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之毫針刺法_第1頁
針灸學之毫針刺法_第2頁
針灸學之毫針刺法_第3頁
針灸學之毫針刺法_第4頁
針灸學之毫針刺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學之毫針刺法

(-)毫針的構造和規(guī)格

毫針分為五個部分:以銅絲或鉛絲緊密纏繞的一端為針

柄;針柄的末端多纏繞成圓筒狀稱針尾;針的尖端鋒銳的部

分稱針尖;針柄與針尖之間的部分稱針身;針柄與針身的連

接之處為針根。毫針的長短、粗細規(guī)格,是指針身。

(二)針刺練習

針刺練習,主要是指指力和手法的練習,是初學針刺者的

基本技能訓練。

1.紙墊練針法

用松軟的紙張,折疊成長約8厘米,寬約5厘米,厚約2

—3厘米的紙塊。用線如“井”字形扎緊,做成紙墊。練針時,

左手執(zhí)墊,右手拇、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動針柄,穿透紙

墊,反復練習。(圖10-64)

2.棉團練針法

用棉花做襯,用布將棉花扎緊,成直徑約6—7厘米的棉

團,練針方法同紙墊練針法。所不同的是棉團松軟,可做提

插、捻轉等多種基本的練習。(圖10—65)

(三)針刺前的準備

1.選擇針具

選擇針具,應根據(jù)病人的性別、年齡、肥瘦、體質、病

情、病位及所取腌穴,選取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靈樞?

官針》篇說“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如男性、體壯、形肥且病位較深者,可選取稍粗稍長的毫

針。反之若為女性、體弱、形瘦、而病位較淺者,則應選用

較短、較細的針具,臨床上選針常以將針刺入月俞穴應至之深

度,而針身還應露在皮膚上稍許為宜。

2.選擇體位

為了使患者在治療中有較為舒適而又能耐久的體位,既便

于取穴、操作,又能適當留針,因此在針刺時必須選擇好體

位。臨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臥位,側臥位

等。對于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有條

件時應取臥位,以避免發(fā)生暈針等意外事故。

3.消毒

包括針具消毒、腌穴部位的消毒和醫(yī)者手指的消毒。針具

可用高壓蒸氣消毒或75%酒精浸泡30分鐘消毒。同時應注

意盡可能做到一穴一針。胸穴部位可用75%灑精棉球拭擦消

毒,或先用2.5%碘酒棉球擦試后再用酒精棉球涂擦消毒。

至于醫(yī)者手指,應先用肥皂水洗凈,再用75%灑精棉球擦拭

即可。

(四)刺法

1.進針法

在針刺時,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稱“刺手”,左手抓切按

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稱“押手,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

按在腌穴位置旁,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此

法適宜于短針的進針。(圖10-66)

②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

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腌穴表面,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

入月俞穴,此法適用于長針的進針。(圖10—67)

③舒張進針法用左手食、拇指將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膚向

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

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腌穴。(圖10—

68)

④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捏

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

薄部位的進針,如印堂等。(圖10—69)

2.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針刺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

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一腌

穴,由于針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產生的針感強

弱、方向和療效常有明顯差異。

①角度指進針時的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

根據(jù)月俞穴所在位置和醫(y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而定,

一般有: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是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適

于大部分〃俞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

用于肌肉較淺薄處或內在重要臟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

位。

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角左

右沿皮刺入。此法適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頭部的腌穴等。

(圖10-70)

②深度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程度。每個腌穴的針刺

深度,在腌穴各論中已有詳述,在此僅根據(jù)下列情況作介

紹。

體質:身體瘦弱淺刺,身強體肥者深刺。

年齡: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

者宜深刺。

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宜淺刺,四肢、臀、腹及

肌肉豐滿處宜深刺。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關系極為密切,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

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天突、啞門、風府等穴及眼

區(qū),胸背和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胸穴,尤其要注

意掌握好針刺角度和深度。

3.行針與得氣

行針也叫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腌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而施

行的各種刺針手法。得氣也稱針感,是指將針刺入喻穴后所

產生的經(jīng)氣感應。當產生得氣時,醫(y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

緊的感覺,同時患者也會在針下有相應的酸、麻、脹、重

感,甚或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感覺。若沒

有得氣,則醫(yī)者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脹、麻、

重等感覺。正如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所說“輕滑慢而示來,

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

也,如閑處幽堂之深”。

得氣與否及氣至的遲速,不僅直接關系到療效,而且可以

供以窺測疾病的預后。《靈樞?丸針十二原》載:“刺之而氣不

至,無問其數(shù);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刺之要,氣至而有

效”這充分說明了得氣的重要意義。臨床上一般是得氣迅速

時,療效較好;得氣較慢時效果就差;若不得氣,則可能無

效?!督疳樫x》也說“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因此,臨床上若

刺之而不得氣時,就要分析原因,或因取穴不準,手法運用

不當,或為針刺角度有誤。

深淺失度。此時就要重新調整針刺部位、角度深度、運用

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針,一般即可得氣。如患者病久體虛,

以致經(jīng)氣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覺遲鈍,而不易

得氣時,可采用行針推氣,或留針候氣,或用溫針,或加艾

灸,以助經(jīng)氣的來復,以促使得氣,或因治療,經(jīng)氣逐步得

到恢復,則可迅速得氣。若用上法而仍不得氣者,多為臟腑

經(jīng)絡之氣虛衰已極。對此,當考慮配合或改用其他療法。

行針手法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

①基本手法有以下兩種:

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腌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針在穴內進行

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把針從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為插;由

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圖10—71)

捻轉法:是將針刺入腌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

中、食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捻動的操作

方法。(圖10—72)

以上兩種手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相互配合運用,可根

據(jù)情況靈法運用。

②輔助手法。是針刺時用以輔助行針的操作方法,常用的

有以下幾種:

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腌穴的四周或沿經(jīng)脈的循行

部位,進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捏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

可通氣活血,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于沉緊時,用之

可宜散氣血,使針下徐和。

刮柄法:是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

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頻頻刮動針

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fā)經(jīng)氣,促使得氣。

(圖10-73)

彈針法:是將針刺入腌穴后,以手指輕輕彈針柄,使針身

產生輕微的震動,而使經(jīng)氣速行。

搓柄法:是將針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針柄單向

捻轉,如搓線狀,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時應與提

插法同時配合使用,以免針身纏繞肌肉纖維。此法有行氣、

催氣和補虛瀉實的作用。

搖柄法:是將針刺入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轆陰之

狀,可起行氣作用。

震顫法:針刺入后,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度的提插

捻轉動作。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顫,以促使得氣或增強祛

邪、扶正的作用。

4.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是根據(jù)《靈樞?經(jīng)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的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

不同的治療方法。是針刺治病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毫針刺

法的核心內容。

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

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

法。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腌穴,采用適當?shù)氖址ぐl(fā)經(jīng)氣

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節(jié)人體臟腑經(jīng)絡功能,促使陰陽

平衡而恢復健康。補瀉效果的產生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

面:

功能狀態(tài)當機體處于虛憊狀態(tài)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

到補虛的作用。若機體處于邪盛而呈實熱、閉證的實證情況

下,針刺又可以瀉邪,而起清熱等瀉實作用。如胃腸痙攣疼

痛時,針刺可以止痙而使疼痛緩解。胃腸蠕動緩慢而呈弛緩

時,針刺可以增強腸胃蠕動而使其功能恢復正常。

腌穴特性腌穴的功能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些月俞穴具

有相對特性,如有的適于補虛,如足三里、關元等;有的適

宜瀉實如十宣、少商等。

針刺手法是促使人體內在因素轉化的條件,是實現(xiàn)補虛

瀉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5.留針與出針

留針。是指進針后,將針置穴內不動,以加強針感和針刺

的持續(xù)作用,留針與否和留針時間的長短依病情而定。一般

病癥,只要針下得氣,施術完畢后即可出針或酌留10—20分

鐘。但對一些慢性、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病證,可適當

增加留針時間,并在留針中間間歇行針,以增強療效。留針

還可起到候氣的作用。

出針。出針時,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

手持針輕微捻轉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

按壓針孔防止出血,最后檢查針數(shù),防止遺漏。

(五)異常情況的處理及預防

1.暈針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饑餓疲勞、大汗大瀉大

出血后,或體位不當,或醫(yī)者手法過重而致腦部暫時缺血。

[癥狀]患者突然出現(xiàn)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

心欲嘔、多汗、心慌、四肢發(fā)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

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處理]首先將針全部取出,使患者平臥,頭部稍低,注意

保暖,輕者在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

處理的基礎上,可指掐或針刺人中、素髏、內關、足三里,

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必要時應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預防]對于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和精神緊張者,應先作好思

想工作,消除顧慮;正確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盡可能采取

臥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過重;對于過度饑餓、疲

勞者,不予針刺。留針過程中,醫(yī)者應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

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出現(xiàn)暈針先兆,可及早采取處

理措施。

2.滯針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針刺入后,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

因毫針刺入肌腱,行針時捻轉角度過大或連續(xù)進行單向捻轉

而使肌纖維纏繞針身。

[現(xiàn)象]進針后,出現(xiàn)提插捻轉及出針困難。

[處理]囑患者消除緊張狀態(tài),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單向捻

轉而致者,需反向捻轉。如屬肌肉一時性緊張,可以按揉局

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針,轉移患者注意力,隨之將針取

出。

[預防]對精神緊張者,先作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顧慮,

進針避開肌腱,行針時捻轉角度不宜過大,更不可單向連續(xù)

捻轉。

3.彎針

[原因]醫(y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或碰到堅硬組

織;留針中患者改變體位;針柄受到外物的壓迫和碰撞以及

滯針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

[現(xiàn)象]針身彎曲,針柄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

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患者感覺疼痛。

[處理]如系輕微彎曲,不能再行提插捻轉,應慢慢將針退

出;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如因患者

改變體位而致,應囑患者恢復原體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

行退針,切忌強行拔針。

[預防]醫(yī)生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患者體位要舒適,

留針時不得隨意改動體位,針刺部位和針柄不能受外物碰撞

和壓迫,如有滯針及時正確處理。

4.斷針

[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剝蝕損壞;針刺時,

針身全部刺入;行針時,強力捻轉提插,肌肉強烈收縮或患

者改變體位;滯針和彎針現(xiàn)象未及時正確處理。

[現(xiàn)象]針身折斷,殘端留在患者體內。

[處理]囑患者不要緊張,不要亂動,以防斷端向肌肉深層

陷入。如斷端還在體外,可用手指或鏡子取出;如斷端與皮

膚相平,可擠壓針孔兩旁,使斷端暴露體外,用鏡子取出;

如針身完全陷入肌肉,應于X線下定位,用外科手術取出。

[預防]認真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應剔出不用。

選針時,針身的長度要比準備刺入的深度長5分。針刺時,

不要將針身全部刺入,應留一部分在體外。進針時,如發(fā)生

彎針,應立即出針,不可強行刺入。對于滯針和彎針,應及

時正確處理,不可強行拔出。

5.血腫

[原因]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針刺時誤傷血管。

[現(xiàn)象]出針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腫脹疼痛。

[處理]微量出血或針孔局部小塊青紫,是小血管受損引

起,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較重或活動不

便者,在先行冷敷止血后再行熱敷,或按揉局部,以促使局

部瘀血消散。

[預防]仔細檢查針具,熟悉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

(六)針刺注意事項

1.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不行針刺。體質虛

弱者,刺激不宜過強,并盡可能采取臥位。

2.懷孕三個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針。三個月以上者,上下

腹部、腰舐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宮收縮的月俞穴如合谷、三陰

交、昆侖、至陰等均不宜針刺。月經(jīng)期間,如月經(jīng)周期正常

者,最好不予針刺。月經(jīng)周期不正常者,為了調經(jīng)可以針。

3.小兒因門門未閉時,頭頂部胸穴不宜針刺。此外因小兒

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針。

4.避開血管針刺,防止出血;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

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6.防止刺傷重要臟器?!端夭?診要經(jīng)終論》說:“凡刺胸

腹者,必避五臟”。

(1)針刺眼區(qū)腌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

度提插捻轉或長時間留針,以防刺傷眼球和出血。

(2)背部第十一胸椎兩側,側胸(胸中線)第八肋間,前

胸(鎖骨中線)第六肋間以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