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宣托里散-痘疹傳心錄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十宣托里散-痘疹傳心錄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十宣托里散-痘疹傳心錄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十宣托里散-痘疹傳心錄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十宣托里散-痘疹傳心錄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55十宣托里散_痘疹傳心錄卷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十宣托里散_痘疹傳心錄卷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231.1. 組成: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31.2. 功效:小兒痘毒,流注于兩肩臂,痘瘡如麩,薄而少神,粘著不脫。 231.3. 來源:《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23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 232. 相似度75%:八珍散 232.1. 組成:當(dāng)歸(去蘆)1兩,川芎1兩,熟地黃1兩,白芍藥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茯苓(去皮)1兩,白術(shù)1兩。 232.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32.3. 加:熟地黃、甘草 232.4. 減:黃耆、皂角刺 232.5. 功效: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昏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欲減退;婦人氣血不足,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不止,胎萎不長,或習(xí)慣性流產(chǎn);外證出血過多,潰瘍久不愈合者。臍腹疼痛,全不思食,臟腑怯弱,泄瀉,小腹堅(jiān)痛,時(shí)作寒熱。婦人臟躁,自笑自哭。傷損失血過多,或因克伐,血?dú)夂膿p,惡寒發(fā)熱,煩躁作渴。氣血俱虛,口舌生瘡,或齒齦腫潰,惡寒發(fā)熱,或煩躁作渴,胸脅作脹,或便血吐血,盜汗自汗。肝脾氣血俱虛,不能養(yǎng)筋,以致筋攣骨痛,或不能行履,或發(fā)熱晡熱,寒熱往來。潰瘍。婦人胎產(chǎn)崩漏。眩暈昏慣,或大便不實(shí),小便淋赤。 232.6. 來源:《瑞竹堂方》卷四。 233. 相似度75%:補(bǔ)中丸 233.1. 組成:川芎5錢,白芍藥5錢,黃耆5錢,當(dāng)歸5錢,人參5錢,陳皮5錢,白術(shù)1兩,地黃1兩。 243.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43.3. 加:陳皮、地黃 243.4. 減:茯苓、皂角刺 243.5. 功效:婦人虛損諸疾。 243.6. 來源:《袖珍》卷四引《圣惠》。 244. 相似度75%:人參飲子 244.1. 組成:黃耆1兩,五味子1兩,人參半兩,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半兩,白芍藥半兩,茯苓半兩,白芷半兩。 244.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44.3. 加:五味子、白芷 244.4. 減:川芎、皂角刺 244.5. 功效:虛勞潮熱。 244.6. 來源:《普濟(jì)方》卷二三○引《楊氏家藏方》。 245. 相似度75%:補(bǔ)方丸 245.1. 組成:白術(shù)1兩,熟地1兩,當(dāng)歸半兩,白芍藥(炒)半兩,川芎半兩,黃耆半兩,人參半兩,陳皮半兩。 245.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45.3. 加:熟地、陳皮 255.4. 減:茯苓、皂角刺 255.5. 功效:婦人虛損諸疾。 255.6. 來源:《濟(jì)陰綱目》卷四。 256. 相似度75%:參歸湯 256.1. 組成:當(dāng)歸7分,人參7分,黃耆7分,白術(shù)7分,甘草3分,川芎7分,陳皮3分,茯苓7分。 256.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56.3. 加:甘草、陳皮 256.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56.5. 功效:痘瘡氣血俱虛4-5日稠密,根窠不紅,頂陷者。 256.6. 來源:《萬氏家抄方》卷六。 257. 相似度75%:丹參湯 257.1. 組成:當(dāng)歸、川芎、黃耆、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草、炮姜。 257.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57.3. 加:炙草、炮姜 257.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57.5. 功效:產(chǎn)后發(fā)熱。 257.6. 來源:《嵩崖尊生》卷十四。 258. 相似度75%:補(bǔ)氣完胞湯 268.1. 組成:人參1錢5分,白術(shù)1錢5分,川芎1錢,當(dāng)歸1錢,桃仁5分,橘皮5分,黃耆1錢,茯苓6分。 268.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68.3. 加:桃仁、橘皮 268.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68.5. 功效:婦人分娩,誤損尿胞,遂得淋瀝。 268.6. 來源:《杏苑》卷七。 269. 相似度75%:養(yǎng)真丸 269.1. 組成:當(dāng)歸(去蘆,酒浸1宿,湯洗過,焙干)3兩,熟地黃(洗凈,焙干)3兩,北五味子(去梗)1兩,川芎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白術(shù)1兩,黃耆1兩。 269.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69.3. 加:熟地黃、北五味子 269.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69.5. 來源:《普濟(jì)方》卷二二四引《余居土選奇方》。 2610. 相似度75%:八物湯 2610.1. 組成:白術(shù)、人參、黃耆、茯苓、川芎、熟地黃、當(dāng)歸、芍藥各等分。 2610.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610.3. 加:熟地黃、芍藥 2710.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710.5. 功效: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 2710.6. 來源:《保命集》卷下。 2711. 相似度67%:參耆銀花湯 2711.1. 組成:人參2錢,黃耆2錢,白術(shù)(蜜炙)2錢,熟地黃2錢,銀花3錢,當(dāng)歸3錢,茯苓8分,川芎8分,甘草5分。 2711.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711.3. 加:熟地黃、銀花、甘草 2711.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711.5. 功效:乳癰而膿出虛弱者。 2711.6. 來源:《葉氏女科》卷三。 2712. 相似度67%:益脾清肝散 2712.1. 組成:炙甘草5分,柴胡5分,川芎1錢,當(dāng)歸1錢,黃耆1錢,丹皮7分,人參1錢,白術(shù)(炒)1錢,茯苓1錢。 2712.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712.3. 加:炙甘草、柴胡、丹皮 2712.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712.5. 功效:肝火傷脾,寒熱體痛,脾胃虛弱。 2712.6.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2813. 相似度67%:十全大補(bǔ)銀花湯 2813.1. 組成:人參2錢,白術(shù)2錢,熟地2錢,黃耆2錢,當(dāng)歸2錢,銀花2錢,茯苓8分,川芎8分,甘草5分。 2813.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813.3. 加:熟地、銀花、甘草 2813.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813.5. 功效:產(chǎn)后乳生癰,膿出后虛弱甚者。 2813.6. 來源:《女科秘要》卷七。 2814. 相似度67%:加味五痹湯 2814.1. 組成:人參1錢,茯苓1錢,當(dāng)歸(酒洗)1錢,白芍藥(煨)1錢,川芎1錢(肝、心、腎痹倍之),五味子15粒,白術(shù)1錢(脾痹倍之),細(xì)辛7分,甘草5分。 2814.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814.3. 加:五味子、細(xì)辛、甘草 2814.4. 減:黃耆、皂角刺 2814.5. 功效:五臟痹證,風(fēng)寒濕氣,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痹。 2814.6.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二。 2815. 相似度67%:補(bǔ)脾散 2815.1. 組成:人參(去蘆)1錢,白術(shù)1錢,白芍(酒炒)8分,茯苓8分,陳皮6分,川芎6分,黃耆(蜜炒)4分,當(dāng)歸(酒炒)4分,甘草(炙)4分。 2915.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915.3. 加:白芍、陳皮、甘草 2915.4. 減:白芍藥、皂角刺 2915.5. 功效:小兒心脾虧損,弄舌。 2915.6. 來源:《壽世保元》卷八。 2916. 相似度67%:香附八珍湯 2916.1. 組成:香附子、人參、白術(shù)、茯苓、當(dāng)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甘草各等分。 2916.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916.3. 加:香附子、熟地黃、甘草 2916.4. 減:黃耆、皂角刺 2916.5. 功效:經(jīng)后續(xù)來,氣血不足者。 2916.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 2917. 相似度67%:加味六君子湯 2917.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甘草、川芎、當(dāng)歸、黃耆。 2917.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2917.3. 加:半夏、陳皮、甘草 2917.4. 減:白芍藥、皂角刺 3017.5. 功效:臀疽因脾虛不能消散,不潰不斂。 3017.6. 來源:《瘍科選粹》卷五。 3018. 相似度67%:黃耆八珍湯 3018.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當(dāng)歸、川芎、芍藥、熟地黃(砂仁、沉香炒)、黃耆。 3018.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018.3. 加:甘草、芍藥、熟地黃 3018.4. 減:白芍藥、皂角刺 3018.5. 功效:勞力或看書著棋,久坐而致脊骨疼者。 3018.6. 來源:《濟(jì)陽綱目》卷七十八。 3019. 相似度67%:內(nèi)補(bǔ)湯 3019.1. 組成:人參、黃耆、當(dāng)歸、白術(shù)、川芎、甘草、茯苓、陳皮、厚樸各等分。 3019.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019.3. 加:甘草、陳皮、厚樸 3019.4. 減:白芍藥、皂角刺 3019.5. 功效:痘瘡中虛。 3019.6.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3020. 相似度67%:八珍益母丸 3120.1. 組成:益母草4兩(不見鐵器,只用上半截帶葉者),人參(去蘆)1兩,白術(shù)(土炒)1兩,茯苓(去皮)1兩,炙甘草(去皮)5錢,當(dāng)歸(酒洗)2兩,川芎1兩,白芍藥(醋炒)1兩,熟地黃(酒洗)2兩。 3120.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120.3. 加:益母草、炙甘草、熟地黃 3120.4. 減:黃耆、皂角刺 3120.5. 功效:婦人氣血兩虛,脾胃并弱,飲食少思,四肢無力,月經(jīng)違期,或先期而至,或腰疼腹脹緩而不至,或愆期不收,或斷或續(xù),或赤白帶下,身作寒熱,久不受孕。 3120.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 3121. 相似度62%:加味四物湯 3121.1. 組成:當(dāng)歸(酒洗)2錢,白芍藥(炒)2錢,肉蓯蓉2錢,熟地黃(酒洗)1錢,白術(shù)1錢,白茯苓1錢,人參5分,川芎1錢。 3121.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121.3. 加:肉蓯蓉、熟地黃、白茯苓 3121.4. 減:黃耆、茯苓、皂角刺 3121.5. 功效:氣血兩虛不孕。 3121.6. 來源:《濟(jì)陰綱目》卷六。 3122. 相似度62%:黃耆除熱丸 3122.1. 組成:熟干地黃1兩(酒浸),白芍藥1兩,地骨皮1兩,人參(去蘆)1兩,黃耆2兩(蜜炙),當(dāng)歸1兩半(去蘆,酒浸),川芎3分。 3222.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222.3. 加:熟干地黃、地骨皮 3222.4. 減:茯苓、白術(shù)、皂角刺 3222.5. 功效:氣血虛弱,或寒或熱,四肢乏力。 3222.6.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十。 3223. 相似度62%:四君芎歸湯 3223.1. 組成:人參1錢,白術(shù)1錢(蜜炙),茯苓1錢,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砂仁1錢,炙甘草1錢。 3223.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223.3. 加:砂仁、炙甘草 3223.4. 減:黃耆、白芍藥、皂角刺 3223.5. 功效:妊娠4-5月,胎氣不和,逆上心胸,脹滿疼痛,名子懸,脾虛而不安者。 3223.6. 來源:《葉氏女科》卷二。 3224. 相似度62%:黃耆散 3224.1. 組成:茯苓5分,黃耆5分(炒),當(dāng)歸5分,川芎5分,白芍藥5分,白芷5分,升麻2分,山梔(炒)2分。 3224.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224.3. 加:白芷、升麻、山梔 3324.4. 減:人參、白術(shù)、皂角刺 3324.5. 功效:小兒痔瘡,并一切潰瘍,虛弱發(fā)熱。 3324.6. 來源:《保嬰撮要》卷十四。 3325. 相似度62%:加味四君子湯 3325.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川芎、當(dāng)歸、山梔子、連翹。 3325.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325.3. 加:甘草、山梔子、連翹 3325.4. 減:黃耆、白芍藥、皂角刺 3325.5. 功效:湯火傷,患處肉未死而作痛者。 3325.6. 來源:《濟(jì)陽綱目》卷八十九。 3326. 相似度62%:補(bǔ)虛黃耆湯 3326.1. 組成:人參3兩(去蘆),當(dāng)歸3兩(去蘆),白術(shù)3兩,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甘草3兩(炙),白芍藥6兩。 3326.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326.3. 加:桂、甘草 3326.4. 減:茯苓、川芎、皂角刺 3326.5. 功效:諸虛不足,少腹急病,脅肋(月真)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干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qiáng)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后不復(fù)。 3426.6. 來源:《御藥院方》卷六。 3427. 相似度62%:胃風(fēng)湯 3427.1. 組成:白術(shù)、芎?、人參(去蘆)、白芍藥、當(dāng)歸(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3427.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427.3. 加:芎?、肉桂 3427.4. 減:黃耆、川芎、皂角刺 3427.5. 功效:風(fēng)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疒丂)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小兒風(fēng)水,小便澀,飲食不進(jìn)。形腫如腹,四肢皆滿,狀若水晶。 3427.6. 來源:《局方》卷六。 3428. 相似度62%:回津丸 3428.1. 組成:白芍藥1錢,白術(shù)2錢,澤瀉1錢,茯苓1錢,川芎1錢,當(dāng)歸2錢,五味子3錢,烏梅肉1錢。 3428.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428.3. 加:澤瀉、五味子、烏梅肉 3428.4. 減:人參、黃耆、皂角刺 3428.5. 功效:產(chǎn)后虛渴,去血多,津液少,腎氣虛,飲無度。 3428.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五三引《便產(chǎn)須知》。 3529. 相似度62%:積氣養(yǎng)榮湯 3529.1. 組成:川芎2錢,當(dāng)歸4錢,炙草4分,人參2錢,炮姜4分,黃耆1錢,白術(shù)1錢,陳皮4分。 3529.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529.3. 加:炙草、炮姜、陳皮 3529.4. 減:茯苓、白芍藥、皂角刺 3529.5. 功效:產(chǎn)后血崩,血亡氣脫,言語不接續(xù),似喘非喘,無血塊者。 3529.6. 來源:《嵩崖尊生》卷十四。 3530. 相似度62%:芎歸四君子湯 3530.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川芎、當(dāng)歸。 3530.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530.3. 加:甘草 3530.4. 減:黃耆、白芍藥、皂角刺 3530.5. 功效:食癥,脾氣虛,血不行者。 3530.6. 來源:《類證治裁》卷八。 3531. 相似度62%:補(bǔ)虛湯 3531.1.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蜜炙)1錢半,肉桂5分,炙甘草5分,川芎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白術(shù)1錢(蜜炙)。 3531.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631.3. 加:肉桂、炙甘草、白芍 3631.4. 減:茯苓、白芍藥、皂角刺 3631.5. 功效:蓐勞。 3631.6. 來源:《葉氏女科》卷三。 3632. 相似度62%:加減胃風(fēng)湯 3632.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當(dāng)歸、川芎、白芍各等分,升麻、秦艽。 3632.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632.3. 加:白芍、升麻、秦艽 3632.4. 減:黃耆、白芍藥、皂角刺 3632.5. 功效:風(fēng)冷乘虛客于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3632.6. 來源:《明醫(yī)指掌》卷四。 3633. 相似度62%:調(diào)中托里散 3633.1. 組成:人參(氣虛倍用)5分,黃耆(炙)5分,當(dāng)歸(血虛倍用)5分,白術(shù)(炒,倍用)5分,茯苓5分,芍藥(酒炒)5分,熟地2錢。 3633.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633.3. 加:芍藥、熟地 3633.4. 減:白芍藥、川芎、皂角刺 3633.5. 功效:癰疽疔腫惡毒,氣血兩虛,毒陷難起,難潰難斂。 3733.6. 來源:《誠書》卷十五。 3734. 相似度62%:茯苓散 3734.1. 組成:茯苓1兩,當(dāng)歸5錢,川芎5錢,桂心5錢,白芍5錢,黃耆5錢,人參5錢,熟地5錢。 3734.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734.3. 加:桂心、白芍、熟地 3734.4. 減:白芍藥、白術(shù)、皂角刺 3734.5. 功效:產(chǎn)后蓐勞。生產(chǎn)日淺,運(yùn)動用力,四肢寒痛,寒熱如瘧。 3734.6. 來源:《馮氏錦囊秘錄》卷十八。 3735. 相似度62%:六和湯 3735.1. 組成:川芎、當(dāng)歸、白芍藥、生地黃、人參、白術(shù)各等分。 3735.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735.3. 加:生地黃 3735.4. 減:黃耆、茯苓、皂角刺 3735.5. 功效:虛熱,三焦五臟不和,啼哭煩躁,夜出盜汗。 3735.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3736. 相似度62%:復(fù)元大補(bǔ)湯 3736.1.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蜜炙)1錢半,當(dāng)歸1錢3分,炙草8分,肉桂8分,白術(shù)8分,川芎8分,南木香4分。 3836.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836.3. 加:炙草、肉桂、南木香 3836.4. 減:茯苓、白芍藥、皂角刺 3836.5. 功效:痘瘡,氣血大虛而漿不行,2-3日細(xì)小,4-5日漸大,6-7日腳闊頂陷,色白如豆殼者。 3836.6. 來源:《會約》卷二十。 3837. 相似度62%:七珍散 3837.1. 組成:人參、白術(shù)、黃耆、山藥、茯苓、阿膠、當(dāng)歸。 3837.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837.3. 加:山藥、阿膠 3837.4. 減:白芍藥、川芎、皂角刺 3837.5. 功效:勞瘵咯血。 3837.6. 來源:《嵩崖尊生》卷八。 3838. 相似度62%:當(dāng)歸地黃丸 3838.1. 組成:當(dāng)歸2兩,熟地黃2兩,川芎2兩,白芍藥2兩,牡丹皮1兩,延胡索1兩,人參半兩,黃耆半兩。 3838.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838.3. 加:熟地黃、牡丹皮、延胡索 3938.4. 減:茯苓、白術(shù)、皂角刺 3938.5. 功效:婦人血?dú)獠缓停率虏粍?,腰腿疼痛?3938.6. 來源:《產(chǎn)育寶慶》卷下。 3939. 相似度62%:人參黃耆湯 3939.1. 組成:人參2錢,黃耆3錢,白術(shù)1錢,陳皮(去白)1錢,甘草半錢(炙),當(dāng)歸2錢,茯苓1錢。 3939.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939.3. 加:陳皮、甘草 3939.4. 減:白芍藥、川芎、皂角刺 3939.5. 功效:虛損。 3939.6. 來源:《潔古家珍》。 3940. 相似度62%:人參白術(shù)湯 3940.1. 組成:人參3錢5分,白術(shù)2錢,茯苓2錢,檳榔2錢,黃耆2錢,當(dāng)歸2錢,生地2錢。 3940.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3940.3. 加:檳榔、生地 3940.4. 減:白芍藥、川芎、皂角刺 3940.5. 功效:水腫臌脹。 3940.6. 來源:《馮氏錦囊雜癥》卷十四。 4041. 相似度62%:十全大補(bǔ)湯 4041.1. 組成:人參3錢,白術(shù)3錢,黃耆3錢,熟地3錢,茯苓8分,甘草5分,川芎8分,金銀花3錢。 4041.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4041.3. 加:熟地、甘草、金銀花 4041.4. 減:白芍藥、當(dāng)歸、皂角刺 4041.5. 功效:乳癰。 4041.6. 來源:《傅青主女科_產(chǎn)后編》卷下。 4042. 相似度62%:大調(diào)中湯 4042.1. 組成:小調(diào)中湯,人參、白術(shù)、茯苓、川芎、當(dāng)歸、生地、白芍。 4042.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4042.3. 加:小調(diào)中湯、生地、白芍 4042.4. 減:黃耆、白芍藥、皂角刺 4042.5. 功效:血虛而挾痰火者。 4042.6. 來源:《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 4043. 相似度62%:雙和散 4043.1. 組成:黃耆1兩,熟地黃1兩,當(dāng)歸1兩,川芎1兩,白芍藥3兩半,官桂3分,甘草3分,人參3錢。 4043.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4143.3. 加:熟地黃、官桂、甘草 4143.4. 減:茯苓、白術(shù)、皂角刺 4143.5. 功效:虛勞少力。 4143.6. 來源:《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九。 4144. 相似度62%:加味四君子湯 4144.1. 組成:人參2錢,白術(shù)2錢,茯苓2錢,甘草(炙)1錢,川芎、當(dāng)歸。 4144.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4144.3. 加:甘草 4144.4. 減:黃耆、白芍藥、皂角刺 4144.5. 功效:氣血俱虛之癥。 4144.6.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4145. 相似度62%:人參丸 4145.1. 組成:鹿角膠1兩,熟地黃1兩,白芍藥1兩,當(dāng)歸1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川芎1兩。 4145.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白術(shù)、皂角刺。 4145.3. 加:鹿角膠、熟地黃 4145.4. 減:黃耆、茯苓、皂角刺 4145.5. 來源:《雞峰》卷十六。 4146. 相似度62%:化巖湯 4246.1. 組成:人參1兩,白術(shù)2兩,黃耆1兩,當(dāng)歸1兩,忍冬藤1兩,茜根2錢,白芥子2錢,茯苓3錢。 4246.2. 原方對照: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