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1頁
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2頁
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3頁
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山岳的形成何偉民吳江市中學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課以山岳為典型案例,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了解山岳地貌的變化及其原因,對于進一步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對于指導人類生產活動、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防御地質災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課內容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整個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褶皺的概念和基本形態(tài), 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了解斷層的概念,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掌握火山的組成;( 4)理

2、解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和演示褶皺、斷層構造,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地形的形成原因,分析區(qū)域交通運輸方式與線路分布的區(qū)位因素,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認識到地殼的變遷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是可以被認識的;( 2)懂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的基本觀念,并樹立科學的環(huán)境觀。 教學重點 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了解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和影響交通運輸線路的

3、區(qū)位因素。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分析交通線路選線的主要區(qū)位因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視頻顯示)世界上的著名山脈、我國的名山等)師:這些山脈是怎樣形成的?它們形成的原因是否一樣?本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師:山岳又稱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操作演示褶皺與斷層的形成過程(利用自制的簡易教具塑料、竹片等演示, 還可隨第 1 頁手利用書本、紙張等演示)。師:巖層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發(fā)生了怎樣的變

4、化?生:巖層受到擠壓力的作用,發(fā)生了彎曲變形。師:褶皺的基本形態(tài)表現為哪兩種?可形成何種地貌?生(讀圖思考后) :表現為背斜與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1褶皺山( 1)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xù)性變形)(教師用粉筆繪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態(tài)圖,并標出受力方向)背向斜斜( 2)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師:從外部形態(tài)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生:背斜的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常成為山嶺;向斜的巖層一般向下彎曲,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師:在地貌上,山嶺是否一定是背斜,山谷或盆地是否一定是向斜嗎?展示圖片:師:有時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了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視頻演示:倒置地形的形成過程)生:背斜頂

5、部因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裸露地表部分容易被外力侵獨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師:這充分說明,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和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分析時我們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qū)、礦山等地帶可以看到。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tài)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背斜頂部被侵蝕后, 下面的巖層就會裸露出來, 所以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3)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與

6、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 4)背斜與向斜的比較(視頻顯示)背斜向斜比較表第 2 頁背斜向斜巖層巖層一般形態(tài)向上拱起向下彎曲對于復雜的褶皺僅從形態(tài)上區(qū)分是不科學的。如:地面注意點或巖層新老關系(主要依據)巖層:中間老,兩側新。巖層:中間新,兩側老。常見地形山 嶺谷 地成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物質易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更加堅實,不易倒 置被侵蝕成谷地。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地 形因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背向(差別侵蝕)圖斜斜示成成谷山師:由背斜或向斜發(fā)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tǒng)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大規(guī)模的褶皺山系可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

7、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guī)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書頁紙張很柔軟,受力時很容易發(fā)生彎曲變形褶皺;但巖層可塑性差,如果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層會發(fā)生什么現象?生:會發(fā)生斷裂。師:是的。巖層發(fā)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2斷層山巖層的變形、變位(不連續(xù)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教師用粉筆繪出斷層示意圖)斷層面斷層線斷層構造(視頻演示)斷層的形成巖塊的上升、下降及形成的主要地貌師:從斷層兩側巖塊的相對移動方向(可能一側上升或一側下沉)可看出,相對上升的一側巖塊在地貌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如我國的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 江

8、西廬山等名山都屬于上升的巖塊; 相對下沉的另一側巖塊, 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我國陜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斷層在山區(qū)是經??梢钥吹降?,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由斷層發(fā)育而形成的山嶺和谷地,統(tǒng)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 斷塊山是一種分布十第 3 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tài), 它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 大的斷塊山可延伸數千米, 如我國的華山 (圖 4. 12)等;小的只有幾十米。師(歸納總結) :斷層的成因及形成的主要地形(視頻演示)斷層巖層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錯動、位移(即發(fā)生錯成因位)的斷裂構造叫斷層。斷層面

9、陡崖地斷層線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成溝谷、泉、或湖泊形上升的巖體形成塊狀山或高地下沉的巖體常形成谷地圖示師:除了以上所說的褶皺山和斷層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山脈呢?試舉一例說明。生:有,如富士山屬于火山。師: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3火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1 頁并思考(分組討論) :( 1)玄武巖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聯系與區(qū)別?( 2)火山由哪幾部分構成?( 3)火山的規(guī)模是否相同?生:( 1)聯系:玄武巖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區(qū)別:玄武巖高原是巖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比較寬廣,如哥倫比亞高原。而火山是巖漿

10、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峰。( 2)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 3)火山的規(guī)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000 5000 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 米。(教師板書相應內容,并對火山的構造作具體講解。視頻演示火山構造形成動畫)第 4 頁師:火山口是地下巖漿上涌噴出地表的出口。 沒被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被破壞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tài)。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fā)后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師:通過以上的學習,

11、 我們已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種類型及其形成原因, 那么山岳對人類有什么影響呢?二、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2 頁并思考(分組討論) :( 1)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什么方式為主,為什么?( 3)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路的選取原則?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和鐵路應注意什么問題?生:( 1)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 2)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因為在山岳地區(qū)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

12、山岳地區(qū),人們通常優(yōu)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 3)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 在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鞏固練習:1讀圖思考:( 1)一東西向地下隧道應選擇a處還是 b處開鑿 ?(從工程安全性、穩(wěn)定性及地下水運動等方面考慮)生(分組討論后):選擇 a處開鑿,因為巖層向上隆起符合力學原理不易塌陷,同時不易積存地下水。( 2)在 c處計劃修建一座水庫,請分析其可行性。生(分組討論后):c處有斷層,斷裂面兩側巖層活動易誘發(fā)地震等地質災害而影響水庫大壩的安全;另外,斷層破碎帶還會造成水庫漏水。2山區(qū)某中學組織學生調查公路選線原則

13、,下圖是他們從有關部門得到的設計方案圖,對此他們提出了如下問題,請你完成下列問題。( 1)該地區(qū)計劃修建 b鎮(zhèn)到 a鎮(zhèn)的公路,與兩個線路方案中, 較合理,理由是 受地形的影響,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開陡坡,盡量沿等高線修建。第 5 頁( 2)修建 b鎮(zhèn)到 d城市的公路沒走直線,繞道經過c鎮(zhèn)的原因是:考慮經濟因素,盡可能多經過城鎮(zhèn),加大運輸量,提高經濟效益。( 3) a b與 bd是兩條同等級公路,影響其修建的主要經濟因素是(B )A占用士地B工程造價C民工數量D技術水平( 4)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a b和 cd的直線距離相等,a b線路的彎曲程度和總長度要大

14、于(大于或小于)c d線路。( 5)為了更好發(fā)揮圖中、兩條河流的運輸作用,可采取開挖運河的措施。( 6)由于在山區(qū)的e地發(fā)現煤田,準備在f鎮(zhèn)建鋼鐵廠。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鐵礦石來源。這需要交通運輸條件作保證。三、課堂小結(略)四、課后作業(yè):教材第82 頁的活動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1褶皺山( 1)褶皺的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xù)性變形)( 2)褶曲的基本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背向斜斜( 3)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與逆地形(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 4)背斜與向斜的比較:2斷層山巖層的變形、變位(注意與褶皺比較)斷層成因地形圖示3火山( 1)玄武巖高原和火

15、山的聯系與區(qū)別( 2)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3)規(guī)模:大小不一二、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1方式2線路分布3線路方向第 6 頁 教學反思 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踐、分析和歸納能力為目標。本課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時間和空間跨度大,學生學習有一定困難。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思考,我設計了很多問題,突出了師生互動,把它們貫穿到每個知識點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探究地理問題。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圖片和視頻展示等,達到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二、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努力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教學低耗高效;三、師生互動中,教師始終處于調控引導地位。 沿著“問題提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