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業(yè)答案_第1頁
2023年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業(yè)答案_第2頁
2023年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業(yè)答案_第3頁
2023年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業(yè)答案_第4頁
2023年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業(yè)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說的內容和意義周公認為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會失去天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過去,殷商的先王有德,”克配上帝”,所以天命歸殷?,F(xiàn)在殷已失德,上帝就把天命轉歸于周,周王就成了天子。顯然,周公之所以強調統(tǒng)治者必須有德,”以德配天”,一方面是由于還沒有完全脫離神權法的色彩,其意圖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維護其統(tǒng)治,使周王朝的統(tǒng)治永存。另一方面,西周的這種”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的提出,也意味著神權的動搖。西周的統(tǒng)治者從殷商的滅亡中吸取了教訓,在一定限度上結識到勞動人民反抗力量的強大,使他們感到單純依靠神權局限性以維系其統(tǒng)治,還必須重視人事,重視民心向背,愛惜天命,不再使其轉移?!币缘屡涮臁彼枷氲奶岢霾粌H意味著神權的動搖,并且從對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勞動人民力量的強大及其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展與變試論述神權法思想在我國古代奴隸社會中發(fā)化的情況(1)

相傳夏朝奴隸主已開始運用天命、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對奴隸進行欺騙,給夏王的統(tǒng)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2)

神權法思想到商朝達成極盛,奴隸主把上帝說成是商王的祖先,違反統(tǒng)治者的命令就是違抗神命,同時,殷商奴隸主還用占卜來欺騙人民,使之敬鬼神,畏法令。

(3)

神權法思想在西周發(fā)生了一次重大變化,重要是對天命說做出了修正,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意味著神權的動搖。3、試述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形成的因素一方面,中國低處東亞大陸,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流域,北部是浩瀚的戈壁和干旱的草原,東部上一望無際的大海,西南部上號稱世界屋脊的連綿山脈。這種與外界相對隔絕、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容易導致與海洋民族或山地民族不同的大陸民族特有的心理和觀念,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一統(tǒng)”的觀念,“天圓地方”、華夏居中的“華夏中心”觀念,優(yōu)于異族。同時,與希臘文化、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等古老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交往與彼此滲透不同,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主流生于斯,長于斯,其形態(tài)既有一元和內向的特性,又有較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功能。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以人力耕作為主的自己自足的農業(yè)經濟?!懊褚允碁樘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古代中國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國以農為本”,“重弄抑商”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國策。這種小農經濟和小生產方式孕育出一種與海洋民族商業(yè)文化熱衷冒險、求華求新所不同的重視民生、崇敬君權、追求和諧統(tǒng)一、提倡“中庸”穩(wěn)定和質樸無華的觀念心理。

第三,在中國古代,與小農生產力相適應的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等級社會關系。宗法制源于原始社會的父系制家長制,是解決家族內部關系的習慣準則,后來與國家政治相結合,家國一體,君父合一,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制度和古代法制維護的重要內容。它注重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倫常關系,以“親親”的血緣協(xié)議,以“尊尊”的等級差別,強調大宗對小宗的支配,小宗對大宗的服從,尊長對卑幼的仁愛,卑幼對尊長的侍奉,以及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等。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不僅被蒙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宗法倫理色彩,并且一直以體現(xiàn)宗法等級的綱常禮義作為中心和指導原則。

第四,廣闊的地區(qū)、分散的小農經濟和家庭,是集權與專制政體的基礎。建立在宗法等級關系上的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這種政治制度規(guī)定法律文化與之適應,因此,確立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權力,維持界線分明的官僚等級機構和對民眾的控制,即“治國”、“治吏”、“治民”成為傳統(tǒng)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雖然古代也不乏否認個人獨裁否認個人權威的思想主張,但其重要傾向卻是主張君主專制,認為“禮”與“法”在實質上是集大權于一身的君主治理國家的工具。換句話說,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是傳統(tǒng)法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

第五,傳統(tǒng)法律思想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與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植在大陸的、農業(yè)的、宗法的土壤里,世代延續(xù),形成了與希臘、羅馬等海洋的、商業(yè)的、宗教的古代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它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法結合,儒道互補,經歷了經學、玄學、道學、理學諸階段,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凝聚力的來源。在其影響之下,傳統(tǒng)法律思想與傳統(tǒng)文化連為一體,自身始終未能獨立,并且其原則原理與價值取向也都以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宗旨為依據。因此,兩者是同體同質,表現(xiàn)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欲探求傳統(tǒng)法律思想的奧秘,必須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真髓。第二次1、論述西周“明德慎罰”的思想。

(1)

“明德慎罰”思想是周公等西周統(tǒng)治者在吸取商代因“重刑辟”滅亡的教訓后提出的。所謂“明德”,是指要加強自我克制,實行德治;而“慎罰”是謹慎用刑,反對濫殺無辜;

(2)

“明德”規(guī)定統(tǒng)治者自身要嚴于律己,勤于政事,不可驕奢淫逸;要了解小民的疾苦,并對癥下藥;必須重視小民的力量,適當滿足他們的規(guī)定;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由于“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才可以長期地“保享于民”,從而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自身的利益;

(3)

“慎罰”的重要內容是:①對罪犯進行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②反對族株連坐,主張罪止一身;③反對亂罰無罪,殺無辜;④刑罰適中。

(4)

周公的“明德慎罰”說,雖然只是適應當時政治形勢的一種權宜之計和作為維護其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但在當時卻是一種先進的理論,起過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它對后世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7、簡述子產和鄧析法律思想的區(qū)別。子產和鄧析都屬于春秋時期鄭國的革新派,他們有共同點,但是其顯著區(qū)別在于對待周禮的態(tài)度。子產實行的“鑄刑書”、“制立賦”、“作封洫”等都是以符合禮義為依據的,同時還遵循著先王的名義,在形式上還沒有突破禮義宗法的束縛。但是鄧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的思想卻明確宣告了意圖打破傳統(tǒng)舊思想的羈絆,即先王不值得效法,扎入不一定對的。4、簡述管仲對周禮的改造答:(1)管仲打著“尊王”即維護周天子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尊王攘夷”和維護周禮為名,建立齊國的君主集權制和霸主地位。

(2)管仲突破了“禮不下庶久,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強調“萬物待禮而后定”,用禮來教育和引導民眾;同時用削奪封邑的方法打擊分封制貴族,加強諸侯的權勢。

(3)管仲打破了“親親”的宗法原則,任用賢能。在管仲的輔助下,齊桓公把任賢作為一項最基本的國策,下令基層官吏定期地“進賢”,同時制定了“三選”制度,即第一年試用評估,次年考察任命,通過一個階段的考察之后再委以重任。管仲從平民到貴族,布衣為相,自身便是打破任人唯親的典型。

(4)管仲批判“刑不可知”和輕視法度的舊傳統(tǒng),主張以法令作為人們的言行的準則,以公開的法律作為標準,用賞賜以資鼓勵,用刑罰糾正偏頗,規(guī)定重視法令的作用。周宗法制的內容是什么答案見指導書18頁第3題3、試述西周宗法禮制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特性答:西周初期,奴隸主貴族為了鞏固和加強他們的統(tǒng)治,相傳“周公制禮”,實行禮治。

(1)禮治的基本原則:周公所制之禮,即“為國以禮”,是維護宗法等級制的工具。它嚴格維護著奴隸主貴族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及其內部上下等級之間的秩序。它始終貫穿著這樣幾個原則,即“親親”和“尊尊”。“親親”就是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白鹱稹本褪且?guī)定奴隸和平民服從奴隸主貴族,不得違抗;下級貴族服從上級貴族,所有貴族服從周天子,不許犯上,不得僭越。周公提倡“親親”和“尊尊”,事實上是要維護王權和族權的統(tǒng)治。

(2)禮治的基本特性:禮和刑都是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手段,但它們所合用的對象各有所側重,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謂“禮不下庶人”是指禮重要是用來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的;各級貴族按禮規(guī)定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奴隸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謂“刑不上大夫”,就是說,刑罰的鋒芒是指向勞動人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隸主貴族。禮與刑在合用對象上雖有所不同,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是相對的。禮所規(guī)定的義務,庶人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個別奴隸主貴族嚴重危害奴隸主階級的整體利益時,如“犯上作亂”、“放弒其君”、“不孝不友”、“賊殺其親”等,也要處以刑罰。當然,即使用刑,他們也經常享受各種特殊照顧。

綜上可知,無論“親親”、“尊尊”,還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都是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導原則。它們對西周社會和國家政治生活起著極大的作用.5、簡述管仲“作內政而寄軍令”的改革主張。答案見指導書24——25頁6、簡述鄧析的“不法先王,不是禮義”的主張?!安环ㄏ韧?,不是禮義”是鄧析主張改革,反對周禮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主旨。鄧析的“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明確宣告:“先王”及其“禮義”并非不能改變,(“先王”的所作所為、“禮義”的宗法原則不是千古不變的教條。先王的禮義法令是可以批評、可以否認、可以廢棄的。既然如此,從現(xiàn)實出發(fā)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合法的。8、試述子產鑄刑書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

(1)

子產于公元前536年“鑄刑書”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法律改革,開創(chuàng)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也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的首創(chuàng);

(2)

它沖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縛,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禮合法”,標志罪擅斷思想的動搖和法治思想的出現(xiàn)。子產在思想上使過去的禮刑相分走向禮刑統(tǒng)一,把公布成文法說成是禮治的體現(xiàn),是其奉獻;

(3)

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明確肯定了法律對于限制貴族特權的重要作用,為法家“一斷于法”的理論創(chuàng)了前提。9、小論文自己按規(guī)定完畢10、簡述先秦儒家對西周以來的“禮”“德”思想的繼承和改造

見書44——50頁1、”為國以禮”的禮治論(1)將禮說成主線的國家制度,確立和維護統(tǒng)一的貴族政體和君臣等級秩序的制度。禮作為國家主線制度成為法律的核心和淵源,其地位形同于現(xiàn)代的憲法。2)強調”齊之以禮”,把禮的實行范圍擴大到民間。這是對于西周”禮不下庶人”原則的重大突破。(3)以”舉賢才”補充周禮的”親親”原則,變傳統(tǒng)的”任人唯親”為”親親”前提下“尊賢使能”,從而否認了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度。(4)將禮視為”五倫”原則的條文化、制度化,即解決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婦、兄與弟、朋友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用禮來擬定“親疏”,區(qū)分”同異”,辨別”是非”。儒家賦予”五倫”以國家強制性即具有法律的意義。A以”五倫”為中心,強調”正名分”B以家族為本位,強調”孝”、”忠”C以等差為基礎,強調”別貴賤”2、”為政以德”的德治論(1)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重要方法。(2)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于君主的權力,高于國家及法律,是執(zhí)政、司政的指導方針。A德刑并用,以刑輔德B注重教化,以德去刑C恤刑慎殺,先教后刑11、評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答案見書50頁12、孟子的“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主線。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焙髞怼洞髮W》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泵献影颜\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13、荀子德“法數”、“法義”、“類”的概念及其在法理學上的奉獻注重對法進行理論上的分析,是荀子論法的特點,也從而促進了古代法理學的發(fā)展。荀子明確提出了”法義”、”法數”和”類”三個重要的法學概念。他認為運用法令時,不僅要了解”法之數”(即法律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更重要的是把握”法之義”(即基本原理、精神實質)。荀子認為”法義”是”法數”的指導,”法數”是”法義”的體現(xiàn),沒有”法義”的指導,無論”法數”多么具體,條文多么具體,也會產生”臨事必亂”的結果。荀子還指出法令不能包容一切,必須以”類”(案例類推)作為”法數”的補充;”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聽之盡也?!本ā狈x”。嚴守”法數”,”類“補充,有了這三個方面,執(zhí)行法令才干運用自如。提出并區(qū)別法義、法數、類三個概念,是荀子對古代法學的一個重要奉獻。14、荀子的“有治人,無治法”的思想。荀子繼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強調統(tǒng)治者個人的作用大于法律。他認為:1、”有治人,無治法”,決定國家治亂興亡的是充當統(tǒng)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了良法而國家仍然混亂的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沒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國家和混亂的情況。所以治亂的關鍵是人,即統(tǒng)治者,而不是法。只有善于治國的人,沒有善于治國的法。2、法是人制定的,作為統(tǒng)治者的人決定著作為國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壞。荀子認為治理好國家應從法律開始,但法畢竟省人根據禮義原則制定出來的。因此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人”不是”法”,有了好的統(tǒng)治者才干治理好國家。3、法要靠人來掌握和執(zhí)行。荀子認為”法不能獨立,類不能子刑,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律不能隨實際情況而變化,要靠人的靈活性和應變性填補法律的局限性。法律不能包羅萬象,但假如有“君子”,即使碰到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君子也可靈活解決。荀子所說的”君子”在道德倫理上講,是指精通禮義、品德崇高的人;在政治義上講,則是君主的代名詞。因此”有治人,無治法”事實上是將封建君主放在封建法制之上,將一切權力交給了君主。所以,荀子的人治,實質是提倡封建君主專制。15、試述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禮治”、“德治”、“人治”的基本內容。答案見書44——53頁”為國以禮”的禮治論(1)將禮說成主線的國家制度,確立和維護統(tǒng)一的貴族政體和君臣等級秩序的制度。禮作為國家主線制度成為法律的核心和淵源,其地位形同于現(xiàn)代的憲法。(2)強調”齊之以禮”,把禮的實行范圍擴大到民間。這是對于西周”禮不下庶人”原則的重大突破。(3)以”舉賢才”補充周禮的”親親”原則,變傳統(tǒng)的”任人唯親”為”親親”前提下“尊賢使能”,從而否認了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度。(4)將禮視為”五倫”原則的條文化、制度化,即解決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婦、兄與弟、朋友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用禮來擬定“親疏”,區(qū)分”同異”,辨別”是非”。儒家賦予”五倫”以國家強制性即具有法律的意義。A以”五倫”為中心,強調”正名分”B以家族為本位,強調”孝”、”忠”C以等差為基礎,強調”別貴賤”2、”為政以德”的德治論1)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重要方法。(2)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于君主的權力,高于國家及法律,是執(zhí)政、司政的指導方針。A德刑并用,以刑輔德B注重教化,以德去刑C恤刑慎殺,先教后刑3、”為政在人”的人治論(1)孔子和孟子從統(tǒng)治方法角度來論證,政治是個人道德的擴大,因此強調執(zhí)政者在治國中的決定作用。(2)荀況著重對人和法的互相關系進行分析,強調人起著決定法的作用。(3)”人治”是”德治”和”禮治”的派生,以”德治”和”禮治”為其重要內容。A圣賢決定禮法B”身正”則”令行”C法先王,順人情16、評析孔子仁者“愛人”說。答案見書56——59頁要理解孔子的思想,一方面要理解他提出的”仁”這個概念??鬃訉Α比省钡睦斫夂芏?,并且往往因人而異,各有所指,其含義寬泛多變,令人難以把握。但總的來說,”仁”可以理解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一方面,孔子把”仁”當作是最完美的倫理道德。他強調君子時時刻刻都不能違反“仁”的規(guī)定,無論碰到什么情況,在任何場合都要堅持”仁”。另一方面,孔子把他認為的一切美好的品格,全都包容在它的”仁”之中。

“仁”的基本精神是重視人,人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將”愛人”用于解決家庭關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用于解決政治關系就是”君使臣以例,臣事君以忠”。

從仁與禮的關系上看,(1)孔子以仁來充實禮,認為周禮是最完善的倫理規(guī)范和制度,而仁則是最完美的倫理觀念和品德。(2)仁是禮的精神實質,禮是仁的形式表現(xiàn),一個人只有具有了人才會有違反禮的行為。反之,假如一個人的言行違反周禮,那么就表白了他的“不仁”。這樣,守禮與非禮便成了衡量仁與不仁的標準。

總之,以”愛人”為中心,以孝悌為主線,以”克己”,”克恕”為手段,以恢復和完善禮治為目的,這就是孔子”仁”的實質內容,也是他的法律觀的重要結構。17、為什么說荀子的法律思想具有儒法合流的特點?先秦儒家從荀況開始由重要代表封建貴族轉向為新興地主服務。荀況適應戰(zhàn)國末期的新形勢,對孔子的思想采用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而與孟子確存在著明顯的對立。比較起來,荀況不死守”仁”、”禮”,也不排斥法家。他以”禮”為基礎對法家之法進行批判性地吸取,并在吸取中改造了孔孟之禮。因此,荀況思想的重要特性與奉獻是治禮、法于一體,使儒法兩家趨于合流。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荀況認為禮、法起源于兩種前提: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戰(zhàn)勝自然,必須要組成社會,即”能群”;組成社會以后,還要必須有”分’,即區(qū)別職業(yè)和等級。禮法就是為了”明分使群”而產生的。二是人性惡,為了避免由于人性惡所導致的惡果,必須對人進行改造,即”化性起偽”?!眰巍敝傅氖呛箢^的認為作用。圣人和禮法是為了”化性起偽”改造惡性而產生的。2、引法入禮,禮法結合。他引法入禮,將體現(xiàn)貴族利益的舊禮改導致為維護封建官僚等級制的新禮,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以”明分使群”的禮法起源論論證封建官僚等級制度的必要和合理。荀況的”明分”實質就是要確立體現(xiàn)封建等級名分的新秩序。二是強調禮的實質和作用在于”分”、”別”,即區(qū)別等級。使高貴與低賤有等級,尊長與卑幼有區(qū)別,財產多少與之相適應的制度。荀況吸取了法家論法的方式,也將禮比方為規(guī)矩、度量那樣的客觀標準,并賦予以國家強制力。三是突”禮”的客觀性、強制性和制度性。四是主張以禮”舉賢能”,確立官僚制度。荀況否認”世卿世襲”,但并不反對宗法等級。3、”隆禮重法”,教化與刑罰并用。荀況論”禮”較孔孟多,把”禮”的地位抬得最高,同時,他也愛談”法”,對”法”最為重視。荀況提出的”隆禮重法”兩手并用的方針,規(guī)定將”禮”的基本原則法律化。禮與法在實際中的應用,表現(xiàn)為教化與刑罰的結合,先教后刑。他分別地將”不教而誅”、”教而不誅”、”誅而不教”的后果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4、重視”法義”,嚴格執(zhí)法。荀況區(qū)別了”法義”、”法數”與”類”。法義即法的基本原理;法數就是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類即案例類推。三者的提出是荀況對于古代法學的一個重要奉獻。在禮的指導下,荀況主張加強法制,規(guī)定嚴于執(zhí)法,罪刑相稱。具體措施涉及公布法令、杜絕私情;嚴格執(zhí)法,信賞必罰;賞當賢,刑當暴,罪刑相稱;主張廢除族刑;主張以重刑懲惡。

5”有治人,無治法”的人治思想?!庇兄稳耍瑹o治法”,決定國家治亂興亡的是充當統(tǒng)治者的而不是法令。法是人制定的,作為統(tǒng)治者的”人”決定著作為國家制度的”法”。法要靠人來掌握和執(zhí)行。法律不能適應實際情況的不斷變化,要靠人的靈活運用和當機立斷。18、簡述“一同天下之義”的法律起源論。答案見指導56頁第5題19、簡述墨家的法律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的主張。答案見指導56——57頁孔子的”禮治”奠定了”義務本位”觀念的基礎。但是,墨家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堅決反對”禮治”的宗法特權,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為勞動人民爭權利的規(guī)定,認為”為民興利”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以法律政令確認和維護勞動者的生存、財產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一方面是生存權利。勞動是人類的生存之本,是物質財富的來源,不勞動者沒有資格生存。另一方面是財產私有的權利。墨家認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堅決反對占有別人的勞動果實,規(guī)定法律制裁這種”不義”即不合法的行為,反映了小生產者保護勞動成果和財產所有權的強烈愿望。再次是”農與工肆之人”參與政治的權利。墨翟反對貴族專政,針鋒相對的提“尚賢”,主張以”義”作為標準選任”賢者”來治國理政,取代舊的”親親”原則。為此,墨翟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論斷,如:”不黨父兄,不偏富貴”;”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無能則下之?!憋@然,”不黨父兄,不偏富貴”是針對周”親親”、”尊尊”原則的否認,要去把勞苦大眾從貴族專政的桎梏之下解放出來;而”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無能則下之?!钡臉苏Z,則破天荒的表達了庶民階級參與政權和提高社會地位的強烈規(guī)定。墨子力圖使平民在政治上享有與貴族平等的權利,因而公開宣告:當官的絕不也許永遠富貴,老百姓也決不會永遠安于貧賤。20、簡述墨家解決國家關系的準則。答案見指導書57頁21、儒家的仁者”愛人”和墨家”兼相愛”的區(qū)別孔子將”仁”作為道德、人格的完美極至,且認為”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用”愛人”來解決家庭、政治等方面的關系都能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孔子的仁者”愛人”并不是平等的愛一切人,它帶有深刻的宗法烙印,表現(xiàn)出宗法性、等級性和強制性。(1)孔子主張”愛人”自”親親”始,由親及疏。(2)”愛人”有等級,等級不同,”愛人”的具體規(guī)定也不同。其中的主線出發(fā)點是”尊尊”,即尊其尊者。(3)”愛人”還具有強制力,違反了其規(guī)定不僅要受到良心的譴責,還要受到刑罰的制裁和武力的征服??鬃右环矫鎸⑷逝c禮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使忠孝等倫理規(guī)范具有法律的性質。墨家的”兼相愛”是指不分親疏、貴賤、貧富,一視同仁的愛所有的人,把別人與自己同樣看待。”兼愛”的內容和實質完全不同于”仁者愛人”,重要表現(xiàn)在:(1)儒家強調”親親”,主張愛有差等;墨家主張普遍的愛、平等的愛。(2)儒家的”愛人”是先己后人,由己及人;墨家則強調有己有人,先人后己。(3)儒家的”愛人”反對言利;而墨家把”愛”與”利”結合起來,以”交相利”作為”兼相愛”的基礎。22、墨家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內容。墨家提出了以”天志”為表現(xiàn)形式,以”兼愛”為中心內容的抱負法觀念。他們賦予”天”以賞善罰惡的意志,認為這種至高無上的”天志”規(guī)范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最佳的法令只能是”天志”的體現(xiàn)。由于”天志”的集中規(guī)定表現(xiàn)為”愛人利”,所以必須將”兼相愛、交相利”及其具體原則作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善惡、功過的客觀標準。具體內容涉及:

(1)”天志”是法律的來源。墨翟的”法”或”法度”,泛指一切標準、規(guī)范或者制度,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墨翟論法,提出”天志”。法與天志是源與流的關系,體與用的關系。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強調法律的公正和平等。墨翟要用”天志”作為測定是非善惡的客觀依據,作為衡量人們言行的最高標準。”天志”不僅是墨家建構自己思想體系的基礎,并且是法律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2)”天志”具有”賞善罰惡”的功能。由于”天志”愛人,”天”是為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而造就世界萬物的?!碧臁本哂兄髟兹碎g賞罰的最高權威,君主也必須按照“天志”辦事。”天”兼有萬物,一視同仁,”天志”的公正無私是普遍和永恒的?!碧臁笔侨祟惖牧贾蛯Φ慕Y識的總根源。(3)”天志”是墨家的抱負法。在現(xiàn)實的禮法之上有一個故意志、有權威的“天”。一切國家制度都應依”天志”而成;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監(jiān)督,服從其制裁;”天志”是衡量天下萬物乃至人們言行的唯一標準。(4)”兼愛”是”天志”法律觀的核心。”兼愛”不僅是”天志”的核心,也是墨家其他主張的基礎。把”兼愛”運用到選任官吏上是”尚賢”,運用到政體和行政上是“尚同”,運用到國家之間是”非攻”,運用到人民生活方面是”節(jié)用”和”非樂”。

墨家的”兼愛”主張,集中地反映了小生產者保有私有財產和互助互利的規(guī)定,具有反對宗法世襲特權和等級剝削壓迫的積極意義22、墨家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內容。墨家提出了以”天志”為表現(xiàn)形式,以”兼愛”為中心內容的抱負法觀念。他們賦予”天”以賞善罰惡的意志,認為這種至高無上的”天志”規(guī)范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最佳的法令只能是”天志”的體現(xiàn)。由于”天志”的集中規(guī)定表現(xiàn)為”愛人利”,所以必須將”兼相愛、交相利”及其具體原則作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善惡、功過的客觀標準。具體內容涉及:(1)”天志”是法律的來源。墨翟的”法”或”法度”,泛指一切標準、規(guī)范或者制度,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墨翟論法,提出”天志”。法與天志是源與流的關系,體與用的關系。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強調法律的公正和平等。墨翟要用”天志”作為測定是非善惡的客觀依據,作為衡量人們言行的最高標準。”天志”不僅是墨家建構自己思想體系的基礎,并且是法律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2)”天志”具有”賞善罰惡”的功能。由于”天志”愛人,”天”是為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而造就世界萬物的?!碧臁本哂兄髟兹碎g賞罰的最高權威,君主也必須按照“天志”辦事?!碧臁奔嬗腥f物,一視同仁,”天志”的公正無私是普遍和永恒的。”天”是人類的良知和對的結識的總根源。(3)”天志”是墨家的抱負法。在現(xiàn)實的禮法之上有一個故意志、有權威的“天”。一切國家制度都應依”天志”而成;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監(jiān)督,服從其制裁;”天志”是衡量天下萬物乃至人們言行的唯一標準。(4)”兼愛”是”天志”法律觀的核心?!奔鎼邸辈粌H是”天志”的核心,也是墨家其他主張的基礎。把”兼愛”運用到選任官吏上是”尚賢”,運用到政體和行政上是“尚同”,運用到國家之間是”非攻”,運用到人民生活方面是”節(jié)用”和”非樂”。墨家的”兼愛”主張,集中地反映了小生產者保有私有財產和互助互利的規(guī)定,具有反對宗法世襲特權和等級剝削壓迫的積極意義23、試論述《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隱士階層以退為進、以后為先的處世哲學,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就是”清凈無為”。他們認為統(tǒng)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因而規(guī)定統(tǒng)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fā)展。這種”無為”思想,是《老子》政治理論的核心?!盁o為而治”的理論根據勢”道”,現(xiàn)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睘闊o為”是“治國之道”,即用無為的方法達成統(tǒng)治目的,”無為”是一種手段,治理好國家才是真正目的?!盁o為而治”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勸統(tǒng)治者少干涉,少作為;二是統(tǒng)治者要做到”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另一方面,對于被統(tǒng)治的民眾實行愚民政策,消除它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使其”無知無欲”。其原則是”三絕”即絕圣棄義、絕仁棄義、絕巧去利。

按照這種”無為而治”的原則指導立法、司法便形成了《老子》的法律觀。重要有:(1)強調”惟道是從”,反對依靠具體的法令治理國家。(2)主張秘而不宣,反對制定和公布成文法。(3)主張”利而不害”,反對濫施行殺。綜上,《老子》”無為而治”的法律觀,即是用來統(tǒng)治人民的一種策略,其中又包具有反對暴政、反對剝削的人民刑;既具有法律虛無主義的因素,又以更巧妙的法律強制作為歸宿。試論《老子》對禮、法的否認和批判。1、《老子》對儒家禮治思想的批判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而仁和禮恰恰是《老子》批判的鋒芒所在。一方面,他認為正是在”大道”廢棄之后,才有了所謂的”仁義”、”智慧”。作為儒家禮治的仁、義、忠、孝等原則是失去了”道”的社會家族不合,爾虞我詐、社會秩序混亂等病態(tài)的反映。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人類社會是從治到亂,每況愈下的?!笔У蓝蟮拢У露笕省?,即天下大亂是失去了自然之道的必然結果,而禮是忠信淺薄的集中表現(xiàn),是當今一切禍亂的根源,從而否認了忠孝的天然合理性,這對于揭露貴族”禮治”的虛偽性有著重要的意義。2、《老子》對墨家”兼愛”的批判《老子》指出“信言不美”,”善者不辯”,即真實的話并不是不好聽,善良的人并不多說。”天地不仁”,”天”是沒故意志的,更不會由”兼愛”之心?!独献印愤€反對墨家的”尚賢”主張,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在《老子》開來,墨家的所有主張都違反了”無為而治”的規(guī)定。3、《老子》對法家”法治”的批判《老子》認為以”法”治國也是與自然之道相違反的人為之道,是欲治反亂的倒行逆施。他說”法令滋彰,賊盜多有”,即統(tǒng)治者所制定的法令越多,越明確,民眾就越貧窮,賊盜也就越多。形成”賊盜充斥”,”民之輕死”。要”使民重死”看中聲明,就先使民”無知無欲”,然后采用各種”無為而治”的措施,達成無為而不治。法家繼承了很多《老子》的觀點,如禮法應順乎自然,任法而不任治等?!倍Y”是封建貴族的制度,”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制度,《老子》對這些現(xiàn)實的認定法律制度,采用了否認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法律虛無主義傾向。一方面,他強調”無為而治”廢除一切人為的道德、法令和一切”有為”的建置,讓萬物復歸自然。另一方面,規(guī)定”以正治國”,即”清凈無為”。就是說,治理國家需要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但這種規(guī)范不是”禮”,也不是”法”而是由統(tǒng)治者自己掌握,沒有固定的表現(xiàn)形式而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的”無為”止道??梢?,《老子》反對禮、法,但并不反對“治國”。”無為”的自然之道不是現(xiàn)實的規(guī)范,事實上是一種抱負法。25、簡述法家“法”的性質。(1)法具有強制性和制裁力(2)法具有客觀性和公平性(3)法具有等級性(4)法還具有合情性和適時性26、簡述商鞅“不法古,不修今”的變法理論。商鞅在秦國變法時,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為了說明變法的必要和對的,商鞅提出了自己的變法理論。一方面,商鞅駁斥了”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即認為古代的制度沒有過錯,遵循舊禮不會走入歧途的傳統(tǒng)觀念,指出法令制度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為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標語,主張”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另一方面,商鞅指出只有變法更禮,才干強國立民。他認為禮法都是為了強國而定,因此,只要可以強國,就不必沿用舊的法度。商鞅變法的鋒芒重要指向了對舊禮的改革。再次,商鞅指出必須根據時代規(guī)定,社會現(xiàn)實和民情風俗來更禮變法。他指出當時的社會形式是”強國事兼并,弱國務力守”,時代的規(guī)定不同,不能恪守舊規(guī)。

總之,商鞅用來說明變法的必然性的理論依據是歷史進化的觀點。在他看來,時代不僅是變化的,并且在不斷的向前發(fā)展,統(tǒng)治方法和法令制度既不能復古,也不能保守,以此作為變法革新和以法治國的有利依據。27、簡述法家運用賞罰的重要原則。答案見指導83——84頁信賞必罰”;”厚賞重罰”;”賞功罰罪”、”賞勇罰怯”、”賞富刑貧”;”賞譽同軌,非誅俱行”;少賞多罰和輕罪重刑。簡述法家實行法治理論依據。法家以人性論和進化觀作為”法治”的理論基礎。(1)”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法家認為,人人都具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而避害”的本性,人的這種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崩笨梢允谷跽咦儚?,怯者變勇。因此,不能以道德論人,必須用利害察人。在”好利惡害”的人性面前,仁義道德是無濟于事的,只有法令賞罰才干奏效。(2)發(fā)展進化的歷史觀。法家通過對歷史演進的敘述和古今社會的對比,論證”法治”的現(xiàn)實也許性。他們認為歷史是在不斷變化,社會是逐漸向前發(fā)展的。商鞅把人類社會提成四個階段: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時代不同,統(tǒng)治方法也必須改變。不能沿用以前“親親”、”仁義”等舊方法。其結論是:“不法古,不修今”,必須”當時而立法”。29、試論述法家法術勢的見解及韓非法、術、勢的結合的思想。韓非強調”以法為本”,法、術、勢相結合。1、法與勢的結合(1)”威勢”、”權勢”于”任勢”。韓非認為”勢”是君主統(tǒng)治眾人的工具,即權力和地位。君主有了”勢”就可以發(fā)號施令,逼迫臣民就范,”勢”是君主須臾不可離的。(2)”擅勢”于”獨制”。韓非認為君主應當”擅勢”,集各種大權于一身,不能使臣下篡”權”奪”勢”。(3)”抱法處事則指”。一方面,”勢治”是”法治”的前提,只有將法與權力結合起來才干做到令行嚴禁;另一方面,”勢”也離不開”法”,否則就是”人治”。有了”法”就可以勢”中人之資”的君主治理好國家。2、法與術結合。術是君主掌握政權、貫徹法令、防止篡權,實現(xiàn)”法治”的方法、策略和手段。(1)”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韓非將君主與法、術的關系比成人的衣食,認為兩者缺一不可。(2)”處勢”于”修術”。權勢要靠”法”來加強,也要靠”術”來維持。”術”是君主制臣的關鍵。(3)以術”行法”和以術”燭私”。一方面,以術考察臣下是否忠于職守和遵循法令;另一方面,作為暗中用來控制臣吏的詭計詭計。30、先秦儒法兩家法律思想的對立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法治”是法家的旗幟,是與儒家進行爭論的焦點。在內容、形成、性質以及理論基礎等方面,”法治”和”禮治”既有聯(lián)系,又存在著明顯的對立。1、”法治”是針對”禮治”所維護的宗法制度而提出的?!倍Y”是按照宗法血緣關系實行的一整套等級制度和習慣,而”法”重要是按照政治權力的從屬關系實行的一整套的等級制度和規(guī)定。儒家以”禮”為核心形成了家族宗法的法律觀,而法家則以”法”為核心形成了君主專制的法律觀,兩者在維護等級制方面是一致的;兩者的不同,表現(xiàn)在對宗法制的態(tài)度上,即代表貴族利益的制度(”禮”)與代表新興地主利益的制度(”法”)的對立,分封世襲制與中央集權制的對立。因此,“法治”的提出,旨在用地主的新”法”取代貴族的舊”禮”,是兩種制度的對立。2、”法治”是針對”禮治”的重視”德治”、教化而提出的。儒家主張”以德服人”,輕視法律的強制作用;法家主張”以力服人”,”法治“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兩者的分歧表現(xiàn)在”務德”與”務法”兩種統(tǒng)治方法的對立。3、”法治”又是針對”禮治”強調”人治”而提出的。儒家把治國的責任和希望放在”圣賢”及其個人道德才干的”中主”或才干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國家。兩者的分歧在于對發(fā)揮”君主”作用的見解,表現(xiàn)為重視”君智”還是”君法”的對立。第三次作業(yè):簡述秦朝“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見指導書104——105頁簡述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過程和重要內容。1)

皇權至上,法至君出。即皇帝大權獨攬,其詔令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它可以取消、更改、補充法律,是封建立法的基本原則;

(2)

應經合義、禮法融合。以經決獄,以經代律,使儒家思想在法律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從而奠定了禮法融合的基礎;

(3)

“三綱”是封建立法的主線原則。“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

(4)

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從孔子到董仲舒都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張以德服人,但也重視刑罰的作用,但是應先教后刑,德主刑輔。

試述黃老學派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見指導書108頁試述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的內容。見書261——272頁簡述晉代律學的特點。見指導書124——125頁魏晉玄學有哪些著名的觀點?指導書132頁試述李世民及其統(tǒng)治集團重要的法律思想。見指導書141——143頁簡述隋文帝的立法、司法思想。見指導書140——141頁韓愈的“性三品”說的重要內容。見指導書146頁簡述《唐律疏議》所反映的禮法融合思想。見指導書143——144頁試述《唐律疏議》所體現(xiàn)的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1)

德禮為本,刑罰為用。德禮和刑罰對行政教化都不可缺少,兩者相輔而成,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禮主刑輔、禮法結合的思想體系。標志著中國古代的禮治法律化已接近完畢。

(2)

封建綱常的法律化。唐律“一準于禮”,全面具體地體現(xiàn)了三綱的原則。凡是反對三綱的,均被認為觸犯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主線利益,列為十惡大罪,是刑罰打擊的重點。

(3)

維護等到級特權的立法思想。唐律是一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法,按照禮的原則,把人們提成許多等級,并為每個等級的人規(guī)定了不同的法律地位,賦予了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具體體現(xiàn)在:貴族、官吏有罪無刑,良賤異法等。

(4)

綜上所述,禮法結合的唐律吸取了歷代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經驗和法律原則,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一部治國安邦的法典,成為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藍本,但其規(guī)定種種等到級特權,對后世產生了惡劣影響。

第四次作業(yè):簡述朱熹對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影響。見指導書156頁簡述理學對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影響。見指導書156頁試論述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哲理化對封建社會后期法律實踐活動的影響。見書387——389頁簡述王安石“三局限性”的變法理論。北宋王安石實行變法的理論基礎,即”天變局限性畏,祖宗局限性法,人言局限性恤”。

(1)在王安石變法時,許多守舊派紛紛以天變?yōu)橐罁?,認為災異是上天對新法的懲處。王安石認為,天人了無相關,”天變局限性畏”,不能將新法與天變牽強附會。

(2)守舊派又以祖宗之制為依據,襲擊新法違反圣人之道。王安石認為,法應隨時而變通,以安國安民為目的,不能照搬成法,故”祖宗局限性法”。

(3)守舊派又以人言可恤阻止變法,認為新法違反人意。王安石認為,立法不應以人言為準則,只要利國利民,”人言局限性恤”。

”三局限性”表現(xiàn)了王安石變改舊制的決心,同時也是對中國古代變法理論的發(fā)展。簡述王安石“大明法度,眾建賢才”的主張。見指導書170——171頁簡述范仲俺的立法、司法主張。見指導書168——169頁簡述耶律楚材以儒術治國的主張。見指導書簡述黃宗羲對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見指導書189頁簡述王夫之“趨時更新”的法律時變觀點。(1)

王夫之認為,法律與整個國家制度同樣,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發(fā)展的;

(2)

法律“趨時更新”是不以任何人決心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法制的以新代舊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所決定的;

(3)

王夫之通過對“圣法不可變”的正統(tǒng)論的否認,以論證法律的“趨時更新”;

(4)

王夫之揭示出“有定理而無定法”的規(guī)律,深刻論述了改革舊法的必要性和法律“趨時更新”的前景。

論述黃宗羲“學校議政”的思想觀點。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學校》篇提出了“學校議政”的思想觀點,這是近似于近代議會政治的設想。

(2)

他認為學校不僅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也應當成為監(jiān)督政府的機構。他主張國家的行政、外交、軍事等都要參考學校的意見。

(3)

黃宗羲還認為學校的校長有與宰相同等的權力,可以監(jiān)督君主和大臣的行為;

(4)

“學校議政”是其民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封建君權的重要突破。

論述黃宗羲具有民主因素的“法治”理論。見指導書187——189頁第五次作業(yè):簡述龔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思想。見指導書203頁簡述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見指導書206頁試論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和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法律思想。見指導書201頁簡評《資政新篇》中的法律思想。見指導書216——218頁簡述曾國藩維護綱常名教的主張。見指導書224頁簡述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1)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所謂的“中學”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維護三綱五常的儒家學說,這是不能變、不可變和不許變的。張之洞把“法制”劃入可變之列,但他所說的“法”或“法制”并不涉及封建的基本制度,不是說封建的基本制度、基本法制可以變,可以用西方的資產階級法制來取代。因此在強調“中學為體”的同時又提出“西學為用”,即“西學”只能為“中體”服務。“中體西用”原則表現(xiàn)在法律主張上,就是堅持維護以綱常名教為本的舊法律;同時規(guī)定用變形不變質的方法整頓舊法律,“采西法以補中法之局限性”。

(2)

整頓中法同,采用西法。整頓中法重要為改革刑獄,他提出除訟累、省文法、恤相驗、省刑責、重眾證、改罰緩、修監(jiān)羈等措施;他還建議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請西方名律師,博采各國法律,為中國制定礦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

“法律本原實與經術相表里”。張之洞認為“經術”即四書五經中的綱常名教是所有法律精義之所在。法律是表即形式,經術是里即內容,法律受經術決定并為經術服務。

簡述曾國藩的禮刑觀。見指導書224——225頁試論述洋務派的產生及其法律思想。洋務派形成于1856年至于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見指導書227——228頁簡述康有為的“托古改制”的法律思想。見指導書235-——236頁簡述梁啟超“三權之體皆莞于君主”的三權分立說。(1)

梁啟超借用西方資產階級提倡的“三權分立”原則,結合我國情況,發(fā)明了他自己的三權分立說,即由國會行使立法權,由國務大臣行使行政權,由獨立審判廳行使司法權。

(2)

他把統(tǒng)一三權的統(tǒng)治權稱為“體”,是不可分的;由國會、國務大臣、審判廳分別行使三權稱為“用”,這是可分的,即所謂“三權之體皆莞于君主”。

(3)

這就是說,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體”是完全相同的,君主享有最高的權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權的使用上,立憲政體對君主有某些限制罷了。

簡述譚嗣同沖決一決封建“網羅”的主張。見指導書240——241頁論述梁啟超實行法治、兼重人治,法律、道德“相須為用”的主張。見書本541——542頁試論述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法律思想。見指導書234——235頁簡述清末禮法之爭中禮教派與法理派的重要觀點。見指導書256頁簡述沈家本“法貴得人”的主張。(1)

沈家本認為有了好的法律,還要有好的執(zhí)法這人,才干推行資產階級法治;

(2)

所有國家官吏,上至中樞長官,下至百里長吏,皆宜知法;

(3)

“治獄乃專門之學,非人人之所能為”,司法官吏應具有專門學識,才干用任自己的工作;

(4)

設立律學博士,專家法學。沈家本認為,律博士一職十分重要,不可或無。

(5)

為了培養(yǎng)法學專門人才,就應設立培養(yǎng)法學人才的專門學位,他奏請成立的法律學堂,是我國近代最早成立的第一所高等法律學校。

簡述沈家本的以法治國論。見指導書253——254頁論述沈家本“會通中外”兼采中西的主張。見無線電導書252頁試論述先秦禮法之爭與清末禮法之爭的異同。(1)先秦禮法之爭是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代表奴隸主貴族階級的禮治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治之爭。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貴族,維護禮治。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主張法治,因禮法之異而爆發(fā)論爭。(3分)

近代禮法之爭是在封建社會解體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法治觀與資產階級的法治觀之間的沖突。禮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階級,法禮派代表資產階級,理法之爭是封建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規(guī)定制定什么樣的法律的爭論。(3分)

(2)先秦禮法之爭是”儒法之爭”,兩派爭論的焦點是究竟應當以奴隸主貴族的傳統(tǒng)的”禮治”來治理國家,還是以新興地主階級的”法治”來治理國家。(3分)

近代禮法之爭是修訂法律,即立法中的爭論,事實上是”法法之爭”,禮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張制定新律,但在禮法的指導方針上卻有重大分歧。禮教派主張以”禮”為指導的封建法律思想來指導立法,法理派主張以資產階級法理來指導立法?!倍Y”是法典化的禮,是寫入封建法典中的,維護宗法家族制度的禮法;”法”是資產階級的法禮。兩派爭論的焦點是在禮法時是用封建禮教,還是用資產階級的法理來指導立法。(3分)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治”來反對代表奴隸主貴族的儒家的”禮治”、”德治”和”人治”。(1分)

清末法理派用資產階級的法理反對封建法典的綱常名教立法宗旨。(1分)

(4)先秦禮法之爭的結果是法治理論暫時取得了勝利,秦國依法家的法治理論為指導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統(tǒng)一了中國;(1分)

近代禮法之爭的結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讓和妥協(xié)而告終的,新律中不斷加入了有關綱常名教的條文。(1分)

(5)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清末法典化的禮是從先秦傳統(tǒng)的禮發(fā)展而來的。因此,兩次禮法之爭的歷史一脈相承的。兩次禮法之爭都在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先秦禮法之爭導致了秦王朝統(tǒng)一中國;近代禮法之爭導致了中華法系的崩潰。(2分)簡述資產階級革命派法律思想的內容及特點。見指導書263——265頁簡述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立法指導思想。見指導書265——266頁試評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和“權能分治”主張。孫中山所謂”五權”就是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jiān)察權。”五權分立”為基本內容的憲法就成為”五權憲法”。”五權憲法”的核心是把政權和治權分開,由人民掌握”政權”,政府實行”治權”。”治權”相對于”政權”稱作”能”,故又稱”權能分治”。(3分)

”五權憲法”是近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憲法學說?!蔽鍣鄳椃ā钡木A是”直接民權”?!敝苯用駲唷钡乃枷胧埂蔽鍣鄳椃ā背^了三權分立的政權結構模式。三權分立的最高原則是制衡。”五權憲法”則是權能分立,其目的是保障人民主權;前者是代議制的間接民主,后者是”直接民主”,實行”全民政治”。因此”五權憲法”作為一種政治方案和憲法原則,事實上是具有資產階級為領導的由小資產階級及工人、農民等聯(lián)合專政色彩。(3分)

”五權憲法”是一種空想,具有局限性。表現(xiàn)在:

(1)國家本是一個整體,國家權力本是一個整體,國家機關的分工不等于分權,孫中山卻認為”五權憲法”、”權能分治”,可以實現(xiàn)直接民權不免過于幼稚。

(2)”五權憲法”受孫中山世界觀的限制,他把權與能的關系比作阿斗與諸葛亮的關系,從而在理論上和事實上置”治權”與”政權”之上。

(3)”五權憲法”的實現(xiàn)必須通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這固然邊線孫中山對現(xiàn)實的一定清醒,但其理論基點卻是由于資產階級脫離人民所導致的階級局限性和唯心的歷史觀。

(4)孫中山不能明確結識近代中國社會的重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縱向超越革命階段,幻想建立”萬能的政府”等,這就使其不能不陷入搞主觀社會概述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的歷史形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形成分三個階段:1、“禮治”形態(tài),作為一種思想,開始于。。。。。。。。。。。。。。2、“法治”形態(tài),這一思想起源于。。。。。。。。。3、“禮法合治”形態(tài),;。。。。。。。。。三、簡答題(每題7分,共35分)

1、簡述禮治的基本原則及特性?

①禮治的基本原則:"親親"和"尊尊"。

(1)"親親"就是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中心的尊親屬;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尊尊"就是規(guī)定奴隸和平民服從奴隸貴族,不得違抗;下級貴族服從上級貴族,所有貴族服從周天子,不許犯上,不得僭越。

周公提倡"親親"、"尊尊",事實上是要維護王權和族權的統(tǒng)治。(3分)

②禮治的基本特性:"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所謂"禮不上庶人"是指禮重要是用來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關系的;各級貴族按禮規(guī)定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奴隸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2)所謂"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鋒芒是指向勞動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隸主貴族。(3分)

禮與刑在對象上雖有所不同,但"禮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對的。禮所規(guī)定的義務,庶人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個別奴隸主貴族嚴重危害奴隸主階級的整體利益時,也要處以刑罰。當然,那使用刑,他們也經常享受各種特殊照顧。(1分)2、簡述商鞅的變法理論?

①商鞅駁斥了"法古無過,循禮邪"的傳統(tǒng)觀念,指出自古以來主線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禮法,法令制度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變法標語。②商鞅通過對民亂國亡是循守舊禮的必然結果的分析,指出吸有變法更禮才干強國利民。③商鞅指出必須根據時代規(guī)定、社會現(xiàn)實和民情風俗來更禮變法。④商鞅用歷史進化觀點來作為其說明變法必然性的理論依據。3、簡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義法律觀念?

(1)道是宇宙的本體,主宰著天地萬物。(2分〕

(2)道充滿于天地,普遍且無私。(2分〕

(3)道有內在體系和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1分〕

(4)與仁義禮法相比是最高原則。(1分〕

(5)道能以不變應萬變,以寡制眾,有無往而不勝的力量。(1分〕

--古代最早的自然主義法律觀念4、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董仲舒的出現(xiàn),反映出地主階級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