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講 生命的進化生物登陸_第1頁
第6講 生命的進化生物登陸_第2頁
第6講 生命的進化生物登陸_第3頁
第6講 生命的進化生物登陸_第4頁
第6講 生命的進化生物登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之啟示錄第一講生命的解讀

第二講宇宙的誕生(137億年前)

第三講地球的誕生與神奇(46億年前)

第四講生命的起源(35億年前)

第五講生命的進化4、大地何時披上綠裝?

第一次(加里東)造山運動結束(古生代志留紀末~泥盆紀初),地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原為海底的地方崛起了高山和平原,原來平靜的大型湖泊變得狹小,容易干涸,出現(xiàn)更多的大陸和沼澤。隨著滄桑巨變和水陸變遷,以及月亮引力的潮汐作用,很多水生生物可能周期性或經(jīng)常性遭遇缺水,不能適應環(huán)境而滅絕。困境之五

水生生物如何應對缺水的環(huán)境

在泥盆紀之初,極少數(shù)水生生物從沼澤地帶或海灘開始被迫登陸,一勞永逸。是植物還是動物先登陸?

水生植物藻類:不需長途跋涉,水一退去即可“自動”登陸,不用挪動,由泡在水里轉為站在陸地上生存。藻類登陸歷經(jīng)半水生(苔蘚)和陸生(蕨類)二個階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敝参锏顷懶杈邆淠男┗緱l件?●

直立生長

輸送水分和營養(yǎng)

防止水分蒸發(fā)

繁殖①具有維管組織

●木質部:有管胞或導管,向上運輸水分和無

機鹽;支撐植物直立生長。

●韌皮部:有篩胞或篩管,向下運輸營養(yǎng)物質。韌皮部木質部莖橫切面

②具有角質層和氣孔:葉片表面的角質層可防止水分的過度蒸發(fā)。氣孔幫助植物呼吸空氣,調控水分和二氧化碳,以進行光合作用。

③產(chǎn)生孢子(生殖細胞)和配子(成熟性細胞):脫離水體后,采用孢子生殖,借助風力傳播,減少對水的依賴。孢子萌發(fā)后形成配子(精子、卵),完成受精。孢子葉和孢子囊經(jīng)過漫長而艱辛的登陸“演習”,在泥盆紀早期,藻類終于打破20億年的水生習性,擺脫了水的束縛,成功登陸,經(jīng)苔蘚類進化為原始的蕨類植物—裸蕨類。萊尼蕨

光蕨

工蕨

裸蕨類:無根無葉(“莖狀物”),非常矮小,有利于防止水分的蒸發(fā)

。

假莖:行光合作用;有管胞和篩胞,運輸水分與營養(yǎng)物質;莖表有角質層和氣孔,調節(jié)體內水分的蒸發(fā)。

假根:固定和吸收作用。

孢子:頂端生孢子囊。

裸蕨類成功登陸后,在溫暖潮濕的泥盆紀早期開疆拓土,向沼澤濕地發(fā)展,原始大陸終于披上第一絲綠意。“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在泥盆紀晚期,古老大陸逐漸形成,沼澤遍布,氣候繼續(xù)干旱,裸蕨類最終走向衰亡,適應性更強的高等蕨類植物如石松類、楔葉類、真蕨類迅速興起,一個嶄新的綠色世界(原始沼澤森林)產(chǎn)生,大地從此披上綠裝。高40多米,直徑2-3米

真蕨類: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根、莖、葉和孢子等陸地生活不可缺少的器官。光合作用效率大增,產(chǎn)生維管束(由木質部和韌皮部組成),更有效地運輸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并起支撐作用。

真蕨類離不開水,還不是真正的陸生植物。代紀開始時距今時間(年)動物界植物界新生代第四紀300萬人類第三紀7000萬哺乳類被子植物中生代白堊紀1.35億鳥類侏羅紀1.8億爬行類三疊紀2.25億裸子植物古生代二疊紀2.7億兩棲類石炭紀3.5億泥盆紀4億魚類蕨類植物志留紀4.4億奧陶紀5.1億寒武紀6億真核生物出現(xiàn)(無脊椎動物)元古代18億原核生物大發(fā)展藻類植物太古代35億原核生物出現(xiàn)(細菌和藍藻)

46億生命起源4、大地何時披上綠裝?

第二次(海西)造山運動(泥盆紀初至二疊紀末)導致地球再次滄桑巨變,大批蕨類植物被埋入地下,最終形成煤層。石油:40年

天然氣:65年

煤炭:250年生物質能源: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存儲在生物質內部的能量。

蕨類植物的登陸和繁榮,出色地改造了地球的空氣、水分、土壤。到泥盆紀大氣含氧量已達現(xiàn)有水平(21%)。充足的氧氣和食物,為海洋動物的登陸鋪平了道路??梢姡瑳]有植物的登陸成功,就沒有今天五彩繽紛的生命世界。5、動物何時和如何登陸?①在陸地上行走:運動器官鰭被改造成五趾型足或附肢,同時產(chǎn)生粗壯的骨骼和發(fā)達的肌肉,從而支撐體重并完成運動。動物登陸需具備哪些基本條件?②在空氣中呼吸:魚類等水生動物用鰓呼吸。由于空氣中氧含量是水中的20多倍,動物登陸后改為氣管或肺呼吸。③減少水分散失:皮膚的最外面為角質層,由數(shù)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膀胱或腎可濃縮尿液,重吸收水分。志留紀末,為了擺脫缺水環(huán)境,一些節(jié)肢動物產(chǎn)生氣管,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體表產(chǎn)生幾丁質外殼,以保持體內水分,支撐身體。當水體干枯時,利用附肢和分節(jié)的身體在泥濘中艱難爬行,尋找較潮濕的地方,從而率先登陸,并向空中發(fā)展,演化成為昆蟲。最先登陸的動物很可能是昆蟲。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昆蟲體軀分化出頭、胸和腹,常具2對翅、3對足。蝴蝶蘭蝴蝶飛蛾蒼蠅蚊子蜻蜓最早登陸的昆蟲沒有翅膀,生活在沼澤森林中。在爬上樹木覓食時,為避免被風刮落摔死,或被敵害捕殺,一些昆蟲胸部背面角質膜向兩側突起,可作滑翔運動,逐步演變成原始翅膀。之后,朝身體小型化(蜻蜓類)或翅膀能折疊(新翅類)方向進化。昆蟲為什么會形成翅膀呢?除了基本的飛行功能外,美麗鮮艷的昆蟲翅膀可用來保護蟲卵、當作音樂器具、用于偽裝、警告對手、吸引異性,等等,可謂五花八門,隱藏著太多的秘密。昆蟲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極其精確和完善的生存機制,具有許多特殊本領,可用于仿生學。

蒼蠅:后翅退化為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據(jù)此仿制的“振動陀螺儀”已用在火箭和飛機上,實現(xiàn)無人駕駛。眼睛是由3000多只小眼組成的復眼,可看到幾乎360°范圍的物體。仿制的“蠅眼照相機”一次能拍攝上千張相同的

相片,用于印刷制版等。蜻蜓:翅膀前緣的上方有一塊深色的角質加厚區(qū)-翼眼或翅痣,可消除顫振的危害。飛機飛行時,機翼會發(fā)生有害的振動。飛行越快,顫振越強,甚至使機翼折斷而墜落(氣體動力學顫振現(xiàn)象)。在機翼前緣的遠端安放平衡重錘,即可消除有害的振動。蜻蜒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飛行,據(jù)此研制出直升飛機。

蝴蝶:翅膀為有色鱗片,有惟妙惟肖的保護色,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時而由紫變藍,在花叢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據(jù)此可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生產(chǎn)出迷彩服?!皟和弊咦伏S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

“蝴蝶效應”:“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颶風”。在一個動力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tǒng)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作為個體的人,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人與世界?!熬由魇?,差若毫厘,繆以千里”《易經(jīng)》

到了寒冷的冬天,聽不到蟋蟀的歌唱,看不到蜻蜓、蝴蝶在空中翩翩飛舞,也看不到螞蟻在地面上奔忙,大自然顯得格外寂靜。在這天寒地凍的季節(jié)里,昆蟲去了哪里?

為什么昆蟲需要冬眠?昆蟲為變溫動物,體溫隨環(huán)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為此,不同的昆蟲采用不同的方式(卵、幼蟲、蛹或成蟲)休眠而越冬。早期昆蟲像水生節(jié)肢動物一樣,大都經(jīng)過卵、幼蟲(水生稚蟲、陸生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稱之為不完全變態(tài),如蜻蜓、蟋蟀、蝗蟲。金蟬脫殼從石炭紀末至二疊紀,第二次造山運動造成氣候由溫暖潮濕變得寒冷干燥。為了渡過惡劣的環(huán)境,不少昆蟲如蝶、蛾、蜂、蚊等在幼蟲期與成蟲期之間產(chǎn)生蛹,稱之為完全變態(tài)。破繭(蛹)化(成)蝶“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一朝眉羽成,鉆破亦在我”

(陸游)“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保ɡ钌屉[)只追求成長,不追求成功,讓成功成為成長的必然結果,這就是通往

成功的最正確的道路。我們都見過飛舞的蝴蝶,在展翅飛翔的那一刻,它是如此美麗。但是,請別忘了,在美麗的背后,它曾經(jīng)有過毛毛蟲笨拙的爬行、織絲成繭的辛勞、黑暗之中的等待,以及破繭化蝶的痛苦。

昆蟲:由于具有氣管、翅膀和變態(tài)發(fā)育行為,在石炭紀迅速發(fā)展和繁盛,種類多,分布廣。之后,成為“花之媒人”,大力促進了有花植物的繁榮,使大地更加生機盎然。代紀開始時距今時間(年)動物界植物界新生代第四紀300萬人類第三紀7000萬哺乳類被子植物中生代白堊紀1.35億鳥類侏羅紀1.8億爬行類三疊紀2.25億裸子植物古生代二疊紀2.7億石炭紀3.5億昆蟲類泥盆紀4億魚類蕨類植物志留紀4.4億奧陶紀5.1億寒武紀6億真核生物出現(xiàn)(無脊椎動物)元古代18億原核生物大發(fā)展藻類植物太古代35億原核生物出現(xiàn)(細菌和藍藻)

46億生命起源飛蛾撲火:飛行方向與光源(“月光”)保持一定角度,因此,飛行過程中要不斷變化角度,半徑逐漸縮小,軌跡也逐漸靠近光源,好像蚊香的形狀,最后接觸光源,并非徑直撲向光源的。冬蟲夏草:蝙蝠蛾幼蟲被霉菌感染后,尸體組織與菌絲結成堅硬的假菌核,在冬季干燥土壤內保持蟲形不變達數(shù)月之久(冬蟲),待夏季溫濕適宜時,霉菌菌絲開始生長,棒狀子實體露出地面,外觀象一根小草(夏草)。泥盆紀中晚期至二疊紀末,陸地面積繼續(xù)擴大,氣候進一步干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變成河湖池沼,甚至干涸見底。泥盆紀早期石炭紀晚期剛登陸不久的蕨類植物又大多長在水邊,殘枝敗葉落入水中,腐爛發(fā)臭,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那些一貫憑借鰓和鰭在水中生活的魚類,不是因擱淺就是因缺氧而死亡。面對惡劣的水環(huán)境,總鰭魚不得不拋棄水生生活方式,改腮呼吸為肺呼吸,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以度過難關;胸鰭和腹鰭發(fā)展為有堅硬骨塊的四肢,支撐體重在陸地上艱難地爬行,終于成功登陸。

總鰭魚登陸成功后,開始脫離水域向陸地進發(fā),產(chǎn)生新的物種—兩棲動物,如大鯢(娃娃魚)、蛙類和蟾蜍,能在水中用鰓呼吸,在陸地上用肺呼吸,有五趾型足部。

魚石螈:是最早的兩棲動物,是陸生脊椎動物的鼻祖。魚石螈沒有胸腹鰭,但有相當粗大的腿和足趾。

蛙類:受精、產(chǎn)卵和孵化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蝌蚪用鰓呼吸,沒有四肢,靠尾巴游泳,類似于魚。經(jīng)變態(tài)發(fā)育后,鰓和尾巴消失,長出肺和五趾型四肢,逐漸變成水陸兩棲的蛙類。以上表明:兩棲動物由魚類進化而來,但還不是陸生動物,僅僅在陸地擺了個灘頭陣地而已。在石炭紀~二疊紀,兩棲動物由于具有充足的食物(昆蟲、節(jié)肢動物和軟體動物),亦無競爭對手,故而出現(xiàn)大繁榮和分化,成為動物界的統(tǒng)治者(“兩棲動物時代”)。“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代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