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15無言之美_第1頁
完整word版15無言之美_第2頁
完整word版15無言之美_第3頁
完整word版15無言之美_第4頁
完整word版15無言之美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無言之美 15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2理清文章思路。 過程與方法 1熟讀課文,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2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會賞析各類藝術作品的“無言之美” ,并能借鑒這一觀點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激發(fā)學生對“無言之美”的思考。教學難點 學習并掌握本文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證明觀點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1 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A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 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多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 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A 句中為何反而達不到 A 句的效果呢?比較

2、A 、B 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有意境,更能打動人?答案示例: A 句。雖然 B 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 A 句中的景物,但是,它缺失了 悲涼雄渾的意境。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出 B 句的描寫更加細致, 難道是因為說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能夠解答這個疑問。1986) (1897 朱光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二、自主預習 1. 作者介紹 ,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xiàn)代美 潛 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 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一座橫跨古

3、今、溝通中外的“橋梁” ,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2. 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意蘊(y諂)縹緲(pioomiao).銖兩悉稱(附麗(f 0 zh u ch en).寂寥(li do)惟妙惟肖(xi ao).信手拈來(m 0) ni an)淵穆.ch o臭名昭著u 臭無色無臭xi 0 (2)詞語釋義附麗:附著,依附。銖兩悉稱: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當或優(yōu)劣相等。銖兩,比喻微小之處。悉,都。稱,相當。 盡致:詳盡細致,達到極點。惟妙惟肖: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信手拈來:隨手拿來。多形容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3)詞語辨析“瞬息萬變”和“變

4、幻莫測”兩個詞都有變化較快、較多的意思。 “瞬息萬變”指在極短的時間 內(nèi)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變幻莫測”指事物變多端,難以揣測,沒有規(guī)律可循。三、合作探究(一)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劃分層次,寫出大意。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用孔子“無言”的事例引岀對“言”與“意”的特點及其關系的分 析理解。第二部分 (413):先反駁“和自然逼真”的觀點,然后分別列舉繪畫、文學、音樂和雕塑的實 例,證明“言不必完全達意”和“無言之美”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答案示例:說岀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二) 精讀課文,內(nèi)容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岀“無言”

5、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的意”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岀答案示例: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2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系。 答案示例:言不盡意。3作者對文學的是怎樣定義的? 答案示例: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chǎn)生美?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示例: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 之美凸顯無言之美; (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 來論述無言之美。(三) 品讀課文,

6、句段賞析1 概括說明第 3 自然段中作者認為“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理由。 答案示例: (1)“言”是“達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跡象、散碎、有限。 的目的,它多變、無蹤、混整、無限。 (3)“言”不可能完全“達意”無言”也能產(chǎn)生美。 (1) 以“言(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 (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2) “意”是“言達” ,只能述其大概。2怎樣理解第 3 自然段中“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xù)的虛線畫事物,只能得其近似”這句話的含 義? 答案示例:這句話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 了“言是不能完全達意”的。3第 4 自然段文字論述了什么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這段文字論述了文學作品是 感。這一

7、段為下面闡述文學盡善盡美的條件, 4試分析第 8 自然段的論證思路。 答案示例:作者先對比相片和圖畫哪一個更 的美感哪一個濃厚” ,自然得出圖畫具有美感,直接反駁了“和自然逼真”的觀點。 5請結合全文,闡釋“無言之美”的內(nèi)涵。答案示例: (1)“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無言”中包含著無限深遠的情緒意旨。 一種含蓄藝術, 簡單的表述常常比冗長的演繹更值得玩味。讓欣賞者獲得美的體驗。 (四)熟讀課文,主旨探究以言達意”比作“用斷續(xù)的虛線畫實物” ,說明才會引起美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只有“以言達意”以及表明作者的觀點做了鋪墊。和自然逼真” ;然后又進一步提問:兩者“所引起(2)“無言”是(3)“

8、無言” 留下了廣闊的藝術空間,歸納課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先用孔子 “無言”的事例引出對“言”與“意”的特點及其關系的分析理解;然 后分別列舉繪畫、文學、音樂和雕塑的實例,證明“言不必完全達意”和“無言之美” ;最后得 出結論: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8 自然段把相片和圖畫進行比較,第 10 服務的。意”的特點及其關系的分析理解。然(五)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1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 答案示例:舉例論證。為證明 “言不必完全達意” “無言之美” ,作者分別列舉了繪畫、文學、音 樂、雕塑等具體的實例,然后從中進行分析,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道理論證

9、。文章開篇就引述孔子與子貢的對話,目的是引出對“無言”的論述。第 9 自然段在列 舉不同文學作品的例子時,分別引述了論語 時運讀山海經(jīng) 等文學作品中的語句加 以論述。 在第 10 自然段中又列舉了 琵琶行 和希臘花瓶歌 的詩句和原文, 進行有力證明。 對比論證。第 3 自然段把“言”和“意”進行比較,第 自然段將流露和含蓄進行比較,這些都是為證明“無言之美” 2思路清晰,論證有力。答案示例:文章先用孔子 “無言”的事例引出對“言”與 后提出文學盡善盡美的條件“和自然逼真” ,再對比相片和圖畫,予以反駁。緊接著分別列 舉文學、音樂和雕塑的實例,證明“言不必完全達意”和“無言之美” 。最后一段作結

10、,得出結 論。層層推進,論述有力。(六)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回顧課文內(nèi)容,說一個你品味到“言不必完全達意” “無言之美”的例子。 答案示例:宋徽宗喜愛書畫,常出題考畫家。有一次考試,他出的題目是 “深山藏古寺” 。這個 題目要畫好并不容易。前來參考的學子,有的在山腰間畫古廟, 有的在叢林深處畫古廟;有的畫 得完整,有的只畫岀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墻斷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滿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時候, 有一幅畫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再仔細端詳了一番, 連連點頭稱贊, 并將之點為 “魁 選之作”。 ( 注:魁選,即第一名 ) 那位高明的畫家,根本就沒有畫廟。畫的是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 邊有個老態(tài)龍鐘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進桶里。就這么一個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 古寺”這個題目表現(xiàn)得含蓄深邃極了。和尚挑水,當然是用來燒茶煮飯,洗衣漿衫,這就叫人想 到附近一定有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來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廟是座破敗的古廟了。廟一定是在深山中,畫面上看不見,這就把“藏”字表現(xiàn)岀來了。這幅畫比起那些畫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墻 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題意。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例子, 詩歌本是 如果僅僅流于表面, 不加深思, 就可四、課堂小結 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