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制度變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 課件 高三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4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制度變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 課件 高三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4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制度變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 課件 高三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4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制度變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 課件 高三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4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制度變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 課件 高三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時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制度變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2025屆高三統(tǒng)編歷史新教材一輪復習課程標準:

概括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中樞機構、賦稅制度的演變等重要史實。理解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是大一統(tǒng)王朝鼎盛輝煌的根源。了解隋唐時期在思想、文學藝術、科技、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高考命題分析命題點考題取樣核心素養(yǎng)解讀唐朝的興衰2023廣東T4;2023北京T3;2021湖南T41.立足時空觀念,了解隋朝的統(tǒng)一與建設,對隋亡唐興的原因作出歷史解釋。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理解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出現(xiàn),認識唐朝的民族政策對民族交融的影響。3.了解魏晉至隋唐選官制度的演變,多角度對科舉制的作用作出歷史解釋。4.通過史料實證認識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方式以及特點,分析兩稅法的創(chuàng)新之處。選官制度2022湖南T3;2021江蘇T3三省六部制2022廣東T3;2021北京T2賦稅制度2023湖南T17(2);2023.6浙江T22(1)1.分析:多為選擇題,常以圖表或文字史料為切入點,多維視角考查唐代在政治、經濟和民族關系上的突出表現(xiàn)。2.預測:重點關注藩鎮(zhèn)割據(jù),隋唐的選官制度、中樞機構的演變,賦稅制度,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和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命題點考題取樣核心素養(yǎng)解讀三國至隋唐儒學的發(fā)展2023北京T16;2021湖北T31.立足時空觀念,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佛、道教的發(fā)展歷程,并對其發(fā)展原因及其影響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2.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發(fā)展的脈絡,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其成就取得的原因,加深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涵養(yǎng)家國情懷。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現(xiàn)及意義,理解隋唐時期文化多元的原因。三國至隋唐的文學藝術2023遼寧T3;2023全國卷乙T25;2022江蘇T3;2021天津T2;2020全國卷ⅠT25;2020江蘇T3;2020天津T2;2020海南T31.分析:本講內容在近年高考中的考查頻率較高,以選擇題為主,多考查三國至隋唐時期的儒學、文學、書法、繪畫等。2.預測: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三國至隋唐的文學藝術與科技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可能仍為基本考查點。還應多關注隋唐時期的社會風貌、中華文化圈的形成。高考命題分析階段表現(xiàn)隋唐時期(581-907年)政治經濟思想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特征隋唐(581-907年)是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時期,經濟繁榮;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形成。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國力強盛,疆域拓展;統(tǒng)治者奉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加強;出現(xiàn)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制度創(chuàng)新,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創(chuàng)立,實行租庸調制,后改為兩稅法;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削弱,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封建農耕經濟全面繁榮,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成就輝煌;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調整,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自唐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海陸絲綢之路發(fā)達,對外貿易繁榮。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韓愈提出復興儒學。書法、繪畫、文學等趨向繁盛,科舉取士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進步,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形成。1、隋朝興亡(1)隋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隋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中國將近4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和社會的發(fā)展;打擊了魏晉以來的士族勢力;為唐朝的強盛奠定基礎。隋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581年,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統(tǒng)一南北結束分裂興建大運河營建洛陽三伐高句麗618年,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一、隋唐盛世(2)各項建設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隋煬帝興建洛陽城;開通大運河。(3)隋朝修建運河的意義?①貫通南北,促進南北經濟交流;②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經濟發(fā)展;③鞏固統(tǒng)一,對當代及后世的水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問題探究】:根據(jù)材料,結合教材,思考隋朝“再造統(tǒng)一”的局面為什么會出現(xiàn)?有什么重要的歷史作用?材料1:北朝少數(shù)民族缺乏政治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采借……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為隋唐的民族融合奠定基礎。材料2:北周宇文泰根據(jù)儒家先富后教的傳統(tǒng)觀念,積極勸課農桑,獎勵耕植,將被破壞了的均田制恢復起來,從而為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了條件。材料3:隋初改革府兵制,當府兵者除保留軍籍外,還同其家屬編入州縣戶籍,與民戶一樣申請土地。平時生產,每年輪番到京城擔任守衛(wèi),戰(zhàn)時打仗。這種“寓兵于農”的制度有利于社會生活安定和增加生產。原因:魏晉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南北統(tǒng)一條件成熟;北方農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為隋的統(tǒng)一奠定經濟基礎;隋文帝加強軍隊建設;陳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敗,軍隊紀律松弛,不堪一擊。意義: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和社會的發(fā)展。民族交融經濟恢復與發(fā)展加強軍隊建設一、隋唐盛世(4)隋朝的滅亡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jù)地的關中地區(qū)最多,關中地區(qū)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輻射很廣。根本原因:隋煬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伐高麗,破壞生產力。直接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一、隋唐盛世1、隋朝興亡結果: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2、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617年晉陽起兵618年長安稱帝626年玄武門之變唐618年,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全國。一、隋唐盛世(1)唐朝的繁榮3、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唐朝的繁榮“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第二代皇帝文治武功以能納諫著稱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的周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fā)展生產,大興文治唐玄宗李隆基一、隋唐盛世①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經濟政治文化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革新政治尊崇儒學,大興科舉,大辦學校

高宗死后不久,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當權期間,盡管政局紛紜,但唐朝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②武則天時期一、隋唐盛世3、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唐朝的繁榮

讀唐詩,感悟歷史,這首詩描述的是哪個時期的什么景象?閱讀教材,你知道出現(xiàn)這些景象是因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嗎?(3)“開元盛世”

《憶昔》(節(jié)選)杜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玄宗李隆基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fā)展生產,改革稅制大興文治,編修經籍改革兵制--改府兵制為募兵制"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tǒng),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颋等,皆以骨鯁大臣,鎮(zhèn)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柳芳(唐代史學家)一、隋唐盛世3、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

644年(貞觀十八年),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47年(貞觀二十一年),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泵褡逭撸洪_明友善,華夷一體,民族平等。【問題探究】閱讀材料,你認為唐太宗采取了怎樣的民族政策?一、隋唐盛世3、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突厥回紇吐蕃靺鞨(4)民族交融①唐與突厥的關系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玄宗平定后突厥汗國,解決突厥在北方的威脅大敗東突厥,草原各族被尊為“天可汗”滅西突厥,設立安西都護府(天山以北)設立北庭都護府(天山以南)【自主學習】根據(jù)下圖,閱讀教材,梳理唐朝與突厥的關系。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一、隋唐盛世3、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4)民族交融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祖國邊疆的開發(fā)和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恫捷倛D》(唐閻立本)唐蕃會盟碑A、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促進了漢藏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B、9世紀中期唐與吐蕃會盟(會盟碑)。

唐玄宗時靺鞨族部首領強大,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冊封)一、隋唐盛世3、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4)民族交融②唐與吐蕃的關系③唐與靺鞨的關系

④唐與回紇關系: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⑤民族交融的影響

唐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咸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及南海,空前遼闊。南海諸島及相關領域納入中國的版圖。

唐朝周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作出了積極貢獻。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一、隋唐盛世3、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4)民族交融①社會:經歷長期戰(zhàn)亂,人心思定,統(tǒng)一安定是民心所向;②政治:實現(xiàn)了國家的大一統(tǒng),唐朝注重吏治改革,選賢任能,統(tǒng)治者能從諫如流;③經濟:唐朝注重生產發(fā)展,規(guī)范賦稅徭役;④軍事:唐朝實行府兵制,注重對外節(jié)制用兵;⑤文化:開創(chuàng)并完善科舉制,大興文治,重視教育;⑥民族關系:采取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統(tǒng)一與安定,民族交往密切?!締栴}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為什么這一時期唐朝出現(xiàn)盛世?一、隋唐盛世1、安史之亂、黃巢起義(1)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

唐朝成立以后,這場叛亂無疑是唐王朝史中最大的事件。叛亂把一個集權、富饒、穩(wěn)定和遼闊的帝國搞成斗爭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國家。——摘編自[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是什么?①唐玄宗安于享樂,怠于政事。②在邊境設置重鎮(zhèn),節(jié)度使權力不斷增大,出現(xiàn)外重內輕的局面。①唐朝由盛轉衰。②中央集權削弱,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③黃河流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南移。二、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對唐朝后期造成什么影響?(2)唐朝的衰敗—藩鎮(zhèn)割據(jù)特點:①政治上擁有自主權,可任免官吏,職位可以世襲;②經濟上擁有財政權;③擁有私人武裝。影響: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力量。二、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黃巢起義(3)唐朝的衰敗—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死于宦官之手的皇帝:順宗、憲宗、敬宗;由宦官擁立的皇帝: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影響: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4)唐朝的衰敗—黃巢起義

概況: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fā)。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tǒng)治。黃巢起義軍的將領朱溫降唐,被封為節(jié)度使。他與其他藩鎮(zhèn)聯(lián)合鎮(zhèn)壓黃巢起義,逐漸控制政權。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二、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黃巢起義

唐朝滅亡后50多年間,黃河流域(北方)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5個王朝,稱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現(xiàn)吳越、南唐等9個割據(jù)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的統(tǒng)一奠定基礎。二、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2、國家分裂---五代十國2、國家分裂---五代十國朝代都城年代開國皇帝五代后梁汴州(今開封)907-923朱溫后唐洛陽923-936李存勖后晉汴州(今開封)936-946石敬瑭后漢汴州(今開封)947-950劉知遠后周汴州(今開封)950-960郭威十國吳國廣陵(今揚州)892-937楊行密南唐金陵(今南京)937-975李昇前蜀成都891-925王建后蜀成都937-965孟知祥閩國長樂(今福州)893-945王審知楚國(南楚)長沙府(今長沙)896-951馬殷南漢興王府(今廣州)905-971劉隱荊南(南平)江陵(今荊州)907-963高季興吳越杭州893-978錢镠北漢太遠951-979李崇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特點:①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的延續(xù),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②北方政權更迭,戰(zhàn)事不斷,政局動蕩;③南方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wěn)定,經濟上有一定的發(fā)展?!疤熳訉幱蟹N爾?兵強馬壯者為之”。二、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廣順三年(953)詔:其婚田爭訟、賦稅丁徭,合是令佐之職。其擒奸捕盜、庇護部民,合是軍鎮(zhèn)警察之職。今后各守職分,專切提撕,如所職疏遺,各行按責,其州府不得差監(jiān)征軍將下縣?!杜f五代史·周書·太祖紀四》百姓既得為己業(yè),比戶欣然,于是葺屋植樹,敢致功力?!杜f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三》

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朱元璋后周世宗柴榮這是一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二、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3、統(tǒng)一趨勢隋朝——盛極一時,短命而亡二世而亡隋朝建立貞觀遺風“貞觀之治”唐朝建立盛唐轉衰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唐朝——年少盛世,晚來難安“開元盛世”“唐朝滅亡”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民族關系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二、唐朝的衰落與五代十國隋唐、五代十國政權更迭小結高門(上品)寒門(下品)(1)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2)方式:中正官(士族門閥)→評定等級→授官(3)選官標準:家世、德才→家世(門第)(3)評價:

①進步性:將選舉權收歸中央,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

②局限性:后期淪為士族門閥統(tǒng)治的工具(實質)。(一)選官制度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魏晉:九品中正制

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文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隋煬帝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唐太宗擴大科舉取士人數(shù)首創(chuàng)武舉殿試武則天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定期舉行唐玄宗制舉皇帝自設科目常舉概況進士考詩賦文才政論明經考對儒家經典及注疏的理解秀才極難,高宗廢止明法選拔明習法令、文字書法、數(shù)學計算的專門人才,社會影響不大明書明算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一)選官制度2.隋唐:科舉制

①門閥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增強,九品中正制不再適應社會需要;②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1)背景:(2)標準:(3)方式:分科考試、擇優(yōu)錄??;才學;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一)選官制度2.隋唐:科舉制

(4)考試內容:(5)評價:積極:①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

②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③有利于提高官員文化素養(yǎng);

④有益于社會形成重學風氣。

⑤為近代西方文官考試制度所借鑒;消極:①禁錮思想,束縛個性才能發(fā)展,阻礙自然科技發(fā)展;②重才輕品;③官本位思想;詩賦文才政論、儒家經典、法令、文字書法1、時間制度方式標準趨勢先秦世官制戰(zhàn)國—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舉制世襲血緣中央任免軍功自下而上推薦品行中正官評定授官初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門第分科考試才學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小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家國情懷】選官制度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1)選官標準從家世門第到才學的變化,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維護了封建國家的大一統(tǒng)局面,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2)選官制度的變化,特別是科舉制的實行,使國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權,既樹立起中央權威,又保證了社會的穩(wěn)定,有利于封建國家政令的推行,促進封建經濟的發(fā)展。(3)制度化的選官標準,提供了高素質的官員隊伍,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問題探究】選官制度日益成熟史料:探究材料反映了對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發(fā)展演變歷程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的修改建議,并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jù),表述清晰)選官制度保舉、軍功、征士●“以客出仕”沖擊世官制舉孝廉●推動士大夫階層形成朝廷掌握官員任命權科舉制度“學而優(yōu)則仕”●選官權力收歸中央擴大官吏來源提升官僚隊伍素質修改建議①:將舉孝廉的察舉制度下的“朝廷掌握官員任命權”修改為“察舉制度下地方有一定的選官權”。理由:察舉制是地方官員經考察后依據(jù)品德、才能向中央舉薦人才為官的制度,為兩漢選拔了大量人才。修改建議②:在舉孝廉之后補充九品中正制及其評價。理由: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經歷了世官制—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發(fā)展歷程,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評價:看重家世門第,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不利于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一)選官制度1.考核制度2.監(jiān)察制度唐代監(jiān)察示意圖特點:制度化;體系獨立、嚴密;為皇權服務;以輕制重。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二)官吏的考核和監(jiān)察制度(1)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進行考察。(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為九等,依據(jù)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1)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2)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委派監(jiān)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jiān)察,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三)隋唐時期的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1、中央官制(3)評價①積極:分工明確,提高了_________;分割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相權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約皇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唐代六部與秦代九卿相比,皇家事務與國家事務趨向分離)②消極:三省間互相責難,影響辦事效率(政事堂的設立減少三省之間的責難,有利于提高效率)三省六部制(1)內容:中書省,決策機構,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尚書省,執(zhí)行機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政事堂(后稱中書門下)是宰相們集體議政的地方(2)特點: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制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皇帝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起草詔令審議詔令執(zhí)行詔令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尚書仆射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并稱宰相分掌相權政事堂——三省長官共同議政的地方特點:①體系完整②職責分明③相互制約三省互相制約不同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三權分立制度。中書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擬政令,門下省僅有駁回權,沒有裁決權,均須絕對聽命于皇帝;而三權分立的本質是反對專制制度,司法獨立,以法律為準繩。易錯點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三)隋唐時期的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問題探究】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史料:漢代宰相是采用領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則采用委員制。換言之,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縱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唐代則把相權劃分到幾個機關,這幾個機關便須常開會議,來決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政府的最高機構,則在政事堂。凡屬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須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即須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然后再送尚書省執(zhí)行。若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則被認為是違法的,不能為下面各級機關所承認?!幾藻X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探究為什么說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據(jù)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解釋。①體系完整,職責分明。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②三分相權,彼此制約,能夠避免權臣專政,有利于加強皇權。③三省共議國事,集思廣益;門下省封駁審議,一定程度上約束皇權;有利于有效決策與執(zhí)行。三省六部制組織比較完善,形成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糾正的機制,說明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皇帝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逐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的轉變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專職,是對相權限制壓縮的表現(xiàn)。(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即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以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2、地方官制:道州縣制(三)隋唐時期的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1)隋朝:廢郡,以州統(tǒng)縣,實行州、縣二級制(2)唐朝:沿用州、縣二級制,設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后道成為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中期以后,設節(jié)度使,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3、安史之亂(1)背景:①政治腐?。禾菩诮y(tǒng)治后期,沉于享樂,怠于政事;②邊疆危機: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日益緊張;③軍事失當:任用胡人擔任節(jié)度使;兵力外重內輕。(2)過程: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fā)動叛亂,歷時八年,763年被唐平定。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三)隋唐時期的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

掌握邊鎮(zhèn)武力的官員,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故稱節(jié)度使。后來其權力擴大,不僅領兵,而且把持民政與財賦。節(jié)度使盤踞一方,在當時被稱為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藩鎮(zhèn)的權力:①政治:擁有自主權,可自行任免官吏,節(jié)度使死后職位傳給兒子或部將;②經濟:擁有財權;③軍事:擁有強悍的武裝,獨霸一方。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但又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②藩鎮(zhèn)相互征戰(zhàn),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破壞,影響了中央財政,但藩鎮(zhèn)內部經濟又有一定的發(fā)展。③唐政府為解決藩鎮(zhèn)問題,提高宦官權力,導致后面宦官專權亂政及黨爭不斷(例如牛李黨爭: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不同派別爭權奪利的政治斗爭)。藩鎮(zhèn)影響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三)隋唐時期的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4、藩鎮(zhèn)割據(jù)唐朝滅亡的原因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安史之亂土地兼并嚴重軍鎮(zhèn)權重玄宗怠政藩鎮(zhèn)割據(jù)黃巢起義中央無力政治黑暗唐朝滅亡加劇主要原因(三)隋唐時期的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歷程:租庸調制開始實行于隋朝,唐朝進一步加以完善。(2)目的:緩和階級矛盾,保證封建剝削,鞏固封建統(tǒng)治。(3)指導思想:輕徭薄賦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定量的谷物);調是人頭稅(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庸是納絹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隋有年齡限制,唐無年齡限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4)內容:(5)特征:征收對象以人為主,不誤農時,輕徭薄賦。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四)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1、租庸調制【課堂探究】根據(jù)所學知識,想一想租庸調制具有怎樣的進步意義?①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勞動積極性也有所提高。②農民負擔相對減輕,有利于社會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唐前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歷時一百年繁榮局面的出現(xiàn),正是實行租庸調制和均田制的結果。③政府的賦稅收入得到了保障。④由租調制到租庸調制的轉變,標志著對勞役地租這種最落后的賦稅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四)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1、租庸調制①安史之亂后,在籍戶口大幅減少,政府財政收入銳降。②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難以維系,租庸調制弊端日顯,難以延續(xù)。③政府開支加大,需解決財政困難。④地方節(jié)度使勢大,征稅體系混亂。(1)背景:(2)目的: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增加稅收。(3)推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楊炎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四)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2、兩稅法(4)特征:征收對象人丁和財產并重。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劃分戶等)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繳納貨幣,代替繳納實物;②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④由中央政府確定總的稅額,分配到各地征收。(5)內容:(6)評價:積極作用: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③減輕了財政上的混亂,加強了中央經濟力量,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局限性:①兩稅定額存在漏洞,稅外加征,加重了人民的負擔;②兩稅法下土地合法買賣,進一步加重了土地兼并的現(xiàn)象。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四)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2、兩稅法時間制度內容春秋末西漢魏晉隋、唐前期唐中后期初稅畝履畝而稅編戶制度根據(jù)土地和人口多少征收賦稅和徭役租調制受田農民繳納租、調,服徭役、兵役租庸調制受田農民除繳納租調外,可納絹或布代役兩稅法每戶按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一切雜稅、雜役,夏秋兩季收稅??偨Y:古代賦稅制度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四)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含義時間形成原因性質瓦解影響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不得買賣,授田農民向國家繳稅服役。北魏至唐中葉北方戰(zhàn)亂,土地荒蕪,影響財政收入封建土地國有制①至唐朝中葉,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減少;②實行租庸調,農民負擔加重,紛紛逃亡,或出賣土地投靠地主。積極性: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③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徭役;④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⑤加速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局限性:沒有觸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未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知識拓展】隋唐時期的土地制度:均田制領域措施戶籍制度隋朝: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稱為“刮戶”基層治理唐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領保制度,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相互監(jiān)督救濟、優(yōu)撫政府重視官方儲備,提倡民間積儲;唐朝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乞討等專門機構;寺廟病坊收治病人概念解釋:

大索貌閱指按照戶籍上登記的年齡,逐一與本人的體貌核對,檢查是否虛報年齡,詐老詐小,重新核定戶籍。

輸籍定樣又稱“輸籍法”,是中國隋朝制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政府利用這一手段搜括隱藏戶口,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制士族、豪強占有勞動人口,從而確保政府收入,加強中央集權。

隋:中央—禮部(禮部司和主客司)、鴻臚寺;地方(北方、嶺南、琉球)唐:中央—禮部和鴻臚寺;地方—大都督府、都護府、羈縻州二、隋唐時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四)隋唐時期的其它制度(選修1)民族管理機構(一)法律:《唐律疏議》《貞觀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議》《永徽律》律

刪繁就簡(唐初)

3.特點: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

2.地位: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中華法系的特點:(1)禮法結合,法律儒家化。(2)法律為君主專制服務,實質仍為人治。(3)刑法發(fā)達,民法薄弱,司法從屬于行政。(4)法律形式多樣,自成體系。(5)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不斷繼承發(fā)展。(二)教化1.提倡禮治:732年,頒布《大唐開元禮》

(1)內容:分吉、賓、軍、嘉、兇五禮

(2)特點: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之作。2.社會層面: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律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行政制度與規(guī)則格補充意義的法典式實施律令的細則法規(guī)1.歷程:三、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農業(yè)唐朝傳統(tǒng)步犁基本定型——曲轅犁出現(xiàn)水力灌溉工具——筒車商貿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唐朝柜坊與飛錢集鎮(zhèn)主要服務于軍事目的城市城市:坊市制度民居:有嚴格等級限制交通隋朝:開通大運河,對鞏固統(tǒng)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筒車逐漸解放人力(人力→水力)四、隋唐時期的經濟1、隋唐時期的經濟概況廣設倉庫興建洛陽開通大運河①軍事:為運輸軍隊和物資以北征高麗。②政治: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tǒng)一。③經濟:溝通南北的運輸和交流。修建目的積極:鞏固統(tǒng)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消極:沉重的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影響四、隋唐時期的經濟2、隋朝的經濟建設①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楚、越對江南有所開發(fā)。②東晉、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zhàn)亂、北民大規(guī)模南遷,及南方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江南土地大量開墾。此時,南北經濟差距開始縮小。③唐后期,隋大運河的開通,尤其是安史之亂后,南方相對安定,形成了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潮,促進了江南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并逐漸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④茶樹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成為南方山區(qū)主要的經濟作物(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受三教并存、追求高雅、陶冶情操的文化影響,茶學、茶道形成并流行;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關于茶的專著)。四、隋唐時期的經濟3、江南的經濟開發(fā)(1)冶鐵業(yè):南北朝時,百煉鋼技術成熟,發(fā)明了灌鋼法。(2)陶瓷業(yè):北朝時期,開始燒制成熟的白瓷,這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制瓷業(y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期,絲織、陶瓷業(yè)等成就突出,陶瓷工藝臻于成熟。“唐三彩”是中國古代獨特的美術陶制品;唐代越窯青瓷、邢窯白瓷享有盛名,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tǒng)。中國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外銷。四、隋唐時期的經濟4、隋唐時期的手工業(yè)坊市制度①秦漢至隋唐時期,城市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居住區(qū)為“坊”,商業(yè)區(qū)為“市”,二者嚴格分開),城市中的商業(yè)貿易和市場的規(guī)模不大,商人經商在時間、地點上受到官府嚴格管理與限制,制約了都市商業(yè)的發(fā)展。四、隋唐時期的經濟5、隋唐時期的商業(yè)概況②長安、洛陽二都商業(yè)繁榮;唐都長安城實行整齊劃一的坊市制,都有專門機構管理、專業(yè)范圍劃分、市坊嚴格分開的特點。③唐中后期,城市中“坊市制”開始被突破,坊中出現(xiàn)了店鋪;夜市廣泛出現(xiàn),突破了市場集散的時間限制。【唯物史觀】隋唐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①國家統(tǒng)一,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②統(tǒng)治者調整統(tǒng)治政策,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客觀上推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③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比較妥善地處理了民族關系,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進一步開發(fā)。④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之間交流頻繁。⑤大運河的開鑿,有利于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fā)達的對外交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⑥生產工具的改進及大規(guī)模興修水利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fā)展。四、隋唐時期的經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狀況如何?①政治:從東漢后期到南北朝時期,除了西晉短暫的統(tǒng)一外,其余時間基本上處于戰(zhàn)亂情況,政權更迭不斷。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混居,學習,交融。②經濟:南方相對穩(wěn)定,江南經濟發(fā)展。北方經濟相對凋敝。士族門閥的莊園經濟發(fā)展。③社會生活:多數(shù)時候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亂

儒學正統(tǒng)地位動搖,佛、道興盛。形成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三教并存的局面。三教相互詰難,相互吸收。1、思想:儒學、道教、佛教的發(fā)展五、隋唐時期的文化漢朝①漢武帝時,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后呈現(xiàn)繁盛之勢。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東漢明帝重視教發(fā)展佛,于洛陽修建白馬寺。③東漢末年,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魏晉南北朝時期①道家思想與儒家合流,形成崇尚老莊的玄學思潮。②佛教在中國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③儒學仍是主流,但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唐朝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隋唐時期思想發(fā)展特點:①思想活躍,出現(xiàn)多元特征;②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③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五、隋唐時期的文化1、思想:儒學、道教、佛教的發(fā)展初唐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邊塞詩:王昌齡《出塞》、岑參《逢入京使》山水詩:王維《竹里館》、孟浩然《春曉》詩仙李白《將進酒》、《望廬山瀑布》詩圣杜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

中唐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隱《夜雨寄北》(1)詩歌的繁榮2、隋唐時期的文學藝術五、隋唐時期的文化朝代代表魏晉南北朝唐朝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2、書法、繪畫、石窟藝術隸、草、行、楷書各種書體完備,王羲之被稱為“書圣”;以形寫神的人物畫出現(xiàn);石窟藝術: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書法:楷書:顏真卿的楷書氣勢雄偉,柳公權的楷書骨力遒勁;草書:張旭、懷素狂放不羈;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吳道子被尊稱為“畫圣”;雕塑:敦煌莫高窟。五、隋唐時期的文化2、隋唐時期的文學藝術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出現(xiàn)了“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

選官制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fā)展成熟,官僚成為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隋唐統(tǒng)一后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tǒng)一后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定。

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印度、中亞文化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在文藝領域以繪畫和雕塑較為顯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時期開明的民族政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五、隋唐時期的文化2、隋唐時期的文學藝術時期領域人物主要成就隋朝建筑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唐朝印刷術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唐中期火藥書籍中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唐朝天文學僧一行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唐朝醫(yī)藥學孫思邈《千金方》唐高宗《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五、隋唐時期的文化2、隋唐時期的科學技術赤土國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傳播:

玄奘西行取經,

鑒真東渡等(2)其他方面:唐都城長安是國際大都會;影響新羅、日本兩國文化;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次數(shù)之多、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舉,對推動日本社會發(fā)展、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巨大貢獻。日本仿效中國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完成了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遣唐使五、隋唐時期的文化3、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五、隋唐時期的文化3、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佛法西來——東晉法顯、唐朝玄奘法顯游歷歸國后,將自己的旅行經歷編著為《佛國記》,這部書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交通和歷史的重要史料。玄奘,我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曾把《老子》等譯為梵文傳入印度;將入印路途見聞撰寫《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唐風東漸——日本鑒真、空海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至今被日本視為國寶。空海作為學問僧隨遣唐使入唐學法,由空海編纂的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篆隸萬像名義》,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料一:關于唐文化圈問題,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它的形成是由于構成國家的主要民族,采用軍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種種形式對域外的其他民族國家建立一種君臣關系。史料二:文化圈的概念應該是:某一地區(qū)的諸國家中,某一個先進的文化國,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邊國家,這時既包含著先進的文化國主動向后進的周邊國家傳播文化,又包括落后的周邊國對先進文化的向心力。這種向心力的產生,不是一種軍事的、政治的高壓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間的文化上的差距,唐王朝的強大和文化的繁盛,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邊各國的統(tǒng)治者和人民,他們?yōu)榭s短與唐王朝文化的差距,不遺余力地將唐文化引入本國,并結合本國的特點,有選擇地加以消化和吸收。——《中外關系史論叢》史料一與史料二對形成唐文化圈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加科學?史料一認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對周邊國家采用軍事、政治和文化等強制手段形成的。史料二認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特有的文化對周邊國家所具有的強大吸引力,使周邊國家引進唐文化并結合本國特點加以吸收和消化。歷史證明史料二的觀點是正確的,符合歷史事實,因而更加科學。五、隋唐時期的文化史料史證能能力訓練:隋唐文化發(fā)展與中華文化圈的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