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詳細答案_第1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詳細答案_第2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詳細答案_第3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詳細答案_第4頁
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詳細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詳細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閱讀1.閱讀下文,完成小題進學齋記張耒①古之君子,無須臾而不學,故其為德無須臾而不進。雞鳴而興,莫夜而休,出則蒞官治民、事師友、對賓客,入則事其親、撫其家,教其幼賤,無須臾之間不習其事、學其禮。觀天地之道,察萬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頃刻之休,是故其德日進而不可止。②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未嘗不在于學。士會 ①食而問肴烝,則飲食之際未嘗不在學也。曾皙風乎舞零詠而歸,則游觀之際未嘗不在學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簧,則疾病之際未嘗不在學也。今之所謂學者,既剽盜其皮膚,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則冠而棄之,壯而仕則壯而棄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從仕數(shù)年,則言語笑貌嗜欲玩習之際,比之進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異矣。③元豐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舊而完之。既潔( )新矣,于是取《詩》、《書》、古史陳于其中,暑則啟扉,寒則塞向,朝夕處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進學”,而書其說,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注釋】①土會:春秋時晉國卿士。②土苴:糟粕。TOC\o"1-5"\h\z(1)可填入第3段括號處的虛詞是( )A.之 B.其 C.則 D.以(2)對第1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提出古人時刻學習而道德日進的觀點,列舉生活事實,從正反兩方面來闡述。B.提出古人時刻學習而道德日進的觀點,從古人為學和道德日進兩方面來闡述。C.提出古人時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觀點,以出入之際堅持 進學”的事實來闡述。D.提出古人時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觀點,以古人仰觀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實來闡述。(3)對第②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后世君子為官數(shù)年后言行志趣迥異于前。 .B.后世君子往往留戀官場,無意追求修身進學。C.后世君子大多數(shù)會貪求世俗享樂,忘記本心。 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進學之心消磨殆盡。(4)分析第②段所用論證方法的作用。(5)分析第③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敬鸢浮?1)D⑵B(3)A(4)論證了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都在進學修身的觀點;再以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修身。①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② 舉例 “士會”論證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寫任何時候、無時不刻,或任意寫其中一點也給分)都在進學修身③ 把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修身5)第 3段畫線句點明進學齋命名的來由;照應文章標題;表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勉勵自己勤于進學。來由(寫作者為進學齋命名、作者寫此文的緣由不給分)照應文題、點明題目、呼應標題、前后呼應表明主旨:勉勵自己勤于進學,自勉,與后人共勉,與他人共勉(寫勸勉后人不給分)【解析】 【分析】( 1)“既潔( )新矣”,這句話是對居處的描寫,前面說 “治其所居之西,即其舊而完之 ”,這是對居處進行修補,后面說 “于是取《詩》、《書》、古史陳于其中,暑則啟扉,寒則塞向 ”,這是修補后的布置,中間的句子應是對修補后的居處進行描寫,“潔”是指干凈, “新”是指與之前不同,這是兩個形容詞,中間只能用 “以”來連接,此處的“以”相當于“而”,是連詞,表并列關系,而 “之”“其”“則”都沒有這一功能。( 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觀點,即 “古之君子,無須臾而不學,故其為德無須臾而不進”,也就是說 “古人時刻學習而道德日進 ”,CD兩項對觀點概括不全,都忽略了 “無須臾而不學”這一內(nèi)容,故排除;從下面的內(nèi)容來看,其事、學其理 ”,這是從古人為學的方面來闡述;不學”這一內(nèi)容,故排除;從下面的內(nèi)容來看,其事、學其理 ”,這是從古人為學的方面來闡述;微妙,未始有頃刻之休,是故其德日進而不可止述的角度分析有誤,故選 B項?!坝^天地之道,察萬物之理,以究道德之”,這是從道德日進的角度闡述, A項對闡(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劃線句,即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從仕數(shù)年,則言語笑貌嗜欲玩習之際,比之進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異矣 ”,這段話是說后世的君子為官多年,言語笑貌喜好等,比起進取之初都已經(jīng)大有不同,也就是說為官后數(shù)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異,故選A項。B項,“留戀官場,無意追求修身進學 ”錯誤,在句中沒有體現(xiàn)。 C項,“貪求世俗享樂,忘記本心 ”也沒有體現(xiàn)。 D項,“踏入仕途后往往進學之心消磨殆盡 ”,句中沒有提到進學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說言行志趣與之前不同,故排除這三項。(4) 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未嘗不在于學 ??…6今之所謂學者,既剽盜其皮膚,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這是把 “古之君子 ”與“今之君子 ”進行對比,這是使用對比論證,論證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修身; “士會食而問肴蒸,則飲食之際未嘗不在學也。曾皙風乎舞零詠而歸,則游觀之際未嘗不在學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簀,則疾病之際未嘗不在學也之 ”,這是列舉士會等例,屬于舉例論證,論證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都在進學修身的觀點。(5)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 ‘進學’,而書其說,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前一句是點明進學齋名字的由來,后一句 “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是表達自己的目的,即勉勵自己能夠勤于進學,這也就與文章的標題 “進學齋記 ”相照應。故答案為:⑴D;⑵B;⑶A;⑷論證了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都在進學修身的觀點;再以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修身。 ①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②舉例“士會”論證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寫任何時候、無時不刻,或任意寫其中一點也給分)都在進學修身③把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修身⑸第3段畫線句點明進學齋命名的來由;照應文章標題;表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勉勵自己勤于進學。①來由(寫作者為進學齋命名、作者寫此文的緣由不給分) ②照應文題、點明題目、呼應標題、前后呼應③表明主旨:勉勵自己勤于進學,自勉,與后人共勉,與他人共勉(寫勸勉后人不給分)【點評】⑴)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⑵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⑶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 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斤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⑷本題考查學生把握作品論證方法的能力。論證方法包括:舉例論證:通過典型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引用論證: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shù)據(jù),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⑸此題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應從結構、內(nèi)容、主題上分析,從結構上考慮,涉及到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文學概念,就從其管轄的區(qū)域,應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解答。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一)凡國有三制,有制人者,有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義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眾兵強,而不以其國造難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國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義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眾,兵不強,而好以其國造難生患;恃與國,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進亦進,人退亦退;人勞亦勞,人佚亦佚,進退勞佚,與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愛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故先王不以一過二,先王不獨舉,不擅功。先王不約束,不結紐②。約束則解,結紐則絕。故親不在約束、結紐。先王不貨交,不列地,以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第使也。時也,利也,士③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聰,是以能繼天子之容 ④。官職亦然。也者得天,義者得人。既時且義,故能得天與人。先王不以勇猛為邊竟,則邊竟安。邊竟安則鄰國親,鄰國親則舉當矣。(取材于《管子》)【注釋】①胥:從。②結紐:與別國結成同黨、締結聯(lián)盟。③士:事。④容:指天子圣德。(二)隨①以漢東諸侯叛楚。冬,楚斗轂於菟 ②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 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 豈不夙夜,謂行多路。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 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倍荒甏?,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曰: 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后敗?!鼻?,諸侯會宋公于盂。子魚曰: 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于是楚執(zhí)宋公以伐宋。冬,會于薄以釋之。子魚曰: 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保ㄈ〔挠凇蹲髠鳌罚咀⑨尅竣匐S:國名。②斗轂於菟:人名。TOC\o"1-5"\h\z(1)下列對句中加下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恃與國,幸名利 與:結交 B人佚亦佚 佚:安逸C.故先王貴當,貴周一周:周密 .D.以為天下 以為:認為(2)下列各組句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則邊竟安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隨之見伐 哀吾生之須臾C.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會王薄以釋之 而君幸壬趙王(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德盛義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國家德義尊盛,卻不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他國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人制造出來的災難C.故先王不以一過二,先王不獨舉,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詞把一說成超過二,不獨自蠻干,不獨自占有功績D.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敗是由自己,難道是由別人嗎(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時者得天,義者得人。既時且義,故能得天與人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5)依據(jù)短文(一)管子關于 主制”的論說,推斷短文(二) 楚人許之”的意圖。(6)請結合短文(一)解釋孔子這么說的理由??鬃釉凇墩撜Z》中稱贊管仲: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①,如其仁?!庇终f: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注釋】①如其仁:就是仁。【答案】(1)D⑵D(3)B(4)答案示例:①合于天時能得到天的幫助,合于正義能得到人的擁護。既合天時又合正義,這樣就能把天時與正義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國君的欲望太過分了,別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楚人深諳管子 “制國”之道,強大的楚國答應宋人為鹿上之盟的意圖是:“以其國后 ”而“后發(fā)制人 ”。首先,從后文 “執(zhí)宋公以伐宋 ”的果斷行動來看, “許之”是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評論指出小國爭盟必將帶來災禍,也從反面道出楚人 “許之”的背后意圖。(6)答案示例:孔子的說法,不僅肯定了管仲的功績,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為相國幫助桓公稱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這個做法也體現(xiàn)在了管子的治國理念中,闡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獨舉,不擅功也好,強調舉當也好,都是一種仁義的做法,仁又是貫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夠得到孔子如此的贊賞。【解析】 【分析】( 1) D選項,“以為:認為 ”錯誤,以為,以之為的省略,以此來治理。TOC\o"1-5"\h\z譯文為:以此來治理天下。故選 D。A選項,兩個 “則”都是“副詞”,“那么”的意思。 B選項,兩個 “之”都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C選項,兩個 “其”都是“副詞”,都表揣測,大概。 D選項,第一個 “于”,介詞, “在”的意思。第二個 “于”,介詞,表被動, “被”的意思。故選 D。B選項,“如果是這樣的話 ”和“制造”錯誤,如此:像這樣的國家;制:被控制;譯文為:像這樣的國家,必然被他國控制。故選 B。(4)賦分點: ①時,合于天時;義,合于正義;且,又。 ②欲,欲望;甚,過分;何以,賓語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題要求結合材料分析, “楚人許之 ”的意圖,結合 “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國后。如此者,制人者也 ”等內(nèi)容可知強大的楚國答應宋人為鹿上之盟的意圖是: “以其國后 ”而“后發(fā)制人”。根據(jù)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測: “秋,諸侯會宋公于盂 ”“于是楚執(zhí)宋公以伐宋 ”。也可以根據(jù)目夷目夷的話反面論證:公子目夷曰: “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 ”。(6)“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這兩句話的意思分別為: “孔子說: ‘齊桓公多次、聯(lián)合統(tǒng)一了諸侯,并不憑借戰(zhàn)爭,這是管仲的力量。這是仁,這是仁’”“管仲作了齊桓公的相國,使其稱霸于諸侯,天下的人都聽命于他,現(xiàn)在的人們都能得到他的恩賜。 ”孔子這么說的理由可以結合材料一中 “三制”以及“不獨舉,不擅功 ”等內(nèi)容概括得出。故答案為:⑴D;⑵D;⑶B;⑷①合于天時能得到天的幫助,合于正義能得到人的擁護。既合天時又合正義,這樣就能把天時與正義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國君的欲望太過分了,別人怎么受得了。⑸楚人深諳管子 “制國”之道,強大的楚國答應宋人為鹿上之盟的意圖是: “以其國后 ”而“后發(fā)制人”。首先,從后文 “執(zhí)宋公以伐宋 ”的果斷行動來看, “許之”是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評論指出小國爭盟必將帶來災禍,也從反面道出楚人 “許之”的背后意圖。⑹孔子的說法,不僅肯定了管仲的功績,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為相國幫助桓公稱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這個做法也體現(xiàn)在了管子的治國理念中,闡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獨舉,不擅功也好,強調舉當也好,都是一種仁義的做法,仁又是貫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夠得到孔子如此的贊賞?!军c評】⑴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中重點詞語意義的能力。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居多??疾榈脑~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⑵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根據(jù)平時的文言詞匯積累,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解釋。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虛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⑶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根據(jù)平時的文言詞匯積累,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解釋。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虛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⑷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⑸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⑹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審清題干,確定答題的方向,通過分析題干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鎖定區(qū)位,對段落進行簡單的劃分,分出層析,找到關鍵詞語,聯(lián)詞成句分條作答;綜合信息篩選要立足全文,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整合后作答。孔子在《論語》中稱贊管仲: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笨鬃拥恼f法,不僅肯定了管仲的功績,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為相國幫助桓公稱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這個做法也體現(xiàn)在了管子的治國理念中,闡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獨舉,不擅功也好,強調舉當也好,都是一種仁義的做法,仁又是貫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夠得到孔子如此的贊賞?!緟⒖甲g文】(一)大凡國家之間有三種控制關系,或控制他國,或被他國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國也不被他國控制。怎么知道是這樣子呢?有的國家德義尊盛,卻不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他國;國家人口眾多、兵力強盛,卻不憑借本國的實力去(故意)制造危難、引發(fā)禍亂;一旦天下發(fā)生大的事變,喜歡讓自己的國家跟隨他國之后(行事而不當頭領)。這樣的國家,必然能夠控制他國。有的國家德義不尊盛,卻喜歡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他國;人口不多、兵力不強盛,卻喜歡讓自己的國家成為危難禍亂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僥幸,措取名利。這樣的國家,必然被他國控制。他國前進,本國也前進,他國后退,本國也后退;他國勞作,本國也勞作,他國安逸,本國也安逸;前進、后退、勞作、安逸,與他國相從。這樣的國家,不能控制他國,他國也不能控制自己。非常喜歡一個人,也不能隨便給他利益;非常憎恨一個人,也不能無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處事貴在得當,貴在周密。所謂周密,就是話不輕易說出口,情不貿(mào)然形于色,就像是龍和蛇,一天之內(nèi)有五次變化,讓人無從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詞,不把一說成超過二,不獨自蠻干,不獨自占有功績。古代圣王不結成同黨,不締結聯(lián)盟。同黨總會分解,聯(lián)盟總會斷絕,所以關系親密不在于結黨、聯(lián)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財貨進行邦交、不用割讓土地以示交好來治理天下。天下各國的格局雖不可改變,但可以用威勢武力來統(tǒng)治駕馭。符合天時,符合正義,這是必須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聽,以此來承繼天子的圣德。官吏處理事情也應該這樣。符合天時,是說得到天的幫助,符合正義,是說得到人的擁護。既合天時又合正義,這樣就把天與人的力量都掌握了。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決邊境問題的,這樣邊境就會安定。邊境安定,鄰國相處就能和睦。鄰國相處和睦,做起事情來就會適宜得當。(取材于《管子》)(二)隨國率領漢水以東的諸侯國背叛楚國。冬,楚國的斗榖於菟率領軍隊攻打隨國,取得勝利并與隨國簽訂合約后班師回國。君子說: “隨國被討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TOC\o"1-5"\h\z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動,它的過失就少了。成敗是由自己,難道是由別人嗎?《詩》里說 ‘哪里是不早點趕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彼蜗骞珳蕚鋾现T侯。臧文仲聽到后說道: “以自己的欲望去服從別人,可以;強迫別人服從自己的意愿,則很少能成功。 ”魯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國人和諸侯舉行鹿上之盟,要求歸附楚國的諸侯敬奉自己為盟主,楚人答應了。公子目夷說: “小國爭當盟主,災禍啊。宋恐怕會亡國!如果戰(zhàn)敗了而不滅亡,那是幸運了。 ”秋,諸侯和宋襄公在盂會盟。子魚說: “禍患恐怕就在這里吧!國君的欲望太過分了,別人怎么受得了? ”在這次盟會上,楚國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國。冬,諸侯在薄地相會,(楚國)釋放了宋襄公。子魚說: “禍患還沒有完結啊,還不足以懲罰國君。 ”(取材于《左傳》)閱讀下面的內(nèi)容 ,完成下列小題。芙蕖①李漁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云: “產(chǎn)于水者曰草芙蓉,產(chǎn)于陸者曰旱蓮。 ”則謂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為命者,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shù)日,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芙蕖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飄之態(tài),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nèi)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杀?,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jīng)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為最。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僅鑿斗大一池,植數(shù)莖以塞責,又時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謂不善養(yǎng)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注釋】 ①芙?。荷徎ǎ?)對《芙蕖》一文的理解 ,不正確的兩項是( )作者先總說芙蕖之 “可人”,然后分別從 “可目”“可口”“可用”“可種”五個方面說明芙蕖的特點。文章圍繞芙蕖的 “可人”之處落筆 ,極言芙蕖的種植之利 ,甚而將其定位在 “五谷”“百花”之上。作者為自己不能辟出半畝方塘來種植芙蕖而感到遺憾 ,抒發(fā)了他酷愛芙蕖、厭棄百花的感情。文章以“可目”為寫作重點 ,詳細得體 ,繁簡得宜 ,不僅中心鮮明 ,而且重點突出。E.文章多用偶句,遣詞造句,十分優(yōu)美,不僅體現(xiàn)出事物的不同特點 ,使之兩兩對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齊和諧。(2)結合《蓮蓬》《芙蕖》兩文的內(nèi)容 ,談談它們在寫蓮方面的異同。【答案】 (1)A,C(2)相同之處 :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 ,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 :①《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 ——味美可食 ,對蓮花 ,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 ,賦予它 “超凡脫俗 ”的人格化品質 ;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 ,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 “可人”之處?!窘馕觥?【分析】( 1)A項,作者先總說芙蕖之 “可人”,然后分別從 “可目”“可鼻”“可口”“可用”來說明芙蕖的特點,沒有 “可種”;C項,作者 “厭棄百花 ”,無中生有;故選 AC。(2)《蓮蓬》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蓮,寫到蓮蓬,因為蓮蓬的可食性,然后寫到荷花顏色不同,蓮蓬以及蓮藕的不同;作者由蓮蓬的形狀又寫到蓮蓬的果實蓮子,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芙蕖》這篇文章,李漁先總說芙蕖之 “可人”,然后分別從 “可目”“可口”“可用”“可種”五個方面說明芙蕖的特點,表達自己對芙蕖的喜愛之情。所以,兩篇文章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 ,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是《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 ——味美可食 ,對蓮花 ,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 ,賦予它 “超凡脫俗”的人格化品質 ;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 ,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 “可人”之處。故答案為:⑴AC;⑵相同之處 :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 ,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 :①《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 ——味美可食 ,對蓮花 ,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 ,賦予它 “超凡脫俗 ”的人格化品質 ;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 ,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 “可人”之處。【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⑵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寫蓮方面的異同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說運用了哪一種描寫手法。第二步,結合具體情節(jié)分析這種描寫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第三步,明確有何效果或作用。要點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點?!緟⒖甲g文】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沒有木質的樹干,是一年生的植物,這些性質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譜書中說: "在水中生長的叫草芙蓉,在陸地生長的叫旱蓮。 "那么這就不能說芙蕖不是草本了。我愛芙蕖,在夏季靠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頤重復前人早已說過的話,而是因為芙蕖適合人的心意,它的長處不是一兩點就可以講盡的,請容我一一說說它的好處。在花的最佳觀賞時節(jié),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屬于無人問津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葉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美麗。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tài),沒風時也呈現(xiàn)出輕盈柔美的風姿。這樣,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它那無窮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開花,姿態(tài)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后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于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于人來說就是應該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立,還像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jié)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停止。以上都是說它適于觀賞的方面。適宜鼻子(的地方),那么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chǎn)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于人們耳朵和眼睛觀賞的,沒有哪部分哪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實質而不占有五谷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還有比它還大的嗎?我視為生命的四種花草中,以芙蕖最為寶貴。可惜酷愛了它一生,卻不能得到半畝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個鑿斗大的小水池,栽幾株來安慰自己,又時常為小池漏水而憂慮,祈求上天降雨來拯救它,這大概是所說的不善于培養(yǎng)生靈而把它的生命當作野草一樣作賤吧。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問題。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人曰: “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孔子曰: “有是言也。不曰 ‘樂其以貴下人 ’乎?”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懼,曰: 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盍致地焉? ”黎I!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 ”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

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于政事。子路曰: 關子可以行矣?!笨鬃尤眨呼斀袂医迹缰聰吆醮蠓?,則吾猶可以止。 “桓子卒齊女樂,三日不聽政;交B,又不致斶俎于大夫??鬃铀煨校藓跬汀6鴰熂核?。曰: 失子則非罪?!笨鬃釉唬何岣杩煞??"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yōu)哉游哉,維以卒歲! ”師已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缸余叭粐@曰:關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孔子遂適衛(wèi),主于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wèi)靈公問孔子: 居魯?shù)玫搸缀危?對曰:奉六萬?!毙l(wèi)人亦致粟六萬。居頃之,或譜孔子于衛(wèi)靈公,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鬃涌肢@罪焉,居十月,乃去。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笨锶寺勚?,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后,子曰: 罟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武子臣于衛(wèi),然后得去。(1)下列加下劃線以”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皆予之以歸②維以卒歲③師己以實告④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⑤以策指之曰⑥吾以汝為死矣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②⑤/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2)D.①②③/④⑤/⑥(2)下列加下劃線詞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A.粥羔豚者弗飾賈/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C.皆予之以歸/請先嘗沮二(3)下列加下劃線詞語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盍致地山孔子恐獲罪工C.沮之而不可貝坦地/霸則吾地近焉(4)下列加下劃線詞語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A.孔子亦何言 B居魯?shù)玫搸缀巍?5)下列加下劃線詞語B.四方之客至妥邑者/文不在茲乎_酎人聞而懼/沮之而不可則致地)電語魯君為周道游/居十月,乃去D桓子慨然嘆曰/然后得去)C回何:敢死 D匡人如予于”的意義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怠王政事②又不致斶俎壬太夫③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④孔子使從者為武子臣于—衛(wèi)⑤男女行者別壬除⑥或譜孔子毛衛(wèi)靈公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⑥/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1)B⑵CDC⑸C【解析】【分析】(1)①句中以”是連詞,來;②句中以”是連詞,來;③句中以”是介詞,把; ④句中“以”是介詞,由于; ⑤句中“以”是介詞,用; ⑥動詞,認為。故選B。A項中第一個 “者”是代詞,的人;第二個 “者”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無義。 B項中第一個 “乎”是介詞,到;第二個 “乎”助詞,嗎。 C項“之”均為代詞,第三人稱。 D項中第TOC\o"1-5"\h\z一個“而”是連詞,就;第一個 “而”是連詞,如果。故選 C。 ‘A項“焉”均為兼詞, “于之”“于此”。B項“乃”均為副詞,才。 C項“則”均為連詞,如果,那么。D項中第一個然”是助詞,??…樣子;第二個然”是代詞,這樣。故選DoC項中“何”是副詞,怎么;其余為代詞。故選 C。(5)①中于”是介詞,在??…方面;②中于”是介詞,給;③中于”是介詞,對于;④中“于”是介詞,到; ⑤中“于”是介詞,在; ⑥中“于”是介詞,向。故選 C。故答案為:⑴B;⑵C;⑶D;⑷C;⑸C;【點評】( 1)此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根據(jù)句意和對文言文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要根據(jù)語境判斷在選項中的含義。(2)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一詞多義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關鍵在于積累,尤其是常見虛詞的用法要多積累。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3)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由于任何一個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虛詞的具體義項。(5)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一詞多義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關鍵在于積累,尤其是常見虛詞的用法要多積累。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參考譯文】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職務,臉上流露出喜悅的神色。門人說:“聽說君子大禍臨頭不恐懼,大福來到不喜形于色。 ”孔子說: “有這個話。但不是還說‘樂在身居高位而禮賢下士 ’嗎? ”于是就把擾亂政治的魯國大夫少正卯殺了??鬃訁⑴c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價;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撿拾;四方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不必向官員求情送禮,都給予接待和照顧,直到他們滿意而歸。齊國人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說: “孔子主持政治,魯國一定會稱霸,一旦稱霸,我國離它最近,我們會先被吞并。何不送給它一些土地呢? ”黎I1說: 請先試著阻止它強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給它土地,難道算遲嗎? ”于是從齊國挑選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都穿上華麗的衣服,且會跳《康樂》舞,還有身帶花紋的馬三十匹,一并送給魯國國君。齊國先把女樂和紋馬采車安置在魯城南邊的高門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多次去偷看,打算接受,就告訴國君外出巡游,以此為名,整天在城南觀賞齊國的美女、紋馬,連國家的政事都不想了。子路見此情形,說: “先生,我們可以離開這里了。 ”孔子說: “魯國如今就要郊祭,假如能按禮法把祭肉分給大夫,那么我們還可以留下來。 ”季桓子終于接受了齊國送來的美女,一連三天不問政務;郊祭結束,又沒有把祭肉分給大夫們??鬃佑谑请x開魯國,在屯地住宿過夜。魯國的師己趕來送行,說: 先生是沒有罪過的?!笨鬃诱f:我唱首歌行嗎?”于是唱道:那些婦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趕走;親近那些婦人,可以使國破家亡。悠閑啊悠閑啊,我只有這樣安度歲月! ”師己返回,桓子問: 孔子說了些什么?”師己照實告訴?;缸娱L嘆一聲說: 先生怪罪我是因為我接受齊國那一群女樂的緣故?。?”孔子于是去到衛(wèi)國,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顏濁鄒家。衛(wèi)靈公問孔子: 在魯國得俸祿多少?”孔子回答說:俸祿糧食六萬?!毙l(wèi)國人也致送糧食六萬。過了不久,有人向衛(wèi)靈公說孔子的壞話。衛(wèi)靈公派大夫公孫余假頻繁出入孔子住所??鬃雍ε碌米镄l(wèi)靈公,居住了十個月,離開衛(wèi)國??鬃訉⒁疥悋?,經(jīng)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弟子顏刻替他趕車,顏刻用馬鞭子指著說:從前我進入過這個城,就是由那缺口進去的 匡人聽說,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來了,陽虎曾經(jīng)殘害過匡人,于是匡人就圍困了孔子??鬃拥哪雍芟耜柣?,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顏淵后來趕到,孔子說: 我還以為你死了?!鳖仠Y說:老師您活著,我怎么敢死!”匡人圍攻孔子越來越急,弟子們都很害怕??鬃诱f: 周文王已經(jīng)死去,周代的禮樂制度不就在我們這里嗎?上天如果要毀滅這些禮樂制度的話,就不會讓我們這些后死的人承提起維護它的責任。上天并沒有要消滅周代的這些禮樂,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孔子派了一個跟從他的人到寧武子那里稱臣,然后才得以離開匡地。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遼陽率賓縣。公鼎幼莊愿,長而好學。咸雍十年,登進士第,—調沈州觀察判官。時遼東雨水傷稼,北樞密院大發(fā)瀕河丁壯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 _鼎獨曰:邊障甫寧,大興役事,非利國便農(nóng)之道。 ”乃疏奏其事。朝廷從之,罷役,水亦不為災。瀕河千里,人莫不悅。改良鄉(xiāng)令,省徭役,務農(nóng)桑,建孔子廟學,部民服化。累遷興國軍節(jié)度副使。時有隸鷹坊者,以羅畢為名,擾害田里。歲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會公—鼎造朝大臣諭上嘉納之意公鼎曰一郡獲安誠為大幸他郡如此者眾愿均其賜于天下從之徙長春州錢帛都提點。車駕如春水,貴主例為假貸,公鼎曰: 豈可輟官用,徇人情? ”拒之。頗聞怨詈語,曰: 此吾職,不敢廢也?!倍戆荽罄砬?多所平反。天祚即位,歷長寧軍節(jié)度使、南京副留守,改東京戶部使。時盜殺留守蕭保先,始利其財,因而倡亂。民亦互生猜忌,家自為斗。公鼎單騎行郡,陳以禍福,眾皆投兵而拜日:是不欺我,敢弗聽命。 ”安輯如故。拜中京留守,賜貞亮功臣,乘傳赴官。時盜賊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馬乞自新。公鼎給以符約,俾還業(yè),聞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內(nèi)清肅。天祚聞之,加賜保節(jié)功臣。時人心反側.公鼎慮生變.請布恩惠以安之.為之肆赦。公鼎累表勿歸,不許。會奴賊張撒八率無賴嘯聚,公鼎欲擊而勢有不能。嘆曰: 吾欲謝事久矣。為世故所牽,不幸至此,豈命也夫!”因憂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遼史大公鼎傳》)(1)下列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會公鼎造朝 大臣諭上嘉納之意 公鼎曰一郡獲安誠 為大幸他郡如此者眾 愿均其賜于天下從之TOC\o"1-5"\h\z會公鼎造朝 大臣諭上嘉納之意 公鼎曰一郡獲安 誠為大幸 他郡如此者眾 愿均其賜 于天下從之會公鼎造朝 大臣諭上嘉納之意 公鼎曰一郡獲安 誠為大幸 他郡如此者眾 愿均其賜于天下從之會公鼎造朝 大臣諭上嘉納之意 公鼎曰一郡獲安誠 為大幸他郡如此者眾 愿均其賜 于天下從之(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進士 ”指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及第者。 “進士”分等級,一甲三人,分別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進士及第?!按罄?”即大理寺,官署名,專門負責刑獄案件的審理,其長官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把?”指十天,有時也指時間不長。古代把一個月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為十天,分別為上旬、中旬、下旬。“乞歸 ”指請求辭職回鄉(xiāng),類似的詞語還有 “乞骸骨”“致仕”等。(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公鼎心懷大局,思慮周全。遼東地區(qū)發(fā)生水澇,官府大規(guī)模調發(fā)壯丁來修繕堤防,他力陳征役之弊,朝廷最終停止了勞役。B.大公鼎體恤百姓,務于教化。他任良鄉(xiāng)縣縣令期間,為百姓減省^役,重視農(nóng)桑,興辦學校,使百姓順服,并得到教化。大公鼎為官耿直,忠于職守。他調任長春州錢帛都提點時,公主按照慣例向他借錢,他予以拒絕,即使被埋怨責罵也不為所動。大公鼎以誠待人,令人信服。東京盜賊發(fā)動暴亂,百姓也互相猜忌、爭奪,他向百姓陳說禍福,發(fā)給盜賊憑證,勸他們改過,眾人都聽從命令。(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公鼎獨曰: “邊障甫寧,大興役事,非利國便農(nóng)之道。 ”時人心反側,公鼎慮生變,請布恩惠以安之,為之肆赦。【答案】 (1)CAD(4)①只有大公鼎說: 邊境要塞剛剛安寧,大規(guī)模征^役,不是造福國家便利農(nóng)業(yè)的方法?!雹诋敃r人心不安,大公鼎憂慮發(fā)生變亂,請求布施恩惠來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窘馕觥?【分析】( 1)本句找出句中名詞代詞 “公鼎”“朝”“大臣”“上”“一郡”“幸(幸運的事)”“他郡”“此”“天下”,虛詞“之”“為”“者”“其”“于”,標志性詞 “曰”,A、D項,“一郡”作“獲安”的主語, “獲”為謂語動詞, “安”為賓語,意思是 “一個郡得到安寧 ”,結構完整,意思獨立,前后斷開,排除 AD兩項;B項,“從之”的主語為 “皇上”,承前省略,不是 “天下”,意思是“(皇上)聽從(采納)了他的意見 ”,所以“從之”前必須斷開,排除 B項;再結合本句意思:正值大公鼎進朝,大臣告知皇帝嘉獎采納他建議的事 ,大公鼎說: “一個郡得到安寧,確實是很幸運的事;其他郡這種事還很多,希望把這一恩惠通賜天下。 ”又被采納。句子可以斷開為:會公鼎造朝 大臣諭上嘉納之意 公鼎曰一郡獲安 誠為大幸 他郡如此者眾愿均其賜于天下 從之。故選 C。A項,“一甲三人,分別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進士及第 ”說法錯誤,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較多,賜同進士出身。故選 A。D項,“東京盜賊發(fā)動暴亂,百姓也互相猜忌、爭奪,他向百姓陳說禍福,發(fā)給盜賊憑證,勸他們改過,眾人都聽從命令 ”說法錯誤,選項把大公鼎擔任東京戶部使和中京留守時的事揉在一起。相關信息在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原文為 “改東京戶部使。時盜殺留守蕭保先,始利其財,因而倡亂。民亦互生猜忌,家自為斗。公鼎單騎行郡,陳以禍福,眾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聽命。 ”安輯如故。拜中京留守,賜貞亮功臣,乘傳赴官。時盜賊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馬乞自新。公鼎給以符約,俾還業(yè),聞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內(nèi)清肅 ”。故選 D。①中“獨”,只有; “邊障”,邊境要塞; “甫”,剛剛; “大興”,大規(guī)模做(興辦);大興役事”,大規(guī)模征^役; 利國便農(nóng)”,造福國家便利農(nóng)業(yè); 道”,方法。②中的“時”,當時; “反側”,指不安; “慮”,憂慮; “生變”,發(fā)生變亂; “布”,布施; “以”,目的連詞,來; “安”,安定; “為之肆赦 ”省略主語 “皇上”,翻譯時補齊; “為”。因為; “肆赦”,指大赦天下。故答案為:⑴C;⑵A;⑶D;⑷①只有大公鼎說: 邊境要塞剛剛安寧,大規(guī)模征^役,不是造福國家便利農(nóng)業(yè)的方法?!雹诋敃r人心不安,大公鼎憂慮發(fā)生變亂,請求布施恩惠來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军c評】( 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 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 “信、達、雅 ”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 ”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參考譯文】大公鼎為渤海族人,祖先世居遼陽率賓縣。大公鼎幼年時莊重有志,長大后好學。遼道宗咸雍十年,考中進士,調任為沈州觀察判官,當時遼東地區(qū)雨量過大,莊稼深受其害,北樞密院大規(guī)模調發(fā)遼河兩岸壯丁維護堤防,官府依照命令催促得很緊迫,只有大公鼎說:邊境地區(qū)剛剛安寧,又大規(guī)模征搖役,不利于國家安定、發(fā)展農(nóng)耕。 ”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奏報朝廷,停止了這項工程,雨水也未造成災害;沿河兩岸千里之內(nèi)的人無不喜悅。改任為良鄉(xiāng)縣令,減省搖役,重視農(nóng)桑,興辦孔子廟學,縣民悅服并得到教化。經(jīng)多次遷升至興國節(jié)度副使。當時隸屬于鷹坊的人,以捉鳥為名,擾害鄉(xiāng)間田里,時間長了,百姓都不堪忍受。大公鼎向皇帝報告了這種情況,當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進朝,大臣告知皇帝嘉獎采納他建議的事,大公鼎說: 「個郡得到安寧,確實是很幸運的事;其他郡這種事還很多,希望把這一恩惠通賜天下?!庇直徊杉{。調任為長春州錢帛都提點,當他到達春水,貴族、公主照例向錢帛司借貸,大公鼎說: 豈可停止官家用度,他舞弊徇私拉人情? ”予以拒絕。因此多聽到怨恨垢罵之語,他說: 這是我的職責,不敢瀆職。 ”不久拜為大理卿,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天祥皇帝即位之后,他歷任長寧軍節(jié)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為東京戶部使,當時賊盜殺死東京留守蕭保先,開始是圖謀他的財產(chǎn),進而發(fā)動暴亂,百姓之間也互相猜忌,各家互相爭斗。大公鼎一個人單騎到郡中,向百姓曉以禍福,眾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說: 只要不欺壓我們,我們怎敢不聽你的命令。 ”從此安居如故。被拜為中京留守,賜為貞亮功臣,乘坐驛車赴任,當時盜賊充斥,有些盜賊在路上遇到大公鼎,都在他的馬前叩拜,請求改過自新。大公鼎發(fā)給他們憑證,讓他們回家恢復舊業(yè),盜賊聽說后,接踵而來,要求改過。不到十天,境內(nèi)的賊盜便被肅清了。天祥皇帝聽說后,加賜他為保節(jié)功臣。當時人心不安,大公鼎憂慮發(fā)生變亂,請求布施恩惠來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大公鼎多次上表請求歸家,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賊張撒八率無賴聚集起事,大公鼎想平亂而沒有力量,嘆息說: 我想辭職已很久了,因為被世俗之念所牽思,才不幸到這一步,難道不是天命嗎!”從此憂憤成疾,保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九歲。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上時政疏

王安石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號皇帝陛下: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嘗不亂。自秦已下,享國日久者,有晉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 ,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而妻子固已窮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脫于困餓劫束之患矣。夫為人子孫,使其宗廟毀辱;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豈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晉、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為其禍災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茍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于大亂。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然享國日久矣,此誠惻怛憂天下,而以晉、梁、唐三帝為戒之時。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官亂于上,民窮于下,風俗日以薄,財力日以困窮。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嘗有詢考講求之意。此臣所以竊為陛下計,而不能無慨然者也。夫因循茍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生于一時,則雖欲復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然則,以至誠詢考而眾建賢才,以至誠講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攜。 ”臣愿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為憂,而不以一日之瞑眩為苦。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guī)之義。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選自《王安石集》)TOC\o"1-5"\h\z(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其比屋死亡比:挨著 B.以古嶺準:衡量C.臣既蒙陛下采擢擢:提拔 師實預其榮辱預:預測(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雖無暴政虐刑加于立姓故燕王欲結于君— B.旦臣所見焉用亡鄭以隨鄰C.而不可以曠日持久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D.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置出于此乎(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陳述的一種文書,王安石在此疏中陳述變法革新的主張,論述變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B.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旗幟鮮明地指出了 因循茍且”的保守主義的危害,進而指出失明法度”眾建賢才”的改革主張。C.文章引用《尚書》中的句子,形象地說明變法會引起短時間的不適,因此建議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而實現(xiàn)改革的最終成功。D.本文論古議今,借用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國之政來警醒當世。語重心長,文筆簡潔,詞意懇切,前后呼應,說理透辟。(4)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②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guī)之義?!敬鸢浮?1)D⑵C(3)C(4)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 5) ① 不任用賢才,不修明法度,茍且虛度歲月,那么僥幸或許可以沒有什么變故。② 這是我不敢回避越級進諫的罪行,而忘記(身負)竭力規(guī)勸陛下的責任的原因?!窘馕觥?【分析】( 1)D項,預,應為 “參與”,聯(lián)系文本, “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TOC\o"1-5"\h\z辱 ”意為 “朝廷的治亂興衰,都和我的榮辱有關 ”。故選 D。A項,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時間、處所,可譯為 “在”、“到”/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 “對”、“向”等;B項,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這里譯為 “憑”/連詞,表目的關系,可譯為 “來”;C項,兩者都是連詞,表轉折,可譯為“卻”;D項,副詞,表示反詰、反問,可譯為 “難道”/副詞,表示推測、估計,可譯為 “恐怕”、“大概”。故選 C。C項,“因此建議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錯誤,原文 “臣愿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為憂,而不以一日之瞑眩為苦 ”,譯為“請陛下時刻優(yōu)慮這些致命的病癥,不要把一天的頭暈目眩作為痛苦 ”,意思是在改革中不要因為遇到一些阻礙就聽著,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故選 C。(4)本題中,表示時間的詞常位于句首,應該單獨斷開,所以 “日久”后斷開。找出動詞或者形容詞,確定謂語。當形容詞做謂語,其后應該斷開, “患”、“茍且”是形容詞做謂語,其后斷開。從句子結構的對稱看, “怛憂天下之心 ”“目前”正反對比,兩者之間要斷開?!白浴绷砥鹬髡Z,所以其前應斷開。(5)本題 ①中注意調整句子順序 “賢才不用 ”,“修”,修明;“偷”,茍且; “假”,虛假的,這里引申為虛度; 宰”,僥幸。②中的所以“,??…的原因;避",回避;越”,越級;“規(guī)”,規(guī)勸; “義”,責任。故答案為:⑴D;⑵C;⑶C;⑷享國日久 /內(nèi)外無患 /因循茍且 /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 /趨過目前 /而不為久遠之計 /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⑸①不任用賢才,不修明法度,茍且虛度歲月,那么僥幸或許可以沒有什么變故。②這是我不敢回避越級進諫的罪行,而忘記(身負)竭力規(guī)勸陛下的責任的原因?!军c評】( 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 “結構分析法 ”“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 ”“套用成語法 ”“套用課本法 ”,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 “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 “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 ”“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 ”“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參考譯文】關于時政的奏疏王安石年月日,備位充數(shù)之臣我冒死叩拜,向皇帝上奏。我私下觀察從古以來國君,在位的時間很長,如果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優(yōu)慮的心意,即使沒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沒有不亂的。從秦代往下,在位時間長的,有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這三位帝王,都是聰明有智謀有功業(yè)的天子。在位時間長,國內(nèi)外沒有憂患,因循守舊茍且偷活,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lián)鷳n的意念,只注意度過目前的日子,不做長遠的打算,自以為災禍不會降臨到自已身上,常常等到災禍降臨時后悔也來不及了。即使有時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難,而國家本來已經(jīng)受到了破壞和侮辱,妻子兒女本來也遭受了窮困而走投無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經(jīng)尸橫遍野,生還的人也時刻擔心饑餓困頓和搶劫捆綁的危險。為人子孫,使宗廟毀壞受到侮辱,為人父母,卻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這些難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夠忍受的嗎?然而晉、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導致敗亡,自認為災禍不至于發(fā)生,卻不知道突然之間災禍就降臨了。天下是最大的寶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維持,若非廣泛培養(yǎng)賢才就不足以保護占有。如果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lián)鷳n的意念,就不能尋求考察賢才,講求法度。不任用賢才,不修明法度,茍且虛度歲月,有時還僥幸沒有什么變故,但天長日久,沒有不發(fā)生大的動亂的?;实郾菹掠兄t恭節(jié)儉的美德,有聰明容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愛萬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時間很長了,此時確實是應該誠心為天下?lián)鷳n,把晉、梁、唐的三位帝王作為借鑒的時候了。根據(jù)我的觀察,現(xiàn)在朝廷中擔任官職的人,還不能說任用了賢才,實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說是合乎法度。官員在上胡作非為,底層的百姓日漸貧困,社會風氣一天天地淡薄,國家財力一天天匱乏,而陛下住在深官之中,從來沒有咨詢考察講求法度的意思。這就是我為陛下計議而不能不發(fā)慨嘆的原因。像因循守舊茍且偷生,貪圖安逸而無所作為,可以僥幸一時,卻不能保持天長日久。晉、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慮這些,所以災難變亂一時間就發(fā)生了,即使再想去咨詢考察講求法度來救護自己,也已經(jīng)來不及了。用古代來衡量現(xiàn)代,天下的安危成敗,還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為的時機,沒有什么時候比今天更緊急,過了今天,我擔心后悔也來不及了。那么用至誠的態(tài)度咨詢考察、廣泛培養(yǎng)賢才,用至誠的態(tài)度講求法度并極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緊時間去做呢 ?《尚書》上說: “如果吃了藥不感到頭暈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 ”。請陛下時刻優(yōu)慮這些致命的病癥,不要把一天的頭暈目眩作為痛苦。我已經(jīng)承蒙陛下提拔,讓我做了侍從的官職,朝廷的治亂興衰,都和我的榮辱有關,因此我不敢回避越級進諫的罪行而忘記規(guī)勸陛下的大義。請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論,作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伊尹論

蘇軾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jié)者也。立天下之大節(jié)者,狹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動其心,則天下之大節(jié)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辦者矣。今夫匹夫匹婦皆知潔廉忠信之為美也,使其果潔廉而忠信,則其智慮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爭者,止于簞食豆羹,而簞食豆羹足以動其心,則宜其智慮之不出乎此也。簞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則一鄉(xiāng)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鄉(xiāng)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辦一鄉(xiāng)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則其所辦者愈遠矣。讓天下與讓簞食豆羹,無以異也。治天下與治一鄉(xiāng),亦無以異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積也。天下之大,是一鄉(xiāng)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運千金之資。販夫販婦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義也,雖祿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動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茍求為異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將以自廣其心,使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為耳。后之君子,蓋亦嘗有其志矣,得失亂其中,而榮辱奪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鬃訑劣谒础⒂?、皋陶相讓之際,蓋未嘗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讓,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貴,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廢天下未嘗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為驚以臣放君天下不以為僭既放而復立太甲不以為專。何則?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視天下眇然不足以動其心,而豈忍以廢放其君求利也哉?后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懼不免于天下,一為希闊之行,則天下群起而諧之。不知求其素,而以為古今之變時有所不可者,亦已過矣夫。(選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廣選?新注?集評》蘇軾卷)TOC\o"1-5"\h\z(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立天下之大節(jié)者,狹天下者也 狹:使??…狹小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蔽:蒙蔽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勞苦不息 D.后之君子,蹈常而習故 蹈:遵循(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丕足以動其心 到則披草而坐B.伊尹耕土有莘之野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C.則天下群起而諧之— 士大夫之族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以知燕王(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從儒家的倫理標準出發(fā),要求人們的行為應符合道德規(guī)范,并提出了 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jié)者也”的觀點。B.緊承首段提出的觀點,文章第二段通過對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婦的比較,說明不取者愈大,所辦者愈遠。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關材料,就是為了證明 “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jié)者也 ”,從而使文章行文更嚴謹。作者認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賢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進退,不以自己的榮辱而喜憂,窮達利害都不能動搖其對精神本質,也即道義的追求。(4)用 “/”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夫太甲之廢天下未嘗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為驚以臣放君天下不以為僭既放而復立太甲不以為專(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義也,雖祿之天下,弗受也。彼其視天下眇然不足以動其心,而豈忍以廢放其君求利也哉?【答案】 (1)ADC(4)夫太甲之廢/天下未嘗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為驚/以臣放君/天下不以為僭/既放而復立/太甲不以為專(5)①伊尹在有莘國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義,就是拿整個天下作為他的俸祿,他也不接受。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動他的心,難道忍心用廢黜放逐他的國君來求得好處嗎?【解析】 【分析】(1)A項,狹”應為意動用法,以??…為狹。使動用法:是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 ”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由賓語發(fā)出的。意動用法:是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于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該TOC\o"1-5"\h\z句釋義為 “樹立了天下崇高節(jié)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狹小的人 ”。故選 A。A項,前句 “而”連詞,表轉折;后句 “而”連詞,表修飾。 B項,前句 “于”介詞,在;后句于”介詞,對。C項,前句之”代詞,他;后句之”代詞,這。D項,以”都是介詞,憑借。故選 D。C項,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為了表明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茍求為異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為了 “彼其視天下眇然不足以動其心,而豈忍以廢放其君求利也哉? ”故選項錯誤。故選 C。(4)本句關鍵是三個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題的關鍵, “天下不以為驚 ”“天下不以為僭 ”“太甲不以為專 ”,然后找出句中名詞代詞, “太甲”“天下”,然后根據(jù)語法、句式以及句意進行即可。句中 “太甲”與“廢”是主謂結構,不要斷開;注意 “是”為指示代詞,不要斷開。(5)此題注意, “耕于有莘之野 ”為狀語后置。 “道”“義”為名詞作動詞解釋為合乎道,合乎義?!绊鹑弧苯忉尀槊煨〉臉幼?。故答案為:⑴A;⑵D;⑶C;⑷夫太甲之廢/天下未嘗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為驚/以臣放君/天下不以為僭/既放而復立/太甲不以為專 ⑸ ①伊尹在有莘國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義,就是拿整個天下作為他的俸祿,他也不接受。 ②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動他的心,難道忍心用廢黜放逐他的國君來求得好處嗎?【點評】( 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 “結構分析法 ”“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 ”“套用成語法 ”“套用課本法 ”,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 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 “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 “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 ”“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 ”“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緟⒖甲g文】做天下大事業(yè)的人,是具備天下崇高節(jié)操的人;樹立了天下崇高節(jié)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狹小的人。憑借著廣大的天下卻不足以打動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節(jié)操就有不夠他樹立的,天下的大事業(yè)也有不夠他做的了。現(xiàn)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潔、忠義、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們果真廉潔、忠義、守信,那么他們的思慮、智慧未必趕不上王公大人們的所能。只是由于他們爭奪的不過是一竹筐飯、一盤肉湯,而一竹筐飯、一盤肉湯足以打動他們的心,那么他們的思慮、智慧,不超出這個就是應該的了。一竹筐飯、一盤肉湯,倘若不是通過正當?shù)耐緩骄筒蝗カ@取,那么一鄉(xiāng)的人,就沒有誰敢采用不正當?shù)氖侄蝸砻胺杆?。一鄉(xiāng)的人沒有誰敢采用不正當?shù)氖侄蝸砻胺杆瑓s不能辦好一鄉(xiāng)事情的人,從來沒有過。依照這個推論,他不拿取的東西越大,那么他能辦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讓出去跟把一竹筐飯、一盤肉湯讓出去,沒有什么不一樣;治理天下跟治理一鄉(xiāng),也沒有什么不一樣。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為有蒙蔽他們的東西。天下的財富,是由一竹筐飯、一盤肉湯聚集起來的;天下這么廣大,是由一個鄉(xiāng)推演而來的。倘若不是擁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販運價值千金的資財。那些出售貨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們的智商不如富貴家子弟,而是由于他們處的地位十分卑下。孟子說: “伊尹在有莘國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義,就是拿整個天下作為他的俸祿,他也不接受。 ”天下都不能打動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憑借他完美的品德來執(zhí)掌天下,所以面臨大事而不惑亂。古時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罷了。卿相這樣的高官顯位,價值千金的財富,也有所不顧,要用這個來使自己的心胸寬廣,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禍害都不能成為他心中的芥蒂,來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為罷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過這樣的志向,但得與失在他心中擾亂,榮與辱在他身外糾纏,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無暇顧及自己的志向,也夠可悲的了!孔子為《書經(jīng)》作序說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讓天下的時候,未嘗不長長地嘆息。朝廷多么尊貴,可他們卻像普通人那樣將它推來讓去,孔子看中了他們的哪一點呢?孔子看中了他們對富貴不急切地追求,有用來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罷了。太甲被廢黜,天下未嘗有過這種做法,而伊尹開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為駭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國君,天下的人不以為僭越;已經(jīng)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認為是獨斷專行。為什么呢?因為伊尹平常不屑一顧的東西,足夠用來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動他的心,難道忍心用廢黜放逐他的國君來求得好處嗎?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規(guī),習慣舊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寬赦,一做出罕見的行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諷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為,卻認為古今是有變化的,現(xiàn)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這其實是大錯特錯了??!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王審琦字仲寶,其先遼西人,后徙家洛陽。漢乾佑初,隸周祖帳下,性純謹,甚親任之。從平李守貞,以功署廳直左番副將。世宗召禁軍諸校宴射苑中,審琦連中的,世宗嘉之,賞赍有加。俄領勤州刺史。親征淮南,舒州堅壁未下,詔以郭令圖領刺史,命審琦及司超以精騎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獲鎧仗軍儲數(shù)十萬計。令圖既入城,審琦等遂救黃州,數(shù)日,令圖為舒人所逐。審琦選輕騎銜枚夜發(fā),信宿 ①至城下,大敗舒人,令圖得復還治所。從征李筠,為御營前洞屋都部署,為飛石所傷,車駕臨視。建隆 ②二年,出_為忠正軍節(jié)度。在鎮(zhèn)八年,為政寬簡。所部邑令以罪停其錄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請按之。審琦曰: 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nèi)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 ”聞者嘆服。審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騎射。鎮(zhèn)壽春,歲得租課,量入為出,未嘗有所誅求。素不能飲,嘗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日: 酒,天之美祿;審琦,朕布衣交也。方與朕共享富貴,何靳之不令飲邪? ”祝畢,顧謂審琦日: 天必賜卿酒量,試飲之,勿憚也?!睂忕茉t,飲十杯無苦。自此侍宴常引滿,及歸私家即不能飲,或強飲輒病。開寶二年,從征太原,為御營四面都巡檢。三年,改鎮(zhèn)許州,賜甲第,留京師。太祖嘗召審琦宴射苑中,連中的,賜御馬、黃金鞍勒。六年,與高懷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審琦暴疾,不能語,帝親臨視,及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