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貽貝對腹瀉性貝毒的累積與排出_第1頁
翠貽貝對腹瀉性貝毒的累積與排出_第2頁
翠貽貝對腹瀉性貝毒的累積與排出_第3頁
翠貽貝對腹瀉性貝毒的累積與排出_第4頁
翠貽貝對腹瀉性貝毒的累積與排出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翠貽貝對腹瀉性貝毒的累積與排出

大明軟海綿酸(oa)是ae級腹瀉性骨關節(jié)病(pd)的主要毒素類型。這是蛋白質磷酸酶pp1(protectionpharmace)和pp2a(sertorreprotectionpharmace2a)的特定抑制劑。由于其特定的化合物,它可以抑制許多酶的去除磷酸化,導致信號傳導路徑的變化和身體疾病。愛貝、貝貝或其他雙殼類動物可以通過過濾食物中的毒藻來積累sd,但對貝類本身的生存影響不大。即使以毒藻為唯一的食物來源,死亡率也不會顯著增加。這表明貝體體內存在一種特殊的耐堿或抗堿機制,這使貝體本身不會受到腹瀉性貝毒的傷害。sd耐受性和抗堿機制對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作為多生物異源物質抗性機理(multixenobioticresistance,MXR)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上調修復機制的熱激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廣泛分布于各種生物體內,在生物體對環(huán)境脅迫和外源物質的抗性與耐受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HSP70在熱激、高溫、紫外線、微量金屬、異源物質(如細菌,毒素)都能誘導其表達,由于HSP70的高度保守性、同源性及脅迫誘導的廣譜性,因此受污染土壤和海洋中的生物所產生的HSP可作為機體受到環(huán)境脅迫的標記,并進一步用于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和分析.但貝毒素能否誘導HSP的表達,HSP在貝類抗貝毒機制中是否發(fā)揮某種重要作用?目前國內外均未見報道.本研究以利瑪原甲藻為餌料,通過室內濾食實驗,考查了DSP在翡翠貽貝體內的累積與排出規(guī)律,分析了HSP70基因的表達與毒素累積與排出之間的關系,探討了DSP毒素對HSP70基因表達的影響,為進一步明確HSP70在貝類抗DSP毒素中的作用奠定基礎.1材料和方法1.1角褐脂藻phaceodagctraft利瑪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由美國CCMP(Provasoli-GuillardNationalCenterforCultureofMarinePhytoplankton)提供,編號2597.三角褐脂藻(Phaceodactylumtricornutum)由暨南大學赤潮與水環(huán)境研究中心提供.翡翠貽貝(Pernaviridis)采自廣東珠海海域.1.2儀器和檢測方法海鹽(Aquasonic,Ingieburn,N.S.W.,Australia);維生素VB1、維生素VB12和生物素(上海伯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rizolreagent(Invitrogen);MMLVReverseTranscriptaseRnaseH(TOYOBO);Ribonucleaseinhibitor,TakaraLATaq和Sampleprotector(Takara);DSP檢測試劑盒(Abraxis).其他未注明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353型酶標儀(LabsystemsMultiskanMK);CKX41倒置生物顯微鏡(Olympus);CD2105智能生物人工氣候箱(Xutemp,杭州雪中炭恒溫技術有限公司);PCR擴增儀(Bio-rad);凝膠成像系統(tǒng)(MultiGenius).1.3實驗方法(1)培養(yǎng)基的設置利瑪原甲藻和三角褐脂藻的培養(yǎng)均采用f/2培養(yǎng)基,置于溫度(22±1)℃,光照強度4000lx、光暗循環(huán)為L∶D=12∶12的人工氣候箱中進行擴大培養(yǎng).(2)飼養(yǎng)繁殖與培養(yǎng)將翡翠貽貝置于海水(25‰)中馴養(yǎng),連續(xù)充氣,每天換水一次,馴養(yǎng)餌料使用三角褐脂藻,飼養(yǎng)密度約20只/20L,使貝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3)實驗貝的干質量實驗設5組,投喂不同體積比的利瑪原甲藻和三角褐脂藻(0∶100,30∶70,50∶50,70∶30,100∶0).其中全部喂飼利瑪原甲藻的藻密度為105/L,全部喂飼三角褐脂藻的藻密度為106/L.空白對照不加貝類,每組設3個平行,置盛有4L海水的大燒杯內飼養(yǎng),氧氣泵充氣,實驗時間為1h.實驗結束后取水樣計數(shù),稱實驗貝的干質量.濾食率的計算公式為:G=V·(lnCt-lnCtf)·(Ctf-C0)/[N·W·t·(lnCtf-lnC0)]式中,G為濾食率[個/(g·h)],即單位質量單位時間過濾的餌料細胞數(shù);V為食物溶液體積(L);W為實驗貝軟組織的質量(g);N為實驗貝數(shù);Ctf為實驗瓶中的剩余食物量(個/L);C0為起始食物量(個/L);Ct為對照瓶中的最終食物量(個/L);t為攝食時間(h).(4)角褐脂藻的飼養(yǎng)選取經馴化飼養(yǎng)的、大小均一的90只貽貝,分3組,分別投喂不同體積比混合的利瑪原甲藻和三角褐脂藻(0∶100,30∶70,70∶30),相應藻密度與1.3(3)節(jié)相同.3d后全部喂飼三角褐脂藻,繼續(xù)飼養(yǎng)3d.實驗周期內每天取貝樣,每組6只.迅速開殼,摘取鰓組織,并將其分成2份.一份置于含Sampleprotector的EP管中,5min后放入-80℃冰箱保存.一份保存于-20℃冰箱用于毒素的分析.(5)毒素含量測定毒素的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試劑盒.取1g貝組織與體積分數(shù)80%的甲醇混勻、離心,取上清,定容到10mL.取其中的10μL,用樣品稀釋液稀釋到1mL.加入100μL稀釋樣品到檢測孔中(標準和樣品均做3個平行),依次加入50μL的酶偶聯(lián)液、抗體溶液,轉勻,室溫孵育1h.用洗液洗3次,在吸水紙上拍干,加入150μL底物溶液,室溫孵育30min,加入100μL停止液,450nm下讀板,繪制標準曲線,計算樣品中毒素的含量.(6)pcr擴增條件的確定采用Trizol法提取鰓組織總RNA,用體積分數(shù)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RNA的完整性.cDNA合成總體系25μL:1~5ngRNA,1μLRandomprimer,65℃15min,冰浴5min;然后加入5μL10mmol/LdNTP,5μL5×buffer,0.5μLRibonucleaseinhibitor,1μLMMLVReverseTranscriptaseRnaseH,5.5μLRNase-freeH2O.混勻,42℃溫浴1h,99℃5min使酶滅活.用于HSP70擴增的引物參考文獻,上游引物為:GACTTGGGTGGTGGAAC,下游引物為:GGCTACAGCTTCATCAGGG,片段大小為516bp.18SrRNA作為內參,引物參考文獻,上游引物:GGTTGATCCTGCCAGTAGTCATATGCCTG,下游引物:GATCCTTCCGCAGGTTCACCTACGGAAACC,片段大小為1700bp.PCR反應體系20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10×LATaqbuffer2μL,LATaq酶0.2μL,cDNA2μL,雙蒸水14.8μL.為保證PCR擴增在線性范圍內進行,需首先確定合適的模板量與PCR循環(huán)數(shù).根據實驗結果,18S的擴增條件確定為:模板量4ng;94℃預變性5min;94℃變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2min,共30個循環(huán).最后1個循環(huán)后于72℃延伸10min.HSP70的反應條件為:模板量8ng;94℃預變性5min;94℃變性30s,55℃退火40s,72℃延伸40s,共30個循環(huán).最后1個循環(huán)后于72℃延伸10min.擴增產物用體積分數(shù)2%瓊脂糖凝膠電泳后成像.2結果2.1不同投喂材料對貽貝濾食率的影響整個實驗過程中,翡翠貽貝死亡2只,對照組(0∶100)和實驗組各1只.喂養(yǎng)毒藻的實驗組均未觀察到明顯的不良反應.圖1為喂飼利瑪原甲藻后翡翠貽貝濾食率的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投喂毒藻在混合藻液中比例的增加,貽貝對藻細胞的濾食率明顯降低,呈現(xiàn)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對照組和實驗各組的濾食率分別為1.43×105、1.24×105、0.82×105、0.54×105、0.32×105/(g·h).表明利瑪原甲藻可顯著抑制貝類的濾食,這可能是貝類為減少毒藻暴露而采取的一種保護性行為.2.2兩組各克氏原螯蝦dsp的質量分數(shù)DSP在貽貝鰓組織中的累積與排出情況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前3d翡翠貽貝鰓組織中DSP毒素顯著增加,呈明顯的劑量和時間依賴關系.第2、3天時,30∶70實驗組鰓組織中DSP的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164.5、216.5ng/g;70∶30實驗組分別為182.4、254.8ng/g;均明顯高于對照組(0∶100)(P<0.05).后3d,貽貝體內毒素含量顯著下降.最后1d時,毒素水平下降至染毒第一天的水平,表明貽貝排出毒素的能力比較強.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未染毒貝,鰓組織中也有一定的毒素檢出,表明貝自身已在自然海域中染毒,只是毒素濃度較低而已.這與楊莉等的調查結果是一致的,說明廣東沿海貝類DSP毒素污染狀況比較嚴重.3.3hsp60基因表達量的檢測根據確定的PCR條件,以18S為內參對HSP70基因進行半定量RT-PCR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進一步用Bandscan軟件對電泳結果進行半定量分析,結果如圖3、表1所示.從圖表可以看出,隨著毒素的累積HSP70表達顯著增加,并于第2天達到高峰,30∶70實驗組和70∶30實驗組表達分別是對照組的4.89、6.31倍.后3d,隨著毒素從體內逐漸清除,HSP70基因表達量呈降低的趨勢.3討論3.1利瑪原甲藻的濾食率許多研究證實,短期暴露于有毒甲藻中時,貝類的濾清率(或攝食率)會顯著下降.朱明遠等指出,給櫛孔扇貝全喂PSP產毒藻微小亞歷山大藻比全喂三角核脂藻的濾食率降低了1倍;Bauder等的研究結果顯示,海灣扇貝濾食率隨著利瑪原甲藻的濃度升高呈降低趨勢.一般而言,對毒素敏感的貝類往往排斥作用較強,毒素積累比較少;相反,對毒素不敏感的貝類往往對毒素有較高的累積能力,毒素的排出也慢.貝類暴露于產毒藻細胞時,濾清率的變化可直接反映出該貝對毒素的敏感性,并能指示隨后的毒素積累情況.本研究發(fā)現(xiàn),翡翠貽貝暴露于產毒利瑪原甲藻后,其濾食率顯著下降,存在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表明翡翠貽貝對DSP毒素比較敏感.3.2利瑪原甲藻的監(jiān)控不同貝類對DSP毒素的積累能力和排出能力不同.Viviani等研究指出,特定海域中,紫貽貝最易積累DSP毒素,體內毒素累積最高;扇貝體內次之,牡蠣體內毒素積累最少.Bauder等觀察發(fā)現(xiàn),用105/L的利瑪原甲藻喂養(yǎng)海灣扇貝(Argopectenirradians)2d,鰓中DSP貝毒的累積最高為0.2μg/g;本研究顯示,翡翠貽貝喂食利瑪原甲藻后,第3天可達254.8ng/g,與海灣扇貝情況類似.一般而言,貝類中毒素的清除速率由快到慢,特別是前3d排出速率相對較快,而后轉入緩慢的排毒階段.Bricelj和Shumway按照毒素排除速率,將雙殼貝類劃分為慢速排毒者(排除率≤3%),快速排毒者(3%<排除率<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翡翠貽貝體內DSP的排除率平均12%.按照這一標準,應屬快速排毒者.說明翡翠貽貝對利瑪原甲藻敏感性高,能通過自凈逐漸排除毒素.3.3hsp70表達變化熱激蛋白70廣泛分布于各種生物體內,具有短時性、高度的保守性、多樣性等特點,具有分子伴侶功能,使生物獲得耐熱性、調控細胞骨架動力學及調控基因表達(即上調修復機制)等,可作為機體受到環(huán)境脅迫的標記.目前有關環(huán)境脅迫誘導HSP70的表達研究主要在蛋白表達水平上,mRNA水平上研究甚少.研究表明,雙殼貝類35℃熱激1h后,隨著時間的延長,HSP70表達量明顯上升,但1h出現(xiàn)短暫的降低,3h表達水平最高,24h后表達水平居高不下;暴露于0.75μmol/LHg2+6d,8h時HSP70表達水平均達到最高,6d后恢復正常水平;注射細菌Vibrioanguillarum后,48h時HSP70表達水平最高;而暴露于有機汞時,HSP70表達水平表達受到顯著抑制.本研究探討了翡翠貽貝暴露于不同水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