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及其反思_第1頁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及其反思_第2頁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及其反思_第3頁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及其反思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及其反思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最近兩年學術界討論最多的話題。這個問題涉及文學、藝術、經濟、生活等領域,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爭論。但在具體的使用中,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常常被狹隘地理解為物質豐盛時代人們生活表層的裝飾化、美觀化,尤其是指以感官享樂為目的的消費文化景觀。結合中國目前較低的總體經濟水平,許多人由此認為在中國語境下討論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在粉飾現(xiàn)實,討論這一問題甚至會對文化藝術研究的健康發(fā)展不利。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看似有充分的現(xiàn)實依據(jù),但實際上卻把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險隘化、庸俗化了。深入考察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的來龍去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范疇有著廣泛的內涵與外延,而遠遠不是消費文化的維度所能涵蓋的。要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我們首先要問:為什么要審美化?審美化發(fā)生的背景或根源是什么?或者說日常生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問題,才導致了這樣的審美化?推廣開來看,這其實是西方現(xiàn)代學術史上一個極為復雜而重要的問題,先后有胡塞爾、海德格爾、盧卡契、列菲伏爾、赫勒等著名的思想家曾經專門探討過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日常生活所發(fā)生的審美問題,提出過解決的策略。根據(jù)法國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家列菲伏爾的理論,作為一種基本的人類生存形態(tài),日常生活在現(xiàn)代化進程的前后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在現(xiàn)代化以前,日常生活始終是自在存在的,它是人類整個實踐的綜合體。這時,人與大自然、工作與休閑、生活和藝術之間沒有鮮明的界限,哲學、科學、道德等意識形態(tài)因素都處在宗教形而上學的統(tǒng)一下,保持著和諧一體的關系。但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分工、社會分化、私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分離,人類實踐被分化為無數(shù)個專門化領域,真、善、美獲得了各自的獨立合法性,日常生活則被作為一個非專門化的領域抽離出來,尤其是與藝術和審美割裂開來,成了被刻板的、重復的思維和活動所充斥的沒有意義的飛地。在海德格爾、西美爾等人那里,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世界的關系是被貨幣、數(shù)字或技術所中介的,碎片化的,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被描述為沉淪的、物化的、庸俗的,這也就是尼采在20世紀初曾經痛斥的“庸眾”的世界。如果再往前追溯,我們甚至可以把這一日常生活的悲劇追溯到席勒,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曾經痛心疾首地批評資產階級大革命后的生活:享受與勞動脫節(jié)、手段與目的脫節(jié)、努力和報酬脫節(jié),永遠束縛在整體中一個孤零零的斷片上,人也就把自己變成一個斷片了。(P48)人類獲得了科學技術上的巨大進步,以一百年時間發(fā)展出超過過去一切世紀的生產力,實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征服,甚至征服了太空之后,在物質上日益富裕、精神上宣判了上帝的死刑之后,日常生活卻再也找不到那種田園牧歌般的詩意和充實感了。一方面是過度的社會分化,整一的生活世界被瓜分為各個自律的專門化領域,一方面是工具理性超出技術、管理領域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泛濫,這一切必然抹殺掉生活本該有的充實而豐富的意韻。日常生活變得重復、單調、空洞,喪失了意義,日常生活中的人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危機。用西美爾的話來描述:“生活的核心和意義從我們的手指間一次次溜走,確定無疑的滿足感越來越少,所有的努力與活動實際上都沒有價值。”(P101)胡塞爾在批判實證科學時也曾經指出:現(xiàn)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實證科學正是在原則上排斥了一個在我們不幸的時代中,人面對命運攸關的根本變革所必須立即做出回答的問題:探問整個人生有無意義。(P982)很顯然,西方社會日常生活的單調乏味、刻板空洞是啟蒙現(xiàn)代性弊端的必然結果。日常生活審美化正是為反思和批判這一弊端、解決西方人對生存意義的追問而提出的。所以,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訴求也是跟日常生活困境的形成同時產生的。由于審美具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在探討解決日常生活困境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理論家都提出過通過藝術和審美使日常生活獲得創(chuàng)造性、差異性和意義建構功能的方案。如海德格爾曾經提出“詩意棲居”的理想,盧卡契在確定日常生活第一性的前提下,主張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tài)都應為豐富和提高日常生活服務;列菲伏爾則認為,人們應當喚醒狂歡節(jié)等日常生活的非常規(guī)時刻(如節(jié)日慶典和狂歡游行)所蘊藏的感性重構因素,使生活更像一件藝術品。除了坐而論道,還有一批藝術家和思想家,如王爾德、福柯、杜尚、杜威、維特根斯坦等人曾經以自己的人生去嘗試一種打破工具理性控制的自由的日常生活,他們一反藝術與生活相割裂的現(xiàn)代主義自律觀,主張將生活自身納入藝術的規(guī)劃中,以自己的具體實踐為審美的生存提供了活生生的注腳。這其中,王爾德和??露际且栽谥髁魃鐣磥矸闯5臉O端姿態(tài)尋求生活的個性化、審美化的,王爾德喜穿奇裝異服,過著一種與資產階級庸俗趣味格格不入的日常生活,他手持“唯美的植物”向日葵和百合花奔走于歐美各國的貴族沙龍與講堂間,四處兜售其“唯美生活”的理念;??聞t常常主動將自己置于突破生活禁區(qū)的冒險中,不惜在吸毒和同性戀中體驗生命的新鮮與刺激。與之相反,杜尚、杜威、維特根斯坦等人的一生則體現(xiàn)出一種自在超然、甚至帶有禪宗意味的生存智慧,他們堅信,最好的藝術品和最高的哲學乃是生活本身,因此他們總是能夠超越習俗、成見,按照自由、審美的原則把生活當藝術來經營、受用。杜尚曾經說過: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P146)在自由而絕不放縱、輕松而絕不無所事事的一生中,杜尚的創(chuàng)作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藝術上的局限,以寥寥數(shù)件作品就躋身20世紀最優(yōu)秀的藝術大師之列。杜威也一直積極地致力于將哲學、藝術和美學推廣為一種實用的生活實踐。按著藝術的風格打造生活,梭羅也曾經為此呼喊:“我們都是雕刻家和畫家,我們的材料是自己的肉、血和骨。”(P372)除了對生活的審美規(guī)劃,在藝術領域內也掀起了打破專業(yè)界限,把日常生活直接轉化為藝術品的熱潮。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涌現(xiàn)的先鋒派藝術家如達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等出于對資產階級自律藝術的反感,開始把報紙、瓶蓋、地毯等日用品拿來加工為藝術品。這種風潮一直持續(xù)到消費社會時期的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可口可樂、萬寶路商標、明星和政治人物的肖像等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頻繁地出現(xiàn)在藝術展覽中。此后,大地藝術、裝置藝術、人體彩繪藝術等名目繁多的新藝術形式不斷地將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推向一個危險的邊緣。取消藝術的自律性和對生活高高在上的地位,使之等同于日常生活,這幾乎成為20世紀西方藝術的一個主旋律。這里,不管是先鋒藝術家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新,還是???、杜尚等人把生活變成一件藝術品的努力,都是一部分知識精英企圖使審美和生活——這被工具理性和社會分化所割裂的兩個世界重新融合,實現(xiàn)日常生活的生動豐富及意義建構性的一種努力。然而這些方式卻不是大眾所能使用的,以日用品為藝術、在吸毒和同性戀等社會禁忌行為中玩轉人生,這對大眾顯得過于激進;杜尚等人那種在生活和審美間自由穿梭的藝術人生又需要高雅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富足的中產階級物質基礎,這也是大眾所不具備的。因此,直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大眾對于審美的需求才開始通過貨幣購買得到較多滿足,日用消費品和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充滿藝術設計的美感,人們的生活逐漸被美的物品、影像所結構,甚至人本身也成為按照美的標準被塑造的對象,同時藝術品也成為商品消費的內容,演唱會、陶藝制作、健美舞蹈走進大眾生活。這也就是今天許多學者所關注的“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從以上的回顧看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一個意義極為寬泛的范疇和問題,它的發(fā)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并經過了漫長而嚴肅的學理上、實踐上的探索,它絕不僅僅等同于當今一種表層的、物質的美觀化。費瑟斯通在《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一書中是這樣規(guī)定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使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首先我們指的是那些藝術的亞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xiàn)的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及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在這些流派及其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他們追求的就是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現(xiàn)的后現(xiàn)代藝術,作為對博物館與學術界中制度化了的現(xiàn)代主義之反動,就是基于這樣的策略;第二,日常生活審美化指的是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謀劃,包括波德萊爾、唯美主義、??碌忍剿餍碌纳罘绞降膶嶒?他們致力于把生活與藝術品位相結合,建構一種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第三層意思是指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之經緯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也就是消費文化發(fā)展的中心,在這個意義的審美化中,實在與影像之間的差別消失了,出現(xiàn)了仿真的世界,按照鮑德里亞的說法,超現(xiàn)實的東西就是今天的現(xiàn)實本身。(P95-99)從費瑟斯通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范疇是一個藝術策略,是一系列使生活恢復自由與詩意的努力,也是50年代以后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具體生活情境。費瑟斯通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界定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德國美學家韋爾什雖然將日常生活審美化范疇的時間維度限定在大眾消費文化興起以后,但也賦予其多層次的內涵。他認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首先是淺表的審美化,此外還包括了人們意識層次的深層審美化和主體的審美塑造等意義。(P4-11)以上兩種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規(guī)定足以證明,以感官享樂為目的的日常生活物質化、消費化、影像化充其量只能算是該范疇的一部分含義。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將日常生活審美化作為一個開放的范疇,它可以用來概括現(xiàn)代化以來謀求改造由工具理性和社會分化所造成的日常生活困境的一切努力。概而言之,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謀求推翻工具理性對日常生活控制的一種根本訴求,其宗旨是要解決啟蒙現(xiàn)代性以來的生存困境。它上承席勒、尼采等人所提出的審美理想,力求打破工具理性對日常生活的鉗制,解除官僚體制以及商品拜物教的權力滲透,使人類的生存獲得感性與理性的和諧,恢復創(chuàng)造性、差異性和有意義。在實踐維度上,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包含了貫穿整個20世紀的藝術運動和社會改革實踐——主要體現(xiàn)為歷史先鋒派的藝術實踐和50年代后大眾文化運動的興起。這一范疇同時指稱著以上實踐所造成的雙重效應,首先,在生活層面上,人們越來越頻繁地提出美的要求,通過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自己以及周圍環(huán)境變得具有藝術品性質,我們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與生活個體日益被美的影像所包圍;其次,在藝術層面上,它還指稱著一個藝術與生活的邊界日漸模糊的過程,藝術逐漸放棄了自足自為的標準,走向反藝術,并進而與日常生活一體化。如果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內涵與外延狹隘化地禁錮于淺表審美化,必將堵塞進一步深入探究的道路。因此,對日常生活審美化范疇持相對開放的態(tài)度,將有利于我們從更深更廣的經緯上認識這一問題。事實上,使日常生活充滿審美意味,使人發(fā)展為理性與感性和諧的自由主體,這始終是人類發(fā)展前進的方向。前面提到,現(xiàn)代社會以來日常生活的審美規(guī)劃從席勒就開始了,而在古代中國和古希臘時代,早就有過審美生存的實踐。因此,日常生活的絕對自由和絕對審美實際上是一個人類自古就有的夢想,它帶有烏托邦的性質,而不是一個可以考量的具體可見的目標。我們只能說,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一個未完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