牙器和木器。作物遺存除了稻,這一期新出現(xiàn)了麥和粟,還有采集的野栗子等。(1)石器第二期共出土石器619件,較第一期數(shù)量大增。錐數(shù)量最多,錛次之,斧刀鏃數(shù)量相近鑿數(shù)量較少石器多磨制而成,有些為先打后磨。斧共79件。條形。AT2505(6)∶12,灰黑色火成巖打磨而成。刃部和器身磨制,是一件半成品。長19.2、寬7.2、厚2.6厘米(圖一,6;圖版叁,1)。DT1204(7)∶9,黑色火成巖磨成。正鋒,圓弧形刃,頂部殘斷之后似有打擊加工痕。殘長12.7、寬6.7、厚4.3厘米(圖一,2)。刀共69件。半月形。AT2003(7)∶26,黑灰色硅質(zhì)巖磨成。長弧刃,正鋒,弓背略弧,單孔為雙面劃槽成孔后修鉆而成。長14.2、寬4.4、厚1.1厘米(圖一,5)。鑿共22件。據(jù)其刃部的不同,分為兩型。A型:15件。單刃。DT1003(7)∶13,灰白色石英砂巖磨成。條形,正鋒,兩側(cè)呈弧形,頂和刃殘。長7.2、寬1.9、厚1厘米(圖一一,9;圖版叁,5)。B型:7件。兩端刃。AT2002(6)∶36,灰黑色硅質(zhì)巖磨制,一面有磨切痕。條形,一端刃為偏鋒,另一端為正鋒。長9.2、寬2.4、厚1.5厘米(圖一一,2)。錛共166件。依據(jù)器形的不同,分為兩型。A型:1件(T2004(6)∶43)。器形較大。青灰色硅質(zhì)巖磨成。長條形,偏鋒,刃部有崩疤,頂為圓弧形,打擊加工疤痕未被磨光。長14.8、寬7、厚3.6厘米(圖一,1)。B型:共165件。器形較小,依其形狀不同,又可分為兩個(gè)亞型。Ba型:梯形,數(shù)量較多。DT1304(7)∶1,灰色石英巖磨制。刃寬平,平頂。長2.7、刃寬2.9、厚0.95厘米(圖一一,10)。Bb型:條形,數(shù)量較少。T1003(7)∶7,綠色硅質(zhì)巖磨制。斜弧刃,偏鋒,頂端略弧。長6.2、刃寬2.5、厚0.8厘米(圖一一,1)。DT1003(6)∶15,灰色石英巖磨制。平刃,偏鋒,一側(cè)有磨切痕。長5、刃寬2.2、厚1厘米(圖一一,11)。錐共193件。為灰色和灰黑色板巖磨制而成。DT1003(7)∶25,前鋒尖銳。長4.9、直徑0.3厘米(圖一一,8)。DT1004(6)∶9,尖鋒殘。長4.4、直徑0.4厘米(圖一一,3)。DT1003(7)∶2,橢圓體,前鋒已殘。長4.1、直徑0.3~0.45厘米(圖一一,5)。鏃共76件。用灰色和青灰色麻巖磨制而成。DT1003(7)∶4,條形,尖鋒銳利。長3.85、直徑0.3~0.5厘米(圖一一,7)。AT1901(6)∶32,前鋒已鈍。長4.2、寬1.58、厚0.2厘米(圖一一,6)。DT1204(6)∶9,前鋒尖銳,兩側(cè)無刃,磨制不光滑。長4.4、寬0.9、厚0.2厘米(圖一一,4)。研磨器共14件。圓餅形,兩面磨制光滑,邊棱磨制。AT2001(6)∶9,褐色砂巖磨制。直徑8.6~9.4、厚2.95厘米(圖一,4)。有孔器數(shù)量較少。DT1803(7)∶14,黃灰色砂巖。圓形,中有兩面鑿鉆而成的孔,器身經(jīng)琢磨,身側(cè)有打擊痕,可能是使用痕。直徑10.8、孔徑0.8、厚5.8厘米(圖一,3)。(2)陶器火候較高,均為手制。器形有罐盆缽等有的器形較大灰陶數(shù)量超過黑灰陶,器形也有所增加,如雙耳罐、長頸罐等。B型:數(shù)量較少。圓唇,鼓肩,平底。素面。DT1005(6)∶1,夾砂灰陶。口徑9.8、底徑8、高11.8、壁厚0.8厘米(圖一三,8)。DT1003(7)∶40,夾砂灰陶??趶?4、殘高4.6、壁厚0.6厘米(圖一二,12)。DT1003(7)∶45,夾砂灰陶??趶?0、殘高3.2、壁厚0.6厘米(圖一二,5)。侈口短頸罐數(shù)量較多圓唇鼓腹素面。DT1003(7)∶57,夾砂黑灰陶??趶?6、殘高4.2、壁厚0.8厘米(圖一二,9)。DT1003(6)∶35,夾砂灰褐陶。內(nèi)壁抹平。口徑19.2、殘高6.2、壁厚0.8厘米(圖一二,13)。AT2002(6)∶29,夾砂黑灰陶。口徑8.4、殘高7.8、壁厚0.8厘米(圖一三,18)。DT1003(6)∶50,夾砂黑灰陶。沿上磨光??趶?2、殘高6.4、壁厚0.6厘米(圖一三,7)。侈口卷沿罐數(shù)量較少。圓唇,有肩。DT1003(6)∶38,夾砂灰陶。肩上飾一對乳丁。口徑23.2、殘高4.6、壁厚0.8厘米(圖一二,14)。DT1003(6)∶48,泥質(zhì)灰褐陶??趶?4、殘高4、壁厚0.6厘米(圖一三,13)。DT1003(6)∶34,夾砂灰褐陶。器表抹平??趶?6.8、殘高4.8、壁厚0.5~1厘米(圖一二,8)。長頸罐數(shù)量較少。均為侈口,圓唇。依其頸部的不同,又可分為兩型。A型:頸部長直。DT1003(7)∶58,夾砂黑灰陶。素面,內(nèi)壁抹平,外表粗糙??趶?4、殘高6、壁厚0.8厘米(圖一三,14)。DT1003(6)∶39,夾砂黃褐陶??趶?2.8、殘高4.8、壁厚0.8厘米(圖一二,20)。DT1802(6)∶80,泥質(zhì)黑灰陶。器表粗糙,內(nèi)壁抹平。頸下飾乳丁??趶?4.8、殘高15、壁厚0.7厘米(圖一二,17)。B型:頸部斜直,最大徑靠下。DT1003(7)∶56,夾砂灰陶。素面??趶?0、殘高5、壁厚0.8厘米(圖一二,10)。AT2102(6)∶30,夾砂黑灰陶,器表粗糙??趶?0.4、殘高13.4、壁厚0.8厘米(圖一二,21)。雙耳罐數(shù)量較少。依據(jù)器形和器耳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四型。A型:侈口,圓唇,束頸,鼓肩,半圓形雙耳上接口沿下、下接肩部??谘睾推鞅砟ス?留有豎向磨紋。DT1005(7)∶1,泥質(zhì)黃灰陶??趶?0、殘高10、壁厚0.6、耳寬2厘米圖一二B型:侈口,圓唇,長頸,對稱雙耳,耳寬扁,器耳上接唇部、下接頸肩部,鼓腹。在頸、肩、腹部用紅色顏料繪制圖案,器表不光滑。AT2102(6)∶14,泥質(zhì)黃灰陶。口徑14、殘高23、壁厚0.8厘米(圖一二,18;圖版伍,2)。C型:侈口,圓唇,對稱雙耳,器耳上接頸部、下接肩部,鼓腹,平底。素面。AT0303(6)∶1,夾砂灰陶??趶?.2、底徑6、高9、壁厚0.5厘米(圖一三,19;圖版伍,1)。AT2103(6)∶11,泥質(zhì)灰陶。器表經(jīng)磨光,留有豎向磨痕??趶?、底徑5、高9.4、壁厚0.5厘米(圖一三,17)。D型:侈口,圓唇,器耳上接唇部、下接肩部,鼓腹。素面。DT1003(6)∶45,夾砂黑灰陶??谘睾投?jīng)磨光。殘高8厘米(圖一三,20)。斂口罐數(shù)量較多。圓唇。素面。DT1003(7)∶46,夾砂灰陶。內(nèi)壁有刻劃線條紋。殘高8、壁厚0.7厘米(圖一三,15)。DT1003(6)∶44,泥質(zhì)灰褐陶??趶?0、殘高6.8、壁厚0.8厘米(圖一二,1)。DT1003(6)∶43,泥質(zhì)灰褐陶??趶?4、殘高5、壁厚0.8厘米(圖一二,3)。缽數(shù)量較多。侈口,圓唇,淺腹。素面。DT1003(7)∶41,夾砂灰陶??趶?4、殘高4、壁厚0.6厘米(圖一三,21)。數(shù)量較少。斂口,圓唇,斜直腹,沿上有一流口。素面。DT1003(6)∶54,夾砂黃褐陶??趶?4、殘高7、壁厚0.6、流口寬6厘米(圖一二,4)。盆數(shù)量較少。侈口,圓唇,直腹。AT2102(6)∶30,夾砂灰陶。器表有抹痕??趶?0、殘高6、壁厚1.6厘米(圖一二,2)。器底數(shù)量較多。平底。DT1003(7)∶59,夾砂灰陶。假圈足。圈足徑14、圈足厚1.2厘米(圖一二,11)。DT1003(7)∶48,夾砂灰陶。素面。底徑10、殘高6.2、底厚0.8厘米圖一三泥質(zhì)橙黃陶。素面。底徑6、殘高4、底厚1厘米(圖一二,16)。DT1003(6)∶37,夾砂灰陶。飾繩紋,已不太清楚。底徑12、殘高5.6、底厚0.6厘米(圖一二,15)。鉆孔陶片數(shù)量不多??诪閱蚊驺@,另一面經(jīng)修飾。DT1003(7)∶55,夾砂灰陶。長方形,內(nèi)壁磨光。長5.4、寬3、孔徑0.4厘米(圖一三,4)。紋飾陶片數(shù)量不多。DT1003(7)∶54,泥質(zhì)灰陶。內(nèi)壁刻劃三角形紋。長7.8厘米(圖一三,1)。DT1003(6)∶52,夾砂灰陶。內(nèi)壁有橫向抹紋,器表為豎向抹痕,之間有凸起。長8.4、寬5厘米(圖一三,9)。紡輪共35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依斷面形狀的不同,可分為三型。A型:數(shù)量最少。斷面呈長方形,上、下面平。AT2003(6)∶10,直徑4.8、厚2厘米圖一三B型:數(shù)量較A型多。斷面呈半圓形,底平光滑。AT2103(7)∶5,直徑5.4、高3.1厘米(圖一三,12)。C型:數(shù)量最多。斷面呈梯形。DT1004(7)∶24,底面飾一周雙線點(diǎn)線紋。底徑5.5、高2.8厘米(圖一三,2)。DT1004(7)∶23,靠上有一束頸,上、下面平,底面飾點(diǎn)線紋。面徑2.2、底徑5.7、高2.8厘米(圖一三,3)。(3)骨器和牙器出土數(shù)量較多,有錐、簪、鏃、鏟等。骨錐共40件。較長,前鋒尖銳,磨制部分主要是鋒部。AT2003(6)∶26,用動物骨打磨而成。長16.15、最寬2.9、厚0.9厘米(圖一四,4;圖版叁,7)。骨簪共24件。依形狀不同,可分為兩型。A型:條形,數(shù)量較少。形體寬扁,一端兩面磨成尖,通身磨制光滑。AT2505(6)∶2,長10、最寬1.45、厚0.4厘米(圖一四,2;圖版叁,6)。B型:長條弧形,數(shù)量較多?;∶鎯蓚?cè)有磨制的對稱的小槽,弧面磨制光亮。AT2103(6)∶13,長7.6、寬0.7、厚0.4厘米(圖一四,3)。骨鏃1件(AT2102(6)∶25)。磨制。圓柱體,鋒尖銳,圓鋌。長5.3、直徑0.8厘米(圖一四,6)。骨飾數(shù)量較少。DT1003(7)∶9,用動物骨磨制而成,上有四個(gè)兩面鉆的孔,磨制光滑。長8.5、寬4.8、厚0.7厘米(圖一四,5)。骨鏟1件(AT1901(6)∶59)。上鉆有四個(gè)小孔。長13.5、寬7.1、厚0.2厘米(圖版伍,6)。牙飾14件。均用動物牙加工而成。DT1003(7)∶33,獐牙剖成一半磨制和鉆孔而成。長7.8、寬1.1、厚0.6厘米(圖一四,1)。鈴1件(AT1901(6)∶1)。拱形鈕,橢圓形口,鈴舌掛在鈕下的一橫柱上,器身上有數(shù)個(gè)小孔。長3.8、寬2.6、厚0.1厘米(圖一五,1;圖版肆,2)。刀1件(CT0304(6)∶5)。短把,刃口鋒利,刃身較薄。長5.1、寬1.4、厚0.1厘米(圖一五,2)。錐1件(DT1803(6)∶1)。身呈四棱形,向前漸收成尖鋒,尖鋒利,頭端有少許磨痕,鑄造成型。長5.9、厚0.5厘米(圖一五,4;圖版叁,8)。鑿1件(AT2105(6)∶11)。條形,斷面呈長方形,刃鈍,一端殘,器身有鍛打痕。長4.8、寬0.8、厚0.4~0.6厘米(圖一五,3;圖版叁,3)。3.作物遺存作物標(biāo)本除了稻和粟,這一期新出現(xiàn)了麥,還有采集的野栗子等。第6、7兩層出土的稻和粟的標(biāo)本量都較多,許多成塊狀。出土麥的標(biāo)本量很少,較難采集,通過浮選方法可以獲取。從出土作物的標(biāo)本量分析,第二期種植的農(nóng)作物以稻(圖版肆,5)和粟為主。(三)c型,困境石錨,長絲束鐵具設(shè)復(fù)機(jī)具,僅2件。請看圖1,21.遺跡第三期遺跡主要有大量的木樁柱和火堆。木樁柱的數(shù)量較多,約占發(fā)掘出土木樁總量的五分之二?;鸲丫_口于第5層下,共清理火堆4個(gè)。(1)火堆小的不到1平方米,大的10余平方米。HD3開口于第5層下,直接疊壓于第6層之上,距地表深度為62~67厘米。分布于探方內(nèi)北部約四分之一的范圍,大部分壓于北壁之下,形狀近圓形,有部分延伸至DT1103內(nèi)。長360、寬155、厚18~22厘米,為整塊紅燒土,燒土上有少量的黑灰土?;鸲堰z跡中清理出少量陶片(圖一六)。(2)木樁柱第三期木樁有特別粗大的,有的打破火堆,也有到底或?qū)游豢可系摹P螤钣袌A形、多邊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幾類。大部分木樁的期別目前還不能確定。粗大的木樁柱,直徑最大的達(dá)38、長近200厘米,邊多經(jīng)砍削,部分鑿有榫孔,榫孔大的為長方形,小的為三角形,底部均砍削成尖狀或鈍尖狀。2.遺物有石器、陶器、銅器等。石器有斧、錛、刀、鑿、錐、研磨器、鏃、范等,其中錐最多,鏃等次之。陶器有罐、盆、缽、缸、紡輪、陶片制成的網(wǎng)墜等,均為手制。銅器數(shù)量較第二期增多,有鑿、鐲、鏃、錐。還有少量骨器出土。作物遺存有稻、麥、粟、稗。(1)石器第三期共出土石器260件,數(shù)量較第二期有所減少。錐最多,斧、錛、刀、鏃的數(shù)量相近,石鑿數(shù)量最少。斧共36件。長條形,正鋒。DT1103(5)∶13,青灰色火成巖磨成。刃略弧,圓柱體,兩面磨制,另兩側(cè)利用自然面,頂部殘。長17.4、刃寬4.6、厚4.8厘米(圖一七,10)。AT2102(4)∶6,灰黑色火成巖磨制。平刃,刃和頂端殘。長16.2、刃寬7.4、厚4.8厘米(圖一七,12)。刀共49件。有單孔或雙孔,正鋒。AT2103(4)∶4,紅褐色砂巖磨制,孔為兩面琢磨而成。長方形,單孔,弧刃,背外弧。長10.5、寬4.5、厚0.9厘米(圖一七,9)。錛共47件。依據(jù)形制不同,可分兩型。A型:1件(DT1003(5)∶2)?;野咨r磨制。條形,偏鋒,平刃上有疤痕,弧形頂。長13.1、寬6.5、厚2.5厘米(圖一七,1)。B型:46件。梯形,偏鋒。DT1004(5)∶11,青灰色硅質(zhì)巖磨制而成,光滑?;∪猩嫌邪毯?頂端平。長5.2、刃寬3.3、厚1厘米(圖一七,11)。鑿共8件。條形,正鋒。DT1204(5)∶12,灰綠色石英巖磨制。刃略弧,圓弧頂,頂端有打擊痕。長5、寬1.5、厚1.2厘米(圖一七,6)。錐共72件。青灰色板巖磨制而成。兩端有尖鋒。DT1003(5)∶4,一端殘,近圓柱體。長5.8、最大徑0.6厘米(圖一七,2)。DT1005(5)∶1,一端殘,一端尖銳。長5.4、0.45~0.6(,8)。A型:42件。三角形。DT1005(4)∶1,青灰色板巖加工而成。兩面磨制不光滑。長4.6、寬1.2、厚0.5厘米(圖一七,5)。DT1205(4)∶3,灰白色板巖磨制。形體扁寬,前鋒尖銳,兩側(cè)有刃。長3.5、寬1.2、厚0.2厘米(圖一七,4)。B型:1件(DT1004(5)∶16)。青灰色硅質(zhì)巖磨制。條形,前鋒尖銳,兩側(cè)有刃。長4.6、寬0.8、厚0.2厘米(圖一七,3)。范1件(DT1003(5)∶1)?;尹S色砂巖刻磨而成為合范的一半殘片內(nèi)和外為圓弧形,頂端有一斜面和一疤痕,鉞范下部有三道凹槽,范內(nèi)有灰黑色高溫灼痕。外部上側(cè)邊刻有兩條對稱的凹槽。長11.8、寬9.8~11.6、厚2.8~3.6、刻范深1.2~1.7厘米(圖一七,7;圖版肆,1)。(2)陶器火候較低,器形有罐、盆、缽、等,均為手制。素面為主。侈口罐數(shù)量較多。依其器形的不同,可分為兩型。A型:數(shù)量較多。圓唇,斜肩。素面。DT1003(5)∶16,夾砂灰褐陶??趶?6、殘高7、壁厚0.7厘米(圖一八,3)。DT1003(5)∶29,夾砂灰褐陶??趶?6、殘高4.6、壁厚0.4厘米(圖一八,18)。DT1005(4)∶6,夾砂黃褐陶。殘高7、壁厚0.9厘米(圖一八,23)。B型:數(shù)量不多。圓唇,鼓肩。素面。DT1003(4)∶3,夾砂黑灰陶??趶?6、殘高4.4、壁厚0.8厘米(圖一八,29)。DT1003(5)∶27,泥質(zhì)灰陶??趶?6、殘高4、壁厚1厘米(圖一八,28)。侈口短頸罐數(shù)量不多。圓唇。DT1005(4)∶7,夾砂灰褐陶。素面。口徑22、殘高12.2、壁厚0.7厘米(圖一八,24)。DT1003(5)∶36,夾砂灰陶。素面。口徑16、殘高9、壁厚0.8厘米(圖一八,2)。侈口卷沿罐數(shù)量不多。均為圓唇。DT1003(5)∶14,夾砂灰褐陶。素面。口徑18、殘高5、壁厚0.7厘米(圖一八,21)。DT1003(5)∶34,夾砂黑灰陶。內(nèi)壁抹平。口徑19、殘高5、壁厚0.6厘米(圖一八,16)。DT1003(5)∶18,夾砂灰陶。器表有抹痕,內(nèi)壁抹平??趶?0、殘高6、壁厚1厘米(圖一八,5)。長頸罐數(shù)量較少。侈口,圓唇。素面。DT1003(5)∶35,夾砂灰褐陶??趶?2、殘高7.6、壁厚0.9厘米(圖一八,26)。單耳罐數(shù)量較少。侈口,腹部最大徑靠下,平底。素面,口沿和器表磨光。AT2003(4)∶23,夾砂灰陶。口徑約5.6、底徑4.5、高8、壁厚0.5厘米(圖一八,12)。雙耳罐數(shù)量較多。依其形制不同,可分為兩型。A型:數(shù)量較少。侈口,圓唇,長頸,寬扁大耳,器耳上接唇部、下接肩部。DT1801(4)∶40,夾砂灰陶。器身及耳飾有紅色彩繪,圖案已不清。殘高12.4、耳寬3.6厘米(圖一八,6)。DT1003(5)∶28,夾砂灰褐陶。素面。殘高9、耳寬3厘米(圖一八,15)。B型:數(shù)量較多。侈口,圓唇,微鼓腹,寬扁耳,耳上接唇部、下接肩部。素面。DT1003(5)∶22,夾砂灰褐陶。器表有煙痕。殘高8.4、耳寬3、壁厚0.8厘米(圖一八,13)。DT1003(4)∶42,夾砂灰褐陶。殘高7、壁厚0.8厘米(圖一八,1)。帶流罐1件(CT0304(5)∶1)。夾砂灰陶。殘高12.3、壁厚0.5厘米,流口徑約3厘米(圖版伍,7)。缽數(shù)量較多。依其形狀不同,可分為兩型。A型:數(shù)量較多。斂口,圓唇,肩微鼓。素面。DT1003(5)∶33,夾砂紅褐陶??趶?8、殘高7、壁厚0.6厘米(圖一八,4)。DT1003(5)∶25,夾砂灰陶。器身有豎向抹紋??趶?6、殘高5.4、壁厚0.6厘米(圖一八,20)。B型:數(shù)量較少。侈口,尖圓唇,微鼓腹。DT1003(5)∶20,夾砂灰褐陶。器表留有豎向條紋??趶?6、殘高4.2、壁厚0.4厘米(圖一八,17)。數(shù)量較少。器形大,平沿,斜直腹,帶一管狀流,流口上翹。DT1204(5)∶28,夾砂灰陶。殘高9、流口徑5厘米(圖一八,14)。缸數(shù)量較少。斂口,方唇。素面。DT1003(5)∶19,夾砂灰陶。殘高4、壁厚1.2厘米(圖一八,22)。AT2505(5)∶6,夾粗砂灰黃陶。帶一管狀流,流口上翹,腹微鼓。口徑48、殘高18、流口徑4、壁厚1厘米(圖一八,30)。器底數(shù)量較多。平底。DT1003(5)∶15,夾砂灰褐陶。底徑16、底厚0.5厘米(圖一八,27)。DT1003(5)∶23,夾砂灰陶。底徑18、底厚0.8厘米(圖一八,25)。DT1003(5)∶32,夾砂灰陶。器表有橫向抹紋。底徑8、殘高3、底厚1厘米(圖一八,9)。DT1801(4)∶43,夾砂灰陶。內(nèi)外均不光滑。底徑10、殘高4、底厚1.2厘米(圖一八,19)。紡輪共37件。兩面平,邊外凸呈弧形。DT1005(5)∶6,泥質(zhì)灰陶。直徑4.5、孔徑0.5、厚1.4厘米(圖一八,10)。DT1801(4)∶8,泥質(zhì)灰褐陶。直徑4.7、孔徑0.5、厚1.7厘米(圖一八,11)。網(wǎng)墜共件條形用陶片打磨而成,兩端處磨出“V”形槽口。DT1304(5)∶9,夾砂灰陶。長4.2、寬2.5、厚0.7厘米(圖一八,7)。DT1304(5)∶6,夾砂灰陶。長7.1、寬2.5、厚1厘米(圖一八,8;圖版伍,5)。(3)骨器有鐲、鏃、錐。鐲數(shù)量不多。外用加工磨制好的動物骨拼接,內(nèi)用一種粘合物粘結(jié)而成,粘合物較厚。DT1003(5)∶13,殘。殘長5.9、寬2.5、厚1.4厘米(圖一九,1)。鏃共4件。磨制而成。前鋒呈三角形,尖銳,有鋌。DT1801(4)∶26,長6.7、寬0.9、厚厘米圖一九錐共23件。磨制。器身粗寬,前鋒尖銳。DT1305(4)∶9,長9.6、寬1、厚0.8厘米(圖一九,7)。(4)銅器數(shù)量較少,有鏃、錐、鐲、鑿。鏃2件。一件為兩翼,另一件為三翼。AT2505(5)∶1,鑄造。三翼,圓銎直達(dá)前部。長5、銎徑0.8、最寬1.2厘米(圖一九,5)。DT1803(4)∶10,長5、最寬1.3厘米(圖版叁,4)。錐1件(DT1801(4)∶27)。器身為四棱形,鋒尖銳。長10.1、最寬處0.65厘米(圖一九,6;圖版叁,9)。鐲3件。依其有無斷口分兩型。A型:1件(AT2002(4)∶1)。無斷口。圓形。接口似經(jīng)焊接。直徑5.2、厚0.3厘米(圖一九,2)。B型:2件。有斷口。AT1901(4)∶2,圓形,寬扁,局部略外弧。無紋飾。直徑5.6、寬0.65、厚0.2厘米(圖一九,3)。鑿1件(AT2104(4)∶18)。條形,四棱體,一頭卷曲,前端略收,偏鋒。長8.4、寬1、刃寬0.5、厚0.8厘米(圖一九,4;圖版叁,2)。3.作物遺存第三期的作物標(biāo)本有稻、麥、粟及稗等。地層中出土的稻和粟的標(biāo)本量較多,在許多探方中都能采集到標(biāo)本,許多標(biāo)本成塊狀。麥的標(biāo)本量較少,但是通過浮選方法能夠獲取。(四)下錨點(diǎn)形狀為第一種類,僅有3.晚期的地層堆積較厚,為水下淤積的灰沙灰土層,沒有留下遺跡,只有一些遺物。遺物以陶網(wǎng)墜為多,還有少量陶片和瓦片。陶器均為輪制,火候也較高。還出土少量鐵器。釜數(shù)量較多。侈口,圓唇,寬折沿。AT2505(3)∶3,夾砂灰陶。斜肩。飾繩紋??趶?0、殘高16.4、壁厚0.7厘米(圖二,8)。DT1003(3)∶1,夾砂灰陶。口徑34、殘高6、壁厚0.8厘米(圖二,2)。盆數(shù)量較少。依其形狀的不同,可分為三型。A型:斂口,圓唇,直腹,平底。飾繩紋。AT2003(3)∶3,夾細(xì)砂黃褐陶??趶?8、高10、底徑28.8、底厚0.6厘米(圖二,1)。B型:侈口,尖唇,下折沿,沿面微凹,弧腹。素面。DT1802(3)∶1,夾砂灰褐陶??趶?4、殘高8.2、壁厚0.8厘米(圖二,6)。C型:斂口,尖圓唇,微鼓腹。素面。AT2005(3)∶6,夾砂灰陶??趶?4、殘高10、壁厚0.8厘米(圖二,9)。侈口卷沿罐數(shù)量較少。DT1802(3)∶2,夾砂黃褐陶。圓唇,短頸,有肩。素面??趶?0、殘高6、壁厚0.8厘米(圖二,7)。直口罐1件(DT1003(3)∶2)。泥質(zhì)灰陶。方唇,鼓腹。頸下飾刻劃水波紋,肩部飾刻劃花草紋。口徑10.4、殘高8.2、壁厚0.8厘米(圖二,3)。網(wǎng)墜數(shù)量較多。管狀。素面。AT2003(3)∶2,夾砂黑灰陶。長6.2、直徑3.5、孔徑0.7厘米(圖二,4)。另外,還出土了數(shù)量較少的筒瓦,體形較大,內(nèi)飾布紋。DT1003(3)∶1,泥質(zhì)灰陶。殘長24、寬15.2、壁厚1.2厘米(圖二,5)。四、海黑遺址早期的文化面劍川縣海門口遺址是滇西北地區(qū)最重要的史前時(shí)代遺址,從發(fā)現(xiàn)至今,一直為研究者所重視。由于第一、二次發(fā)掘的層位關(guān)系沒有理清,致使出土物混亂,對遺址的研究工作不能夠深入下去。通過第三次考古發(fā)掘,使我們對海門口遺址的了解又前進(jìn)了一大步。2.通過研究并確定發(fā)掘點(diǎn)后,我們基本清楚了遺址的分布范圍和面積,以及木樁柱的分布范圍和面積。遺址總面積超過50000平方米,木樁分布集中區(qū)面積也達(dá)到20000平方米。這樣一個(gè)保存之好、面積之大的史前水濱木構(gòu)“干欄式”建筑遺址,是目前全國最大的。3.第三次發(fā)掘建立了劍湖周邊地區(qū)考古學(xué)文化年代序列。海門口遺址四組地層的劃分及出土遺物的差異和變化,使遺址的史前時(shí)期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不出銅器,為新石器時(shí)代晚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出銅器,為銅器時(shí)代的早期和中期。4.確定了劍湖周邊地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