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血液標本解析_第1頁
常見血液標本解析_第2頁
常見血液標本解析_第3頁
常見血液標本解析_第4頁
常見血液標本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常見血液標本的解析第一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血常規(guī)+CRP: 血常規(guī)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guī)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通過觀察數(shù)量變化及形態(tài)分布,判斷疾病。是醫(y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第二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1、紅細胞計數(shù)(RBC)正常參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萬-550萬個/mm3)。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萬-500萬個/mm3)。新生兒:6.07.0 10的12次方/L(600萬-700萬個/mm3)

2、。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紅細胞生成減少,見于白血病等病。破壞增多: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合成障礙: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第三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2、血紅蛋白測定(HB或HGB)正常參考值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臨床意義血紅蛋白減少多見于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第四張,PP

3、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3、白細胞計數(shù)(WBC)正常參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臨床意義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劇烈運動、進食后、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shù)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shù)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癥、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第五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4、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DC)正常參考值 :白細胞分類(D

4、C)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細胞N0.3 0.7中性稈狀核粒細胞0.01 0.05 (1%-5%)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 (0.5%-5%)嗜堿性粒細胞B0.00 0.01 (01%)淋巴細胞L0.20 0.40 (20%-40%)單核細胞M0.03 0.08 (3%-8%)第六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 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于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牛皮癬

5、、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 淋巴細胞增高見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細胞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增高見于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第七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CRP的前世今生:C反應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在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發(fā)現(xiàn)。最初他們觀察到一些急性病人的血清

6、可與肺炎鏈球菌的莢膜C多糖發(fā)生反應,隨后證實能與C多糖反應的物質是一種蛋白質,因而將這種蛋白質命名為C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第八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CRP是一種典型的急性時相蛋白(正常情況下含量甚微,當急性感染、炎癥、手術等組織損傷時,血中濃度會急劇升高),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非糖化的聚合蛋白,其生物學功能主要是識別炎癥,激活防御機制。第九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臨床意義: 1術后感染及并發(fā)癥的指標:手術后病人CRP升高,術后710天CRP水平應下降,如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并發(fā)感染或血栓栓塞。 2組織損傷、感

7、染、腫瘤、心肌梗塞及一系列急慢性炎癥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風濕病等。 3可作為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鑒別診斷:大多數(shù)細菌性感染會引起患者血清CRP升高,而病毒性感染則多數(shù)不升高。第十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凝血類 凝血類包括: 1,凝血酶原時間(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3,凝血酶時間(TT)、 4,纖維蛋白原(FIB)。第十一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凝血化驗的正常值: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秒數(shù):25-37,需與正常對照比較超過10s以上異常。2,凝血酶原時間(PT):秒數(shù):11-14 ,需與正

8、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3,纖維蛋白原(FIB):2-4 g/L。4,凝血酶時間(TT):秒數(shù):12-16 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第十二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凝血化驗的臨床意義:APTT: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狀況,常用于監(jiān)測肝素用量。增高見于血漿因子、因子和因子XI水平減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癥;降低見于高凝狀態(tài):如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狀況,其中INR常用于監(jiān)測口服抗凝劑。延長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及纖維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見于維生素K缺乏、嚴重的肝臟疾病、纖溶亢進、DIC、口服抗凝劑

9、等;縮短見于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性疾病等;FIB: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減低見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發(fā)性纖溶癥、重癥肝炎、肝硬化;TT: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的時間。增高見于DIC纖溶亢進期,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異常血紅蛋白血癥,血中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s)增高;降低無臨床意義。第十三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淺說D-二聚體: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III交聯(lián)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是一個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D-二聚體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凝塊。第十四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

10、2022年6月 測定纖溶系統(tǒng)主要因子,對于診斷與治療纖溶系統(tǒng)疾?。ㄈ鏒IC,各種血栓)及與纖溶系統(tǒng)有關疾?。ㄈ缒[瘤,妊娠綜合癥),以及溶栓治療監(jiān)測,有著重要的意義。 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體內存在著頻繁的纖維蛋白降解過程。因此,纖維D-二聚體是深靜脈血栓(DVT),肺栓塞(PE),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關鍵指標。第十五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生化類:血液生化檢查項目及臨床意義 檢查項目包括: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肌酐,3、尿素氮,4、血清葡萄糖,5、甘油三酯,6、總膽固醇,7、血PH、鈉、鉀、氯、鈣、磷、堿性磷酸酶等電解質。第十六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

11、作于2022年6月血液生化檢查的臨床意義: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簡稱轉氨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損情況的一項指標(轉氨酶存在于肝細胞的線粒體中,只要肝臟發(fā)生炎癥、壞死、中毒等,轉氨酶就會由肝細胞釋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臟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轉氨酶升高);肌酐與尿素氮是衡量腎功能的一項指標(當腎功能發(fā)生障礙時,代謝廢物不能夠排除體外,以致大量含氮廢物和其它毒性物質在體內積累,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被破壞);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濃度的一項指標,對于診斷以及指導治療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甘油三脂和總膽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項指標(血脂是血液中各種脂質的總稱,其中最重要的是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無論膽固醇含量增高,還

12、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兩者都增高,都統(tǒng)稱為高脂血癥,高脂血癥與冠心病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膽固醇與甘油三脂皆增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險性更大)。第十七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肝炎類:肝炎類檢查是用來判斷是否感染乙肝,粗略估計病毒復制水平的初步檢查,雖然項目少,檢查簡單,但是意義非常重要。乙肝五項檢查分別是: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體(抗HBs)3.抗原(HBeAg)4.抗體(抗HBe)5.核心抗體(抗HBc),第十八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1、HBsAg-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xiàn)常伴隨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

13、染乙肝病毒的標志。臨床意義:為已經感染病毒的標志,并不反映病毒復制和傳染性的強弱。第十九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2、HBsAb-表面抗體:一般簡稱表面抗體。當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統(tǒng)產生免疫反應,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的B淋巴細胞分泌出一種特異的免疫球蛋白G。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異地結合,在體內與人體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護人體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稱表面抗體為保護性抗體。臨床意義:為中和性抗體標志,是否康復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標志。第二十張,PPT共二十三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3、e抗原(HBeAg):一般通稱e抗原。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亞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產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當核心抗原裂解時,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環(huán)中,若取血化驗就可查出來。臨床意義:為病毒復制標志,持續(xù)陽性3個月以上則有慢性化傾向。第二十一張,PPT共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