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文言文閱讀考點5文言翻譯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課件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文言文閱讀考點5文言翻譯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課件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文言文閱讀考點5文言翻譯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課件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文言文閱讀考點5文言翻譯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課件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六文言文閱讀考點5文言翻譯市賽課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五文言翻譯第1頁“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這一考點要求有二:一是正確了解句子在文中意思,二是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當代漢語?!傲私馕闹芯渥印保褪且罁Z境讀懂某一個句子意思,能從思想內容、表示效果、語氣等方面對這個句子深入分析?!胺g文中句子”,就是在了解基礎上將文言句子轉換成符合當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合乎邏輯白話文,做到語意準確、文從字順、規(guī)范明了。第2頁《考試綱領》明確要求需要掌握“與當代漢語不一樣句式”包含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份省略等文言句式。全國卷雖未對這幾個文言句式專門設題考查,但在翻譯題中卻可能包括,不但如此,熟練掌握這幾個句式,也有利于了解文意。高頻微考點一了解與當代漢語不一樣句式第3頁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判斷,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文言文中慣用以下幾個形式表示判斷:判斷句判斷句形式例句“……者……也”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者”“者也”句①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記》)②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也”字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第4頁判斷句形式例句無標志句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②臣本布衣。(《出師表》)③今臣亡國賤俘。(《陳情表》)“為”字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判斷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②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是”字句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辭》)第5頁1.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楚俗信巫不信醫(y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yī)。(1)楚俗信巫不信醫(y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頁(2)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楚國風俗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yī)學,從三代以來就是這么,現在更為嚴重了。(2)用盡他們錢財,耗盡他們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yī)生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窘馕觥?1)“楚俗信巫不信醫(yī)”是無標志判斷句;“自三代以來為然”是“為”表判斷判斷句。(2)“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是用“……也”表判斷判斷句。第7頁[參考譯文]楚國風俗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yī)學,從三代以來就是這么,現在更為嚴重了。一切疾病不考慮病時間長短輕重,藥一旦入口不奏效,馬上就摒棄不用。至于巫術,重復試驗十幾次沒有效果,也不悔改,而且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責,用盡他們錢財,耗盡他們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yī)生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最終沒有一句話是歸罪于巫師。所以功勞永遠歸于巫師,而失敗永遠歸于醫(yī)生。第8頁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以下形式:被動句被動句類型例句“于”字句:謂語+于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師說》)“見”字句:見+謂語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受”字句:受+謂語+于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第9頁被動句類型例句“為”字句:為+動詞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為……所”“為所”句①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被”字句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無標志句①感斯人言。(《琵琶行》)②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第10頁2.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愛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余桃?!惫蕪涀又形醋冇诔跻玻耙娰t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故有愛于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于主,則罪當而加疏。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之矣。第11頁(1)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有愛于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于主,則罪當而加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從前彌子瑕被衛(wèi)國君主溺愛。(2)所以說,被君主溺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干,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愈加疏遠。【解析】(1)句中“見……于”表被動。(2)“故有愛于主”中“于”表被動,“見憎于主”中“見……于”表被動。第12頁[參考譯文]從前彌子瑕被衛(wèi)國君主溺愛。按照衛(wèi)國法律,偷駕君車人要判斷足罪。很快,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些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君主命令駕著君主車子出去了。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贊美他說:“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病竟愿犯下斷足處罰!”(彌子瑕)和衛(wèi)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衛(wèi)君。衛(wèi)君說:“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著我!”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衛(wèi)君對他溺愛也疏淡了,以后得罪了衛(wèi)君。第13頁衛(wèi)君說:“這個人曾經詐稱我命令駕我車,還曾經把咬剩下桃子給我吃。”彌子瑕德行和當初一樣沒有改變,以前所以被認為孝順而以后被治罪原因,是衛(wèi)君對他愛憎有了極大改變。所以說,被君主溺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干,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愈加疏遠。所以,勸諫游說人,不能不調查君主愛憎態(tài)度之后再游說他。第14頁文言文語句中依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份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承后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種形式:省略句省略句類型例句省略主語①沛公軍霸上,(沛公)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承前省略主語)②(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蒙后省略主語)③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對話省略主語)省略謂語①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承前省略謂語)②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愿擊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蒙后省略謂語)第15頁省略句類型例句省略賓語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省略動詞賓語)②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省略介詞賓語)省略介詞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省略兼語使(之)快彈數曲。(《琵琶行》)第16頁3.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仲長統(tǒng)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少好學,博涉書記,贍于文辭。年二十余,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紹甥也。素貴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歸附。統(tǒng)過干,干善待遇,訪以當初之事。統(tǒng)謂干曰:“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認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納其言,統(tǒng)遂去之。無幾,干以并州叛,卒至于敗。并、冀之士皆以是異統(tǒng)。統(tǒng)性俶儻,敢直言,不矜小節(jié),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常認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yōu)游偃仰,能夠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第17頁(1)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統(tǒng)過干,干善待遇,訪以當初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8頁【答案】(1)(仲長統(tǒng))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歷學習,和他交往人都認為他與眾不一樣。(2)仲長統(tǒng)造訪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問詢當初時勢。(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總是稱病不去?!窘馕觥?1)該句省略了主語“仲長統(tǒng)”,“游學”后省略介詞“于”以及省略了“與(之)交友者多異之”“之”。(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訪(之)以當初之事”省略了賓語、主語及動詞賓語。(3)“每州郡命召(之),(仲長統(tǒng))輒稱疾不就”省略了賓語及主語。第19頁[參考譯文]仲長統(tǒng)字公理,是山陽高平人。年少時興趣學習,廣博涉獵書記,擅長言辭。20多歲時,(仲長統(tǒng))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歷學習,和他交往人都認為他與眾不一樣。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紹外甥。(高干)向來喜歡名士,招攬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歸附于他。仲長統(tǒng)造訪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問詢當初時勢。仲長統(tǒng)對高干說:“你有做大事志向卻沒有做大事才能,喜歡招攬士人卻不善于選擇人才,這就是您要十分戒備事情?!钡?0頁高干向來自視很高,沒有采納他說話,仲長統(tǒng)于是離開了高干。沒過多久,高干因為并州叛亂,最終落得失敗結局。并州、冀州士人所以都認為仲長統(tǒng)奇異。仲長統(tǒng)生性灑脫,勇于直言,不拘小節(jié),不大說話,與常人不一樣,所以當初有些人稱他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總是稱病不去。經常認為凡是追求帝王業(yè)績,想以此來立身揚名人,他們名聲不可能長久存在,人一生輕易消亡,悠然自得,與世俗沉浮,能夠自娛,想選擇清靜空闊地方居住來使自己感到高興。第21頁古代漢語中,謂語位置和當代漢語中一樣,普通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組成主謂倒裝句。翻譯時要依據語意、語氣表示需要,適當調整主語、謂語次序。主謂倒裝句主要有兩種形式:主謂倒裝句主謂倒裝句形式例句表疑問語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表感嘆語氣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第22頁4.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昔者文王侵盂、克莒、舉酆,三舉事而紂惡之。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王真仁慈?。〔豢粗胤綀A千里土地而請求廢除炮烙刑罰。文王真聰明??!獻出方圓千里土地而得到天下人心?!窘馕觥俊叭试眨耐酢薄爸窃?,文王”是主謂倒置句。第23頁[參考譯文]從前周文王侵占盂地、攻克莒地、奪取酆地,做過這三件事后,引發(fā)了紂王厭惡。文王于是很害怕,請求進獻給紂王洛水西邊、赤壤之地方圓千里土地,用來請求廢除炮烙這種酷刑。天下人都很高興??鬃勇牭竭@件事后說:“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圓千里土地而請求廢除炮烙刑罰。文王真聰明啊!獻出方圓千里土地而得到天下人心?!钡?4頁當代漢語中賓語普通處于謂語之后用往返答是“誰”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漢語中,卻往往出現賓語放置在謂語動詞之前情況,這種現象就叫賓語前置。其常見類型有三種:賓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類型例句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大王來何操?(《鴻門宴》)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用“之”或“是”為標志,強調賓語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②唯利是圖。(成語)第25頁5.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劉秀至郾、定陵,悉發(fā)諸營兵。諸將貪惜財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敵,珍寶萬倍,大功可成;如為所敗,首領無余,何財物之有!”秀與諸營俱進,自將步騎千馀為前鋒,去大軍四五里而陳。王尋、王邑亦遣兵數千合戰(zhàn)。秀奔之,斬首數十級。諸將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6頁【答案】假如被敵人打敗,連腦袋都留不住,還擁有什么財物!【解析】“為所”表被動,“首領”意思是“頭”,“之”是賓語前置標志。第27頁[參考譯文]劉秀到了郾縣、定陵等地,調動各營全部軍隊。各位將領都貪吝財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劉秀說:“現在假如打敗敵人,就會擁有萬倍珍寶,可建立大功業(yè);假如被敵人打敗,連腦袋都留不住,還擁有什么財物!”劉秀和各營部隊一同出發(fā),親自率領一千多名步兵和騎兵充當前鋒,在距離王莽大軍四五里遠地方擺開陣勢。王尋、王邑也派幾千人來交戰(zhàn)。劉秀帶兵沖了過去,斬了幾十人首級。各位將領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弱小敵軍都害怕,現在見到強敵反而變得很英勇,太奇怪了!還是我們在前面吧,請允許我們幫助將軍!”第28頁定語后置句是指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所表現內容,把定語放到了中心詞之后一個特殊文言句式。定語后置句形式主要有五種:定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形式例句定語放在中心語后,用“者”做結尾,組成“中心語+后置定語+者”格式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定語放在中心語后,中間用“之”作為標志詞,組成“中心語+之+后置定語”格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第29頁定語后置句形式例句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之+后置定語+者”格式馬之千里者。(《馬說》)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而”,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而+后置定語+者”格式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數量詞用作定語,大多放在中心語后面,格式為“中心語+數(量)詞”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第30頁6.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备徽咴唬骸拔岫嗄陙碛I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1頁【答案】西邊蜀地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遠,富和尚不能到,窮和尚卻能夠抵達。人們樹立志向,莫非還不如蜀地邊遠地方那個窮和尚嗎?【解析】“西蜀之去南?!敝小叭ァ笔恰熬嚯x”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語后置句,“顧”是“莫非”意思,“蜀鄙”中“鄙”意思是“邊遠地方”。第32頁[參考譯文]四川邊遠地方,住著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另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你以為怎么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么去南海呀?”(窮和尚)說:“我有一個盛水瓶子和一個吃飯碗就足夠了?!备缓蜕姓f:“我多年來想雇船順流而下到南海,還沒能去成呢。你憑借著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貋?,把情況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臉上露出了慚愧表情。西邊蜀地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遠,富和尚不能到,窮和尚卻能夠抵達。人們樹立志向,莫非還不如蜀地邊遠地方那個窮和尚嗎?第33頁在當代漢語中,介詞結構經常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卻經常放在謂語動詞后面做補語。翻譯時,習慣上把它看成狀語,所以這種語法現象稱為介詞結構后置或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形式普通有三種:介詞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形式例句用“于”字組成介詞結構月出于東山之上。(《赤壁賦》)用“以”字組成介詞結構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用“乎”字組成介詞結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第34頁7.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钡?5頁(1)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奉命向孫將軍求救。(2)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勸孫權說?!窘馕觥康?1)句中“奉命求救于孫將軍”是介詞結構后置句。第(2)句中“亮見權于柴?!笔墙樵~結構后置句,“說”意思是“勸說”。第36頁[參考譯文]曹操將要從湖北江陵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奉命向孫將軍求救?!庇谑桥c魯肅一起去拜見孫權。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勸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招收兵馬,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平定大亂,大致已穩(wěn)定局面,于是攻破荊州,威勢震動天下。英雄沒有了施展本事地方,所以劉豫州逃遁到這里,希望將軍估量自己實力來處理這個局面?!钡?7頁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就是依據語境讀懂,領會某一個句子意思,能從語句內容、語意闡釋和語氣效果等方面把這個句子用當代漢語形式表示出來,力爭做到“信”“達”“雅”。本考點是全國卷漢字言文閱讀必考內容,分值普通為10分。近年來考查形式為在文言文選文中挑出兩個句子,要求準確翻譯句子主觀題,綜合性較強,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多方面知識,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主要伎倆。高頻微考點二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第38頁(年天津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原文內容見本專題“考點四高頻微考點一”中“經典例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當代漢語。(1)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9頁(2)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淫讀古文,甘聞異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0頁第41頁【參考答案】(1)恰好趕上社會動蕩,(他祖父)擔心被仇人抓住。(2)他論說初聽似乎與大家看法相違反,但聽到最終,大家就會認為他觀點是正確。(3)沉迷于閱讀古文,樂于聽聞不一樣言論。第42頁文言文翻譯標準和標準一、掌握文言文翻譯標準“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標準,也是確保到達“字字落實”這一基本要求最正確方法。所謂“直譯為主”是說對于大多數句子、大多數詞語,能夠采取直接翻譯方式來進行?!爸弊g”就是“一對一”,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所謂“字字落實”,就是在翻譯時,要將文言語句中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中去。碰到發(fā)語詞、語氣助詞、語氣詞這些無法直接譯出詞時,可無須譯出來。第43頁所謂“意譯為輔”就是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難以表示原文意蘊時候,才酌情采取意譯作為輔助伎倆。客觀地說,意譯比直譯有難度,需要依據詞語本義及上下文來琢磨,要做到文句通順。二、切記文言文翻譯標準“信”“達”“雅”是文言文翻譯基本標準,重點在“信”。1.信,就是指譯文要準確地表示原文意思,不歪曲,不漏譯,不隨意增減。在平時翻譯時,如出現漏譯、誤譯、贅譯情況,就不可能到達“信”這一最基本翻譯標準。第44頁2.達,就是指譯文要明白通順,符合當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病。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譯成當代漢語句式,適當增加一些詞語使語意更流暢,不得出現病句。生硬刻板地翻譯是不“達”經典表現,翻譯當然需要字字句句對應,但也要臨場變通、靈活處理,尤其對那些難了解而靠推斷詞語,不能強行翻譯。3.雅,是翻譯較高層次要求。在考試中普通不做要求。第45頁8.(年浙江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上池州李使君①書杜牧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一樣,足下性俊達堅明,心正而氣和,飾以溫慎,故處世顯明無罪悔。(仆)在京城間,家事人事,終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懷以自曉,自然不敢以輩流間期足下也。第46頁去歲乞假,自江、漢間歸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為義,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為不繆②,私自喜賀,足下果不負天所付與、仆所期向,二者所認為喜且自賀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雖能為學,亦無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時,真可惜也。向者所謂俊達堅明,心正而氣和,飾以溫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無為吏之苦,此時之可惜也。仆認為天資足下有異日名聲,跡業(yè)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第47頁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為不幸,何者?以其書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傳,乃鄭玄③輩為注解之罪?!逼陀^其所解釋,明白完具,雖圣人復生,必挈置數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輩解釋不足為師,要得圣人復生,如周公、夫子親授微旨,然后為學。是則圣人不生,終不為學;假使圣人復生,即亦隨而猾之矣。此則不學之徒,好出大言,欺亂常人耳。自漢已降,其有國者成敗廢興,事業(yè)蹤跡,一二億萬,青黃白黑,據實控有,皆可圖畫,考其來由,裁其短長,十得四五,足以應該初之務矣。第48頁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此乃隨所見聞,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問萍實④,對曰:“吾往年聞童謠而知之?!贝四艘酝訛閹煻⒅谏瞎?,復酌于見聞,乃能為圣人也。諸葛孔明曰:“諸公讀書,乃欲為博士耳?!贝四松w滯于所見,不知適變,名為腐儒,亦學者之一病。仆自元和已來,以至今日,其所見聞名公才人之所論討,典刑制度,征伐叛亂,考其當初,參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能夠為一家事業(yè)矣。但隨見隨忘,隨聞隨廢,輕目重耳之過,此亦學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與之性,萬萬與仆相遠。仆自知頑滯,不能苦心為學,假使能學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懇懇欲成足下之美,異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無過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學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選自《樊川文集》,有刪節(jié))第49頁【注】①使君:對州郡長官尊稱。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摯友,時任池州刺史。②繆:通“謬”。③鄭玄:字康成,東漢人,師從馬融,遍注五經,為古文經學大家。④萍實:南方池澤中常生蓬草果實。把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當代漢語。(1)仆認為天資足下有異日名聲,跡業(yè)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仆觀其所解釋,明白完具,雖圣人復生,必挈置數子坐于游、夏之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0頁【答案】(1)我認為上天給予您有未來聲譽聲望,業(yè)績光耀于身前身后,(時機)恰好在現在,豈可不努力啊!(2)我看鄭玄等人分析說明,清楚完備,即使圣人復活,也定會提攜他們,讓他們坐在子游、子夏位置上?!窘馕觥糠g時要以全方面了解句子含意為基礎,且要注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盡可能做到字字落實。同時,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語氣,要尤其注意對關鍵詞語把握。第(1)句中關鍵詞為“資”“跡業(yè)”“光”等,第(2)句中關鍵詞為“明白”“完具”“挈置”等。第51頁[參考譯文]我和您年紀相同但主張不一樣,您性情俊逸通達、堅定明確,內心中正,態(tài)度和善,用溫和慎重加以修飾,所認為人處世能夠光明高尚沒有過失。(我)在京城期間,(忙于)家中之事、百姓之事,整日繁忙受約束,不能夠天天抒發(fā)自己苦悶來自我開導,自然不敢用同輩之流期待你啊。(我)去年告假,從長江、漢水一帶回京城,才得知您由京官調任地方官緣由,是勇于做正義事情,從前我期望您心思,果然沒有錯,(我)私下里自己欣喜慶賀,您果然不辜負上天交給您(才能)和我對您希望,第52頁這二者是我替您高興并自己慶賀緣由,十分慶幸啊,十分慶幸啊。我不值得一提,即使愿意學習,也沒有什么增益長進,像您這么才華、這么時機,真是值得珍惜啊。從前我所說您性情俊逸通達、堅定明確,內心中正,態(tài)度和善,用溫和慎重加以修飾,這么才華值得珍惜啊;您四十歲成為刺史,得以到一個偏僻小郡,衣食不缺,沒有做小官吏辛勞,這個時機值得珍惜啊。我認為上天給予您有未來聲譽聲望,業(yè)績光耀于身前身后,(時機)恰好在現在,豈可不努力??!第53頁我經常認為(生在)百代之后,未必是不幸,為何呢?因為書很詳備,前事也很多?,F在論者一定會說:“假使圣人精深微妙意旨沒有傳承下來,那是鄭玄這些人作注解過失?!蔽铱脆嵭热朔治稣f明,清楚完備,即使圣人復活,也定會提攜他們,讓他們坐在子游、子夏位置上。假使鄭玄這些人分析說明不足以作為典范,那就要圣人復活,(讓)像周公、孔夫子(這么人)親自傳授精深微妙意旨,這么之后才學。那么圣人不復活,就終生不能做學問了;假使圣人復活,也只是跟隨而且擾亂他們。這是不學習那類人,喜歡說大話,坑騙擾亂普通人罷了。自漢代以來,那些執(zhí)政者成功失敗,廢亡振興,其事跡行為,億萬分之一二,青黃白黑,據實控有,都可考慮謀劃,考查其由來,裁斷其短處與優(yōu)點,十分里面若得四五分,足夠應付當初事務了。第54頁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就是依據所見所聞,能夠不丟失見聞而且細致思索結果。楚王問(孔子)南方池澤中常生蓬草果實,(孔子)回答說:“我前幾年聽過兒童歌謠因而知道它?!边@是把小孩子作為師父了。用上古記載檢驗,又斟酌考量見到聽到,才能成為圣人啊。諸葛孔明說:“你們各位讀書,是想要成為(精通一藝)博士罷了?!边@就是被所見東西蒙蔽拘泥,不知道適時變通,叫作腐朽讀書人,這也是讀書人一個弊病。第55頁我從元和年以來,到了今天,我見到聽到名人才子討論,(包括)典章刑罰制度,征戰(zhàn)叛亂之事,考查他們當初情況,用從前事來驗證,能夠做到不丟失見聞而且細致思索,也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了。只是隨即見到隨即就遺忘了,隨即聽到隨即就廢棄了,有輕視眼見重視耳聞過失,這也是讀書人一個弊病啊。像您這么含有上天給予天性,我與您相差實在很遠。我自知自己愚鈍,不能夠苦心學習,假使能夠學得一些,也不能夠說出來并加以施行。我非常懇切真摯地想要成就您美名,未來接收了您教誨,(也只求)在做官與其它小事上沒有過失罷了。自古以來沒有不學習卻能夠名垂于后世人,您可要努力啊。第56頁文言文翻譯題中有“三個得分點”:關鍵實詞、關鍵虛詞和特殊句式。譯準文言語句三大得分點翻譯句子,一定要遵照“一一對應,字字落實”標準,對確定好了關鍵實詞,一定要準確譯出其意,不含糊,不游離,不意譯。這里,要尤其注意對下面三類實詞翻譯:關鍵實詞第57頁1.古今同形異義雙音節(jié)詞語。對這類詞一定要拆開翻譯,如“親信”是古今同形異義雙音節(jié)詞語,翻譯時一定要拆成“親近”“信任”兩個詞。2.活用詞。它們在翻譯時大都有一定規(guī)律和固有格式。(1)做狀語名詞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適當介詞,如“像……”“用……”“在……”。(2)活用做名詞動詞、形容詞,要用動詞、形容詞做定語并補出中心語。(3)活用做普通動詞名詞,大都要帶上該名詞再加一個動詞。如“填然鼓之”中“鼓”應譯為“擂鼓”。第58頁(4)意動使用方法要用“認為(認為)……”或“以(把)……為(看作、作為)……”格式進行翻譯。(當然,有詞可用一個意思與“認為……”或“以……為……”差不多動詞翻譯)(5)使動使用方法要用“使(讓)……怎樣”格式翻譯。[與意動使用方法一樣,有詞也能夠用一個意思與“使(讓)……怎樣”差不多動詞翻譯]3.疑難或陌生詞,要借助語境和實詞推斷方法,較為合理地翻譯它,而不是硬譯或干脆不譯。第59頁(年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蘇子曰: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余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于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第60頁昔之論封建者甚眾,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圣人復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①以來,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弟兄相賊殺,有不出于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余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認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取材于宋·蘇軾《東坡志林》)第61頁【注】①書契:指有文字記載。將下面句子譯為當代漢語。(1)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2頁第63頁【參考答案】(1)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反時勢罷了。(2)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到達了刑罰能夠擱置不用程度,不過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禍患。第64頁【參考譯文】蘇軾說:圣人不能造就時勢,也不能違反時勢。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反時勢罷了。三代興盛時候,諸侯假如無罪就不可剝奪(他們封國),因而國君即使想廢除諸侯設置郡守,可能做到嗎?這就是所說不能造就時勢。周朝衰落了,諸侯相互吞并,齊國、晉國、秦國、楚國都到達方圓一千余里國土,他們勢力足夠來分封諸侯樹立屏障。到了七國都稱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事,然而終究不能分封諸侯。(這是已經被驗證)很久了事情,世人害怕諸侯造成災禍,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這一點?!?5頁過去議論分封諸侯人很多,柳宗元議論一出,而其它人議論都被廢棄了,即使是圣人再復活,也不能改變了。所以我采取他說法,又增補了一些,說:凡是有血氣人一定會爭奪,爭奪一定會因為利益,而利益沒有比分封諸侯再大了。分封諸侯,是爭戰(zhàn)開端、戰(zhàn)亂開始。從有書面文字記載以來,臣子弒殺他國君,兒子弒殺他父親,父子弟兄相互殘殺,有不是因為襲取封國和爭奪王位情況嗎?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到達了刑罰能夠擱置不用程度,不過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禍患。到漢代以來,君臣父子相互殘殺情況,都是諸侯王子孫,其余不能世襲卿和大夫,從未有過。近世不再分封諸侯,所以這種禍事差不多絕跡了。仁人君子,莫非忍心再開始這種禍事嗎?所以我認為李斯、秦始皇言論和柳宗元觀點,應該成為萬世萬代法則。第66頁1.必須譯出虛詞——換。(1)有實詞義項則須譯出實義,如“之”“其”等。(2)當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虛詞能夠進行替換,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語氣詞也要替換。如: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句中“于”要譯為“在”,“之”要譯為“”。關鍵虛詞第67頁2.無須譯出虛詞——刪。(1)起語法作用。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句中“者”為定語后置標志,不譯。(2)表停頓作用。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也”表示句中停頓,起到舒緩語氣作用,不譯。第68頁(3)起襯字作用。如:頃之,煙炎張?zhí)?。句中“之”起補充音節(jié)作用,不譯。(4)發(fā)語詞。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夫”為發(fā)語詞,不譯。虛詞翻譯時,能譯出要盡可能譯出,無須譯出切不可強行譯出,不然會畫蛇添足,弄巧成拙。第69頁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太平州學記[宋]張孝祥甲申秋,直秘閣王侯秬來領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災,盡壞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則有邊事,當涂兵之沖,上下震揺。侯下車,救災之政,備敵之略,皆有次敘。饑者飽,壞者筑。赤白囊晝夜至,侯一以靜填之。明年春,和議成,改元乾道,將釋奠于學。侯語教授沈瀛曰:“學如是!今吾州內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蔣暉、呂濱中撤而新之……第70頁客有過而嘆曰:“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當涂,昔之當涂也,來為守者,孰不知學之宜葺,而獨忘之者,豈真忘之哉?力不贍耳!始王侯之來,民嘗以水為憂,已又以兵為憂。王侯易民之憂,納之安樂之地,以其余力大新茲學,役不及民,頤指而辦。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1)今吾州內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