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形鋼管混凝土柱壓彎性能試驗研究_第1頁
組合形鋼管混凝土柱壓彎性能試驗研究_第2頁
組合形鋼管混凝土柱壓彎性能試驗研究_第3頁
組合形鋼管混凝土柱壓彎性能試驗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組合形鋼管混凝土柱壓彎性能試驗研究

0鋼管混凝土組合t形柱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支架的形狀截面,避免房間的角度,有效改善房間的使用面積。國內(nèi)專家學者開始對異形截面鋼管混凝土柱進行理論和試驗研究,如文獻對帶約束拉桿的T形、L形鋼管混凝土柱進行試驗研究;文獻對L形鋼管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載力進行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并討論了寬厚比、加勁肋、肢厚等參數(shù)對試件的影響;文獻研究了T形、L形鋼管混凝土柱在恒軸力和反復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基本性能,并采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對各試件進行計算分析;文獻提出了帶綴板的T形、L形、十字形方鋼管組合混凝土柱,并進行受壓試驗研究和有限元分析。針對異形鋼管混凝土結構實際工程應用,國外尚未見相關報道。由于異形鋼管大多是鋼板彎折后對接焊接而成,截面幾何形狀難以準確控制,且厚鋼板不易彎折,也不便于工廠或現(xiàn)場制作加工,焊縫質(zhì)量難以保證,影響其推廣應用。為此,本文提出將2根方形鋼管型材直接焊接形成鋼管混凝土組合T形柱(weldingrectangularcompositeT-shapedconcrete-filledsteeltubularcolumn,簡稱WRC-T鋼管混凝土柱),對于偏心受壓T形截面鋼管混凝土柱簡稱WRC-ET鋼管混凝土柱。本文對長細比為16.0~28.8的組合T形鋼管混凝土柱進行偏心受壓試驗研究,分析長細比和偏心率等指標對試件極限承載力的影響,探討試件偏心受壓極限承載力的計算方法。1試驗總結1.1力學性能指標試驗設計了9組共18個試件(每組2個),主要考察長細比λ、偏心距e等參數(shù)對試件力學性能的影響。試件參數(shù)及承載力實測值見表1。按標準試驗方法測得試件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為49.96MPa。鋼材的力學性能指標詳見表2,表中fy為鋼材屈服強度,Es為彈性模量,ν為泊松比,fu為極限抗拉強度。試件由矩形鋼管型材焊接而成,即將鋼管型材按設計長度截斷,再根據(jù)T形截面尺寸將2根鋼管組合,通過焊縫連接在一起,并保證兩端平整;對應每個試件加工2塊厚10mm的方形蓋板(圖1),先在空鋼管一端將蓋板焊上,然后澆灌混凝土,待混凝土養(yǎng)護兩周后將端口磨平或填補高強水泥砂漿,最后焊另一蓋板,以期盡可能保證鋼管與核心混凝土在試驗加載時共同受力。所有試件的上、下蓋板焊接時與空鋼管幾何對中,所有焊縫均按GBJ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進行設計,并保證焊縫質(zhì)量。1.2鋼管外壁應變試驗在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工程結構實驗中心5000kN壓力試驗機上進行,試件兩端采用刀鉸加載,刀鉸方向與肢長方向平行,圖2為加載裝置示意圖及照片。為準確地測量試件的壓彎變形,在等距離柱長處架設5塊百分表;為測量試件截面受拉(壓)區(qū)變形情況,在每個試件鋼管外壁中截面處沿柱周布置縱向和橫向電阻應變片,共14片,如圖3所示,所有應變數(shù)據(jù)均由DH3815靜態(tài)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采集。試驗采用荷載控制方式逐級加載,彈性范圍內(nèi)每級荷載為預計極限荷載的1/10,持荷時間為2min;當鋼管受壓區(qū)達到屈服后,每級荷載約為預計極限荷載的1/15,持荷時間為2min;當接近破壞時開始慢速連續(xù)加載,同時連續(xù)記錄各級荷載所對應的變形值,直至試驗結束。2試驗結果與分析2.1試驗結果表現(xiàn)為彎曲型破壞對于偏心受壓鋼管混凝土柱,從加載初到極限荷載的60%前,試件外觀沒有明顯變化,跨中撓曲變形很小,撓度的增長基本與荷載的增加成正比;當荷載達到極限荷載的70%左右時,跨中撓度開始明顯增加,由于二階效應的影響,當跨中撓度達到某一臨界值時,二階彎矩的增長速度大于截面抵抗彎矩增長速度,試件達到極限荷載;此后,試件變形迅速發(fā)展,荷載逐漸下降;最終,所有試件均表現(xiàn)為彎曲破壞。在加載過程中,組合鋼管均能很好地協(xié)同工作,沒有出現(xiàn)焊縫開裂現(xiàn)象。試驗表明,偏心受壓鋼管混凝土柱受力過程中表現(xiàn)為彎曲型破壞,長細比越大或偏心距越大,彎曲破壞特征越明顯。圖4為試件WRC-ET-4破壞照片。在受荷變形過程中,試件水平撓度曲線上下對稱,基本符合正弦半波曲線。圖5為試件WRC-ET-3、WRC-ET-5的水平撓度曲線,其余試件的水平撓度曲線與之相似。2.2極限承載力分析偏心受壓鋼管混凝土柱極限承載力試驗值Nue列于表1,從該表中可以看出,在長細比相同的情況下,隨荷載偏心距增大,試件的極限承載力降低;在偏心距相同的情況下,隨長細比增大,試件的極限承載力降低。圖6為長細比λ=19.2時,試件WRC-ET-3、WRC-ET-4和WRC-ET-5的荷載-柱中截面水平撓度的關系曲線(簡稱N-um曲線)。從圖6可以看出:(1)隨荷載增大,柱中截面的水平撓度um增大,當荷載達到極限承載力后,有一持荷水平階段,試件表現(xiàn)出較好延性;(2)隨偏心距增大,試件的極限承載力降低。圖7為偏心距e=60mm時,試件WRC-ET-2、WRC-ET-5和WRC-ET-6的N-um關系曲線。從圖7可以看出:(1)隨長細比增大,試件極限承載力降低,長細比為24.4的試件WRC-ET-6極限承載力與長細比為16.0的WRC-ET-2試件極限承載力之比為0.836;(2)柱中截面水平撓度較小,3條曲線形狀相似,在極限承載力后各試件承載力減小。2.3試驗結果分析圖8、9分別為λ=19.2的試件WRC-ET-3、WRC-ET-4、WRC-ET-5和e=60mm的試件WRC-ET-2、WRC-ET-5、WRC-ET-6在加載過程中受壓區(qū)和受拉區(qū)邊緣鋼材應變隨荷載變化的關系曲線。由圖中可以看出:(1)隨外荷載增加,受壓區(qū)和受拉區(qū)邊緣的纖維應變隨之增大;(2)隨加載偏心距增大,受壓區(qū)和受拉區(qū)的纖維應變明顯增大;(3)當試件達到極限承載力時,試件受拉區(qū)和受壓區(qū)應變同時達到峰值,說明試件的協(xié)同工作性能較好;(4)試件承載力達到極限荷載時,受拉區(qū)應變大于受壓區(qū)應變,表明試件受拉區(qū)先屈服,然后整體失穩(wěn);(5)圖8中,WRC-ET-4試件受壓區(qū)N-ε曲線突然下降,是由于試件受壓區(qū)管壁出現(xiàn)鼓曲造成的;(6)隨長細比增大,試件達到極限荷載時,受拉區(qū)和受壓區(qū)應變均增大。2.4試件彎曲變形過程圖10為試件WRC-ET-2和WRC-ET-4在不同受力階段試件柱中截面的應變分布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1)在極限承載力之前,試件在彎曲變形過程中,柱中截面基本上保持平截面變形,在極限承載力之后則發(fā)生變化,受壓區(qū)基本不再保持平截面變形;(2)隨長細比增大,受二階效應的影響,試件的中和軸位置沿形心軸方向偏移;(3)在極限承載力后,由于試件受壓區(qū)已經(jīng)破壞,所以中和軸逐漸向截面形心軸偏移。3極限彎矩變化的計算方法目前求解鋼-混凝土組合柱壓彎承載力的簡化計算方法主要有偏心距增大系數(shù)法、經(jīng)驗系數(shù)法、軸力-彎矩相關關系法和最大荷載理論四種方法。偏心距增大系數(shù)法、軸力-彎矩相關系數(shù)法和最大荷載理論涉及的參數(shù)較多,計算過程復雜,不便于工程應用,尤其是對于T形截面柱來講,確定偏心距增大系數(shù)和截面抗彎模量難度較大。因此,本文借鑒鋼-混凝土組合柱壓彎承載力的經(jīng)驗公式法,通過對18個偏心受壓鋼管混凝土柱試驗結果的回歸分析,建立偏心受壓鋼管混凝土柱的壓彎承載力計算公式。參考文獻提出的計算公式,得出長細比λ和荷載偏心率e/r作為影響鋼管混凝土柱偏心受壓的主要因素;依據(jù)文獻提出的極限承載力Nu的計算式和軸心受壓柱穩(wěn)定系數(shù)φl,計算式分別按式(1)和式(2)確定。式中:fy和As分別為鋼材屈服強度和面積;fck和Ac分別為核心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和面積;γ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提高系數(shù);λa為構件相對長細比;m為計算參數(shù)。按經(jīng)驗系數(shù)法,偏心受壓承載力計算式為:式中,φe為偏心率影響因子。由極限平衡理論可知,柱在軸力N和端彎矩M共同作用下的廣義屈服條件,在直角坐標系中類似一條雙曲線,當偏心率較小時,該曲線可簡化為一條直線,計算式為:式中,β為待定系數(shù),由試驗結果確定。由文獻的研究成果可知,鋼管混凝土純彎時的極限彎矩可按式(5)計算,即式中:i為截面回轉(zhuǎn)半徑;χ為計算系數(shù)。式中:M0為T形截面鋼管混凝土柱純彎極限彎矩;N0為T形截面鋼管混凝土短柱軸心受壓的極限承載力;e0為柱軸向力對柱截面形心軸的偏心距。所以式(4)可以改寫為:于是由式(8)可得:根據(jù)試驗數(shù)據(jù)對式(10)進行回歸分析,得到d=0.985。則考慮偏心率影響的極限承載力折減系數(shù)可表達為:為驗證公式的可行性,根據(jù)本文提出的公式對試件進行計算,結果見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按本文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吻合較好。4試驗過程形態(tài)(1)偏心受壓T形截面鋼管混凝土柱的破壞形態(tài)主要為彎曲型塑性失穩(wěn)破壞,試件水平撓度呈正弦半波曲線形態(tài)。(2)試件的N-um關系曲線形態(tài)隨長細比和加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