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案_第1頁
三年級數學教案_第2頁
三年級數學教案_第3頁
三年級數學教案_第4頁
三年級數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年級數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70頁到74頁“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內容。

【教材解讀】

《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詳細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局部。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把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根底上進展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頭,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根底,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根底學問。

為了幫忙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特別重視呈現(xiàn)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意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意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根據先熟悉面積(包括物體外表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熟悉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做面積單位,以及熟悉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章。(3)熟悉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育學生觀看、操作、概括力量,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效勞于生活。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把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

1、通過物體的外表感知什么是面積

⑴情境導入

教師手中有兩張紙,想請兩名同學來進展涂色競賽,看誰涂的快一些,假如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張?為什么?

生可能答復,選擇小的那張,由于它小,就涂得快。

師:其實剛剛同學們說的,這張紙小,是指的它的面小,這張紙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請你摸摸數學課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覺誰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說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覺誰的面大?

⑵、教師小結:剛剛我們通過摸和看知道物體外表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外表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外表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出示課件: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課本封面的面積,鐘表外表的大小就是鐘表外表的面積。誰還能舉例說一說?

2、、通過封閉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物體外表的面積?,F(xiàn)在教師把這幾個物體的面給大家請下來,請同學們認真觀看?,F(xiàn)在同學們看到的就是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像這樣,首尾相連,密封起來的圖形就是我們學過的封閉圖形

它們有大小嗎?誰大?誰???(生溝通方法)

像剛剛我們討論的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長方形的大小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不規(guī)章圖形的大小就是不規(guī)章圖形的面積,圓形的大小就是圓形的面積。你還能舉例嗎?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等等。

3、小結歸納面積的含義

誰能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師:物體外表或封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補充板書:或

二、動手操作,建立面積單位表象

(一)熟悉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設疑。

出示兩個長寬各異,但面積一樣的長方形紙,它們相比擬,誰的面積大?(生溝通)同學們意見不統(tǒng)一了,用觀看法更無法確定誰大誰小,用重疊法試一試。也不行,怎么辦?誰來想個好方法?

2、請學具幫助:那就借助學具袋中的學具在這兩張紙上擺一擺,比出它們的大小吧!動手操作要求:請同桌兩人,每人選擇一個長方形,任意選一種學具來測量長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個長方形大?

(1)全班匯報溝通:學生可能消失的狀況:

A: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圓形擺,但由于原形沒有全部掩蓋整個長方形,不能確定哪個圖形大,哪個圖形小。

B: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長方形擺,由于所選的圖形大小不一樣,也不能依據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關鍵是兩人的標準不一樣)

C:可能有的同桌都選用正方形來測量由于所選的圖形大小一樣,所以能依據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D:外形一樣,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師質疑:為什么不用圓形?

生展現(xiàn)時,教師不做評價,讓學生溝通,質疑。(假如學生沒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師可質疑,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沒混著用呢?)

3、師小結:大家都認為要用同樣的學具,也就是要統(tǒng)一標準。有的小組用長方形作為標準,有的小組用正方形作為標準,都比擬出了這兩張紙面積的大?。?/p>

究竟使用哪種標準比擬便利呢?人們習慣上用正方形的面積作為面積單位。

學到這里,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二)熟悉面積單位:

1、為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國際上也規(guī)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

2、請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

3、匯報學習收獲:

師:你們學會了嗎?教師來考考你

(1)1平方厘米究竟有多大?數學上是怎樣規(guī)定的?(生溝通)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一厘米嗎?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假如讓同學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來?假如讓你用它去量你的課桌呢?請同學們試一試?

感覺怎樣?太麻煩了?那么有沒有更大的面積單位適合量課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數學上是怎樣規(guī)定的呢?(誰來說)

在學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兩人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課桌的面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3)假如讓你拿這張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們的教室,你感覺怎樣?(太麻煩了)教師這兒還預備了更大的面積單位?

出示一張一平方米大的紙貼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量我們的黑板大約是幾平方米?

三、表象運用,形成技能

1、做課本76頁第1題,做完后溝通。

2、做課本76頁第4題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黑板長4()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小明身高128()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小華腰圍6()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四、全課溝通,學問提升:說說你這節(jié)課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書課題:面積和面積單位。

一節(jié)課立刻就要完畢了,我們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討論卻剛剛開頭,教師給大家留下個課下小調查:除了今日學的,還有哪些其他的面積單位?把你的調查結果與同學和你的數學教師溝通。

三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加強學生計算力量的訓練;

2、通過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力量,同時加強數量關系式的意識;

3、讓學生熟悉并把握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口算,小黑板出示:14×10;20×21;40×12;80×30。

二、筆算,小黑板出示:34×54;67×19;40×87。集體反應。

三、完成復習第6題,思索:怎么算總千克數?

集體反應時,提問:假如這三題,要你要一句話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會怎么說?

四、完成復習第7題,然后教導答復:

1、用35×90,得電腦的價格。

2、電腦的價格比計算器的價格多多少元?

3、電腦的價格與計算器的價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復習第8題,集體解答。

六、討論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guī)律,出示:24×11;35×11;57×11。

完成后,讓學生思索一個數與11相乘有怎么的規(guī)律?最終通過豎式引導得出:一個數與11相乘,只要將這個數兩邊位,中間加,還要留意進位就可以了。然后用競賽的形式完成思索后面的填空題。

七、補充作業(yè)。

三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游公園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計算方法,并能敏捷口算。

2、經受操作、爭論、溝通,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力量和遷移推理的力量,優(yōu)化算法。

3、激發(fā)學習興趣,感到想學、樂學、會學。

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把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養(yǎng)成遷移推理的力量。

教學預備:

每人一個十只裝的針劑藥盒、小棒學具、答題卡、練習紙,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轉盤各3個。

教學設計說明:

本小節(jié)的教學分兩局部,一局部是8、7、6加幾的口算,這局部教學的關鍵是把握口算方法,能敏捷口算。在設計時,通過教學環(huán)節(jié)逐層深入,讓學生感受到“多中求異,同中求優(yōu)”。如,玩“轉轉盤”嬉戲中體會到“湊十法”的便捷,緊接著“動動腦”中感受到依據題目的不同選擇敏捷的方法優(yōu)化口算方法??谒憬虒W比擬枯燥,在設計時通過生動活潑的練習形式,激發(fā)口算的興趣,同時嫻熟口算。

其次局部是“用數學”,這局部的教學設計力求表達:①充分運用情境圖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②引導學生認真觀看圖意,體驗一樣的問題,觀看的角度不同,列式也會不同;③在經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搜集信息資料的手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小紅出了一題考考你們:9+5=

重點突出“湊十法”想的過程。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日的天氣真好,小紅和朋友一起去兒童公園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課件動態(tài)出示課本第103頁買票的情境圖,)。

你能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估量學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買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探究新知

(一)、例講8、7、6加幾(初步感知計算方法)

1、教學8+5。

(1)小組內爭論:怎樣能夠最快地知道得數。相互說一說,再把思路寫在答題卡上。有困難的可借助針劑藥盒。(教師參與小組爭論。)

(2)學生匯報,口算方法可以多樣,重點突出“湊十法”,指名答復。

8+5=13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23

(3)小結:

剛剛同學們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教師真為你們快樂,同學們真了不起!

2、小競賽:轉轉盤(教學例2——突出湊十法的優(yōu)越性)

1、教學7加幾和6加幾,初感湊十法的好處

(1)你們看一片綠油油的大草地,花兒在向我們點頭,鳥兒在向我們微笑,坐下來休息一下吧!你能從這幅圖里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怎樣解決?

天空上有7只小鳥,又飛來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

草地上一邊有6朵花,另一邊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書列式:7+56+5

(2)現(xiàn)在請你用最快的方法計算出7+5和6+5。

(3)請同學介紹口算方法。

7+5=12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32

6+5=11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41

(4)小結:看來湊十法不僅能算9加幾,還能算8、7、6加幾。

(二)、教學8、7、6加幾

1、小組合作玩轉轉盤。(8分鐘)

(2)寫得又多又快的小組進展匯報得數(只要求說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計算方法),

(3)說說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準。

3、動動腦(教學例3)

(1)計算8+9可以用湊十法,你還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嗎?由學生們自由答復。

①8+2=1010+7=17

②9+1=1010+7=17

③9+8=178+9=17

重點介紹計算方法③,當兩個加數一樣時,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嗎?

三、穩(wěn)固練習

1、圈一圈,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1題

2、說一說,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2題

3、坐火車

每人手中有一張車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對了車票上的三個算式才能上車。然后依據你車票上的得數對號上車(分別有15、14、13和12四列火車)。教師在8、7、6加幾中各抽一題說說怎樣想。

四、拓展延長

小白兔可以吃哪兩根胡蘿卜,小灰兔呢?

學生嬉戲,設“才智星”,教師巡察指導。

五、總結

今日,我們學習了“8加幾、7加幾和6加幾”,計算時用了什么方法?

(湊十法;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guī)律)

三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看和操作,熟悉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詳細的活動,自主探究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加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lián)系,進展數學思索,享受學習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日教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貏e得意的卡通頭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熟悉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愛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愛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爭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相互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相互指一指)

提醒: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熟悉周長)

二、供應實例,熟悉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識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現(xiàn)臺展現(xiàn)學生的作業(yè),相互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談話:我們已經熟悉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看這三件物品。(出示長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的硬幣)先在小組里爭論怎樣測量它們的面的周長?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適宜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加學生的活動。

2。反應。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消失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知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比擬: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長,在這些方法中,你比擬喜愛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擬適宜?(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fā)覺?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依據物體外形的不同,敏捷地選用適宜的方法,才能到達最好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方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應: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展溝通。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跋胂胱鲎觥钡?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溝通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長,提升熟悉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方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爭論不同方法的根底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察。

反應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留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四周一圈,最終綻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提問:今日我們共同熟悉了周長,你有收獲嗎?假如用一句話表達你對周長的熟悉,你想說些什么?

談話:熟悉了周長,你能用今日所學的學問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其實,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極為廣泛的,你發(fā)覺了嗎?

觀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認真觀看,仔細思索,就肯定會發(fā)覺,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總說明:

“熟悉周長”的教學設計凸顯了先進的教學理念,給予教學內容更豐富的內涵,為學生的課堂學習開拓了非常寬闊的空間,使課堂教學布滿了生命的活力。

課堂的生命活力來自于學生對大事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于對問題的敏感、奇怪,來自于豐富活潑的猜測、假設,來自于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論、啟迪、認同,更來自于探究過程中的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的驚異和喜悅。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在敬重教材的根底上,敏捷使用教材,把對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分解為熟悉邊線、熟悉周長兩個階段,并制造性地把對邊線的熟悉融于學生熟識、寵愛的卡通圖畫之中,使學生的熟悉經受了豐富的感知過程。剪一剪、指一指、說一說、描一描等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探究活動中充分地實踐著、思索著、感受著……如此豐富的感受之后,周長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課堂的生命活力表達在教師盡可能為學生供應思索、溝通、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受體驗、感悟學問的形成過程。在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之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要求小組成員爭論如何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一元硬幣的面的周長,鼓舞學生利用現(xiàn)有的工具思索測量周長的不同方法。在這樣開放的探究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雙向的溝通、動態(tài)的建構,師生共享著進展的歡樂,成長的愉悅。

課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四周豐富多彩的世界,發(fā)覺、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yǎng),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本課的完畢環(huán)節(jié),教師安排了“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短片觀賞,一個個鮮活的畫面,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進一步得到深化,學習數學的情感也由此被進一步激發(fā)。

三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1頁的練習二十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堅固地把握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比擬嫻熟地計算和驗算。

教學重點:

把握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預備:

投影片、表格圖。

教學過程: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根底

練習

應用

訓練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學生在書上計算。

在里填上>、<或=。

學生先算出小得數,再比擬大小。

3、出示表格圖。

請同學們相互說一說,要怎么算,再在書上填空。

4、聰慧題:()÷6=204......3

()÷4=1600......3

小組爭論,()里要填什么數,再在書上填空。

1、文字題。

(1)學生自己讀題。

(2)依據題意列豎式計算。

(3)同桌交換批改。

2、應用題。(練習二十一的第10、11題。)

(1)分組讀題,這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小組爭論。)

(2)同學們依據題意列式解答。

(3)集體訂正。

3、先補充問題,再列式解答。

1、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開火車答復。

2、學生填空。

3、出示表格圖。

4、在書上填空。

5、小組爭論。

1、學生自己讀題。

2、依據題意列式計算。

3、小組爭論。

4、列式解答。

5、集體訂正。

應用

訓練

課堂

作業(yè)

(1)同學們,你們依據條件,能填什么問題?

(2)同學們,自己選擇1、2個列式解答。

(3)公布答案。

4、思索題。

(1)小組爭論,小猴子原來一共有多少只。

(2)同學們獨立完成。

在1號本上完成練習二十一的第4、12、13題。

1、指名答復。

2、學生列式解答。

3、集體訂正。

4、小組爭論。

5、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批改。

板書設計:

練習二十一

84÷7=1278÷6=13

56÷2=2860÷415

51÷3=1799÷9=11

240÷8=30700÷5=140

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4、例5,“練一練”和練習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受初步熟悉“倍”的過程,聯(lián)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個幾”和“倍”的聯(lián)系。

2、在熟悉“倍”的教學活動中進展數學思索,提高解決問題的力量,培育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預備:

圓片數個,例5花圖、線段圖等。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導入新課

1、依據教師的要求擺圓片。

(1)第一行擺3個圓片,其次行比第一行多擺4個,其次行擺幾個圓片?

(2)第一行擺3個圓片,其次行要擺2個3,其次行擺幾個圓片?

(3)第一行擺3個圓片,其次行擺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其次行擺幾個圓片?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師演示:第一行圓片擺了3個,其次行擺跟它同樣多的3個,這時其次行的個數就是第一行圓片的1倍。請你也來擺一擺:其次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1倍。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察指導,要求學生邊擺邊想:1倍該怎么擺?

3、題目要求我們其次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請你想一想接下去該怎么擺?(學生動手操作后)誰來說一說其次行圓片擺了()個()。

4、完整地說一說:第一行圓片有3個,其次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其次行擺了2個3。

5、假如教師要求你們其次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又該怎樣擺呢?假如是6倍呢?1倍呢?(學生依據教師的要求擺圓片,并完整地復述:第一行圓片有3個,其次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其次行擺了()個()。

6、穩(wěn)固練習:

(1)其次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

其次行擺()個(),其次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先獨立擺一擺,再說一說。)

(2)其次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

其次行擺()個(),其次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獨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說一說。)

(3)其次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其次行擺了()個()。

(4)其次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其次行擺了()個()。

三、教學例4、例5

1、教學例5

(1)直接出例如5。

(2)誰來說一說: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完整地說一說: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個2朵,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1、2、3題。

2、教學例4

(1)出例如4。

(2)花帶子的長是灰?guī)ё拥膸妆?,你是怎樣想的?/p>

(3)談話:假如我們把灰?guī)ё拥拈L看作1份,花帶子的長就是這樣的4份,(教師邊講邊將花帶子與灰?guī)ё舆M展比擬)花帶子的長是灰?guī)ё拥?倍。

(4)在花帶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現(xiàn)在花帶子的長有這樣的幾份,那么花帶子的長是灰?guī)ё拥膸妆赌??再添?段呢?

(5)在灰?guī)ё拥暮竺婕由弦欢巍?/p>

我們把現(xiàn)在灰?guī)ё拥摹遍L看作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現(xiàn)在花帶子的長是灰?guī)ё拥膸妆??你是怎樣想的?/p>

(6)我們把現(xiàn)在灰?guī)ё拥拈L看作是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花帶子的長是灰?guī)ё拥膸妆??你又是怎樣想的?/p>

四、應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倍。

2、學生獨立思索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談話:教師要求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給白皮球加上一段)

4、請你也來設計一道類似的題目,同桌一個人出題,另一人依據同桌的意思畫一畫,擺一擺,再說一說。

五、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你學到了什么新的本事?跟同桌溝通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級數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了解和差問題的構造特征,討論和差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并精確解答。

2、借助線段圖進展分析,理解用假設法將和差問題轉化,完整口述思路。

3、優(yōu)選方法,體會和差問題在解決生活實際中的作用。(拓展)

4、營造民主、愉悅的學習氣氛,探求問題特征與解答方法。(情感)

活動重點

在理解題意的根底上查找等量關系,能較嫻熟地列方程解“和差問題“。

活動難點

從不同角度探究解題的思路,初步體會利用等量關系分析問題的優(yōu)越性。

活動過程

一、課前嬉戲

(意圖:感知和差問題的構造特征: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大數與小數)

寫數猜數:

學生選擇1-9中的任何一個數,寫在卡片上,算出與同桌卡片上數的和與差。填入統(tǒng)計表中。(同桌學生報數,全班猜數,教師輸入,指導學生驗證)

教師填寫后兩列的和與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質疑:當和與差比擬大時,還能猜嗎?有必要去查找方法.

提醒課題:

共同特征: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就能找到大數和小數。我們把這類題型稱為和差問題,今日我們一起來討論生活中的和差問題。

二、創(chuàng)境新授

(意圖:借助線段圖,通過小組探究,理解假設法進展轉化的三種方法)

1.情景討論:

理解畫形結合圖的意思,明確大數是蘋果,小數是桔子。小組開展探究活動。

PPT三種方法協(xié)作進展分析與匯報。體會三種假設的過程,感悟轉化思想。

方法一:假設拿去了4個蘋果,還有10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就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小數桔子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個數。

方法二:假設再拿來4個桔子,就有了18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也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大數蘋果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蘋果的個數。

啟發(fā):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一樣點和不同點。不同點是第一種方法是和+差,其次種方法是和—差;一樣點是都用了假設轉化的方法,最終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將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將總數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蘋果個數,用7-2算出桔子個數。這也是奇妙運用假設,將平均數運用到和差問題的解答中。

完整板書,標準學生對綜合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數—差=小數的2倍,再除以2=小數

小數+差=大數的2倍,再除以2=大數

3.嘗試應用:

小強和爸爸年齡和45歲,爸爸比小強大25歲,爸爸和兒子各多少歲?

(1)讀出兩個信息與問題,課件展現(xiàn)線段圖,學生空畫。

(2)理解列式:假設爸爸少25歲就和小強年齡一樣,小強和爸爸的年齡和45歲就變成了是45-20=20歲。20歲表示是兩個小強的年齡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強的年齡。知道了小強的年齡,爸爸的年齡又怎樣算呢?完整口述假設過程,上臺板演,學生觀賞

(3)再次強調求和差問題的方法:解答和差問題你最感觀賞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設法

生:(和+差)÷2=大數(和-差)÷2=小數

4.穩(wěn)固方法,精確填數:

回到猜數嬉戲,用假設法求出大數與小數: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導學生依據數據對第一組選擇(和+差)÷2=大數的方法,對后一組選擇(和-差)÷2=小數的方法。

三、探究變化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和差問題。

1、小強在本單元測試中語文數學的平均成績是96分,數學比語文多8分。語文和數學各得幾分?(一題多變,你能有幾種轉化的方法。再推斷分析。)猜想語文與數學分數。理解平均分數的意義。

A、數學:(96+8)÷2=104÷2=52(分)語文:96-52=44(分)

語文:(98-8)÷2=88÷2=44(分)數學:96-44=52(分)

對方法A進展反思和質疑。查找錯誤的緣由。

B.數學:96×2=192(分)(192+8)÷2=200÷2=100(分)語文:192-100=92(分)

語文:96×2=192(分)(192-8)÷2=184÷2=92(分)數學:192-92=100(分)

C、數學:96+8÷2=96+4=100(分)

D、語文:96-8÷2=96-4=92(分)怎樣理解8÷2?

2、仔細選擇(機動題):大強和小強共有300元去買書,大強給小強50元兩人的錢就一樣多了,你知道大強和小強各有多少錢?

借助線段圖來理解。選擇合理的算式。

四、課堂總結

今日你記憶最深的是什么?評價同學或教師。

學習總結: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的問題就是和差問題。解和差問題的策略許多,用假設法將大數轉化成小數,(和-差)÷2=小數;或者將小數轉化成大數,(和+差)÷2=大數;巧用平均數移多補少等。

五、觀賞變化

1.轉化成3個大強

2.轉化成3個小強

3.轉化成3個爸爸

課堂延長:

讓我們在音樂中帶著思索,將假設轉化的思想,將優(yōu)化選擇的策略帶回家,去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育學生觀看、分析、推斷的力量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教學難點: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問再現(xiàn)

回憶: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練習來穩(wěn)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學問。

二、根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現(xiàn)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擬: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qū)分。

通過溝通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預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現(xiàn)學生的拼法,全班溝通。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量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看、思索: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

學生反應后,教師指出:由于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索,然后小組溝通,最終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量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視不計。

溝通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應,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現(xiàn)學生作品并溝通,引導學生比擬它們的外形。

得出結論:面積一樣,外形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擬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學書的封面,估量數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依據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量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yè)

《補》

三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探究并把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展計算。

2、結合詳細情境,在爭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育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力量。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并把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確地進展計算。結合詳細情境,在爭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育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力量。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植樹節(jié)立刻就到了,你們有什么規(guī)劃嗎?請看明明班的同學在干什么呢?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出示掛圖,大家看一看,這里有什么?

1、認真觀看并說出圖意。

2、誰能依據這幅圖提出問題?

3、試著解決所提問題。引出:20×3=

4、爭論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嘗試解決,拓展應用

1、每箱草莓40個,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個?(學生獨立解決,全

班溝通)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頭小象吃一堆香蕉,夠1天吃嗎?

⑵1頭大象一個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還能提出兩個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

四、小結:

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什么新學問?應當用什么方法計算比擬簡便?本節(jié)課學生在表內乘法的根底上,學習并把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方法。

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有3捆樹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樹60棵。

需要多少錢

三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鏡子的反射的圖案有什么特點。

2、能夠依據鏡子的反射畫出對稱圖形。

3、使學生經受探究鏡面對稱現(xiàn)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培育并進展學生的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力量。

4、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進而培育學生鉆研數學的力量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具預備

一面小鏡子、美術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學過程

一、觀看導入

事先預備一個小鏡子夾在一本書里,然后說:“教師的書里夾了幾張偉人的照片,誰想來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學不能夠說出來?!?/p>

問:你看到了什么?在鏡子中看到的是誰?你想到什么?

提醒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學習新課

1、引導談話:

鏡子能做什么?鏡子里的圖象和實際中的圖象有什么關系?鏡子中也有許多的數學學問等著我們去探究呢

教師演示:把鏡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觀看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圖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問:和原來的圖有什么不同?這是什么道理?鼓舞學生大膽發(fā)言。

2、從鏡子中看到的圖象是一個什么圖形?哪一條線是它的對稱軸呢?

3、是不是全部在鏡子中形成的圖象都是一個對稱圖形?觀看圖3,你發(fā)覺了什么?

在鏡子中看到的數字和實際中的數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圖形也是對稱圖形。

4、運用這個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鏡子觀看物體時需要留意什么?

引導學生爭論:鏡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幫我們做什么?你能用鏡子做哪些事情?

在學生的爭論的根底上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三、穩(wěn)固練習

(一)反應練習:

1、完成18頁第1題:

從鏡子中看到的是哪一個圖形?

指導學生通過觀看、想象、操作,正確地進展推斷:鏡子中的圖象和實際的圖象是相反的,并是對稱的。

1、第2題:

把鏡子放在一個對稱圖形的適當的位置,使你仍舊能看到圖的全部。

小組爭論,把鏡子放在哪里適宜?為什么?

實際上鏡子放在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上就可以了,想一想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練習:

從鏡子里反射的時間有什么特點?

實踐操作:從鏡子中觀看一個鐘表的時刻:5時整。鏡子中的時刻是7時整。

再讓學生觀看一些這樣的時刻,引導學生留意發(fā)覺其中的神秘。

四、全課總結

本課你學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鏡子中隱藏了哪些學問?

五、布置作業(yè)

收集一些對稱的圖形、圖案和照片,班里展覽。

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結合詳細生活情境,感受并熟悉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2、把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展簡潔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詳細生活情境,感受并熟悉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教學難點:

把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展簡潔的換算。

教學用具:

各種秤、鹽等。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知

1、嬉戲激趣:

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愛做嬉戲,現(xiàn)在教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來做一個好玩的嬉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背的兩位同學輕重比照明顯)。誰想來做?背的同學,你能把你剛剛的感受講給我們嗎?

2、實踐體驗:

課前,我們每個人都預備了一些物品,請同位兩個人相互掂一掂,說一說你們有什么感受?

3、導入新知:

通過剛剛的“背一背“嬉戲和掂一掂活動,同學們都感受到物品有輕有重,那么象一個蘋果、一杯水、教師的體重等,你們想不想知不知道它們究竟有多重?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學問,有多重。(板書: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熟悉秤

在我們購物的時候,常發(fā)覺有的物品有包裝,物品的重量我們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的標識。但也有許多物品并沒有包裝袋,比方雞蛋,蘋果等,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有多重呢?對,要想知道這些物體的精確重量,我們可以用秤來稱,能說一說,在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秤?

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

今日教師也帶來了三種秤,請看(實物出示體重秤、天平、臺秤)

除了這些,還有許多種,你們想看一看嗎?(大屏幕出示各種秤)

2、熟悉天平

我們了解許多種秤,其實,在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還會常用到天平。(介紹天平)天平兩端有兩個托盤,一般狀況下是左邊放要稱的物品,右邊放法碼。當紅色的指針指在正中間時,說明天平兩端的物品是一樣重的。那么,法碼顯示有多重,左邊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用到臺秤。你們能讀出所示的重量嗎?(大屏幕出示教材“練一練“),誰想讀出一個西瓜的重量?一個雞蛋呢?

3、熟悉重量單位千克、克

剛剛你們在說西瓜和雞蛋的重量時,分別用了什么單位?(板書:千克、克)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要熟悉的兩個重量單位。

⑴、稱一稱:分別稱出兩袋鹽和1枚2分硬幣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別掂一掂1千克鹽和1克硬幣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克?

(4)、說一說:你認為1克和1千克誰重?你知道什么時候應當用克做單位,什么時候要用千克做單位嗎?

(5)小結:一般說來,我們稱稍重的物體時用千克來做單位,而比擬輕的物體卻要用克來做單位。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都習慣用“斤“或“兩“作重量單位,但是為了便利,國際上就統(tǒng)一給重量規(guī)定了新的單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書:kg)

4、把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1)、算一算:剛剛我們稱鹽的時候,一袋鹽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兩袋一共是多少克嗎?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動手操作

你們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單位,來表示你們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稱一稱。

(1)、看一看幾個蘋果大約是1千克?

(2)、一枝鉛筆大約有多重?

(3)、從桌子上選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量有多重,再稱一稱。

6、質疑:對于這節(jié)課的內容,你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三、穩(wěn)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推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練一練: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稱較重物體的重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稱較輕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擬,哪個重些?

2、算一算:稱我們購置物品的時候,常常發(fā)覺同類物品有時重量和價格不一樣,究竟買哪種廉價呢?

四、總結新知

1、本節(jié)課有收獲嗎?

2、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20頁的實踐活動,直接填在書上。

三年級數學教案12

一、整理本單元的學問點

1.請學生把書本從13頁看到34頁,看看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

2.在四人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補充

3.匯報: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還有什么問題?

二、練習

1.選擇適宜的方法解決下面的問題

⑴這塊草地有一間教室那么大,它一天產生的氧氣夠3個人用,我們三年級有120人,要多少塊這樣的的草地?

⑵丁曉林家到學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學大約走8分鐘,他每分鐘大約走多少米?

⑶三年級的225名學生要乘5輛車去春游,假如每輛車坐的人一樣多,每輛車應當坐多少人?

2.讀題后學生獨立思索,這三道題你選擇什么方法做,為什么?

3.小組爭論:你選擇什么方法做,為什么?

4.匯報: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5.小結: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把題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穩(wěn)固。

商的位數估算的結果精確值

四、作業(yè)

36頁2、3題。

其次課時

一、復習;

1.估算:

2.解決問題:

有62棵樹,三年級5個班去植樹,平均每個班種多少棵樹?還剩幾棵樹?

二、練習:

1、第4題:是四則運算和四則混合運算練習。第4題采納競賽計時的方式進展。讓學生在一種鼓勵的氣氛種提高計算力量。

2、第5題:提示學生看清題意,逐以帶小括號算式的運算挨次。

3、第6題:

是計算在解決問題種的應用。而這題需要兩步計算才能解決的問題。練習時,要讓學生獨立讀懂題意,會從圖中找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合理進展解答。

待學生完成后,讓自己對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頭表達解釋,這樣培育學生的表述力量。

4、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裝一箱,楊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賣完了,那么楊叔叔4天賣了多少錢?平均每天賣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結:

你覺得這個單元你學到什么?你對這個單元的那些學問還不是很清晰?你對這個單元還有什么問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動感知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并通過獨立思索、合作溝通等形式賜予學生探究求周長的策略。

2、經受數學學習的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勝利,增加學好數學的信念,并通過探究求周長的策略的過程培育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

3、通過操作活動,能夠查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學會與他人合作。

重難點

理解周長的定義,把握求圖形周長的策略。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提醒新課

師:孩子們,喜愛聽故事嗎?

生:喜愛。

師:在一個農莊里住著一位王老伯,他種了很多的蔬菜,還養(yǎng)了一群得意的小動物,可是,這群調皮的小動物常常跑到菜地里偷吃莊稼,看著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被小動物們糟蹋了,王老伯特別焦急。為了愛護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個方法,他準備用籬笆將菜地圍起來,怎么圍呢?唐老鴨幫助設計了兩種方案,認真觀看一下,你認為哪種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種封閉,其次種沒有圍完,不封閉,學生溝通后熟悉到第一種最好。)

師:經過同學們的仔細分析,王老伯也選擇了第一種方案。在菜地的一四周上了籬笆,愛護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長,今日我們就來學習周長的熟悉(板書——周長的熟悉)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師:剛剛我們熟悉了菜地的周長,現(xiàn)在你能找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嗎?誰來試一試。

1、(重點引導學生畫出樹葉的周長,指出國旗的周長、數學書、鐘面的周長。)

師:不管從哪里開頭,只要沿著圖形的邊線畫滿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2、描周長

師:剛剛我們指出了圖形的周長,你能用筆描出圖形的周長嗎?

請用紅線描出下面圖形的周長,看誰描的最美麗。(教師巡察)

師:現(xiàn)在我們看看唐老鴨又是怎樣把周長描下來的。(課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長定義。

師:現(xiàn)在,假如讓你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長,你覺得該怎么說?

生: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教師同時板書)。

4、完善周長概念。

師:米老鼠看到唐老鴨把圖形的周長描得這樣好,也不甘落后,找來了4個圖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圖形能找出他們的周長,哪些不能找出它們的周長?(課件出示)

師:像其次、第四這樣沒有圍攏,有缺口的圖形,我們叫做不封閉圖形,它們沒有周長。第一、第三這樣首尾相連,圍攏的圖形叫做封閉圖形,他們才有周長。

師:現(xiàn)在你覺得“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完整嗎?假如不完整,還應當加上什么詞語才精確。

生: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

(師適當板書封閉圖形,完善周長概念,然后讀一讀,要求讀出里面的重要詞語)

三、實踐溝通、突破重難點

1、師:現(xiàn)在我們熟悉了周長,現(xiàn)在能不能利用周長幫王老伯算一算,究竟要預備多長的籬笆才能把菜地圍好呢?

(引導學生計算三角形的周長)

2、小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圓的周長。

師:在大家的幫忙下,我們幫王老伯解決了難題,現(xiàn)在教師還有一個難題:下面3個圖形的周長怎么計算呢?

四、回憶小結,鼓舞發(fā)覺

師:回憶一下,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小結:今日我們學習了周長,其實周長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盼望大家能多把學到的學問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數學學問更好的為我們的生活效勞。

三年級數學教案14

一、教學內容:

課本第106-107頁的練習十八。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比擬嫻熟地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和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2、使學生能比擬嫻熟地筆算一位數除三、四位數的除法。

三、教學重點:

比擬嫻熟地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和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教學難點:

比擬嫻熟地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和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五、教學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學途徑: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根底

練習

根本

1、推斷下面各題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筆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學生練習,指名板演,親正時要學生依據計算法則說出計算過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書上練習十八的第1題。

學生口算,比一比哪個小組算得又對又快。

1、表格題。

1、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指名答復。

2、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學生口算。

4、小組競賽。

出示表格。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根本

練習

課堂

作業(yè)

這個表格是讓同學們填什么數?請同學們填表格。

3、筆算:完成練一練的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每組派一個代表上臺板演。

4、應用題。

(1)第5題。

請同學們先讀題,再找一找條件和問題是什么?再在書上列式計算。

(2)學生獨立完成第6題,教師單獨輔導。

5、聰慧題。

請小組爭論這道題目應當怎么思索?再在書上填空。每組派一個代表上臺說一說你們組的意見。

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4題,教師批改。

1、指名答復。

2、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板演。

3、學生自己讀題,再列式計算。

4、教師輔導。

5、小組爭論,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表意見。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批改。

七、板書設計:

練習十八

84÷2=42320÷8=40680÷20=340

60÷6=104000÷2=202370×8=560

八、課后小結:

三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42、43頁《平均數》

二、教學預備:

直尺、三角板,學生按矮到高的挨次坐好。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以往我們把《平均數》這節(jié)課當成是一節(jié)應用題的課,側重讀題、分析、計算;從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后,列入統(tǒng)計與概率的范疇,重視平均數意義的教學,更注意學生估量意識、猜測意識和推理力量的進展。學生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統(tǒng)計學問,對于“平均數”這個概念已有所接觸,如測試中的“平均分”等。但大局部學生還不能精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看、比擬,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詳細的數(實際的數);

2、在師生、生生的溝通互動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是有肯定范圍的,培育學生的估量、猜測意識,并產生探究數學學問的積極情感;

3、學生能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1)移多補少;(2)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等;

4、表達總體與樣本的關系。

鑒于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jié)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加。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受夠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并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tǒng)計學問。為此,主要實行了以下教學策略:

1、以“情”、“趣”開路。

2、創(chuàng)設生動的生活情境,供應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學問閱歷。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活動導入,引出平均數的意義。

1、創(chuàng)設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擬。師:今日進展男女同學比身高。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2)其次次比擬。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于女同學)現(xiàn)在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3)第三次比擬。師:看來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連續(xù)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怎么比呢?生:......

(4)第四次比擬。師:假如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師:假如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擬的方法嗎?

2、同桌學生爭論。生:求出幾個同學的平均數。

3、現(xiàn)場測量臺上同學的身高。

4、學生嘗試練一練,指名板書。

5、比擬結果。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6、小結:看來平均數(板書課題)還真能幫肋我們解決一些問題。

二、延長拓展,形成統(tǒng)計觀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師指著平均身高:這個身高是你們當中times;times;同學的身高嗎?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師:現(xiàn)在要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么辦?

生:先把全部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師:是個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假如想知道全校四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