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賞析有“?!辫b賞古詩歌,考生常因流于表層,缺乏深度賞析而失分。為提升考生的鑒賞水平,做到考教銜接,體現(xiàn)學用結(jié)合,本部分的編寫以教材為依托,由教材形成感性認知,繼而建模解題思維,再對接高考遷移印證,后付諸訓練實踐應用。學法上梯度進階,認知上水到渠成,旨在有效突破古詩歌鑒賞這一難點問題。由教材建模,鑒賞詩歌要有“深度”第一講古詩歌思想內(nèi)容近年來對詩歌內(nèi)容的考查較多,從詩句的含意到哲理、觀點,均體現(xiàn)出對思維能力的考查。鑒賞古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要求能夠在讀懂內(nèi)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把握詩的詩句含意與內(nèi)容主旨,并能提煉其哲理啟示。CONTENTS目錄123命題點一理解句意,把握內(nèi)涵命題點二概括主旨,提煉哲理課時強化訓練NO.1命題點一理解句意,把握內(nèi)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現(xiàn)了陶淵明脫離官場、如釋重負的愉快心情,是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的點睛之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從教材中悟通2.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并非實指,只是極言其高;詩人并不直接說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天姥山高聳入云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練而又細膩地寫出了琵琶女此時矛盾復雜的心情,本不愿出場但又迫不得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4.《游園(【皂羅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了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準確理解,精準概括詩句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理解詩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讀懂詩歌之道。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大了對詩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過去那樣考查如何賞析詩句,而是加強對詩句內(nèi)容、觀點乃至與全篇的關(guān)聯(lián)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詩句的含意到考查詩句的觀點,由理解一句到理解兩句,考查越來越深入。在歸納中建模1.準確理解字面意。一首詩詞,我們想要領(lǐng)會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文字的意思。通過填充省略、調(diào)整語序、詞語活用等手法準確理解字面意義。2.結(jié)合語境,聯(lián)系表達技巧,揣摩深層含意。結(jié)合該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該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用典、雙關(guān)等表達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層意蘊,尤其是背后蘊藏的情感。3.規(guī)范表述。(1)答題一定要聽從題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譯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實就是要求揣摩敘描的角度,找出這個角度并稍加概括即可。即使是分析,也應先概括,再分析。(2)答題時最好把關(guān)鍵詞“縫”進自己的答案,也可把這個關(guān)鍵詞轉(zhuǎn)譯一下。這類題有時要點很多,還要注意分點、多點提取與概括。為此,應注意對隱含內(nèi)容的提取與概括。在訓練中應用[注]
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jīng)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一)詩意精讀(疏通字詞障礙)(1)論學:_______________
(2)逐字:
_____________(3)轉(zhuǎn):
_________________
(4)那:
_______________(5)剝落:
_______________(6)皮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流傳:
_______________
(8)參:
_______________(9)煉:
_________________
(10)桃李:
____________論說學問一字一字地反倒,反而同“哪”,哪里脫落人的皮膚和毛發(fā)。比喻表面的、膚淺的東西,多指學識傳下來;傳播開
領(lǐng)悟;琢磨燒制,提煉桃花與李花(二)考題精做(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lián)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shù)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lián)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diào)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探馕觯篈項考查考生對詩歌首聯(lián)內(nèi)容的理解。這一聯(lián)主要是概述當時學風,指出這種學風本質(zhì)上是一種趨易避難的表現(xiàn)?!肮{”在這里解釋為“注釋”。作為一種注釋體例,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的是鄭玄為《毛詩》所作的“鄭氏箋”,因此“箋”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經(jīng)學意味。在本詩中,所謂“逐字箋來”指的正是逐字逐句地研讀儒家經(jīng)典。由于經(jīng)典年代久遠,研讀起來當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當時的學者紛紛選擇了一條相對簡單的路,那就是從孔門后學的學說入手,也就是詩中所說的“說曾顏”。首聯(lián)的上下兩句有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當時學風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學轉(zhuǎn)難”造成的,兩句中都不包含“不畏艱難”的意思,A項為錯誤項。需要說明的是,考生可能因為缺乏背景知識而不能準確理解“說曾顏”,但僅從字面上也足以判斷正誤,并不妨礙對此題的作答。B項考查考生對頷聯(lián)內(nèi)容的理解。頷聯(lián)內(nèi)容承接首聯(lián)而來,指出當時的學人都在孔門弟子及之后的儒家學者身上下功夫,卻沒有認識到后世的儒家學說比起經(jīng)典中所蘊含的圣人之道已是隔了一層,真正的思想精髓會隨著多次傳播逐層遞減?!捌っ币庵副韺拥摹⒛w淺的知識。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只有在“剝落皮毛”之后才能出現(xiàn),是無法靠口耳相傳獲得的。C項考查考生對詩中關(guān)鍵字詞含義的理解。正因為圣人之道的思想內(nèi)涵無法依靠口耳傳播,那么只學習前代學者的見解就遠遠不夠了,必須擺脫前人的束縛,回歸本原,自己去領(lǐng)會體悟,正如理學家魏了翁所說:“須從諸經(jīng)字字看過,思所以自得,不可只從前賢言語上作工夫?!盌項考查考生對詩歌表達方法的認識。詩人為明白易懂地表達出自己的治學觀點,使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最為突出的就是在頸聯(lián)連續(xù)舉出兩個例證來與自己的治學主張作類比。宋代思想界有“三教合一”的趨勢,讀書治學者對佛老之學都不陌生,所以詩人指出,正如禪理要親自參悟、仙道要親自修煉方能最終成就一樣,孔門之學也要親自鉆研思考,方有結(jié)果。(2)詩的尾聯(lián)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苯Y(jié)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解析:“賣花擔上看桃李”似乎是宋人習用之語,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他的《六一詩話》中就引用時人的兩句詩:“賣花擔上看桃李,拍酒樓頭聽管弦?!币馑际钦f,大家在肩挑的擔子上觀看鮮花,在喧鬧的酒樓欣賞音樂,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綻放的盛況,也不可能體會到絲竹管弦的精妙。到了南宋,理學家魏了翁則從治學的角度再次引用這種說法,加深了其內(nèi)涵。魏了翁的話保存在一封他與友人論學的書信中:“向來多看先儒解說,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經(jīng)看來。蓋不到地頭親自涉歷一番,終是見得不真。又非一一精體實踐,則徒為談辨文采之資耳。來書乃謂只須祖述朱文公諸書,文公諸書,讀之久矣,政緣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魏了翁明確指出,“先儒”,包括身負“當代圣人”評價的朱熹,他們對孔子思想的闡發(fā)不是不值得肯定,但從接受者角度來說,并非根本所在,就好像是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jīng)不再;唯有回歸本原,親力親為,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這樣的主張與詩人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林希逸的詩就是魏了翁理論主張的另一種表達。理解了“賣花擔上”的桃李與“樹頭枝底”的桃李之間的區(qū)別以及各自的象征意味,就理解了詩歌尾聯(lián)中提到的魏了翁的話。林希逸以此作為詩的結(jié)尾,也表達出他對前輩學者的認同與仰慕。參考答案:①賣花擔上的桃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頭樹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活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要認真閱讀原典,深刻體會其精神內(nèi)涵。[白話詩歌]通過注釋每個字來研讀經(jīng)典反而會很難,如今人們逢人個個都會提及曾參、顏回。哪知那些隱藏在脫落的皮毛下的觀點,并不會相互流傳在人們的口耳之間。禪理要自己親身參悟和尋求印證才可,仙丹須親自燒煉并且等待丹藥的還轉(zhuǎn)?!霸谫u花人的擔子上看桃花與李花”,這句話讓現(xiàn)在的我回憶起先生鶴山。[注]
①七月詩:指《詩經(jīng)·豳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nóng)民勞作和生活的農(nóng)事詩。(一)詩意精讀(疏通字詞障礙)(1)汝曹:______________
(2)報:
_______________(3)明時:
______________
(4)奚異:
_____________(5)事:
________________
(6)寧:
_______________(7)躬耕:
______________
(8)付:
_______________你們回報,報答清明的時代哪里不同侍奉
哪里親自耕種
托付(二)考題精做(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的首聯(lián)以問句領(lǐng)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D.詩人在最后強調(diào),自己傳授給兒子們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探馕觯?/p>
C項,“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錯誤?!盀檗r(nóng)為士亦奚異”是說詩人希望兒子們不要糾結(jié)外在的身份,做農(nóng)民和做讀書的士人都可以;“道在六經(jīng)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是說詩人希望兒子們知行合一,不僅要學會讀書,還要通過實踐體驗勞動,體會稼穡之艱難。(2)詩人指出“道在六經(jīng)寧有盡”,又讓兒子們“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參考答案:①詩人希望兒子們明經(jīng)窮理,努力讀書成才。②希望兒子們注重農(nóng)事,懂得稼穡的艱難。③希望兒子們無論“為農(nóng)”還是“為士”都要盡心盡力,流露出詩人作為父親對兒子們的期冀。[白話詩歌]我自己歲靡廩粟,無功無勞,這一點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你們用什么來回報這政治清明的時代呢?無論是農(nóng)夫還是讀書人,其實本質(zhì)上并沒有什么不同,對待國家、親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欺瞞。六經(jīng)之中,大道豈有盡頭?所以要常常讀書明道。百畝之田,只要勤勞耕種,生活就無饑餓之患。如今把自己最關(guān)切的事托付給你們,那就是要“熟讀周公七月詩”。命題點二概括主旨,提煉哲理NO.2
1.曹操的《短歌行》中,用“朝露”來作比喻,抒發(fā)詩人對人生短暫的感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從教材中悟通2.曹操的《短歌行》中,化用《史記》中周公一飯三吐哺的典故,表現(xiàn)詩人求賢若渴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歸心3.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詩人仰望明月,遐思冥想,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進行探索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4.高適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有力地諷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這類題目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之上整體把握,面向全篇,概括思想內(nèi)容,進而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象、生活實際,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悟出其中蘊含的哲理。正所謂“既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概括主旨“兩關(guān)注”1.知人論世。分析詩歌的內(nèi)容、主旨時,要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chuàng)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2.梳理層次,抓住關(guān)鍵。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lián)等關(guān)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在歸納中建模提煉哲理“三注意”1.要注意形與神。哲理詩中的形與神的關(guān)系,就是藝術(shù)形象與哲理的關(guān)系。哲理是藝術(shù)形象的靈魂,而藝術(shù)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2.要注意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的關(guān)系,就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3.要善于化實為虛。要從詩中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和過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來。[注]
①人日:舊俗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在訓練中應用(一)詩意精讀(疏通字詞障礙)(1)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祈麥祈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元正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扶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商行賈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執(zhí)著地追求祈求農(nóng)事豐收,麥、蠶代指諸多農(nóng)事指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七父親指用手攙扶別人的胳膊,這里指孫子攙扶祖父商賈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稱謂是行賣叫商,坐賣叫賈懂得、領(lǐng)會到(二)考題精做(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nóng)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nóng)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探馕觯?/p>
A項,“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理解錯誤。“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的意思是盡管遍地都是春天的景色,但人們還是要苦苦地去南山尋覓。“苦”字表達出了人們尋覓春色的執(zhí)著。(2)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分析作者的思想觀點的能力。閱讀題目可知,本題要求我們理解詞文大意并簡要分析概括詞中所蘊含的做人之理。首先,下闋的首句就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祖孫三代趕來祈福的畫面,爺爺在前,兒子在后,孫子扶掖,長幼有序,孝悌仁愛,家庭關(guān)系和諧融洽。其次,“商行賈坐農(nóng)耕織”一句,點明無論是商賈還是農(nóng)人,都要自食其力,努力勞作,以獲得豐收和幸福?!绊氈艘鉄o今昔”一句更是直接表明古往今來,孝悌仁愛、自食其力、努力勞作都是我們應該懂得并遵循的做人之理。參考答案:①“翁前子后孫扶掖”,認為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guān)系;②“商行賈坐農(nóng)耕織”,指出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白話詩歌]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村村簫鼓聲起,家家笛聲吹奏,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祈禱麥子和春蠶的豐收。祖孫三代扶掖而行,商人販運,賈人坐賣,農(nóng)人忙著耕織,要知道古今都是如此。如能領(lǐng)會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一)詩意精讀(疏通字詞障礙)(1)行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猶承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末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粹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丹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區(qū)區(q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止,指事跡還以誤傳誤,以訛傳訛后世的習俗指精華中國古代繪畫的材料,這里指繪畫藝術(shù)形容很少,指一點點歷史記載塵土,這里指典籍(二)考題精做(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yè),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D.頸聯(lián)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探馕觯?/p>
B項,“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終欲付何人”意為一生的行事(事跡)最終交給何人評說。(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解析:第一問是理解性閱讀,答案實難唯一。本詩題目是《讀史》,從史書的角度歸納可以與本詩一致:史書所記歷代高賢生平,并非全部真實準確,常常有謬誤。第二問屬發(fā)散性閱讀,可以從今天讀書者的角度說,如何來讀書(如本答案);可以從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歷代高賢與建功立業(yè)者;也可以從今天讀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王安石寫詩的動機目的;還可以從國家體制與評價體系的角度談,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體系。參考答案:道理: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啟示: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課時強化訓練NO.312346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東湖新竹陸游插棘編籬謹護持,養(yǎng)成寒碧映淪漪。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籜①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官閑我欲頻來此,枕?、谌越痰教庪S。[注]
①解籜(tuò):脫除筍殼。②?。阂环N輕便細巧的竹席。561234(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插”“編”“護持”等一系列動詞描寫出了詩人勞動的繁忙和對新竹的喜愛。B.詩人陶醉在繁茂竹林深處,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不覺間赤日西沉,涼風吹起秋天已到。C.詩人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逼真地再現(xiàn)新竹成長過程,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影。D.本詩作為七言律詩,對仗工整、情景兩契、意境雙諧;語言簡練質(zhì)樸、清新自然。√561234解析:
B項,頷聯(lián)不是為了表現(xiàn)時間流逝之快,而是通過想象從側(cè)面描寫新竹長成之后的高大茂密。561234★(2)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義?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①意為將來歸鄉(xiāng)閑居后,將會經(jīng)常地來到竹林中,帶上自己的枕墊竹席,仰臥其間,納涼消夏;②表現(xiàn)了詩人對竹子的喜愛之情和對優(yōu)雅自在生活的向往。561234[白話詩歌]用荊棘編排成籬笆,小心地保護新竹。新竹長成后,蒼翠的竹葉與綠波互相映照,顯得格外清幽。秋風乍起,竹枝搖曳,給人送來陣陣清涼;烈日當空,竹蔭遮蔽,使人不覺酷暑之熱。竹筍外殼剝落時,發(fā)出簌簌聲響,逐漸伸展的葉子越來越繁茂。退官閑暇之后,我會經(jīng)常光顧此地,隨身攜帶竹枕竹席以便休息。5162342.閱讀下面這兩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柯敬仲墨竹李東陽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君看蕭蕭只數(shù)葉,滿堂風雨不勝寒。題葡萄圖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516(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詩以議論開篇,一、二句論畫竹之難易繁簡,感慨用筆簡約比繁復更難。B.李詩三、四句描寫畫中“竹境”,由衷贊賞畫者簡畫竹葉、繁畫風雨的藝術(shù)處理。C.徐詩前兩句概寫自己大半生落魄經(jīng)歷,描繪了自己孤傲狂放、決不低頭的形象。D.李詩表達了作者重神似、重意趣的審美傾向;徐詩是題畫也是書寫自己的人生。234√516解析:B項,“由衷贊賞畫者簡畫竹葉、繁畫風雨的藝術(shù)處理”錯誤?!笆捠捴粩?shù)葉”,卻讓觀畫者感到滿堂風雨,不勝寒冷。詩人用自己的感受證明“簡”比“繁”更有藝術(shù)感染力,更難。畫家并沒有實畫風雨。234516234★(2)如何理解《題葡萄圖》后兩句的深刻含義?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肮P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意思是:筆下有明珠卻沒有地方可以賣,只能閑置在荒亂的野藤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畫筆之下逼真的葡萄比作明珠;葡萄畫無處賣,暗指自己才能無處運用,就像葡萄被拋棄在藤蔓中一樣。體現(xiàn)了詩人被閑置、被埋沒的現(xiàn)狀,表達了詩人沉痛(或辛酸)落寞、抑郁不平的情感。516234參考答案: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畫筆之下逼真的葡萄比作明珠,“明珠”暗指自己的才能,意思是“我”的才能無處運用,就像葡萄被拋棄在藤蔓中一樣。體現(xiàn)了詩人被閑置、被埋沒的現(xiàn)狀,表達了詩人沉痛(或辛酸)落寞、抑郁不平的情感。516234[白話詩歌]柯敬仲墨竹不要隨意地談論畫竹的難與易,應該說工筆不易寫意更加難。您看他蕭疏地涂下幾片竹葉,便渲染出滿堂風雨寒氣凜然。題葡萄圖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獨自站在書齋中聽著呼嘯的晚風。
筆下有明珠卻沒有地方可以賣,只能閑置在荒亂的野藤中。516234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送辛有終知鄂州沈遘江漢交流古要津,高牙大旆壓城闉。昔尊丞相初開府,今屬郎官試治民。迎路壺漿因問俗,前車弩矢便行春①。由來美化先南國,遺樂猶應詠錯薪②。[注]
①行春,謂官吏春日出巡。②錯薪,雜亂叢生的柴草?!对娊?jīng)·周南》:“翹翹錯薪,言刈其楚?!?16234(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交代了當時鄂州的地理位置和作用,長江和漢水交匯流經(jīng)此地,是重要津渡。B.“高牙大旆”渲染了城郭盛大的景象,“壓”字突出旌旗蔽空的效果,精妙傳神。C.本詩為送別詩,雖未流露離愁別緒,但話語間仍有對朋友新官上任的擔憂之意。D.“壺漿”出自《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此處化用,借指官員受百姓愛戴?!?16234解析:C項,“對朋友新官上任的擔憂之意”無中生有,由“迎路壺漿因問俗,前車弩矢便行春。由來美化先南國,遺樂猶應詠錯薪”可知,是勉勵和指導。516234★(2)詩人給將赴鄂州上任的辛有終哪些理政忠告?請簡要分析。解析: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沈遘的朋友辛有終要到鄂州就任地方官,因為擔憂其到了新的地方不適應,就特地寫了此詩給他鼓舞打氣,并傳授一些當?shù)胤焦俚慕?jīng)驗。前兩聯(lián)寫鄂州自古就是個九省通衢的交通咽喉要塞之地,三國時期的諸葛丞相曾在此處開府建城,如今好朋友辛有終要去鄂州任職,應向先賢看齊,肯定是會旗開得勝的。這里既有對友人的鼓勵,也有叮囑他以前任優(yōu)秀官員為榜樣之意。頸聯(lián)寫當?shù)氐拿耧L不一樣治理方式也不盡相同,到了鄂州一定要向當?shù)赝辽灵L的人詢問其具體的風俗民情,并借鑒當?shù)厍叭蔚胤焦僦卫淼慕?jīng)驗。這是要友人516234深入實踐,了解民情。尾聯(lián)寫鄂州本地就有很多先賢大圣留下過斐然的典型事跡,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當?shù)匾廊皇⑿校按粝碌亩Y樂教化應得到傳承。這是在忠告辛有終要重視傳統(tǒng)、教化百姓。參考答案:①要以前任優(yōu)秀官員為榜樣。昔日的官員在鄂州成立府署,選置僚屬,理政治民,受到尊崇,如今你新官上任,應向先賢看齊。②要了解民情,深入實踐。百姓歡迎你,你要入鄉(xiāng)問俗,出巡地方,深入實踐,了解民情。③要重視傳統(tǒng)、教化百姓。南國鄂州自古有美好的教化,前代留下的禮樂教化應得到傳承。51234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行香子·述懷蘇軾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651234(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作開篇描繪出一幅月夜飲酒的圖景,其與浮躁喧囂的塵世判若兩個世界。B.“夢中身”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人生如夢”表達了相似的人生感慨。C.“酒”在上片、下片均有出現(xiàn),意蘊相同,表明詞人總是借飲酒來排遣內(nèi)心的憂愁。D.本詞寫景、抒情和說理相融合,且用字傳神精妙,如“溪”字的活用別有意境?!?516234解析:“詞人總是借飲酒來排遣內(nèi)心的憂愁”錯誤。本詞上片中的“酒”,承接前面月夜靜謐美好的氣氛,用來助興、排憂;下片中的“酒”,承接前面做“閑人”的心志,用來表現(xiàn)“閑人”生活的悠然快樂。516234★(2)在蘇軾心目中,如何才能成為真正的“閑人”?請結(jié)合詞作簡要概括。解析:由題干可知,本題要求回答的是成為真正的“閑人”的條件,即要求分析詞作中詞人是如何看待“閑人”的。詞作上片中“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是說名利如浮云變幻無常,不值得我們勞神費力,“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感慨人生短暫而虛幻,由此可知,要成為真正的“閑人”,就要把名利放在一邊,不去悲嘆人生的短暫虛幻。詞作下片中“雖抱文章,開口誰親”傳達出懷才不遇的惆悵和苦悶,“且陶陶、516234樂盡天真”是說姑且陶然自樂,忘掉人生的種種煩惱,從中可以看出蘇軾面對困境的態(tài)度是保持純真,從困擾、紛爭、痛苦中把自我解脫出來,如此才能做一個真正的“閑人”,而不是整天被內(nèi)心的憂愁所煩擾?!皫讜r歸去……一壺酒,一溪云”說明詞人有歸隱田園的想法,希望擺脫世事煩擾,成為一個在山水間自由自在、自得其樂的真正的“閑人”。參考答案:①拋棄名利,不為人生的短暫虛幻而悲嘆;②保持純真,不再為自身懷才不遇而郁悶;③歸隱田園,在自然山水之中自得其樂。(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516234[白話詩歌]夜氣清新,無處生塵,月光皎潔如銀。斟酒時,必須斟滿十分。名利皆如浮云,徒然費力勞神??蓢@一生如白駒過隙,擊石迸火,夢中寄身。雖有滿腹才學,卻不知誰是知音。姑且陶然自樂,極盡天真。何時能歸隱田園,做個悠閑之人。對著一張素琴,一壺美酒,一溪閑云。51562345.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別諸生王守仁綿綿圣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guī)矩出方圓。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直造先天未畫前。握手臨歧更可語?殷勤莫愧別離筵。156234(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系留別之作,贈詩的對象是諸位讀書人,字里行間充滿規(guī)勸之意。B.儒家的圣賢之學傳承千年,口口相傳的重點其實只有兩個字,即“良知”。C.詩人認為要認清人世間迷蒙不清的東西,沒有斧鑿這類的工具是不行的。D.最后兩句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強調(diào)重點,“更”字凸顯詩人對“良知”的重視?!?56234解析:
C項,“沒有斧鑿這類的工具是不行的”曲解文意。原句意思是想要認識迷蒙不清的東西,是不需要用斧劈開,用鑿鑿通的。156234★(2)這首詩寥寥數(shù)語卻富于暗示,將深遠的哲學思想隱藏在只字片語中,你讀出哪些哲理?請結(jié)合作品簡要概括。解析:第三、四句“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guī)矩出方圓”,渾淪,指宇宙形成前的迷蒙狀態(tài)。這兩句是說想要了解自然界的大道理,還得先從身邊規(guī)矩和方圓之間關(guān)系這類身邊的小道理出發(fā)。由此可以悟出:要想懂得大道理需要從懂得小道理出發(fā)。第五、六句“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直造先天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湘教版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6章6.1.2中位數(shù)聽評課記錄
-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聽課評課記錄
-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1.2《地球的公轉(zhuǎn)》聽課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2.2.2《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聽評課記錄1
- 陜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課時《點滴做起成就不凡》聽課評課記錄
- 人教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7課《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聽課評課記錄2
- 蘇科版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10.2《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聽評課記錄3
- 人教版(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聽課評課記錄《 辛亥革命》
- 浙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1.2《同位角、內(nèi)錯角、同旁內(nèi)角》聽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4.4《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第2課時)聽評課記錄
- 印刷基礎知識培訓資料
- NB/T 11536-2024煤礦帶壓開采底板井下注漿加固改造技術(shù)規(guī)范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五年級(上)英語寒假作業(yè)(一)
- 【課件】九年級化學下冊(人教版2024)-【新教材解讀】義務教育教材內(nèi)容解讀課件
- 開題報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校教育研究
- GA/T 761-2024停車庫(場)安全管理系統(tǒng)技術(shù)要求
- 2025屆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二中學高三適應性調(diào)研考試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五校鎮(zhèn)海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2024-2025學年度高三年級11月聯(lián)考試題及答案
- 公司2025年會暨員工團隊頒獎盛典攜手同行共創(chuàng)未來模板
-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期末試卷共9套-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