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玉器文化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玉器文化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玉器文化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玉器文化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玉器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玉器文化第1頁/共54頁玉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最早玉器的出現(xiàn):舊石器時代真正玉器文化的開始: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器時代”到來的條件:

第一,美感第二,玉石的發(fā)現(xiàn)第三,工藝第2頁/共54頁“巫以玉通神”--祭祀余姚河姆渡遺址:璜、玦、珠、管

第3頁/共54頁紅山文化玉禮器:玉鉞(yuè)、獸形玉、龍、勾云形玉佩、馬蹄形玉箍飾在內(nèi)的紅山文化玉器視為早期的玉禮器。第4頁/共54頁良渚文化時期—裝飾性增多玉琮、玉璧第5頁/共54頁玉文化的發(fā)展和成熟夏商西周、東周秦漢

巫用

禮用儒用第6頁/共54頁商朝玉器--安陽婦好墓“玉不離身”的最早例證

玉跪式人

第7頁/共54頁婦好墓隨葬玉器第8頁/共54頁玉石項鏈從婦好墓出土玉器可以看出:商代的玉雕工藝在選料、造型和制作技巧上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在選料上,已經(jīng)開始使用質(zhì)純色美的和軟玉。從眾多出土的玉器來看,配飾占大多數(shù),玉器作為裝飾品、佩戴品的身份漸漸凸顯。

第9頁/共54頁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周禮·春官·大宗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六種禮器,即“六器”,也稱“六瑞”。

至此,中華玉文化完全步入禮器玉時代

第10頁/共54頁君子佩玉的開始…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采取比較實際的態(tài)度,不僅寶愛玉禮器,而且呼吁重建禮制,將玉器人格化,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nèi)涵作出詳盡的描述。他的描述最終形成了儒家用玉體系,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11頁/共54頁從帝王將相到尋常百姓家秦漢時期:裝飾性增強,儒家用玉體系長足發(fā)展。隋唐以后:玉雕出現(xiàn),藏品增多;開始世俗化。宋代: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現(xiàn)實主義”、“厚古之風”、“鏤雕盛行”

明代學者高濂盛贊“宋工制玉,發(fā)古之巧,行后之拙,無奈宋人焉”第12頁/共54頁元代玉器:技藝加強,融合少數(shù)民族風格。瀆山大玉海

第13頁/共54頁明代:世俗化成為主流;玉器皿成就突出。玉帶發(fā)展到頂峰。還有像生玉、陳設(shè)玉,以及墜飾、串飾、簪等。清代:顛峰時期。玉器皿、陳設(shè)玉最為顯著。出現(xiàn)一批生活化的作品。乾隆時期,玉料充足,技藝成熟,出現(xiàn)了以玉山子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

清代玉材以新疆與為主,常見的有青玉、白玉,在清后期,翡翠由于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極力推崇,上升到玉料的最高地位,被譽為玉石之王。第14頁/共54頁子岡玉

“子岡”款青玉合巹杯

玉獸鈕夔龍紋樽

第15頁/共54頁著名的玉山子《大禹治水圖》

第16頁/共54頁各種各樣的玉石

第17頁/共54頁

在我國也俗稱“翡翠”,硬度較高,顏色有白、粉紅、綠、淡紫、紫羅蘭、褐和黑等色等。多分布于緬甸,我國云南省一帶。

硬玉

軟玉玉石的兩大類

軟玉稱真玉,我國是軟玉的著名產(chǎn)出國之一,主要產(chǎn)于新疆的昆侖山、天山和阿爾金山地區(qū)。它們均具有蠟狀光澤,純潔乳白,從歷代玉器看,我國用玉以軟玉為主,古軟玉在我國被稱為傳統(tǒng)玉石。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shù)不透明,個別半透明,第18頁/共54頁翡翠老坑種翡翠

:“老玻種”,細膩純凈無瑕疵,顏色為純正、明亮、濃郁、均勻。

第19頁/共54頁冰種、水種翡翠:質(zhì)地透明,但顏色較次;許多冰種里有絮狀物,亦較珍貴。第20頁/共54頁紫羅蘭翡翠:紫色翡翠,珠寶界又將紫羅蘭色稱為“椿”或“春色”。紅翡:顏色鮮紅或橙紅的翡翠,在市場中很容易見到。品種較新。黃棕翡:顏色從黃到棕黃或褐黃的翡翠,透明程度較低。第21頁/共54頁玉出和田

在我國軟玉一般都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根據(jù)玉色可分為五大色系:一白,二黃,三碧,四墨,五糖。多數(shù)為單色玉,少數(shù)有雜色。其中較多產(chǎn)出的是白玉,而羊脂白玉又是白玉中的上品,如凝脂般含蓄光澤。糯性較強。

其他玉種,如墨玉、糖玉等,也逐漸收到追捧。第22頁/共54頁第23頁/共54頁青海玉外表美觀,顏色為白底或淺灰底加綠色斑紋,玉質(zhì)較細膩,呈半透明狀。由于其外觀與翡翠近似,因此有不法商人用其冒充翡翠玉件。

第24頁/共54頁現(xiàn)代的新玉種俄羅斯白玉“漢白玉”

–阿富汗玉第25頁/共54頁玉器的雕刻工藝

--材料有價,工藝無價

五大原則一、因料施藝二、剜臟去綹三、化瑕為瑜四、廢料巧用五、俏色巧用

常用技藝一、浮雕二、透雕三、圓雕四、內(nèi)雕五、螺紋第26頁/共54頁伊勢和巧用第27頁/共54頁“相蔭仕女”俏色玉是玉雕藝術(shù)寶庫中技藝最為精湛,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品種之一。成于乾隆三十八年的“相蔭仕女”玉雕,更是俏色玉中的佼佼者。

第28頁/共54頁鏤空技藝清代擺件第29頁/共54頁圓

藝第30頁/共54頁寓意無窮的紋飾

在奴隸社會,即商周時期,玉雕工藝已經(jīng)得到發(fā)展,紋飾優(yōu)美,并新出現(xiàn)有魚、龜、鳥、獸面、兔、蠶等形象的玉雕佩飾。常見的紋飾有夔龍紋、蟠螭紋、云雷紋、竊曲紋、方格紋等,特別是當時玉雕陽文線條的出現(xiàn),是技法處理上的一大飛躍。

在民間,玉器上紋飾的發(fā)展也以其變化無窮的花樣和趣味橫生的寓意而令藏玉之人愛不釋手。第31頁/共54頁龍紋東漢蟠螭紋玉壁第32頁/共54頁

云雷紋圓牌鱗紋手鐲第33頁/共54頁喜上眉梢玉石上雕刻了一只喜鵲棲息在梅花枝頭,取諧音。第34頁/共54頁松鶴延年馬上封侯第35頁/共54頁三羊開泰第36頁/共54頁貔貅納財金雞報曉第37頁/共54頁一些佩玉的方法

常見:玉墜、玉鐲、玉擺件其他:玉牌、籽料、把玩件、玉原石……

第38頁/共54頁白玉牌繪事后素第39頁/共54頁玉鐲款式圓條型:“壽鐲”,款式古典、傳統(tǒng)。莊嚴華貴之美。圓環(huán)扁框型:“福鐲”,現(xiàn)代樣式。舒適、妥帖。橢圓扁框型:“貴妃鐲”,現(xiàn)代與古典的結(jié)合。優(yōu)雅、秀氣。第40頁/共54頁

福祿壽玉鐲:紫、綠、黃為一體貴妃鐲壽鐲第41頁/共54頁玉籽料原石第42頁/共54頁手把件節(jié)節(jié)升高(碧玉)金蟾吐財?shù)?3頁/共54頁第44頁/共54頁“夏鑄九鼎”

—商周青銅器藝術(shù)傳說夏代建國之初,九州之牧進貢了銅材,鑄成九個鼎,上面刻出百物圖像,用于趨吉避兇。九鼎從此成為根據(jù)政權(quán)的象征物。原始社會鼎是用陶土燒成的,下有三足,用以烹煮食物。夏代以后,人們學會鑄造青銅器,青銅器便成為貴族統(tǒng)治者用以祭祀鬼神祖先的“禮器”第45頁/共54頁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nóng)地中出土,因其鼎內(nèi)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已知最大的鼎。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第46頁/共54頁杜嶺方鼎杜嶺方鼎中國商代中期的青銅器。1974年于河南省鄭州杜嶺張寨前街出土。共兩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雙耳四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cè)及下部飾乳丁紋,形體質(zhì)樸莊重,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第47頁/共54頁比較兩鼎之間的整體比例關(guān)系,以及耳、足等部分造型有改進第48頁/共54頁大盂鼎大盂鼎。通高102.1厘米;口徑784mm;腹深49厘米;重153.5kg。形制為: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飾曲折角獸面紋;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面紋、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鼎內(nèi)鑄有銘文19行,共291字。銘文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記載了周康王對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第49頁/共54頁爵古代飲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第50頁/共54頁四羊方尊銅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家特級文物.現(xiàn)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第51頁/共54頁象尊象尊是商周時祭祀禮儀中使用的盛酒禮器之一。吉美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象尊高65厘米、長96厘米,是現(xiàn)存動物形尊中最大的一件。第52頁/共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